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论文范例6篇

产学研合作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1

摘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应对经济危机已是大势所趋。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等角度,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政策、金融、制度等方面为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1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

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只要处理得当,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

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挖掘其科研潜力,设定合适的目标,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③政策激励。

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53.85%)、市场风险(46.15%)、战略决策风险(23.08%)。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由技术供给方,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的合作,也是利益的合作,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见图1。

图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1],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见图2。

图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搜集企业相关信息,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

图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

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

(2)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2]许庆瑞,郑刚。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2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研究。至今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连燕华(1994, 1996)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赵克、朱新轩(1996)认为技术创新的基础由技术能力决定,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李志强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关于合作模式:赵香兰(1995)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李廉水(1998)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四种形式黄胜杰、张毅(2002)提出三种模式:集成模式、联合模式、共建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关于利益分配问题:李廉水(1997)认为通常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式有三种:即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和按股份分利张伟(200动阐述了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并对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杨得前(2007)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演化过程,分析表明,合作取得的效益越大,收益分配越公平,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牢固。

关于产学研合作中的突出问题、障碍的研究,胡恩华(2001)指出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出现的5个方而问题: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王笑君(2001)指出风险分担不合理是目前限制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李文芳(1987)也指出了产学合作的阻碍:降低学术界的自主性、公共与私人资金划分不清、成果的所属问题、利益的冲突等等。

(2)国外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对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大学、企业与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影响产学研发展的其他因素,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评价产学研联盟绩效的具体评价体系及方案。

Gregory Mike (2005)指出在竞争加剧的全球化今天,企业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理念日益关注。 to +Motohashi Kazuyuki (2005)深入研究技术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运作情况,指出近五年产学研作在非大型企业中扩展延伸,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更好mJian Cheng Guan, Yam Richard C. M.,Chiu Kam Mok(2005)助对九百五十家企业进行评价,取得产业创新程度和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正比的结果。而用经济指标测评产学研合作绩效,产学研合作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作用。AllenKathleen, Taylor Cyrus (2005)通过对阻碍大学新技术商业化的研究,提出立合作网络环境来化解此问题的方案。认dam D (2001)指出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要给与全方位的配合,企业的自保思想经常会给合作带来阻碍。提议大学要保持自主性,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应间接代收政府或其它企业的应得利益。Richard B. Dashe (2003)产学研合作要发挥各方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并表示二十一世纪,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在于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而不是使高校与企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创新

(1)重点内容: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海尔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对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基本问题。

对论文研究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论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模式及选择;运行机制分类等,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海尔集团产学研合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及与之对应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

对全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展望海尔集团白色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创意或创新:

之前对于产学研的研究从是宏观或中观层而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致力于微观视角,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所构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具体实践和实际运行中,除了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联盟的参与主体之外,还包括了政府、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具体单位参与,实际是产学研联盟被简化记为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的复杂战略系统

3.本文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也是本次应用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是通过对产学研战略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尤其是在对产学研实务操作领域研究,对多个或单个典型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从而得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例如作者在对战术层次的产学研战略的总结,主要是通过多年累积的竞争策略,以及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吸收而成。

案例研究法是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发展情况。产学研战略是企业在现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中外组织的发展史上有诸多典型、可借鉴的案例。借用这些实际案例,更能深刻、形象的说明产学研实施过程中要点和策略。作者在产学研战略的实施过程研究中,广泛运用这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本文撰写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查阅企业战略领域的文献,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得到现实资料,了解事物的全貌。另外,还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工作条件:

(1)利用网络,寻找搜集网络营销相关资料和与题目相关的研究论文;

(2)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摘录与论文所研究内容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资料;

(3)去一些中小企业实地搜集网络营销方面的相关资料信息。

解决办法:

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和要求,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资料,并在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工具书进行参考阅读和摘录,进入学院网上图书馆查阅学院提供的期刊杂志上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资料,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实地了解其网络营销的相关信息;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做好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俊.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02) .

[2] 顾伟忠,刘兰.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3]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7) .

[4] 谢科范. 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1) .

[5] 张俊,李忠云. 产学研结合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6] 刘晓钢. 产学研结合道路上的新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7] 刁丽琳.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2) .

[8] 田华杰,孙静,王换娥.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11, (01) .

[9] 韩玉灵, 黄绍梅, 杨育敏. 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现状及障碍分析[J]. 现代商业 , 2011,(17) :282,281

[10] 柴建利. 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J]. 企业导报 , 2011,(11) :199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方向。

(2)通过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该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何方面去对课题进行研究。

(3)做好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大量收集与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4)自接到任务书起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5)完成开题报告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初稿。

(6)针对初稿的不足开始写二稿,保留初稿的优处,完善劣处。

(7)提交毕业论文三稿,对二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交于指导老师审定。

(8)确定定稿。按照格式要求打印出毕业论文。

(9)准备论文答辩。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产学研;毕业设计;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5—03

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本科毕业设计倍受重视。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既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2008年以来全世界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原有毕业设计模式优点,开拓创新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对产学研的界定

产,即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结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也可将其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中的“产”指公司和企业,即依《公司法》和《企业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服务等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能对外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营利性法人。

广义的“学”是指高等学校,即依法成立的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文中的“学”(Academy)即是指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而未涉及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研”是指科研院所,即依法成立的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为中心的事业法人。本文因主要探讨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研”(Research)主要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科研能力、活动及科研成果。

在我国,提到“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本文所研究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司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科技开发、生产活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除了“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有“官产学关系”的提法。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有学者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应属于学术界,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可合称为“学”,这个“学”并不单指大学,而是指学术界。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两者的合作加以协调和引导,同时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应该将“官”(政府)也加入进来,即形成了“官产学关系”。它体现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趋势。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通用概念是“大学一产业一政府”(University一Industry一Government),简称UIG。

此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概念还有“产学合作教育”。它是指产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工作现场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它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基本理论框架

根据“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目标,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依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研究内容,完善管理调控、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设计水平,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运行,体现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与合作单位生产、科研、经营等活动中。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与产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的实践教学在量、序、时、空上要合理组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它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无论以何种具体实施方式执行,都要求由合作单位和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部分时间应由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进行理论辅导,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余下的时间则由一线技术开发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至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其余时间用来加强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必须聘请相关专家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进行质量评价。在对毕业设计总体质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实施措施。

三、宁波大学“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规范毕业设计工作,2002年宁波大学制定了《宁波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及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优九个方面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宁波大学在坚持原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2011年,结合宁波大学的培养原则,了《宁波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多样化形式的有关规定(试行)》。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论文)除传统形式外,还可以采取:(1)部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并纳入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体系的学科竞赛项目中所获奖项;(2)正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3)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其他。这些形式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题目是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在毕业设计中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好的选题是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宁波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别重视选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完成或学生不感兴趣的选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对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建议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规程”。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应包括毕业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工作总结等,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明确组织机构。各教学单位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4—5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教研室成立3—4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应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大纲、管理文件、质量标准的审定,协助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审定和质量检查工作,同时担任毕业设计有关学术问题的裁决机构。

3、完善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过程管理中,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对毕业设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毕业设计过程动态检查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最后,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要将整个毕业环节的各项工作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材料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在各单位总结材料基础上结合抽查情况对全校毕业设计进行工作总结。

4、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三)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毕业设计应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方式,此种方式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约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约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四)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实施”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有弹性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如下:

1、对毕业设计答辩人员要求。邀请来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参加答辩工作,这将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公正,而且强化了“实践应用”理念,这对高校指导老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

2、严格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完成后要进行答辩,评定出成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评阅人及答辩小组成员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评阅教师,也可在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担任。

3、实行参加毕业设计学生进行答辩资格认定制。只要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毕业设计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学生就没有答辩资格,不能参加答辩,必须重新进行毕业设计,直至合格。

4、在严格执行毕业成绩考核办法的前提下,建立不拘一格的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各种评价模式均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职业素质及创造力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例如,学生没有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亲自到现场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经过修改整理,用自己的创新观念而做出来的设计,如果从形式上用老尺度衡量,可能工作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但应看到学生是发挥了创意,工作主动,对收获感受深刻,只要毕业设计是新颖的、可行的、正确的,就可以在成绩上予以承认。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或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支持和成绩上鼓励的基础上。总之,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与思考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思考。比如学生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去向的关系。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会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相结合进行设计。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实习或工作去向脱节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该问题不能有深入的思考,只是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重组,而无自己的认识。不能完全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可见,随着实践的深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国胜,陈建欣.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87—88.

[2]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起祥,李袓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产学研合作项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紧密融合在一起。我国也对高职院校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

而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火热开展,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与产学研合作教育脱节的问题。当前,思想教育还是大多局限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探讨,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生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比如,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缺失、急功近利等思想问题缺乏有效的探索和思考;而关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教学层面上,如课程体系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等,极少人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对于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融入到产学研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有效,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少。

思想政治教育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教育目标,将生产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与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更是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狠抓实干,根据新目标、新要求,培养高道德、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项目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水平,尤其是在产学研项目合作的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类学生特有的学情,我们要抓好学生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遍为“90后”,家庭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接受较快,但是很少经历过什么生活的挫折,基本都是被父母捧在掌心中长大,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没有明确的未来目标,眼高手低,有基本的社会公德但自觉性不佳,有职业道德但自律性不强,自我意识较为突出,自我评价过于良好,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外,还要开动脑筋,运用好的方法,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学习。第一,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严三实”等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并从中汲取营养。第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纪律观念、爱岗敬业、诚信意识、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思想,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深入、全面、有效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在产学研中的榜样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力、感染力。这些榜样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让人望而生畏的英雄人物,而是学生身边切切实实的学生,这些学生党员、优秀的学生身上同样具备学习的先进典型,我们可以开展学生座谈会、“争标兵,树模范”“创先争优”活动等活动,鼓励学生们共同成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结合教育主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如“思想研究会”“健康成才学习小组”“创业学习小组”,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牵头、自己组织、自己安排活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三,开展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打造精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开展“模拟招聘会”“创业之星”报告会等与工作实践相关的活动,形成品牌活动、周期活动,巩固学生积极贡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如,在校园内悬挂著名企业家的画像,粘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定期邀请著名企业家来校园开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并谈体会、谈感受、写观后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深入学生的心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优化育人环境。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产学研项目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补充、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研究是对其健全发展的良性补充,将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入时代的脉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在学生端正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后,可以更加充满激情与动力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产学研合作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发展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延伸了教育领域,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我们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我们需不断地完善、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吕 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的互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

[3]樊持杰,孙 强,司巧梅.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5).

[4]王青山,黄 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测量指标:对比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科研生产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的科研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的科研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

因为科研产出具有不确定性(即较多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产出结果,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多样性、连续性(即本期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影响下一期的项目申请)、直接传播性、社会影响深远性等,所以,教育界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测量指标莫衷一是。

一、概念界定

科学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生产知识、应用知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属于高度社会化的一般劳动,使人类拥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归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学者赵红州认为,社会的科学能力应该属于特殊的生产力,也就是科学领域的生产力或科研生产力。谢彩霞等人指出,科研生产力由科研生产要素构成,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离不开科研生产要素。姚东瑞进一步指出,科研生产力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产出能力,既包括通过发现、创造而实现创新理论、生产知识与发展科学的能力,又包括通过整合和应用而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叶钟灵就美国对科研生产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按研究开发工作的成果进行统计,常见的指标有专利发明数、论文出版数、成果得奖数、论文引述数等。科研生产力是科学劳动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本文中的科研生产力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出能力,具体表现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上。

二、文献综述

(一)数量测量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外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评价非常重视,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主要是从教学、科研以及服务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其中科研评价包括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包括举行学术报告、展览,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申请专利等;科研项目包括开展各级政府部门的纵向基金项目研究,为社会上的公司、企业进行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等。英国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也比较系统,设有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专家组按照统一的标准,依据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数量,将评价结果分为七个等级同。澳大利亚科研评价体系则包括文献计量指标和非文献计量指标。文献计量指标包括出版物(赋有权重)、引用、展现科研特色的结构指标(包括出版物的领域分布、合作级别、科研类别)。非文献计量指标包括常用非文献计量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时间、外部资金、研究生数据、荣誉和奖励、演讲、国际访问),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非文献计量指标(与校外机构的研究合作产生的方案以及合作发表的出版物、参与大学管理、为社会提供学术服务等),以及适用于创造性艺术学科的非文献计量指标(舞蹈家、演员、音乐家、剧作家在公开场合的表演,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建筑或者创造等)三个方面。

国外研究者认为,虽然用出版物的数量来衡量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有诸多局限性,但是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靠性出发,出版物的数量是一个很好的评价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指标。出版物主要指发表的论文和所著专著两个方面。

国内学者在测量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时,也倾向于采用出版物的数量作为重要指标,但是,考虑到学科性质的不同以及科研产出的多样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测量指标做了进一步整理,主要从指标分类、指标筛选两个方面进行。他们认为,科研产出主要表现为学术专著、、专利授权、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方面。

1.指标分类

有学者根据科技绩效评价产出指标性质,将指标分为源生指标、追加指标和派生指标三类。源生指标包括论文、专著、专利授权、成果鉴定、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追加指标建立在源生指标的基础之上,包括科技奖励、论著引证、文章被索引及摘录情况等;派生指标是建立在优秀的源生指标和优秀的追加指标基础之上的,包括学会、研究会、专业期刊的兼职、获得荣誉称号等。学者刘丹平、周建方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准则层包括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论文、论著、专利与著作权、科研综合能力6个方面,指标层包括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成果、三大检索论文、学术专著、发明专利、专业创新能力、学科建设和团队合作精神等24项。

2.指标筛选

在各类指标中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评价指标,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分清主次。通常使用的筛选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优选法以及应用数理统计法等。靳希、张火春和姚力等人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业绩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的目的,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特点以及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教师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研究任务、科研专著、科技论文、鉴定科技成果、获奖科技成果、专利成果以及研究效益7项指标。在这7项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科研绩效定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贺天伟和张景林增加了培养人才这一指标。郑秀才从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两个方面综合设定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论著(期刊和专著)、科技成果(专利等)、科技成果应用、科技成果获奖。胡金秀、周国强等人从纵向科研立项、科研经费、成果鉴定、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对合作完成科研业绩的分配这几个方面来考察科研绩效。胡俊在分析了国内外教师科研业绩以及高校教师科研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了包括学术论文、著作、鉴定成果、技术转让等在内的新的指标体系。

为使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评价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仁义选定以下指标作为科研产出指标: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申请与授权,科技成果鉴定,研发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奖励,论著被引、被索及被摘,学术兼职,纵向项目,纵向科技经费,排名与贡献率,这些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以计算教师的科研产出。吴小妹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指标框架进行了修正,其中,科研产出指标又分为、发表专著、获取专利、获得奖项、研究报告、项目资助6个二级指标,这6个二级指标下又分论文级别、作者排名、出版社等级、专著字数等15个三级指标。张宏琴在对当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在使用的评价体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研究指标、成果指标、学术论文指标、人才培养情况、社会工作情况(指学术讲座、党政职务)等适用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质量测量

国外学者考虑到出版物之间存在着质量差异,高校教师在一本引用率很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和在一本几乎没有人引用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仅以出版物的数量来衡量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是片面的。于是,不少学者在计算出版物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期刊质量权重以及文章引用率,英国学者杰兰特·琼斯和吉尔·琼斯为了区分文章的质量,将出版物分为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学术期刊上的书信、专业期刊上的文章、流行杂志上的文章、专著、书籍、官方报告、对编辑工作的贡献8类。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学科面临着不同的文章发表的竞争压力,因此,不同学科学者的发表文章数量应该用竞争压力进行修正。而竞争压力可以用与该学科相关的期刊提供的空间和教师的发表需求之间的比值计算。

国内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测量的指标进行层层筛选后,国内学者考虑到各个指标对科研生产力评价结果的贡献大小不同,设计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同行评议法、强制打分法等;客观赋权法,如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主客观结合赋权法,如高太光、陈培友采用的群决策特征根法(专家评后进行量化评价)计算教师科研产出评价指标权重。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心理契约;机制设计;系统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4-0038-06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则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者各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履行着不同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社会功能。科研院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开展科学研究,也承担部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功能,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市场实现者,是创新的主体。季国强等(2010)等在分析西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理论与实践后认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因为“产学研联合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其联合的深度与水平,更是决定一个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为有效整合、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资源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各联盟主体通过特定的契约安排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确保“契约经济体”的“契约关系”得到良性发展,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安全、有序地运行”。最终确保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的稳定和良性运转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现代意义上的建立,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式大学”为代表。以“硅谷模式”为标志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由此也进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众多研究者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知识技术转移、合作模式、绩效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为探讨产学研战略联盟主体加强合作、促进联盟有效运行及联盟稳固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交易成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理论支点,研究如何以正式书面合同契约方式为基础开展合作,在书面契约中约定利益分享方式,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黄玉杰、刘自敏(2005)则将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关系契约理论有机综合,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结构选择以及联盟运作管理等问题。蔡继荣(2008)认为战略联盟是不稳定的,而设计联盟契约有利于维持联盟的稳定,并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最优契约设计问题。

然而,联盟合作主体各方由于能力、资源与诚意等信息不对称性,致使机会主义、逆向选择与双重道德风险问题日趋突出。在法律不太被尊重的情况下,书面合同契约并不能保证联盟有效运行,联盟不稳定甚至解体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谢科范等(2009)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总体看来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运行绩效不容乐观,联盟的失败率也居高不下。在众多学者都把书面契约性合作作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的主要约束形式的理论前提下,在正式契约却经常被忽悠或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情况下,对于如何长期有效地维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却缺乏一些深度思考或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因此,为维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仅仅关注产学研主体之间所签订的书面契约合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那些产学研各主体内心所认为是“不言而喻”或“心照不宣”的心理契约内容,即产学研各主体所感知的心理契约。从已有文献来看,从心理契约角度思考如何维系联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却很少见。心理契约作为联盟主体合作前后的内心期望、加强长期信任与合作诚意的隐性约束,有书面契约合同所难以比拟的约束力。那么,为了消除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加强合作伙伴间心理契约机制设计,增强内心互信,提高双方内心期望值,以维持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问题就成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点。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不稳定状况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联盟成员甄选能力与互信度不高,造成联盟运行效果不高

道德自律的互信机制是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运作、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剂与动力,战略联盟在创建之初及后期运作过程中,理应以信任为战略联盟之价值基础。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产学研战略联盟各成员在结盟时由于未能从源头上把好关,将缺乏诚信、或私心很重的他方误认为是最佳合作者,造成他方做出侵害联盟利益的行为,伤害真诚合作方,最终瓦解产学研战略联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产学研战略联盟内部缺乏互信。或因参与联盟的某方动机不纯,带着为盟友的竞争者窃取技术之目的而结盟,窃取得手后即宣布退出,直接解体联盟。或因联盟内某一成员担心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被合作方泄露,或防止不法竞争者以联盟的名义窃取技术和商业情报,冲击竞争优势,在合作时采取某种保护或防范措施等保留,引起他方的不满,使得联盟内成员关系松散,引起解体风险。或因在盟友间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畅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造成盟友间互信度与亲密度不断降低,盟友间关系日渐疏远也是联盟解体的信号。或因联盟内某方为保护自身利益,可能会监督他方而消耗过高成本,使得联盟整体成本过高,协同效应降低,最终丧失联盟的整体竞争优势而导致解体。或鉴于联盟契约的严肃性,盟友间为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维持竞争强势地位,往往在为联盟投入专用性资源与能力上有所保留,引发联盟系统不稳定的道德风险。上述这些道德风险,降低了与产学研主体之间互信度联盟运行效果,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

(二)联盟主体间契约约束力不强,对联盟运行协调监督不力

按照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如能有机组织、优化配置、协同工作、信息流畅、控制有力,系统的整体效应就会大于各要素单体效应之和,实现系统整体最优。然而,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体间缺失相关契约的约束,存续契约条款过于简单,对合作载体重视不够,对联盟主体行为的责、权、利界定不清,盟友之间必要的协调、监督性机制运行不畅,协调、监督成为空谈。由于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皆是理性的独立法人,相互之间无行政隶属约束关系,加上信息不对称,协调监督工作不力,难免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发生。比如不事先界定联合研发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相互不信任,影响盟友间的合作意志与合作积极性,不利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

(三)联盟内部利益分配不合理,制约产学研联盟有序发展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发展都与作为驱动力的利益有关。利益机制是维系产学研联盟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产学研各方主体结盟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盟友高度关注收益分配的内部公平性,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效益是与盟友参与及努力程度成正比的。根据产学研战略联盟合约要求,联盟各成员在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后,应积极参与联盟的各项运作。但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模式中,由于产、学、研等合作主体分别处于不同行业、系统、领域,在参与联盟的努力方向、程度及合作利益分配上过于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加上各方结盟时所持的不同目标值,自然会常常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使得产学研各方主体在处理利益分配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科研成果转让价格问题,合作研发投资比例和利益分配问题,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及不同主体间相互兼职的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内缺乏灵活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盟友之间的团结与互信,制约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设计维护联盟系统稳定的心理契约机制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虚拟组织形式,各主体方结盟的根本目的是强调合作伙伴以联盟的形式在合作过程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故而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上述种种机会主义行为,造成联盟系统的不稳定性。而由于心理契约的违背将影响联盟主体或各方合作者行为关系的质量,心理契约担当着“书面契约合同所难以比拟的约束力”,构建心理契约机制,将有效地维护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组织内外心理契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这一点。“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两种契约均存在于组织环境中,不过两者核心内容并不相同”。Levinson等(1962)明确提出心理契约是一种“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并指出“总体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义务的特性,因为关系中的一方意识到另一方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兑现这些期望”。Schein(1965)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它在雇佣双方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而心理契约一旦被破坏,将导致员工不再信任组织并不再为其服务,从而最终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心理契约对于维护组织间或非组织内的主体关系也有关键性作用,能有效维护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促进各主体相互信任,提升合作质量,如:蔡文著(2011)以实证研究方式证实了农户一龙头企业心理契约能有效地改善渠道关系治理方式,促进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密切合作。余可发(2009)等认为顾客心理契约对维系消费者一品牌关系及维护品牌忠诚有着深刻的影响关系等等。㈣因此,为了维护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契约维护机制,包括事前有契约约束力的合作伙伴甄选与进退出机制、盟友内在互信机制、动态协调监督机制、利益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加强产学研主体间团结互信,提高心理契约期望,进一步强化各自内心以及外在的责任与义务,确保联盟的相对稳定性。

(一)增强各方长期合作的内心期望,建立盟友甄选与退出机制

为增强各方内在期望性,提高各方心理契约,甄选产学研战略联盟盟友的内在期望性基本条件有:基于期望长久性合作作为切入点,保证产学研各方盟友个体目标与产学研战略联盟总体目标能有一致性,这是结盟主体履行责任与义务、获取权益的基本前提,是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产学研合作各主体之间要有基于合作切入点相交性、兼容性,盟友间就能减少差异性,加强互相理解与尊重,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就能促进盟友在合作时逐渐互信与默契,重视联盟的稳定与长远发展;基于长久合作的内心相互期望作为合作切入点,产学研合作伙伴间就能注重资源互补与整合性,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应,实现结盟的真正目的;产学研主体合作意愿的资信程度要高,如果产学研各主体皆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就可认定它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盟友退出机制能否顺畅,也是产学研战略联盟自我更新、保持活力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盟友退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内心长久合作期望的退出机制包括协议性主动退出、惩罚性强制退出两种方式。主动退出机制的前提是,产学研合作某一主体缘于自身战略转变,合作切入点消失,无继续结盟的必要,在未出现故意损害产学研战略联盟整体与其他盟友个体利益的情况下,经过有效沟通,依照联盟章程经多方友好协商而自主退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惩罚性强制退出机制的前提,则是某个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损害联盟利益等违约行为,违背相互内心期望,依据联盟章程或法律规范应对违约者进行惩罚,并强制清退出盟,以确保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常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文化融合,构建内在互信机制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盟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常常以各自组织文化中的内在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来处理问题,盟友间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心期望所未预料到的种种分歧,这些分歧无论大小都会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系统稳定性。为使产学研战略联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盟友间的合作更互信、融洽、顺畅,在联盟内加强文化融合、建立内在互信机制也就显得事关重大。

内在相互信任机制是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的剂和内在动力基础。战略联盟内各产学研主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不存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战略联盟创建后,就应以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的内在相互信任作为联盟存在、发展的价值基础。内在互信机制以共同制度约束、建立多方信息沟通平台、双方合作诚意与努力程度等方式来实现。相互信任应以文化的认同、融合为前提条件。制度是文化一种体现形式,是互信机制的强制性保障。以制度来实现联盟的文化融合,就要求联盟文化体中三方成员都须严格遵守共同的规章或准则。在长期合作的文化融合、积淀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联盟主体就能以制度文化建设来增进内心期望与互信,加强互相理解,从而实现联盟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良好的多方信息沟通平台,恰是加强文化融合、构建互信机制的内在机理要求。有效沟通是消除误会、团结协作、增强互信的必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沟通平台包括,定期召开联盟代表座谈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讨论技术研发、项目投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圆桌会议等形式解决共同关心的事情。还可安排各自盟友科研或管理人员交叉流动,到他方开展工作,可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或参加企业科研、生产实践,感悟不同主体思维差异,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合,消除误解达成互信。产学研主体间的合作诚意与努力程度也是影响互信度,影响文化融合进程的必要条件。如果联盟合作项目是合作伙伴的核心业务,愿意承诺投盟发展所必需的专用性资源和能力时,就意味着盟友对战略联盟合作具有较好的预期,愿意承担并努力降低未来合作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那么产学研主体问合作的诚意、动机与努力就会很高很纯,双方就是值得信赖的,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够尽职尽责,达成内在互信的心理默契,与之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结盟就能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及长久性。

(三)依据内心期望的契约各尽其责,构建动态协调监督机制

动态协调监督强调坚持以较小的协调监督成本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运转的原则,制定共同书面契约,强化内在心理契约,注重信息披露,监督协调产学研合作的工作进度,不断寻求产学研各方主体的最佳契合点,探寻联盟高效运转的方式与方法,协调联盟各方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维护增进互信的内心契约,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加强事前沟通,平衡各方内心相互间期望,将相互内在期望的责、权、利写入产学研战略联盟书面契约协议中,进一步强化各主体间心理契约内容,做到事先规定产学研各方责任与义务,事先约定好保护或惩罚性条款与措施,事先界定清晰可预测到的机会主义行为情境。做好前期协调,对中期不合作行为及背叛行为则依事前内在约定的协议来惩罚,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对未来行为的明确预期,增强内心约束力。注重后期动态协调,以有效地约束和防范各种损害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意外,切实提高产学研主体间的合作信心与相互期望值。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信息,真实地披露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进展情况,实现协调监督透明化,避免盟友间做出难以实现的虚无承诺,消除有可能损害联盟关系的误解信息,增进产学研主体间的信任度,提高进一步合作的信心,巩固产学研主体间的内心契约,不断增强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

(四)以互利互惠的内心期望为原则,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基于有效心理契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设计对于各盟友而言,内心期望收益与实际贡献彼此相连,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各产学研主体之间能通力合作,而其合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能符合各自内心期望的、令各盟友皆较为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据心理契约理论,能否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各合作伙伴之间设计一个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内外部公平的利益分配契约机制,就成为决定产学研战略联盟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利益是产学研各主体通力合作、共同创新的收益,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收益、技术成果、技术转让收入等有形收益,商誉、品牌、形象、经验等无形收益。产学研各主体联合制定利益分配机制时,须依据互惠互利、协议让利、风险补偿的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采取谈判、协商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虑各盟友的承担风险程度、内心合作期望、实际资源投入程度、现实努力程度等因素,明确事前内在约定的利益分配标准及实施办法,有效量化预期收益总额,对产学研主体各自利益分配比例给予准确标示,并以分配契约形式给予书面确认,提高各方合作的期望值与信心度,努力做到客观付出与主观预期收益相一致,确保内外部的公平公正。当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式主要分为总额支付、提成支付、混合支付、按股分利等模式。具体以何种模式来实现分配,就应以产学研主体问强调利益分配公平公正原则的心理契约为依据,以共同事先有效沟通所确定的协议作为标准。

四、结论

根据系统论,分散的力量如能理性地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集中优势力量,就可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帕累托最优”。这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来说同样有效,三者如能真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就可能实现整体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