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例6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1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最富有好奇心,好动、善于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借助孩子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表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不仅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且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以《坐井观天》一文为例谈谈课堂表演的几个重要环节。

1.从“无声”到“有声”

课本只是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和图形的一个综合载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使这无声的语言变得有声有色。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表演能否成功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仔细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然后认真琢磨,哪里读轻;哪里读重;哪里读快;哪里读慢;读人物对话时,还要注意哪些该抑;哪些该扬;哪些该顿;哪些该挫;读的时候只要把握好轻、重、快、慢,和抑、扬、顿、挫就能把这些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青蛙的语气要低沉而傲慢;小鸟的语气要清脆而真诚。读青蛙的语调时,要“抑”;小鸟的语调时要"扬"。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已经能把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

2.变“课本”为“剧本”

语文课上的课本剧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阅读理解手段。 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首先要反复阅读课文,圈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然后讨论如何把握角色。其次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CD#2〗”画出青蛙说的话。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最后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评评青蛙和小鸟的话谁对谁错。表演青蛙该用什么语气和神态;表演小鸟又用用什么语气和神态。

有了对课文的研究,对人物面貌的大致把握,就为课本剧的表演,探究“角色”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课本”也就变成了“剧本”。

3. 由“声色”进入“角色”

表演是朗读的深化和提高,而情感是表演的生命线。没有情感的表演是枯燥无味的,那种“喜不见笑意,悲不见颤音”的表演是多么的遗憾啊!所谓表演就是将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综合体现在表演者的身上,让观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角色表演时,我让学生先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演习。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扮演青蛙,青蛙说的每句话分别用什么语气和神态,伴演小鸟,小鸟说的每句话又分别用什么语气和神态。如青蛙问:“你从哪儿来呀?”要用惊讶的语气和神态。“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要用轻蔑的语气和神态。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用天真、和蔼的语气。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要表现出青蛙自以为是神态。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要用肯定、劝告的语气来表现。总之要让学生通过表演,力争体现出青蛙见识短浅,自以为是;小鸟见识多广,真诚可亲的生动形象。这岂不是由“声色”进入“角色”?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2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不记得小鸟和小青蛙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生:小鸟认为天很大,青蛙认为天很小。

师: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

生:因为小鸟在天上看得远,青蛙在井里看不远。

师:好!让我们看看课文里怎么说的。(按座位)每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再把这段对话读一读。

生:读(略)

师: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小鸟和青蛙把这段话给大家读一读。

(先后有三组同学上来,每组读完,大家点评,引导学生带着语气读、带着表情读、带着动作读。)

师:课文里说,“小鸟笑了”,它为什么笑?

生:它相信自己对。

师:是吗?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略)

师:“小鸟也笑了”为什么?

生:“它被青蛙的话逗乐了”。

师:我们把小鸟这段话也读一读。

生:齐读(略)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鸟,你想对青蛙说什么?

生:你真是的,不弄清楚就下结论。

生:你自己看看就知道啦!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

(放投影:画面为青蛙从井里跳了出来。)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青蛙看见了什么?

生: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天这么大,我没看花眼吧?

生:外面有农夫、房子、羊群。

生:有的农夫在拔草,有的农夫在给牛挤奶。

生:大自然真的很美呀!有各种各样的花。

生:天空无边无际。往前看,有草原;往后看,有田;往左看,有房子;往右看,有树林。

生:我这不是做梦吧?

生:我再不想回井里去了。

(老师在每位同学回答之后,都有一、两句鼓励性点评,如:“你很会想象”;“你会用方位词”等等。)

师:同学们都说得这么好,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好吗?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编。

生:(大部分与同桌一起编)

师:哪位同学把编好的说一说?

生:天真的无边无际,看来我是弄错了。小鸟,对不起!

师:知错就改。

生:外面的朋友那么多,我在井里多孤独哇!

师:外边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还会回到井里去吗?(按座位)两个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讨论(略)

师:谁来说说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不回去。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就想在外面安个家。

生:不回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在外面可以了解得更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会回去。因为它太小,不安全。

生:有时候在外面,有时候回去。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玩儿;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生:要回去。外面人多,它会被踩死。

生:有的人会把它抓去杀了吃。

生:还是回去。要保护自己。

师:怎么保护?

生:我们跟抓青蛙的人说,不要杀了吃,青蛙是有益的。

师:我们要让青蛙在井里、在外面都能幸福地生活,人类要和它们做朋友。

课后,教研组成员与老师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剖析、研讨。

调研组成员A: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光喊理念不行,一定要把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行为,怎样融入是当前的重点。看得出李小东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师生互动,课堂很活跃;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得不错:一次是让学生一起编“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还有一次是讨论“青蛙还愿不愿回井里”。学生有话可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调研组成员B:感受到年轻教师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回答充满童真童趣,完全进入到小青蛙的情境。读书也读得到位。李小东老师把课改前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自读自悟”与课改中积累的新经验结合起来了,这很可贵。

调研组成员C: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好,但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小学生,接受式学习其实很重要。小孩子理解能力弱,但记忆力很好,多接受一些东西对将来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打下好的基础。所以反复读书,记住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因为要把课堂搞活就把这些都否定。

调研组成员D: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错。例如“小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愿不愿意回去?不是一种答案,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答案在“不回去”方面出现趋同时,老师能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调研组成员A:但是拓展也得有个度。例如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农夫、羊群、房屋、树林、花朵……可以无限地说下去,说得太多就离”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了。

调研组成员D:最后把重心落在保护青蛙,让人类和青蛙做朋友方面也有点离题太远,可以涉及,但不应该是重点,还是应该回到”坐井观天“的本意上来。

调研组成员C: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在外省听课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这节数学课是要讲“用乘法口诀算出商”,结果几乎整堂课都在讨论小猴子分桃有几种分法,怎么分才风格高等等,喧宾夺主。既然新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问题。

教师:那要是学生把话说开去了怎么办?

调研组成员A:收放要有度。这方面的经验要积累。但首先教师自己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过去备课不“备学生”,现在不能片面认为“备学生”就是让学生上课有话说就行了。那么,教师的引导作用呢?课堂的效率呢?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要全面理解备课的质量问题。

教师:可是我觉得学生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意思。

调研组成员C:小学生中会不会犯“坐井观天”的错误?我觉得学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应该能正确理解并学会正确应用这个成语。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坐井观天”的现象。

调研组成员A:对于如何理解课改中提出的“创造性应用教材”,如何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误区,恐怕还要深入探讨。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3

1力学知识

(1)风吹草动风吹草动的意思是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用物理学的观点看,它涉及到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使物体发生形变.风吹草动中,风对草施加了力,而草由静止变为运动,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意思是在船上剑掉入水中的地方刻上记号,船停后,从刻记号的地方下船寻找丢失的剑.后来用“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处理事情.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刻舟求剑”包含有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何正确选择参照物的问题.“楚人”以船为参照物,则“所契者”是静止的,而剑相对船来说是运动的,当然结果应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安如磐石安如磐石的意思是安稳得像磐石一样,形容很稳固,不可动摇.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是物体惯性大小与质量大小间的关系,物体质量大则惯性大.磐石质量非常大,则其惯性也非常大,外力很难改变其静止这一运动状态,所以很安稳.

(4)如芒在背如芒在背的意思是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是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芒刺受力面积小,扎在背上则压强大,所以很难受.

2声学知识

(1)引吭高歌引吭高歌的意思是放开嗓门,高声歌唱,形容人精神振奋.用物理学的观点看,“引吭高歌”的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与引吭高歌的物理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咆哮如雷、大声疾呼、放声高歌等.

(2)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铃响,就堵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做法.用物理学的观点看,“掩耳盗铃”涉及到的知识有:减弱噪声的方法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堵住自己的耳朵盗铃,自己虽听不到铃声,但铃声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别人是能听到铃声的.所以“掩耳盗铃”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3)余音绕梁余音绕梁的意思是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声或音乐美妙动听,令人回味.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是,声音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余音”就是由于回声现象而产生的,且声波会不断反射,直到它的能量全部消失为止.所以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描写优美动听的旋律.

3光学知识

(1)坐井观天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底看天,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眼界狭小,见识短小.“坐井观天”包含的物理知识是光的直线传播.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其它诸如凿壁偷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形影不离、立竿见影等成语都包含光的直线传播知识.

(2)水中捞月水中捞月的意思是在水中捞月亮,比喻白费力气,根本做不到.月光射到水面,由于光的反射,在水里形成月亮的虚像,此乃水中月亮.所以,“水中捞月”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意思是墙上的弓照映在杯中,竟被误认为是蛇,比喻疑神疑鬼,自己吓唬自己.杯弓蛇影遵循的物理原理是光的反射,它属于平面镜成像知识.从墙上的弓出发的光射到杯中酒面上,经反射进入人眼中,看到的只是弓的虚像,竟被误认为是蛇.

4热学知识

(1)真金不怕火炼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是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烤,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金的熔点高,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不会被烤熔化.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4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二者的融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随文识字就是把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学习能力,识字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这个阶段进行随文识字教学是最适宜的。

一、下面以实际课例来阐述“随文识字”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我们以第三册第四组第13课《坐井观天》为例。《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故事短小、生动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孩子们兴趣盎然。是进行随文识字最好的载体。

(一)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不必逐字正音。相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加以提示,反复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范读或学生之间纠读。

(二)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并根据课文中蕴涵的语言训练点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1)读通课文,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板书:青蛙、小鸟。顺势教学“蛙”字,写字及纠错。然后,通过问题:青蛙坐在(),小鸟落在()。自然而然理解:井沿。教学“沿”就是“边”的意思,从而拓展延伸其他的词语“桌沿、床沿、窗沿”。理解字义、书写字形,这个汉字就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而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字符。

(2)再读课文,重视识字与表达。

读文梳理青蛙和小鸟的观点,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还会弄错吗?”练习反问句改陈述句,让学生初步理解反问句的语言特点。提炼“不过……还”,指导说话。指导认识多音字,书写“还”。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际”就是“边际”。练习仿写句子,“无边无际。”指导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侧重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课文的一类字,即要求会读会写会运用的汉字。因为二类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这在读文正音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落实了。

(三)复习巩固字形,指导写字。

记忆字形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如结构记忆法、笔画笔顺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字谜记忆法、直观记忆法等。最好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讨论,学生自我发现的要比教师教好的多。

书写,一方面是为了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把汉字写得端正、美观”是写字的要求。低年级写字教学,教师须加强指导,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

(1)从整体到局部,既分清结构比例,也要指导各个笔画的占格位置。尊重学生的意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2)教师示范书写,要讲清重点、难点,特别是新出现的笔画、部首以及难写难记的字。让学生观察汉字运笔过程,看清起笔、运笔、收笔。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先写对,再写好,特别要注重双姿的落实。

(4)面向全体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优化、点拨、激发兴趣等。

二、克服缺点,优化随文识字

任何教学方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随文识字的不足是:其不能成批识字,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和科学系统,影响识字效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定期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复习,如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同偏旁字、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类等等,引导孩子学会定期复习,提高识字效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5

水井与百姓生活

水井的发明打破了人们依赖河流生活的限制,逐水而居渐渐演变成为依井而居。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围绕着水井居住生活,聚落的规模不断增大,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城市格局:水井一般都位于聚落的中心地带或干道的交叉处,房屋围绕着这一中心,就地势自由布置,街巷依水井而延伸,整个聚落逐渐向外扩张,规模逐渐扩大,从而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因而也就有了“市井”一说。

《史记・平准书注》中写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日市井。”古时候,除了祠堂、宗庙等礼制建筑外,人们其他的公共活动如休闲娱乐、集会买卖等都会在水井边进行,这时的水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取水和用水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进行交流的公共场所。邻里相聚井边,妇女在井边洗衣、洗菜、淘米,说东家、道西家,毫无顾忌聊个不停;男人则用水桶到井边汲水,井边的方寸之地成为了居民聚集闲话的场所,生活其乐融融,有滋有味。附近可以看到小商小贩们扛着扁担走街串巷,吆喝买卖;中年夫妇在井边悠闲地下棋:老人们叼着烟斗晒太阳,生活传统而悠然,传统市井生活显示出安逸朴实的大众文化魅力。水井对于百姓生活来说意义重大,修造水井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大善举。饮水思源、吃水不忘凿井人便是百姓对这种善举的最好赞誉。因此,修井成为有志于流芳后世的士绅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也造就出了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水井景观。

北京城缺少地表水源是自古就有的事实,偌大的北京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井,根据近年来考古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北京市宣武门到西便门一带出土了大批战国至汉代的井圈。民间需要打井汲取地下水,北京城是世界上水井最密集的城市,从元代开始,几乎每一条街及每一个巷子都有一两口公用的水井。有人根据《京师坊巷志稿》做过一个统计,就城内而言,可以数出699个公共水井,加上城外的水井数目,将更为惊人,而且还有大量没有记录在志稿里的大户人家及庙宇内的私家水井,如果全部计算在内,料想光城内就能有1000个以上的水井。北京称巷弄为“胡同”,“胡同”原是蒙古语水井之意。推想可知,元代建大都时就是将井编号以称其巷弄,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才逐渐以住户或机关名称称其巷再,如史家胡同、东厂胡同等。许多巷弄名称还保留与水井有关的字样,例如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小铜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等。

据《京师坊巷志稿》一书说,最好的井是“十王府井”,即是王府井大街一名之来源,其次有丁家井、天师宫井、詹事府井以及大小甜水井。由于地表渗入、天气情况、人为原因等,水井的水很容易被污染,保护井水的清洁也就成了百姓生活中最为关注的事情。中国自古有“千里井,不反唾”的俗谚,也流传了不少因“反唾”遭报应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一种最朴素的环保意识。自家一口井,懂得保洁爱护,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几家合用一井或大家共用一井,知道保洁爱护,则是中国人集体观念的展示;离家出行,还能爱护途中所遇水井,那就更见人品修养。

近代以前,在城市中没有自来水管道,水井成为百姓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工具。在生活的锤炼与结晶中,在与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相融合的过程中,水井也具有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

水井与符号文化

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等成语便由此而来。

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井”还可以洗刷人们前世今生的罪恶和冤孽,从而成就一种功德,并将其渡向极乐世界。

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损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走投无路时投井而死,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在封建理教统治下,井成为这种杀人礼教的卫道者、帮凶和刽子手。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6

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还可以深化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利用彩色粉笔简单地画上几笔,再加以说明,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到语文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文字学习,原来文字能和美丽的画面融为一体,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又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运用简笔画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

如我在上《日月潭》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并初步知道日月潭因形状而得名,于是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日月潭示意图。再让学生边默读课文有关句子边观察图。想象日月潭的美景,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又如在学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为了体会“挂”字用得好。我问:谁能把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瀑布,用简洁的语句说说瀑布是什么样的·一生说:“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根据该生叙述我画了图一:水从平缓的山坡顺着山势弯弯曲曲缓缓流下。学生马上反驳说:“这不是瀑布,这是山间的溪流。”他想了想又说“瀑布是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水”,于是我画了图二:山很高,水顺着山的坡度流下。学生马上又反对说:“不对,瀑布是大量水从高山陡壁上飞流而下”,我画了瀑布图:陡峭山崖上洪水奔涌泻下。学生一致同意达成共识。在学生完全理解瀑布的基础上。再体会“挂”字的妙处就水到渠成了。李白没说“流”,没说“泻”,他说“挂”,瀑布挂在那儿。一个“挂”字你体会到什么·有的说“挂”字写出了瀑布的气势又化动为静。有的说“挂”字让庐山瀑布充满仙气和灵气……学生个人的感悟深化了理解,也体会了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2.运用简笔画再现画面感悟美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板书“天空、羊群、平地、小丘”我按一定的空间位置,分别用兰色、白色和绿色粉笔。学生不仅明确它们位置,更感悟了草原的色彩美。另外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前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讲解了词义和句义后,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幅简图,残阳、江水、一半红、一半绿。学生对诗句看画面一目了然,再理解诗句就易如反掌,从而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给人带来的这种画面美的享受。

再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带领学生理解完词以后,让学生根据词中描绘的情景画一幅图,学生兴趣陡增,个个急不可待,欲大显身手。待学生画完,我找出几幅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评议。有的图中少了“夕阳”,有的图中少了“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也有的没能画出“萧瑟秋风”这种现象。综合这几幅图,让学生再作一幅完整的画,(或让学生把自己图中缺少的事物补完整)再针对图画说出词中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感悟到的,并背诵这首词。这样不仅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化背诵,还让学生感受到词中清新幽静、幽雅闲致的境界,更感悟到一种萧瑟冷落、暗淡苍凉的意境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

3.运用简笔画增加课堂密度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