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例6篇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药物分析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8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药学专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药人才,是医药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深化高层次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医药企业、科研院校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1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医药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学科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质和量上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由医药生产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药物研制也由最初的仿制转向新药的研发。可是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都离不开多学科交叉融合,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在科研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高等医药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而医药企业的科研能力却相对薄弱。因此,医药企业与医药院校进行科技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等药学院校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必须与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近几年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的规模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我院的招生人数,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在几年间,剧增到目前的四、五百人,招生人数还趋于增加。但与招生人数剧烈增加相比,学院所能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增加缓慢,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面临着下滑危险。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培养高校药学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医药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高等医药院校目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方式

从2010年起,河南大学提出“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标,为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规范了对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我院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药学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加大与河南本地医药企业的联系,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横向课题,促进了我院产学研的发展。

主要的做法是,首先启动与医药企业的横向合作,再以新药研发为龙头,信息交流为纽带,开展产学研有效合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3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药物分析人才

自从我院建院以来,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药物分析人才。伴随着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医药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如何不断向广大医药企业提供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我院利用目前承担大量横向课题的机遇,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把药物分析教学与医药企业合作。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用于药物分析的教学实践工作,促进药分人才的培养。良好的产学研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实践锻炼环境。通过学生在医药企业中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企业中生产一线的人员,可以将医药企业第一线的需求信息和科技经验直接带给学生,生产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中,有效避免了教学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与企业合作对企业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益处,企业员工可以从中获得学习,企业领导也可以从学生中发现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将来储备人才等。

学院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人员,利用科研成果为教学中药分人才的培养服务。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如在《药物分析》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新药研发作为例子,给学生们讲述新药研制的整体流程,其中有哪几步需要进行质量研究,每一步对质量研究的要求又有何不同。在向学生介绍新药研制时,可以从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讲解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出发点等真实的科研情况,把真实的科研流程讲解给学生。此外,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除了横向课题,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材料,确定命题,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等,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有利于培养独立的药学科研人才。

21世纪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为高校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机遇。而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药学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产学研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医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吉,臧玲玲,于鹤丹,杨天仁,郭宏伟,蒋琛.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创新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6):4-5.

[2]朱家勇,齐平.产学研互动培养应用型药学创新人才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2):1-3.

[3]袁琦,张旭,王奕.药物色谱分析与产学研相结合改善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J].时代教育,2013,(6):53.

作者简介:袁瑾,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教育 应用型人才 培养

近年来,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实践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背景

21世纪是知识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知识、创造知识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基地,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被推到了社会中心的位置。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运用上的知识经济,决定了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作为知识经济核心问题的知识生产就与知识人的造就紧密联系起来,教育,特别是与社会联系紧密的高等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迫使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与企业走产学合作道路,又为它们开展产学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由于劳动分工而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教育又以其所拥有的最新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向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回归。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就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给予了内涵更加丰富的表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一贯的教育方针是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发展高等教育,能更有效地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密切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产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因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具有高效简捷的优势,但它不具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些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缺乏真正意义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仅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企业较之学校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应用的实际,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教学、科研设备老化,一些专业课教师没见过本领域最新的实验设备,而国内一些企业的仪器设备却很现代化。企业单位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种飞跃。因此,从优势互补的角度考虑,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应用人才的培养规律。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为高校开辟了更广泛的教育和实践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与社会进行沟通,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多方位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生产、科研、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机遇,使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知晓创业和创新的艰辛,进而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由此,又给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即产学研不再是只在源头上一次进行,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以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同时要求企业与高校之间不断地联合,为企业员工提供终身培训的计划和能力,使企业员工可以不断“回炉”学习新知识。因此,从人才成长的环境角度来看,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更符合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两个抓手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表明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但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索和研究后,发现仍存在一些困扰和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抓手进行探讨,以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顺利进行。

(一)更新观念,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取决于产学双方有效结合、双向参与的程度,需要双方的积极性。而当前存在产学双方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或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其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前提,这一重要举措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因此,高等学校要破除封闭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树立开放式办学的新观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要克服消极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依靠学校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服务于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除了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外,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进行立项试点等措施来扶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

(二)创造条件,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实施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顺利开展却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实施。

1.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学校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全面优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原有学科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从针对性和实用性角度出发,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筛选,重组和整合,整合课程内容,建立新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活动,特别是对专业课教学,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案例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推行案例教学,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开放型的学习氛围。为做好这项教学工作,无论是案例的编制和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努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3.以企业投入为主,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由于企业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技术转化和应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收益,企业愿意拿出资金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

4.依靠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应充分依靠企业,把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因为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好的生产设施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依靠企业,才能够培养出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直接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贵敏.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55-56.

[2]钱乃余.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推进内涵质量建设[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2-5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3-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党的十报告也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这一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社会、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建立起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如何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不少高校为培养创新性人才,也相继建立起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政府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研发,共同培养人才,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我国高校人才济济,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但高校仍沿袭着旧的教学体制,强调教书育人,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不少高校的教师对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热情不高,未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知识结构陈旧,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代脱节,“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也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2.企业合作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念陈旧,导致大多数企业注重短期效应,更倾向于投资“短、平、快”的项目,一旦投入资金,立即希望产出效益,而不愿意投入基础研究,考虑长远利益,管理者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而高校更具备基础学科研究的优势。企业尚未看到合作教育带来的明显效益,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把对学生的培训视为额外负担。

3.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不少高校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积极地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联系和广泛的合作,认真思考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现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未能发挥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

4.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中,产学研办学模式并未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受到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不能很好地通过科研来引导教学。学生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创新意识的树立,往往造成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二、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目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认清问题的根本,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导向建立起更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更快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力,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

1.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高校应适时定期地调整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实用知识,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研发单位实习,推荐学生去相关岗位接受培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辅相成[3]。同样高校也要重视教师的定期“充电”,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创新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不能立即与国际接轨,制约因素还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我国不少高校已经与企业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但未能真正利于企业在工程训练方面的纽带作用,绝大部分工程训练都是在校内完成的。要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借助于企业这个实践平台。高校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企业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高校共建研究所,教师与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参加研发,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办职业技术学院,让高校教师去任教,改变当前企业单纯生产的现状,让高校同企业建立起深入的合作关系。

3.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高校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还承担了一定的科研项目。有很大一部分的科研任务是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科研项目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科研这个平台,建立起与企业的联系,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并锻炼了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树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发展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将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4]。国家应进一步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支撑服务体系,落实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力量,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要根据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作为依据,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可行的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照预期目的和相应的措施实施,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价体制。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发展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互利互惠的良性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就能得到全面实施,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7-18.

[2]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35-37.

[3]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59-63.

[4]刘青松,曹泰斌,钱苏翔.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80-82.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4

1903年,美国赫尔曼·施奈德教授率先提出了合作教育的理念。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了《合作教育宣言》,提出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后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显现出其更加科学有效的优势。

产与学相结合,实现校企之间无缝衔接

1.学生与岗位实现“零距离”。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根本是对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实际岗位保持高度一致。课程体系构建严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教学效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基础课程以“工学结合”为指导,专业课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切实掌握岗位技能,高度适应岗位需要,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与岗位真正对接,实现“零距离”。

2.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开展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重点是突出教学与企业的衔接,直接面向市场办学,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应用何种技术,学校即开设何种技能课程,通过学校教育体系的不断调节完善,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出校门即进厂门的目标。

3.学生与行业实现“零距离”。现代企业呈现出行业广阔、岗位细化的特点,一个行业中往往包含了多种职位、工种等,具有很强的延伸性。高职学生将不局限于简单的“一次就业,终身不变”的状况,而会出现再次择业、职业晋升,甚至自主创业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进行延伸培养,使学生“零距离”融入整个行业之中,形成入职、变职、升职的良性发展局面。

学与研相结合,实现学生三种能力提升

1.提升基础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是熟练掌握基础工作能力(包括认知力、执行力、动手能力等)、能够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下,存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科研探索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学习了原理、工艺、技术,但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因此,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向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真正理解机电设备的相关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2.提升性能力。学生毕业后,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称为提升性能力,包括团结协作能力、任务组织、优化能力,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工作中把握机遇的能力。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真正融入职业的核心技能。例如,机电专业在教学上主要应用顶岗实习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提升性能力。结合学校和地区的特点,与本地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或订单培养协议,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训设备、指导教师,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有能力、有修养、有文化且熟悉企业文化的合适人才。

3.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衡量机电一体化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要素,现代制造业既需要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调研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机电专业学生主要参与的技能竞赛有:全国生产线设计与调试竞赛和北京市智能机器人技能竞赛等。这些技能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开阔和提升了他们的就业门路。

研与产相结合,实现校企利益“共赢”

1.校中厂模式,教学优势互补。校企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实际的工作情景中去,而且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任教指导。学校与恩布拉科雪花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培养学生,实现学校师资、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厂中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一些企业直接参与办学,企业将部分车间直接转变为学校实训教室或科研室,学校通过南方航空公司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工学并进、任务驱动、产学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真正使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发挥厂中校的优势,对企业中的技术直接进行研究应用,完善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调整优化岗位和技能组合形式,以学校的科研优势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

3.联合共建模式,多方利益共享。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研发基地等途径,是联合共建的典型模式。校企联合共建,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实训室建设等内容,通过开发新课程,合作开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工作相结合,举办技能竞赛。同时,学校优化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水平;企业的技术得到进一步延伸,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培训基地;学生在共建模式下能够直接接受学校和企业传授的知识,进入企业培训基地学习,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真正实现了利益的共享。

产学研相互结合,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1.技能竞赛与课程相互促进,构建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对近两年来自全国、全市“生产线设计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题目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竞赛题目的综合性、难度、参数精度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而且偏重于PLC控制技术、电路设计等综合设计应用,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因此,需要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来设置和调整课程。在机电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把技能竞赛项目当作教学的主要案例和研究对象,主动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项目相结合,力求使每门主干课程都有对应的典型技能竞赛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从而达到“技能竞赛”与“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联动。

2.校内与校外相互支撑,搭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平台。为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机电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但是,仅仅依靠学校资源和条件,在师资、场地、运作机制上很难能达到仿真岗位工作的实训要求。因此,在建设机电实训基地之初,实行引企业驻校方式,建设一些以企业冠名的实训室,并将企业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设备以及真实工作任务直接带到学校。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这些校外基地落实为既能实习又能教学的校外专业教学点,使之成为学生集中进行教学实习场所,顶岗实习的基地,联合开发生产项目,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实现集教学、科研、生产、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四位一体”的双向互利共赢。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在大多数产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获得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而其根源来自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没有把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产学研用合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建立较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

1国外产学研用合作发展现状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这就使得教育特别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理论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进入20世纪,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一些高校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产学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以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当时人们认为注重知识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学生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于是“三明治”这种学习――实践――学习的教育模式就应运而生。

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曼・施纳德教授于1906年提出的。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感觉到培养工程师只靠大学里的教学和实验室是不够的,他们的一些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必要的生产知识、技能等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获得劳动报酬以交付一些学费,工程学院于是提出了一项新的教学计划,用“学工交替”的方式来培养工厂技术人员,同时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以支付学费。这项教学计划规定部分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应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企业的生产现场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生产劳动。这项教学计划在实施之初,仅有27名学生参与,并且只是在工程教育专业中实施,直至1917年产学合作教育才开始扩展到商业经济专业,并在三年后扩展到文科专业。1921年,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提出“全人教育”概念,并在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专业.实施产学合作教育,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按照“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不修满“工作学分”一般不能毕业。他们认为产学合作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须的职业技能,而且也可以促进其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的发展。这一做法使得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价值逐步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和认可,人们开始将产学合作教育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到1942年全美己有30个产学合作教育计划获得了成功,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学校也逐步扩大。

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先后引进了美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形式,通过结合本国实际,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等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一时期,产学合作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据相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己有140所高校、8万名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与此同时以课堂教学和按教学计划在企业或其他机构开展实践交替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也开始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据资料统计,到90年代,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在美国,总数为3600所的教育机构中有900所提学合作教育计划,20万学生进入这些计划中并在50000个雇主和不同等级政府机构那里工作;在加拿大,大约有45000名学生参加大约60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学合作教育计划,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每年都有将近9500个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计划。这个时期产学合作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正式成立。

从以上历史可以看出,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产学研用合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模式。美国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有: 1) 科技工业园区。美国工商界和政府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大学周围,逐渐形成“科技工业园区”。如著名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使大学师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缩短理论与实践结合周期,促使大学不断完善教育目标,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2) 合作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规划和资助下,工业界在大学里建立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研究中心、高校和工业界相互取长补短。3) 政府引导和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美国政府创立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设立“国家科学基金”,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用合作计划,建立各种产学研用合作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纵观发达国家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情况,有几个特点: 1) 以立法形式奠定合作教育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产学研用合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明确产学研用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的基础上,确保产学研用合作政策措施的落实。2)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中介服务在合作教育中能发挥粘结功能,使合作更具针对性,同时利于合作的持续稳定。3) 注重政府协调引导职能。政府对推动、引导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有效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2国内产学研用合作发展现状

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利用中国和加拿大政府间合作项目,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参照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工作”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这是第一次在我国使用“产学合作教育”这一名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试点,这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的开始,迈出了产学合作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高等学校“有权接受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个高校都积极推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成了许多产学合作基地,如辽宁省先后建立联合体27个;浙江大学先后建立17个研究所,6个研究室,有630名专职科研人员和800名兼职研究人员。在此之后,很多高校都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国外教育界进行合作项目的形式,“克隆”国外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1997年原国家教委教高厅了《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国务院原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委托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组织实施。至此,产学合作教育概念得到了确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也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北京联合大学的机械、纺织、化工3所学院的产学合作教育被列入国家教委“九五”产学合作教育试点,这标志着我国探索产学合作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这三所学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双方共同育人。以北京联合大学化工学院的合作教育为例,试点选取了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和北京东方化工厂、北京化工实验厂、北京炼焦化学厂3家合作企业,通过学院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教育协议,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来实施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职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构建了新的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的理论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1999年1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产学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之后成立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通知、发展纲要、计划中可以看出产学合作教育己经被纳入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从而使过去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试点工作由群众性的协会行为逐步转化成了行政性的政府行为。

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本身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产学合作教育逐渐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起来。它们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创新了多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如,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订单式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2十l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等。在国家政策上,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实质上就是把产学合作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特征。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产学合作教育已成为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国内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涉及理科、工科、文科、医学、农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涵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国内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尝试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如“3 +1”联合培养模式。2) 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去基地进行实际操作锻炼。3) 校内合作培养。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主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验环节、科技活动等方式,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校内合作是可实现“无缝对接”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4)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企业研发项目的进展,实现校企双赢。5)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或在毕业设计期间深入生产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多家合作企业为顺利完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研用合作贯穿于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始终,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坚持理论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选择,面对时代的挑战,学到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参考文献:

[1] 邹友峰, 孟战福, 赵观石. 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34-36.

[2] 段敏, 王天利, 田育耕.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9(4): 106-108.

基金项目: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A201300008)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职院校;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7-02

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指向性,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与基础普通教育就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它不仅承载了促进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还承担了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责任,技术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自身的就业率比较低,除了人们对职业院校存在观念偏差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为各个职业院校的成功开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为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这条道路,让更多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一、产学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功能,这项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可以说,促进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寻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最新突破点。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学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产学合作是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教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实践教育环节的成功与否对高职教育顺利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最良好的仿真环境、最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这样的途径,加强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立足。(2)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自我培养和对外引进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产学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选择优秀的高级技工和技术专家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促进了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有效发展。(3)产业合作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在岗培训的机会及学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引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提高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选取、课程安排等方面的针对性,降低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盲目性,再加上学校对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功能。

二、产学合作的基本途径

1.加强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从培养高职特色人才出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更新办学观念,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企业产生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充当真正的办学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另外,职业院校还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有效地梳理和辨析关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产前合作模式、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尽量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更新产学合作理念。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考虑到自身办学的条件,从院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充分意识到产学合作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角度分析,认识到产学合作的必要性,将产学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战略来实施,将合作思路和产学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将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从浅层合作到全面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企业生产要素与学校有关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开发服务和职工培训、研究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因素。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认识到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提高毕业后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合作通过股份制形式,企业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办学,享受办学效益,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是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联想学院,联想集团是一个名列世界前500强的大企业。我院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与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合作,靠的正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于2007年5月开始校企合作,至今已组建了八届联想订单班,共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700余名。

4.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产学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为案例:(1)课程开发产学结合。自2007年与联想校企合作以来,与联想集团一起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规范》省级精品课程,与联想集团一同开发《计算机维护与服务规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开发实训教材8套,公开出版两本。(2)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3)更新产学合作理念。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已长达8年,这8年中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学校课程教学达50余人次,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与企业合作8年的过程中,我们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5)产学结合以市场为依托。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为依托,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面向全国一、二线城市,学生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并且待遇较好,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及学校声誉。(6)产学合作实现双赢。联想企业将服务站建到学校,所有上班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学校就如在企业,学生实践的同时还有收入,学校在实践场所上节约了成本,并还有收益,也扩大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对招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联想企业的受益在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联想直接上岗,节约了大量的岗前培养费用。学生在学校服务站实践同时也为企业创收不少。(7)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双方成立联想学院理事会。联想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结语

除了以上措施,在产学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指导,政府要对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开展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采用开放式的用人机制,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引导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培训中,通过互帮互助,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产品开发上提供技术指导、对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股份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明确建立企业在职业院校中的责任和义务等,吸引更多的企业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3,(11).

[2]刘玉强.政府引导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5).

[3]刘俐.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探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