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感动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移动设备;传感器;体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209-02

随着信息化时代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各种创新手段以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通过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相关技术来实现对体感的应用开发和研究,不仅对于移动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体感应用系统的研发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体感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数据的精准度,同时降低传感器的能耗,因此本文对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体感应用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1 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概括

1) 传感器的内涵

传感器主要是指能够接受相关信号或是相关刺激并且获得相应反应的器件,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将等待测量的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化为另外一种相对应输出的装置,通常情况下用于自动化控制和安防设备中。严格来说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的装置,传感器能够感受到相关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够将所检测到的信息按照相应的规律和方法转变成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等要求。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的传感器主要在移动设备中起着辅助功能的作用,手机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和手机新功能的不断增加为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在彩屏手机和摄像手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传感器也通过不断更新的趋势为移动设备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功能,例如体感作用和方便快捷的数据库信息等[1]。

2) 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重要性

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是Android移动设备基于硬件的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有效的对手机和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运动状况进行跟踪,加速度传感器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移动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目前传感器设备以其独特的特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广泛应用与社会发

展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海洋探测技术的应用等等,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移动以研究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同时传感器能够将智能手机具备更加完善强大的娱乐商务功能,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

2 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体感应用

1) 传感器数据的传输

传感器数据的传输是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体感应用中的主要应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传输实现通信,通过相关渠道的同时使用相关用户数据报协议,实现移动设备中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连接,从而完成系统的相关通信,完成通信后的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数据传输的方法具有传输速度快并且延迟小甚至无延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相关数据的完整。但数据报也不会完全的保证数据不丢失,当数据偶尔丢失的情况下,用户的运动体感操作所产生的相关连续性动作,便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促使数据的连续性,从而不会对移动设备用户体验产生过多的影响。例如在动感自行车游戏中想要控制自行车使其左转弯,然而该动作需要保持一定的幅度,因此该幅度便会连续性的发送多个左转的数据,而在发送过程中丢失少量数据对于用户体验而言并不会产生过大影响[3]。

2) 传感器动作数据的量化

传感器动作数据的量化是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体感应用中的重要应用。体感用户对移动设备屏幕进行单击、双击、长按或是划屏等操作时,都需要移动设备的终端将用户所进行传感器动作数据的量化,转化为相应的数字信号后才能够对移动设备产生反应,从而实现对移动设备的相关处理和操作。各种移动设备中的手柄上便有不同方式的操作状态,因此需要将相应的系统编号规定好,同时对相应的键盘进行科学合理的按键和操作,将相应的设备进行封装和发送,由此实现远程控制,同时提高数据传输技术。例如游戏手柄中两种不同的操作状态便是弹跳和蹲下,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将设备键盘和游戏系统编号进行对应和发送,最终实现完全发送,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促进传感器动作数据量化进行转变并实现远程控制[4]。

3) 传感器数据的用户操作

传感器数据的用户操作是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体感应用中的关键应用。在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体感应用中,为了能够确定移动设备传感器使用的实际基础,从而保证移动设备通信的流畅和数据传输协议,使模拟识别做得更加人性化,需要结合Android移动设备的多点触摸功能和传感器功能,同时将二者完全地融入到计算机中,通过Android移动设备相应的服务器与相应的零部件进行连接,由此实现移动设备数据信息和物理两者空间的巧妙结合。另外,为了使Android移动设备服务器能够是被移动设备所发射出的指令,用户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操作模式,此操作也可以看做是引导用户正确科学的使用移动设备的传感器。在移动设备中传感器的应用不止一种,同时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关于移动设备传感器的应用,常用的客户操作可以同时拥有不懂模式的应用[5]。

3 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模式

1) 同步生命周期模式

同步生命周期模式是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模式之一。在移动设备的相关程序中,程序管理着移动设备的传感器相应的启动和关闭操作,而启动和关闭的操作主要通过生命周期中的onResume方法和onPause两种方法具体实现的,如此一来当移动设备中传感器的工作时间与生命周期的工作时间同时进行时,则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移动设备中的传感器在进入相应生命周期时开启,移动设备中的传感器在离开相应生命周期时关闭。同时Android移动设备同时包含了其他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的原理也十分简单,当Android移动手机设备在静止时,可以将手机设备的角度方位进行改变,主要结合重力传感器改变其向量值从而实现传感器在Android移动手机设备中的传感成功,重力传感器的开发过程也类似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开发[6]。

2) 注册事件模式

注册事件模式是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模式之二。作为移动设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机制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工作机制与普通Java中的事件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者间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显示组件方面,通过对Android移动手机设备传感器的分析,将而这进行细致的区分,一方面是通过SensorManager,移动设备传感器的相关显示组件将会自动注册相应的监听器,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人工操作流程或者监督,而普通的Java中的事件机制则无法实现此项内容;另一方面,当移动设备程序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况时,相应的移动设备传感器显示组件也会立即失效,但其他程序则仍会继续保持工作的状态,直到移动设备传感器被人工关闭[7]。

4 提高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用户体验

1) 制造Android移动设备传感器的延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速度传感器在Android移动手机设备中广泛被应用,虽然如今能够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对相应程序进行控制,但用户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仍会产生较多加速度数据,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而言,都没有必要也不想允许对其进行逐一处理,如此则需要制造一定程度上的延迟,就目前传感器发展现状而言,主要制造延迟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忽略手机使用过程中的多余数据,在忽略一定数据后对手机设备进行重新监听,此种方式受手机用户对手机使用的方式限制,可行性不强;其二是在移动设备传感器数据源头,对每一事件进行细致监听,一旦出现能够满足条件的数据,则立即注销手机设备传感器,利用相关方法和方式将所取得的数据信息的步骤停止,同时设计好下次操作模式[8]。

2)节约传感器能源的能耗

通常情况下,在移动设备的使用中反复甩动传感灵敏度高的相关程序,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设备使用者的厌烦心理,同时由于手机资源受到限制,加重了手机设备本身的耗电量,此种现象会极大程度上降低用户对Android移动设备的青睐程度,因此说,相关移动设备传感器设计人员在对Android移动手机设备传感器进行全面实际时,应该首先考虑电能节约的问题,使手机应用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为人性化。从传感器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相关设计者应主要从三方面考虑能源消耗问题,第一是需要考虑能否对现有用户的操作习惯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是要考虑操作步骤是否简单明了,第三则是要考虑相关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大部分机型的配置要求。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设备等较为先进的通讯手段日益普及和移动体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逐渐方便快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移动设备传感器进行概括,同时从传感器数据的传输、动作数据的量化以及用户操作等方面对移动设备传感器的体感应用进行探讨,从同步生命中期模式和注册事件模式对传感器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对提供传感器用户体验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文权,胡慧.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3,5(12):111-112.

[2] 陈建明,张亚军,沈媛雪.基于Cortex-A8处理器与Android平台的温度检测系统设计[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69-71.

[3] 刘书伦,冯高峰,贾宝华.基于物联网Android平台的远程智能节水灌溉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5,2(6):217-220.

[4] 周立,张书慧.基于Android平台的茶园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4):54-57.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发展的背景下情感因素作为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也被众人认可,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初中的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被看重,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情感因素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尊重为先,诚恳为上是搞好情感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能真诚相待,关心爱护,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某些满足,就会充分发挥更大的潜力,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对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应把教与育,爱与严融为辩证的统一体,做到爱之深,育之严,寓爱于严, 严中有爱, 以情感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理解他们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学会关心赏识学生作为教师,在学生感到失意时,能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学生感到无望时,蹲下身去,用温暖的话语去抚慰他们的心。教师一次真诚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足以让一个屡遭失败的学生兴奋许久,甚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教师要拿出爱心与诚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把爱仅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空洞的话语交流和情感驯化上,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 ,形成双方交互式的、平等的、真诚的沟通。爱心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前提。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 ,要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情感发生积极变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这样他们才会 “自由表达 ”、“自由参与”,处于压抑、紧张的课堂气氛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 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产生厌烦情绪 ,可见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 , 就必须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感情填满整个课堂,倾注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天职,这种情感活动具有伟大的意义,需要教师对待学生时保持一颗童心,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首先,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方 向要合理引导。教师要真心实意关心学生,通过深人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了解,达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学习环境。有了成就,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祝贺,有了困难,就要互相帮助。由于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如果学习失败就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要对与学生相处交往的每一个活动产生重视,把同学之间的爱和教师对学生的爱都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温馨的学习气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建立情感交融的人际网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浓厚的主观能动色彩,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够使他们更确切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其结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肤浅而非深刻,抽象而非具体,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领悟文本知识的丰富内涵。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必须追味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好文章的目的。

(三)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中阐述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情,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之所在。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符合,相接轨。

参考文献:

[1]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3.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3

一直以来都为学生的作文头疼,尤其是那些味同嚼蜡的作文读来更是让人难受。这些学生也许沉溺书山题海中太久,在他们的作文中很难看到真情的闪耀,更别说写出那种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篇章。难道是生活中缺乏这些吗?不是,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东西很多很多,它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物品,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以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种无私的付出。他们缺少的是一颗易感的心。面对大自然中或壮丽或秀美的景色,他们不曾感动。那激扬澎湃、撼人心魄的浪涛再也激不起他们的一腔豪情,再也吟不出苏轼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和孔夫子那“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有的只是漠然的眼神。面对历过艰难险阻,跨越荆棘沟壑而登临的绝顶,他不会感动,有的只是悲叹“真累”,再也不会有“天以无边地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面对秀丽的景色,也懒得去记下自己真实的感触,不再为一草一木而感动,不再为伟大的自然而感动。面对破碎的山河,杜甫吟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人诗句。为自然景物而感动,让其著上作者的感情,使情满山,使情溢海。面对长期给自己关心、支持的父母,面对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像父亲那无声的关怀,母亲那絮絮的叮咛,还有天凉时,父母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他们不曾感动,以为这一切均是情理之中的。为了能够改变学生的这种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的状况,改变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的弊病,想通过一次作文课的集中展示与指导来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多些关心,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触动他们的心灵中归柔软的部分,让他们的心灵充满感动。

二、课堂回顾

(一)激情导入

(二)评点问题,引出议题。

(三)学会感动,学会敏锐感知自然与社会。

1、自然景物:或悲壮,或秀丽,或催人奋进,或促人警醒。如《风景谈》中“沙漠驼铃”之所以动人在于其人的活动。“我们可以为一株小草,一棵巨树,也可以为激越奔放的大海,温婉秀丽的湖而动容。”这是贾军同学《敬畏生命》中的精彩句子。展示贾军同学的作文并请同学对其点评。择取重要段落展示王介友同学的《天牛》和冯明同学的《老麻雀》。

2、挚爱亲情:有的表现热烈,有的表现轻淡,但寓含的却是那份舍不去的亲情。“你不想家,但妈想你呢。”面对母亲那鬓边的白发,我不禁动容。这是我在《母亲》一文中所写的文字,学生听读我的范文,同时摘取重要片段展示李宁龙同学的《老父亲》和孙园同学的《母亲》,并请小作者谈感触,深情的叙述让同学非常感动。

3、社会问题:一些重大事件或一些能触动人心弦的内容。如《历史岂容篡改》中人们那愤怒的控诉,如《东史郎日记》在宁发行时一些大学生那调侃的语句让人心寒,而《未写完的战地日记》中许、朱二烈士的亲情让人动容。展示陈美玲的作文片断《朋友,别哭》。

4、文学作品:通过作品内容或作家本身的感染力打动人心。如《简爱》中的简爱那悲惨的遭遇触动你我的心灵,《乱世佳人》中斯佳丽在塔拉庄园被毁后重新振作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久经磨难而不渝的品格。《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那不断奋进的脚步。展示俞祖建同学的《梦系铁达尼》和顾涛《寻找爱的女孩》的片断。

(四)师生共同总结。

三、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次的作文课,整体氛围很好,很多同学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思维也空前活跃,畅所欲言,谈了很多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有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最高热情,达成理想目标。要知道作文惟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老师。

2、引导学生多体验。体验是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直接的体验,感受是立竿见影的,而间接体验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众多的平凡事例中,找到了其中的感动之处,但难也就难在是否能触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以及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自身的亲情中,更关注于社会,放眼世界。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多想、多回味。只有学生真正的去关注生活,融入生活了,才能真正的表自己的情,达自己的意。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竞赛;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88-03

在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中均依据运动员所完成动作的难度、优美程度和稳定性来评定成绩。比赛中当技术难度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谁能发挥自身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去赢得裁判的赏识,去感染观众,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可见,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对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运动员的特点是在技术难度上占有着较大的优势,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却相对薄弱,艺术表现力状况已成为限制我国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在。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表现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争实力是摆在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并非随意可得,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为了使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得以更好的提高,本研究就如何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项目中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运动训练学、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操、舞蹈、表演理论、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及著作 ;登陆相关项目网站,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到相关项目1985-2005年的竞赛规则,为了解各项目发展进程提供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国家花样滑冰队、花样游泳队、艺术体操队及省、市技巧项目教练员、舞蹈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35份问卷,收回35分;对上述项目运动员发放问卷106份,收回问卷106份,回收率为1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1.2.3录像观摩与分析法对近期国际、国内的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技巧、健美操的等重大赛事的比赛录像进行观摹,对23次赛事的进行重点分析与统计。

1.2.4现场观察法对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运动员训练进行现场观察,通过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1.2.5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运用定义法、分类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对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要素、规律进行研究。运用 Microsoft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及获取的运动员比赛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艺术表现力培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本研究首先从提高艺术表现力的相关因素调查入手,在对35名专家关于艺术表现力影响因素调查中得知,舞蹈训练、音乐素养、表演能力、文化修养排序为前四位。就此本文先从舞蹈、音乐、表演、文化修养等方面研究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2.2关于舞蹈表现方面的培养

2.2.1关于舞蹈与艺术表现力舞蹈是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它能够最直接、最强烈的抒发人的情感,撼动人的心灵。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舞蹈定义为“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运动来抒发感情的,都可称为舞蹈。

在花样滑冰等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成套动作要表现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种意境。 在比赛中谁能够在完成较高难度的同时,将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运动员在表演时所采用身体动作许多是借鉴舞蹈艺术,并将其移植、发展。所以说运动员要想具备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较好的舞蹈基础。

2.2.2关于舞蹈表现能力培养关于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本研究将分为一般能力培养与结合专项特点培养。

2.2.2.1关于舞蹈能力的一般性培养舞蹈能力一般性培养,主要是指舞蹈基本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即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运动员的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运用身体律动练习,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节奏感;运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提高其协调能力;运用现代舞训练,使运动员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

2.2.2.2关于结合专项特点的舞蹈培养在花样滑冰专项中应将舞蹈内容与冰上动作、滑行图形、滑行步法等相结合,并根据编排成套动作需求进行训练;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应注意舞蹈动作与身体动作及器械的有机结合、巧妙的利用,特别注意结合器械特点而进行的舞蹈练习;在花样游泳中舞蹈训练是结合水的特性、克服水的阻力而进行,在不同的动作中均注重注意身体的伸展与挺拔,注重运用手臂去表达、脚尖绷直、腿部姿态的控制等;在技巧中应运用舞蹈中的跳步、转体、移动等将技巧中的跟斗有机的、协调的融合为一套完整的动作;健美操中的转体、跳步等难度练习均来源于舞蹈,因此在姿态、力度、节奏等都应符合健美操竞赛要求。

总之,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应采用通用舞蹈训练与专项舞蹈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2.3关于音乐表现方面的培养

2.3.1关于音乐与艺术表现力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情绪、意境主要是来源于音乐。如果没有了音乐的就缺少了艺术表现的源头,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所以说音乐是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比赛中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意境等激起了运动员情感体验,运动员再进一步通过身体动作把这种情感体验进行表现。而这种体验是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以及联想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这些情感体验又受制约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和后天学习的程度。

2.3.2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要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本文将从一般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针对比赛音乐的培养两方面进行探讨。

2.3.2.1关于音乐素养的一般性培养 关于音乐的一般性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等途径进行。感知音乐就是尽量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运动员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学习音乐就是通过讲授音乐基础知识等使运动员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有所一定的了解,为提高音乐素养奠定理论基础;运用音乐就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体会音乐变化与身体动作的关系,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2.3.2.2关于比赛音乐运用能力的培养 将比赛所用音乐的风格、情感、内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处理好在成套动作中应采用的表现形式。在此方面主要是通过感知比赛音乐、理解比赛音乐、表现比赛音乐等方法进行。

2.4关于表演能力方面的培养

2.4.1关于提高表演能力的意义本文所探讨的表演主要是指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竞技项目中,将比赛套路的内涵、情感、意境表现出来的技巧.本文所探讨的表演可以理解为是建立在舞蹈技能、音乐素养基础上将身体表现于音乐表现融于一体的内在表演能力。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身体语汇动作技巧去交流思想、抒感、叙述生话。运动员在比赛场要受竞赛规则的制约,按事先编排的成套动作进行。运动员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身体去体现音乐中所表达的意境,并要达到努力感染裁判与观众,获得裁判的认同取得较高的艺术评分。

如果运动员表演意识较差或不善于使音乐在自己内心中产生某种激情,就是他们自身的技术技巧再高,肢体条件再好,音乐旋律再美,也很难表现出音乐所赋子的真实情感和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境,更谈不上感染裁判、观众,所以很难取得较高的艺术的分值,所以说表演能力的提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4.2关于表演能力方面得培养尽管体育的表演同舞台等的表演诸多不同,但就表现情感表现来说还是相通的,因此可借鉴舞台艺术表演中的培养方法,结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总结适合在体育竞赛中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对于培养运动员表演培养方法在此也将通过一般性表演和成套动作表演方法进行。一般性表演是成套动作表演的基础,而成套动作表演是对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的具体体现。

1) 一般性表演主要是通过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即兴舞蹈练习等表演方面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表演能力。

2) 成套动作表演方法的训练是分析伴奏音乐、整理情感体验、深化表演细节等步骤对比赛成套动作进行的表演训练。

2.5关于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

2.5.1关于文化修养对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指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平日修养。这种平日修养,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土壤” .自古以来,人们便注重培养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如果把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比作水,把事业上的成就比作船,则水涨方能船高。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艺术表现能力越强。情感以认识为基础,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良好的文化修养对的情感产生、表达和激发都有着重要作用,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必须注重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2.5.2关于提高运动员文化修养应注重的问题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因受专项特点影响,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较早,有时存在着不能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完成正规的教育的情况,这样从客观上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员要想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有需要较深的文化底蕴,因此需求与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应注重以下问题。

首先,在制度上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以及教学质量,使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能够与同龄的学生一样受到正常的文化教育。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有目的引导运动员进行有关文化方面的学习,进行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参加文学欣赏讲座等,提高运动员文学修养。

再次,运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等手段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

另外,运动员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其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运动员选材时应以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可通过舞蹈、音乐、表演等方面是进行,在培养过程中都通过一般性培养与专门性培养两种途径进行。

2) 一般性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利用舞蹈中的身体各部位的律动训练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利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通过舞蹈现代舞学习训练,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专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结合不同专项技术特点将舞蹈训练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专项特点的舞蹈训练内容。

3) 一般性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面为: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的三个层次,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专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对已选用的比赛音乐做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4) 一般性表演能力的培养方法为: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 、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及即兴舞蹈练习等。在专门性培养时节和比赛套路进行,主要是围绕着比赛动作套路、结合伴奏音乐,深化情感体验,细化表演技巧,形成比赛动作的表演思路,从而完美表演成套动作。

5) 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而艺术表现能力就越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也应以其足够重视,并做到从制度上保证,从方法上可行。

3.2建议

1) 艺术表现力培养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说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足够重视,并有计划的安排在训练计划之中。

2) 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还应注意到与竞赛规则、动作编排、音乐选编等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2004:46.

[2] 孙伟科.论艺术的表现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87.

[3] 张少云. 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J].新疆艺术,1999(6):53.

[4] .表力と内.[EB/OL]..

[5]科林伍德,王至元,陈华中.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多元文化 幼儿园教学活动 特点

多元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背景与主题,我国多元文化社会奠定了幼儿的多元文化背景,教育向多元文化转向是人、教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诉求。0-5岁是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可塑性强,是进行文化根基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应是幼儿、幼儿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是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明确其特点对优化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是十分必需的。

一、关注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

在西方现代哲学中,随着二元论思维范式的瓦解,福柯宣称“作为主体的人死了”,[1]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现象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罗蒂的“终极境遇”、 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社会交互理论”等都直接催生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否认存在超越诸个体之上的抽象力量,诸个体的自属于诸个体自身,主体间是平等的、独立的,这也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主体间的交往使主体间相互认识、理解并达成共识,关注主体间的共通性与共同性。主体间性理论奠基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的探讨,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活动中主体间性关系体现在教师主体、幼儿主体、课程设计主体、环境主体等几个方面,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课程文体、环境的交往关系,幼儿主体体现了幼儿与教师、课程设计、环境的交往关系,课程设计主体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环境主体也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主体之间平等互惠,不存在一方控制一方,或一方占有一方的现象,双方或多方的能动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存在明显的优越性:教师方面,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对知识的创新得到肯定,教师的价值得到尊重,有利于教师努力完成或实现其职业使命,有利于教师与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相互尊重和关怀及平等关系的形成。幼儿方面,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增强了教师与幼儿的相互理解和互动,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与建构、生成新的意义,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

“感性”可以说是与理性相对的概念和领域,“感性”最初作为一个哲学术语从日语中发展而来,感性在日语中既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态概念指人的感情及获得的某种直观、形象、情感化的印象;动态过程是指人内部的心理认识活动,关注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心理过程,从本质上可理解为人对事物在心理上的期待和感受。哲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及其低级阶段,指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各种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而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心理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觉、知觉、认知的连续过程。总之,“感性”奠基于人的各种感觉及心理活动并以其为中心。对于“体验”,存在多种看法:即一种认识方式、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活动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哲学认识论对体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种存在和生存方式,强调内部感受,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认识和理解。心理学范畴认为体验常常与情感有着紧密联系,情绪心理学则认为感受和体验是同一心理现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性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感性体验既包括由各种感官的外部感受而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还包括因外部感受而引起的内部心理活动。

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外部鲜活的事物,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挥幼儿感官功能,产生外部感受和内部心理活动的方式。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操作性、灵活性等多种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包括:操作法、演示法、表演法、观察法、发现法、游戏法等。幼儿在学前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经验直接来源于各种感官对外界的体验,因此,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切合幼儿的认知需要。

三、融合生活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生活过程不是仅对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关注,也不是对零散的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的关注,而是一种界于组织与非组织、结构与非结构、继承与创新、平淡与超越之中的特殊生活过程。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具有知识教化、情感渲染、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艺术手法,能够引起幼儿的愉悦体验,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如:教师语言的组织、教具和学具的选用、色彩的搭配、与教学环境的联结、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与艺术密不可分,而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状态。因而人们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建立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平等、友爱的关系,并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将经验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幼儿在愉悦中习得经验的教学技能技巧等称为教学艺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缺乏艺术高度的教学是平淡的、低效的、枯燥的教学,不立足于生活的教学是丧失了原动力的教学,是背离幼儿世界的教学。教学既应源于生活,也应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性提升,这才是教学不断得以勃发的生机。所以,教学过程是生活过程,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的因子,教学活动是教学艺术展现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性的特征,是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2.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阅读;双向互动关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在我国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读书识字,感受朗读时的声律,体会语言的运用。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特定的词语运用,在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观察语言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的方法,切身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带领学生领悟阅读的主旨。教师重视对阅读技巧的使用,使学生更好地读懂文章。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化为己用,运用到自己的文章或者语言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和阅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和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声律,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等形式的语感培训实践中,领悟语言的意义,斟酌字句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斟词酌句的感受语言的动态表达,使学生读懂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语体风格的形式,形成语流的意识。读书不但有朗读的形式,而且还有默读的形式。默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词语运用的优美和变化。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用词风格。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感训练中朗读和默读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训练一直是重点任务。在阅读训练中,经常通过让学生记录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语言段落、词句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独特和优点。在学生记录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斟词酌句地体会作者运用每个词句的用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作文的心理。不仅能把握阅读的重点,而且能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将优美的字词段落转化自我语言。在阅读过程中促进语感培养效用的转化。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培养中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1.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型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上,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指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既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在语感培训和阅读活动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语感的能力,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领悟,通过良好的语感将文章吸收,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现。

2.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相对稳定,具体深刻。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语感培训中拥有的良好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运用阅读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反复提高语感的训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是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研究,是对实践的总结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