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例6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1

当太阳公公升起时,你有看见他在对你笑吗?当雨点儿小丫头在雷婆婆的鼓声下跳舞,你有看见她在兴奋吗?当夜幕降临时,你有看见到满天星斗伴着月亮娘娘翩翩起舞吗?当花开的季节,你看见小朋友那甜蜜的微笑了吗?你看见了吗?

当太阳公公升起时,你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了吗?当雨点儿小丫头在雷婆婆的鼓声下跳舞,你闻到了潮湿的味道了吗?当夜幕降临时,你闻到了大自然休息的气息吗?当花开的季节,你闻到了那诱人的芳香吗?你闻到了吗?

当蚂蚁爬行时,你听到了它那急促的脚步声吗?当蒲公英离开妈妈自由飞翔时,你听到了它那惊喜的呐喊声吗?当雪花轻盈的落下时,你听见了飘落的声音吗?当风吹过你的耳朵时,你听到了他在和你说悄悄话吗?你听见了吗?

看,那峻岭的山峰连绵起伏!

看,那美丽的大自然!

看,那清秀的大自然!

闻,那阳光的味道!

闻,那潮湿的味道!

闻,那大自然的味道!

听,那蚂蚁急促的脚步声!

听,那蒲公英惊喜的呐喊声!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2

一、投身生活,积淀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感是伴随着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产生的。学生生活体验得越多情感越丰富,越热爱生活,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作。学生的真情实感也会如活水源源不断地在作文中流淌。

1.走进社会,体验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情体验“原汁原味”的生活,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酸、甜、苦、辣的滋味,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迸发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最真、最纯、最自然的作文。如我们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奔向农村种菜,收稻谷,采蘑菇,养鱼,喂鸡,放牛,感受科技致富和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种树绿化环境,打扫公共卫生,为孤寡老人搞义卖、搞清洁,为读者收发报刊,为社区出板报、写倡议书、写广播稿,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让学生走进市场买衣,买鞋,买米,卖菜,卖果,卖花,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登山,游泳,滑冰,郊游,游园猜谜,文艺演出,体验活动的快乐;让学生经常参与节日庆典、婚嫁丧祭活动,体验人间的悲欢离合,等等。学生投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经历多了,积累多了,感情丰富了,自然言之有物,情如泉涌。

2.走进自然,体味美感

“情因物起,缘情作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自然界充满鲜活的生命,千姿百态,风月有意,草本含情,山河显志。自然的色彩无疑会影响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倾听花的絮语、风的叹息,感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凝视湖面上的斜阳、密林里的鸣蝉……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体味大自然的美感,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写出热爱大自然的语句,可谓真真切切,字字珠玑,就像于漪所说“用真情浇灌的文章才有活泼的生命力”。

二、加强阅读,熏陶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的确,阅读不仅能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课内阅读,陶冶情感

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文章。这些好文章倾注的不仅仅是文字、事件,也是真挚的情感,能强烈地感染读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美,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意境美,感受课文的人情美,陶冶情操,升华写作情感。

2.课外阅读,丰富情感

巴金曾说:“我看了不少的小说,这些书给我打开了一个世界。我从前的天地就只有这么一点大:两个家,一个学堂,十几条街。我现在才知道我四周有一个这么广大的人间。我现在才接触到人们的心。我现在才懂得什么叫不幸和痛苦。我在这个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我仿佛在书里面听到了感激的、满足的笑声。我的心常常暖和得像在春天一样……”正因为巴金在阅读中获得那么多的情感体验,后来才能写下那么感人肺腑的文章。因此,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只要积极、健康、向上、实用的,内容不是鼓吹暴力、、反动的书,都可以读,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丰富情感,激发写作热情,写出感情饱满的佳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3.个性阅读,体悟情感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 语文 生活 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写不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1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小学语文,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专家指出:“追忆性体验能帮助人重新发现已逝生活的意义,不仅能通过想象、联想和记忆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重新捉取出来,而且能挖掘出以往平淡生活中美的因素,以积极地享用人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

3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3.1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3.2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3.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4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

美术新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创设文化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由于各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例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课的人文色彩就比较浓郁,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在民俗中是很重要的节日,已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元宵节各地民俗活动丰富,更是带给学生一份独特的欣喜和感受。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做好课前准备是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布置和指导学生就元宵节感兴趣的方面,利用查阅资料、访问、上网、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解。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调查、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当地有哪些风俗?你参加过当地的灯会吗?是怎样的场面?见到哪些花灯样式?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内心的审美感受。例如,用花灯装饰新年联欢会的教室,会使学生感受到设计活动的意义,感受到动手美化生活的乐趣,这种活动的意义远比完成一件花灯更有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还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传承和发扬民族的宝贵遗产。

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美术的教学应该时刻保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充分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不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浩渺的太空,还是微生物世界,学生总会睁大自己的双眼,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感受、去探寻。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大自然”这一课时,大自然中的地震、暴雨、雷电、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对于知识储备还很有限的学生来说,显得那么紧张和恐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从小要爱护自然界的生命,关爱小动物,爱惜花草树木,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大自然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教师选取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哪些自然变化感兴趣?这种自然变化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变化?人们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什么?一些灾难性的自然变化发生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有过哪些让人感动的事情?你和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经历吗?结合自己印象最深、最打动自己的地方谈谈。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都是有目共睹、深有体会的。为了增加学生的内心感受,利用直观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的触动会更加深刻,对于一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要对学生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全力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自然景观是容易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等背景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外,还应该设法拉近自然景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原生态自然景观越来越来受到珍视和保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是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一切。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问题是欣赏课中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平时的教学除了要鼓励学生要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美术评论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1.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感受就不会“有感而发”,当教师让他们谈感受时,他们只能无言以对,这是许多教师在欣赏课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怨学生不会表达,殊不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平时根本不注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培养,特别是他们对学生的感受能力没能引起重视,才出现课堂上“卡壳”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教师平时的“造型・表现”课上培养学生对色彩、沟通、造型、材质、明暗、肌理等语言的理解和关注,并有计划地按不同年龄段,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的表达,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欣赏课上对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感受,表达的内容也会“言之有物”了。

2.学生有了感受,缺少足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还是不能进行理想的表达。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能接受的词汇和短语,如“金黄色的秋天”“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是多么明亮”“构图是那样饱满”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在小学中年级的欣赏课中有民间美术的内容,学生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是需要另一种语言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美术语言,只有教师的语言得到提升,具有艺术感染力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的语言培养,应当更重视运用美术语言,教师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经过两三分钟的准备之后,就能对被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涉及,对每个年级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发展很重要。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5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 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 自然 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 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 现代 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作文指导策略兴趣素材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23

写作指导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传统的作文课把丰富复杂、灵动飞扬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教师布置,学生习作,简单讲评”的模式,导致作文课缺乏耐心与乐趣,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作文兴趣

1.情境引趣。教师应经常把课堂内外发生的对学生有所触动的事例、自然界花红柳绿的变化等,写成下水作文,在课堂上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作文的魅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激发写作热情,产生写作的兴趣。

2.竞赛激趣。初中生天性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故作文课上,可开展小练笔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学习文中形象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练笔竞赛,要求学生描写本班某一位同学的外貌和动作,完成作文后朗诵给大家听,看看大家能否猜出被描写的对象是谁,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3.赏读生趣。评讲作文时,教师要挑选优秀作文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朗读给大家听。因为作文内容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作文本身又是学生自己的“产品”,朗读者必然是声情并茂,听读者自然也会心驰神往。结果文字就成为在学生心田流淌的声音,赏读就成为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激起每一个学生更加强烈的表达欲望,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4.评点促趣。教师批阅作文时,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尽量加以肯定,多加鼓励,要善于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之处、成功之处――哪怕是一个表现细腻的句子,一种新颖贴切的修辞,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都要充分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写作动力。

二、学会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1.开展说话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或由教师诵读评说自己难忘的文章,或让学生讲述生活中令他们感动的故事,或师生共话邻里家常、共谈国家大事,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真善美,自然也会成为学生作文中的话题。

2.投入学校活动。例如参加运动会,组织班团会,编辑手抄报,设计黑板报等,学生会在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到写作的灵感。

3.组织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相对单调,见闻有限。语文教师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社区尊老爱幼宣传活动,大街上扫雪活动,亲身感受,积累感悟,让他们懂得生活就是作文的素材宝库。

4.注重观察记录。指导学生注意记录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心灵受到触动的场景,情感受到震撼的事件,或是观察自己感到有趣的事物,写成观察日记。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作文肥厚的土壤――写作素材,学生不愁“无米下锅”了。

三、组织多元讲评,提高作文水平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养成反复诵读自己的作文的习惯。叶圣陶在《和老师谈写作》中指出:“修改稿子不能只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读读看,一路读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所以要求学生完成作文之后,自己放声读几遍,发现不足,直到文从字顺、流畅如意为止。

2.小组互评。一般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互评为宜。一人读习作,另外三人听,然后讨论分析得失,最后写出修改意见。讨论时不仅要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如找出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指出写得优美的句子等,还要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做出针对性的专评,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意见。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两两互评。这样在交流中既可明晰自己的得失,又可借鉴别人的长处,久而久之,自然提高了能力。

3.教师点评。教师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阅”字,或是一个看似具体实际模糊的等级标志,而要用心、用情,给一个具体可感、灵动多彩、富有个性的评价,或点拨,或激励,或引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使学生有所触动或启发。

(1)鼓励性评语。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作文,进行鼓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