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学论文范例6篇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1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北京的白天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广州的白天长。(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到此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二、从动态看

1.昼夜长短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北半球白昼长,但昼长<夜长;到春分日,昼长=夜长;过了春分日,白昼继续增长,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短,但昼长>夜长;到秋分日,昼长=夜长;过了秋分日,白昼继续缩短,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夏至日则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南半球恰好相反。)2.极昼极夜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春分日消失;过了春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昼,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夏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秋分日消失;过了秋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夜,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冬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由例子可以看出图表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一)、化难为易,加强理解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门槛高,理论性强。其中很多知识学生在初学时都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轻松攻破这些难点,在讲述时采用图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内容就可采取图示法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弄清楚地球的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而不至于让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

(二)、通俗精练,利于记忆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多,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复杂,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表教学法,会将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态记忆。本来课本中许多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采用图表教学法,就可以很轻易地讲透这些知识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突出重点。例如,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就可以采用图示法和表解法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讲授。又如,“我国的人口迁移”这一节在课本用了较多的文字阐述,其实要是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图,内容就简单多了。

(三)、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插图众多,学生普遍有地图册及常用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但这些插图和地图内容毕竟是静态的,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如果采用板图、板画教学,边讲边绘,化“静”为“动”,不仅阐述清楚了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

(四)、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2

在分析试题时,教师一定要先从读图入手,要使学生有读图的意识,会在图中找条件,在图中勾划出做题的关键,不能一上手就做题。这样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的出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指图、画图,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讲解中国的地形地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勾划出山脉和河流,判断出河流的流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脑图中打下深刻烙印,还能为其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再次,用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激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地图,以图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用图意识,让学生思索、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传授读图方法,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深刻。首先,熟悉地图,识“图”辨“表”,增强记忆。例如,要想识记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就要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一个翘首期盼的骆驼,湖南江西省似两个少数民族兄妹的头像,青海省好似一个奔跑的兔子等。(2)从省区的面积大小来辨认。如面积较大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和等,面积较小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及台湾、海南省等。(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进行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对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其次,用口决古诗配合地图,增强记忆。如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引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配合地形图和景观图让学生们对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再次,用板画示意突出形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到横断山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再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有什么植物?为什么不同?最后经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势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摄氏度的地理原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又加深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丰富了视野。

三、加强图表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3

与传统教学相比,视图声资料具有如下优点:

1.真实、直观

视、图、声资料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时候,学生们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相对运动方向,很难想象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而有了视频资料,我们就能轻松、直观地去感受这几千万年内板块的缓慢运动过程,能直观地观察到山脉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如,讲解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难快速定位老师所说省份,而传统教学只是靠老师的描述,这样只能让学生去凭空想象。若有相关图片,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直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等图片,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对于声的应用,要结合实情去探索。例如,学习西班牙音乐的时候,弗拉明戈乐曲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过,我们只能从文字上知道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乐曲,它是吉卜赛文化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的结合,只是单纯靠想象是想象不出弗拉明戈的意境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借助音频文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弗拉明戈大型演唱会,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切身感受弗拉明戈的曲风,将弗拉明戈曲风和吉卜赛曲风联系起来。这样,就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合理运用视、图、声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感受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事物。

2.趣味性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种学习材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视、图、声资料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一个接受瓶颈期。在课堂上,他们会慢慢接受新事物,而且会渐渐产生抗拒心理,慢慢就会觉得书本上的单纯文字过于乏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法转变他们的态度,将其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而视、图、声资料就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加深记忆

相对于传统教学,视、图、声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让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课堂开始时,会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当老师提问“上节课讲过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1)学生死记硬背地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有的还特别容易张冠李戴。

(2)学生根据上节课观看的三大类岩石图片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flas,毫不费力地回忆出三大类岩石的特点。两种方式高下立判,显然有声的多媒体资料更能加深记忆,同时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上面死记硬背。

二、视图声教学应用的前景

1.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行,它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现在的地理课堂绝不再是靠老师简单描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愿意上地理课,并实现地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视、图、声等资料,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现代科技作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无纸化科技潮流来袭,纸质的书本地位受到威胁,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样就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给予视图声教学发展机会。比如,制作一个PPT课件,中间超级链接一些视频、图片、网站之类资源,在取代板书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语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图式理论;语感

图式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而且此理论不为大多数教师所知。虽说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并非是新兴的教学方式,但是此理论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并不成熟。而且图式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学到知识,并且其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结构性、抽象性以及灵活性,所以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特性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图式理论教学呢?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图式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其分为内容图式(主要包括听力主题、思想主旨)以及形式图式(主要是指听力材料中的结构以及语境等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这两种图式理论的分类就能够判断出听力材料中的主题、语境和其中的大意。但是现代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1)教师在播放听力原文之前没有为学生讲解材料中的生僻词语,以至于学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2)教师总是直接核对听力的答案,并没有重新播放听力原文,导致学生的错误率较高;(3)教师忽略了听力材料文化背景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缺乏认识。所以如若想要优化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二、大学英语听力中图式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听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一个课题,因为英语听力需要学生在听英语原文中进行比对、联想,最后再加工、处理,找到最为正确的答案。而且由于英语的文化与汉语的文化不尽相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词义及发声上,所以利用图式理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优化大学英语听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听力成绩。以下是实施图式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1.扩充西方文化知识,为图式理论教学储备能量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在某些题型中学生如若依据东方文化来选择答案,有80%的可能是错误的,所以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尤为重要,其影响力也尤其重大,所以教师需要扩充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为图式理论教学储备能量。例如:某大学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经常在讲解听力技巧时为学生讲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饮食,让学生全面认识西方的烹饪技术、文化、技艺以及民风民俗等,或者是在学校举办一个专业的西方文化知识讲座,并且让学生在讲座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丰富自己的精神海洋,从而有效地学学英语听力,激发图式理论教学的活力并发挥作用。

2.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优化大学英语听力

由于英语并非是我们的母语,而是作为第二语言存在,所以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强,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图式理论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优化大学英语听力。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学生的听力成绩,某校英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发音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听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教师让学生把发音相似的词汇总结在一起,通过辨认其中的区别来认识其词性及用法,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其中的写法及音标,从而让学生在图式理论教学中加强听力,让学生大量地记忆大学英语词汇。

3.采取适当的措施激活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如同电脑中的一个特殊软件,需要教师激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为图式理论教学可以简单、直接地把知识反映在图示中,并明确其中的主题。所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图式理论,把图式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例如,某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在播放听力原文时,要求学生通读一遍听力材料,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并假设题干,如问路、所在地点、对话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常见问题,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图式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大学英语听力成绩。

4.建立语感图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大学英语听力并非一日之功,但是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学学英语来说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听听力的过程中,不可能听出听力原文中所有的词汇,包括很多生僻词汇,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语感来弥补这个空缺。因此,教师需要逐渐建立语感图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排除干扰,强化学生的听力。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听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图式理论教学具有结构性、抽象性以及灵活性,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依据图式理论教学的特性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图式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式,把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排除外界的干扰,强化学生的听力。

参考文献:

[1]刘纯.大学英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天中学刊,2015(04).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5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是指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的汉语阅读教学,是一门为了提高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阅读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制约留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除了词汇量匮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方法的缺失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一、图式理论

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人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始于文字的输入和对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输至大脑,然后,大脑通过感知活动激活已储存的相关图式,运用图式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阅读者能够理解文字。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在于:读者将文字材料输入大脑之后,能够把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和输入的文字相联系,按照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进一步说,图式理论概括了阅读规则、技巧和策略。利用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认知策略、规则和技巧寻找知识内在相对应的联系,将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阅读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阅读活动就越容易进行。

二、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要接触篇章中的汉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篇章表达的文化内涵。然而在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中,阅读课比较注重篇章中生字词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生词、语法,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和阅读,常常忽视了篇章本身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当学生学习了新的生词和语法以后进行阅读,虽然文章的字句都能看懂,但是学生可能会发现对整个篇章的意思仍不太明白。而运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课教学,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身大脑已经存在的图式,主动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篇章的理解,形成新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图式理论,控制好整个课堂的进展。对外汉语阅读课一般分为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都可以充分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人的大脑中的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的是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图式,指的是关于语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种组织形式的知识;语言图式是指一定量的词汇和句法知识,也就是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三种图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1.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对整个教材的布局有整体把握,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难度、知识点分布及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编写目的和操作方法,了解每个单元中具体运用到哪些图式,这些图式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等。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掌握篇章的中心意思、段落结构,思考学生在学完该篇章之后,在阅读技能上可以得到哪些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篇章内容提前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当与篇章内容密切相关,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大意。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篇章阅读的时候利用已有的内容图式积极主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所以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如果能具备相关的内容图式,对理解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汉语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的图式,如工作的图式、学习的图式、家庭的图式等,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激活这些已有图式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二课《北京的四季》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

(1)你们国家分为几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南京的季节如何?

(3)你最喜欢南京的哪个季节?

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回答起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让学生能够有回答的积极性,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激活脑中存储的关于自己国家天气特点的已有图式,通过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关于南京天气特点的图式。《北京的四季》这篇课文主要是描述北京四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同时也大概介绍了中国南北的气候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式去阅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课堂教学。(1)生词教学。在阅读行为中,对阅读能力限制最大的就是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基础,读者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无法识别文章的字词句所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有生词教学,但是与精读课的生词教学不同的是,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生词教学只需要学生理解意思即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阅读课的这种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法,对篇章中存在的生词和语法点进行教学和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则,运用词根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生词意思,记忆生词的意思。如学习“记者”这个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单独解释“者”作为“……的人”的意思,让学生同时记忆“老者”“学者”等生词,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便于学生将知识归类,方便记忆。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结构以形声字居多的特点,教授学生偏旁部首,如告诉学生“扌”旁的汉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氵”旁的汉字多与水相联系,“月”字的汉字大多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偏旁部首的图式之后快速地理解、识记很多汉字的意思。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图式,去理解篇章意思。(2)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原有的关于阅读知识的内容图式。很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的问题,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每一段的中心句。在进行汉语阅读时,经常训练学生寻找段落中心句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中心句一般可在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解把握中心句即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能力。还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在阅读的时候一字一词地阅读,过度依赖词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标志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并且在阅读的时候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在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看能否明白。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结构图式,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组织语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当学生熟悉所读材料的组织形式,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调动相关的内容图式,使阅读遵循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应当教会学生相关阅读技巧,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熟悉每种体裁的语言材料的组织特点,也就是对文章形式图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在母语阅读时,已经对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应该运用何种阅读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阅读中,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比如针对记叙文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叙事的顺序等等,了解文章的形式图式,运用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阅读,丰富图式外延,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图式,积极主动地理解阅读内容,将已有图式转化为新图式,不断促进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孙新爱.论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导向作用[M].教学研究,2007,(11).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6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将实验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 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 的,由

京版教材的教科书为16开本,彩色套印,并首次尝试课本与地图册合一,在课文中插印四色教学地图和景 观图片,适当减少文字量,增加地理图像,版式新颖,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京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中等和中等偏上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具有改革 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体现首都特色。

改革性,指从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出发,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教 材偏重于浓缩地理知识的倾向,在精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智能培养的内容,突出德育因 素,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学三项基本任务的落实。

创新性,指在博采各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统筹教材的内容、体系和体例,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 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章节顺序,设计教材栏目,提高地图、图片和学生活动内容的比重 ,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学生活动)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实用性,指为了体现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适当减少过难的知识内容的同时 ,增加学法指导,利于学生阅读或自学,同时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使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系安排

根据编写者的教学实践,初中地理教材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主要不是看其是否符合于地理科学的知识体 系,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关键是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 和世界地理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融合。

京版教材的总体框架是:

基础知识——地球、地球仪、地图

中国地理

总论——国土、居民、地形、气候、陆地水、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分论——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南方地区(华中-西南-华南)、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北京市。

世界地理

总论——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划分

分论——各地区、各国(名称略)

总论——地形、气候、自然带、环境和持续发展

关于这一体系的基本考虑有以下几点:

1.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感性知识和经常接 触的比较熟悉的地理资料,深入感知和理解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理性知识。

2.中国是学生的祖国,又是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的大国,学生首先研究她,并从身边的现实出发,由近及远 ,从区域地理事实和区域地理特征中归纳出系统地理知识,避免先讲地理原理后讲区域特征所造成的“先难后 易、前重后轻”的倾向。

3.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安排总论和分论;先讲基础知识,然后从中国开始,依次讲世界各地区 和国家,最后讲地理环境的几个整体特征和全球环境问题。但在中国这个特殊区域中,又是先讲总论后讲分论 。

4.为了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一些自然地理原理,如地形图的判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分 布、气候类型的成因、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等,不单列章节讲授,而是作为必要的基 础知识,分散在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之中,结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讲授。

三、京版教材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依据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京版教材对系统地理知 识删繁就简,对区域地理知识适当补充,对有关智能培养和德育的内容着重处理,加以明确表述。例如:

1.一些教学大纲虽有要求但初中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如黄赤交角、气压和风、气压带和风带、降水的形 成等,不列入教材内容。

2.对一些必须列入教材内容的但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名词和一些原理,如经线、纬线、 经度、纬度、水系、水文特征、商业等,尽力作出通俗性的解释,并不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使学生达到大体 了解的标准即可。

3.改变传统的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按要素和部门罗列的表述方法,按照正确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教 学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突出若干区域特征,避免繁琐的资料堆砌。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华中-西南地区 ”一节,只用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江南丘陵和红壤改良”、“长江沿岸经济地带”和“大西南的开 发”四个框题进行归纳,其中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等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增补的。

4.增加“地理图像知识”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统计图表、 景观图片和示意图的判读及填绘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地图来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5.增加作业(学生活动)系统的内容,不仅在各章节的最后安排有“思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技能和能力,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而且在正文当中插入一些“思考和练习”及“阅读”内容,以 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实验,并承转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6.在正文和阅读课文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德育内容,按照地理科学探险、中国古今地理科学成就、著名地 理学家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 国情教育。

四、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例设计和栏目设置

教科书的体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京版教材教科书充分考虑了地理教科书特有的文 字、图像和作业系统必须协调平衡的特点,与传统的地理教科书相比,在体例设计方面有较大改革,主要表现 在:

1.将课本和地图册合为一本,意在增加地理图像的比重,落实地图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真正实行“ 图文对照”的地理教学,又可以克服地图册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迅速查阅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 力。

2.减少课文的文字量,增加彩色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其他图像来感知、 识记和理解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使栏目设置多样化,除正文和图像外,还设置了“地理图像知识”、“读图”、“阅读”和“思考和练 习”四个栏目,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各栏目在每一章节中的数量和编排顺序, 力求从图像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探究而得出结论,避免直接给出定义或结论。

五、京版教材第一册教科书的简要说明

1.各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地图;第三章中国的国土和居民;第四章中国的地形;第五章 中国的气候;第六章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资源;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

2.各章的地理图像知识: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分类、政区图、人口密度图、民族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水系 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

3.自然资源不单列为一章,将有关中国自然资源的内容分布纳入第六七八章。将“世界海陆分布”放在第 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将地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内容放在第四章的起首。将气温、降水、天气预报等 内容放在第五章的起首。

4.略去地轴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地图投影、气压和风等内容。

5.在阅读教材中介绍了地理大发现、郦道元、僧一行、裴秀、沈括、竺可桢及中国古代历法、气象、地质 等方面的成就。

6.有关栏目的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地形特征和等高线地形图”部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是:

(1)“思考和练习”,学生读图讨论:如何说明某地高度——正文: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思考 和练习”,学生确认读图讨论的正确结论。

(2)正文:说明等高线的含义——示意图: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意义——“地理图像知识”:等高线地形图 的判读与绘制——示意图:解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意义。

(3)正文:地形的含义——示意图:对照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地形特征在地形图上的反映——景观 图片: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正文:概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