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苹果教案范例6篇

小班苹果教案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1

刚参加了孙新兰老师的一期“意象对话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课程,笔者尝试将意象对话技术运用在心理辅导课中。按理说,意象对话技术适合一对一的辅导,但怎样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中去运用意象对话,这是一种新尝试,本着这种治疗技术不会伤害到人的原则,我带着新奇感去试验,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意象对话简单易学,且深邃开放,见效快,且疗效持久。意象对话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一、操作过程简析

(一)准备阶段:催眠放松全身

1.发给每人一张A4纸,对折,在一边画出一筐苹果。

2.让先画好的学生用心去看自己画的苹果。

3.等全部学生画好后,听着教师的引导语放松全身。

4.全身放松后,再听着教师的引导语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工作阶段1:进入意象世界

1.在这些苹果中,你认为哪一个特别引人注目?不着急,慢慢找,挑一个最能引起你关注的。

2.你看到的这个苹果长什么样子呢?(颜色、形状、大小等)

3.你觉得它待在这个位置上有什么感觉?它的心情如何?

4.除了这个苹果,还有哪个苹果也引起了你的注意?它长得什么样子呢?

5.如果它会说话,你认为它有什么话想对第一个苹果说吗?

6.它们两个关系怎么样?

7.如果可以,让它们靠得更近一点,或者手拉手,可以吗?(停留一会儿,要照顾到全班学生的速度)如果有一个苹果不想靠近对方,请想去靠近的那个苹果说: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无限地爱你……无限地接纳你……无限地信任你……无限地以你为荣。

8.现在两个苹果愿意抱在一起了吗?

9.当这两个苹果抱在一起时,你再看看整筐苹果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感觉?

10.如果重新再画一筐苹果,你愿意吗?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慢慢地睁开眼睛,把刚才你看到的那筐苹果画出来。

(三)工作阶段2:分享意象世界

1.学生重新画苹果。

2.如果你愿意把刚才在意象里看到的情景与大家一起分享,就站到老师旁边来。

3.用实物投影仪放出两筐苹果。

4.其他学生用心聆听上台分享的同学的话。

5.没有分享过的学生可以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写下来。

(四)工作阶段3:处理个案情绪

1.解意的分享

筐底下的一个最红最红的苹果隐隐约约看到了筐顶一个青青的苹果,心想:下面的苹果我都交了朋友了,我也去上面交个朋友吧!说着,它就慢吞吞地爬了上去。一路上,它千辛万苦、日夜兼程,终于爬到了筐顶,可它已经四分五裂、难看得不得了了(个案解释:筐里苹果很挤,从这些苹果缝里往上爬时把自己都挤破了)。

青苹果说:“你真难看呀!”

红苹果说:“我想和你交朋友。”

“我才不想跟你交呢!”

“为什么?”

“因为,你太丑了。”

红苹果把自己是怎样从拥挤的苹果缝里爬上来的经过告诉了青苹果,青苹果被感动了,说:“好……好的……我和你做朋友。”最后它们俩成了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其他苹果看到了它们俩,也都睁开双眼和他们交朋友了。

个案平时表现:解意长得很漂亮、很清秀,在班里没有担任职务,但学习态度非常好,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字都非常认真地书写,字迹如她的人一样漂亮、俊秀。每次她的作文都可以拿来当范文宣读,她坐在最后一排,靠近她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上去与她的关系都不错,平时很少看到她到前排教室来玩或主动与教师亲近。

辅导教师的回馈:解意同学在班里就像那个筐底下最红最红的苹果,她非常优秀,非常棒,尽管教师平时很少表扬、赞美她,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优秀,她依然在筐底表现出她的完美和优秀,所以解意同学是最棒的!解意同学在筐底下已交到了很多朋友,她想到筐上面来交朋友,哪怕到筐上面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哪怕使自己“四分五裂”,她也在所不惜,多么可爱的解意同学啊!你真是太棒了……相信你的真诚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

(不知是不是巧合,接下来连续两个个案分享时都讲到,第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是在筐底的一个苹果,第二次看到的是顶层的苹果,筐底的那个苹果都是很辛苦地向上去与顶上的苹果交朋友……)

2.一洋同学的分享

“我第一次看到的那个苹果很大很圆,大部分是青的,有一点红,看上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苹果,我感觉这个苹果就是我自己,我感觉自己很孤单……”一洋停顿了一下,眼圈红了,“自己就像被关在一间小黑屋里,只能看着窗外的小朋友在嬉戏玩耍……”一洋抽泣起来,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我只能孤单一人在屋里跳皮筋、写字、画画……自己去找别人玩时,总是怕被别人拒绝,我一个朋友也没有……”一洋哭得更伤心了。我走过去轻轻地抱着他,并缓缓地拍着他的肩,他平静了很多。

“你看到第二个苹果了吗?”

“看到了,也是一个与我差不多的苹果,有一点红,其他都是青的,但很大很圆,也像我一样与众不同。他就像我们的班长伟杰,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后来就一直在和他玩。”

“当两个与众不同的苹果在一起很快乐地玩时,筐里的其他苹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变化,原来筐里的其他苹果都是青的,现在也像我们一样,有一点红了。而我们两个变得全是红的了。”

处理个案情结:

辅导员:“刚才你说,你去找别人玩时,怕被他们拒绝,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个案:“我拿别人的玩具玩时,把玩具弄坏了,他叫我赔……”(情绪又有点激动起来,说话哽咽)

辅导员:“是把谁的玩具弄坏了,当时是怎么样的情况?”

个案:“我把奇函的手枪上的一个零件弄丢了,他要我赔,我怎么也找不到了……”(又是一阵抽泣)

我看到奇函的眼眶也红了,我请他走到讲台边。奇函走到一洋旁边,对他说:“那把手枪,我现在已经不玩了,所以也不要你赔了,我会做你的朋友的。”奇函的话一说完,一洋就迎上去紧紧地抱着奇函,奇函一开始有些不习惯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被人拥抱,身体有些向外倒,但一洋依然紧紧地抱着他,一会儿后,奇函接收到了一洋真诚的暖流,也开始去抱一洋了,两个小男生紧紧地互相拥抱着,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辅导员:“一洋,在生活中,你还把谁的玩具弄坏了?”

个案:“还有天航的,他让我赔五角钱,我还没赔给他。”

我请天航上台来,当天航上台时,一洋从胸卡的背面取出一元钱给天航,天航没有要,但一洋硬塞给了天航,天航便取出五角找还给一洋。一洋还给天航一个拥抱。

……

辅导员:“一洋,现在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个案:“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有好几个学业生举着手,我知道他们有话想说,就请举手的学生一个个地轮流站起来表达。

“一洋,我想做你的朋友!”

“谢谢!”一洋也上前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

“一洋,我也想和你做朋友!”

“谢谢!”一洋上前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

……

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了许多个,大家都站起来围着一洋说:“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一洋被爱的暖流包裹着……

(五)结束阶段

辅导教师小结升华: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家,我们在这个温暖的家里相亲相爱、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玩耍……

二、反思提升

这次无意的尝试,为我今后的学校团体辅导课注入了新能量,我从中看到了“意象对话”在学校辅导工作中的灿烂明天。

(一)“意象对话”在团体辅导中的可行性

这样的团体辅导课我在多个年级进行了尝试,发现“意象对话”可以在团体辅导课中操作,只是怎样操作还要有更具体的跟进措施。

我在一年级学生中尝试过意象对话,但效果不好,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安静,或者说不容易在这样的空间里被催眠,有一小部分学生进入不了状态,就会发出一些躁动的声响,影响其他学生。但能坚持到底的学生,还是能看到意象中的苹果的活动情况,而且他们看到的意象中的苹果特别有趣:有的看到的是被切成两半的苹果,但这些被切开的苹果也能一起做游戏、玩耍;有的看到的是苹果之家在开音乐会……总的来说,在一年级上这样的“意象对话”团体辅导课是有困难的。我只上了一次,就不敢再去尝试了。

在给四年级学生上时,大多数学生能慢慢进入催眠状态,根据教师的引导把“意象对话”基本做完,即使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只要稍作提示也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而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活动,在分享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去倾听别人的“意象对话”。

上面的课堂实例是三年级的“意象对话”团体辅导课,比较成功,在前面几个环节的操作也比较顺利,尤其在对个别特殊的“意象对话”个案分享时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辅导,这种团体辅导的氛围是一对一的辅导无法达到的,如所有的学生对该个案所作出的回馈——拥抱。其他学生传递给个案的能量是在辅导室里一对一辅导所给不了的。

(二)“意象对话”在团体辅导后需跟踪反馈

这节课后大概一周,我从一洋的日记中看到,自从那节课后,他开心了很多,下课总会有朋友和他一起游戏、玩耍……我走近他,询问他那次把钱交出后是什么感觉,他不假思索地说:“感觉像一块大石头‘啪嗒’落下!还钱前如果心情是酸的,还钱时及后来的心情就是甜丝丝的。”

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很小很细的事,有时却像一块大石头在无意识中压着这些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

最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进行“意象对话”前,首先要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在分享或巡视时,如发现有特殊“意象”的学生,可以约他到辅导室里再进行沟通和辅导。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内涵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环境风貌,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借助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组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育人目标等,从而建立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听文化、环境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体系,酿造属于学校独有的味道。

学校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加以美化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并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激发师生热情,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美好环境、美好教师、美好学生”等方面打造“美好教育”。

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完善深化课程建设

2015年,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学校,苹果园中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和质量评价研究”为题,参加了石景山区第四期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室的研究。2015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创新与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提出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在多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三大类可持续的学习方式,即“基于创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基于自主探究的课前自学”和“基于低碳行为养成的自主学习”。这三类学习方式的更新带来了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成效。

积累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案例。学校要求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实验教师每学期进行案例故事的撰写。在2015年6月3日,学校承办了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三位教师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案例故事。

开发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学校根据自主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与学方式创新策略体系,制定了可持续教学-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并且进行试测,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了可持续教学-学习方式创新质量评价工具。

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10月,我们完成了建构学校初、高中融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我们对21份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资料,课程建设文件、资料,学校制度和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元分析”,制定了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课程方案和计划。我们又依据上述文件、资料,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课程目标建构了初、高中一体的“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改革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共同关注。

我们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策略,突出实体与虚拟、课堂与课外、学科与学科间学习边界的打通,培养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有建树的公民。

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科技特色示范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初、高中共有教职工207 人,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5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9人,教学能手18人。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以科研促教育教学,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坚持教学常规的落实与检查。将初、高中教师进行融通,通过名师工作室的骨干示范、青蓝星月工程的新教师培训、师徒结对的以老带新、班主任岗位培训等有主题、分层次的项目,对教师队伍进行阶梯式建设,统筹规划,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013年9月,学校“科技创新”班正式成立,这是石景山区中学系统第一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中科院专家“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科技创新”综合校本课程、中科院“实验室”探究项目专题课程,设置了学业导师、专家导师和班主任三级导师。两年多来,这些同学在中科院专家的引领下深入国家纳米中心、国家微生物所、国家天文台和国家自动化所,走到科学家身边,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独立完成一个个小科研课题。

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科技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科技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从“温室花房”“无土栽培”到“水火箭”,从观天文、测气象到航天模型、文化创意,大量的科技实践活动为学校的科技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在北京市科技竞赛中蝉联两届冠军,在2015年10底刚刚结束的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居高中组榜首;先后承办科普安全教育讲座、“海峡两岸科技体验营”等活动;每年举办“科技嘉年华”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的魅力;2015年,学校天文、气象两个学生活动小组参加了北京市首届“小创客”培育创意市集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展示学校“创客校园”在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经验与成果,得到与会师生及专家的一致认可。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3

认知与再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听听、嗅嗅等手段感知周围事物,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再现它们,激发幼儿参与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点、线、面等造型手段进行联想造型表现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美术形式,体验并初步了解美的形态和美的表现手法。

探索与创造。幼儿美术活动结合其他活动,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美术活动,综合发展幼儿的感知、表现和应用材料的能力。

二、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内容

认知与再现。认知具体的物体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大胆、自由地表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知,鼓励并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

①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工具(水彩笔,毛笔,蜡笔等)和材料(素描纸,生宣纸,报纸,面团,橡皮泥等),完全由幼儿自由表现。观察记录和鼓励性评价是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画它们知道的东西,使幼儿尽快由随意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渡,幼儿能够在大脑内建立“画”与“物”的联系。

②展示具体事物或仿真模型(恐龙、车船等)和玩具(芭比娃娃、天线宝宝、唐老鸭等)或摄影照片和艺术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表现。在幼儿自我的认知和对其他人的感知,鼓励有幼儿尝试画画和做做等美术活动进行创造表现。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情感力量进行造型游戏活动。

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点”和“线”并体验用“点”(手指点、圆形物印、粘贴等手法)或“线”(线染色印、滚色球等)进行玩色游戏活动,体验美术活动中玩的乐趣。

②引导幼儿建立基本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小白兔与萝卜,鱼和水)并能合理地表现出来。

③通过讲故事,引导幼儿把故事中的事物尝试性地表现。

探索与创造。鼓励幼儿感知和体验纸和面团等材料的不同,以游戏方式进行再现、联想、创造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看看、画画、撕撕、粘粘、团团、玩玩等手段体验美术游戏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初步运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主题设计

案例一:苹果――认知与再现活动(3岁以上)

活动准备:

用“神奇的口袋”做道具,内装水果。(相同形状物的综合―“圆形”物如气球等;同类物的综合―各种水果或蔬菜),让每位幼儿用手摸、鼻子嗅等手段去猜口袋内的东西,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活动过程:

①幼儿阶段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而内心形象的产生有赖于外界的具体事物,因此,活动中以实物――“苹果”等开展活动。

②幼儿从随意涂鸦过渡到命名涂鸦,并且能够画出较为完整的圆形,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圆”形物,促进幼儿对“圆”的感知,并以此促进对不同圆形物的联想。

③幼儿把感知的东西画在纸上。画完之后,教师展示并提问:苹果的形状,苹果的颜色,苹果的味道,以及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④进一步指导幼儿将画好的“苹果”撕下来:或者让幼儿尝试“做”一个苹果(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和技法的游戏活动。

活动评价:

①小班阶段幼儿的美术活动停留在“涂鸦”的阶段上,认知表现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语言参与美术活动的情况,是否幼儿建立了“存在物”和“表现物”的联系。

②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诱导幼儿从无意识涂鸦到命名涂鸦是认知表现的重要内容。

案例二:有趣的“点”和“线”――审美与表现

活动准备:

①以小米、大豆等实物,由“点”图案的布料,星空、豹照片等引导幼儿对“点”的认识。

②以毛线、斑马图片、树木的年轮、条形纹布料等引导幼儿认识“线”。

活动过程:

①指导幼儿用手指、面签等工具“点”画(表现手法的综合―撕、粘贴)树叶、星空、豹纹;用棉线“染线印”、玻璃求“滚色球”、水彩笔“绕线团”等游戏活动。

②体验不同“点”“线”样式特点和表现力。

活动评价:

工具和材料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过程应注重启发和诱导,激发幼儿探索其他的表现手段。

案例三:玩纸游戏――材料的感知和尝试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像普通白纸,报纸,宣纸,有色纸等;水彩笔、油画棒、水彩或水粉、墨汁等。

活动过程:

①启发和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让幼儿了解“纸”的功能,既可“涂”可“画”,又可“撕”可“折”等多种功用。

②观察和记录幼儿对纸进行的应用性尝试。

活动评价:

①强化幼儿对不同的纸所具有性能的感受。

②利用纸的不同特性进行不同的制作或表现。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4

【关键词】班级活动;教育案例;教育反思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随着教育实践研究的深入,在这一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等。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演讲、相声、三句半等的表演,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种责任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自己对安全知识有了更M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自己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护技能。

一、教育案例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一大早,我走进教室,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拿着准备好的彩色盒子来拿给我,并且对我说:“老师,节日快乐!”我一愣神,恍然大悟,呀!今天晚上是平安夜,明天是西方的圣诞节!孩子们一定是准备的“平安果”――一个有圣诞老人头像的盒子,里面一定装的是苹果。我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感动,眼镜片也有些模糊了。我连忙说:“孩子们,谢谢你们的祝福!”我一边推辞着,一边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有点假哈!推辞是觉得我不能收学生的礼物,收下是觉得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要尊敬老师)。

中午,我把正在教室里忙碌的四个大组长(绝对的美女助理)叫了来,对她们说:“今天,有几个同学送给了老师四个苹果,你们一个组分一个,在上课之前发到每个同学的手里。”几个孩子高兴的什么似得,直抱着我说:“余老师,你真好!”很快,她们几个就把苹果分到同学们的手中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真的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窝蜂式的跑到办公室来,争着对我说这说那,亲热的像什么似得。我佯装生气的说:“看你们,高兴过头了哈,这里是办公室,闹成什么样了!”孩子们只好不好意思的出去了。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班会课。上课了,我还没走进教室,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而又洪亮的歌声,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自觉了好多耶。歌唱完了,大家都很自觉的做好静息。感觉平时负责这项工作的班干部都快要“失业”了,我的心里一阵窃喜――原来这些小家伙还可以这么“征服”呀!

上课了,我高兴地问:“同学们,平安果你们都吃到了吗?”孩子们整齐而大声的说:“吃到了!”我接着说:“孩子们,这平安果是今天几个同学送给老师的,她们的祝福我收下了,这平安果给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所以,她们的祝福也和大家一起分享――祝大家平安快乐!”孩子们齐声说:“谢谢您!老师!”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是不是平安夜就一定要吃苹果呀?那平安夜的‘平’是不是要写成苹果的‘苹’呀?”我赞许的看了那个同学一眼,叫大家安静下来,接着说:“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就是平安夜,这个大家都知道,平安夜里吃苹果,‘平’和‘苹’谐音,就是祝福大家平平安安!因为平安是福,平安是一切!老师今天分给大家吃苹果,也是这个意思,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说到这儿,我故意停顿了一下,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陆陆续续发生了一些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们每个同学都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就不会发生这些惨事了。血淋淋的事实教育我们,要加强安全教育,形成安全防范意识。”同学们听了,顿时鸦雀无声,我看看我的话起了作用了,觉得火候也到了,就顺势给他们提出了安全方面的要求,一堂以安全教育为内容的班会课就这样被我完成了。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5

一、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现状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力的萌芽。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质疑能力较差,分析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教师过于依赖书本,忽视为孩子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探索,导致孩子探索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欠缺。而班额大、场地空间小、准备的操作材料多等是困扰教师的现实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幼儿善与质疑善于创新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二、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活动模式

幼儿探究的有效性质取决于幼儿的“问题意识”,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引导幼儿探索的关键。我们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1.操作性原则: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与思维的实践,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又是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

2.生活化原则:幼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具有本质上的全息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必须有机的融入、并渗透到幼儿生活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善于找出寻疑的问题

3.互补互动性原则:教师应积极、投入的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去,并给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创设出一种“质疑一探究”的活动模式,旨在活动中开启幼儿心智之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质疑一探究”模式由四个基本程序构成:

“引疑一质疑一探疑一释疑”,其中引疑是基础、质疑是关键、探疑为方式、释疑是目的。

在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设计观察记录、观察实验对象,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幼儿发展个案、收集与分析幼儿作品并讨论,使幼儿在“我能”的信念中探索和发展,促使孩子把寻疑兴趣和行为养成习惯,乐于寻疑,善于寻疑。

三、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氛围,也就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要有培养幼儿质疑言语行动的意识,并在教育活动中引起重视。由于尝试操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以案例的形式结合指导策略来阐述观点。

1.保护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愿望。

科学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而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作为教师,无论自己多忙,无论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要先认真倾听,使孩子们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单元中,当幼儿对磁铁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区域中投放了“小鸭游水”的半成品学具,当一只又一只小鸭隔着塑料垫板在磁铁的吸引下欢快地游动时,孩子们可高兴了――随即出现了问题,因为区域中只投放了4块塑料垫板,大家都争着玩,垫板就不够了,于是有的孩子将小鸭放在椅子的凳面上,自己手拿磁铁在凳面的下面来回动,结果小鸭不“游水”了。孩子们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小鸭在木板上就不会游水了呢?”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马上回应,而是鼓励幼儿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认为:磁铁通过木板,就没有吸力了;也有的则认为小鸭只能放在塑料垫板上才行……。对于孩子们的不同解答,,我也没有马上做出判断,而是组织幼儿重新实验、观察、总结,直到达成共识。

2.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欲望。

激发孩子提问的技巧其关键是能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教师如果能从孩子以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孩子的思想,促使他们提出问题。

为了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我们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了“小实验区”,投放了常见的各类小工具(小刨子、小勺、剪刀等),让幼儿动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去黄瓜皮、山芋的皮”;提供肥皂、肥皂粉、洗洁精让幼儿亲手调制吹泡泡的肥皂水等等,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与身边的“材料”亲密接触,发现其中的有趣与奇妙,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使用小工具的单元活动中,当孩子用刨子、小刀、小勺等去黄瓜皮时,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同样用刨子,有的能去皮,而有的不行呢?”、“为什么塑料小勺能去皮,而不锈钢勺就不行呢?”等等……当实验中碰到了困难,孩子们自然就有了疑问,也就萌生了好问的愿望,于是讨论就很自然地展开了。

3.引导幼儿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讨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的活动中,一共有两幅图片:第一幅是苹果和蛋糕比轻重,结果是苹果重:第二幅图片上乌龟搬走了苹果,天平秤的一边只有蛋糕。当幼儿观察了两幅图片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孩子们在思考后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能,而有的认为不能。

佳宁小朋友说:

“我认为能。因为,苹果比蛋糕重,所以乌龟能搬走蛋糕。”佳宁的判断说明孩子理解了两幅画所隐含的图意,但又怎么证明呢?为了让孩子学会说“理”的方法,我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师问:“晨晨,哪一幅图片告诉你苹果比蛋糕重?”

晨晨小朋友答:“第一幅图片告诉我们苹果比蛋糕重一点点。”

师问:

“第二幅画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幼儿答:“第二幅画告诉我们,乌龟搬走了苹果。”

师问:“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儿答:“既然乌龟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苹果,那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

小班苹果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生活化价值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信息化时代,数学课堂教学势必打破封闭的,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状况,势必走向开放,走向创新。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学“比多比少”,我设计了“玩豆豆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个学生,分别从预先准备好的信封里随意抓豆子,通过具体的数豆子,观察,比较,判断,从而理解“多与少”、“多几与少几”。并注意沟通加减之间的联系,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问题:甲篮与乙篮都放了一些苹果,现在从甲篮里拿出2颗苹果放入乙篮里去(教师边讲边演示),这时甲篮同乙篮里的苹果一样多。问:(1)原来甲篮里的苹果多,还是乙篮里的苹果多?(2)原来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的苹果多几粒?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甲篮和乙篮里的苹果数量不知道,不能用减法直接求相差数,因此题型有新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始时,不少学生误认为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多2粒,后来有的学生经过再思考,对这个结论产生了疑问,最终学生才明白,甲篮里的比乙篮里多2个2粒,也就是4粒。教师新颖灵活的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了生动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医院,开展找朋友、夺红旗、接力赛等形式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受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二、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训练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创设春游情境,让6个学生举着分别代表各班人数的牌子,一年(1)班38人,一年(2)班40人,一年(3)班45人,一年(4)班40人,一年(5)班34人,一年(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想出比教师更有创造性、更巧妙的解题方法。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带了15元钱,买4瓶果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15-1.5×4)÷2.5=3.6瓶,计算后发现结果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答案不能是3.6瓶,0.6瓶怎么买?有的学生认为四舍五入法,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可以少买一瓶果奶,省下来的钱和找回0.6×2.5=1.5元,合起来还可以买一瓶矿泉水;有的认为可以讨价还价,仍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买便宜些的矿泉水,如一元的矿泉水,再买果奶……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教师不加否定,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境,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