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风险论文范例

汇率风险论文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1

 

汇率传导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对此方面有过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汇率传导弹性的不同国家、行业估计到汇率传导弹性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如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和冲击的国际间传导等),具体相关综述可参见Menon(1995)等论述。[1]在众多研究中,汇率传导弹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最近的很多论述研究中,一些学者(Campa和Goldberg,2002;Bailliu和Fujii,2004等)指出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导弹性有下降的趋势,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正在降低。[2][3]但是Bouakez和Rebei(2008)则发现加拿大的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比较稳定。[4]Otanietal(2006)对日本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估计后发现90年代以后大部分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同80年代相比有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初级产品,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5]   上述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把时间段都放在20世纪末,没有及时反映最近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状况,本文利用日本最新的数据,希望对此做出一些探索。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填补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影响研究的空白,加深对汇率传导弹性稳定性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深对金融危机期间贸易商定价和承担汇率风险行为的理解,尤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日本金融危机前后的进口和汇率变化状况;第二部分估计和观察日本各行业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检验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的影响;第四部分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到论文结论。   一、金融危机后的日本进口状况变化   金融危机被称为是仅次于“大萧条”的又一次需求冲击,面对快速下滑的市场需求,生产商和出口商可能会调整在正常时期的定价行为,通过直接降价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另外一种方式可能是通过自己承担更多汇率风险的方式来维持价格的稳定性,间接维持市场份额。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对市场定价能力有可能同危机前相比会有所下降,出口商在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时更多的采取自我承担的方式,避免在需求不足情况下的价格波动行为,从而使得进口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是所有的行业表现都差不多呢?首先看一下日本进口价格的变动,图1反映了2008年8月前后日本主要进口行业以日元标价的进口价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价格在2008年8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纺织、一般机械、运输设备、精密仪器行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基本上没有下降,有些反而出现了上升;但是其他的行业,包括全部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化学、石化煤炭和食品行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进口价格剧烈的下滑,这表明日本进口产品中不同行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价格调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些行业具有很强的维持价格的能力,但是很多行业则对价格进行大幅调整。   二、日本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历史估计和长期趋势   在研究汇率传导时一般的微观理论基础是Marston(1990)的对市场定价理论(pricingtomarket,PTM),认为具有市场实力的企业可以在分割的市场上实行价格歧视,由汇率变动引致的成本可以通过加成调整行为来影响企业出口价格,不过该理论假定出口商以购买者货币(当地货币)定价(Local-currencypricing,LCP)。[6]ObstfeldandRogoff(1995)通过Redux模型开创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虽然更加偏向宏观方面因素的解释,关注名义价格粘性[7]以及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将工资粘性、非贸易品、不同货币定价、不完全金融市场等微观理论融入模型,[8]但是Redux模型假定生产商货币定价(Producercurrencypricing,PCP),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则是假定LCP,由于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基于LCP和PCP,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一般使用双边汇率或名义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但是从东亚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PCP还是LCP并不符合东亚贸易的事实,因为东亚国家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元定价,东亚国家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贸易也大量使用美元,此时东亚和美国之外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既不是PCP,也不是LCP,而是VCP(Vehiclecurrencypricing),日本也是如此,图2反映了不同年份日本从全世界和亚洲进口中货币标价的组成状况,充分说明了日本贸易中(尤其是与东亚贸易中)的美元充当“工具货币”的现实。表1则反映了不同行业中计价货币组成状况,不同行业中本币计价的份额是不同的,即在贸易中进口商实行PCP还是PTM方式在不同行业是不同的。Parsons和Sato(2008)研究表明日元对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日本向东南亚的出口价格没有显著影响,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美元在日本与东南亚贸易计价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此时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并不能合理描述贸易中实际“起作用的”汇率的变动状况,利用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来进行经验分析就无法得到真正合理的结论。[9]   因此本文不使用日元的贸易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而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获得本币对实际进口货币(生产商货币)的比率,使VCP可以转化为PCP(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使用一篮子货币来标价对日本出口,这个篮子中的货币比重就是日本进口中的各种货币比重),从而能够利用“对市场定价理论”来进行经验研究,事实上很多学者在研究日本出口汇率传导时都采取这种方法,如Athukorala和Menon(1994)、Celglowski(2010)等,[10][11]因此本文认为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日本进口中的汇率传导。此外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可以获得不同部门的不同有效汇率水平,从而避免出现不同部门的有效汇率水平相同的情况,也不需要再重新构建每个行业的有效汇率。参考和利用Otanietal.(2006)[5]以及其他学者的方法,本文将回归方程设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φ4△ipt+εt,其中△为差分算子;impt为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et为汇率水平,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根据Otanietal.(2006)[5]和Bus-siere和Peltonen(2008)[12]的方法,本文对该变量使用国内企业产品价格指数(DomesticCorporateGoodsPriceIndex,dct)进行平减,可以获得某个基期不变价格的名义影响汇率水平,从而包含了国内价格作为竞争价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fpt根据Campa和Goldberg(2005)[2]等通行的方法,使用neer*dc/reer来构造(neer为名义有效汇率,reer为实际有效汇率);ipt为日本工业增加,一般以此作为GDP的替代变量。数据中除了ipt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日本银行,时间从1990年1月到2010年6月。在实际的回归过程中,由于ipt不显著,Bussiere(2007)指出:在进出口价格回归中,需求项一般都不显著,这是由于需求效应已经包括在其他变量之中。[13]因此,本文将最终的回归方程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εt,所有的变量取对数,φ2为短期汇率传导弹性,λ=φ21-φ1为长期汇率传导弹性,表示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升值1%,将导致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λ%。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数据都是I(1)的,即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表明汇率项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均在1%置信区间内),限于篇幅不再列出。下面给出通过滚动回归方法得出的长期传导弹性系数的变化图(使用SAS9.0软件,以10年为一个窗口期)。从滚动回归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大部分行业的传导弹性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多行业(如纺织、食品、运输机械等行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缓慢的下降,这和很多学者指出的很多工业化国家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有所下降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化学、木材、电子电气部门的传导弹性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不过上升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但是2008年9月以后一些行业(如全部产品、化学、木材、食品、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传导弹性出现明显的上升,而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p#分页标题#e#   三、金融危机改变汇率传导弹性了吗?   为了判断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段回归的方式,计算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传导弹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尽管滚动回归和分段研究表明,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和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两个时期,许多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为了更准确判断2008年8月前后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了使计量结果更为稳健(Robustness),本文采用邹检验(ChowTest)来判断2008年8月是否是个断点,首先构建断点期哑变量,将2008年8月以后设为1,之前设为0,再将该哑变量和每个解释变量相乘,获得一个关于哑变量的乘积项,然后对方程进行回归。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邹检验结果和滚动回归及分段回归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金融危机对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食品、木材、化学和电子电气产品以及全部产品的进口传导弹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并没有说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进口商承担了更大的汇率风险,而恰恰说明外国出口商承担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日元汇率的单方面大幅升值,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上升说明日元汇率升值1%将导致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即日本进口商从汇率升值中获得的价格下降的好处更多,外国出口商则要承担价格下降的损失。但是机械类产品(包括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则正好相反,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使出口商比以前承担更多的日元汇率升值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使得日本进口商比危机前更多地分担汇率升值所带来的价格变动。由于石油煤炭制品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使得邹检验分析并不能确定传导弹性的结构性变化,但分段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传导弹性都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商也更多的承担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的风险。从汇率传导弹性的具体数值来看,在日元升值的条件下,传导弹性增加的行业具体数值均大于1,表明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即意味着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下降,出口企业完全承担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进口商完全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而机械类产品的传导弹性均小于1,表明出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小过1%,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有所上升,即日本进口商分担了部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各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变化是成直线形态,而不是缓慢变动,在2009年2月之后,汇率传导弹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有些行业出现了小幅回落,这表明汇率传导弹性水平的变化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导致传导弹性急剧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范围和强度)对于很多贸易商来说有些出乎意料,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认为只是一般性的金融危机,主要的冲击对象是金融机构,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并伴随着急剧的实体经济和需求下降,所以很多产品价格直到2008年8月仍在上涨,但9月莱曼兄弟的破产使得全球对于次贷危机的预期发生急剧调整,很多产品价格开始大幅调整,但是到了2009年2月以后对金融危机的预期和判断比较稳定,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正如张明(2009)所指出:2009年春季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14]   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所以2009年春季后汇率传导弹性受价格调整行为的稳定也开始稳定下来;二是日元汇率在2008年9月开始对美元和欧元(主要的标价货币)急剧升值,到2009年2月,日元对美元大约升值了30%,对欧元大约升值了40%,如图4所示,由于美元和欧元在日本进口标价中的比重,导致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的比率也急剧升值,同时也导致了日元汇率急剧升值的预期,但2009年3月以后日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有所反弹并开始稳定,使得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比率逐渐稳定下来,汇率预期也开始稳定下来,汇率的急剧变动的现状和预期也可能会导致传导弹性的急剧变化。   四、对行业差异的原因解释   为什么不同行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况呢,尤其是机械类产品的变化方向和其他行业正好相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同的行业市场价格维持能力不同,即各个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机械类行业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受到的需求冲击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小,另外机械类行业产品替代产品较少,因此机械类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Oiet.al(2004)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些佐证,他们发现日本对东亚出口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别很大(见图5),机械类相关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出口商的市场维持能力较强,他们虽然没有计算各行业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但行业特征应该相差不大。[15]   从图1我们也可以看到,汇率传导弹性下降或者变化幅度较小的行业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均保持实际价格的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机械类行业的企业内贸易水平较高,机械类行业是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企业内贸易在机械类行业的贸易中比重非常高(见图6)。日本跨国公司从总体收益增加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内贸易的风险进行最佳配置,由于日本母公司具有更强的处理汇率风险的能力,海外子公司在向母公司出口时更多的使用美元或者所在国货币定价,从而将汇率风险转嫁给进口商-母公司,由母公司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对冲汇率风险。在巨大的需求冲击和日元汇率单边升值两个不利影响的冲击下,海外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减少汇率对子公司的价格影响,母公司倾向于保持实际的进口价格,自己承担日元升值风险,表现在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上就是具体数值的减少。   五、结语   本文利用日本的进口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作为重大需求冲击的金融危机确实给汇率传导造成了影响,但不同行业的反应是有巨大差别的,大部分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明显增加,而机械类产品的弹性则明显减少,说明大部分行业的进口商在危机后比危机前获得了更多的升值好处,出口商承担更多的汇率损失,但机械类行业的进口商从升值中获得的好处则要比危机要少,表明他们分担了部分出口商所面临的汇率损失。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差异,也可能在于各个行业的贸易类型和贸易结构特点。#p#分页标题#e#   本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进行价格调整的程度和承担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那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小的行业冲击最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大的行业则冲击较小,这既显示了一国贸易结构对于防范汇率和需求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汇率传导弹性也受到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2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作为主权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来实践。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谭文君 崔凡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15]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转变角色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手段,引入启发式、研究型、讨论互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从金融风险的不同种类出发,深入讲解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理,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梳理、总结不同种类金融风险的案例,能够运用所学风险度量方法,对现实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使其更精准地识别风险、精确的测度风险、精细的管理风险、精明地承担风险。为了培养和提升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实施课程改革实践。《金融风险管理》于2020年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改革设计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errill教授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定义了影响自主学习教与学的五个要素(如表1所示)。根据Merrill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的“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要素,以问题为中心,分别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问题导向”要素。该要素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设计中要围绕现实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激活”要素。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从现有知识和经验中得到启发,激活新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完成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价值感。第三,“示范”要素。通过慕课课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第四,“运用”要素。通过组建学生团队,引导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整合”要素。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开设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根据Merrill五个关键要素理论设计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并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开展教学实践。

(一)明确“问题导向”中心

在《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开课之初,要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本门课程设置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其他风险,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选择该类型风险度量的实证文献进行解读。第二个任务是选择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对其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将班级学生以4~5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金融风险类型,通过小组自主讨论、自主选择相关案例、自主搜集资料,制作成PPT进行课堂汇报和讨论。根据本门课程内容,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所选择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汇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该风险案例的事件始末、形成的原因、有何影响、采取的风险管理对策、经验及启示。其次,根据本门课程所讲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在每个章节内容学习完后,选择一篇度量该金融风险的实证文献进行解读。解读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及研究意义、实证数据及变量、实证方法、实证过程及分析、研究结论、对策及启示。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别给予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对金融风险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课程结束后可以挑选出优秀的风险分析案例,作为本门课程的案例库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搜索和阅读实证文献,通过实证文献的深入分析,掌握本门课程所授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也为学生今后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注重“激活”激励

在课程讲解过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并融合在一起,修改和激活学生之前关于该主题的知识,如果学生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应在复杂概念之前向他们提供,以确保他们对将要讲解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三下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数学、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对本门课程所讲授的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的基本含义及细分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的相关案例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较为陌生,对于这部分新知识,提前在学习通学习课件和相关资料,供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时,注重辅以计算和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并提供相关实证文献让学生明确各类风险度量方法如何运用于解决现实金融经济问题。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一方面通过线下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另一方面利用学习通进行考勤、提问、讨论、发放作业,小组分享任务以及进行小组评阅,同时也辅以其他高校该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和辅助视频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三)多样“示范”教学

通过慕课、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本门课程的重点包含金融风险的理解及相关案例、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及其运用。一方面,对于金融风险的概述及案例,结合线上慕课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上关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还有中央财经大学、东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提供的该门课程的慕课资源,分别在风险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方面有所特色,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慕课资源,提前对本门课程各章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认识。此外,利用学习通平台,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各章节基础知识、相关视频、练习题、相关风险案例链接、相关时事新闻等学习资料,使得学生在课前高效理解章节学习目标、做好课前学习准备,尤其对典型金融风险的案例有所认识,并能掌握金融风险案例分析的框架和思路。进一步地通过小组任务,让学生自己能够搜索相关经典或最新的金融风险案例,梳理金融风险事件经过,分析该金融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融入自身的思考,得出相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和启示。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首先,通过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视频对相关风险度量方法有初步认识;其次,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辅以计算练习加深理解,然后结合实证文章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确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小组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相关实证文献,选择其中一篇进行详细阅读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

(四)突出“运用”实践

通过成立任务小组,引导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现实金融经济问题。第一,根据所学各类金融风险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金融风险类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各任务小组分别选取某一风险类型,对该类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该类风险案例事件介绍、产生的原因、经验启示以及该类风险的管理策略建议等方面内容。操作风险的案例如巴林银行倒闭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法兴银行欺诈案;利率风险案例如奎克国民银行案例,汇率风险案例如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信用风险案例如印度大博电厂案例、山一证券公司倒闭案,流动性风险案例如英国北岩银行案例等,通过对于这些典型的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对该类风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第二,根据所学风险识别和管理方法,选取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对其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关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运用所学风险识别方法及自主学习了解的风险识别方法,对所选取的公司风险进行识别,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比如有小组选取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对其风险进行识别;也有小组选取天山生物并购大象广告“暴雷”事件,对其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也有小组关注到当前新冠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研究新冠疫情前后上市房地产企业风险;还有小组关于新冠疫苗生产公司的风险情况,选择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风险及管理之策。通过自主学习和汇报分享,学生不仅对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风险评估报告撰写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第三,根据所学各类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选取一篇实证文献,熟练掌握课本所学金融风险识别方法的运用。比如关于利率风险的度量,通过实证文献分析与解读,熟悉重定价模型、久期模型、期限缺口模型等度量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比如关于信用风险的度量,通过实证文献的学习,熟悉KMV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通过文献搜集、查看、解读与分享,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于论文写作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前掌握阅读和撰写论文的方法。

(五)充分“整合”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在本门课程设计中,除了小组任务PPT展示,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对每一小组展示以及每位展示的同学进行点评,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在学期末,通过设置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对金融机构或企业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拓展到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的很多热点问题。分享和展示结束后,每位学生还需要提交一份学习汇报心得,梳理总结自己任务准备、任务分享的点点滴滴,对所分享知识进行反思回顾,进一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取得的进步。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向他人展示或分享知识和技能、反思他们的学习,并将新的意义和理解转移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如团队合作、演讲、辩论、学术论文撰写等各方面的锻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

四、课程改革实践效果反馈

通过对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班级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分析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实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班级在日常表现、课堂参与度、学习成效、学生满意度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第一,日常表现方面,68.29%的学生表示会根据本门课程要求自我制定学习目标。除了本门课程课堂学习时间,平均每天花在该门课程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小于1小时的学生占比60.98%,1~2小时的学生占比为36.59%。在本门课程学习中遇到问题时,95.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并解决问题。第二,课堂参与度方面,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自主学习本门课程,其中86.59%的学生通过教材进行自主学习,69.51%的学生使用学习通,46.34%的学生利用Bilibili网站,29.27%的学生利用中国大学MOOC,此外也有少部分同学利用论坛等其他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诸如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上,学生的反应颇为积极:91.46%的学生倾向利用学习通进行考勤;92.68%的学生倾向利用学习通做作业;91.46%的学生认可生生互评作业这种方式;86.59%的学生愿意参与学习通作业互评;89.02%的学生愿意参与学习通的话题讨论;93.9%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小组分享任务内容具有吸引力。第三,学习成效方面,90.25%的学生表示本门课程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对于学习该门课程比较有帮助。84.14%的学生表示本门课程学习通上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对于学习该门课程比较有帮助。97.56%的学生表示本课程设置的小组分享任务对学习本门课程有帮助。95.12%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有效率。96.34%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效果好。本年度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期末考试全部通过,不及格率为0。第四,学生满意度方面,85.36%的学生非常认可本门课的教学方式,100%的学生表明自己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也表示通过本门课程学习,除了明确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掌握了课本知识以外,也收获了很多,在团队沟通与合作、小组分享与展示、演讲与辩论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关注时政能力、自信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

五、结语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转变角色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手段,引入启发式、研究型、讨论互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从金融风险的不同种类出发,深入讲解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理,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梳理、总结不同种类金融风险的案例,能够运用所学风险度量方法,对现实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使其更精准地识别风险、精确的测度风险、精细的管理风险、精明地承担风险。为了培养和提升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实施课程改革实践。《金融风险管理》于2020年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校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改革设计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errill教授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定义了影响自主学习教与学的五个要素(如表1所示)。根据Merrill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的“问题导向、激活、示范、运用、整合”五要素,以问题为中心,分别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问题导向”要素。该要素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设计中要围绕现实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激活”要素。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从现有知识和经验中得到启发,激活新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完成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价值感。第三,“示范”要素。通过慕课课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第四,“运用”要素。通过组建学生团队,引导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整合”要素。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开设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根据Merrill五个关键要素理论设计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并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开展教学实践。

(一)明确“问题导向”中心

在《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开课之初,要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本门课程设置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其他风险,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选择该类型风险度量的实证文献进行解读。第二个任务是选择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对其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将班级学生以4~5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金融风险类型,通过小组自主讨论、自主选择相关案例、自主搜集资料,制作成PPT进行课堂汇报和讨论。根据本门课程内容,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所选择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汇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该风险案例的事件始末、形成的原因、有何影响、采取的风险管理对策、经验及启示。其次,根据本门课程所讲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在每个章节内容学习完后,选择一篇度量该金融风险的实证文献进行解读。解读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及研究意义、实证数据及变量、实证方法、实证过程及分析、研究结论、对策及启示。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别给予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对金融风险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课程结束后可以挑选出优秀的风险分析案例,作为本门课程的案例库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搜索和阅读实证文献,通过实证文献的深入分析,掌握本门课程所授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也为学生今后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注重“激活”激励

在课程讲解过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并融合在一起,修改和激活学生之前关于该主题的知识,如果学生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应在复杂概念之前向他们提供,以确保他们对将要讲解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三下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数学、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对本门课程所讲授的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的基本含义及细分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的相关案例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较为陌生,对于这部分新知识,提前在学习通学习课件和相关资料,供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时,注重辅以计算和案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并提供相关实证文献让学生明确各类风险度量方法如何运用于解决现实金融经济问题。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一方面通过线下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另一方面利用学习通进行考勤、提问、讨论、发放作业,小组分享任务以及进行小组评阅,同时也辅以其他高校该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和辅助视频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三)多样“示范”教学

通过慕课、案例讨论、小组任务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本门课程的重点包含金融风险的理解及相关案例、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及其运用。一方面,对于金融风险的概述及案例,结合线上慕课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上关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还有中央财经大学、东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提供的该门课程的慕课资源,分别在风险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方面有所特色,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慕课资源,提前对本门课程各章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认识。此外,利用学习通平台,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各章节基础知识、相关视频、练习题、相关风险案例链接、相关时事新闻等学习资料,使得学生在课前高效理解章节学习目标、做好课前学习准备,尤其对典型金融风险的案例有所认识,并能掌握金融风险案例分析的框架和思路。进一步地通过小组任务,让学生自己能够搜索相关经典或最新的金融风险案例,梳理金融风险事件经过,分析该金融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融入自身的思考,得出相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和启示。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首先,通过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视频对相关风险度量方法有初步认识;其次,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辅以计算练习加深理解,然后结合实证文章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确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小组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相关实证文献,选择其中一篇进行详细阅读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

(四)突出“运用”实践

通过成立任务小组,引导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组任务,解决现实金融经济问题。第一,根据所学各类金融风险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金融风险类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各任务小组分别选取某一风险类型,对该类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该类风险案例事件介绍、产生的原因、经验启示以及该类风险的管理策略建议等方面内容。操作风险的案例如巴林银行倒闭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法兴银行欺诈案;利率风险案例如奎克国民银行案例,汇率风险案例如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信用风险案例如印度大博电厂案例、山一证券公司倒闭案,流动性风险案例如英国北岩银行案例等,通过对于这些典型的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对该类风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第二,根据所学风险识别和管理方法,选取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对其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关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运用所学风险识别方法及自主学习了解的风险识别方法,对所选取的公司风险进行识别,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比如有小组选取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对其风险进行识别;也有小组选取天山生物并购大象广告“暴雷”事件,对其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也有小组关注到当前新冠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研究新冠疫情前后上市房地产企业风险;还有小组关于新冠疫苗生产公司的风险情况,选择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风险及管理之策。通过自主学习和汇报分享,学生不仅对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风险评估报告撰写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第三,根据所学各类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选取一篇实证文献,熟练掌握课本所学金融风险识别方法的运用。比如关于利率风险的度量,通过实证文献分析与解读,熟悉重定价模型、久期模型、期限缺口模型等度量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比如关于信用风险的度量,通过实证文献的学习,熟悉KMV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通过文献搜集、查看、解读与分享,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于论文写作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前掌握阅读和撰写论文的方法。

(五)充分“整合”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PPT展示、公开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分析成果。在本门课程设计中,除了小组任务PPT展示,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对每一小组展示以及每位展示的同学进行点评,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在学期末,通过设置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对金融机构或企业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拓展到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的很多热点问题。分享和展示结束后,每位学生还需要提交一份学习汇报心得,梳理总结自己任务准备、任务分享的点点滴滴,对所分享知识进行反思回顾,进一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取得的进步。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向他人展示或分享知识和技能、反思他们的学习,并将新的意义和理解转移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如团队合作、演讲、辩论、学术论文撰写等各方面的锻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

四、课程改革实践效果反馈

通过对笔者所讲授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班级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分析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实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班级在日常表现、课堂参与度、学习成效、学生满意度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第一,日常表现方面,68.29%的学生表示会根据本门课程要求自我制定学习目标。除了本门课程课堂学习时间,平均每天花在该门课程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小于1小时的学生占比60.98%,1~2小时的学生占比为36.59%。在本门课程学习中遇到问题时,95.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并解决问题。第二,课堂参与度方面,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自主学习本门课程,其中86.59%的学生通过教材进行自主学习,69.51%的学生使用学习通,46.34%的学生利用Bilibili网站,29.27%的学生利用中国大学MOOC,此外也有少部分同学利用论坛等其他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诸如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上,学生的反应颇为积极:91.46%的学生倾向利用学习通进行考勤;92.68%的学生倾向利用学习通做作业;91.46%的学生认可生生互评作业这种方式;86.59%的学生愿意参与学习通作业互评;89.02%的学生愿意参与学习通的话题讨论;93.9%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小组分享任务内容具有吸引力。第三,学习成效方面,90.25%的学生表示本门课程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对于学习该门课程比较有帮助。84.14%的学生表示本门课程学习通上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对于学习该门课程比较有帮助。97.56%的学生表示本课程设置的小组分享任务对学习本门课程有帮助。95.12%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有效率。96.34%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效果好。本年度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期末考试全部通过,不及格率为0。第四,学生满意度方面,85.36%的学生非常认可本门课的教学方式,100%的学生表明自己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也表示通过本门课程学习,除了明确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掌握了课本知识以外,也收获了很多,在团队沟通与合作、小组分享与展示、演讲与辩论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关注时政能力、自信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

五、结语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5

【关键词】理论性;实践性;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一、国际金融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国际金融作为金融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既涉及宏观的知识内容国际收支问题,国际储备问题,汇率变动和影响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国际债务问题。又包含微观的知识成分,如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第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套补的利率平价就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根据对市场交易者的实际调查,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被作为指导公式广泛运用于交易之中,在外汇市场中处于市场创造者地位的大银行基本是根据各国间的利率差异确定远期汇率的升(贴)水额。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例如,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新政及其政策走向无疑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治理造成剧烈冲击,甚至影响2017年全球资产价格。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现状

第一,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有很多地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涉及衍生外汇业务的内容就与金融学内容重复。这样重复的教学内容等于压缩了国际金融本身的重点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与答案。教材仍只注重理论知识,课程考试内容笔试所占比例过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第三,国际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新现象不断出现,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现有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能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深入研究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

三、国际金融课程实践型教学法改革

第一,理论知识是实践型教学的基础,依据国际金融学科特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联制定合理高效的内容体系是实践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国际金融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层和实务层。理论层包括两大板块,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其中国际收支的具体内容:国际收支的基本内涵,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影响,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和政策工具,外汇与汇率基本知识及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国际储备的具体内容:国际储备的构成,来源及其管理,方法,汇率政策及相关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实务层的具体内容是外汇实务交易(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即期外汇交易,择期,掉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第二,讲授法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讲授法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口头语言描述为主叙述事实,解释概念,总结规律。但这种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对于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应该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逐步展开,层层递进。教师可以从一个主授者变成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介绍欧洲货币市场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欧洲美元的历史,离岸金融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别,欧洲货币市场有哪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这样从表象上升到理论,学生从能深刻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三,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协助,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选取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比如,在学习汇率时,可以设计一个在海外投资的项目。在美国建立,经营电器厂。包含两个子项目。第一个是汇率变化分析,通过分析汇率变化,学会查阅市场汇率,读懂国际收支平衡表,根据世界金融资讯编写汇率变化报告并解释原因。第二个是套期保值操作,正确完成外汇交易步骤的设计,借此了解外汇市场及各项业务特点,掌握即期,远期,掉期及外汇衍生品交易的特点。第四,案例教学法,通过课题进行科研型实践教学。前提是选题避免过大或偏离本课程内容过多。比如在学习汇率决定理论时,可以选取某个时间段的汇率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形成论文的过程,掌握影响汇率的因素,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争取成为一名真正的指导者,辅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

【参考文献】

[1]马才华.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现代经济,2015(11)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东亚.高校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6,(9)

[4]罗君名.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1前言

项目在实现经营目标时,事项发生并影响战略和商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称为风险。合同风险管理是督导和控制项目合同风险的所有协调性活动,是确保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它使项目决策者能够更好地考虑项目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和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及实现项目的经营活动目标。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中的合同风险管理研究还较弱,对合同风险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和挑战。

2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2.1合同风险的类型

(1)按照合同生命周期可划分为:投标、谈判、签订、履行和终止风险。(2)按照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可划分为: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分包商风险。(3)按照风险的来源可包括来自经济、政治、法律、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风险。(4)按照风险是否可以管理可划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前者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如行为主体风险、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后者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如不可抗力等。

2.2合同风险的特点

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具有关联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点。(1)关联性。无论是在项目的投标阶段,还是在合同的谈判、签订、执行或终止阶段,风险嵌入和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且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无法切割的关联性。(2)社会性。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包括投资方、业主、监理、合作方、分包方等,关系比较复杂。(3)动态性。项目不同,工作内容不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也不尽相同,各个阶段对风险进行分析,发现缺陷并改进,因此,主要风险都在变化中,合同管理风险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特征。(4)复杂性。较之单纯的劳务分包,当前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更加繁杂,风险也较多,可控性差,因此,合同风险有复杂性特征,对管理的要求高。

3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管理过程

合同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是个过程,也是一个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过程,对项目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合同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四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不参考任何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识别和记录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风险识别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油气管道设计项目,可以在确定是否投标、开始投标、合同签署之前、合同执行关键性阶段等多次进行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专家打分法、SWOT(StrengthWeakenOpportunityThreaten)分析法等。

3.2风险估计

所有风险识别后,应审核和梳理这些风险,清除重复的风险,澄清含混不清和相互重叠的风险,采用统一的标准来估计已识别的风险,这就是风险估计。估计方法一般包括:概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主观估计法等。

3.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风险识别及风险估计完毕后,根据相关风险矩阵或等级确定这些风险的严重性等级,考虑针对风险应采用的应对措施和程度。比较典型的评价方法为主观评分法,即根据风险管理专家的经验判断等,去评判合同每一个风险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对风险进行综合评判和衡量。

3.4风险处理

风险评价后,应进行风险分类,对各类的风险制定处理方案,属于风险处理。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必须切实有效,同时也应考虑不同风险处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一般的风险处理方式包括以下三种。预防法:消除特定风险,通常指消除隐患源。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但可以防止特定风险事件的发生。减缓法: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后果。分担法:由其他方或多方分担或承担部分风险(如通过签订分包合同等)。在有些情况下,也不排除采用风险自留的方式。

4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合同作为项目运营的主要管理载体,贯穿项目全过程,项目的运营过程实质是合同履约过程,对合同的管控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前,公司或项目只注重合同签订的把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重视合同草拟、条文审查、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合同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性的合同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风险处置方案。

4.1投标阶段

投标阶段是公司发现潜在机会,把握机会,是整个合同后续进展及其盈利的基础。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五点。(1)竞争对手风险。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可以结合以往的调查资料,关注对手的优缺点,分析对手可能采用的报价策略,进而确定我方的应对之策。(2)工作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最早接触和跟踪项目的人员,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都可能对项目机会的把握造成不同的影响。如工作人员性格孤僻,项目预估错误,则会加大投标风险,建议加强培训,筛选合格人员,作为防范措施和手段。(3)标书的编制风险。与竞争对手PK,投标文件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涉及的因素较多,需各部门的合作,这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做到与重要利益相关方沟通到位,做好标书的审核工作。(4)商务报价的风险。油气管道项目招标,在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最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这时,投标报价是中标与否的重中之重,投标人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项目投资进行估算,并以此为基准,结合我方成本,确定投标的商务报价是存在较大风险的。(5)分包商信誉。油气管道项目,尤其是较大的勘察工作,承包商多会利用分包方式来执行外业。如分包商出于中标考虑,采用“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方式,则会对承包商的合同执行造成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4.2合同洽谈阶段

招标文件中多有合同文本,合同洽谈的主要目的是合同双方就相关条款进行沟通,对合同内容进行增减或调整,为合同签订工作打好基础。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政治法律风险。政治法律风险在境外项目上表现更为明显。防范措施在于: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地法规,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必要时寻求项目所在国业主的支持。(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项目所在地汇率、关税等影响项目合同的执行,导致整个项目合同出现经营亏损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于:研究当地税收政策,获取业主免税证明支持,考虑一定幅度的汇率变动等。(3)合同重要条款的谈判。在合同谈判阶段,建议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供工作场所的责任方;合同是否可以转让和分包;业主提供的基础数据准确性及责任主体;合同文件的组成及优先效力如何;确定合同的有效期;合同额中税费种类及数额;购买保险的种类及责任方;付款条件及比例,注意是否有“背靠背”条款,如属境外项目,应考虑汇率;合同中是否有对人员的限制规定;工作范围是否明晰;合同变更的内容应约定清楚;明确纠纷解决方式及地点;合同暂停或终止等权利义务尽量做到平等。

4.3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阶段指合同双方达成一致,并进行签字确认的过程,确定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两点。(1)合同签署资格的审查。合同的双方一般为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署的合同才有法律效力。合同签署时,可以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合同相对方的运营情况,确认法定代表人,如授权代表签署,应出具有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的委托书。(2)合同章的效力问题。合同印章反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项目合同应使用所属企业的公章或合同章。如使用其他领域专用章订立合同的,合同效力存在较大风险,应引起注意。

4.4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履行阶段是指合同双方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法律的规定,全面、适当地完成合同义务,使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阶段。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五点。(1)设计标准。油气管道设计项目,设计标准是基础,应以合同约定的设计标准规范为准执行,严格控制标准规格,业主要求变更设计标准,应进行合同变更工作。(2)设计质量风险。设计合同约定,设计工作及相关的设计缺陷都由承包商承担,因此,合同履行阶段设计质量风险为重点,应加强设计审核,预防质量事故。(3)安全事故风险。此风险易在勘察项目中出现,勘察外业时,HSE管理是主要的风险点,应加强管理,与分包商(如有)建立项目沟通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4)合同管理。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由于业主的原因导致延误了工期或增加了工作量,则合同管理人员应与业主沟通,争取相应的工期延长和费用补偿。因此,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变更、索赔等工作应起到重要作用,避免因合同管理不足造成风险。(5)分包商管理。承包商应重视分包商的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现象,实现对分包商的事前报计划、事中严控制、事后真评价的管理方式。在风险处置方面,风险转移方式是比较常用的,业主的相关合同条款平行移至分包合同,使分包商与承包商共同承担部分风险。

4.5合同终止阶段

合同终止阶段,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点。(1)业主索赔。在此阶段,是业主与承包商“算总账”的时候,如合同执行中有任何瑕疵、缺陷,业主有权也很有可能向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在合同终止阶段,业主索赔应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大的风险点,承包商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注意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以法律及合同为依据,就有异议的部分做出回应,维护己方的合法权益。(2)合同尾款结算。结合项目执行中的变更及索赔资料,按照合同约定,加强款项催要工作。及时收回各类履约保函,尽量在业主支付尾款后,再支付相关款项给分包商,这一点需在分包合同中予以重视。

5结论

合同风险管理在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必要且庞大的工作,合同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最终经营效益。合同风险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助于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分包商的可靠性,降低资本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创造额外价值。因此,对于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重视合同风险管理,在做出决策时应更加充分地考虑项目中隐含的不确定性,识别和管理风险,增加新的机遇、积极的成果和优势,减少负面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媛.EPC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徐占文.EPC总承包模式下境外石油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2015.

[3]于海丰.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李松涛,康艳,徐雅琴.中国电力企业海外EPC项目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10).

[5]赵晋,陈福阔.浅谈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与防范[J].安徽建筑,2011(6).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合同管理

1引言

在国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国内一般工程项目相比,国际工程项目具有项目差异大、合同金额大、管理复杂、合同范围广、对管理人员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合同管理时,需要认清国际工程承包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程序和规范,保证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经济效益。

2工程概况

某国际工程项目主要分为了MS1和MS22个施工分包合同。其中,MS1施工分包合同是中国石化和TR公司签订的分包合同,中石化从事MS1工作包,合同总投资成本约2.1亿美元,工程总施工工期为27个月,本文以此工程为例,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

3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

3.1经济风险

3.1.1汇率变化风险

在海外地区的工程建设有一个非常难以避免的风险就是货币汇率变化波动。这项工程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工程建设方一般都会容许工程的承包商在支付工程款项的时候可以使用2种货币,一种是美元,另一种可以是里亚尔这种本地货币。不过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汇率关系,无论用哪种货币计价,都无法脱离开美元货币贬值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方面的影响。在人民币持续升值阶段,此项目也在面临着汇率损失的结果。中石化在工程开始前的资金准备阶段,一般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贷款,但最终偿还时却是使用美元,这两者之间汇率损失造成的影响往往大于贷款收益[1]。

3.1.2物价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往往会造成物价飞涨,而工程材料的物价飞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成本。近几年,由于沙特国内的建筑市场发展迅猛,工程材料的供给不足,致使价格迅速地升高,严重地影响了工程实施的成本,这一方面已经引起了公司高层的重点关注。

3.2自然风险

该地区常年气温都处于很高的状态,在夏季时分地面表层温度最高时是大于50益的状态,并且水资源严重匮乏。工程实施地点的条件也非常困苦,我国的技术人才过去之后,对这样的工作环境难以适应,这也给中石化公司的施工过程造成了严重影响。

4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

4.1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组织机构

在此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中石化组建了相应的合同管理部门,其具有鲜明的层次和清晰的职责,能够对合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有益于在工程实施阶段中合同管理的顺利进行。

4.2合同管理措施

4.2.1了解相关条款

选拔项目的高层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要对FIDIC条款有充分了解、具备专业技术和管理意识;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在高层项目管理人员确定后,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专业翻译人员,以便于信息交流和情报沟通;强化外派人才的口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力度;构建相应的监察体制。因为没有全面了解相关的监察体制,所以对其授予监察权利难免有所抵触。FIDIC合同授予了监察体制较大的权利,所以,对承包商而言,强化其和监察体制的关系链接是非常重要的[2]。

4.2.2熟悉合同

了解签署合同所依照的相关法律以及项目所属国相应方面的法令条例,尤其要注重对当地劳动相关法的了解和熟知,与当地劳动工会之间搞好关系,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导致纠纷,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塔纳河工程在项目开始的初级阶段就没有意识到此问题,导致了2起罢工事件的发生,使工程实施被迫停止,对承包商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2.3明确合同双方责任与权利

确定签署合同所划定的双方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合同是合作双方在工程实施阶段最高行为标准,所以务必要组织相应的力量,将所有的文件梳理、翻译以及整理,然后分发到不同的管理岗位,仔细分析合同的每一项内容。在出现合同具有歧义理解的情况时,要与监理进行及时沟通,达成一致。若工程实施了一大部分之后,才想起对合同进行专门的翻译和整理,会对合同的有效实施造成影响。与监理构建各个层次方面的沟通交流以及联系系统,能够及时收到监理对项目的反馈意见,处理工程实施阶段出现的纷争。将具备决定性的决策问题交由上级领导与监理总部去和业主之间协商处理。该工程项目在中后期做得很好,从而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4.2.4打造好过硬的工程实施队伍

构建完善的工程实施计划、组织以及实际实施过程体系。派遣专门员工进行施工材料、油料、配件的采购,确保材料等方面的常规供给以及设备的常规运行。在采购环节上,务必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工作,进行比较,选择以最小成本来采购符合工程质量条件的材料。该工程就曾由于没有相应的配件的供给计划,常常会因为配件供给不足导致工程实施阶段受到影响。

4.2.5构建全面且系统的文档管理体系

派遣专门员工搜集和梳理相关的工程资料。首要的便是保存好标书、图纸和技术标准、合同、工程量表、施工计划表等文件,搜集梳理与监理等各方的会议纪要、往来信件以及每一项报批申请表格等信息,保存好工程监查和完成验收报告、工资薪金凭证、材料采购清单等,完整保存好监理颁布的各种工程实施阶段的指令。塔纳河工程项目刚进行时对监理的非正式批示没有进行书面认证就采取了项目实施,导致后续在结算时,监理出现不认账的现象,从而损失了较多的利益。

4.2.6做好账单结算管理

在账单结算上要反映出工程的实际实施效果。结算阶段的账单是监理根据合同相关规定审查核实承包商各类工程的完成量,签字认可的不是形式工作,而是相关的计量工程量。倘若将合同当做项目管理的标准,及时精确的账单结算则是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诉求。塔纳河工程项目负责账单结算的员工不精通英语,不了解合同,所以在整理账单阶段无法与监理进行现场协商,当账单交付上去后经常会损失很多工程量,却又不知哪些工程量为何被监理砍去,使这些工程量不能得到结算,从而损失工程款[3]。

4.2.7建立专门索赔小组,搞好项目索赔

在国际承包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一种属于承包商的经营策略就是索赔。索赔的成功与否往往与项目利益有直接关系,但索赔工作既精细又复杂,需要各部门的精确、协调地配合。索赔机制要尽早成立,对工程的整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深入地了解,搜集、梳理每一种索赔凭证,撰写出有效的索赔报告,尽最大程度参与监理和业主之间的谈判过程,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增加索赔值。塔纳河工程项目在最后索赔工作阶段,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成立了以会计、结算师、翻译、计划管理人员等各类型人才参与的索赔小组,再通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谈判工作之后,得到了约为100万美元的金额赔偿,使项目整体处于盈利状态,促进了连云港市相关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工程承包管理过程中,合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做好合同管理,需要先了解合同文件,管理好来往的合同函件,并充分利用合同文件来对自身的权益进行保护,在需要时可以将合同文件作为索赔依据,充分做好索赔管理,保证工程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立.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风险防范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2】高斌.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与变更索赔[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汇率风险论文范文8

 

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开放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一国汇率制度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以及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完善,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还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革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走向开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我国复杂的社会经济领域和新型发展的金融市场中间翻开崭新的一页。自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摆脱长期在8.27附近的徘徊,开始了持续的升值过程。2006年5月15日一举突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大关,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初,与调整初期8.11元的汇价相比,人民币相对美元累计升值15.4%,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3.1%,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突破6.50重要整数关口,2011年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幅已达1.9%,加速升值态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6.4关口后,近半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始终于6.3至6.4区间反复震荡,双向波动特征十分明显。时至2012年2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破6.30,步入6.2时代,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升破6.3关口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走强的空间。经济学家也表示,美元已进入调整期,在美元走势疲软,中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以及国家领导人访美的因素带动下,人民币中间价之后还有可能不断创出新高,承受升值压力。作为国内外经济“桥梁”的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执行着价格转换的职能。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因素及其政策制度的建立都会通过种种途径引起其变动,而它自身变动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中美等国家贸易摩擦的焦点。   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这些影响体系,就能够完整认识开放经济的运行特点制定相应的执行政策。本文基于事件研究方法,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看作特定的经济事件,选取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汇改后相关时间段的出口贸易数据,建立统计计量模型,就“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1事件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1—4](eventstudy)方法最早是由Fama和Roll等人在1969年分析股票拆细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时提出。其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某一特定事件以研究事件发生前后某一段时间内样本股票价格或者收益率的变化,进而解释特定事件对样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的影响。此后事件研究方法被普遍应用于与企业有关事件和经济类事件的分析中,例如公司兼并与收购、盈利公布、新股增发、财务报表公布、资产重组、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的变化等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综上,事件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应用社会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某一特定的经济事件对其中目标对象的影响。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事件研究方法也大都被应用到研究与股票价格相关的特定事件对股价及其收益率的影响[5—10]。一般而言,事件研究包括定义事件以及事件研究窗口、选择研究样本对象、选择度量正常变化值的模型、估计异常变化量、检验异常变化量的显著性、结果与解释等几个步骤。   1.1定义所要研究   的具体事件及其相应的事件窗口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特定的事件或者信息,然后就研究目标对象对事件或者信息的反应程度,确定对其进行检验的时间区间,这个时间区间称为事件窗。事件分析的时间轴可表示如图1。用t=0表示事件发生日期,t=T0到t=T1表示估计窗口,t=T1到T2表示事件窗。设L1=T1-T0,L2=T-T1分别表示估计窗和事件窗的长度。位于事件窗的异常变化用于衡量因事件发生而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估计窗口用于衡量事件未发生时的正常变化。如果还考虑事件对目标对象以后的更长影响则还可以设定从t=T2+1到t=T3为事件后窗口。   1.2正常预期值和异常变化量的度量   为了评价特定事件对所研究目标对象的影响,需要对异常变化量进行度量。假设事件没有发生或没有这个事件时,此时研究目标对象的值称为正常值,一般用事件没有发生时的预期值E[Vt|It]来表示。但现在由于事件发生了,其值成为事后或实际值Vt,异常值AVt则可表示如下:AVt=Vt-E[Vt|It],t∈[T1+1,T2](1)显然如何设计和选择计算正常预期值的模型是整个事件研究法的基础性步骤。在计算正常预期值时,可根据研究事件和对象数据变化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预期模型。   1.3检验异常变化量的显著性得出研究结论   得到异常变化量AVt序列后,就可以设立合适的统计检验量或者计量统计方法等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实证研究结论。   2实证研究   根据事件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以“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这一公告事件为特定事件,选择对外贸易出口为研究目标对象,通过设定事件各窗口的时间区域选择相应数据建立度量正常预期值的计量模型,然后计算异常变化值,最后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持续升值变动对外贸出口影响效应的相关实证结论。   2.1数据选取与分析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随即人民币升值约2%,考虑传导时滞,选取1999年1月到2005年7月为“汇改事件”的事件估计窗口,区间共计79个我国出口贸易额的月度数据,用于度量预期没有发生“汇改事件”时我国贸易出口额的实际演变状况;因为统计计量模型的预期值会随着区间增大而精度逐渐降低,故选取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为此“汇改事件”的事件窗口,区间共计36个出口贸易额的月度数据,用之与度量预期的出口额进行比较,以考察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汇改后人民币浮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益。就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此研究期间也没有再度发生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大事件”,因此在研究结果的检验部分统统将之纳入随机扰动范畴。图2为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月度数据演变趋势图,由图可知,外贸出口额的月度数据有着显著的季节趋势和长期增长趋势,季节趋势中每年春节期间是我国出口贸易额的低谷,其余基本保持循环增长态势。根据出口数据的实际特征,首先对原始出口额月度数据序列EXt进行对数化处理,消除其可能的异方差;再对其进行k=12的季节差分,得到对数同比增长率序列Rt定义如下:代替出口额原始数据,下面全部采用出口贸易额的月度对数同比增长率Rt来进行实证研究。加以区别,将估计窗口区间的对数同比增长率Rt标记为ERt,时间窗口区间的对数同比增长率Rt标记为RRt。因为要用估计窗口区间的数据进行预期度量模型的构建,出于实证数据平稳性的考虑,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考察估计窗口对数同比增长率ERt及其一阶差分的平稳性如图3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原序列ERt的ADF检验值都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显示序列不平稳。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ERt的ADF检验值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平稳序列。ERt为一阶单整I(1)序列,下面就通过平稳序列ΔERt进行事件估计窗口中度量模型的构建,然后对事件窗口中“没有事件影响”情况下的出口额对数同比增长率E[RRt|It]进行预期度量。#p#分页标题#e#   2.2预期度量模型的构建与结果检验   ARMA类模型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时序短期预测方法,其原理简单,应用方便、易于估计。因此实证将根据事件估计窗口时序数据的具体特征建立ARMA类模型作为预期度量模型,用于对没有“汇改事件”影响下出口贸易额的对数同比增长率进行预期度量。   2.2.1模型介绍   ARMA模型有三种基本类型: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移动平均(MA:MovingAverage)模型以及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Auto-regressiveMovingAverage)模型。(i)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时间序列Yt是它的前期值和随机项的线性函数,一个p阶自回归模型AR(p)的表达式为:Yt=c+φ1Yt-1+φ2Yt-2+…+φpYt-p+εt(3)实参数φ1,φ2…,φp称为自回归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随机项εt是相互独立的白噪声序列,为E(εt)=0,Var(εt)=σ2的正态分布。随机项εt与滞后变量Yt-1,Yt-2,…Yt-p不相关。记Bk为k步滞后算子,即BkYt=Yt-k,则式(3)模型可表示为:Yt=φ1BYt+φ2B2Yt+…+φpBpYt+εt(4)令φ(B)=1-φ1B-φ2B2-…-φpBp,式(3)模型可简化为:φ(B)Yt=εt(5)AR(p)平稳性条件为特征方程φ(B)=1-φ1B-φ2B2-…-φpBp=0的根均在单位圆外,根倒数全在单位圆内。(ii)移动平均(MA:MovingAverage)模型。时间序列Yt是它的当期和前期随机误差项的线性函数,一个q阶移动平均模型MA(q)表达式为:Yt=μ+εt+θ1εt-1+θ2εt-2+…+θqεt-q(6)实参数θ1,θ2,…,θq为移动平均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引入滞后算子,并令θ(B)=1-θ1B-θ2B2-…-θqBq,则上述模型可简化为:Yt=θ(B)εt(7)(iii)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p,q)。时间序列Yt是它的当期和前期随机误差项以及前期值的线性函数,即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ARMA(p,q)是由移动平均MA模型和自回归模型AR组合而成的,ARMA(p,q)表达式为:Yt=c+φ1Yt-1+φ2Yt-2+…+φpYt-p+εt+θ1εt-1+…+θqεt-q(8)实参数φ1,φ2…,φp为自回归系数,θ1,θ2…θq为移动平均系数,都是模型的待估参数。引入滞后算子上述模型简化为:φ(B)Yt=θ(B)εt(9)ARMA(p,q)过程的平稳性完全取决于回归参数(φ1,φ2,…,φp),而与移动平均参数无关。即ARMA(p,q)过程的平稳性条件为特征方程φ(B)=1-φ1B-φ2B2-…-φpBp=0的根均在单位圆外,根倒数全在单位圆内。上述AR(p)序列的偏自相关函数(PACF)是p阶截尾的,自相关函数(ACF)呈指数或者正弦波衰减;而MA(q)序列刚好相反,ACF是q阶截尾的,PACF呈指数或者正弦波衰减;ARMA(p,q)的PACF和ACF均是拖尾的。因此PACF和ACF是识别ARMA类模型及其定阶的主要工具。   2.2.2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及检验   由图4中ΔERt序列的AC—PAC分析图可以看出,ΔERt序列的样本自相关系数(AC)和偏自相关系数(PAC)都表现为拖尾性,因此选用ARMA类模型拟合ΔERt序列;又AC在lag=1、7、11、12都明显不为0,PAC在lag=1,2,3,6,9,11时都明显不为0,因此需要利用Eviews5.0统计计量软件对所有可能滞后期的ARMA(p,q)模型进行多次试验拟合,最后以AIC、CS最小准则和模型参数通过显著性t检验为选择依据,筛选得到最优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相关检验参考值如表2。由表2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拟合模型的判定系数R2=0.712907较大,AIC=-3.156843、CS=-2.937862,得到最小,DW=2.231502,特征方程根的倒数都在单位圆内,拟合最后,应该对拟合模型的适合性进行进一步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εt进行白噪声检验,若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则意味着残差中还存在有用信息没有被提取,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常用的检验方法为Ljung-Box-Q统计量的χ2检验[12]。图5中最后两列用于χ2检验,包括Q统计量和检验的相伴概率。该残差序列样本量n为55不是很大,最大滞后期m可以取[n/4]即14,从图中k=14一行找到检验统计量Q的值为6.4377,从Prob列读出相应的拒绝原假设所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598,所以不能拒绝残差序列εt是白噪声序列的零假设,检验通过。   2.2.3异常增长率检验与实证结果   经过对度量模型类别的识别、定阶、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获得较大满意的序列模型后,就可以对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事件窗区间中假定不受“汇改事件”影响的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进行预测度量,进而可以和实际增长率序列RRt进行比较,最后得到因为“汇改事件”的发生而影响的异常增长率序列ART.根据式(1),定义异常增长率序列ARt=E[RRt|It]-RRt。通过Eviews5.0计量软件可以预测得到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事件窗区间内的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图6为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和实际增长率序列走势变化图。由图6可以直观地看出,没有“汇改事件”也就是说不考虑此事件影响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率序列的正常预期值大多位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上方且垂直间距逐渐增大。前面已经说过二者之间有差距,还并不能说明“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有影响效应,因为二者间可能存在现实环境下各种各样的随机扰动影响及实证研究操作误差。还须进一步对ARt序列是否为随机扰动的白噪声进行检验,如果为白噪声序列则说明在研究期间内“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没有影响,反之若检验不通过,则说明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图7是对异常增长率ARt序列进行白噪声的χ2检验结果图,由图可以看出,所有检验的相伴概率与0无异,检验不通过,即可以认为异常增长率ARt序列不是随机扰动的白噪声序列。由此说明此次“汇制改革”确实对我国外贸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根据图6,出口增长率序列的正常预期值大多位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上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这个影响为负向影响即有抑制出口贸易的效应,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垂直差距不是太过大,通过计算ARt的均值仅为0.022370,同时说明了这种抑制负效应在短期内还不是很强烈。#p#分页标题#e#   3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本论文基于事件研究方法,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特定的经济事件,通过构建恰当的预期统计计量模型,进而检验外贸出口异常增长率的显著性,就“汇改事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汇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抑制约束效应,且随着升值幅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大的抑制约束趋向,不过这种抑制负效应不是很强烈。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抑制约束效应,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不难理解。人民币升值必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影响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从而从整体上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尤其是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幅度缺乏判断依据,加大了出口产品定价难度,为出口企业带来汇率风险,因而也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升值区间的加大,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外币会进一步抬高,价格优势进一步地削弱,波动区间加大伴随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地增强,无疑这种抑制约束效应也将不断增大。   至于短期内影响不是很强烈,一方面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外贸主导型,内需不旺,我国过剩的产品对国际市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即使人民币升值,企业也难以通过提价将升值效应转移给国外进口商,只能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有关,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比重,人民币升值又使得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额不一定会减少。   鉴于以上研究结论与分析,为了应对新汇制下人民币升值波动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且继续深化改革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汇率机制。最主要的,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一方面可从目前的产品入手,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能耗、降级成本,以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上,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创造品牌效应,调整结构,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改变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做到把依赖增加数量和依靠价格竞争的出口模式转移到主要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模式上来。同时,也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有利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拓出口品牌,以提升出口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在以后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及其它国际贸易活动与金融实务中赢得更多的合理性与更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