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14:09:32
关键词:特岗教师 农村教育 激励 对策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紧缺矛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到2009年,“特岗计划”的范围由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扩大到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年来,“特岗计划”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到“特岗计划”更加有效、长远的发展。
一、 提高特岗教师的生活待遇,加强人文关怀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特岗教师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工资待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较为匮乏,这是很多特岗教师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教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大多数新任特岗教师的婚姻问题都未解决,加之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心理的孤独感,致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
鉴于此,首先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的地位,决不能让工资待遇低成为特岗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其次还应该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免除后顾之忧。新任的特岗教师来源不一,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未必能迅速适应,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从细节入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根本上挽留他们安心地为农村教育服务。根据这一理论,特岗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才有可能在自我实现、认知等成长方面的需要上更加强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特岗计划”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密切联系。
二、 激发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提供多元支持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期望理论指出,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对于刚步入农村的特岗教师,理论知识虽然较为丰富,但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原本期望与现实工作的失落感,久而久之会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出现工作倦怠。此外,多数特岗教师报考特岗的最根本动机是缓解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并未抱定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志向,只是将特岗教师作为未来谋求更好的职业的跳板,抱着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显然是不会产生好结果,并与“特岗计划”的目标要求也并不一致乃至矛盾。
总之,不论特岗教师报考特岗的最初动机是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在特岗期间的引导和培训,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加深他们对特岗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用期望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他们的期望值上不断下功夫,把特岗这一职业真正融入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中,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调整好个人努力、个人成绩、报酬和个人需要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如通过观摩学习、组建学习交流共同体,也可以“导师制”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满意度。
三、强化特岗教师的职业目标,注重思想引导
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刺激,以真正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特岗计划”实施了7年,然而该计划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由于报考特岗教师的初衷不一,加之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与特岗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相配套的方针政策,导致当前特岗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目标迷糊。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未来规划不清晰,这可能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迷失奋斗方向,丧失前进动力,这既不利于他们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会减弱国家“特岗计划”的实施质量,不利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加强价值观引导,使特岗教师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特岗学校,要尊重、信任特岗教师,指导他们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在岗期间和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还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广泛推动,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特岗政策及特岗教师们的优秀事迹,让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特岗教师群体,为后来的报考人员树立榜样,强化特岗教师的职业目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
“特岗计划”实施了七年,在农村教育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与特岗教师的坚持和扎根农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一政策的长久性和科学性,更是要关注坚守在其中默默奉献的人—特岗教师,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扎根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纬虹,杨军,金星霖.特岗教师期待多元支持—基于对重庆市新任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3-03-25(003).
[2]张济洲.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7:26-28.
教师专业标准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实现路径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素养、师德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继续教育等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向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
甘肃省2012年招录特岗教师计划为3103人,实际招录2479人,其中本科学历为1854名,专科学历为625名。本研究以2012年新招录的甘肃省特岗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700名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新任特岗教师积极构建自身专业成长愿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和努力方向。新任特岗教师要实现由专业新手变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理念的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度,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就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本文认为,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终身学习和学生为本等五个方面。对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特岗教师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中,认为是专业道德的新任特岗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5.2%,认为是专业能力的占调查总数的20%,认为是专业知识的比例为12.8%,认为是终身学习的比例为21%,认为是学生为本的比例为21%。可见,在这五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中,新任特岗教师认为专业道德最为重要的比例明显比其他方面要高一些。而选择专业能力、终身学习以及学生为本的比例基本差不多。选择专业知识的则相对要低一些,这可能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大部分为本科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有关,这些特岗教师在大学期间都经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层面的愿景
(1)推动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可能性因素期待
师德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特岗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强调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问卷中设计了五个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群体的职业认识、学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等社会因素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可见,新任特岗教师非常期待通过自身素质及职业认识等内部因素,而不只期待通过学校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来推动师德建设。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期待
加强对师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宣传与表彰,是形成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强大合力的外在因素。问卷从物质奖励、提供进修机会、与职务晋升挂钩以及精神上的表扬等四个方面来设计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期待。结果分析表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对师德建设先进表彰主要应该采取提供进修机会(36.9%)和物质奖励(32.4%)等两种方式,而与职务晋升挂钩(18%)和精神上的表扬(12.7%)等两种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的认同率则相对较低。可见,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期待从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经济激励等两方面来表彰师德建设先进典型。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有关,他们都希望能通过得到进修机会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期望得到经济激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知识,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性影响因素。问卷从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途径及方法,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等五个方面来调查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数据分析可知,新任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愿景为:教学策略与方法(28%),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25.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及方法(22%),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18.7%),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5.9%)。新任特岗教师正处于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还很缺乏,因此,他们都希望可以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方面得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和方法引起了新任特岗教师的充分重视,这对于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很有好处。而新任特岗教师对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则不重视。
4.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期待
课堂教学能力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中最为主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35.4%),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28%),第三是师生沟通能力(25.1%),排在最后的是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11.5%)。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师生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能力则不是很被重视,这可能与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经过较严格的教学以及教案设计有关。
(2)新任特岗教师教研模式期待
有效的教研模式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的期待情况,见表1。
表1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期待
由表中的数据得知,新任特岗教师所期待的教研模式 主要是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老教师带教。可见,他们最为期待的是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和同事们沟通与交流以及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方式,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对网上进修教研模式认可度较低,这符合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新任特岗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实践应用性不高有关。
5.新任特岗教师教育培训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培训目标期待
培训目标明确,才能提高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他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最优化。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情况,见表2。
表2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甘肃省2012年新任特岗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目标期待情况中,主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了解教育政策,而学校的要求和取得培训证书的外部动力促成参加培训所占的比重较低。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意识较强,而不是被迫去参加培训。
(2)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与模式期待
教师培训内容是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课堂教学方法(35.8%)、教学基本技能(24.3%)以及班级管理(20.9%)。主要原因可能是新任特岗教师刚刚大学毕业,缺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此外,新任特岗教师中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严格的师范专业素养训练。因此,期待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培训符合新任特岗教师的群体特征。同时,在教师培训模式方面,他们期待培训模式主要采取参与式培训(40.3%)和讲座式培训(30.7%),也有部分教师期待由专家进行指导,而选择网络远程培训的比例较低。参与式培训能够最大程度地加强培训老师和参训学员之间的互动性,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讲座式培训则具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培训内容的优势,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培训时间有限,因此,他们期待选择讲座式培训。
(3)新任特岗教师培训教师与时间期待
培训教师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新任特岗教师培训质量。调查结果发现:在培训教师方面,一线教学能手(70.1%)成为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给其进行培训的教师,知名高校专家(26%)次之,而选择学校领导等对其进行培训的比例很低。一线教学能手最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培训非常具有针对性。知名高校专家有着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正在发生的问题缺乏有效了解。在培训时间方面,新任特岗教师期待培训时间应该在20天以下(65%)比较合理,其中选择10天以下的为20%,10到20天之间的为45%。而选择20到30天和30天以上的比例只有35%。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培训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在假期里,他们不是很愿意参加培训,希望利用假期放松调整下,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师专业标准视域下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路径
1.构筑特岗教师专业精神高地,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1)建立特岗教师职业生涯完整规划,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
特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度,影响着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新任特岗教师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从专业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分别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为自己生涯发展描绘一幅蓝图。对于特岗教师来说,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需要崇高的教师专业精神,一颗追求事业的心,这样便会有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特岗教师事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村教育的生态发展。
(2)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增强特岗教师事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应努力做到:一是培养特岗教师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岗教师只有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会去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二是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特岗教师自身素质结构对于培植教师群体文化固然重要,但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也很重要。
2.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特岗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自身素质结构和外部激励共生,推动师德建设生态化发展
师德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下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首先,特岗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要了解师德建设的正面典型,也要分析师德建设的反面例子,吸取师德建设的教训,这样便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来提高自己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其次,学校要制定外部激励措施,促使特岗教师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或提供教师进修等激励方式,激发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师德建设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2)加快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增强特岗师德建设吸引力
教师的道德问题关乎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教育必须正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重建教师师德,重塑教师形象[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与德育专业化相适应的特岗教师政策和制度,严格特岗教师准入与管理制度,调整所要求的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学习条件,建立科学的德育专业化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校本模式。要求特岗教师在学习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把德育专业化渗透到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3.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1)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由他主发展走向自主发展,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是扩大特岗教师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路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3]。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特岗教师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和同事们交流与沟通。在学习理念方面,特岗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己教师生涯完整与幸福奠基。
(2)特岗教师要努力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课堂教学是特岗教师把所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模式。教材上的知识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而教师的学科知识则是因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而异。教师要为学生整体发展考量,既要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表现,实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岗教师要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4.实施特岗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微创新”工程建设
(1)注重批判反思性教学能力,力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适应
教学反思符合教育“微创新”解决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要求,是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特岗教师主要应注重发现教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组织以及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如果存在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同时,特岗教师要努力做到因学生群体差异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应该适应教师的教,以增强教学针对性。
(2)加强特岗教师教学与教研互动,同时兼顾跨学科教研能力提升
在教育科研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和兴趣,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教育科研看成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教育“微创新”要求特岗教师教研从自身教育教学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要实现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特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交流以及老教师带教等方式来实现。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特岗教师教研“微创新”的过程。
5.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外在支持
(1)建立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促进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建设
建立专门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并加强教育培训学分银行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分认证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在培训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要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来满足特岗教师对课程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学分认定、学分积累以及学分转换等功能,实现培训学习结果的互认与衔接。
(2)聘请一线教师为特岗教师培训,注重参与式与互动式培训
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老师是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一线教师。他们能够为新任特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在特岗教师培训方式层面,要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培训。培训教师只有和参训的特岗教师互动起来,才能更明确地知道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也才能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6-14.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Abstract: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group, which benefits for changing roles and rai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teach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pre-job train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6-02
0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使新教师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顺利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所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是新教师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
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理论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新教师无法得到具体的、一对一的实践指导;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还是不利于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实际的内容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的讲授,虽然添加了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高等教育法规》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培训依然占据了80%的培训时间,在实践上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且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少教学方法以及技能等实践能力方法的学习。
1.2 新教师思想认识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进行岗前培训也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有人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顺利申请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做准备,思想上功利性太强。很多高校都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大班授课,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新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班培训,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实践支持,造成了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1.3 组织管理欠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进行,所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复杂。很多高校布置岗前培训工作只是被动地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在校内没有形成根据自身状况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界定模糊,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对岗前培训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相互推诿,使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实效性不强。
1.4 考核形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涉及理论知识,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度不够,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而新教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过教学关的任务,因此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能仅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就认为其具备走上讲台的资格。目前,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
2.1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由于扩招原因,每年引进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新教师的学科分布广,每人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减少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同时培训的时间比较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分学科和分班进行观摩课,在新教师入学半年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本教育、教育技术培训等专题讲座,增加新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及自学的主动性。
2.2 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学校应制定岗前培训实施制度,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岗前培训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部门各负其责,及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合的环节,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为相关部门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将培训效果作为部门年终考核和工作人员个人考核结果的指标,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师岗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教师入校开始,学校应该为新教师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吸纳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使之能够在短期内加入学科梯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2.4 完善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分层次全方位进行考核岗前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涉及面广,因此,以培训后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依据的考核机制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由地方主管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院系分层次对不同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根据可操作性,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基础理论考试,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校本教育进行统一测试,学校二级院系组织相同学科的专家和督导团去听课,考核新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过教学关。最后汇总各层次的考核结果,统一作为定级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李瑛.普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
一、开展农村特岗教师培训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确实解决了龙井市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9年至2012年,我市的特岗教师人数为125人。可以说,特岗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生,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但是却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为此,我们每年组织一次特岗教师培训。到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特岗教师达120余人。每次培训,我们都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特岗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帮助特岗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每年培训时间120学时,并定期对新上岗的特岗教师进行考核,建立相关培训档案,形成纵向由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特岗教师任职校层层负责,横向由进修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
2012年8月23日至25日,我们组织龙井市特岗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共有75名中小学特岗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安排有: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理论及实操培训讲座、课件技术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说课、听课、教案设计(分中、小学)等,以及由基层学校教导主任曹慧做的《教师的成长》经验介绍,和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做的《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中闪光》心得体会。各项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特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而设计的。师德教育中,通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事例来进行如何做一名师德高尚、富有爱心的班主任;教育科研讲座从理论的高度、结合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进行实操培训;课件技术也通过例举大量的课件设计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来讲解如何制作课件;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实际案例教育老师们如何做一名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特别是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谈了她在三年特岗教师岗位上的真实感受,有感而发,使受训的特岗教师深受感动和启发。
通过培训,使特岗教师坚定了从教信心,能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联系,同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组织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
自2009年至2012年我们共组织十批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送课教师达120多名,参加听课教师达1080人次,挖掘并分享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智慧。
骨干教师身上大都蕴涵着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由于其缄默性、情境性、个体性,比较难以言传,所以若要分享,首先就必须选择其合适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骨干教师送往乡镇学校的精品课。
参加送课下乡的都是龙井市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者是教学能手。在送课之前,我们培训部门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校的需要确定相关科目的骨干教师人选,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学校。而送课教师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把教学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教学理念新的优质课送到了乡镇中小学。课堂上送课教师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样化的练习、知识的正反运用、丰富多彩的答题竞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快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课后,执教老师分别进行了反思性说课,各科教研员分别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城乡教师之间还进行了零距离的讨论、互动和交流。
听课教师纷纷表示,送课下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受益颇多。乡镇学校领导认为,骨干教师的授课,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价值。送课教师也感到,送课活动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好机会。送课下乡活动,既发挥了教学带动作用,又为城乡教师的交流架设了桥梁,加强了校际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带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同时“送课下乡”活动为所到学校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为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与扶持作用。
三、农村教师培训的实践思考
第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应组建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因为培训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因此,培训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在培训这个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训者: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研读课程改革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能够站在课改前沿,有效地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二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教师培训最新动态,研究教师成长规律,掌握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科学设立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开展新课程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教师奠定教育理论基础,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针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有针对性指导农村教师教学。
第三,选择有效的农村教师培训形式。
1. “送教下乡”模式。骨干教师们将新理念、新感悟、新经验、新技术和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2. 专题报告式。针对农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的问题,可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讲解,以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模糊认识;也可外请专家来校讲学。如,教育科研、教学观念、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
Abstract: Post practice is a prevalent teaching practice mode widely developing in local normal college of China. It will well serve and improve rural basic education as well as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Moreover, it will promote the reformation of training mode in normal colleges. Extensive researches have conducted study in this fiel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mainly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contents and main views. This paper intended to give an overview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al post practice, so as to give the helpful reference to application and similar research work.
关键词: 师范生;顶岗实习;研究综述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s;post practice;general overview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35-02
0 引言
教育部颁发的《关十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动员组织毕业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至少三个月的教育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被置换的农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从而提高农村教师师资水平。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指师范生在师范院校的组织安排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到实习学校去顶岗任课,完成教育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全职顶替在岗教师”代课、做班主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完整体验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其次是时间比传统实习一个月要长得多,一般是三个月到一个学期,所以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被顶替的教师能够利用离岗的时间参加近一个学期的国培计划,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研修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本文在专家、学者们关于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的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三个维度梳理了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综述,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方法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教育顶岗实习方面的期刊,在图书馆查阅了国内教育顶岗实习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教育顶岗实习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增长,说明这一新生事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不过目前还没有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的专著,顶岗实习模式仅在教育实习的相关专著中有简单的论述。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文献资料发现,对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理论探索,第二是实证研究。目前对顶岗实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具体工作方面的深入探讨缺乏。李斌强从忻州师院教育系学生顶岗实习实践出发,重点探讨了顶岗实习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模式。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以当地一个高师院校为例,对其开展顶岗实习的探索过程、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开展教育顶岗实习的策略,这类分析和阐述的文献占了所查文献的大多数。
早在1975年四平师范院校就有了顶岗实习探索,被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创新的榜样,为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做出了贡献。云南师范大学从1988年开始也实施了顶岗实习,佘壮怀对其开展顶岗实习的背景、意义、经验和成效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紧接着是信阳师范学院1989年开始的“顶岗实习、双向培训”,它引发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舒刚,陈铭书等对实习的现实背景、具体做法和成效进行了重点阐述,探讨了顶岗实习模式与传统教育实习的区别及其优势。
进入新世纪后掀起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改革,2002年西南大学正式提出并实施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随后河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相继都开始了这一探索模式。如冉亚辉从顶岗实习基地学校的角度,论述了西南大学实施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以及给基地学校带来了巨大利益。高月香等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在《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中分析实习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研究基本都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个案进行介绍,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既为实践层面更好地开展顶岗实习作指导,也为理论研究作基础。
2.2 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理论层面的研究。关于教育顶岗实习的理论研究比较多。有专家认为“顶岗实习”即师范类本科学生完成骨干课程经培训后,到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活动,同时组织置换出来的中小学未达标或者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其特点体现在顶岗实习的时间延长,学生能全方位得到锻炼,置换出来的教师可以到高校参加培训。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顶岗实习中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模式的分析,指出顶岗实习的指导模式主要有跟队指导、基地指导、实习组指导等;在探讨顶岗实习的作用时,谈到顶岗实习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素养,笔者认为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 研究的主要观点
3.1 教育顶岗实习意义的主要观点 冉亚辉、李吴在《顶岗实习高师生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模式论析》中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大熔炉”,能够有效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全职”教师岗位锻炼,提高了专业技能。这是所有顶岗实习生的共同心得;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一文中认为顶岗实习可以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全职教师,实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他们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叶斓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认为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顶岗实习因为实习生的加入,给中小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富有朝气,积极向上,使基地学校充满活力,他们主动发展的状态让农村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过程。此外,师范顶岗实习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对老教师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其意义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3.2 教育顶岗实习模式的主要观点 高月春、刘茗在《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一文中,以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程为例对政府主导型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是在河北省教育厅的具体指导和推动下,从2006年5月开始试行,2007年下半年全省铺开,每年四期,每期三个月,派大三大四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陈英、郭寿良在《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一文中,重点对市校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他探究了较早将教育顶岗实习理念付诸实践的西南大学。冉亚辉在《冯坪中学实施顶岗实习的报告》中对校校合作型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代表进行了分析研究。2006年5月,南京晓庄学院推出“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得到了参与师生、实习学校以及教育专家的极大肯定,被认为是在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乡村试验教育思想,履行服务农村教育的历史使命。学者所提出的模式还有很多,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探索,争取收获更多的模式,收到更多的好的研究成效。
3.3 教育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方面的主要观点 吕京在《师范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机制》一文中认为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认为顶岗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质有待提高。从实习过程来看,实习师范生暴露出如下问题:实习中有小部分学生以病假不适,或者考研等各种借口经常请假。实习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低,对新课标的要求与小学生心理特征把握不准,实习生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技巧和艺术,处理突发事件和教育问题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合作能力也需加强。
赵春在《谈教育实习对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专业指导教师力量薄弱,指导力度不够。他认为,这也是制约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刘红梅在《地方高校师范学生顶岗实习探索》一文中认为,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缺乏沟通,影响实习顺利展开。以上大都是对师范教育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研究的主要观点,这些分析是中肯的,对这些分析中存在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的分析、改正。
开展教育顶岗实习活动,取得了多方受益的成效。基地学校培养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师范生得到了全面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还促进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各师范院校应该协同当地教育局,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期与基地学校合作,落实并推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实习方式现在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教育顶岗实习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13(5).
[2]冉亚辉.冯坪中学实施顶岗实习的报告(之一、之二)[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
[3]高月香,刘茗.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4]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论文摘要】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普通高校必须调整办学理念和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就业服务,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主要环节包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合理确定对接岗位;确定课程标准,选定对接课程内容;加强师资培训,为技能培训遴选好的教法;认真组织教学,建立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据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13万,2007年毕业生为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2006年有120多万毕业生离校时还未就业。2007年进行就业求职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2003年失业大学生占城镇失业人口的比率为6.6%,2006年已经达到12.5%,三年间翻了近一番。
结构型就业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岗位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结构性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换句话说,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完全切合市场需求。
如何调整办学理念和模式,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实现高校与市场、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启动了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目前已培训近千名大四学生。具体做法
1 以学科课程为基础,合理确定对接岗位
开展岗位对接培训,首先要开发对接的岗位。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且要使开发的岗位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要与专业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岗位对接培训的基础;二确定的岗位应是社会急需的岗位,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确定的岗位是毕业生期望的岗位,故可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学校办学资源许可,能够满足岗位培训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按上述条件,我们为首次试点的四个专业确定了12个岗位。其中,美术专业有家装设计师;生物专业有植物组培师、园林植物配置师、菌种师、动植物检疫师、保健品和药品营销师等5个岗位;中文专业有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广告策划和文案创作员、公关文秘等4个岗位;心理学专业有心理咨询员、人力资源管理员、中学教师等3个岗位。
2 确定课程标准,选定对接课程内容
对接岗位确定以后要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以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为标准,寻找大学学科课程与岗位技能之间的空白点,进而针对空白点开发新课程,实现课程对接。选定课程内容的方法是:去粗取精,凝练出最为核心的内容,形成岗位对接课程。如我们在开发中文专业与记者岗位对接课程时,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抠出中文专业课程与记者岗位技能之间的空白点,即:新闻采访技能和新闻编辑技能,故我们确定这些内容为岗位对接课程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拓展和补充,实现了中文专业与记者岗位技能间的课程对接。
根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接课程以活动课的方式呈现,以岗位——岗位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核心技能点为课程主线,通过总操作程序——操作步骤——达到标准——注意事项——相关知识五个环节呈现技能培训内容。
3 加强师资培训,为技能培训遴选好的教法
师训工作是开展岗位对接培训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大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习惯于讲授理论知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技能培训的需要。为此,我们从加强教师培训入手,任课教师除直接接受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的培训外,我们还利用每周一天的时间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专家的理论引导、举办公开课、邀请实践专家指点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使任课教师树立起“理论是基础,技能是关键”的教育理念,掌握“直接下水学游泳”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学会实践教学、岗位演练、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
为使岗位培训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在试点期间,我们还聘请了一大批有岗位实践经验的技师、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加培训工作,弥补我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生物专业菌种师岗位培训班,聘请了酒精厂、制药厂菌种车间的工程师亲自为学生指导、讲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4 认真组织教学,建立评价机制
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原则。课堂学生演练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每节课同时有2~3名教师上课,一名是主讲教师,其他为演练指导教师。采用“教师引领——学生体验——教师点评——学生强化——技能达标”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完对接课程后,能够把自身专业技能拓展为岗位技能。我们把这种培训模式称为“直接下水学游泳,过程体验学技能”。为保证教学的实践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专门安排学生参加岗位见习,强化实践技能。
针对技能培训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体现“两个结合”的评价办法,即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首先是技能考核,学生必须掌握每一单元的技能,要求学生单元过关。在岗位技能培训结束以后,进行终结性技能考核。技能考核的标准在于能否达到岗位的要求。技能考核成绩占60%,笔试成绩占40%。我校首期试点培训共参加学生451人,考试合格人数380人,过关率为84.3%。经中国就业培训中心审查后,将对考试合格者颁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CETTIC大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5 培训工作特点明显,成效突出
上一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下一篇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