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例6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

3、 了解“坐井观天”“无边无际”“一百多里”等词的意思,

4、 了解寓言内容,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1、 小朋友们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新朋友。瞧,谁来了,让我们和它打声招呼。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时,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了井沿上。(课件出示井沿一词,齐读,男女生读)在它们之间呀,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做——《坐井观天》。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师:“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开始吧!

2、指名反馈。

师:你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设生问: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名提问)是呀,它们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3、指名读课文。

师:让我们从文中找答案。请大家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边听边思考(填空: 和在争论 。小鸟认为 ,青蛙认为 。)(我来当文明小听众)

三、导读精讲,理解感悟

过渡:是呀,同样的天,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一)问题:小鸟和青蛙各自的看法是什么?

1、 指名读小鸟的话: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天有多大呢?请你读!评价:好像不够大!你来读!恩,是挺大的!你也来读一读!大家一起读!哇,这天,一眼望不到边,太大了!)

2、 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师:请你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3、 这是小鸟的看法,青蛙的看法是什么呢?

4、 指名反馈。(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请你读一下!

5、 生说感受,质疑。

师:齐读青蛙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了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

6、 指导朗读。

师: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么说这句话。(注意观察学生表情,予以评价)

(二)问题:他们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过渡:咦,同样的天,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请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1、 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从文中标出来。

2、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我从天上来。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在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师评价:赞同吗?哇,你们的学习本领真不错!让我瞧瞧你们的朗读本领,有感情地齐读:“我从天上来。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3、 感悟小鸟的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1) 师范读。(师:飞了这么远,小鸟又累又渴!我也来试试或者听老师读)

(2) 男女生赛读。

师:男、女生比赛。(生互评)

(3) 学习生字“渴”“喝”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细心的你发现了吗,这里藏着一对双胞胎——“渴”“喝”

你们真会观察!动动脑筋,有什么好办法区分这对双胞胎?

爱动脑筋的孩子,喜欢你!记住了它们的名字,让我们把他们送到田字格的家吧(指导书写,提醒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并巡视指导)

(4)理解“一百多里”。播放动画配乐课件:小鸟飞过的地方(草原、大海、沙漠、森林……)

师:瞧,大家这么用心书写,两个字宝宝可喜欢大家了,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呢!让我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齐读句子)!这一百多里到底有多远?小鸟看到过哪些东西?

瞧,小鸟飞呀飞,飞过 ,飞呀飞呀,飞过;飞呀飞呀,飞过;飞呀飞呀,飞过 ……

(5)指导学生说句子。

师:哪个小朋友的说话本领最高,会说:小鸟飞过 的 ,看见 。

(指名说句子)

(6)小结:小鸟飞过那么多的地方,看到那么多的东西,见识真广呀!我们把这叫做——眼界开阔。(师板书眼界开阔,生齐读)。

4、感悟青蛙的话:“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在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过渡:眼界开阔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不服气了,它说:

(1)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指名读,先请一生读,生评价,师评:青蛙认为自己没错,可你读得不够自信哦。再请一只青蛙来读一读。哇,多么自信的青蛙呀!全班学学他,也来读一读。)

(2)带学生体验:这自信满满的朗读声,让我仿佛成了井底的那只青蛙。想不想知道青蛙看到的是什么?请你把书卷成圆筒状,把天花板当作天,说说,这时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指名反馈)

(3)小结:哎呀,青蛙也没说错呀!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呀,青蛙只看到了井口这一丁点儿的天,它看到的太少了了,这就叫做——目光短浅。板书(目光短浅,生齐读。)所以,目光短浅的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对不对?但他却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把这叫做——自以为是。板书并请生齐读。)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青蛙呀!面对它,小鸟是怎么说呢?

1、 齐读句子

2、 小组讨论:青蛙听了好朋友小鸟的建议,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请和小组的伙伴们讨论讨论。

3、 指名反馈。

评价:青蛙实在太后悔了,早就应该跳出来看看。

看来小鸟的话真的没错。

是呀,对于别人好的建议,我们应该适当的听取。

4、小结:这下,青蛙总算心服口服了,看到了井口之外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把这则寓言故事读一读!

四、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过渡:哇,你们把小鸟的真诚,眼界的开阔,青蛙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读得真到位。下面,请同桌一个演青蛙,一个演小鸟,分角色读读它们的对话。

(课件出示青蛙、小鸟的话。)

1、 同桌角色扮演。

2、 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角色扮演。

师:哪两位小演员想上来表演一下呢?

真是可爱的小演员!

你们觉得他们演得好吗?好在哪里?

五、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寓言中的这两位新朋友,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3、总结:是呀,我们要全方面的认识事物,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

六、布置作业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2

师:在整体感知时创设情境,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小珊迪》一课的导入部分。

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播放《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

师:说说唱了什么内容?

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

【评析】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曲和教师低沉、压抑的暗示性语言相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中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特定的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感,使之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为加深其内心感受和体验作好准备。

生:花这么长时间听一首歌,有价值吗?

师:这正是教者的匠心所在。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就是要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完成对学生情感的渲染、情感的激发、情感的调动,为学生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敬佩之心,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生活的批判揭露之情埋下伏笔。

师:在这里,我们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充分地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再看这个片断──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的导入部分。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

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候却“戛然而止”,这样欲扬先抑,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激发,处于一种积极求知、急于获取信息的状态,然后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切己体察,披文入情,自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质疑探究处──以境解疑

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情境,通过具体情境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产生。这样,我们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中释疑解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师:先看词语教学的范例。

【课件展示:斯霞老师教“饱满”一词。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个句子?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边走边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

于是,全体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评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正是巧妙运用体态语,用自己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完成对“饱满”一词的抽象意义的理解。

师:的确,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既实又活,富有灵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并系统化,其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师: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二。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先来做个小实验。

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平时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评析】学生质疑后,便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师:在此处,教师并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演示中既创设了情境,又理解了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坐井观天》教学的难点同其他寓言故事的教学一样,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中寓言,而不是仅仅把教师的分析理解照单全收。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最高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是一个飞跃。如何减缓难度,达到教学目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寓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悟明寓意。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三。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一起看一组画面,看谁看得最仔细?(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

师:假设你是那只自由的、会飞的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

生: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生: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

生: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的也就少。

师:对,小鸟见识广,青蛙见识少。

生: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井底之蛙”。】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假想自己是那只自由的小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导引力量。这样,学生由小鸟飞过的地方多,想到它看到的、知道的也多,从而理解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这句话。再联系前一片断对比,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取舍,有学生就说:“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课文的寓意学生已基本理解。

师:的确,学生在这样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悟出寓意,全然不需教师的灌输说教,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文本空白处──拓境悟得

师:此处的“文本”指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即阅读材料。文本留有的空白,无非是让读者去揣摩填补,以表现难以言尽的情思,或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本的“含蓄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对文本的空白加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来充实文中的人物或事物,来拓宽文本的情境,并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创设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请看片断。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四。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来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

师:我们现在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站在井沿上,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

师: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生:啊!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

【评析】青蛙的看法是否改变,文中是一处空白。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后,它说了些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创造的激情。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凭借情境,领会语言文字的含蓄之处后,认识到青蛙之错在哪里,感受到天地是如此之大。这样的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补充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师:这次我国的课程改革把改革课程管理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课程管理权的下放调动了地方、学校的积极性,教材的使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我国已通过审查的有人教版、苏版及北师大版共三套教材。我这儿还有一个教例,是选自上海S版教材《镇定的女主人》一课的教学片断,非常有典型意义,先请看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略),看一看贾志敏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课件展示:《镇定的女主人》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忽然,女主人发现……

生1:忽然,女主人发现桌子底下有一条眼镜蛇。

生2:忽然,女主人发现一条眼镜蛇盘在自己脚上。

师:能不能把两句话合起来说?用上“而且”这个词。

生3:忽然,女主人发现桌子底下有一条眼镜蛇,而且正盘在自己的脚上呢。

师:我们把这个句号改成逗号,加上“心想……”,再连接起来说一说。

生4:忽然,女主人发现桌子底下有一条眼镜蛇,而且正盘在自己的脚上,心想:我可不能动,我一动,眼镜蛇咬我一口,我就没命了。

师:不错。用上“如果……就……”这组关联词,就更好了。谁再来说?

生5:忽然,女主人发现桌子底下有一条眼镜蛇,而且正盘在自己的脚上,心想:我可不能动,如果动一下。眼镜蛇咬我一口,我就没命了。

师:再加上“女主人叫来女佣,低声吩咐了几句:……。

生:(略)】

师:课文中对女主人发现眼镜蛇盘在自己脚上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反应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而是在后文的对话中补述清楚的。贾志敏老师在此处发掘出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素,巧妙设计了一个导读训练点,让学生热烈地、有创见地说,再现当时女主人遇事不慌乱的情境。这样既训练了说,又教给了方式方法,还进一步地感悟了女主人的品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的。

体验内化时──现境动情

师: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惟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全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在学生已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地鉴赏和感悟呢?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绘画展示和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请看《古诗二首》中《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片断。

【课件展示:《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师:现在,你就是现代的叶绍翁,请你用现代的语言把这首诗的内容描述出来。

生:(略)

师:我们来采访一下现代的叶绍翁:你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生:大自然真是生机勃勃……】

【评析】我们看到,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课文,其内心的体验也得以深化。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真是生机勃勃……那么,作品所体现的对美好的、向上的新生事物的赞美之情学生的内心也必定有所体验。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庭院天井;空间;功能;发展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44-3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再只是追求满足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还追求能满足心理和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居住建筑的形态也呈现了多样化,有“流水别墅”,有“空中花园”等都体现人们想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能交流沟通,人与自然能充分对话的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还能找到这样理想的居住环境吗?还能住进这样的环境吗?可喜的是在中国还有庭院建筑样式存在的地方还可能看到,比如在大理鹤庆就能看到(如下图)。

这种庭院天井正为满足人类对以上两种居住需求的理想场所,千百年来,居住在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人们也同样在追求更舒适地生活,他们精心地营造自己的庭院天井,在庭院种植花草、装饰墙壁等,已经是白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因此,庭院天井从某种层面来说它代表一定时代的文化、经济和思想的风貌状况,其中凝集了一定时代的人类文明。

二、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的形成背景

鹤庆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物种繁多,是白族原始先7民繁育的良好场所。白族在这片土地创造了适合他们居住的建筑,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民族的文化特性。远古苍洱的民居人口是由高山向平地方向流动的,这种转移带有普遍的意义,是人类出自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理智的客观选择。转移在平地的白族祖先,为了能够适应平地的居住方式,人们在不断地创造,成了尔后刺激平地居民住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导向性因素。由于与内地经济密切交往,白族民居的建筑受到汉族的较大影响,形成所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布局形式。(如下图)总之,大理以白族民居建筑为主,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正房多数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比其他房屋高,与两边厢房、对面的照壁围成封闭式的院落,大门开向东北角。为什么坐西朝东?第一,适应云岭山脉南北走向的地形;第二,风水观念,认为“正房靠山,才坐得起人家”。第三,适应风向,此地风向多为南偏西和西风,风力频率大,为避风,正房背面都向着主导的风向。

三、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的空间营造

庭院之美,关键在于空间的营造,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的空间营造构成要素有:房屋、门洞、照壁、围墙、泉水。在庭院中房屋是主角,但是鹤庆的农家庭院由于庭院中的泉水最吸引我的眼球,我在这里就主要分析泉水这一元素。

(一)房屋―――庭院之主角

庭院建筑中的房屋是供人使用和居住的,而庭院建筑就是以房屋围合而成的院落,生活自然是离不开房屋了。因此,房屋是庭院建筑的主角。房屋不仅可以使用范围极其广泛,而且除了房屋本身所具体的美感之外,在庭院建筑中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它还具有确定或影响庭院气氛、营造或烘托庭院景色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每一种形式的房屋,都会给庭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门洞―――庭院之序幕

门起着居室隔断和隔景的作用,具有安全缜密的功能。门在院落相对的大空间中是前后小空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大门的方位,正房面东的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的一般开在东南角。大门的取向不能正对着堂屋,一般进大门后,要由西向南先转一个弯角进入院内。若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回避的,进门后都要建一堵照壁作遮拦,由照壁两边进入院中。白族人很注意修建和装饰门洞。大门都有门楼;斗拱装饰或为木质,或为泥塑,气势雄伟壮丽。木质斗拱端头的跳头多雕成“龙”“凤”“兔”“象”“花卉”等图案,斗碗雕成八宝莲花。由此看出他们的志趣与追求,反映了白族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佛教的信仰。

(三)照壁―――庭院之屏障

白族民居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都要做成照壁。照壁的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有控制空间的功能,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遮挡大门外杂乱的墙面和景物;还能美化大门的入口;起挡风和驱邪避难之用。在白族的建筑中因为地理位置决定了建筑是坐西朝东,照壁能反射光线,使室内的光线较亮,对空间分割是最有灵活的一种元素。

(四)泉水―――庭院之精灵

在庭院中泉水可以说是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的灵魂,是最富魅力的一种构成要素,水泉的声音、水生植物和农家养在水里面的鱼给庭院增添了生机,带来无穷的乐趣。

泉水、山石、花木和建筑合理搭配,使得人在建筑中感受得到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以泉水来组织空间的农家庭院,透着一股灵气,整个庭院天井因此活了起来,体现出住家对居住的理想追求和他们组织利用水的智慧。鹤庆甘泉农家的庭院天井空间以泉水来组织空间是白族人民信仰体系的投射,农家对他们的庭院内的泉水有着传统的保护美德。水泉之神是白族最受崇拜的对象之一,在白族的祖先开发大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凭借自身的直觉经验证明: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人类何以求生?特别是在以农为本的时代,不能不把水之利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贵重。水是生命,水是信仰,人与水的认同,是鹤庆甘泉农家环境意识的重要侧面,是当今鹤庆甘泉农家每家井内泉水都保护得很完好的有利证明。

四、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的功能

如果从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这个意义上说,鹤庆的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的核心内涵就是庭院天井这个基本空间单元。尽管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民居包含很多幢房屋和很多的大小院子,但用庭院天井即可描述一切,它成了整组建筑群的灵魂。庭院天井作为被人们精心营造的建筑空间,他是一种与建筑同生同灭的创造空间,是建筑空间中作为民居中各部分使用功能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补充,将自然引入庭院,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形成窗窗有景、家家有院的完美视野。

在鹤庆甘泉农家的庭院天井里,花草树木四季变化不仅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还是一幅浓缩的自然山水画,有着宁静的美,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白族文化中家庭血缘、伦常道德的情感空间。在白族传统居住方式中,庭院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是家族成员活动起居、沟通交流的理想所在;是改善微气候的小空调;是愉悦人们情感的调味剂。

庭院天井既保证了住家的私秘性,又能让人在庭院内接触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庭院深深”的内向性空间具有含蓄的审美心理追求和隐蔽喧闹的环境意识,增加了户内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私秘性,使之达到一种退隐、“与世无争”的生活境地,内外自然的融合是尊重自然、力图表现自我的结果,体现在对理想生活的审美要求上,寄托着营建者与使用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对自身价值、情感的表达欲望,是“家”的建构不可缺少的程序。天气晴朗时,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庭院天井逗留,交谈嬉戏,进行盥洗、凉晒等家务劳动,甚至于办大型的红白喜事,也都要利用庭院天井,同时,由于有了庭院天井,在平面布局上使得民居活泼,统一中有变化。

庭院是营造理想环境的主要载体,凝聚着居住者的思想和格调。庭院空间趋吉化凶、扬长避短的设计,营造了不同地域的人文形态和生活功能,特别是对于鹤庆农家生活功能尤为重要。庭院中的植物,水体都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此外,庭院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对小气候的调节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庭院有好地适应和改善微气候的功能;四围环绕、顶部露天的庭院可以起到减弱不良气候的侵袭、阻隔部分风沙的功能;顶部露天,引入新鲜的空气,保持住宅空气的新鲜质量;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增添了庭院的生机和意趣,也丰富了庭院的空间层次和时序变化,使空间充满诗情画意,愉悦人们的情感,有着无穷美妙的意境。其次庭院天井把各房间聚合在一起,使它的空间重复利用,起到节约土地的作用。

五、结语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土地的减少,鹤庆甘泉农家庭院天井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依照以上写到的家庭院天井的功能来看,庭院在民居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享受不同季节的日照,家务劳作,晾晒农物,副业生产,儿童嘻戏,休息纳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庭院空间应该不同于传统的庭院,一方面,庭院的功能更加复杂,很多村民利用庭院发展经济,在鹤庆有一农家在庭院放置一些餐桌,给游客提供歇息之地,也为他们增添一些收入。还有些农家种植经济作物,也能增添一些收入,使住宅更加生态化。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了伦理的束缚,其设计更加自由,它应该是家庭内部灵活的空间,也属于一个集合的公共空间和生存空间,充分发挥着“露天起居”的作用。由于云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处在大理、丽江旅游的中转站的鹤庆也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冲击下,我们可以保持居住私密性的同时,适当地增加庭院的开放性,通过墙和照壁的转折、收放,形成凹角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既方便又避免干扰的交往空间,通过庭院与外界的人打招呼、讲话,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又不影响游客的歇息。

在通过对鹤庆甘泉农家庭院的认识,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到庭院的精髓,还可以找到庭院的构成元素和庭院空间营造方法,用这些营养了解白族的风俗风尚及宗教。随着人口过分的拥挤,居住密度的过大,绿地的减少,加上缺乏合理的绿色规划和设计,人与自然逐渐地被隔离,拥有安静的生活环境、优美的大自然、清山绿草和新鲜空气成为了现代人的奢望。庭院,这种人为的自然空间,再次成为我们的依赖,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自然的需求。作为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它必然为我们的生活和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气息。我们应借鉴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优秀设计思想去发展适宜农村生活和地方特色的庭院。

参考文献:

[1]张增堂.云南大理白族建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

[2]王志毅等.庭院建筑空间环境初探[D].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3).

[3]眭谦.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6.

[4]李龙.传统符号与建筑外部空间处理[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5]林玉彩等.浅析“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4

一、提问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不但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熏陶,学到知识,得到语言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 坐井观天》一文,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是不会弄错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不信,你跳出井口看看。”通过朗读、实验等办法,学生体会到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像青蛙一样自以为是,目光狭小。然后我让学生帮小鸟一起劝青蛙跳出井口看看。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青蛙听了大家的劝告,真的跳出井口,看到天无边无际,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拓宽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

如教学《 倾斜的伞》第二课时,我就采取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1)整体回顾: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伞歪向我;长大后,我为外公撑伞,伞歪向外公)

(2)从“撑伞”这件事,你感受到了什么?(外公爱我;我爱外公)

(3)默读2―5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外公爱我的句子,交流,品读。

(4)默读6―8自然段,画出能体现我爱外公的句子,交流,品读。

(5)顺势利导:是啊。有时,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蕴涵着爱,你感受到亲人的爱了吗?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到“我”和“外公”之间温馨的情感,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提问,主要在于启发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开动脑筋,并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诗歌《假如》第二小节时,这样处理了课堂提问部分。

(1) 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给小鸟画“谷粒”)

(2) 为什么给小鸟画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

(3)“遥远”是什么意思?(路途很远很远)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觅食还没回来,小鸟饿了会怎样?要是妈妈找不到食物又会怎样?(哭泣,好可怜,甚至死去)

(4)画了谷粒,小鸟会怎样?看插图。(小鸟快乐地生活)

(5)最后,顺势利导,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小鸟。

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愿望。

在读课文的第一、三小节的时候,我环绕着课文的主要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来,虽然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

四、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又能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回答对时,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时,就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原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因此,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应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有时教师还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如果不好要另请学生回答,并给回答得不够好的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教师千万不能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更不能不“请”其坐下,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因为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五、要鼓励学生质疑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5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DD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6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然而,问题不在于滥,而在于精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提炼问题,使问题具有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语言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有效性。由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变通性、挑战性等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蕴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表达特点的情况,教师可在此处这样设计提问: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一诗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②“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字指什么?

③“潭水”和“情”这二者在哪一点上有相似之处?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关联词“不及”和夸张词“深千尺”,以理解前后两句的对比、映衬关系。让学生从赏析中懂得了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映衬等手法,完全是为了表达他与好友汪伦的友情深厚无比。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美妙,思维的跳跃,想象的奇妙。

二、教师要鼓励和诱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具有主动性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上有顾虑,担心自己说错或问得太简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习惯教师讲自己听,缺乏主动思维。思维来自疑问。宋代张载认为读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主张读书时要从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教师在设疑问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坐井观天》时,可诱导学生思考:“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也许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跳出去,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天还是像井口那样大。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跳出了井口,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拓宽了。

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使教学具有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