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实训总结范例

货运实训总结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1

1、《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以理论为主,与企业工作脱节。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以理论为主,注重以知识点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主要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主要掌握海洋运输、空运等运输方式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却不知道国际货运企业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岗位,每个岗位主要是做哪些工作。

1.2在师资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也要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部分高校国际货代专业教师缺乏国际货代企业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自己也不清楚国际货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也不清楚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教学也就只能是依据书本进行理论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教出的学生出来就业时对于具体工作也是两眼一抹黑,只能是从头学过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当然不喜欢这类大学毕业生了。

1.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教法单一,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在传统的《国际货运实务》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老师讲解书本知识,学生在课堂做笔记,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操作实验的机会,不能直观地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操作流程,难以全面掌握国际货运业务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工作业务中,不能理清整个国际货代业务流程,缺乏国际货代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1.4在考核评价方面,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起到把考试真正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由于受考试的形式,题型,及考试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考核一些概念、理论、计算等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形式内容呆板,不能充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达到高等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满足企业对国际货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懂国际货运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又掌握国际货运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上述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特点,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探讨,具体如下:

2、高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的探讨

2.1从理念上明确《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设计理念。《国际货运实务》的课程设计理念应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国际货运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贯穿开发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构建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2.2在师资方面,把“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聘请具有较高理论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国际货代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真正“双师”教师进入到教师队伍中,在薪酬、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并留住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2.3在课程标准设置上,以工学结合开发课程标准。成立《国际货运实务》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同时,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为了把握国际货代行业的最新变化,开发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国际货运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合作企业一道共同制定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能力标准,并将其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4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社会对货代行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理论教学本着“理论的应用性,够用性”为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主要围绕国际货代企业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注重技能的基础性和对不同企业对岗位设置不同的适应性。以达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可以上岗操作。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引言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科目之一,凸显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来说,本门课程是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单证实务和国际商法等实务类课程的综合,更是在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上一个操作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一门课程。它是实务课程中的“实务课”——集中体现实务课程的综合性与操作性,也是理论课程的一种外显化的应用。通过系统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贸易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之中,通过场景化、情景化的学习经历能够有效反哺贸易理论的抽象化、逻辑化的理解。同时,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实务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与串联,使知识成为链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为其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1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仅作为单一课程存在,忽视高屋建瓴的课程整合性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是继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和商务英语等实务类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务课程。以往的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难以贯通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仅仅着眼于本门的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用外贸软件为教学工具,展现的则是各进口、出口及通关流程的具体操作任务,而非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与课程的主动连接与框架整合。这就造成了学生课程整合思维能力偏弱,导致了学生不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效地衔接。

1.2重视单据填制,轻视贸易流程的衔接

以往的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以外贸软件自身构建的案例场景为基础,通过内部单据之间的相互勾联将进出口流程进行串联,从而完成贸易流程化的操作[1]。这也往往导致:只重视对各进出口流程单据的填制,逐渐形成对贸易仿真环境的扁平化的思维模式。难以有效地将贸易环境中海关、保险公司、货运公司、政府相关部门和进出口商等在不同的贸易节点上所起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单据与业务流程进行三维立体化的展示,从而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贸易环境的三维立体式、动态时空交互式的思维过程。

1.3自洽式、封闭式软件系统难以协同实际情况

贸易软件所自带的实训案例更新速度较慢,案例信息不仅导致交易标的、磋商用语、贸易方式滞后于现实企业实际发生情况,而且更难以营造现代背景意义下的商业氛围。也就是说,这种自洽式、封闭式的软件系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与外部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地的对接与协同[2]。因此,学生所学习的就免不了与现实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在“互联网+”和全球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交易磋商的非正式化、交易标的的高技术化、贸易方式的多样性正在日益凸显。显然,封闭式的外贸操作系统难以满足这样高标的实操要求。

1.4教学手段匮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宥于缺乏对该课程的顶层设计——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的结合、实务类各课程之间的耦合,再加之扁平思维模式以及最终以单据考核为归旨,这就难免造成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贸易流程与单据的填写,讲授法与实操法教学相互交替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久而久之,无法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流程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从而丧失课程的价值。

2优化国际贸易仿真实训教学设计的育人新思路

2.1加强课程“顶层设计”

在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教学设计环节应综合性纳入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和国际货运等课程知识点。以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逐渐打通贸易实务类课程之间的藩篱。2.1.1注重各实务类课程系统性、框架性总结在课程伊始,介绍进出口业务流程过程中对每一阶段所涉及的其他实务类课程分别、逐一进行系统性和框架性介绍,使学生能够从课程体系的宏观对本课程所有领悟。例如,在讲授进出口流程——交易磋商阶段时,应从商务英语课程的框架与内容、信函写作的要点等角度阐述对交易磋商阶段的具体实际应用;在进出口双方确定国际结算方式时,应进一步触发学生对结算方式、结算工具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概况归纳国际结算的课程脉络,大致介绍国际结算与仿真实训课程的结合点、交汇点。2.1.2以进出口仿真实训具体知识点为元点,延伸、延展学科知识点与脉络在实训案例的背景下,以外贸软件为工具展开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实训操作。在学生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关键性的知识要素为元点,探索元点性知识的来龙去脉,寻找各实务课程之间的联系,触动学生主动梳理、构建实务类课程的脉络。例如,在交易磋商环节中,对不同贸易术语的报价为进出口商交易磋商的重点之一,在对报价计算具体讲解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唤醒学生对不同贸易术语的价格构成的记忆,而且要穷究贸易术语背后的知识源头——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从而达到辅助学生梳理学科脉络的目的。类似地,在进出口双方对贸易合同的签署中,既要带领学生回顾国际销售合同的条款,在辅导学生借助案例信息填制完成销售合同的基础之上,又要使学生独立缮制进出口贸易合同,更进一步地,要探索进出口销售合同背后的国际支撑——《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如此,学生既能掌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能发现知识点背后的实质规律,培养了学生联系思维能力与探究性学术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2.2构建三维立体式贸易仿真场景,改革考核形式

由于以往教学场景的设计带来的二维与扁平化,针对此问题,应将进出口流程中的相关单位——政府、海关、保险公司、货运公司和银行(或其他投融资机构)等要素纳入到以贸易流程和单据为基础的教学场景之中,从而将贸易流程和单据为主导的二维教学场景立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置身于更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之中。随着教学目标与过程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教学考核的形式也必然进行改变。同时,为了强化立体化的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考核的形式也应当主动进行改革。因此,教学考核除了要对贸易流程、单据填制进行考察,更应该考察学生宏观学科脉络、实务操作过程中的业务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3]。

2.3搭建开放型的实训系统

相校于以外贸软件构成的封闭式实训系统,应从以下四点搭建开放型的实训系统。第一,积极发挥与校外外贸企业的协同育人效应。从协同育人的角度上讲,与校外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人才孵化基地[4],共享企业交易案例,实时更新教学案例信息库。不定期地开展师生到外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活动,建立高校与校外外贸企业的互访机制形成“1+1>2”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第二,邀请校外专家举办线上、线下专题实务类讲座。通过邀请校外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业务经理、骨干业务员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与校内开设的仿真实训课程形成良性互补,促进学生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三,组织校内校外国际贸易学科实践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织教师设计、策划校内国贸实践大赛,以校内实践大赛有力推动学生参加全国学科实践大赛,增强各高校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第四,建立校内跨境电商创业孵化中心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与校外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合作,精选本地区优质、优良的特色产品从产业政策、电商平台、基础设施和出口产品四个层面建立校内跨境电商创业孵化中心。通过创业孵化中心的运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经营管理能力。

3结论与展望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大集合。如何既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又描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脉络与联系?本文认为应从实务类课程的联系性、实务场景化的凸显、实训系统的开放型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兴趣度四个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展望未来,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将会在校内变成实实在在的进出易,学生将会直接体验到真实的外贸交易流程。随着线上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将会面临又一次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方韵诗.谈PBL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综合流程实训课程的应用——以POCIB为例[J].智库时代,2019(32):114+118.

[2]刘琴,申海.基于仿真实训的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9(36):141-142+140.

[3]刘凡,刘红军.以说课形式探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8):191-193.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货代;工作过程;教学过程;改革

一、课程开发步骤

(一)对企业进行调研后明确工作岗位

通过调研北京、天津、湖南等地的十余家国际货运企业,这一类企业岗位特征以运行、销售、售后、会计为主线。另外,在这些岗位中,从操作岗和销售岗所占的地位、充当的角色来看,与其它相比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在需要大量适应性人才的实际情况下,它们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更为严格,培养方式也在逐渐改善,竞争局势愈演愈烈。工作人员该担任哪一职位,要从新职员和毕业应届生两类人出发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在进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时,不但要对各类工作岗位和所属职责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货代业务操作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培育问题。

(二)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设置极具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际货运业属服务型,是运输辅助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中,国际货运扮演着“中介人”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沟通发货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重要桥梁和手段。接踵而至的运输方式的更迭变换,致使其工作方法也大不相同。考虑到运输方式有所不同这一现实因素,可将过程划分成海、陆、空及多式联运。除此之外,《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的一个必需条件是要依照工作岗位来确认、释析其代表性任务。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阶段的基本活动任务,产生的结果会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并给出反馈,对于后续课程内容的开展工作也会有利弊随之到来。通过与有关专业认知领域的专家获取典型性的工作任务。在对其适当分类和整理后,随即决定了四个代表性工作条令,即海陆空三联货代,以及多式联运,就此拉开了货代领域中执行和销售的两大舞台的帷幕。

(三)促成行动和学习转化成目标

学习的概念并不是指单纯的学习,而是应顺应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为指南,以职业能力为根据,以次序串连所学习到的内容,并整合出以任务为中心指导的经验模式,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人士及其面对多变性的职业问题时自身的心理适应素质,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综合考量。也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不断促使受教育者挖掘自我潜力,向着工作伴随教学的领域前行。在这一阶段,应做到课程任务烂熟于胸。据调查报告显示,货代操作人员应主动承担预订舱务、意外处置、实施保险等任务;售后工作人员理应打理好上报价格、维系顾客、实时跟踪、账款收取等细节部分。综上所述,最后确立了两大学习目标板块——货运运行和销售领域。使用能力分担法,进而达到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完美跨越。[3]将学习领域的任务进行适当的调整,建构学习领域体制内的“小型”学习模块,即学习情境。行动指导是学习情境的重要基石,工作时的某个任务都可以成其单位,在教学过程培养目标中占据二级地位,其辅助功能是联合一级目标,发挥最大优势。如何实施具体任务?在这里应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几个步骤。让学生享受学习,轻松掌握必要知识。对于学习领域“货代业务操作”这一环节,设置海运操作、空运操作、陆运操作、多式联运操作等四大情境。任何一种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以海运(出口业务)操作情境为例,其中有报价、接单审单、订舱、做箱、报检报关、审核提单、付费签单、费用结算、跟踪反馈信息等九项工作。

二、工作过程下的《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教学法、模拟情景法、例证分析法、任务带入法、分步教学等均被提及。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欲,培养大家主动创新,突出其灵活性和广泛性两大特点。1.分组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分组实施,分享心得体会,加之同学之间互评、教师点评活动,培养集体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2、模拟情景法。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创造良好教学实地场景,便于学生理解、体会。3、例证分析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作为老师可以选择用实例作为教学工具,打造一个更具形象化的学习环境,不断引导分小组讨论、分析并最后总结,得到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任务带入法。给学生布置一个分角色扮演的任务,其具体角色设定可参照航空有关业务人员配置,并进行评比、点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对任务的敏感度,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5、分步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学习和工作任务,提升自身素质。总之,要从贯彻工作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开始,与实际相结合,实时调整《国际货运实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高度利用校内实训室和电子资源阅览室,多名专业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最终为学生们呈现高度还原原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充分学习,高度凝练所学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再分派实习岗位,并保持联系,随时追踪和掌握实习生动态,积极接收教学反馈,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和输出高质量的国际货运营销应用型人才。凡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不断完善和更新《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体系,使之适应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15(24):61-64.

[2]邵苇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国际货运课程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6(3):130-131.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铁路物流;改革措施

1引言

高职院校是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和交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质量,为社会培养契合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现代服务业。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国际铁路物流发展迅猛,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然而从业人员分布不均、技术人才短缺、供需不平衡等现象问题严重制约了铁路物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平衡的迫切需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校企合作有效深入地推进,贴近企业需求,学校方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一线人才。

2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2.1校企合作可为课程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应持续推进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方能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利用,让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响应企业的需求为课程实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平台操作,实现从理论至实践再从实践总结出新理论的良好循环。有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学透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提供的资源不仅利于学生,也利于教师不断的优化课程实践教学,进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2.2校企合作能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困境在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脱节,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抽象概念难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背离。院校正在积极研究解决以上普遍性问题,比如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比例、培训教师的实操技能。总体来看,效率较低,取得的效果甚微。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课程应高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挖掘课程的操作环节,设计有趣有用的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兴趣的前提,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学习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学生参与度显著升高。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摸底了解,则是提升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3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问题分析

3.1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然而有些院校未深度调研企业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过时理论,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由于未学专业技能真正所需理论与实操知识,导致毕业不能直接上岗就业操作,企业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是颇有微词,因为企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再培训,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企业对院校毕业生需求会相对减少,因此,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院校未积极参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3.2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铁路物流专业开设的《铁路普通货物运输》、《铁路特殊货物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设施设备运用》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课程教学均需要物流设施设备和合适场地,无论是资金和实训室场地,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一方面由于物流设备都较昂贵,如门式起重机、集装箱正面吊运机、集装箱叉车等设备;另一方面,据了解,有些高校物流实训室只有一两间而且比较陈旧,有些院校物流实训室仅仅只有一个沙盘模型,有些院校的物流实训室相关物流信息软件系统也是落后版本,物流信息是物流技术的高速路,是物流技术的灵魂。落后的实训室配套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影响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因此,院校可借助校企合作背景的东风,通过有效途径建设专业实训室,如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3.3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不同步

铁路货运转型向现代物流企业靠拢势在必行,必须用先进的物流思想发展铁路货运行业。现代物流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集成式管理,其目标是降低物流总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其最重要的特征是高度利用物流信息技术,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两者融为一体。据了解,有些高校普遍性开设了类似《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没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故很多院校在构建铁路物流实践体系时忽略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更别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铁路课程体系中。

4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4.1编写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指导工具。教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学校相关教师应进行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技能人才和领导充分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打造课程和企业实践相融合的教材。实践教材应进行课程结构任务化,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岗位技能标准、典型工作任务、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知识一并纳入教学内容,尽所能编写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材。

4.2推动校企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把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政策和资源,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院校应联合企业拟定有效培养计划,选派年轻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深入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学习行业最新技术;另一方面,院校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各类型学术交流,发表科研成果,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理论研究和发展成果。双管齐下,院校方可建立起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教师团队。除此之外,院校还可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课教师,建立专业人才兼课机制。高职院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杰出人才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4.3实践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向社会企业输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一线人才。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必要和科学的。首先,院校应该广泛开展铁路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依托物流协会、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调研行业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行业相关企业人才结构需求;其次,向相关企业专家定向咨询,了解专家对专业发展、岗位知识、人才所需能力的看法,争取得到可行性建议;再次,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作为切入点,如往届毕业生工作信息反馈、用人企业的评价反馈以及其他收集的人才市场需求数据、岗位就业信息;最后,院校应理清思路,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学生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充分根据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构建和开发实践课程。

4.4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快速推动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也可大力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双方深化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和教师的理论完美结合建设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录像、企业工作录像以及活页式教材等资源的打造。教学资源可以放于中国MOOC网站上,教师可线上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短板,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紧跟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如微信公众号铁路货运、物流指闻以及物流沙龙等。以上公众号每天都会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教师可筛选契合课程的内容,课堂传授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同时,学生也能借助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考核,锻炼自身岗位能力。

4.5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任务,设立多维化的考核模式,注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例如:将考核分阶段进行,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周期。如纳入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积极程度、个人讲解展示表现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核标准,争取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真实客观评价。

4.6校企联合创建共享性质实训基地

校企联合建设共享性质实训基地,需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企业对实训基地参与的积极性,并对实训基地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采取奖励。传统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低,容易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相对于传统的实训基地,共享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性、公益性和融资较活跃等特点。首先,高职院校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可以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线工作的技能,同时无形中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再培训;其次,共享实训基地还面向社会,可成为企业和公司职员培训的场所,促进校企合作多方合作,多方学习的良好局面。

5结语

随着高校和企业的深化合作,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并能保证措施落实执行到位。铁路物流专业课程应紧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材,课程教学方式及课程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是整合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佳方式,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近年大量政策支持此举措。希望院校能积极拥抱政策,高效响应,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33(1):390-392.

[2]杨晓琪.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6(5).

[3]张峰,张学龙.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7(06).

[4]张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1).

[5]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铁道交通管理;专业课程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岗位一线的教师,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偏离了实际岗位需求,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第二,课程内容当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难度较大,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知识掌握能力,导致学生们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第三,课程内容当中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企业的需求;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中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受到实训设备、课时安排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这一前提形同虚设。

2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探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因此,该文首先对该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了分析讨论。

2.1铁道列车运行相关的能力需求

铁道列车运行相关的能力需求一般是指接列车、发列车、调车等相关的能力需求,包括双线自动闭塞、单线半自动闭塞、车站控制台如何操作等具体的一些操作方式,接发列车的有关流程以及标准,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紧急处理接发列车及标准程序,车站调度的有关操作流程以及标准,列车调度信号操作、防溜措施等有关的流程以及方法等。

2.2铁道车站管理相关的能力需求

铁道车站管理有关的能力需求主要是对相关表格、票据应该掌握并熟悉登记填写的规则;列车计划以及运行图相关要求要熟悉并掌握;列车如何编排要熟悉并掌握;对现有列车的管理以及调车作业计划要能够正确操作;列车出入登记时间表以及停留时间等重要指标要熟悉并掌握。尤其是在列车调度方面需要的能力较多,比如预见性地指挥列车;如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消除影响确保列车正点达到;如列车晚点应正确及时进行处理并采取措施应对,避免意外的发生。此外,还有客运岗位也有一些特殊的能力需求,比如退票处理方式、乘客突发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乘客行李包裹托运工作的处理等。

2.3铁道货运列车相关的能力需求

之所以将铁道货运列车相关的能力需求单独分类,是因为货运对于整个铁道交通行业来说都十分重要。货运列车相关的岗位能力需求一般包括对货运物品运输的流程及可运输货物的基本条件清楚熟悉;对货物运输的时间、成本、条件等能够精准计算;对货物运输相关单据及其他纸质资料能够正确填写;能够处理一些常见的运输突发事故;能够掌握对常见货物的加固、装卸流程及要求;能够掌握并科学合理地组织区域内的站点按照计划进行卸车、排空、装车等操作。

3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有所助益。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筹建专业委员会

在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为确保其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岗位的对学生相关能力的需求,可以从校内外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比如,可以邀请该地铁道部门相关行政人员、铁路站相关管理人员、外校专家学者等,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形式集思广益,采取会议研讨、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对目前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大环境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从而制定本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标准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院校现有相关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包括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们更好地投身教育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技能考核比武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节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机会,及时地对铁道交通运营相关知识进行更新和学习,尤其是一些新型设备、新型技术或者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邀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者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2强调岗位能力,整合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在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明确,对于不同的岗位它们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高校应当以实际的岗位以及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强调对应岗位能力来对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和设计,将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真正实现让学生跨出校门即可零距离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还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具备基层岗位技能人员为教学目标,在铁道交通运营专业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过于高深的理论知识,坚持实用性原则,避免学生出现因为学习难度太大产生畏难心理的情况。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用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串联,要体现高职教育实用性的特征,将重复、难度过大、缺乏实践意义的课程内容有效剔除,加大实践性的理论知识,明确岗位能力、技能时间能力作为关键,以岗位能力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组织。

3.3拓展多种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能力需求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加以拓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即能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宣传一些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还可以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引入《应用文写作》等综合类的课程供学生学习。

4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校方还是学生来说,科学合理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不仅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素养,训练其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另一方面,它还能为高职院校自身创造更多的学科价值,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任传威.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5):92-96.

[2]杨俊林,肖卫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7):11-13.

[3]李捷.基于岗位能力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24(10):171-172.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调研;职业素养

1 物流岗位分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致使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高级管理者,如企业的物流总监、高级物流经理等。物流高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行业技能、行政管理经验。第二,中层管理者,如物流调度部门经理、仓储部门经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三,基础岗位操作员,如仓储部门的仓库管理员、配送站的货物分拣员、运输部门的货运调度员等。物流基础岗位操作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拣货、装卸搬运、出入库等方面的技能。企业一般对基础岗位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职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上岗。

2 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

岗位综合素养要求是指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物流岗位综合素养包括物流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职业素养既要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 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深入了解南京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笔者通过对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掌握了十多个基础岗位对人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并对企业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企业看重的四类职业能力:基本物流职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计算机水平与英语水平。这四类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如表 1所示:

2.2 对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物流企业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看重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教育领域落地实施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要做到按需培养,切实了解新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从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2]。通过对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笔者得到的结果是,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物流基本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如能否制作物流单证、能否使用物流设施设备、是否了解物流作业程序等;第二,人际沟通能力如何,如能否处理好工作中与本部门同事、外部门同事以及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三,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如上岗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独立开展工作,是否具备继续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企业调研、现场访谈,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企业物流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一般要求。笔者在与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时,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列举了比较看重的三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与配送,其次是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两门课程。另外,鉴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忠诚度不高,企业管理人员建议学校开设口才辩论类、职业素养类课程或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辩论类、职业体验类活动。由以上调研结果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共通性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以及为职业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除加强专业建设外,着重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工匠精神。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物流公司的基础岗位并不需要员工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员工只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能满足快速上岗需求的岗位实操技能即可。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此外,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固守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虽然有些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但所列举的案例和项目不具备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

3.2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南京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企业兼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暑期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教师。但这种短期培训无法大幅提升教师的实训能力,大部分教师都缺乏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3]。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时也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而且由于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导师很难在工作日抽出时间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3.3 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倡的办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二者之间的合作进度缓慢,且缺乏长期合作育人的基础。南京很多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合作动机主要是解决自身短期、季节性员工不足的问题,而学校则主要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实训教学,提供师资和实训场地给学校。企业没有利益刺激而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无法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

3.4 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比较传统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比很高,很多课程缺少实训场地或者实训模拟软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只有教学工作背景,缺乏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着重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的物流操作训练。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4]。

3.5 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设备设施。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投入比例与实践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校物流实践设备设施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有助于提高物流实践能力的硬件条件。此外,由于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教师在授课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4 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实践教育光靠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设备设施与之相配套,包括兼具开放性与交互性的课程资源和项目库、具有研究功能的实训室、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等。另外,学校要根据实践教育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

4.1 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理论最终需要落实于实践,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输管理课程的国际航运单元涉及较多物流环节和业务对象,相关业务对象不仅包括发货人和接收人,还包括各级货运、船公司、港口、检查检疫局、海关等单位的人员,教师可针对该内容设置项目情境,在项目情境中讲解国际航运的业务流程,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国际海运进出口物流实训手册”。另外,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模拟软件,以方便学生实现“做中学”。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开设的实训项目很多,如仓储管理课程的仓储作业综合实训、运输管理课程的软件模拟实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项目式实训等,这些实训项目涵盖了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物流软件操作能力、物流设备设施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实训内容。

4.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物流职业技能比赛

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器”,以物流职业技能比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体系,有助于弥补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订了技能比赛选拔、培训、奖励方案[5]。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职业技能比赛有供应链模拟大赛、物流方案设计大赛、物流仓储方案大赛等。参加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物流仓储方案大赛中,学生要审查商品出入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多个操作点。

4.3 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7

1.1学校教学硬件的不足

技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场所,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配套教学设施不足,硬件需求往往与教学不能同步发展,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依然是比较薄弱,学生未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动手机会。

1.2技校学生的存在问题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差,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学习较为被动,学习风气不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情况严重,课堂气氛越来越差,教师往往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则一问三不知,对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存在较大的抗拒心理和对"死气沉沉"的理论知识都不感兴趣。此外,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卑心态,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凡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现象。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比较积极去完成。

2铁路货物运输课程的设计

2.1基础知识模块--案例分析引入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人与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针对技校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等特点,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如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近期的案例作为新课理论知识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同时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通过案例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运用到案例分析和操作中去。这样既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又能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避免发生违规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既使得原本枯燥、空洞的授课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铁路货物运输的理论教学当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铁路宣传片及广铁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学生在绚丽的铁路宣传片中了解到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火速地发展。而通过广铁的一些运输数据:"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8日(其前身是原广州铁路局),是全国18个铁路局之一,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境内包括京广、京九、浙赣、广深、焦柳、湘黔、湘桂、洛湛、广梅汕、梅坎、石长、广茂、粤海、海南西环线、平南共4426的营业铁路。线路总延展长度10238.7km,营业里程4699.8km,电气化线路长度1587km。道岔11625组,桥梁2708座、275619延米,隧道883座、386744延米。配属机车1159台,其中内燃机车648台、电力机车511台、客车4289辆;配备有P65型行包快运列车专用货车1102辆,其中带押运间41辆;机械保温车552辆,其中单节式带押运车8辆。""经营管理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开展货运直通周转量攻关,调整客货列车开行结构,抓住假日运输商机,加强车流监测和机车牵引工作量审核分析,严格运价管理,加大堵漏保收力度等措施,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同比增加2.5亿元。同时,通过机车油电降耗节支、修制改革节支、贯标减员节支等多种渠道,共节约成本支出8300多万元。全年运输总支出139.7亿元,亏损69021万元,比部定目标减亏1336万元,全面实现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截至2007年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总资产达1196亿元。"激发了学生对铁路运输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堂提问:从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广铁集团有哪些具体运输工具类型等。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并在整个理论学习中,加入了大量铁路机车车辆相关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铁路货物理论的理解。在课后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沉闷,能够主动思考,领会教师意图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2技能实训模块--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物流高职院校

一、引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二、国际物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民族复兴窗口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党与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2]。国际物流课程涵盖了货物从生产到国际运输再到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一系列环节,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外贸制单、报关报检等,具有极强的“涉外”属性。学生学习此门课,不仅需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繁琐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时,如何坚守国家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商务关系,如何高效地解决国际业务问题,这些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国际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手段,也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国际物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对标国际物流岗位的任职要求来确定教学体系和内容,兼具职业性与国际性,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挖掘知识模块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可达到良好的思政效果。1.国际物流认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我国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政策,使学生了解在新发展格局下国际物流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再结合疫情期间我国防疫物资进出口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的作用与意义,理清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物流人的大局观念、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商品对外报价。此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和商品价格核算两部分内容,涉及记忆的规定和条款较多,非常枯燥。在讲解贸易术语和规则时,可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丰富课程内涵。比如,在报价单上填错DAP术语和DDP术语价格出口商会遭受什么损失?FOB术语条件下进口商未按照规定时间提货,货物遭受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借助这些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诚信意识、契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单证处理。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外贸单证,包括托运单、装货单、提单、报关单等,是授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可让学生扮演制单、核单、审单的不同角色进行实训操作,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报关报检。此模块涉及的程序性规定和法律条款占据较大比例,在讲解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方面突出海关的职能作用,在讲解时结合海关为守护我国国门所做的各项工作和为提高通关效率所出台的改革措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项程序背后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反面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5.处理争议与索赔。国际物流作为服务行业,培养学生作为服务人员应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模块中可借助销售、客服人员在维护客户、处理争端时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应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健全育人机制。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显性,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隐性[3]。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思政还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育人。1.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确定国际物流的思政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生动而形象地将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专业知识,不露痕迹地强化思政教育内容。2.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隐含在代表性的任务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3.实践教学法。实践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4]。国际物流作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布置实操性任务外,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安排学生下企业参锻炼、邀请企业专家在校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一线企业的工作情况,直观地体悟职业精神,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三)开展第二课堂,拓宽“思政”渠道。除了第一课程上的立德树人之外,国际物流课程应积极拓宽“思政”渠道,开展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依托技能竞赛,提高育人实效。国际物流课程对接的职业竞赛丰富,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国际货运赛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货运赛项、关务技能赛项)等。这些竞赛具有较高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竞赛选拔,既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深入校企合作,助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课堂与企业实训基地两个主阵地,将“课程思政”运用于学生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活动中,引入企业专家进校开讲座,把“思政”成效纳入学校和企业的绩效考核,以课程思政助力校企协同育人。3.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育人内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利用“中国海关”“雨果网”“外贸那些事儿”等微信公众号或学习强国订阅号,引导学生收集和学习课程相关的新闻案例或时评,组建课程线上QQ或微信群,组织学生课后在群中开展讨论,并适时地作出点评,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1-02-20).

[2]汤澜.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36):114-115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10):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