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员职称论文范例6篇

政工员职称论文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称制度 职称分类制度 人才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的职称制度迎来重大的改革机遇,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类职称评定制度因存在着“三唯”(即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现象而广遭诟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意见》,从而推进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呢?

建立科学的职称分类评定制度

任何科学的管理都必须以分类为前提,在人才管理领域更是如此。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对任职者的评价标准自然不一样。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职称,都以论文作为硬性的条件。注重论文的数量,使一些并非从事知识创新,而是从事基层一线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很难获得职称晋升,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在国外,职称不如中国那么重要,不是所有行业的人员都需要评职称,而且职称大都与岗位聘用相结合,一个人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任职,需要重新确定职称。

虽然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随意废除一些职称系列,但应该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即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工作性质确定职称评定标准,坚决废除以论文数量为标准的“一刀切”做法,对那些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着重考察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专业技术领域对组织发展的贡献。如对非教学医院医生的职称评定,可以不考虑其科研和情况,注重临床诊疗能力、经验和绩效,如就诊人数、治愈率、社会评价等。对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可以着重考察他们的操作技能、工艺流程改进、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此外,这些系列的职称等级也不一定参照大学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的等级,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而定。为此,必须下放职称评定权力,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职称评定方面的自。

下放权力,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职称评定方面的自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最了解自己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也明白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报酬和待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对不同职业系列和庞大人群的职称评定进行规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规定一些硬性的标准,如前述的学历、资历、论文数量,虽然形式上达到了相对公平,实际上却导致了机会的不公平,违反了职业管理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最终挫伤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下放职称评定权力,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自。笔者的意见是,将职称评审权力完全下放,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对自己员工的职称晋升,而无需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就下放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政府只对一些特定的职业进行准入规制,企业可自主决定员工的职务升降。笔者认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不应基于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等级,而应根据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在财政拨款规模确定后,应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财政资金使用权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评价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决定下一次的财政拨款规模。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结构、薪资待遇、职务升降、职称评定等的自均依法由事业单位享有。同时,要打破职称的身份属性,一个人离开原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任职时,由新雇主自主决定是否予以承认其在原单位获得的职称资格。事实上,近年来不少高校都进行了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从效果来看,拥有职称评审权的学校并没有滥用权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职称评定权,均没有出现评价标准下降的现象。因此,那种对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用人单位会降低人才评价标准的担心是多余的。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欲消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弊端,关键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科,几年前就实行了代表作制度,职称晋升申请人可以自己选择能代表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论著,而不管它们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和由谁出版发行,然后采取严格的匿名评审,由国内和境外两类专家对代表作进行鉴定,判断申请人是否达到拟申请职称的学术水平。笔者作为学校学科聘任委员会成员和本省职称评审委员会(高u委)成员,曾多次参与过职称评定活动,审阅过多人的匿名外审鉴定意见,总的感觉是,大多数外审专家是比较认真负责的,他们出具的鉴定意见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种评价机制是社会评价,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个人学术造诣高但论文数量少而得不到晋升的问题。在高校中议论比较多的现象是,一些教师热心于,而不愿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将培养学生的工作放在第二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书育人是首要任务。一个教师如果学术造诣高和教学效果好,但数量不多,理应获得同样的晋升机会。该如何判断此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呢?这要靠社会评价。在民国时期,一些大学的知名教授并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但仍然可以晋升为教授,靠的就是这种社会评价,包括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目前,不少高校已实现了本科生课程学生评教全覆盖,此外还有督导员和领导干部的随堂听课,部分高校还推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做法。多层次的评价活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这样,被大家公认为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即使不突出,仍然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社会评价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医生、基层一线工作者、操作人员等。只要科学设计相关评价办法和机制,社会评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适当提高职称的含金量,高级职称人员的报酬可以高于高等级别行政人员的工资,增强技术人才在各类管理机制尤其是涉及专业性和技术性决策中的话语权,破除官本位思想。二是将职称评定与聘任制改革结合起来,强化岗位聘任管理,根据岗位空缺的实际需要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人员,从而有利于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三是杜绝职称评定中的数额限制,只要有职位空缺而又有符合条件的人选就予以聘用,做到适才适用。四是不同行业根据自身实际设立不同的职称系列,并根据产业动态发展的需要而灵活适用,包括职称系列名称和职称等级等,无需与高校的职称系列作为参照。五是动态调整一个人的职称等级,避免一评定终身而助长了人才的惰性。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2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

一、高校行政人员概念

高校行政人员指的是高等学校内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或者是以行政管理工作为重心的人员。本文以将行政管理工作为主的高校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他们既负责高校全部行政工作,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教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及学生管理等,同时又承担着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

二、研究路径

本文就“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为主题设计调查问卷,以高校行政人员、高校行政人员负责人为研究主体进行问卷调查,最终选择郑东新区高教园区、北大学城和龙湖高校园区中六所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问卷主要发放对象,问卷采用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形式完成。本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86份。

三、制约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因素分析

(一)限制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的客观因素

1.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89.7%的高校行政人员表示自己无暇顾及科研,日常行政事务琐碎繁杂,几乎占据全部工作时间。双肩挑教师还需承担培养任务,8小时工作制外除去备课时间,很难有时间继续兼顾科研。另外,69.5%的高校行政人员表示,自己所在行政职能部门人员配备明显不足,行政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是造成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与专职教师相去甚远的因素之一。

2.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单一

调研发现,河南省大部分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只分德、能、勤、绩四个大致方向,下不再细化考核标准,考核笼统毫无实际意义,考核准则更是沿用数年前陈旧规则,甚至在网上挪用其他高校考核方案稍加变动。

河南省高校在针对行政人员的职称晋升上,尚未形成与学历、能力、工龄等多方因素相挂钩的成熟职称评审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的职称评审专家多是由高校行政领导者担任,这就在无形中将本应学术氛围浓厚的职称评审沾染行政色彩,长此以往,势必会使行政人员“官本位”思想更加浓郁,越来越多行政人员试图以仕途为突破口,从而更快捷地获取专业技术职称晋升。

3.高校行政人员科研激励机制片面

(1)职业认同感低

外界人看来,高校行政人员工作含金量低,较易上手,毫无难度系数可言,且可替代性大。而就高校行政人员自身而言,专业特长无处发挥,个人发展空间受限,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无从体现。

高校的管理决策者多数将工作重心集中于抓培养、抓科研上,很少有学校重视高校行政人员的队伍和岗位建设。据调查数据显示,69.3%的行政人员薪资集中在3000-3500元之间,可增幅的工资幅度仅局限于课时费一项,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人员薪酬体系,不断缩小专职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收入差距,通过物质弥补行政管理者的心里不平衡感,势必会使他们无法安心本职工作,影响他们分心教科研的积极创造力。

(2)科研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将专职教师、高校行政人员统一对待,未能认清高校行政人员特殊工作性质,没有实施灵活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这迫使高校行政人员在追求职称晋升个人发展路途上剑走偏锋,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教学能力提升,论文论著、各级别科研项目数量增长,却难以保证质的飞越,长此以往势必会脱离本职工作,顾此失彼,不能将教科研与行政管理融会贯通。

4.科研环境有待提升

(1)高校对行政人员的教科研工作缺乏重视

大部分高校对高校行政人员的教科研能力无形忽略,学校内教学竞赛、科研申报等偏重于专职教师,极少考虑到双肩挑教师的远期职业规划,高校在行政人员的教科研章程制度建设方面仍是空白。部分高校领导传统理念认为做教科研是行政人员的副业,搞好本部门的日常行政事务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最终造成科研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严重影响着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2)接受再教育机会较少

据调查,河南省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师资培训名额绝大部分直接下放至各院系,且培训内容多集中于专业技能提升,与高校行政岗位人员几乎无缘。知识更新是创新突破的源泉,掌握的新知识越多,意味着更易接受新事物,突破旧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新见解新主张。高校如果不能形成与行政人员相匹配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只能让他们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最终使得他们的行政管理能力退化。

(二)限制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能力的主观因素

1.缺乏系统专业的教科研方法学习

据调查,高校行政人员的学历层次多集中于本科,在校期间对科研项目的专项理论知识汲取甚少,针对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更是仅局限于师范院校毕业的行政人员。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中会将教科研能力列为其中一项,但多停滞于理论层面且时间极短,多数行政人员表示收效甚微,在实际运用中仍困惑迷茫。

大部分行政人员靠自学或向其他同事了解获知教科研相关知识,理论功底薄弱,缺乏专业科研培训,不善于利用校内优势资源,极少数主动借助教科研平台,对学校教科研文件成果敏感度低,科研参与率极低,实践经验欠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行政人员的教科研能力得以长足进步。

2.不善于利用校内教科研资源

高校的教学资源库、优秀教科研成果分享平台、免费期刊网站等资源均可为行政人员利用,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背景支撑,尚未形成教科研专家指导下以行政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型团队,研究层面仅能停留在浅层阶段。

调查显示,高校行政人员对于学校内部教科研信息平台满意度不高,超半数行政人员表示中立,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行政人员能有效利用的教科研资源较少,甚至没有。据数据分析,62%以上的行政人员表示自己在科研项目中主要承担协助调研工作,仅局限于数据收齐和材料的整理工作,很少人能独自承担项目主持工作。

3.科研意识淡薄

(1)易受前行者的职业生涯干扰

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就是上传下达,听令做事。多数同行前辈职业生涯显示,只要资历够深,工作年限够久,最终都能获得相应的行政职务,他们不再或极少消耗精力搞教学做科研,只是把技术职称作为自己的后备选项,并不能真正意识到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能反作用于自己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2)科研兴趣低

一些行政人员表示有对教科研的兴趣,但却因为中间程序繁琐、任务沉重往往陷于疲于应付的尴尬境地,最终不得不选择终止放弃。教科研热情的一再受挫,高校对行政人员科研又没有硬性要求,自然使得他们科研兴趣难以培养,科研积极性难以再被调动。(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校行政人员教科研素养调查分析》,项目编号:2015-YJXM-028.

参考文献: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4

为更好地落实政务公开措施,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拔高级会计人才,进一步规范高级会计师材料申报、评审工作,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根据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职称[2001]2号)精神,结合会计业务工作特点,制定**省高级会计师材料申报评审工作程序。

从20**年度起,我省辖区内(**市除外)从事会计或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按本程序申报评审高级会计师材料。

一、申报程序

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各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3、将同意推荐的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专业工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的时间、取得中级职称以来主要业绩及撰写的专业文章、论文、职称计算机考核有效证明情况等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

4、公示无疑义的申报人员按照要求提供下列申报材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初审登记表》1份;

(4)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

以上材料不需要装订。对于上述(1)至(3)项表格请认真如实填写,并按照表上要求签字和加盖相应部门公章,未签字或盖章的无效。

(5)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

(6)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鉴定并盖章);

(7)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证明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

(8)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

(5)至(8)项除论文、论著等需要提供原件外,其余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各市申报的材料,其中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上述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并将(1)至(4)项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档案盒封面格式见附件5)。

省级主管部门或市人事局职称办(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或人事机构)在对本部门或本地区申报高级会计师材料审核其手续齐备后开具委托评审函,连同申报人员公示情况说明,在规定的申报时间内一并送我厅会计处;

对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代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人事厅职称办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我厅才能受理。

我厅对收到的申报材料进行整理并报省职称办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二、评审程序

公示结束,对无疑义的申报材料转入评审阶段。

1、向省职称办报送《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

2、根据申报数量和评审对象情况,在省职称办的监督下,按规定从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适量的专家组成专业评议小组和执行评审委员会。

评议小组对申报对象的业绩、成果及其他材料进行评议,形成初评意见,提交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

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职称政策,对照《条件》对评审材料和评议小组意见进行审议。对于申报者有成果共用发生争议或申报材料与实际工作有出入、论文雷同等评委会会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申报者应积极配合评审组织部门作出的安排,接受答辩、电话答辩或提供单位证明等。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3、评审会议结束后,将评审情况、通过评审人员花名册及电子材料报送省职称办,同时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三、评审结果公布及材料退回程序

1、根据省职称办公布的评审结果(以省人事厅发文为准),及时办妥各项后续工作(包括申报表盖章、办理资格证书等);

2、公告省人事厅公布结果;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职称评审 规范化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6—02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务平台。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搭建服务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一是开展政策解释服务。每年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坚持把政策解读、规定办法宣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个,不缺一项。二是开展申报提醒服务。重点关注符合条件人员的申报,对在规定时间内符合条件未申报的人员,及时提醒,做到不漏报、不晚报。三是开展网络下载服务。将职称文件、评审要求、结果公示等定期在企业信息门户通知公告栏上,并提供表格下载,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3.评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分析人才队伍的职称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各类专业人才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目标组织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素质提升提供帮助。企业根据每年引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职称工作前移,在毕业生入职教育时增加职称评审政策和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宣讲,宣传因业绩突出而破格晋升的员工事迹,使他们丰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增强通过职称评审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6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教育部于2014年3月25日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笔者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基于职业化专业化视角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根据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等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出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与规定。而《标准》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发展空间较小、职业认同感不高,队伍不够稳定。

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负荷重,有关数据显示,46.12%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使其感到前途渺茫,仅有15.65%的辅导员认为前景广阔。部分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辅导员岗位作用的认同感不强,在一些高校中,多数辅导员工作2-4年就转岗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职称评定困难,福利待遇偏低。

目前,有关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制度落后于这支队伍的现实发展需求。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与工资、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客观上降低了辅导员的待遇水平。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院对全国103所高校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的收入低于学校的专任教师[1]。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复杂、学科结构不合理,思想教育类背景的辅导员人数较少。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辅导员队伍人员缺失,整天忙于琐碎的事务,时间及精力有限,难以深入的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导致辅导员队伍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氛围。有关调查显示,只有21.1%的辅导员经常关注并能运用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2]。而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二、南京农业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践

《标准》对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着纲领性、指导性、示范性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标准》的具体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 (一)建立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综合化的培训平台。

为促进辅导员队伍多元能力提升,建立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以职业化要求为目标, 搭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平台,推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学校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综合性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交流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网络培训与走访实践相结合,组织辅导员学习时事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将辅导员纳入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坚定辅导员职业发展信心、提升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制度,推进职业化发展步伐。

学校立足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目标,改进和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在学校专职辅导员评聘中,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坚持任职条件的前提下,注重考核申报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和能力,防止和克服只重论文而轻视工作实绩的现象。在专职辅导员中设置非领导职务,凡在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的可确定为副科级辅导员;工作满4年,经考核合格的可确定为正科级辅导员。学校在二级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一职(科级正职),满足特定要求即可申报。学校鼓励和支持一批专职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力度,提升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学校支持辅导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每年拔专款资助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项目,培育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可以承担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学校校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辅导员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条件。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辅导员以后评定职称提供便利,也给辅导员提供继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理论知识创造条件,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张效英:《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 [基金项目]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基金重点项目“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X20140103)。

1.朱珠(1987-),助教,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