我国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点

我国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点

摘要:通过对我国若干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贯穿全程,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实践平台日益开放,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在日后改革中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拔尖人才为核心,以完善考核制度为抓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为关键。

关键词: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0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两个重大战略决策。本研究通过对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梳理分析,反思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双一流”建设。

1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

从上世纪末以来,一流大学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具体实践中能够体现出,由以创新为主的科研训练逐步拓展至“创新”与“创业”并重,改革力度不断深化。通过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提出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着力点,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此外,清华大学提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复旦大学目标提出“培育未来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创新创业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提出“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南京大学提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领军人才涌现”,从这些学校的目标定位中可以看出目标定位之高。

2我国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点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向全体、贯穿全程

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共识,并且在各自的改革实施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发展阶段,逐步转向普及化发展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开展实施,因此与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阶段面向少数精英群体明显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既要符合少数“英才”成长的需要,也要符合普通“大众”学生群体成长的需要,即实现“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相结合。因此从“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仅提出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实现“面上覆盖”,而且还提出面向小众群体的特殊模式,设置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作到“点上突破”。即面对少部分强烈意愿的同学,旨在培养未来的企业家、科学家等社会精英。例如北大实施的“拔尖人才”“卓越计划”等,南京大学开设的实验班,哈工大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等。上述高校的相关“计划”旨在培养应用型、学术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各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招生录取机制,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体系均融入其中。各高校在招生录取机制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实行大类招生;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主辅修制度、第二学位制度、预警分流淘汰;学籍管理方面,很多高校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在教学评价方面,探索非标准化考试和信息化考试的方式。

2.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日臻完善

首先,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成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标配”,同时强调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例如,清华大学提出重点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20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新的创新研究、创业动力、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法律等类课程;复旦大学提出要构建“创新创意创业”课程体系,即面向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开设或引进“创新创意创业”专项教育课程、学程课程、优质课程等;浙江大学提出要建立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其次,各高校强调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例如北京大学强调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菜单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利用“慕课”等网络平台,推进课程的互通与共享。很多一流大学均提出,大力发展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

2.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更宽广、更开放

首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断打造和升级科研创新平台,更好地推动本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实践体验和科学研究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实验室更好地面向本科学生开放。其次,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产教深入融合,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再次,各一流大学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发展战略纷纷瞄向国际化,充分借助政府、企业、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携手跨国公司创立全球创新学院,探索国际化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组织学生假期的国际交流、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2.4创新创业教育师队伍不断壮大

一方面,各高校不断强化和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发展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此外还积极鼓励教师立足专业背景,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家、校友等社会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邀请国际顶级知名创客作为学校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实现创意作品,很多高校还充分利用杰出校友资源,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创业讲师团。

3我国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反思

3.1创新创业教育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保障作用,更好地将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转化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时代担当与实干报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的崇高理想,并将自身的“创业梦”融入“中国梦”,并坚定梦想、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管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需要推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核心思想理念[2],将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坚定信念,同时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3.2创新创业教育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

当前一流大学就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各自实际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本文认为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围绕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核心要务。高等教育首要基本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正如《“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所提出,一流大学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3]。目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自身定位多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需立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对人才的要求,目标主要侧重于“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一流大学要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重要契机,推行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造就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优势。一流大学拥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生源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高起点、高站位,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是对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高标准、高要求。

3.3以不断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为重要抓手

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笔者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高校依然用老眼光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业和创业数量与比例、学生参与竞赛获奖数量、学生的数量,一些学校采用“证书兑换学分”——学生通过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换取创新创业的学分。这种举措在一定时期内,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评价机制已经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层次发展的需要。评价创新业教育改革成效,并非用具体指标、数字就能够客观衡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宗旨,需要立足于知识、科技、专业积淀,创新精神、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渲染。单纯以竞赛获奖、、获取证书等方式进行衡量,表面上使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而实际上助长了学生法急功近利之风,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泡沫幻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长期开拓、实践积累、逐步完善,方能久久为功[4]。因此高校需要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加强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以及校外企业等第三方的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脚踏实地,不务空名,避免浅尝辄止、虚耗斗志。

3.4创新创业教育需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为关键

目前,包括一流大学在内的全国多数高校已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口号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将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作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完善和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形态,是新时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创新创业学风、教风、校风健康形成,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方面,将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融入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精神。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情、校史相结合,在传播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同时,把高校特色的创新文化不断的继承与发扬下去,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在创新文化的氛围中,更好的发现创新,探索创新,实现创新。另一方面,推动高校成为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是大学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竭动力[5]。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形成的创新创业文化在未来需要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元方.专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147-15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25].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10-24].

[4]脚踏实地,创新创业[N].光明日报,2016-05-24.

[5]赖明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N].光明日报,2015-09-7(2).

作者:马天瑜 李阳 陈会珍 彭青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处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 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