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后题范例6篇

蜡烛课后题

蜡烛课后题范文1

关键词: 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复燃实验;化学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主要部分[1]。蜡烛的燃烧是常见的化学现象,课本旨在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记录、分析,说明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课本实验设计有如下不足:(1)为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该方法实验现象不明显。虽然石灰水也能变浑浊,但可能是析出了Ca(OH)2固体,因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或直接蒸发水分而析出Ca(OH)2固体,因此解释较勉强。(2)熄灭蜡烛后,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成功率较低。

因此,有些化学工作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和创新[2,3]。采用在蜡烛火焰上倒扣一个漏斗,并连接其他装置的方法。也有“用一个试管收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再向试管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的方法[4]。

笔者通过探究,设计了将蜡烛放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的新方法,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现象非常明显,能有力证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此外,对“使熄灭蜡烛复燃实验”也作了改进。在燃烧的短蜡烛上套上长玻璃管,吹灭蜡烛,在上端口可成功将蜡烛引燃。该方法实验成功率高,而且可清晰地看到白烟燃烧的过程。

1 实验用品

澄清石灰水、2 cm短蜡烛一支、5 cm短蜡烛一支、橡胶塞2个、燃烧匙1个、250 mL锥形瓶2个、玻璃管(Φ32 mm×180 mm)1根、火柴1盒。

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注:A、B为250 mL的锥形瓶,各带一个橡胶塞。其中A的橡胶塞穿插一个燃烧匙,燃烧匙下端固定一根2 cm的短蜡烛。

3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锥形瓶A、B中倒入10 mL澄清的石灰水,B用橡胶塞塞好以作对照(如图1所示)。取出A中的橡胶塞,点燃燃烧匙下端的蜡烛,过一会儿伸入锥形瓶A中。待蜡烛熄灭,同样程度地振荡锥形瓶A、B,结果A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仍然澄清。这一实验说明A中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2)将5 cm蜡烛尾部的蜡微微烤熔,趁热将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点燃蜡烛,待蜡烛燃烧旺盛后,在蜡烛的两边平行地放两根火柴,然后在火柴上放一根玻璃管(Φ32 mm×180 mm)套住蜡烛(如图2所示)。从玻璃管的上端口吹灭蜡烛,片刻可看到有大量的白烟上升,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上端口即可成功将下面熄灭的蜡烛引燃(有一团火苗向下串直至将烛芯点燃)。能取得这样的实验效果,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受热的玻璃管对上升白烟(石蜡蒸汽)起到了保温作用;二是防止白烟飘散,能保证飘出的白烟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态。

4 改进后实验具有的优点

(1)实验装置简单,取材容易。新设计的实验方案仅增加锥形瓶、燃烧匙、玻璃管,取材容易,方法简单环保。

(2)实验现象明显。第一个改进实验可严谨地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第二个改进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由于燃着的火柴离烛芯很远(达十多厘米),可清晰地看到火苗向下串的过程,具有强烈地视觉冲击效果。

(3)实验成功率高。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实验。笔者曾与同行进行交流,都说很难做――做3次最多成功一次,而且现象不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排除了直接点燃烛芯的嫌疑,还可观察到白烟燃烧的过程,实验效果非常精彩。

参考文献:

[1]全国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13.

[2]梁永新.蜡烛燃烧的实验改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8):25.

蜡烛课后题范文2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一般按这样的流程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一进行实验一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一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实验探究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案例:对蜡烛进行的活动与探究。

在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流程后,学生就开始猜想、制订计划,并根据各自的不同设计向实验室索求不同实验用品,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方案。并各自进行了实验,然后根据现象得出不同方面的结论。

方案1研究的问题:蜡烛燃烧的现象。

猜想:(1)蜡烛燃烧:

(2)蜡烛会熔化。

制订计划:(1)观察蜡烛的状态、颜色,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观察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

(3)要知道熔化后的蜡烛跟原来的蜡烛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1)取出蜡烛,观察蜡烛的状态、颜色,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点燃石蜡,观察有什么现象;

(3)将一块白瓷片压在火焰上方;

(4)将熔化的石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烤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移开火焰,继续观察现象;

(5)吹灭火焰。

记录现象:略。

解释与结论:略。

方案2研究的问题: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猜想:(1)蜡烛会熔化;

(2)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一些无色气体。

制订计划:(1)要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要观察蜡烛燃烧时熔化的现象,并观察熔化后的石蜡;

(3)要取得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并验证它的性质。

进行实验:(1)取出蜡烛,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点燃石蜡,用干燥的小烧杯底部压在火焰上方一瞬间后,观察现象;

(3)用干而冷的烧杯倒放在外焰上方,稍微烤一下,观察现象;

(4)用内壁蘸有石灰水的小烧杯靠近火焰侧面,迅速倒转,再倒入少量石灰水,观察现象;

(5)吹灭火焰。

记录现象:略。

解释与结论:略。

从上述两种方案可看出,由于学生各自能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故探究的目的与方法都有差异。作为教师应该认可这种差异,哪怕有些设计有一定缺陷,我们都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设计、探究意识,然后在反思与评价,以及表达与交流的环节中,可将学生组织起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从而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对蜡烛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借此展开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进行科学探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

二、以交流讨论为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与他人交流讨论是一个极好的与人接触学习的机会,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加深对别人的理解并吸取别人所长为我所用,还可以开拓思维、发展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虚心向他人学习,在交流中思考、成长。在化学探究学习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对课题探究来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个体来说,提供给每个学生一个独特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别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交流讨论的组织形式很多,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这要视具体的探究课题及教学条件来定。

三、通过探究性习题的设计解答,提高探究活动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1:SO2与K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说明SO2确实与KOH溶液发生反应。

蜡烛课后题范文3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缺陷;改进意图;改进思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7

一、教材实验装置和操作的缺陷

在人教版现行教材中,实验检验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水,用的是干燥的烧杯(如下图),检验蜡烛燃烧的另外一种产物二氧化碳,用的是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如下图)。看起来检验方法很简单,现象也应该很明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该内容的教学是在九月份,天气炎热,气温很高,加之蜡烛燃烧放热使烧杯壁温度迅速升高甚至烫手,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根本无法在烧杯内壁冷却液化成小水珠,学生根本就不可能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水雾现象。由于夏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沾在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又极少,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白色浑浊现象也很不明显,甚至由于燃烧产生的黑烟沾在烧杯内壁上,学生看到的反而是烧杯内壁产生了黑色浑浊,有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还会当场质疑,认为澄清石灰水浑浊也可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之反应造成的,这种检验方法不严谨,没有说服力。只要按教材方法进行演示实验的老师肯定都有过完全失败的郁闷,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改进意图和探究思路

为了让本实验现象明显,更严谨更有说服力,笔者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共同探究,思路如下:

1.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但空气中本来就有少量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些物质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只有在燃烧前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蜡烛燃烧后的相关的现象和结论才有说服力。

2. 根据“先除杂后干燥”的原则,应该先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后干燥剩余空气。

3. 布置四个子课题让四组学生寻找可行的实验室操作方法:如何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如何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已经除尽?如何除去空气中水蒸气?如何证明空气中水蒸气已经除尽?

4. 四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得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充分的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干净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可以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干燥剩余空气可以用浓硫酸溶液,因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检验水蒸气是否除干净可以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因为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到水蒸气会变成蓝色晶体。这种用小的子课题让学生课后探究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如何让蜡烛在净化干燥后的空气中燃烧?学生无法设计,笔者提供三个办法供学生选择:

A. 利用用凸透镜的聚光作用,使焦点处烛芯石蜡燃烧;

B. 在蜡烛芯周围放少许高锰酸钾,需要点燃时用胶头滴管从上面滴下少许浓硫酸,利用反应放出的大量热使烛芯上的石蜡达到着火点;

C. 在烛芯周围放少许白磷,利用白磷缓慢氧化自燃放出大量热使烛芯达到着火点。

这三种点燃蜡烛的方法避免了外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进入,使实验结果更严谨,也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这三种奇特的点燃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6. 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有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先检验什么?后检验什么?用什么检验?学生比较后得出,先用硫酸铜粉末检验水蒸气,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否则澄清石灰水中的水蒸气会影响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探究。

三、改进后的装置(按字母顺序连接)以及各部分用途

A. 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检验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产生干扰;

B. 澄清石灰水: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C. 浓硫酸: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对检验蜡烛燃烧产物水蒸气产生干扰;

D. 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否除尽;

E. 盛有蜡烛的广口瓶:长导管将除去了二氧化碳的干燥空气通入瓶底,短导管将燃烧后的尾气排入后面检验装置(广口瓶中的蜡烛点燃方式见前面思路5);

F. 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在左边晶体上方放一棉球,实验后可观察到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

G. 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H. 注射器:用胶皮管、弹簧夹和G相连,反复拉动,使前面所有装置中的气体向后流动,便于除杂、干燥和检验产物。

四、实验步骤

1. 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在A、G装置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其他装置空置),如上图顺序连接好装置,打开弹簧夹,慢慢拉动注射器活塞,A、G中有气泡产生,慢慢推动注射器活塞,A、G中有水柱产生,说明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对应物品和药品;

3. 慢慢拉动注射器活塞,使气体从左向右流动,除去二氧化碳,干燥空气,并排去E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 点燃E中的蜡烛,继续慢慢拉动注射器活塞,使气体从左向右流动,让生成的气体流入检验装置。

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B中不浑浊而G中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D中不变蓝色而F中变蓝色,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

这套改进装置看似复杂,但只要课前做好相关准备,课堂只要对各装置用处稍作介绍,实验时拉动活塞即可,现象非常直观明显,不但有效避免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完全失败的尴尬,而且更加严谨更有说服力。

蜡烛课后题范文4

一、训练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训练性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半截蜡烛》为例,训练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紧扣标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教学设计的问题:面对险情,伯诺德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他们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有关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深入研读课文,抓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细细品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设计的问题: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说一说你眼中的杰克是怎样的?在这危急关头,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小女儿是怎样“娇声”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杰奎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性阅读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理解、发现和运用为中心推进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同样以《半截蜡烛》为例,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从标题、写作特色、线索脉络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文章谋篇布局的合理,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这些阅读理解和发现梳理成文,然后在课堂上朗读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2)展示阅读作文,交流感受,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

学生甲谈《半截蜡烛》的课文题解。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半截蜡烛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却牵引着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它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于是,一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故事围绕着它展开了。

学生乙谈《半截蜡烛》的写作特色。

《半截蜡烛》一文,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方面,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被点燃的,然而实际上,蜡烛两次被点燃,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更近一步。另一方面,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熄灭蜡烛,却两次遭遇危机,既紧张又刺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惊一险的紧张情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是完全相似的。

三、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训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训练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训练内容可以事先按照教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目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把控和调节课堂节奏,展示教师的教学才华。二是训练性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即教即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点如下。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没有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视学生的阅读发现结果而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性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理解,这样呈现出来的阅读结果必然是多样的。同时在每一次的阅读历练中,学生所学知识将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转化为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三是运用性阅读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有助于增进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

蜡烛课后题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改进;优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95-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41

最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还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导致实验不成功或不完全成功,未能发挥实验应有的功效,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实验在实际操作和演示时往往不能成功,在教学实践中若能稍稍加以改进,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要的谈谈初中化学课堂上几个实验的改进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人教版课本第十二页,有一个实验――“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我观察到,学生的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蜡烛刚点燃一会儿,就把它吹熄了,这个时候产生的白烟很少,就很难被点着,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还有的学生熄灭蜡烛时白烟虽然比较多,但由于他熄灭蜡烛后,才去划火柴,而且划火柴时动作较慢,等他划着了火柴再去点白烟时,白烟已经扩散不多了,这个时候好多学生也点不着白烟。根据这两个现象,我对实验稍稍作了改进,首先提醒同学们先检查蜡烛上端露出的烛芯不要太小,以保证点燃后火焰稍大一点,点燃后时间不要太短,大约等两分钟左右,待蜡烛燃烧充分再熄灭,此时产生的白烟就会比较多;手里要预先拿一个打火机,在吹灭蜡烛后,立即用打火机去点白烟,可以很容易做到点燃白烟,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验成功的几率。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教版课本第十五页,“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做这个实验时,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接触实验,有些细节问题不容易注意到,比如将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时,如果组内两位同学配合不够好,其中一个同学插入的速度比另一个同学快,就易使木条火焰熄灭,由于他们步骤不同步,影响现象的观察,有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另外两根小木条的材质差异、粗细程度也是影响实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小木条长度不够,使用时,由于火头朝下,燃烧速度快,小木条就会迅速变短,拿着小木条的手就会嫌烫;有时候将木条伸入瓶内时,手稍稍一抖,木条下端靠到了集气瓶的内壁,也容易导致木条火焰熄灭,影响我们根据实验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以上问题,我终于想出了一个改进方法: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等长的两小段,用小刀和剪刀把烛芯修剪成差不多的大小,这样两段蜡烛材质相同,点燃后火焰大小相似,将两个小蜡烛分别用蜡烛油粘到两个燃烧匙内(如图1所示),这样点燃蜡烛后,拿着燃烧匙上端的手就不会感觉烫人,同时也不会像小木条那样因为碰上瓶壁易引起火焰熄灭,在蜡烛点燃后,要求两位同学同步缓慢伸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根据蜡烛在瓶内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两瓶内的气体含氧量的多少。经过如此改进后,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一百。

三、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人教版课本第93页,“ 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铜溶液,塞好橡皮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课本上图5-3左图与右图中的锥形瓶内的液体颜色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可是我却发现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这种颜色的改变。所以我在实验课上,给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一瓶适量的铁粉,让他们用铁粉代替课本中的铁钉来进行实验,由于铁粉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积较大,加快了反应速度,在将锥形瓶稍加振荡以后,瓶内的液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马上发生了很明显的颜色改变,从而出现了与课本上图5-3一致的现象。

四、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蜡烛课后题范文6

传说古希腊人很崇拜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在祭品(用面粉和蜂蜜做的蛋糕)上点蜡烛,则象征月亮的光辉。后来才有了过生日吹蜡烛的习俗。

蜡烛成长史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把动物(主要是牛和羊)的油脂涂在树皮或木片上,用来照明、取暖,看起来倒有点类似火把。后来有些西方国家流行在修道院里养蜜蜂,用蜂蜜自制蜜蜡,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蜜蜡甚至戴着圣洁的光环,被视为处女受孕的象征。而现在的蜡烛用的多是石油制成的石蜡,只是在功能和造型上越来越丰富了。

其实现在的蜡烛已经不能简单地从造型上分类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形状都可能出现,不过遵照物理的科学性,以烛芯为圆心的圆柱形依然是最普遍的一种样式。

而随着蜡烛功能的增多,与它们相处的场合自然越来越多了:泡花茶的时候,小蜡烛既能随时加热,又能营造暖暖的氛围;透明鱼缸里悠悠漂着的小蜡烛也是浪漫利器;拥有香熏功能的蜡烛更是闺房新宠。

1 纸艺灯笼 准备一张稍硬的、好看的彩纸,接下来折折剪剪的手工活儿就交给家里的小朋友了,只是别忘了用杯子或者瓶子把蜡烛与纸分隔开来。

2 动物世界 天气越来越寒冷,可以开始召唤动物们来家里过冬了,暖洋洋的氛围先通过烛台营造起来。

3 翻新瓶子 给透明小瓶子第二次生命:用绳子随意地绕瓶子几圈,系紧,再用丙烯颜料给瓶子上色,晾干后解去绳子,将铝壳小蜡烛放入其中即可。

蜡烛美容室

小时候学DIY,自制蜡烛也算是挺热门的课程。把彩色蜡笔和白蜡烛放在易拉罐里隔水加热至融化,烛芯穿过完整蛋壳的小洞,然后把融化物灌入鸡蛋中,冷藏固定形状。不管当年实践是否成功,这个最初的蜡烛美容仪式还是挺难忘的。

后来这个实验有了2.0升级版,就是把固定蜡烛的器具改成灌水的气球,这样就能做成中空的球形蜡烛,体积比鸡蛋大许多,样子也更精致了。

蜡烛本身的DIY法,我们可以用童年的方法来举一反三,那么现在该学点烛身和烛台的美容术了。它们的操作可能比幼时的手工课更简单,但是效果却丝毫不会打折扣。

需要的材料:

纯色圆柱形蜡烛

好看的印章

彩色印泥

无光清漆

动手做吧:

好看的印章可不是只能印在纸面上的。印章上洋气的英文圆体字、各种场景和主题图案,甚至是一两朵绽放的玫瑰,都能为单调的纯色圆柱形蜡烛带来别样风情。

各处搜集好看的印章和印泥是做印章蜡烛的第一步。万事俱备之后,就把印章的章面朝上,平放在书桌上,用印泥按压,保证均匀上色。接着将蜡烛平稳地滚过印章,印上清晰的文字和图案。有条件的话,最好上一层无光清漆,既保证持久度,也能提高品相。静置晾干后就可以用起来了。

需要的材料:

小块印花或蕾丝布

1只气球

胶水

碗或盘子

柱形蜡烛

小杯垫

动手做吧:

上一篇踏青的诗句

下一篇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