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例6篇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1

关键词:红楼梦 异同 电视剧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作品,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所以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备受社会的关注,陆续有人讲它搬上荧屏,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就是其中的一部,该剧通过大规模的全国选秀活动挑选演员,由蒋梦婕、杨洋、等主演,在他们的演绎下重新诠释了这部经典作品,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完全按照原著进行拍摄,但是与原著对比,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不得不承认它忠于原著,下面就新版《红楼梦》与原著的异同作一些分析。

一、相同点

(一)忠于原著,在细节上都追求与原著的相同性

新版红楼梦共50集,完全按照袁小虎的120回进行拍摄,包括高鹗的40回,李少红在新闻会上,李少红就说该剧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得到了考证的,演员间的对白都是直接照抄原著,甚至连“蝎蝎螫螫”,这种如今都已经很少用的词语都照搬无误,李少红导演还说:“我们希望能完整体现原著的精髓,原本小说就是很好地东西,没必要进改编,要是乱改就会对不起观众了。”

看过新版红楼梦的人都是对于剧中无法表现的镜头采用的是男中音配旁白,李少红导演想营造出就像是曹雪芹自己再跟大家讲述这部小说的感觉,这就更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这也是她忠于原著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古代的大户人家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通常是不开中间大门给家人出入的,所有的轿子都是走小角门的,这样的话,造价昂贵繁华的大门只有在家里过节过着有一些大型活动的猜能派上用场,一般就只能够拍摄到小角门,就不能体现家族的繁荣和气势的宏伟,最终在李少红导演的再三思考下决定拍轿子的戏都走大门。在这一点上李少红导演很好地把握了电视剧与小说的区别,在电视剧中只有靠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穿衣打扮去展现大家族的繁荣昌盛之气。

(二)在人物的刻画上追求与原著人物外表、形象相同

电视剧与小说的区别就是,我们看小说可以根据自己美好的想象而想象出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而电视剧就没有这种效果,它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展现给作者一个特定的人物和场景。

比如:原著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下人眼中的林姑娘:兴儿摇手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被宝玉混话气着的妹妹: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②

在新版电视剧中的林黛玉是由蒋梦婕饰演的,从她的长相上看,与原著中的林黛玉有几分相似,再就是神态展现出一种柔弱的状态,但是因为当时蒋梦婕饰演林黛玉才20岁,脸上的婴儿肥尚未完全退却,比起原著中的林黛玉形象有点瑕疵。

二、不同点

(一)旁白太多,感觉像讲述而不是演绎

李少红导演在无法表现出来的地方采取旁白的方式,就想是曹雪芹自己再讲述自己的原著,这样既有好处,同时也有不好的方面,很多地方旁白过多,让观众觉得累赘而且繁琐。有网友认为,那没完没了的旁白,感觉自己在听广播剧而不是在看电视剧,还有观众称,“没完没了的台词,让人听得汗流浃背。”采用旁白方式来表现情节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掌握好这个度就需要很好地把握整体效果,让观众既不觉得繁琐,而是感觉有了旁白更能够将原著更好更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得到预计的效果。

(二)在很多情节表现的地方使用特技来表现,和原著比较起来让观众产生不真实感,整个剧情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李少红导演的作品一向以画面唯美精致著称,这点在《红楼梦》中也体现了出来,在第一集开场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特技,制造出一种唯美的画面,让观众感觉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享受,并且在片头音乐融入了昆曲元素,清幽的唱腔为50集的电视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观众看来采用特技的很多画面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极度不真实感,从第一集中女娲补天开始,电脑特技就营造出巨石飞升、雷电交加的画面,带有浓郁的神幻色彩。

在看完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后,可以说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感觉拍的最好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段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在原著中这样描写到: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咯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她前日所理的诗歌,因找来送到黛玉面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黛玉便拿那娟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地说: “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 …之间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哪里撕得动。④

总之,虽然新版《红楼梦》和原著小说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区别和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少红导演在拍摄这部戏的时候是忠于原著,尽量追求与原著的相同性,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情节也是描写的很生动形象的,与原著相似。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2]曹雪芹2008年第二版长春出版社《红楼梦》第三回P23页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2

版本

通常的电视剧是不会引起如此带有学术色彩的争议的。其中版本的问题更像是专家学者坐在书斋中坐而论道的话题。但因新版电视剧涉及《红楼梦》,涉及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关碍每个读者心中的情感纠结,所以格外引人瞩目,版本问题似乎凸显成为首要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过的多为《红楼梦》的通行本,即使有部分红迷看过影印抄本的,一提起“版本”二字,也感到生疏和不解。此次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采用的人文新校注本,是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版本。依照《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这个版本是以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本、乙卯本、蒙府本等脂评本以及程甲、程乙本为参校本,后四十回采用程高本为底本。此版本也被称为通行本。

后四十回的作者,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用的是“无名氏”,这也引起不少争论。对于后四十回的作者,学术界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高鹗续作;二是他人续作;三是曹雪芹原作。三种观点分歧很多,看法不一。所以现在关于版本的讨论、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等等,都是红学研究面对的问题。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引起版本和后四十回作者的讨论也在所难免。

看过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观众大多知道,其中后四十回的改编没有用程高本,采用了红学专家用探佚方法得出的结论而续编的结局。现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用了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内容,这样难免让许多观众产生不解和迷惑,怎么原来《红楼梦》悲剧的结尾成了大团圆的、家道复兴、兰桂齐芳的结局?更有批评声指出,李少红导演根本“不懂”《红楼梦》。

对此红学家张书才、杜春耕予以中肯的评价。张书才认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在社会流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清朝禁的书就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习惯流传程高本,而《石头记》原抄本早已湮没了。而俞平伯后期也对一百二十回本给予了肯定。现在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按一百二十回本拍摄,尽量尊重原著,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它把《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呈献给了观众,恢复了它两百多年来流传下来的面貌。因为《红楼梦》的主体就是一百二十回,它作为一部小说是以一百二十回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这点不能以某种学术研究的成果来代替它的原本面貌。

杜春耕认为李少红导演以一百二十回的通用版为基础进行电视剧的拍摄,虽有一些改动,但基本保持了原貌,这点是可取的。《红楼梦》无论是前八十回还是后四十回,从头到尾细细读来,其中有不少矛盾的地方。如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等主要人物的年龄问题;如贾母在前八十回对林黛玉的疼爱备至,在后四十回的冷漠无情等等。现在的新版电视剧设法做了一些弥补,这也是难能可贵的。87版《红楼梦》在前八十回的处理上,在演员选择以及音乐创作上都很成功,但是其缺陷是在秦可卿的处理和后四十回的改编上,当时用了红学家探佚的结果,实际上是把曹雪芹曾经舍弃不要的重新拾起,有悖于曹雪芹增删五次的初衷,我们要看到,后四十回毕竟和前八十回一起流传了两百多年。

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伟科认为现在关于后四十回版本问题的讨论和批评,其实不应由新版《红楼梦》、由导演李少红来承担。版本论争由来已久,红学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李少红在拍摄中坚持“淡化编剧的观念”,弱化编剧的创造性发挥,采纳了专家的部分意见,都说明导演还是尊重原著的,这在众多粗制浮华的电视剧制作中尤其少见,应予肯定。50集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将一百二十回本蕴含的如此多的内容拍摄出来,对于《红楼梦》的传播以及《红楼梦》在年轻一代中的阅读流传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蔡义江认为无论是87版电视剧的结局,还是新版电视剧的结局都是对《红楼梦》常识的普及,对读者、观众增长红学知识是有好处的。新版电视剧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影响《红楼梦》本身的价值和地位。

风格

客观地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承续了李少红导演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剧中表现出的一贯精致唯美的影像风格。其中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做得精巧细致、豪华铺张。数字技术的运用,如女娲补天、宝钗扑蝶等场景又带了些电影大片的品质特色,这些都是87版电视剧不可比拟的。新版电视剧满足了一些年轻观众的窥奇心理,其影像“空灵、缥缈”,风格感很强。

杜春耕认为新版电视剧小演员的年龄很合适,有十几岁小孩的天真童趣和真挚感情。但是,很多批评也指出,风格化的新版《红楼梦》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最受到批评和诟病的有“黛玉之死”的镜头处理;额妆的千人一面;旁白的冗长拥塞造成与画面的脱节;演员选择“钗瘦黛肥”;小演员表演生硬;老演员神态气质与书中人物不相符合;背景音乐忽隐忽现、变幻莫测;风格气氛营造得过于凄厉诡异……

红学家蔡义江对当前影视剧整体水平信心不足,认为拍出来的作品目前来说不宜要求太高。 他认为新版《红楼梦》努力按照《红楼梦》原作的框架来拍摄,态度是认真的。但目前要找到既对《红楼梦》有深入了解,又是影视剧的内行来拍摄《红楼梦》确实十分困难。

举一个小的例子,如在剧的开始部分,对甄士隐言说《好了歌》的,乃是一位“跛足道人”,没有僧;想让黛玉出家的却是一个“癞头和尚”,不是道士;给薛宝钗项圈上谶语的也是一个“癞头和尚”,没有道士;柳湘莲见到的只是道士;给宝玉、凤姐治病的才是一僧一道;这些是一丝不乱的。现在新版电视剧中总是一僧一道同时出现,这些只是细节的问题。由此看来,要拍摄经典名著,对创作者要求很高。现在要做到尽善尽美,条件还不很成熟。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3

李小婉名下公司的外宣负责人王俊在电话里略显疲惫:“我知道你们都拿这个《红楼梦》与87版的比较,但是他们没有可比性,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想呢?”――他们制作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的舆论漩涡让他“这些天一直很焦虑”。

而坐在福州宾馆里的朝鲜《红楼梦》大陆巡演外宣负责人童女士的声音则轻盈了许多,“我们这次真的是非常成功,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急匆匆的挂掉电话之前,王俊对记者说:“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在参与这个事情,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

在天津,雷鸣的掌声之后,有老人来到后台握住童女士的手:“感谢你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

情天情海幻情身一曲红楼多少梦

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初夏时节,北京南城那处被冠名为“大观园”的园子里,移步换景,每一步都踏在了大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婉转的音符上。

此时的大观园,平静的湖面上见不到一丝波澜,园子外面就是均价超过两万元一平米的现代化楼宇,恍惚于旧时空与新天地的纠葛中,这个园子以沉默的姿态厮守着一场几百年的梦。

从叙事上讲,还有一场大梦正在上演:一个名叫李少红的女导演以及她手下的团队,此前刚刚通过媒体以盛大的方式宣告――由中影集团投资、北京电视台摄制、李小婉制片、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还有100天就将走上荧屏,接受十几亿双眼睛的审视,或者挑剔。

李少红们能否为观众奉献崭新的形象、唯美的气质?

――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

CCN记者从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名下的影视公司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他们接受新版“红楼”运作之后,组织了包括红学、建筑、昆曲、民俗、古典礼仪、民俗等方面庞大的专家团队参与到《红楼梦》的准备与摄制过程中。

新版《红楼梦》试播这些天,针对网上大量观众的指责与不满,电话那端的影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了他的无奈:时代不同,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接受心理不同,艺术发展的水平不同,观众的知识储备也不同,具体的软硬件条件也不同,这个时侯再拿87版的《红楼梦》与当前的新《红楼梦》相比,实在是不具可比性。

那么,《红楼梦》该如何演绎呢?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5月的若干个中国城市里,歌舞剧《红楼梦》完成了它生动的诠释与注脚。不过,这场诠释的塑造者,来自于大陆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

此前,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已经完成了公演,媒体对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演出不吝溢美之词――“真挚的问候,传统的友谊;中国的古典精髓,朝鲜特色的诠释……”、“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大公报记者郭婷观看了血海歌舞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演出,她这样为记者描述了她看到的演出:“舞台场景的更换和布置让人震撼,华丽又不繁琐,古朴透着高雅。演员的唱腔非常优美,连续演出还可以保持那样的水准让人佩服。”

6月的北京,已经入夏,两个《红楼梦》,一方在炭火上煎熬,一方在收获清凉的期待。

冰火两重天。

这是曹雪芹们的《红楼梦》,这是李少红们的《红楼梦》,这是平壤的《红楼梦》,正如判词中所述,若说无奇缘,红楼梦究竟还是与那么多的人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干系。

我的红楼我的梦此梦无关风与月

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环球人物》以亲密而浓烈的姿态,表述了对以及这部歌剧的印象。该刊的标题分别显示为:《革命家庭的艺术天才》,《40年歌剧情缘》,《超级电影“导演”》,《领袖诗人的情怀》,《繁荣了朝鲜文化艺术》。

而大陆的一些学者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或直接或委婉的指出,朝鲜此举(指《红楼梦》歌舞剧来华演出),很大部分“存在献媚的成分”。朝鲜对于传统的盟友――中国有着不可割舍的利益诉求。而朝鲜处于自身需求向中国谋求经济援助及相关支持,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次朝鲜版《红楼梦》巡演中方具体运营机构、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负责外宣的童女士在接受CCN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中国总理邀请,血海歌剧团来华演出。并把这个戏作为“2009中朝友好年”的闭幕式。“作为中朝两个国家交流项目,反映的还是中国的《红楼梦》。所以就带有一定政治意义,中方又是以一个市场运作方式的形式来运作,因此可以说是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正所谓“开辟鸿蒙”,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这样的狂欢,在近期集中体现于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早在新版《红楼梦》投拍之初,面对各类指摘,李少红即表示,这样的指摘没有意义。

而《红楼梦》研究人员汪洪华在电话中表示了他对李少红的《红楼梦》的不屑:“她有资本,有利益驱动,现在这个世道你也知道,上不上中央台也没关系,可能地方台花更多的钱买首映权啊。”

“对于我来说它是小学生的水平”――因为“专家已经不说真话了,还是专家么?(专家)都是拿钱请”。汪洪华曾经受邀参加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的“专家会”。“现在的电视剧组心态浮躁,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削减成本,追求短平快。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电视剧艺术,你就这么理解就好了。”

此前,在接受《新周刊》的采访中,大陆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提到“大陆87版《红楼梦》,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新版《红楼梦》是否也会收到毁誉参半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而这样的梦,已经无关风与月。

怀金悼玉红楼梦一帆风雨路三千

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

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2007年,87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出家。此后不久,陈晓旭辞世。“一代经典林妹妹”,就此成为永恒的符号。陈晓旭当年从浩如烟海的自荐信中成为唯一雀屏中选者,后来选择一袭袈裟,洗尽铅华。正所谓“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一位导演曾经感慨:“二十年内。不会再出现陈晓旭第二!”

此话其实可以适用于观众对于旧版《红楼梦》的回忆以及对新版《红楼梦》的怀疑。李少红的《红楼梦》,在经历了诸多风雨后,不知是否会重塑一个时代经典的传奇?

2008年10月,李少红与王扶林曾在杭州机缘相会,王扶林对于李少红面临的压力表示感同身受,并相信新版一定会超过旧版。

而87版电视剧中的诸多角色,在二十年的风霜雨雪中,也先后完成了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转身,陈晓旭“质本洁来还洁去”,陈以及她所代表的87版《红楼梦》,在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霜雨雪后,还给普罗大众一场现实版的大梦。而今大梦已醒,曾经的大观园人去楼空。

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曾如此阐述:新版红楼的小演员是未来20年娱乐圈的新生力量,是会改变现在娱乐圈格局的。《红楼梦》是他们的敲门砖,之后才是他们真正闯荡江湖的时候。

而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从现在开始,他们作为娱乐圈的新人,将会经历这里的光环与梦想,名利与丑闻,流言与绯闻,交易与规则,在同一起跑线的他们,将会走上一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路――制片方如是说。

是文化还是娱乐,就看人怎么去衡量了。当然,学者们更愿意讨论文化,商人更喜欢利润,而艺术家们正在文化的大旗下拍摄一场娱乐的秀场,背后,还有商业化的利益。

20年前拍《红楼梦》,大陆有关方面给了剧组75万元置景费,∞年后新《红楼梦》剧组运营的资金将近1个亿。

蟒袍玉带终化土,江湖落魄自飘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判词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于《红楼梦》的争议,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各种题材的改编,都无法摆脱最终被化为一场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终极归宿,这个归宿不是白茫茫的大地,而是――娱乐,这个词正被世人当做主题词。既然是娱乐,就无关责任,无关文化,无关历史,无关政治。

政治的艺术艺术的政治

关于政治的艺术,还要去看朝鲜版的《红楼梦》。

相比国内娱乐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争吵,来自朝鲜的《红楼梦》似乎很安静。

据了解,朝鲜《红楼梦》也经过大规模的海选,而饰演贾宝玉的演员亦有祖孙同饰一角的经历,这在大陆官媒的表述中被阐释为两国之间深情厚谊的具体体现。

据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内部消息,目前,演出运作团队已经接到了很多城市要求前往演出的邀请,而曾经演出的部分城市也将举行加演。

大陆方面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来华演出的朝鲜版《红楼梦》可以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时空意义上的交流途径。让很多人认为难得的是,这种交流在剥离了附属的政治背景后,仍能就艺术的本体色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针对它所引发的轰动,汪洪华称:从专业的角度讲,舞台剧本身高度集中浓缩的艺术呈现力为它的成功做了有利铺垫,此外,“我相信朝鲜有更多的人没看过《红楼梦》,但我相信朝鲜有一部分专家在做这些事情,他们把事情做成了。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事的质量。”

汪洪华觉得,朝鲜的《红楼梦》除了舞台剧艺术效果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外国人搞艺术的时候要比中国人投入一些。中国很多事情说得太多了,已经成为仪式化的态度,没有什么真情投入进去,更多的是作秀的成分,”汪洪华在电话那端以急促的口气向CCN记者阐述。

中演公司的童女士也表示:“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国家演员本身不投入,表演不真实,没有完全投入角色,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精品了,就是因为没有那么投入和纯粹。”

任你蟒袍玉带,任你江湖落魄,任你香车宝马,任你蓑衣草履,无论什么遭遇,无论什么境况,普罗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趋近于形成永恒印记的过程。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4

[关键词] 《红楼梦》 写意 美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9

自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2010年9月2日在江苏卫视首播以来,一直为大众所关注,而好坏不一、见仁见智的各种争议也随之不断,且批评之声多过于赞誉之词。对于一些批评言论,笔者不敢全部苟同,本文将着力探讨新版《红楼梦》所追求的虚实结合的写意化的美学效果。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的“写意”词条中写到:“戏曲中的写意是通过虚拟和程式化的动作而融汇了歌舞表现手段,反映了戏曲艺术形式鲜明的民族化特点,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演出风貌,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传统。”[1]

小说与电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从总体上来说,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小说丰富得多,它可以综合运用声音、画面、音乐、插曲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觉,

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是运用这些艺术手段来展现小说《红楼梦》的磅礴精深的思想内涵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亦真亦幻的“真实再现”

《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方式,从总体上来看是写实的,即所谓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红楼梦》第一回),但这不是《红楼梦》的全部。《红楼梦》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手法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风格似真似幻,质实而空灵。

相较于19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将文学作品中的“空灵”效果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红楼梦》的第一回,作者曹雪芹通过“跛足道士”和“癞头和尚”这二人为我们娓娓道来两个神话故事――石头下凡历劫的神话,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之间施恩、报恩的“还泪”神话;二人来无影去无踪,时隐时现,他们二人的形象也体现了《红楼梦》虚实结合的特点。他们二人常常造访“太虚幻境”,交割“风流孽鬼”,也常常在下世度脱造历幻缘的情种。例如:贾宝玉前身是无才补天的通灵宝玉,被这一僧一道带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后又被这一僧一道点醒了却尘缘;甄士隐梦中在太虚幻境遇见了这一僧一道,后又在凡间被跛足道士点醒顿悟;贾瑞中了王熙凤设的相思局,跛足道士想要用风月宝鉴度化他,却因他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而魂归地府;马道婆用“魇魔法”害宝玉、凤姐,居然奏效,二人几乎真的死去,而“通灵宝玉”被跛足道人、癞头和尚“持诵”一番后,竟然很快治好了宝玉、凤姐之病(庚辰本眉批在此指出:“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贾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后,人也变得疯癫了……

“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也就是说此二人的行踪行事并不完全是写实的,新版《红楼梦》突出体现了作者的意图,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仙境”与“现实”结合,再现荧屏。

二、妆容之美――“额妆”

“额妆”是新版《红楼梦》写意化美学风格的象征性元素。剧组一工作人员在答记者有关“额妆”问题时说:“造型的确借鉴了 ,古装剧有戏说的有写实的,而《红楼梦》既不是戏说也不是写实,它是一个写意的作品,戏曲也是写意的,怎么就不能借鉴呢?”[2]87版《红楼梦》造型设计师杨树云高徒沈龙评论说:“如果说87版《红楼梦》在造型上是以写实为审美指导的,那么新版《红楼梦》的造型更有‘写意’的美,借用的昆曲的‘额鬓’,对于从戏曲演员出身的我看到的是不完全相同于戏曲的传统造型,却画龙点睛地点亮了传统审美的精髓。” [3]

“额妆”,是指对额或的修饰。额与鬓部是面妆的最上部,古代女子喜欢在额间和鬓发作一些修饰与装饰,以达到美化的目的。[4]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人物造型启用了戏曲造型的“额妆”。

为何启用额妆?叶锦添是这样解释的:“我比较喜欢孙温(清代)的画,非常《红楼梦》,也带有戏曲味。《红楼梦》本身也是带有一点虚拟的东西,完全用写实来做也不太对,最漂亮的东西和美感也就不见了。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 [5]导演李少红则表示:“这些造型的确与我们当初希望赋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新意,做到曹雪芹原著‘亦真亦幻’、在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中创造艺术化氛围这一初衷是吻合的。” [6]李少红还强调,“额妆”只有“府里的姑娘们”才有,是身份的象征,如袭人、平儿等丫鬟以及其他社会等级的角色都没有采用“额妆”。“宝黛钗等主演采用额妆的目的,是区别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身份,其他不同等级的人物造型并非这样,如此设计是有意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7]

从叶锦添与李少红的言语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点,一是“额妆”是为了赋予新版电视剧以新意,实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增添新版的虚幻色彩与美感。二是增添贵族气,将主子与奴仆区别开来,将红楼梦文化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那些掺杂着神话故事与典雅诗意的场面描述,比如太虚幻境、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都采取了写意的手法来表达,是由于写实的场面不足以将《红楼梦》表达完整。无论是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写实的表现手法,电视版《红楼梦》都遵循小说《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精髓。从全书来看,《红楼梦》的艺术精髓,首先,表现为对宝黛之间爱情的热情歌颂以及最后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的大悲剧结局。特别是第九十七回将黛玉之死的悲惨场面与宝钗出嫁的欢乐氛围对比来写,更加突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效果。 其次,《红楼梦》对女儿的歌颂以及时时处处流露出的对青春和生命的礼赞,是《红楼梦》的精神实质所在。《红楼梦》在第一回中就声明说:“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饮之茶、酒分别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再次点明了这一主题。再次,《红楼梦》将宝玉、黛玉的爱情置于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描写了上自皇帝贵妃、王爷公爵,下至市井无赖、丫鬟奴仆们的生活状况,这种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亦是《红楼梦》的突出成就。

注释

[1]成复旺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2]王慧纯《新《红楼》造型惹争议 剧组:我们审美观超前》,《武汉晚报》2008年07月03日。

[3]彭志强《把脉新版《红楼》:大众认识水准停留在87版?》,《成都商报》2008年07月01日

[4]从“额妆”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写意化的美学追求,何卫国,《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五辑

[5]《叶锦添解读造型:我拉了昆曲的皮》,新浪娱乐2008年06月17日。本文所有媒体文章均引自新浪娱乐新版《红楼梦》官方网站《新闻追踪》栏目ent.省略/f/v/hongloumeng/。

[6]彭骥《新定妆照骂声一片服饰专家做点评》,《新闻晨报》2008年06月30日。

[7]赵文侠《李少红回应质疑:宝黛钗用额妆是有意“脱俗”》,《北京日报》2008年06月27日。

参考文献

[1]彭骥《新定妆照骂声一片服饰专家做点评》,《新闻晨报》2008年06月30日。

[2]赵文侠《李少红回应质疑:宝黛钗用额妆是有意“脱俗”》,《北京日报》2008年06月27日。

[3]李《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曹涛.试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J].红楼梦学刊,1998,(3)

[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52.

[6]胡念贻.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A].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8.698-699.

作者简介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5

一、新版所据后四十回是悲剧

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程伟元和高鹗通过萃文书屋推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此书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从那时开始,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鲁迅说:“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2]这是合乎《红楼梦》文本实际的学术论断。显而易见,对于后四十回,鲁迅大体上是肯定的,赞许的。

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目前尚有争议,有一点可以断定,他生活于乾隆年间,和曹雪芹同时或稍晚,熟悉当时的世态人情。这个身份优势,嘉庆以还各种续书的作者均不具备。因此,后四十回能够取得相当可观的文学成就,两百多年来深入人心。其中的一些章回,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如“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直脍炙人口,深深感动过无数的读者。悲剧和喜剧的观念源自古希腊,将其系统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王国维。他指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此项学术判断的文本依据,正是一百廿回,“彻头彻尾”当然包括后四十回。《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中大段征引的一节原文,来自九十六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王国维叹赏,那是“最壮美者之一例”――“《红楼梦》之为悲剧也如此”。[3]王国维再三强调后四十回属于典型的悲剧,而今刘心武等人却硬说它是喜剧,不晓得他们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后四十回确实存在“结末又稍振”的问题,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这里边包含着曹雪芹的构想。甲戌本第五回《晚韶华》曲云:“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4]这是讲贾兰的结局为春风得意,高官厚禄,李纨遂得以安享晚年。至于死亡,谁也躲不过去。可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是一种隐喻,而非具体的情节安排。“结末又稍振”合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物极必反嘛。另一方面,这是作者所涂抹的保护色,具有讽刺意味。据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卷四记载,工部尚书兼内务府大臣那彦成(乾隆五十四年进士)说:“《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行之尤,无非糟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5]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玉麟(乾隆六十年进士)亦有同感,且在安徽焚板禁毁过《红楼梦节要》一书。这表明,当时《红楼梦》的生存环境极其险恶。作者预先摆出一副颂圣的姿态,显然是在刻意躲避文字狱,设法保全《红楼梦》。何况,当那些美丽而年轻的生命,黛玉、元春、迎春、凤姐、司棋、鸳鸯、香菱……相继凋谢的时候,作恶多端的丑类贾赦、贾珍、薛蟠、贾环、贾蓉竟能归宿于法外逍遥,这本身就暗含着辛辣的讥嘲――那是一个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乃至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鬼蜮世界。同样是一出悲剧,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备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学术上区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主要肇始于“新红学”的兴起。即便如此,胡适和俞平伯也没把后四十回一棍子打死。胡适说:“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6]俞平伯也说:“将宝黛分离,一个走了,一个死了,《红楼梦》到现在方才能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这真是兰墅底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7]胡适和俞平伯的眼光一样,跟王国维及鲁迅英雄所见略同,都认为后四十回完成了全书的悲剧。

二、新版拒绝腰斩《红楼梦》

《红楼梦》佚稿研究是“新红学”的衍生物,俞平伯是它的开山祖师。1923年春出版的《红楼梦辨》中有两个章节,一是“八十回后底《红楼梦》”,二是“后三十回的《红楼梦》”,它们是佚稿研究的最初成果。彼时俞平伯还不晓得何为脂批,他所依据的是戚序本上的批语,四年后胡适购得甲戌本后才知道,那些批语就是脂砚斋评。在毫不知情的条件下能够慧眼识得真品,俞平伯的鉴赏能力令人惊叹。佚稿研究现已发展成了一个红学专题,俞氏的开创之功不可埋没。照理说,他最有资格藉口“雪芹原意”来否定后四十回,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20世纪80年代,佚稿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有严肃的、科学的一面,可惜后继的发展有所偏离。旧版电视剧《红楼梦》抛弃后四十回,而据所谓的“雪芹原意”另起炉灶,自编了六集的结局,就是上述学术背景下的产物。有感于此类状况,俞平伯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道:“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另纸又写:“千秋功罪,难于辞达。”[8]这是一个纯净的学人思索了一生的学术结论,特别发人深省,催人猛醒。新版电视剧拒绝腰斩《红楼梦》,结局部分依据后四十回,奥秘正在于此。学界经过八十多年的反思获得的宝贵认识,理当得到尊重。

后四十回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当受到尊重。前八十回是原著,是经典,后四十回也是原著,也是经典,而且《红楼梦》悲剧正是由后四十回来完成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一个整体,学术研究当然可以区别对待,普通阅读则宜维持它的完整性,尤其是面向大众的电视连续剧。严谨的佚稿研究,其成果只能是零零碎碎的细小片段,不足以构成完整的情节,永远都无法取代后四十回,除非涌现大量可靠的新材料。

启功曾赋诗说:“三曹之后数芹侯,妙笔高程绩并优。神智益从开卷处,石狮两个一红楼。”[9]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版的结局依据后四十回,这是一个理性的抉择。

三、关于黛玉裸尸镜头问题

事物的复杂性在于,有了一部完备的文学名著做基础,还不能保证电视剧必定成功。关键是如何真正做到忠实原著。新版的一些明显偏差,当与此相关,譬如选角失当、妆饰奇异、服装无季、剪裁欠妥……某些经典场景,如弄权铁槛寺、小红说奶奶、龄官画蔷、香菱学诗等踪影皆无,让人目瞪口呆。不该删的删了,不该增的增了。买椟还珠的同时画蛇添足,在学术和艺术上均不可取。《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尊精致的艺术品,学术研究是认识艺术真谛的一条途径。影视艺术涉足名著改编,若态度严肃认真,是不会排斥学术支持的。在《红楼梦》面前,学术与艺术相互依存,并不构成矛盾对立,两者都应当服从原著,服务于原著精神实质的展示。艺术上的错位,结果与学术上的谬误一样,形似尚且不能,遑论神似?个中教训,不妨从容探讨。此处只谈跟后四十回有关的一个例证,即黛玉裸尸镜头。

根据原著,从黛玉卧病到宝玉哭灵,一个来月,贾母根本就没去过潇湘馆,那是作者在鞭笞这个头号家长的冷酷无情与自私刚愎,笔法格外冷峻。在故事层面上,贾母是戕杀黛玉的罪魁祸首,理应受到严厉谴责。新版却借助黛玉的裸尸来凸显贾母的温情与忏悔,有待商榷。当初审阅的剧本中,本没有这场戏。[10]6月份在部分省市地面播出的定版,我们直到7月底才看到。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主角,黛玉是爱情的符号、圣洁的象征、美丽的化身,代表着真善美,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暴尸属于极端性的惩罚之一,暴露裸尸则意味着天谴,黛玉何等无辜。

少女的可以展示冰清玉洁,但让少女的裸尸横陈在众目睽睽之下,则只能令人极度反感。那不是一件破碎的瓷器,而是一条惨死的人命。瓷器是物,人命是人。瓷器无遮无掩,黛玉的尸体却是穿着寿衣的。有原著为证。九十七回写李纨对紫鹃说:“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此指换穿寿衣。九十八回始则叙述:“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继则描写:“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11]黛玉死前擦洗完毕,已穿寿衣,其事甚明。所以说,新版让黛玉裸死,完全没有根据,没有可能,没有道理,没有必要。

作为该剧的文学统筹,我们早就把上述意见反馈给了制片方,八个月来反复劝说、交涉、批评乃至抗议,坚决要求彻底删除黛玉裸尸镜头,半点痕迹不留。[12]遗憾的是,今晚看到,我们的忠告最终全被当成了耳边风――只是把那块像玻璃纸一样透明的薄纱打上了荧光而已。由于肩膀、颈胸和胳膊照旧,暗示非常明晰,故视觉效果仍然十分刺目。面对此景此象,我感到痛心。当初审阅剧本时,我们对旁白的设置提出过明确异议,后来选用额妆时,又提出过书面反对意见,均未获采纳。为了避免制片方产生掣肘之感,我们充分尊重导演的改编自由,故学术介入一直比较消极。年初审看了样片,才意识到问题相当严重,但大局已定,为时已晚。嗣后的沟通,我个人失于简单生硬,没有收到显著实效。目前的状况,我也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现借此机会,向观众致歉。

注释:

[1] 卜昌伟:《刘心武痛批新红楼太喜剧,称欲拍“真故事”》,《京华时报》2010年8月14日娱乐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册)第232页至2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49页至7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参见《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7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

[5]一粟编:《红楼梦卷》第367页,中华书局,1963年。

[6]胡适:《红楼梦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第1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7]俞平伯:《红楼梦辨》(上卷)第118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8]韦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4期。

[9] 启功:《哈尔滨红楼梦研讨会开幕》,《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

[10] 新版编剧之一青枚说:“被网友热炒的‘黛玉裸死’,更是让红学家直斥‘太大胆’。要知道这个画面,在剧本中无迹可寻。”可见黛玉裸尸镜头确属后来塞进去的私货。参见勾伊娜:《谁在编剧新版红楼梦》,《新京报》2010年9月17日C08故事版。

[11] 参见《红楼梦》第1341页、第13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2] 张庆善已先期对黛玉裸尸镜头提出公开批评。参见李洋:《中国红学会会长:新红楼还行,人物“额妆”不好看》,《北京日报》2010年8月5日文体新闻版。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6

第壹回

拍摄缘起

旧版:以文化责任感为动机

用今天新鲜的话来说,旧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制大剧,依托的是央视这样一个大平台―其发起单位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中心为主,该中心是1983年成立,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观众制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作品,而改变当时译制剧和港台引入剧为主的局面。而另外一个背景是,央视希望通过拍摄名著来弘扬民族文化,在当时这并非宣传文件上的口号,他们真是这样想的,据导演王扶林回忆,当时有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居然很多学生没看过四大名著,更令他们感觉到任重道远。

新版:为不使准拍证过期而赶鸭子上架

据记者了解,新版《红楼梦》重拍事宜一波三折,前后历时5年,曾先后报批两次,第一次就是因筹备工作不到位一再搁置,最终导致准拍证过期。此次立项报批是第二次,最后由广电总局唯一授权拍摄许可证的华录百纳协同中影集团在2006年启动该项目,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出任总制片人,同时与北京台签订合约,举办大型“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选出符合条件的演员,开始拍摄。但据记者了解,作为新红楼梦最大的投资方的华录百纳依然有点赶鸭子上架,他们是2006年3月拿到了拍摄许可证,赶在当年5月广电总局出台“电视剧拍摄备案公示取代立项审批”新规之前。按照原有规定,一般题材电视剧从准拍到建组的时间是两年,这就意味着新版《红楼梦》必须赶在2007年3月份之前开拍,否则准拍证可能失效。从时间来看,留给新《红楼梦》的准备期并不长。

第贰回

资金来源

旧版:大部分依靠预算

87版拍摄共花了680万,是新版3集成本的数字。当时经费全部靠预算,这样也避免了广告客户的干涉,艺术创作更加纯粹一些,旧版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而非商业项目。不过在实际拍摄中,剧本写了28集,而不是36集,按照当时的资金,预算即便是拍28集也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出现了像“醉金刚”这样仗义疏财的企业家,山东潍坊9位企业家,一起投资了250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完全是义务赞助,没有所谓广告植入或者贴片广告的概念,他们用白花花的银子支持了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新版:资金缺口大,演员到处商演拉钱

李少红最初预算达到6000万元左右,几乎是每集高达100万元的投资,但李少红仍称有资金缺口,最终投资达到1.18亿元。据该剧宣传总监王俊表示,三家投资方只投资了四千多万,剩下的八千多万都是李小婉一个人去找回来。而制片人李小婉也曾对记者透露,后期制作的钱全得叫她带着小演员到处商演拉回来。为此,剧组不得不采取了“分摊”办法,像宁波千玉水晶公司就为新《红楼梦》提供上千种琉璃道具和服装饰品,四川的红楼梦酒业集团也成为剧组的战略合作伙伴。即便如此,仍传出剧组有5个月发不出工资来的消息。

批语

中学政治书里我们都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旧版依托于国营体制,虽然不能说全无资金压力,但显然算是基本充分、吃穿不愁,而新版依托荣信达这样的民营公司,意味着商业主导、挣钱为先。5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很难相信团队的创作心态不被伤害。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既然重拍《红楼梦》这样一项文化工程,责任重大,完全由一间民营公司承担是否恰当?

第叁回

制作环境

旧版:文化部副部长直接反对

尽管拍摄目标很明确,意义也很重大,但87年版其实曾经遭遇巨大阻力―当时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国务院电视电影领导小组 组长陈荒媒不同意拍摄这部电视剧,陈部长的天平当时是倾向于几乎同时要上马的电影版红楼梦(导演谢铁骊,主演陶慧敏、刘晓庆等),在他看来电影版的资源和条件更好一些,他先后找过中央电视台领导两次,希望他们不要拍了,说你们各方面条件不具备。不过央视没理这茬儿继续干自己的,后来证明电视剧比电影版更深入人心。

新版:投资方与创作团队的“内乱”

“红楼梦中人”海选不可谓不大型,然而过程中种种事态发展却让人匪夷所思,结果受到质疑,胡玫以不满意选秀结果为由临阵撂了挑子,原先定下的制作班底如音乐谭盾、摄像师池小宁等也随着李少红、曾念平夫妻档的最终入主成为过往云烟。由于与投资方的隐性矛盾,李少红最终采取了折中办法,继续扩大规模进行全国海选,而选秀出来的队伍将会在电视剧中露脸,但不确定扮演何种角色,到最后,姚笛的角色从宝钗到黛玉再到王熙凤一波三折,宝钗、宝玉更是几人分饰,李少红拉来了自己的艺人队伍,也安抚一通投资方原定下的演员。

第肆回

创作团队

旧版:大师级顾问团队

87版红楼的顾问团队是大师级的,包括沈从文、曹禺、周汝昌、周扬、启功、吴世昌、杨宪益等等。他们在各种领域的成就、治学严谨的态度都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在审美品位上的段位。他们中有的早在抗战期间就写过关于红楼梦的著作,例如王昆仑。有的对红楼梦中某一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沈从文,他曾专门考证红楼梦服饰。

新版:80后编剧团队

新版《红楼》组织了20人的红学顾问团队,还有细分到文本、文学、昆曲、曹雪芹写到的诗词曲赋等等种种百般的顾问。有争议的是编剧团队,从原来的黄亚洲变成80后集体创作,李少红邀请了青枚、张天然、张珊珊、顾小白、董友竹、李雪、刘跃、胡楠八位新人,有的是影视编剧,有的是网络主编,还有的仅仅是大学在校生。这一班底曝光后,也受到观众质疑,以年轻人的文化修养跟知识架构底蕴究竟能不能驾驭《红楼梦》这样的题材,现如今看来是毛病多多,错误多多。

批语

剧本对于一部戏有多重要,相信已不消多说。李少红的顾问团队自然也是重量级的,但核心的编剧团队由80后集体完成,还是让人捏一把汗。

第伍回

场景制作

旧版:兴建一座大观园

87版做了一件现在看来特别牛气的事儿,就是在1984年还在筹备期的时候,经过红学家、建筑学家等各界人士商议,在北京宣武区兴建了大观园,几乎是比照书中的描写,旧版公子小姐们的生活场景也基本都在这里拍摄了。犹记得贾母率全家上下陪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戏中,连林妹妹所叹“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荷塘也是活生生的,这一集也全方面展示了大观园的美感。

新版:搭建10个摄影棚

李少红认为,现实中任何景物都无法满足新“红楼”的艺术效果,所以大多建筑都在摄影棚内搭景,总共搭建了10个A类摄影棚,其中包括用来拍荣国府的5000平方米亚洲第一大摄影棚,最多同时8个摄影棚在搭景拍摄。动用了92套超豪华场景、配套的电影灯光、电影摄影机镜头、四百多套具有收藏价值的华服,还配有珍贵珠宝的凤冠头饰、硬木家具等,投入无疑十分巨大。

批语

旧版场景虽然还没有达到金碧辉煌的地步,但却有着一种纯天然的古朴和大气,新版虽然富丽堂皇但也有挥之不去的不真实感,甚至由于布景灯光的缘故,凭添“鬼魅”之气,所以观众说像“兰若寺”。

第陆回

演员筛选

旧版:走入民间海选,全封闭培训

旧版是从1984年开始筹备,演员筛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是真正的走入民间的全国海选,演员来自各行各业,为符合古典美的要求,不少演员都来自于戏曲剧团,例如邓婕是学川剧的,袁枚是学黄梅戏的。所有演员好像高考,进入培训班时都有第一志愿,但导演会根据培训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晴雯扮演者安雯是想竞争林黛玉一角,邓婕PK掉乐韵、周月等强劲对手。培训班请来红学家、民俗家、礼仪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走路说话开始练。剧组还跟他们签署了严格的合同,不允许去其他剧组“串戏”,请假离组都要得到批准,演员们几乎是在封闭的环境里学习,培养感觉。

新版:也有培训,同时上演

新版演员原定从“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中产生,但一年后选出的演员均不入李少红法眼,而这批边选秀边按照剧中人物培训的年轻人们要进组拍摄,便要颠覆此前培训的成果,譬如原本是宝钗组的姚笛最终演出的是王熙凤。至于李少红此后扩大规模全国再选的结果,则出现了个黛肥钗瘦的版本,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出身,小宝玉于小彤则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校芭蕾。众多演员都集中在位于北京昌平区,进行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封闭培训,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分三次在城堡主楼二楼的临时教室进行培训,历时三个月到半年不等。

批语

八几年,大家还不知道什么叫选秀,演员们在剧集开播前都默默无闻,他们静悄悄地培训,静悄悄地拍摄,没有镁光灯的打扰。而一场热热闹闹的选秀,让新版《红楼梦》没有拍摄便赚去太多眼球,也沾上更多浮躁的炒作气质。

第柒回

配乐制作

旧版:四年半冥思苦想的成果

87年版的音乐,作曲家王立平前后花了四年半的时间,他研究了红楼梦关于人物的唱词,将判词改成唱曲,关注重点角色的命运,如《叹香菱》、《晴雯歌》、《分骨肉》等。而《葬花吟》是他创造最苦的一首,花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他对林黛玉的理解就是,一个弱女子对苍天的叩问。

新版:出自80后之手

新版红楼梦音乐同样出自80后之手,曾年参与冯小刚《手机》、张艺谋《千里走单骑》音乐制作的郭思达完成了新版红楼梦的15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12钗判词、宝玉判词和开篇、结尾,但呈现出来的鬼魅背景声,昆曲腔甚至电子乐混搭风无法令观众接受。主题曲《飞鸟各投林》则传言是李小婉的儿子林申演唱。

批语

旧版的配乐制作欲达到的效果是:回到过去,回到原著本身。而新版,则是立足现在,为经典名著添加现代的时髦。新《红楼》以“颠覆”为最大特征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对观众接受能力的极大挑战。勇气值得嘉许,但不经深思熟虑、缺乏深厚底蕴支撑的挑战,只能视为鲁莽。

第捌回

服装造型

旧版:以接近历史特征为目标

旧版的服装设计史廷芹老师名气当然没有叶锦添大,但她精通古代的服装流变,她的创造理念就是尽量接近历史特征,并且选料上也尽量采用当时的主要材料,这种细致和考究的态度在时下的环境下非常难得。据统计,旧版服装达到2700多套,数字相当惊人,出来后得到了红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肯定。化妆上,旧版讲究到“眉毛”等细节,几乎所有女演员都要把眉毛剃掉,再画上去,包括陈晓旭。

新版:以彻底颠覆为目标

与李少红合作多年的造型师叶锦添在《红楼梦》里玩了一把彻底的颠覆,由于他认定《红楼梦》描写的那时候中国人对戏剧的美感都沉醉在戏曲里面,因此把昆曲里的贴片运用到林黛玉、宝钗等一众姐姐妹妹的身上,就成为“新红”颠覆的第一个标志。过于追求虚化的戏剧感,结果是不被观众认可,被认定是不符合原著的异想天开的做法。

批语

叶锦添的创作理念无疑非常大胆,因为现在的时代,实在过分追求个性;旧版服装设计史廷芹则保守、严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考究,只有在那个还不那么浮躁的时代,才能有人沉下心去做这样一件事。

第玖回

拍摄时长

旧版

从1984年开始筹备,直到1987年播出,历时三年之久。

新版

2008年5月底正式开机,2009年9月9日关机,历时一年3个月,其间北京台还进行了一次大型拍摄直播活动。

批语

显然,如今这个年代,不讲究效率是不行的,尤其拍片,怎么可能像二十多年前一样缓缓进行?

专访新《红楼》大宝钗扮演者白冰

白色造型是回归原著

南都娱乐:你是从红楼梦中人选秀开始接触新版红楼梦的,这中间都经历了哪些培训?

白冰:在选秀的时候就已经是封闭式培训了,有红学专家来做过讲座,但主要是台词、表演方面的老师来训练我们形体表演,到了李少红导演剧组,就是各个方面的训练,琴棋书画,民俗礼仪,形体台词表演。

南都娱乐: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演的是大宝钗?

白冰:已经是培训很后期的事情了,因为选秀结束后就公布了我跟姚笛一个演宝钗一个演黛玉,进组培训后,除了我俩,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演什么。

南都娱乐:你对新红的造型怎么看?

白冰:其实我们试妆都试了小半年,不停地在试,不过一开始就定下了贴片子。我是觉得挺新颖的,毕竟从来没有电视剧这样拍,心里也会打个问号。但进入园子之后,穿上那身衣服站在那个制景里,就觉得很和谐很统一了。

南都娱乐:宝钗的造型你喜欢吗?

白冰: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宝钗所有的造型都是以白色为主,叶锦添老师做了各种各样白色系的衣服,这纠正了大家的一个误区,87版给宝钗的衣服比较花,又是粉色系,但我们以原著出发,宫里送来绢花,她说她不需要,拿去给其他姐妹,这一个行为就说明宝钗是不喜欢乱七八糟琐碎的东西,她是很素净的。这真的是回归原著的体现。

南都娱乐:你有看87版红楼梦吗?

白冰:有,不过自从培训准备演出的时候就没再看了,因为不想给自己一个框架,去模仿或去对比。所有人都是以原著出发,我也是,从原著出发去饰演宝钗。像我并没有刻意去增肥,但拍摄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比之前胖了。

专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

李少红确实没有做足功夫

南都娱乐:新《红楼》目前千夫所指,感觉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顾晓鸣:不不,正是因为网络的传播,现在的年轻人对经典的理解反而更深,他们对作品有更高的期待,他们要求艺术家通过影视复原,但李少红没做到这一点,她对经典的亵玩,同妓院里的挂块牌子写“林黛玉”,是一样的。

南都娱乐:呃,言重了吧?新《红楼》这样的作品,换谁拍都挺难的吧?

顾晓鸣:谁说的?按现在新《红楼》古装言情片的的路子,顾老师都可以拍一部《白楼梦》出来,专门讲白领故事。李少红其实是有本事的,但《红楼》有一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满纸荒唐言,饱含对社会的批判。李少红显然没做足功夫,没有从《红楼》的内核里提炼当代性,反而在化妆、道具、特技上动脑筋,还号称“忠于原著”,实际不动脑照搬,导致拍成了冗长的《大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