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实训总结范例

检验实训总结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1

1、训练项目

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和本专业实训中心现状,确定血糖测定、血脂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检查、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乙型肝炎病毒5项测定、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按3~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实训前教师将实训项目布置给学生,并提出与该项目有关的问题,例如:血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测内容及各项检测内容的临床意义等。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技能训练

每个综合训练项目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过程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如综合实训项目“血常规检验”,小组成员中有的扮演患者,有的作为采血人员,有的进行检测操作,有的负责结果分析与审核。整个技能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如果遇到结果异常,检验人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是操作者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排除检验人员自身原因后要及时询问患者病史,并且对患者血液进行涂片镜检。

(3)课后总结

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检验项目的目的、原理进行阐述,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非常重要,比如血常规中白细胞检测结果异常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是白血病引起,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草率地就把化验单发放出去。教师总结完毕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3、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训技能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性评价。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整个综合实训过程进行评价,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各个综合实训项目及考核评分标准。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编号,学生抽签确定考核项目,综合实训技能考核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采用全过程评价方式,实训成绩的评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而不是以最终的实训结果而确定。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利用实训室开放加强训练,然后进行补考。

4、综合实训效果

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讨论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医学检验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一些验证性、重复性的内容,实训项目没有放在整门课程、整个专业要求的全局中。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的脱节。

1、综合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是以检验程序为核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知识和技能,对模拟患者实施标本采集、处理、检测及结果的审核和发放,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上获得双丰收。只有专业理论和技能并重,才能成为合格的检验师。

2、综合技能训练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各种单项训练完成之后,这样能再次强化和规范学生的各项操作技术,对学生参与临床实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实训过程中,需要小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技能训练有效地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对接综合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强调了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经过实习前的综合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临床检验基本技术,了解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过程,而且加强了实践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改变了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后因进入角色慢而不受欢迎的被动局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很大的帮助。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作为研究中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专业技术,也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1]。“中药制剂检验”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相应的药品质量标准,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中间体及成品)进行的质量检测,全面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课程,具备了学科综合性显著及实操技能强的特点[2]。该课程在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训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中药分析的特点、分析方法、应用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制剂检验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是“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中药质量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实训技能,能够熟悉掌握常用中药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该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国中药质量分析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并反映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中药质量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中药制剂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掌握这门课程,引入中药质量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能够巩固学生的中药学专业思想和对医药事业的热爱。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药企行业中的技能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药企、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医院药剂科、医药研究所等输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端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

1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传统中药制剂检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实训条件本身有限

高职院校一般受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经费等条件限制,给实训教学方式带来了局限性。特别是定性、定量分析的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数量匮乏,体积庞大,更新换代速度快,对场地要求较高,学生一对一的操作机会少,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难度大、实训项目多、涵盖范围广,本身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课时少、时间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利用实训课来全面掌握实操技能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1.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实训教学一般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按方抓药”的教学方式,总是停留在PPT、Flash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感到这样的课堂方式枯燥乏味,上课容易走神,积极性受挫,导致对基本仪器的感性认识不够,面对单一空洞的理论,理解和掌握要点比较困难,操作技能十分欠缺,这样的教学模式僵化,实践教学单一,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训,将会大大影响着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既不能达到中药制剂检验教学的初衷,也远远不能适应本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1.3实训项目比较陈旧

传统的实训项目内容安排不合理、开设不全面,仅能做最基本的基础性实训和验证性实训,容易走进重知识、轻能力的误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不紧密,学生只注重结果忽视实训过程以及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到毕业论文或者应聘面试时不懂、甚至不会中药定性鉴别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设计方案,专业技能欠缺,无法适应就业需要。如学生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某中药材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仍然出现步骤不全,实训失败的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很好去适应药品检验岗位的需要。

1.4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在传统中药制剂检验实训教学考核中,平时成绩包括操作和实训报告两个部分。由于实操成绩评判标准不全面、可控性弱,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实训报告来体现,很多时候学生往往也只是将实训步骤和原理照着书本抄写,然后部分老师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告知学生,学生对最后的实验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不会有太多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考核成绩无法有效体现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很难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1.5现行的教材过于陈旧

我系从2017年开始开设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专业课程,先后选用《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第2版)(主编卓菊、宋金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中药制剂检测技术》(夏苗芬,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两版教材,有将近500名学生使用。两版教材均为传统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操作,无校企合作基础,针对性不强,达不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使用的《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教材为“十二五”高职高专中药专业项目化规划教材,也存在几方面问题:教材内容与现阶段药品生产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脱节,内容较陈旧、更新不及时,教材思政内容不足,教材配套化资源可操作性差,教材联系工作实际不足。

2如何看待翻转课堂中药制剂检验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特别之处是在于利用学生课前的闲暇时间进行微课等资源的自主学习,而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性地对课前学生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现场研讨和答疑[3,4]。“微课”是翻转课堂载体,针对于某个课程当中的重难点或技能点而设计的的短视频教学资源[5]。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将其应用于中药制剂检验课程的教学中,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四个方面优势:

2.1丰富教学方式,形成一种“翻转式”教学模式

目前传统的教学采取“灌注式”“保姆式”实训教学模式,更侧重课堂上的教学。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仅在课堂、课前、课后师生都有参与互动,根据这种全方位的跟踪培养教学,拉近师生关系,能够让师生共同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实训实践学习。同时打破时空距离,学生无论在任何时间、空间都可以模拟实训,无形中延长了实操时间,从根本上扭转理论重于实操的局面。

2.2打破传统常规,构建一种“伙伴型”师生关系

打破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师生在课前、课堂、课后都积极参与。通过质疑、答疑、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充当着学生的引导者,还充当合作者、培养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2.3突出教学设计,建立一种“多元化”评价指标

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不仅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促使以教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的模式逐步转变;实训评价内容则从学生掌握知识数量多少的单一指标转变为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实训和课后合作学习的精神等综合性指标。新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课前项目学习考核,包括微视频学习(5%)、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等(15%)],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课中项目过程考核,包括出勤率(10%)、实训药品及设备的自主准备(10%)、实训操作过程(25%)、实训结束后的总结及讨论(5%),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训设计及动手能力;(3)课后项目考核,包括实训报告(15%)和实训考试笔试成绩(15%)。

2.4坚持教学相长,创造一种“个性化”辅导体系

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采用(项目任务+互动讨论+团队合作+项目汇报+项目总结)的方式使学生投入精力用于课前的预习,在整个的预习准备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同时对教师来说,促使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深入解读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讨论

开展基于翻转模式下微课在“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打破时空距离。通过模拟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理论多于实践教学的弊端,倡导从生产实际的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素质为核心,将结合实训项目将实操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微课短小精悍、时间短的特点,课前到智慧职教或者学习通当中,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学习,熟悉仪器操作的大概步骤,至少可以有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过后把观看过后的难点、疑点记录下来,到上课的时候,反馈给老师,这样会符合高职生人才培养要求和学习特点。

(2)在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程中引入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和相关课程思政案例。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可以使枯燥的样品分析变得充满启发性,富有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将理论或者实训课中学习到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致力于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是为了有效防止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必须更加注重药品检验环节。通过实验,学生从中体验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的国粹,让学生了解中药材的药性、药效以及中药鉴别的手段和方法;具备中医药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具备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情怀,锻炼学生的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和治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情怀,锻炼学生的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3)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模式,推出集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和综合化为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课前提前观看微课、课件,参与话题讨论,课后完成相应的题库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为考核指标,增强教学效果检测手段。

(4)根据中药制剂检验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如中药制剂QC和QA)要求以及中药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工作任务的要求,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取样—前处理—理化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训项目化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项目中易出错、难理解的问题,设计微课知识点以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融入思政课程,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将理论学习与实训单元、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有机结合。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3

1.1实践教学模式陈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沿袭“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校内实验、实训为主,缺少与行(企)业的联系与互动。

1.2实验教学内容滞后

当代医学检验已远不是一杆枪(刻度吸管)、一门炮(显微镜)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的时代。然而,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临床检验新设备和新的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被纳入教学内容。

1.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教学实训室,通常为生化检验实训室、免疫学检验实训室、微生物学检验实训室、临床基础检验实训室和血液学检验实训室等。实训室功能单一,缺乏医学检验职场氛围,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明显落后于医院检验科。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时对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不能熟练掌握、融入角色慢等问题。

2检验仪器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2.1开展岗位调研

2010年我们就浙江省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大型仪器配置情况以及对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重要性的评价开展了调研。调研单位共165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63份。其中三级医院55家,二级医院1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乡镇卫生院42家,独立实验室5家。

2.1.1大型检验仪器配置情况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干式化学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酶标仪、免疫发光分析仪以及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在二级及以上医院配置情况达80%以上。

2.1.2对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重要性的评价

调研结果表明:90%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很重要或重要,应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2.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中心现状,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中有关大型检验仪器实训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检验仪器实训内容。将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干式化学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酶标仪、免疫发光分析仪以及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作为实训重点。2011年与杭州5家医院按照“院中校”的理念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制订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教学大纲,统一教学方法,通过联合命卷统一实训考核评价标准。

2.2.1实训安排

在第四学期的第15周安排为期一周的校外检验仪器实训。通过一周的校外检验仪器实训,要求学生初步熟悉和了解检验常用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尿液沉渣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试剂参数、质量控制、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上述教学过程,全部由临床一线骨干教师通过集中讲授、分组示教以及实战演练等形式完成。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集中讲授11学时,分组(6人/组)示教19学时。

2.2.2总结及考核

每次实训结束后,临床一线教师对检验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试剂参数、质量控制、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检验仪器实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试卷形式完成考核。试卷由5家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命题,其中客观性试题占75%,主观性试题占25%。考核内容主要为常用检验仪器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尿沉渣分析仪标记参数和定量参数分别有哪些?目前医院使用的主流血培养仪型号是什么?其检测原理主要是什么?等等。

3效果

为了解在校学生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效果,我们对2012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74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7份。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我们的改革,认为校外检验仪器实训内容安排合理,与专业理论非常衔接,对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很有帮助;而且通过这次实训,知道了医院检验科整个检验流程,熟悉了一些大型检验仪器的操作流程,了解了大型检验仪器的维护对检验结果的重要性。实训过程中带教老师随时向学生渗透质量控制对检验医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等专业必备的职业素质都有很大帮助。从2011年开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经连续4届(2009级-2012级)22个班级637人参加了校外检验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进入实习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深受实习单位好评。通过近2年毕业生访谈得知,校内所学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际应用比较衔接,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这项改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4小结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4

(一)对检验岗位能力需求和检验项目的调查。

2013年在浙江省范围内对163家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检验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包括55家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45家社区医院、42家乡镇卫生院和5家检验公司独立实验室。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应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需求的重要性进行调查。除寄生虫检验的重要性需求在78.5%之外,其他各课程均在91%以上。同时,被调查单位对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需求均在93%以上,说明各单位对工作人员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这163家单位开展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调研(见表2)。除骨髓象检查外的各主要检验项目开展率均在60%以上,三大常规达到100%。其中二级以上医院和独立实验室的项目开展率跟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因定位不同有所区别,各主要检验项目的开展率接近于100%,最低的骨髓象检查也在86%以上。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调研结果,即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和各单位主要检验项目的开展情况,组织课程专家、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召开课程分析会议,从检验专业核心课程分析出常规检验项目形成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包括:三大常规、骨髓象检查、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结合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检验技术综合实训室的建立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得到中央财政专业建设项目和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建立了医学检验技术综合实训室。招标购置和医院、公司馈赠,配置了一批检验仪器设备: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FUS-20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和H-800尿干化学分析仪、ESR-30全自动动态血沉仪、迈瑞BS-3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NM-9602自动酶标分析仪、奥林帕斯显微成像系统、荧光显微系统等。并安装了LIS系统,把所有的仪器设备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检验实验室系统,从标本接收、项目检验、结果审核到检验报告单的输出打印实现一体化,实现医院检验科的功能。

三、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确定和实施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毕业实习前进行。课程30学时,集中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通过临床病例引导,提出医院检验项目,要求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以医院检验顺序(提供检验项目和标本)为线索进行设计,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复习实验原理步骤)、安排项目准备(准备实验器材试剂)、项目实施(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项目结果(实验结果和报告)、分析讨论(实验过程的总结及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等学习项目。

(二)课前准备。

综合实训前一周,准备好若干个病例,经筛选的病例要求是能整合包含各专业课程三个以上检验项目,以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将学生5人一组分组,每小组为一个团队分配以不同的病例并提出数个检验项目,各小组学生一同设计每个检验项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对每一个检验项目做好以下知识理论准备:选取正确的检验方法、确定检验项目的标本类型和标本前处理、检验方法的原理、需用到的仪器与试剂、检验方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结果的判断、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正确的结果报告形式、废物处理、临床意义,最后形成纸质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

在开展医学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时,医学检验实践中心所有实验室和检验综合实训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并有专任指导教师在各自课程的实训室进行指导。每个检验项目的实施将模拟临床检验工作的流程展开,由组长安排,各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某一项工作任务共同完成:标本的采集和接收,标本的检测,结果的分析与审核等工作。整个技能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如遇到结果异常,检验人员还需对结果进行分析,如需手工复查的进行手工复查。完成该项目的检验工作后,各小组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完成实验报告。实训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检验项目的目的和原理、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验结果的分析进行阐述,对遇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总结整个综合实训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四)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

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以检验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为主,由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评分根据实训的实施由三部分组成:课前准备的纸质报告、检验项目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和处理、检验项目完成后的分析和讨论。根据各检验项目不同特点,针对检验项目操作制定一套检验项目评分标准,在训练检验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检验技能的强化训练。

(五)综合实训课程的成效。

检验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照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1、2012级两届学生在课程开展前后检验技能操作得分,有了显著提升。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素质,在实习生、毕业生中问卷调查显示,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实习、用人单位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四、小结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

0引言

临床模拟实验室作为医学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成为医学生在校的临床技能培训的主要场所。目前许多医学类院校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或“模拟医院”,都属于临床模拟实验室的范畴,临床模拟实验室的整体设计依托于医院真实工作场景,使临床技能操作更加真实化和标准化[1],实现校内实训和医院实习最大程度的契合,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大体了解医院实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有利于学生贴近临床工作,增强学生的实习信心,进而最大化提升实习的效果。国内很多院校建立的模拟实验室多数属于临床技能实验室,侧重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临床技能培训,而专门模拟医院检验科的临床模拟实验室鲜有院校建立[2]。而目前建立的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还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学过程中实训方式和考核机制都处于前期摸索阶段,对于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学生数量多、实验仪器数量有限、试剂昂贵、实训量化考核不完善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3]。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模拟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以期促进学生更快融入医院检验科工作,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建设

对医院检验科进行全面调研,重点对三甲医院进行调研,因为三甲医院的检验项目较全面,也更有代表性。根据调研情况作出具体详尽的调研报告,依照调研报告进行模拟临床检验科空间布局和全套检验流程。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模拟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实验室空间布局与医院临床检验科基本一致,如门诊采血室、临检室、生化室、细菌室、血液室等,根据医院检验科SOP文件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从硬件和软件都和医院检验科一致。以临检组和生化组为例,临检组主要涉及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凝血四项等医院最常见的检验项目,学校具备这些最常规的仪器,从门诊抽血室的空间设计和仪器设备的摆放上,都和医院的临检室完全一致,从化验标本的采集、接收、检验和审核结果,全真模拟医院临检室的整个流程。医院检验科生化室主要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样本的检验,高通量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价格高昂,满足医院短时间内对大批量标本的检验需求,而学校由于经费的限制,无法配备高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结合学校配备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掌握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2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实训项目和文件制定

2.1实训项目选择。由于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的限制,首选医院检验科最常用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检验项目,包括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糖测定、谷丙转氨酶测定、乙肝五项定量、血清总蛋白测定、痰培养细菌鉴定+药敏实验、平板划线和革兰氏染色共12个项目。2.2操作规程(SOP)文件的制定探索一套针对临床模拟实验室的运行规则和教学方法,依照医院检验科的制度规定,制定12个实验项目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S0P)文件,并编写临床模拟实验室实训指导书。

2.3临床模拟实验室的运行和教学实施。2.3.1仿真模拟实训。根据教师制定的SOP文件进行实训,共28个学时,选拔12名同学,与专业老师一起作为项目指导,指导实验全过程,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并将质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2.3.2实训运行和考核。正式运行时,进入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的同学先取“检验申请单”,到标本采集室采集标本;随后将标本分配到12个项目的位置,进行项目的操作,教师根据细化后的实训操作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扣分,最终得出总分,得分按比例计入校内实训成绩。制订的实训手册总结该项目的重要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训手册的知识点作为理论题,实训理论考核得分也按比例计入校内实训成绩。

2.4临床模拟实训效果比较。在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期间,对学生进行模拟检验科轮训试运行。利用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训的作为实验班,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的作为对照班,比较两班的实训效果。通过实训操作考核和实训理论考核两部分成绩对学生进行打分,其中实训操作考核成绩占70%,实训理论考核占30%。实验班的操作考核、理论考核成绩和总成绩与对照班相比(见表1),其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班从理论和操作上都比对照班的实训效果好,学生在临床模拟实验室更能全方位的感受检验项目的整个流程,考核标准的细化也使实验操作更规范,因此无论从实验理论还是操作上,实验班都比对照班的得分更高,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实训理论考核成绩上,实验班比对照班分数更高,可能是由于实训手册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每个项目制定实训手册,使每个项目的知识点更加细化,更能让学生掌握。实训手册包含了实验原理,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而实训手册使学生关注到实验原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训操作考核成绩上,实验班比对照班分数更高,说明这种基于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实验室更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细节,更有代入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也提升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医学检验临床模拟实验室强调对医院检验科的全真模拟,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医院检验科的环境,更能形象地掌握枯燥的实验内容,更具有代入感和实用性。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构建可以量化的实训操作考核机制。创新实验考核机制,以实训操作评分标准代替实验报告,增加实验理论考核部分,创新学生实训考核量化评分机制。开展临床实验室模拟实训,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克服实验课堂教学的各种不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建立的基于医院检验科的临床模拟实验室,优化整合学校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实训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从标本采集开始到审核后发出报告,全程参与,促使学生对项目内容、检验方法、各种实验器材和设备的使用等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临床检验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模拟实验室不仅可以应用于平时的实验教学,也可以作为毕业前校内综合实训实验室,并且还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可以应用到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口腔医学等其他医学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教学模式和实训考核方式对其他医学类专业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柯,孙菲,徐修礼,刘家云,马越云,郝晓柯.培养和构建以检验医师为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0):1273-1275.

[2]南方醫科大學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5):2.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检验工作也越来越计算机化。计算机技术在各种仪器设备中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等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使得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结果的准确性也保证了检测的质量,计算机的应用推动着医学检验向高科技迈进[1]。而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开设了42学时,随着医学检验工作岗位日趋信息化,需要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实验任务也相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严重缺乏,学生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消化须掌握的知识,造成学习愈加困难。

1.2实训条件薄弱

随着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并成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临床检验岗位的工作从样品接收到最后的检测报告,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变到现在的自动化、微机化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实训条件又不能满足学生全部实训练习,加之实训学时不足,学生实训操作内容及时间均有限,严重影响实训效果,不利于未来岗位的适应。

1.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综合操作能力欠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较多,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高中阶段,不同地区和城市教学质量的不同,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内容细了进度就会慢,底子好的学生觉得没兴趣;教学内容粗了进度就快,底子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对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大多数实验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安排的实训教学内容大都是单一独立的操作,加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老师演示过的会操作了,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学生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缺乏实际问题中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学时不足,实训条件薄弱的问题,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件设计,将因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的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设计到理论课件中,尽量做到详细、明了,让学生吃透知识点,牢固记忆。另一方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训同时放在实训室进行,利用实训室的教师控制系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电脑进行听课,并在教师讲授结束时马上进行操作练习,知识点得到迅速巩固。同时,学生还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手机现场录像,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分层次分模块操作练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个个的实训内容[3]。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四个区域,第一次实训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将学生底子差异较小的分在一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每次安排的实训内容难度不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快慢,阶段性的调整学生的区域。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清楚自己当前能力情况,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相互追赶心。如:医疗机构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WORD初级编辑”能力,在教授学生掌握“WORD初级编辑”模块技能时,需要实训的内容有四个:一般文字、符号的编辑、特殊符号的编辑、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编辑、普通表格制作的编辑,不同区域内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或多个实训内容,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实训成绩,作为阶段性调整学生区域的依据之一。

2.3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设计上增加综合实训内容,将常规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现场出题,留出3~5min给各区域讨论,然后由各个区域的学生推荐代表到教师机“讲课”,其他区域同学听讲并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方式可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二是教师现场出题后,留出3~5min给学生自行思考,随机抽取学生利用机房控制系统中的屏幕广播将操作演示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出评价。此方式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主和辅”角色上的互换,学生为了“面子”问题,课余时间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操作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缓解了教学课时不足的弊端,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分层次分模块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角色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仍还需要努力,教师也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前沿知识,结合岗位需求,探索出更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彬,孔虹.试论21世纪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J].医学检验教育,2000,7(4):5-6.

[2]马玉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1(2):58-59.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7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作为实训组织、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重要依据,实训指导书在学生的实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专门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为系统化的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量身打造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内容在排列上仍然遵循实际的生产过程,并将指导部分与学生书写部分结合到一起。首先将模具设计列为第一模块,内容摒弃了繁杂的公式,将设计所需查找的图表截取相关部分附在指导书后面,缩短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实训时间较短时,我们还可以将整副模具的设计计算过程部分印刷出来,学生只需填写相应的设计内容或选择相应选项即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书写时间,统一了书写格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并便于教师评阅。设计所涉及的图纸,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和UG软件代替手工进行绘制,图纸格式采用企业常用格式,如尺寸标注等,使学生将来即使刚开始在企业工作也不会对图纸感到陌生或不会读图。第二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指导书中列出相关机床及其基本操作,由学生编写工艺过程卡并进行相关加工。与以往机床操作实训由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加工不同,这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零件并制定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第三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视情况可选一个零件的数控加工为代表采用UG软件的数控编程模块进行自动编程与机床对接,还可选一个零件进行手动自主编程,前者能体现实际的生产情况,后者则能检验学生对数控编程知识的掌握。第四模块为模具凸凹模的特种加工,根据我院的实际实训条件可采用快走丝、慢走丝或电火花加工。该模块重点检验学生对加工过程中参数的设置的合理程度。第五模块为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实训指导书在内容安排上除了要简单扼要地列出操作步骤和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对各工量具的合理应用及对试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训的组织与安排

联系到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我们将整个系统化综合实训也是分阶段实施的。另外,学生分小组讨论模具设计方案,实施模具的生产加工,以每组不超过5人为宜。第一阶段为模具的设计阶段,学生从这个阶段起即进行分组。设计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设计完毕交由相关教师审核通过即可进行下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提前完成设计。第二阶段为零件的加工。目前,我院在实训实施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普通机床(除普车外)、特种加工机床数量少,难以同时容纳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的部分院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在完成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时间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本院除普车外,其他铣、磨、刨、钻机床合计10台。当同一时间进行此阶段的小组较多机床不够用时,要错开各小组加工的时间段。为使此阶段有序进行并便于安全管理,机床的使用采用预约制,先完成上一步骤并检验合格的先预约。从另一方面来看,预约制减轻了同一时间多人实训的安全隐患,同一时间教学学生数量少,教学效果好,教学双方劳动强度降低,教师在没有预约的时候可以同时任教课堂教学课程,时间灵活。车、铣、磨、刨、钻、特种加工、数控加工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指导,以满足学生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工序的指导要求。第三个阶段为零件的装配与调试。这一阶段可以单个教师指导多组学生,但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第四个阶段为答辩阶段。答辩阶段每组成员全员参与,是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训内容的全程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表现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系统化综合实训总结与分析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到系统化综合实训实施的优点:①学生分小组,设计时相互讨论,加工时分工协作,答辩时总结汇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②各实训阶段时间上灵活安排,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压力,减少了同一时间实训人数多带来的安全隐患,便于管理;③实训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了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理论指导了实践,以实践巩固验证了理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弥补了传统教学各门课程知识脱节的情况;④提出了实训设备预约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间接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人翁感和时间的紧迫感。

五、结语

通过前面对模具专业系统化实训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了“预约式实训”这种新的实训安排方式,合理高效地使用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更好。然而,这种实训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是我们对专业实训系统化实施的初步尝试,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建立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由于系统化综合实训时间的灵活性,如何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性而不拖沓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实训指导书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作者:吴丽霞 李慧娟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检验实训总结范文8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