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例6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特岗教师 农村教育 激励 对策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紧缺矛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到2009年,“特岗计划”的范围由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扩大到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年来,“特岗计划”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到“特岗计划”更加有效、长远的发展。

一、 提高特岗教师的生活待遇,加强人文关怀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特岗教师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工资待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较为匮乏,这是很多特岗教师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教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大多数新任特岗教师的婚姻问题都未解决,加之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心理的孤独感,致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

鉴于此,首先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的地位,决不能让工资待遇低成为特岗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其次还应该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免除后顾之忧。新任的特岗教师来源不一,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未必能迅速适应,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从细节入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根本上挽留他们安心地为农村教育服务。根据这一理论,特岗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才有可能在自我实现、认知等成长方面的需要上更加强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特岗计划”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密切联系。

二、 激发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提供多元支持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期望理论指出,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对于刚步入农村的特岗教师,理论知识虽然较为丰富,但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原本期望与现实工作的失落感,久而久之会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出现工作倦怠。此外,多数特岗教师报考特岗的最根本动机是缓解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并未抱定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志向,只是将特岗教师作为未来谋求更好的职业的跳板,抱着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显然是不会产生好结果,并与“特岗计划”的目标要求也并不一致乃至矛盾。

总之,不论特岗教师报考特岗的最初动机是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在特岗期间的引导和培训,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加深他们对特岗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用期望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他们的期望值上不断下功夫,把特岗这一职业真正融入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中,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调整好个人努力、个人成绩、报酬和个人需要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如通过观摩学习、组建学习交流共同体,也可以“导师制”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满意度。

三、强化特岗教师的职业目标,注重思想引导

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刺激,以真正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特岗计划”实施了7年,然而该计划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由于报考特岗教师的初衷不一,加之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与特岗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相配套的方针政策,导致当前特岗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目标迷糊。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未来规划不清晰,这可能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迷失奋斗方向,丧失前进动力,这既不利于他们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会减弱国家“特岗计划”的实施质量,不利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加强价值观引导,使特岗教师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特岗学校,要尊重、信任特岗教师,指导他们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在岗期间和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还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广泛推动,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特岗政策及特岗教师们的优秀事迹,让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特岗教师群体,为后来的报考人员树立榜样,强化特岗教师的职业目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

“特岗计划”实施了七年,在农村教育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与特岗教师的坚持和扎根农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一政策的长久性和科学性,更是要关注坚守在其中默默奉献的人—特岗教师,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扎根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纬虹,杨军,金星霖.特岗教师期待多元支持—基于对重庆市新任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3-03-25(003).

[2]张济洲.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7:26-28.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业倦怠 特岗教师 影响因素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08-01

从20世纪的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职业倦怠,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和组织行为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特岗教师所表现出的职业倦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特岗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及认同感,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特岗教师作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新鲜血液,自实施以来,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长期处在这个位置上,部分特岗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

(一)工作敷衍了事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但大学生选择特岗教师门槛相对较低,特岗教师所在学校大多在偏远农村,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较低,而且学校管理相对宽松,所以特岗教师的工作相对比较随意,这就导致特岗教师感觉到工作没有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出现倦怠,出现备课随意,马虎应对,教学不尽力等现象。

(二)个人专业发展停滞

特岗教师任职于偏远农村,由于地理位置所限,没有那么多的上级检查和同级学校的评比,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要求一般也不是很严格,加之学校教师资源又紧缺,老师不用担心像城市那样随时都有解雇的危险;另外,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窄,对于大学毕业的特岗教师来说教这些孩子游刃有余,所以特岗教师在这里没有压力也缺乏动力,以致于没有足够的意识去进行专业发展。

(三)自我成就感降低

由于特岗教师的工作基本没有什么难度,长期以来就会感到工作没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出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降低,自身消极感、失意与落差增加。严重者还会有挫败感。表现为对学生没有热情,对讲课没有激情,造成因缺乏成就感而出现得过且过的状态。

二、特岗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价值取向与现实不符。刚毕业的大学生通常都抱有远大的志向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然而农村的乡土环境、低待遇、封闭的人际与其想象相差甚远,大部分特岗教师的职业选择实属无奈之举,他们觉得个人价值无法发挥,自我实现的需求无论是从自我心理上还是从客观事实上都无法达到。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心灰意冷,继而转化为职业倦怠[2][3]。

(二)受教对象特殊。农村特岗教师所教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类(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日常生活由家里的留守老人照顾。由于特岗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孩子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比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方法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知之甚少等等。导致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们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难免会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之感。此外,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学时,因这些孩子的领悟力偏低、知识面过窄等因素,大部分的特岗教师都会因感到自己的努力付出没有相应的回报或是效果很小,产生失望之感。

(三)社会支持不足。由于农村教师师资较少,当新的特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烦恼和困惑时,可能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若是再加上周围的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认同或不理解。这些都可能造成特岗教师形成“习得性无助”之感[4],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国家和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教育部门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重视不够。农村特岗教师的群体中,有很多属于非师范专业,他们对教师的职业角色理解定位不清。即使是上岗之前的岗前培训,有些时候也会流于形式,效果不好。再有就是某些地方存在特岗教师工作安排不及时、工资发放不准时等现象。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形成。

三、预防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就个人而言,特岗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知识容量和专业素养。要积极的调整个人的心情,学会放松自己,缓解压力。

(二)学校要努力创造宽松、融洽的人文支持环境。特岗教师是一批年轻化的教师群体,思维活跃,工作有激情。学校应主动关心和帮助特岗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积极组建老中青的学习共同体,增进其沟通和交流。此外,学校领导应对特岗教师多关注、多指导,增加其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注意提高业务培训。

(三)国家提供法律及制度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特岗教师待遇无安定感,相关部门要尽量想办法,为其提供待遇保证。此外,特岗教师合同聘任三年,三年之后去留由自己决定。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例如如果愿意继续干下去,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编制等等,在政策上让教师有安全感。

参考文献:

[1]王翠花.浅议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7-9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3

Abstract: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group, which benefits for changing roles and rai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teach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pre-job train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6-02

0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使新教师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顺利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所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是新教师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

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理论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新教师无法得到具体的、一对一的实践指导;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还是不利于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实际的内容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的讲授,虽然添加了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高等教育法规》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培训依然占据了80%的培训时间,在实践上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且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少教学方法以及技能等实践能力方法的学习。

1.2 新教师思想认识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进行岗前培训也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有人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顺利申请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做准备,思想上功利性太强。很多高校都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大班授课,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新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班培训,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实践支持,造成了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1.3 组织管理欠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进行,所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复杂。很多高校布置岗前培训工作只是被动地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在校内没有形成根据自身状况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界定模糊,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对岗前培训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相互推诿,使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实效性不强。

1.4 考核形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涉及理论知识,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度不够,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而新教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过教学关的任务,因此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能仅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就认为其具备走上讲台的资格。目前,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

2.1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由于扩招原因,每年引进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新教师的学科分布广,每人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减少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同时培训的时间比较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分学科和分班进行观摩课,在新教师入学半年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本教育、教育技术培训等专题讲座,增加新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及自学的主动性。

2.2 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学校应制定岗前培训实施制度,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岗前培训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部门各负其责,及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合的环节,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为相关部门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将培训效果作为部门年终考核和工作人员个人考核结果的指标,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师岗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教师入校开始,学校应该为新教师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吸纳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使之能够在短期内加入学科梯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2.4 完善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分层次全方位进行考核岗前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涉及面广,因此,以培训后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依据的考核机制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由地方主管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院系分层次对不同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根据可操作性,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基础理论考试,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校本教育进行统一测试,学校二级院系组织相同学科的专家和督导团去听课,考核新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过教学关。最后汇总各层次的考核结果,统一作为定级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李瑛.普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4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重庆400700)

摘要:通过对有关特岗教师的文献进行搜集,对我国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进而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促进特岗计划顺利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岗教师

高校扩招政策,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城乡差距较大,特岗计划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农村教师的数量紧缺,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之间教师水平的差距,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特岗计划存在的弊端,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实施效果。所以,研究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生存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生存现状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的简称[1],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此类研究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经过查阅文献可知,近四分之一的特岗教师的工资年收入水平在 16 万元左右,约有四分之三的特岗教师年收入在 18万―19 万元之间,工资待遇不容乐观[3]。在生存环境方面,超过80%的受访者对学校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表示不满,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些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出行不便,学校也仅有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学校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教职工食堂,图书馆、网络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无法为特岗教师安排教职工宿舍,特岗教师没有住房,有的只好租用附近的民房,生活和工作极为不便[4]。某些地方有一半的农村学校不能给特岗教师提供住房,这些学校的特岗教师只能租用附近的民房,工作、学习、生活极为不便。调查显示:约67%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繁重,承担了学校最难做的工作,这也说明了特岗教师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约 3/4 的特岗教师考虑过中途离职,这表明相当部分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同时由于社会价值导向等各种原因,致使很多特岗教师并不是因为喜欢当老师而选择了特岗教师;而在对于个人婚恋情况的调查中,这些大部分为单身的特岗教师的个人婚恋态度不容乐观。有591 %的特岗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学配备的教学器材和用品很不完善;仅有 63%有的岗教师认为学校图书室、资料室的教学资料比较好或相当完善;学校开通的宽带网、对学校的电脑设备、微机室等评价较低。对于学校提供的参加培训和学习机会(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外出观摩学习等),有 157%的特岗教师没有此类机会,352%的特岗教师认为很不完善,有 314 %的特岗教师认为一般。访谈中有许多特岗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这说明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

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为“有编不补”、“无编可补”,指出当前,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的编制数不足,或实际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而出现了结构性缺编,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不缺编,但缺人”的问题[1]。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制度不完善

特岗教师招聘准入制度设置不够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分配过程随机性较强,难以做到统筹兼顾,招聘准入门槛的设置偏重于对应聘者学历的推崇,这种学历至上的招聘门槛忽略了竞聘者对农村生活的程度以及基层艰苦地区工作的坚持性方面的考量。同时,学校上课的安排规章制度不完善,廖朝华对贵州D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特岗教师承担工作量大,每周教学课时数在16一19课时的特岗教师最多,占473%,他们平均每天有3一4节课;还有241%的特岗教师的每周课时数在20课时以上(含20课时),他们平均每天有4一5节课,这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应当说是相当的繁重;有795%的特岗教师认为其教学课时数与同资历的非特岗教师相当,这说明在这些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任教学科科目数量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特岗教师占723%,有625%的特岗教师承担着教学外工作任务(如班主任、校务等)。[5]

(二)工作环境不理想

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地方政府的两难选择后续财力续航的风险、无序流失问题显现,特岗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徐继存、宋朝通过网络问卷的方法对实行特岗计划的各个农村地区进行了调查,关于特岗教师的收入问题,结果显示:有46%的特岗教师基本工资在2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不大;有62%的特岗教师的基本工资在1500~2000元之间,占大多数;有287%的特岗教师的基本工资在1000~1500元之间,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有46%的特岗教师的工资基本不足1000元。[6]

(三)研修培训不积极。特岗教师入职培训流于形式,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受限。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部分特岗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有348%的特岗教师认为认为自己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较强;在继续教育的内容方而,有849%的特岗教师选择了满意。但是在另一方面,尽管有当地县市教育局的文件指导精神,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特岗教师安排了教学指导老师。[5]

三、针对农村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保障特岗教师的生活需求

有研究者指出特岗教师普遍对薪酬及生活条件不满意,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6]因此政府要重视其发展困境,支持其专业发展,省级政府应结合地方实际,适当调整招聘准入制度、事权部门对分配方案要做到统筹兼顾、减少随意性、以人为本,建立健全配套的考核制度、加强对特岗教师的思想引导、健全职业培训机制,促进其专业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特岗教师基本生活需求、地方政府要对自身财政能力做出科学评估,规避潜在风险。

(二)学校应加强对特岗教师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工作量

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岗教师”未来的选择。重视程度越高,“特岗教师”的工作归属感就越强,留任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重视程度,认识到特岗教师的工作上的困难,支持他们的教学政策,争取为特岗教师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量,减轻特岗教师工作压力,特岗教师整体的工作状况良好,应逐步改善“教学不一”及“一师多科”的现象,[6]同时学校可以给特岗教师设置职中教育体系,特岗教师群体的专业精神符合度高,专业知识较为欠缺,应加大教师进修及培训力度通过组件教研共同体等方式[6],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的动力、热情,给他们一个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的平台和氛围。成为特岗教师的年份不同,专业素养产生很大差距,所以有必要对特岗教师进行定期的研修培训。

(三)特岗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特岗教师自身

特岗教师应该理性认识特岗,提升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生活的适应力[7],从内心爱教育,爱孩子,扎根农村教育,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职业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思考,总结工作经验,学会反思,热爱教育,实现个人超越。把重心放在如何教育好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让他们跳出农门,树立“奉献”精神,提高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惧怕困难,坚强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做好未来规划的同时,多为农村孩子们的成长考虑,做到不误人子弟。

特岗计划自实施以来,可以说是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使得农村的教育队伍变得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但是特岗教师的制度,生活条件,研修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和特岗教师自身都需要为之付出行动,积极配合,让特岗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方卉,唐智松.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04:50-53.

[3]廖朝华.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以云南省鲁甸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0,08:15-19+32.

[4]曹家文.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5]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师教育顶岗实习教育研究能力

[作者简介]刘大军(1978-),男,吉林松原人,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许文果(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理论。(广东广州510631)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79-02

教师职业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学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依据一定的教学材料和手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师范生踏出大学校门后在角色上立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学生变为教师。师范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不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顶岗实习支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当前人们对顶岗实习关注更多的是师范生教育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却忽视了利用顶岗实习平台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文章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阐述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可能性及路径。

一、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嬗变经历了由经验化到技术化再到专业化过程。在经验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大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实现,师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教徒弟,徒弟通过模仿师傅的行为来实现自己向教师职业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教师职业的技术化倾向开始出现,教师职业能力逐渐被看做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及技术的熟练的应用,强调用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经验化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是教师教育的原始阶段。技术化教师培养使教师仅仅把眼光放在简单的技术操作上,失去了教学中的能动性、教育批判与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便出现了,反思与研究成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关注,关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定义学界尚未达成普遍共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劳伦斯·斯腾豪斯便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因为这一口号的核心理论意蕴直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实。随后斯腾豪斯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发展了他的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它意味着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教育研究并非在教育领域外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而是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教育教学实际中。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实施者,理所当然成为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这是时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综上,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于实际教学中,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尝试改革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可行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使教师变为自觉的教育研究者。

二、顶岗实习促进师范生职前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在顶岗实习模式实施之前,教育实习已经成为师范生培养的一部分写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实习方式有许多种类,如分委托模式、分散回乡模式、集中定点模式和混合编队实习等。虽然这些教育实习方式各有特点,但在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可是,这些实习模式不利用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对矛盾:

一是实习时间短与教育研究周期长的矛盾。原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实习时间最多8周,在这段时间里实习生要完成实习动员、试讲、备课、说课、见习、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结等任务,根本无暇进行思考和研究,进行一项教育研究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原有实习模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二是实习过程表面化与教育研究过程深层化的矛盾。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进行教学训练的机会,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实习变得流于形式,呈现出表面化的倾向,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仅上过一两次理论课。这样的实习过程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没有办法使学生融入实际教学中,更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教育研究。

三是实习目的的技术性要求与研究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许多实习生甚至指导教师仅把训练学生教学技能作为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却忽视了实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教育研究的习惯和思维,忘却了教育实习的目的。

顶岗实习为师范生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一是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育情景,独立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有条件进行教学研究。科任老师的离岗培训,使实习生能够更完整系统地体验教学全过程。这突破了传统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只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配角”。定岗实习使实习生作为主讲教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系统的教学任务,以及一个班的管理工作。从而使其能够放开手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一些教学研究和思考。二是具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育研究和思考,顶岗实习为期半年,在这半年里,实习生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有时间体验各种教育教学任务。顶岗实习使实习生在进行知识教学、教学技能训练的同时,有实际的情境进行教育思考和研究。三是与指导教师的密切联系利于从外界获得指导和帮助。在顶岗实习背景下,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发生着转变,因为当学生独立承担教师角色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在大学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指导教师的指导就变得更加重要了,顶岗实习学生在与指导教师的联系中,通过具体问题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这为学生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顶岗实习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实践中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师范生进行的教育研究与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专家、学者进行的象牙塔式的形而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别。师范生的教育研究主要以探索实践经验,习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教育研究意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职前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使其树立教育研究意识,掌握初步的教育研究方法,为将来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研究意识的培养并非只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师范院校应该把对学生教育研究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具体培养途径包括:一是设置教育研究类课程及讲座,如开设学科研究方法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类、教育教学改革类课程及讲座等,这类课程的设置应该反应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对教育研究能力的实际要求;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各种以增强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是专门的学生研究课题立项,当前各高校都设立了一些学生研究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通过学生教育科研立项,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条件和保障,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顶岗实习支教为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次升华和质变的机会。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从事的教育研究只是一种训练,真正的教学研究只有到了实际的中小学教学情境中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当然,由于师范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还不能进行比较高深的或涉及面较广的教育研究,也不期望他们能够产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目的是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使师范生对教育研究有更深入的体会,通过研究来检验大学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

顶岗实习中教育研究意识的培养应该包括:一是顶岗实习前研究课题的准备。在顶岗实习准备阶段,就要激发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兴趣挑选选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加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加以解决或对教育原理及理论进行检验;二是在实践中引导实习生发现问题。当具体的教育情境呈现在实习生面前时,很多教育问题都会出现,应该引导实习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三是加强指导,解决问题。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是其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四是帮助总结经验,形成内化的研究意识。通过实际研究,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形成教育研究意识。

(二)院校协作研究场域的建立

院校协作是大学教育院系与中小学以合作方式开展各种教育及其研究活动的一种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多研究。院校协作理论为顶岗实习合作研究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顶岗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种新的尝试,丰富了院校协作理论。院校协作中虽然高校和中小学进行研究合作,但高校与中小学校界限明显,彼此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高校的学者到中小学从事或指导教育研究,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小学教学中。但在顶岗实习背景下,师范生顶替原有教师,置换这部分教师到高校重新培训,这就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院校协作结构,使院校协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院校协作理论的指导下,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生由于身份的独特性,他们既是大学中的学生,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这种特殊身份可以使他们建立起院校协作研究场域,即高校和中小学,并能够充分利用这两个场域的资源。他们可以利用高校的文献资料、先进理论和指导教师的学术、研究方法等资源,也可以利用中小学的具体情境资源从事自己感兴趣或关心的课题研究,发展自己的教育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场域为他们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因此,从院校协作理论的视角观照顶岗实习,深入探索顶岗实习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个互动的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高校指导教师、中小学教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有着紧密的关系,师范生置换中小学教师,被置换的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高校指导教师既是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又可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教师,这就形成了三方双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

这一双向互动关系包括:一是顶岗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互动,这一互动关系并不难理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效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给教师,从而促进教师的研究和思考。他们共同研究问题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二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双向互动,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进行教学,他们大多是带着疑问而来。如果培训内容只是讲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他们对这样的培训不会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就要求培训内容更贴近现实。高校教师要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共同研究或指导他们解决提出的现实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三是顶岗实习生与中小学教师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把他们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实习生;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生在教学中会遇到困扰中小学教师的一些教育实际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致的,这就有了研究的共同课题,实习生具备的新的理论知识可以为中小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

三方研究互动的渠道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现代远程技术解决了空间和时间的交流限制,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合作。还可以通过定期研讨或教育沙龙等形式交流和分享研究经验。在三方互动的教育研究过程中,顶岗实习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结论

由于师范生受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历的局限,其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形成教育科研意识和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要目标。顶岗实习的实施为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在顶岗实习中,高校、指导教师及实习学校应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方佳.论院校协作的历史沿革、基本原理和主要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10(6).

[2]刘大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社会力量对高校课程管理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1(1).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4]李振国.师范生应到农村教师职场接受顶岗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6(15).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贵州省;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2013C024)的研究成果。

一、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贵阳、遵义、铜仁、毕节、六盘水、安顺,以及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有效问卷380份,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男22人,占5.8%,女358人,占94.2%;30岁以下86人,占22.6%,30―40岁108人,占28.5%,41岁以上186人,占48.9%;中专学历69人,占18.2%,专科199人,占52.3%,本科112人,占29.5%;职称为小学一级的96人,占25.2%,小学二级的204人,占53.7%,小学三级的80人,占21.1%;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48人,占91.6%,从中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2人,占8.4%;具有幼教类专业背景的77人,占20.3%,非幼教类的303人,占79.7%;中小学教龄2年以下的63人,占16.6%,3―5年的101人,占26.6%,6年及以上的216人,占56.8%;幼儿园教龄2年以下的263人,占69.26%,3―5年的75人,占19.7%,6年及以上的42人,占1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以下特征:(1)转岗男教师只有22人,仅占5.8%,在幼儿园主要从事行政工作或负责一些户外体育教学活动,转岗女教师占到94.2%,除少部分年龄40岁以上的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附属学前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外,其余均从事保教工作;(2)在380名调查对象中,40岁以上的为186人,占总人数的48.9%,转岗教师年龄总体偏大;(3)转岗教师中中专以下学历为0,本科学历占到了29.5%(部分是自考或函授本科),转岗教师学历层次总体上较高,在整体上提升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4)贵州农村地区小学附属学前班比较多,有部分转岗教师是从本校的小学教师直接转到学前班,因此呈现出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多,中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少的特点;(5)问卷调查中,79.7%的转岗教师没有学前专业背景,虽然有20.3%的转岗教师有学前专业背景,但都是中专时候的专业,毕业即在小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学前专业知识。从幼儿园教龄来看,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11.1%,部分教师对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常规并不熟悉,急需提高保教技能。

二、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在影响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中,选择专业知识不足的146人,占38.4%,选择培训没有针对性的152人,占40%,个人原因的44人,其他因素的38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影响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的工作不自信。缺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检测幼儿身体健康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力、环境和区角创设能力,特别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唱歌、跳舞、环创和手工等技能训练,转岗教师在面对这些教学内容时压力非常大。而很多培训中因为条件限制,更多地关注师德和理论知识,涉及幼儿园实际问题的课程并不多,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虽然有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跟岗时间,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而且“国培”跟岗都是在城市幼儿园,与自己所在的乡镇幼儿园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学到的实践知识不能在实际中应用。

在访谈中,部分年龄偏大和性格内向的教师表示,由于技能掌握不足和没有在小学养成习惯,在幼儿面前唱歌跳舞让她们非常难为情甚至尴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部分教师转岗是因为可以从农村转到乡镇或县城,或是从县城转到市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了解和热爱幼儿教育,还有些教师是因为小学师资富余,因政策原因转岗的,到岗后才发现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待遇比也转岗前差。这些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都影响了转岗教师主动适应新岗位的积极性。

三、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幼儿园要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1.依据幼儿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能力

转岗教师脱产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岗教师园内培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每个年龄段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保教目标,学会制订计划。每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园长可以先提供本园优秀教育计划供转岗教师参考,并安排专业教师帮助其修改。转岗教师只有根据自己所带学生年龄段的实际情况制订教育计划,并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五大领域的教学能力

针对转岗教师在五大领域教学中无所适从的困扰,特别是在艺术和语言领域,幼儿园应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对转岗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在手工、美术、唱歌、弹琴、舞蹈、环境创设等方面有能力的教师的作用,采用“一带一”的方法,让转岗教师尽快学会基本的幼教技能,使其在教学中开得了口、动得了手。

3.班级管理能力和家长工作方法

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无法回避的工作难点,而中小学和幼儿园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大区别,转岗教师不能照搬原来的工作方法。针对此种情况,幼儿园可以开展以年龄段为单位的教研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转岗教师把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说出来,大家讨论并给予改进建议。最后,幼儿园汇总这些案例,集中帮助转岗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二)“国培”要满足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

1.落实培训学员的选择和培训前调研

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荐培训学员时应先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再确定该学员应该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和短期集中班训班在课程设置上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参加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培训班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极大地浪费培训资源。同时,在培训前应对不同地区和等级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调研,如城市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等,只有在确定了不同培训需求后再设置课程和分班才能在源头上确保培训效果。

2.以实践为根本,加强“国培”的针对性

幼儿园转岗教师参加的“国培”大都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结合的办法,集中培训阶段主要是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师德、幼儿心理、五大领域、幼儿园课程、一日生活等偏理论的知识,这些课程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对转岗教师也有很大帮助,但是培训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上。比如优秀幼儿教师上的示范课虽然精彩,但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提到示范课可借鉴的地方不多,他们更希望看到和自己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幼儿园教师是如何上课的。所以,“国培”“省培”“送教下县”首先要明确转岗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转岗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程设置的中心,找准理论与实际、农村与城市的结合点。同时要考虑到转岗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对于他们已熟知的知识要少讲,对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重点讲,如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的内容,虽然师德非常重要,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相似的,不必要在转岗培训有限的时间里再次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调。同时,培训应增加跟岗实践的时间和去农村示范幼儿园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增加新老转岗教师之间的交流,老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新转岗教师解决职业适应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拓宽培训和交流渠道。在转岗教师脱产培训机会、时间少的情况下,各市、县、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利用网络教研和交流途径,让转岗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在线指导转岗教师解决在幼儿园碰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岗位。

(三)发挥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主体作用

在转岗教师入职前,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他们到当地幼儿园跟岗实践,让他们了解幼儿园各岗位和基本的保教知识,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一日生活常规,同时组织一些基本的幼教技能培训,让有意转岗的教师充分了解幼教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让其在有了客观认识后再做出是否转岗的选择。同时,对由于政策原因转岗的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教师了解政策文件和幼儿园跟岗的途径,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主动接受转岗的事实,早日适应新岗位,这是转岗教师对自己和幼儿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教师队伍稳定的前提。转岗教师个人也应认识到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面临危机,要主动积极地适应新岗位,认识幼教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认同和热爱幼教事业才能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四)建立人文关怀管理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考虑转岗幼儿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需要。在保教工作方面,比如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过渡期”,给新转岗教师一开始的工作量要适当降低,工作难度要恰到好处,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专业成长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转岗教师尽快胜任新工作,比如组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同时,园长和幼儿园其他教师应给予转岗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园长不仅要在工作、生活上给予转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而且要营造相互支持、合作共享的组织文化,帮助转岗教师从心理上真正热爱幼教工作,在专业上真正有能力胜任保教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芳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C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