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件范例6篇

蜡烛课件

蜡烛课件范文1

我们都听过或者学过《借光读书》的故事吧,其实我也有过类似故事主人翁匡衡那样的经历,至今想起还感慨万千。

记得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学校的教室里才装上了电灯泡,我才结束了凑光读书的日子。之前的三年,早上晨读我一直都是凑光。

80后的我们上小学时,跟现在的孩子上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吃过早饭7点多才去上学,而我们那时5点多就得去学校晨读,晨读一阵子后接着上一节课,然后再放学回家吃早饭。

5点多,夏天还好,天亮得早,不用灯坐在教室里也可以看见读书。冬天就不行了,冬天天亮得晚,5点多时教室里还漆黑一片呢。

每到冬天早上晨读的时候,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就带上蜡烛和火柴,用火柴点着蜡烛,将蜡烛熔化出液体,滴几滴在桌角上,然后再把蜡烛焊在上面,这样就可以在明亮的烛光下读书了。

我的家庭条件是不允许我这样做的。我们家里晚上都是靠煤油灯取光,点煤油灯比点蜡烛省钱。即使是煤油灯,屋里不完全黑下来,母亲也是不舍得点着的,点蜡烛对我家来说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怕同学们笑话,我总不能端个煤油灯去学校里,所以冬天早上晨读的时候,我只能凑着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烛光来读书。

可是由于家里没有表,母亲都是凭着鸡打鸣来估摸时间,喊我起床上学。没有个确切的时间点,怕我上学迟到,母亲只能尽早地让我起床,因此,我常常都是提前好长时间去学校。往往我都来到学校好久了,那些有蜡烛的同学还没有来。我急着读书,却苦于没有光,只能干着急地等着。不过,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我从家里准备了一个酒瓶上的金属盖带去学校,然后趁午休或是课间的时候,挨个地把那些点蜡烛的同学课桌角上的残留蜡烛油,用刀片一一地刮下来,收到酒瓶瓶盖里。有时候收集得多,装不完,就装在衣服的口袋里。然后放学拿回家,等母亲做饭时,我坐在灶前,一边帮她烧锅,一边把瓶盖里的蜡烛油凑着从灶膛里窜出的火苗把它们烤熔化,再趁着它们熔化的状态,揪一点棉絮捻成一个小灯芯把灯芯插进熔化的蜡烛油里。这样,第二天晨读,我就可以点着自制的小灯读书了,就不用焦急地等别人的蜡烛了。

不过,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外号“抠王”。一开始,同学们取的这个“抠王”的“抠”是动词,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形容词。甚至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又把这个外号演变成了“抠油大王”、“抠门大王”。每当下课或是放学的时候,他们就会跟在我后面大声地喊“抠油大王”、“抠门大王”,并相互炫耀着,他们给别人起外号的技艺有多高超。

没人理解我难堪、无地自容的心情,我低着头红着脸快步地逃离着他们。现在已记不清当时我对他们有没有愤怒,我想是有的,只是被自惭形秽的浪潮给淹没了。

幸好,这一现象最后被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了,王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同学。

王老师代我们数学,同时也每星期给我们上一节自然课。王老师批评了那些同学过后,又在一节自然课上表扬了我的发明,说我是个节俭又善于动脑的孩子。那节自然课结束后,王老师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就是要求我们班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我发明的那种小灯。

蜡烛课件范文2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难点:半截蜡烛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其在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预习反馈。

1.课前交流“蜡烛”。

2.板书课题:半截蜡烛(指导“截”字的写法,强调结构和偏旁)。

3.屏幕出示: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少校、中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预习带着要求读课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欲抑先扬,关注“蜡烛”。

1.过渡语: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没有严阵以待的战斗,一场没有硝烟的搏斗却在潜伏上演,让我们聚焦“半截蜡烛”。

2.屏幕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绝密、绝妙。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2)你认为怎样的情报才是“绝密”情报?

(3)这个“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它真的就万无一失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

3.转折:“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通过比较朗读,感受形势的紧迫和急切,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环境烘托对表达的作用,同时得出统领全文的重点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伯诺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德军斗智斗勇的?

四、走近人物,精读赏析。

1.过渡: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7自然段。

出示导学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周旋、化解危机的?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在相关的词句下圈圈画画,简要写写自己的感受,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导学。

伯诺德夫人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预设1:“急忙”。

这时候为什么母亲会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预设2:轻轻。

伯诺德夫人刚才是急忙把蜡烛换走,而现在她却轻轻地将蜡烛吹熄,这又是为什么呢?(指名说,并请他读好这句话。)

预设3:交流伯诺德夫人说的一句话。

(1)是啊,当中尉点燃蜡烛时,母亲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生怕这份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会泄露,所以她急着想用一盏油灯来取代这半截蜡烛。这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来细细地咀嚼品味一下,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想想为什么(点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

(2)尽管你们强调的字眼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3)是呀,我们这样读,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这句话。

(4)多么机智而又镇定的伯诺德夫人!

(5)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是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杰克

过渡: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轻轻地把半截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了(板书画烛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截蜡烛越来越短(擦去一些),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是谁站了出来?

(1)此时,杰克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这时候……暗了许多。)

(2)读读杰克的举动,看看你能读懂一些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杰克想借机把蜡烛拿走;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

(4)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指名读德军的话。

(5)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6)好聪明的杰克!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7)当转移蜡烛的计划失败,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他可能会想:______。好一个镇定的杰克!

蜡烛继续在燃烧,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两句话,齐读。

蜡烛更短了,危险更近了,是谁最后扭转了局势?

杰奎琳

(1)读读写杰奎琳的自然段,想想杰奎琳最后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杰奎琳将烛台端起来上楼时,她会想:_____。

(3)同学们的体会都很深刻,那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杰奎琳在生死关头的镇定读出来呢?

(4)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擦去烛焰)。

(5)绝密的情报保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他们一家靠什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相机板书:机智、勇敢、镇定、齐心协力、爱国。)

(6)学到这里,你对这半截蜡烛有没有新的认识?(点拨:这半截蜡烛里藏着的仅仅是情报吗?还藏了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镇定、齐心协力,和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7)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分角色朗读)

五、总结本课,拓展提升

蜡烛课件范文3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初中化学《绪言》一节内容的教学,课后学生有一个小实验――点燃蜡烛并观察发生的现象。我没有轻视这个小实验,而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求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把蜡烛点出新感觉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们把蜡烛点出新感觉了吗?

学生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好几层;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黑烟,熄灭时会产生白烟;燃烧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刻点时一点就着,冷却后再点燃需要的时间稍长;如果用茶杯把一支短蜡烛完全罩住,蜡烛燃烧一会火焰渐渐变小而熄灭,一股白烟缓缓上升;此时用这只茶杯再罩住另一支燃烧的短蜡烛,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如果用茶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茶杯内壁有小水珠;如果点燃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的靠近放在一起,高处的蜡烛火焰晃动的比低处剧烈。

此时,我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回答问题,顺势复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分析了燃烧火焰的分层和各层的温度高低,同时还用蓝色的钴玻璃片挡住蜡烛的火焰进行观察,学生们看见明亮的黄色火焰变成紫色火焰,感到非常有趣。

通过点蜡烛这件“小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实践入手,给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即学生的思维空间、课程空间、兴趣空间、特长空间等)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强化学生和环境互动,培养学生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去研究一件事物,准确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如果教师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讨论自纠,效果一定会更好。如初中学生画酒精灯时,常常容易忽视某些细节而把酒精灯画成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怪灯。为了加强学生们纠错的效果,我画了一张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愁眉苦脸的酒精灯,问学生们酒精灯怎么了?

学生们看见这盏奇怪的酒精灯后,立刻很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争论的还挺激烈。最后的答案主要有两类:其一因为画的不正确,没有灯芯、没有酒精,无法燃烧,酒精灯生气了;其二是酒精灯在思考创新问题,怎么样才能不用酒精和灯芯,也能正常燃烧。

对这两类答案,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一类答案的得出,帮助了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画酒精灯。而第二类答案,则充分表现了学生们善于思考和探索,说不定哪天还真能设计出外观跟现在的酒精灯差不多,但是不用酒精和灯芯的燃烧器来呢。

三、花大力气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初中化学一年时间直接见效,因此扎扎实实上好新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下各方面谈谈如何上好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处理好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矛盾。课堂教学效益从质和量两方面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益它不仅要反映学生获得了什么而且要反映获得的量。教学目标不仅规定“学什么”还要规定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和时间内“学多少”。如初中常见的酸安排4课时,每一课时做到起点低、目标制定明确到位,同时配有一定的巩固练习来检测目标落实情况。但在目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是目标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问题。也即俗话说的一部分好的学生吃不饱,少部分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呢“立足中间抓住两头”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得快的学生。提问时有意识让差、中、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即兼顾了个别学生又大面积提高了全班的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由两个动态过程组成的,一是教的动态过程,二是学的动态过程。两个过程同步展开同步发展,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即“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很难实现教和学的两个动态平衡。教师应正确、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盐酸的性质时分组实验观察浓、稀盐酸打开瓶盖后的现象从而得出盐酸的物理性质。同样道理根据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白醋代替盐酸做与石灰石、鸡蛋壳、生锈的铁钉反应巩固课堂知识也为后面酸的通性打下伏笔。

3.加强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生正处青春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和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全体学生建立档案管理,经常在心中对他们排队摸底。及时记载他们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及平时的优缺点,做到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批评学生要抓住要害抓住典型事例,使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能从思想上帮助教育孩子。力争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课堂上尤其关心注意中等学生特别是智力教好而学习行为不好的学生,防止他们上课走神分心,经常提问他们,回答问题时及时肯定表扬,这样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催化剂。抓住中间当然也要兼顾两头,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蜡烛课件范文4

今天晚上停电了,爸爸翻出了几支蜡烛和一把手电筒,让我学着点蜡烛,他用手电筒给我照明。

我右手拿着打火机,左手拿着蜡烛,“嚓”的一声,打火机冒出了红红的火焰,我迅速将打火机倒过来对准烛芯……啊呀!火烫着我了!我惊惶失措地丢下打火机,朝药箱跑去……

我右手大拇指上抹了厚厚的一层药膏,爸爸把点蜡烛的方式演式给我看,只见他用右手拿着打火机,左手拿起蜡烛迎了上去,然后将蜡烛倒转过来,点着了火。

几天后烫伤的痕迹逐渐消失了,然而我却一直在想一件事:为什么我那种方法会引火烧身,而爸爸那种方法却不会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

蜡烛课件范文5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物大小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判断及像、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认为像、物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或大小有关系,在探究过程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立足探究,紧扣中考考点,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妙趣。

2.掌握“替代法”研究问题,建立正确的虚像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会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虚像。

【探究器材】

教师:平面镜成像规律课件。

学生分组:玻璃板、支架、二只一样大小的蜡烛、刻度尺、铅笔、白纸、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

教师:以生活中照镜子为例,引入平面镜和成像。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和猜想。

1.像的位置

2.像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的关系

4.像的虚实

三、设计实验

“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四、探究过程与搜集证据

教师:探究器材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刻度尺测量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课件展示的步骤安装器材。

教师:为什么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薄一点还是厚一点好?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两块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对比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像成在哪里?能看到但摸不到,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认识“替代法”研究问题。

学生:像物异侧,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好像被点燃,此处为像的位置。

教师: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引导学生用白纸做光屏,看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用手感受有没有烛焰的灼烧感。

确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用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

学生:易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教师: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对探究有什么影响?

学生: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像、物距离。

教师:为什么测量三个远近不同的位置?

学生:多测量几次,规律具有普遍性。

学生搜集证据并填入数据表。

教师随机抽取2组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五、论证

验证猜想与结论是否相符

六、评估

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各组讨论实验的得失,交流探究经验,

八、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1.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物异侧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课堂练习】

1.(2008宿迁)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2.(2009广州)右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答案:B

3.(2009烟台)22.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2009江西)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 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玻璃 位置

5.(2009威海)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右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答案:大小 虚

6.(2010福建莆田,16题)小立身高1.60 m,站在镜前0.50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______m,像高_______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0(或0.5)1.60(或l.6)不变

【课后小结】

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本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猜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器材,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是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适时加入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引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蜡烛课件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16-02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数量的小说被选编或改编作为课文。以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为例,有中国小说,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有外国小说,如《爱之链》、《船长》等;有短篇小说,有选自长篇名著中的某个章节。纵观小说课文,它容量小,篇幅短,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为主,人物不多,情节、场景集中紧凑,线索不复杂,短中求精、小中见大,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主要人物某一阶段的经历、遭遇,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体裁特征,研读课文,走进人物,关注人物形象。所谓研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一个标点也不放过”。

一、研读描写方法

小说课文大都运用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以及肖像描绘、心理剖析、行动描写等多种方法,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精读赏析。

例如,《半截蜡烛》的主体部分就是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如何与凶狠的德军周旋斗争的,这也是课文的重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去了解人物的方法。如: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神态、心理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有“脸色苍白”、“急忙”、“从容”、“默默”、“镇定”,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气氛,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有:“伯诺德夫人知道……”,“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理清人物关系

教科书所选编的小说,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还通过描述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从侧面展示人物的思想、言行,为烘托人物的性格服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这一点。

例如,《半截蜡烛》重点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表现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同时也刻画了德军的搜查严密、凶狠、残暴。教学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德军的词句,如“闯进”、“快步赶上前”、“厉声喝斥……”、“一把夺回烛台”、“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学生从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德军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再如,《三打白骨精》在体现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性格的时候,也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白骨精。教学时,要抓住白骨精的“变”。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请学生找出描写白骨精的“变”的语句,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变”,说说白骨精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归纳出白骨精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说明了什么?说明孙悟空更胜一筹。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更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

《三打白骨精》文中还刻画了唐僧的言行神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从侧面体现了孙悟空的坚定不移。

三、把握情节发展

小说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因此情节就成为小说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情节是由一系列能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事件、细节组成的。入编教材的小说课文都根据塑造形象与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情节。

例如,《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发展,了解人物的变化,体味人物的性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弄明白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主要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第二段主要写德军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家,并点燃了桌上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点燃了煤油灯,吹熄了蜡烛,暂时缓解了危机。第三段主要写了德军又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假装借用蜡烛生火而端走半截蜡烛,但被德军喝止了。第四段主要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成功保住了秘密和全家人的性命。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人物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讨论: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可引导学生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学生体会到“三打白骨精”能够展开故事叙述,使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更能体现降妖除魔的艰苦不易,从而深刻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四、细读环境描写

小说课文都能充分、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描绘人物活动,突出人物形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功的小说人物刻画,总和环境描绘分不开。作者在描绘景物与环境的同时,往往也刻画了人物,展开了情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研读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例如,《半截蜡烛》为突出人物特点,运用了生动传神的环境烘托。如第三自然段写道:“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气氛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