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例6篇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1

自今年年初以来,xx乡围绕“树新风助脱贫”这一目标计划,把移风易俗作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禁毒防艾、卫生健康、扶贫政策等宣传宣讲,积极推进文明和谐新安建设。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制定并下发了《xx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xx乡移风易俗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奖惩办法》,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兼组织宣传委员杨进刚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计生、禁毒等组成了宣传发动、综合治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小组。与各村两委签订了《村干部践行移风易俗承诺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两委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年终考核等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好日常监督检查。坚持每季度调度一次、每半年测评一次,并把结果通报全乡,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发挥驻村工作组的作用,指导所驻村健全《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组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村广播喇叭、宣传栏、张贴标语和组织群众会、坝坝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禁毒条例》、《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党建月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三是突出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全面铺开农村环境整治脏乱差工作,在农村组织开展让门前净起来,让村道净起来活动,对普隆村集贸市场、固定摊点内外环境卫生也进行彻底治理,在全乡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2

自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开展以来,XX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做到精神文明“八个一”工程建设标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展现良好形象,切实有效的做到了移风易俗工作推动精准脱贫工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本村2018年完成整村脱贫任务。

一、抓组织,强保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村“两委”成员、帮扶工作队成员、“三会”成员组成了移风易俗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二是成立了村级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制定村规民约、三会章程和工作制度,并对村上的“媒人”、“风水先生”、“五老人员”进行登记造册登记25人。在基础建立健全的同时,首先组织全村党员和办理婚丧嫁娶农户户主在“抵制高价彩礼 树立婚嫁新风”签名墙上承诺签名。三是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支75人,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30人、禁毒志愿者服务队伍20人、环境卫生治理志愿者服务队伍25人。三支队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五保户打扫卫生15次,毒品踏查11次,抗洪救灾3次、环境卫生治理24次。

二、抓规范,强成效。红白理事会与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及村民代表签订婚(丧)事简办承诺书80份。发挥了支部和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对婚(丧)事进行备案登记。三会成立至今,共计参与简办婚(丧)事7起。村民议事会对村干部决策村内大事之前进行调研论证、在决策之中进行献计献策,在决策之后进行实施监督,共参与村务议事5次。  

三、抓投入,强服务。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一是转变方式,创新宣传阵地。投资1.5万元建成寨子川村文化展示墙2处,投资2.4万元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牌2个,投资0.3万元建成广场展示牌7个,投资0.3万元印发移风易俗宣传册(之一、之二)各1500册。二是强化引领,典型示范带动。通过开展好儿媳、移风易俗示范户、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典型上报镇党委,我村的先进典型被镇上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1名、移风易俗示范户2户、好儿媳2人、美德少年2名、脱贫示范户8户,并对评选典型先后在“七一”建党节、石崖寺花儿会进行了表彰。广泛宣传动员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5户,并对评选出的文明户进行表彰。本村对获得表彰的人员利用广播轮回播放120次、红黑榜6次、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6次,切实增强工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努力形 成移风易俗、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优势,建立宣传长廊。利用有利资源,在村内建立精神扶贫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主要以108块通俗易懂文字和漫画宣传版面为主。在广场内建立各类宣传版面,主要以12块精神文明各类版面为主,使群众更能接受,也达到更高的宣传目的。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3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整治婚丧礼俗陋习,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嵊泗县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厚养薄葬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刘永革任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的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均成立了以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社区(村)、各乡(镇)属企业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级级把关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同时,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年底综合考核。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身边陋习我来说”“明准则 弃陋习”三项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各乡镇、各单位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夜学习、支部党课、微信群等各类形式重点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开展讨论20余次,在嵊泗及嵊泗传媒两大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十大陋习”评选活动,为全县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编印《移风易俗学习读本》2000余册,提炼文明婚庆,文明丧葬“十倡导”“十禁止”,并制作成宣传册分发至各乡镇、单位。各乡镇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让渔农村党员干部明确什么事不可以干,应该怎么干。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林志波在他父亲的丧事办理中带头破除渔农村陋习,对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乡镇的正面典型也正在逐步涌现。

(三)推进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

自2018年9月启动“整治婚丧礼俗陋习 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县共确定了菜园镇东海社区、马关社区关岙村,洋山镇雄洋社区、城东社区,嵊山镇壁下社区,五龙乡黄沙社区,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龙乡南港社区,花鸟乡花鸟社区等9个婚丧礼俗整治试点村。截止目前,所有的试点村均出台了行动方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金牌厨师队伍、金牌菜单,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婚丧事宜的操作流程、规范了集体办理地点,让群众办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洋山镇率先召开婚丧礼俗工作动员大会,积极发挥镇机关、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先行履行移风易俗文明行动。五龙乡黄沙社区村积极推动家宴中心建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定制“二类菜单”,全体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中先行先试,2018年末已有群众在黄沙村家宴中心办节俭喜宴。县级层面,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又联合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下发《进一步明确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双报告”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事前报告,事后备案”双报告制度。又与县委统战部就丧事吹拉弹唱进行了专门协商,劝导丧事办理者能在治丧路线中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

(四)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倡导文明新风

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整治的同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细胞的创建。积极开展“嵊泗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选树与宣传,用身边典型榜样的示范力量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渔农村的思想阵地。黄龙乡的幸福黄龙季活动中融入了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等内容。洋山镇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富有洋山特色的乡风文明倡导评议,乡风文明节目编排,“春泥计划”等各类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认同感不强。大部分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子女结婚或者老人过世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办的体面。少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禁止烧纸钱祭品,禁止吹拉弹唱,禁止婚嫁“相喜”贡品铺张浪费等规定有抵触心理。

(二)“封顶制”酒店餐标落地难。因为酒店的经营属于市场行为,餐标的制定由酒店定价,去年我中心牵头召开全县各大酒店洽谈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酒店明确表示不接受或难以执行该项规定,仅华侨在洽谈会后出台了2888元的办酒餐标,宴席办酒餐标无法实现。

(三)监督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喜宴酒店办酒餐标每桌定在3000元以内,菜品在20个以内;禁止使用豪华迎亲车辆,禁止收受非亲好友礼金、礼品;控制丧事宴席人数在100人以内,酒店办酒餐标在1000元以内等相关规定。除非是有其他人员举报,不然即使配备专门的检查力量,也无法做到全程监督,仅靠操办人员自觉。

(四)供群众集中办酒的场地资源缺乏。渔农村百姓有习俗、有禁忌,习惯丧事和喜事一定要分开办,因此对集中办酒场地的建设要求高。据初步了解,全县所有行政村中容纳10桌以上集中办酒的并不多,很多是依靠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资源,硬件设施差,群众都不愿意接受。新建家宴中心共享性不强,且牵扯大量资金,乡风文明工作经费未做专门安排,家宴中心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下步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完善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属有关单位、乡镇年底综合考核,采取平时检查和年终调研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排出位次,树立典范。同时,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把开展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三)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移风易俗,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相关规定,对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在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教育引导活动,要求这一群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有关纪律和要求。在工作开展中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列入村规民约,通过公开栏、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树立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新风尚。在乡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社会宣传和文艺宣传。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4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某村党支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全村工作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村级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学习小组,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

二、强化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党组织

某村坚持村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加强了意识形态学习小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每周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反馈制等制度。今年某村党支部围绕“两学一做”、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农村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舆论宣传引导、“学习”等内容共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内容共组织中心组学习10次,村七职干部上交心得体会10余篇。

三、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在舆论引导与宣传中,某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全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在村里建立固定的工作宣传栏、宣传牌,同时建立了某村村政务微信群以及村干部工作群、村党支部活动群、移风易俗宣传群、扶贫攻坚宣传群等微信群,依托这些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廉政法治文化建设等内容,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影响力。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5

改革丧葬习俗,反对愚昧迷信丧事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任务。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制定颁布殡葬法规,建立殡葬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殡仪服务体系,确定了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殡葬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丧葬陋俗回潮现象:有的将遗体火化后的骨灰装棺搞二次葬;有的个别党员、干部丧事奢办,收财礼、用公车、出大殡;有的耗巨资修建豪华墓;有的在政府指定场所以外做道场;还有的请“巫婆”、“神汉”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地位的精神,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移风易俗的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新风尚,现就进一步推进改革丧葬习俗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改革丧葬习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是:以倡导文明新风为目的,以扩大社会宣传为手段,以强化社会化管理为重点,引导广大群众更新丧葬观念,破除丧葬陋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净化社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明确政策界限;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在土葬改革区倡导遗体葬于公墓或深埋不留标志,克服乱埋乱葬现象;以鞠躬默哀,戴黑纱、白花,用花圈、鲜花等文明习俗取代磕头跪拜、披麻戴孝、烧纸化钱等愚昧迷信的丧葬陋俗;加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社会移风易俗的行政管理,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同志提出的“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把深化丧葬习俗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科技兴国,发展经济,实现小康,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地、县(市)要建立、健全殡葬改革的管理机构,会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丧葬习俗改革工作。县(市)党政领导要亲自挂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立工作重点,制定目标责任制;要努力改造、完善殡仪服务设施,充分发挥殡葬事业单位在丧俗改革中的服务功能;在制定“九五”计划和长远发展目标时,要搞好统筹规划,做到以服务促进管理,以服务推动改革。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有利于殡葬改革的社会环境。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介要注重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广泛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普及有关移风易俗的科学知识,倡导厚养薄葬,实行科学文明的丧葬方式;重视影视作品的导向作用,摒除影视作品中带有宣扬封建迷信色彩和丧事大操大办的画面;利用“清明节”等民间传统节日,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看到移风易俗的好处,认清丧葬陋俗的危害,形成群众自觉进行丧葬习俗改革的社会新风尚。四、加快法制建设,依法做好殡葬改革工作。各地要增强依法管理的意识,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进一步制定、完善殡葬改革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把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社会化管理办法法制化、规范化。五、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搞好综合治理。各地民政、工商行政管理、公安、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密切配合,切实负起责任,齐抓共管,严格依法行政,掌握政策界限,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促进丧葬习俗的改革。(一)地方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应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党组《关于共产党员应简办丧事、带头实行火葬的报告》的通知,教育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国家的殡葬法规,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把这项工作做为党风建设、廉洁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对个别党员、干部执意丧事奢办、搞愚昧迷信活动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二)民政部门要加强殡葬管理,积极做好丧葬习俗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丧事新办、破除丧葬陋俗。要加强殡葬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提高殡葬管理、服务水平。对丧俗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调查、认真研究,在职能范围内采取相应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在有关部门配合下,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坚决取缔无照生产、销售丧葬用品的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活动,收缴销毁纸扎祭祀品、纸钱及冥币等迷信丧葬用品,没收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四)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利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骗取财物的,要依法惩处。(五)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丧葬用地的管理,严格丧葬用地审批手续。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要求,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丧葬用地规划,划定公墓区。禁止私修乱建坟墓,严禁占用耕地建墓。对丧葬滥占土地,私修乱建坟墓者,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责令其恢复地貌。六、加强基层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建设。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对红白事理事会一类移风易俗组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督促县(市)、乡(镇)建立和健全红白事理事会指导机构,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服务设施落实,充分发挥基层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在殡葬改革中的作用,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推进移风易俗的社会化,把丧葬习俗改革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移民文艺;政治;意识形态;崇神习俗;愿影;皮影;滇剧

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艺术文化。然而在这一片茂盛的民族艺术之林中,不仅仅本土艺术文化根深蒂固,中原文艺的影响也深刻的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在这片曾经蛮荒原始的土地上多元混杂后的灿烂结晶。仅从云南剧种的形成和渊源就可以证实:云南当代仅存的多数地方剧种就是这些外来民族文艺风格多元合流的一枝奇葩。云南外来剧种的产生存在以及繁荣、衰微的前尘后世主要根源在哪里呢?

一、移民文化的汇聚和交融

早在元朝,西南夷频繁的军事活动在戎马倥偬中带来云南移民文化汇合的大前奏,据说那时的元朝军队盛行以皮影为娱乐;也在那个朝代,郑和下西洋将皮影传到了国外是有史可考的。由此我们可以追溯自元代以来就有的随军皮影戏已经随之徘徊于云南的边土;《滇粹》记载: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三十万众入滇,结束元末梁王在云南的盘踞。此后,沐英及其后代世袭镇守云南,大量明军留滇屯田,其中在1389年,沐英赴京“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万人入滇”,此后又从南京迁入二十万人户(《滇粹》)。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间,中原、两广等地再次被派军戍边到腾冲与当地土著共同生活至今。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①中认为影戏流派:“一为陕西,二为川滇湖北,……广东与湖南所有者同为纸人,当别有来源……。”事实上,云南腾冲皮影来自中原移民,易门皮影来自广东。云南皮影的产生和形成也就是移民文化的变迁和汇合。尽管云南皮影在中华皮影的峥嵘岁月中,仅仅属于皮影流派小小的一份,云南的皮影按地区仍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腾冲大皮影、昆明小皮影和易门皮影。三个区域的皮影自成风格,源自何方都有自己的说法。云南皮影的产生和存在是边疆政治的需要而导致的文艺传播。

腾冲皮影于固东甸苴地区发迹,较早的继承艺人是来自江西吉安的移民。腾冲县志上记载,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南诏时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历代都派重兵驻守。加之腾冲在云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翡翠集散地,和顺侨乡以及腾冲皮影刘家寨宗祠的纪录都说明了腾冲皮影作为外来文化的缘起和承继。经济的优势和政治的策略是当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血液能够流畅混合的历史因素,也是滇西皮影发展的缘由。同样,风格迥异的易门皮影据相关文献表述,易门皮影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于乾隆19年末易门发生大地震后,广东皮影艺人传入。易门皮影戏最早于清乾隆年间在曾所地区形成,也是移民文化本土化的表现,

传统大戏剧种的兴旺,同样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移民的大量涌入息息相关。《云南通志》②上写到:“在清中世,外省商之贸易于滇者,最早为江西帮,湖南帮之笔墨庄、瓷器庄,四川帮之丝绸、玻璃茶叶,江西帮之“万寿宫”遍于各地,其后为两广帮、北京帮相继而来……山西帮、浙江帮则经营汇兑……。”此外,明人魏良辅《南词引证》③中曾详细地述说了云南外来戏曲在当时齐聚一堂的盛况:“腔有数种,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并且“会唱者颇入耳”。 1793年(乾隆58年)以后,云南乱弹(秦腔、襄阳 和二黄等)盛行;据记载1821年到1850年期间(清道光年前后),昆明已经有了“永泰”“福寿”“鸿升”三个滇剧戏班,可以说滇剧同样是外来剧种杂汇以后的滥觞。

总之神秘的云南皮影和滇剧在云南发生和存在的可以考究的年代,尽管还需要此后相继而出的考古史籍来进一步详细印证。但作为云南外来戏剧的主流力量,在其形成发展初期总是与各朝代统治者对云南边疆的政治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当然外来剧种在本土的生根发芽尽管有众多的播种者,但移民作为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更多的表现在萌芽阶段,文化迁移是客观因素。那么,外来剧种在云南边土的适应性和本土化的历程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呢?剧种的某种特殊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发展的进程――那就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社会作用。

二、崇神习俗的滥觞

在滇剧、皮影等戏剧逐渐表现出衰退的现代社会,戏剧所残留的民间社会功能是什么呢?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战胜自然灾难的能力极其有限,一切不可解释的超自然力量和不可解释的灾难、甚至包括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可预测等等都归属于来自神、鬼、魔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期盼通过唱戏来感动神灵,从而达到驱邪赶魔、酬神还愿、祈福祭祀,以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元朝时期,祭祀敬神的活动开始兴旺繁盛,元人汪颢在《林田述录》中写道:傀儡牵纸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避禳。到明清时期,“愿影戏”的含义和内容被大大的包含民俗生活各层面,真可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文明半开化时期的古代云南,云南民间的崇拜毫无列外的几乎包含了原始宗教所有的内容和形态、以及属于自己民族的神;比如永宁摩梭人的“格姆女山神”。仅云南纳西东巴经记载的神祭就有十来种。所以人们无论神佛仙道,统统虔诚的持续深层期待背后的顶礼膜拜,大到祭神求福、民俗节庆、小到红白喜宴、驱邪救病、甚至农闲等。我分次考察的腾冲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的山神庙会上祭供的神道天地人、动物等牌位总共就多达40多种,其中部分牌位又各自包含了好几种神,神道释三教合一的神总共加起来有上百种!由于神的嬉戏,云南千军浩荡的神的阵容为云南影子戏存在润育了丰厚的宗教意识形态。无独有偶,易门皮影的源头广东,古今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民间信仰和旺盛的民俗民风。明•谢肇《五夜元宵诗》④云:“更说闽山香火胜,鱼龙百戏列齐筵。”清•郭柏苍纂辑《乌石山志》中描绘了民间祭神的盛况。“自冬成后,村社人家皆演剧赛神,谓之赛平安”。清•康熙刊本《平和县志》记载民间祭神的重要地位“民好一事鬼敬神,重于敬祖,遇神诞请香迎神,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燃灯结采,演剧连朝。”

民间这种其乐融融的杂色信仰观,广泛地扩充了地方娱乐文艺的发展,充实了民间戏曲的表演意义和内涵,演出剧目也往往融汇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易门“二月二龙抬头”、腾冲农历五月底至六月初的“打保境”祭祀活动就有这样祈求五谷丰登,境内清吉平安的意义。滇剧、皮影总是这些民事活动的压轴和头彩。腾冲的传统皮影戏开演前,艺人们往往要先念一段开场白,如“一来风调雨顺,二来国泰民安,三来老的添福寿,四来小的身体健康,五来猪羊成挡、牛马成群”等,然后“开台神”龙虎斗,战胜邪恶。耍皮影的开场程式与不同场合的民间活动风俗习惯灵活对位。皮影的民间功能总是和娱神辟邪等相关的。而滇剧曾经作为“贡戏”上京,至少说明它做功精良,滇剧并非是由外来戏曲的简单组合,而且是发展到具备一定地方风格特色的优良剧种。滇剧历史上曾记载金碧路的“川主庙”(川主宫)每逢年节同乐、祭神做会的日子就演出“庙台戏”;笔者田野调查发现滇剧团在春节官渡古镇及周边地区的演出是滇剧形成以来的民俗程式,滇剧至今在云南大部分地州仍然有完整的剧团。

强大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是近代云南外来剧种存在和本土化、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农耕文明的需要是外来戏曲本土化发展得以长久持续不衰的民间土壤。漂流的戏剧文艺在云南本土农事生活的同化中,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民间内涵,使得云南早期的戏剧在民俗信仰范畴不断膨胀的影响之下,在边疆民族杂居的村野暮霭中赋予了更多的关于“神”的意义。戏剧在经历勾栏瓦舍的热舞之后,随着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落寞在逐渐的成为民俗艺术史的记号。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云南戏剧在新的时代所发展的新历程。

参考文献:

①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载《文史》第19辑 中国

书局1983年版

②云南省文化戏剧工作室.《滇剧简史稿》.1956年5月版

③魏立群著.《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

④魏立群著.《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作者简介:

孙玉萍,1996年9月―1998年7月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2001年9月―2003年7月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美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