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3-22 13:38:08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农业信息,获取

 

人类社会迈入新的世纪,全球展开了信息技术革命,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地爆炸性增加。论文参考网。除了广播、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之外,又出现了国际互联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新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同样使农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网络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了农业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农业信息从业人员,应掌握更多的从当前网络中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下面从六个方面说明如何在当前网络中进行农业信息获取。

1、使用专业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农业信息,就必须用到专业级的搜索引擎。我国目前现状,农业信息的获取还很困难,特别是急需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企业、部门、农户,他们通过综合搜索引擎,并不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农业领域现有各种网站近十万多个,涉及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农垦、乡镇企业及其它农业部门。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搜索一个准确的农业信息是农业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于中文农业网络资源研发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实现农业信息的精确搜索是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发展方向。

在专业农业搜索引擎方面,有些网站已经走在前列:

世界范围:(1)农业冲浪(http://www.agrisurf.com)。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提供大约20 0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和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 Ceres Online

http://www.ceresgroup.com/col/

专门提供农业信息。其搜索功能连接到了农业产业的其它专业人员。日历数据库列出了几百个即将到来的农业活动,气象图提供了世界各地天气情况以及热点信息。论文参考网。

(3)AgEconSearch

http://agecon.lib.umn.edu/

AgEcon搜索收集,索引包括诸如农业,食品供应,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及广义的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全文。

国内相关搜索引擎:

(1)农搜http://www.sdd.net.cn/

农搜农业专业搜索引擎的研发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工程”经费的资助。

(2)搜农http://www.sounong.net/

中国搜农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资助下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也是第一个面向我国农业企业、农民大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农业通用搜索与农产品供求、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新闻等专题的搜索服务。

(3)http://so.ag365.com/365农业搜索

(4)http://www.chinanong.com/华农在线-中国农业信息搜索引擎

(5)http://www.086ny.com/soso/超农网农业搜索

(6)http://www.3nss.com/Portal/Default.aspx三农搜索网

2、除了农业搜索引擎外,网络中农业信息获取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智能浏览器。

使用专门开发的面向农业信息获取方面的智能浏览器,可以借助智能浏览器的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快速搜索、精确搜索,过滤无关信息,提取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信息提供服务。

3、使用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为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传统的农业专家系统在现今的网络条件下变的不适用。现在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为:在线农业专家系统及实时智能专家系统。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系统已经上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1)http://www.esa.org.cn/index.asp

广西智能农业信息网,提供作物类、瓜果类、蔬菜类、畜牧类、兽医类和水产类等六类十九种在线专家系统。

(2)http://www.nbnky.gov.cn:4000

宁波农经网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了蔬菜病虫害专家系统、河蟹养殖专家系统、家兔养殖专家系统、海水养殖系列专家系统、网箱养鱼专家系统等二十八种在线专家系统。

(3)http://www.hebaic.com.cn/index.do?templet=er_zjxt

河北农业技术推广网、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专家系统,提供金丝小枣栽培专家系统、养牛管理专家系统、无公害番茄专家系统等三十余种在线专家系统。

(4)http://zjxt.hzagro.com/

农业专家系统.net,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农办主办提供了水果干果、蔬菜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八大类七十余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5)http://202.107.249.147/

丽水市农业专家知识系统,提供了花卉苗木、食用菌、笋竹、蔬菜、水产、中药材、其它等十类八十五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4、进行农业信息智能分析。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是应用智能化技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分析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中的分析对象, 进行智能化地信息自动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判别等的过程,可模仿、代替专家,解决农业中波动分析、风险识别、早期预测、效果评价等诸多问题。目前农业智能分析技术在我国已投入实际使用。

(1)农业部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通过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及时动态地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解决了依赖实地调查、手工记录、数据上报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不足。针对数据和信息源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农业系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定期对粮、油、果、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市场行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2)中国农科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构建了全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分析预测模型体系框架,开展了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分析预测。利用网络抓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市场波动的隐性信息。论文参考网。并建立了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库,能对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5、使用专业农业网站、专业农业论坛、专业农业交流圈。

传统的专业农业网站及专业农业论坛仍然是广大农民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基于新兴的WEB2.0技术组建的专业农业交流圈能大大增强访问者之间的互动也迅速发展,大有前途。

国内专业农业网站及农业论坛:

(1)http://202.127.4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

(2)http://www.zgny.com.cn/

中国农业网,农业企业的商务信息平台。

(3)http://www.chinabreed.com/

中国养殖网,最大畜牧行业门户网站,提供养殖、饲料、养猪、养鸡、养牛、 养羊、家禽、兽药、特种养殖及畜牧机械相关信息。

(4)http://www.aweb.com.cn/

农博网,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示范项目,以“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为涉农人群提供农业资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论坛以及农业人才服务。

(5)http://www.12582.com/

农信通农村信息网,涉农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肥、饲料、农机等价格行情,农民工招聘、就业信息;食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信息,是城乡互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综合展示窗口。

(6)http://www.feedtrade.com.cn/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为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原料贸易、饲料添加剂及畜牧养殖企业提供全面的新闻、行情、价格和分析预测等信息资讯服务。

(7)http://www.yuanlin.com/

中国园林网,提供园林绿化苗木资讯,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苗木工程,园林绿化设计 ,等方面信息,为相关园林绿化苗圃企业提供商铺,是园林绿化,苗木园艺的专业园林绿化门户。

(8)http://bbs.aweb.com.cn/

中国三农论坛,博览天下农事,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

6、除了以上信息资源外,专题讨论组、电子论坛等也可以方便地为相同科学领域的农业专家提供交流空间,这也是当前网络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不同搜索引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对比》,刘艳华、徐勇。《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08期.

[2]《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严方。《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3]《浅谈国内网上农业信息资源》,陈林官,《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2期.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2

 

0引言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1]。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扩大,引进吸收和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所谓科技创新就是对新知识、新技术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动态过程,它是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直接源动力,也是衡量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2]。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科研单位、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超前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一直是人事工作者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且国内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一般都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3],虽覆盖面广,但评价体系繁琐复杂,评价时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且评价周期长,不利于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评价工作的开展[4]。专利和论文作为科技产出中的重要指标,其拥有量可以反映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也是科研院所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拟运用统计计量法对专利和论文的刊表量、引用量以及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概括,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投入力度低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区域分布设立。而且,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各科研单位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活动,多学科交叉项目较少,造成有限科技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低。

 

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但国家财政一直以来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仅占农业GDP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极大延缓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5]。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难以集中使用,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以及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1.2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一般型农业科技人才相对过剩,外向型、复合型以及高尖端人才缺乏,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的人才高度缺乏。人才结构分布不均,高中级农业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省部级农业科研单位,而县,乡(镇)的高级农业科技人员则极其缺乏[6]。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进展。

 

由于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致使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领域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在成果结构上,单项技术较多,综合性、集成性研究成果较少;在提高产量方面的技术较多,农业功能拓展性成果少;低水平重复技术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成果少[7]。

 

2 论文、专利产出在创新能力分析中地位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论文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出该科研单位、科学家、机构或地区科学产出的能力。论文影响力,即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可以间接的反应该科研单位在科技交流中的作用,也反映了科研成果对该地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8]。所以,科技论文产出是评价科研主体创新能力真正价值和质量的重要体现。

 

专利也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区域科技核心和经济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映射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潜能。而专利的质量和专利转化能力,是城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专利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的科技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科技论文及专利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同时,对论文和专利统计,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评价的投入、评价周期较短。若能客观、全面地对科研单位论文和专利进行评价,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地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及经济的发展。

 

3 论文、专利计量统计评价体系的分析

 

3.1论文、专利计量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推动国家/地区,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目前农业科研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力、研发成本、知识产权、绩效及文献计量等方面,共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组成[9]。虽覆盖面大,但统计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指标中对论文和专利的统计,只注重数量的分析,而在、专利的学科分布、基金资助情况以及论文、专利的引用情况等方面的统计研究较少。在评价方法方面,农业科技统计方法较为单一,且未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出公益性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间的总体差异以及科技产出发展趋势。

 

3.2论文、专利计量统计及主成分分析

 

3.2.1科研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主要科技产出指标,包括论文、专利产出的5个一级指标,并一级指标之上,对进行分析构建二级统计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指标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中,科技产出中论文、专利数量、质量以及学科分布、发展趋势进行设计。

 

表1 论文、专利视角下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论文 论文产出数量情况X1 论文数量总体评价X11

 

趋势X12

 

论文质量情况X2 SCI/ EI /ISTP期刊收录数量及比例X21

 

SCI/ EI /ISTP期刊收录逐年趋势X22

 

CSCD期刊收录数量及比例X23

 

CSCD期刊收录逐年趋势X24

 

论文分布情况X3 论文学科分布情况X31

 

论文体裁分布情况X32

 

专利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X4 专利申请情况X41

 

专利授权情况X42

 

专利分布情况X5 专利类型分布情况X51

 

专利学科分布情况X52

 

3.2.2 主成分分析

 

为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一般都会设定多个指标,这也导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为把原始指标组合成较少的综合指标,仍能较好的反映样本各指标的变化,所以引入主成分分析,以减少信息的损失。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下:

 

用F1的方差表示第一主成分,若F1不足以表达原指标的信息,则构建第二主成分F2,并依此类推分别构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3.2.2.1 主成分模型

 

其中a11.....,apm为X的协差阵R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X1,....,Xp是原始指标的特征向量值。

 

3.2.2.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先对样本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计算原始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R表示各测评指标间的相似状况,发现各原始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程度。计算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Q和因子载荷矩阵A。

 

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主成分个数,并用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A计算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则:(i,j=1,2,....p),最终求得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最后由主成分方差值及其方差贡献率构建综合评价函数方程,并得到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值F,确定不同地区、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小结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指标较多、资料收集难度大,统计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对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难免会对指标的选取兼顾不全。若涉及指标较少会影响科技创新评价信息的完整性,但涉及指标过多会增加统计难度。本文以论文、专利等角度探讨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当然,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指标是否能完整的反映科技产出信息,能否科学地反映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 信息质量 质量维度

[分类号]G203

信息质量(inforrnation quality,IQ)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它反映信息的多维质量特征,对信息质量的认识多通过对众多质量维度的识别和选择进行,这是有别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

一般认为,信息质量维度是指信息满足用户要求和使用目的的基本质量特性。传统的质量维度是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实时性和唯一性。但是这些指标太抽象,无法进行度量,更无从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以提高信息质量。到目前为止,关于信息质量维度的提法约有上百个,但对各个IQ维度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当前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人员在选择各种质量维度(或要素)都是基于直觉理解、行业领域、经验判断、文献综述以及依赖于信息的真实使用角度进行的,故得出分析结论一般没有普遍适用性。

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资源本身、共享技术、组织管理、共享规则、用户需要的多种因素协调作用的开放复杂系统,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等特点。因此,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系统中IQ的质量特征,往往不是表现在某一局部的范围或某几个指标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性能指标上。在这众多质量维度指标中有哪些才是真正影响农业科技信息质量?哪些又在农业科技信息共享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故需要采用多维揭示原则组织、揭示信息质量维度,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描述、揭示和分析信息资源,深入到专业领域、主题背景和信息单元中,明确指标的含义,减少信息指标歧义,使用户更易于识别、理解和掌握IQ,从而保证共享农业科技信息的合理利用。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IQ维度的确定,本文拟从IQ维度定义、分类、从属性和筛选等方面进行分析。

1 IQ维度定义

通常在这方面有3种定义IQ维度方法:直觉方法(侧重从“数据”角度定义)、理论的方法(侧重从现实角度定义)和经验方法(侧重从用户的角度定义)。但在具体领域的信息质量研究中经常对界定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定义及所指内容往往意见分歧很大,对究竟什么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正确性等理解不一,常常因为信息的多样性特征难以进行进一步更具体明确地展开分析。如“真实性”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的形成、产生是否客观、真实,即是否有造假、作伪等欺瞒性信息目的及其程度;二是信息所指(内容)是否真实反映、表现出了信息所指对象的实际状况及其程度。“准确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所指(内容)对信息所指对象的反映、表现是否准确及其准确程度;二是信息形式对信息内容的表述、表达是否准确及其程度。

可见,不同的领域、方法对IQ维度的描述也不同。为此,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分析,结合农业科技信息的特点,将最常用的IQ维度进行了统一定义,以便于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中不产生歧义、理解偏差,如表1所示:

2 IQ维度分类

基于信息质量维度的定义,一些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对IQ维度进行分类。如:曹瑞昌等基于信息的三元结构看法,认为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内容质量(如:客观性和正确性)、信息的集合质量(如:相关性和完整性)、信息的表达质量(如:可理解性、明确性、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和信息的效用质量(如:有用性、实时性、背景性解释和适量性);张辑哲将IQ分成“第一质”(基于内容方面,如真实性、准确性、正确性、深刻性等)和“第二质”(基于形式方面,如可靠性、耐久性等);Helfert主要通过质量符号和质量两个方面(设计质量和一致性质量)来分类IQ维度,其中质量符号包括3个层面:语法、语义和语用,语法层面考虑信息的基本的表达方式,语义层面关注与现实世界的信息联系,语用层面处理信息过程和信息用户。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依据信息认识论方法将农业科技信息的IQ维度从形式、内容、效用进行分类,其中基于形式上IQ维度有:可获得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等;基于内容上IQ维度有:准确性、正确性、相关性、可信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等;基于效用上IQ维度有:适量性、有效性、完整性、背景性解释和有用性等。

3 IQ维度从属性

IQ维度的从属性解决的是各个IQ维度的归类和相互关系问题。有些是包含的上下层次关系,有些则存在相互冲突,不能同时作为质量维度进行监测和评价,这是选择评价指标的关键。

对于IQ维度之间的上下层次关系目前争议比较大,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研究背景不同、研究目的不一样、采取的方法各异、质量要求标准不统一等,造成最后的评价结果的完全不同。实际上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适用的IQ维度指标体系,但目前在IQ维度从属性研究方面,对于其用于评价信息质量的指标体系中的完整性研究不够,通常只有一级指标没有二级指标,并且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未量化。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对主要质量维度指标的认同基本集中在可获得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相关性等维度,对此进行分类如下:①强调真实性方面的指标,如:客观性、可信性、准确性等;②强调可达性方面的指标,如:可获得性、及时性;③强调易理解性方面的指标,如:易理解性、可表达性等;④强调相关性方面的指标,如:相关性、完整性等;⑤强调实用性方面的指标,如:易用性、适用性等;⑥强调连贯性方面的指标,如一致性等;另外,还有一些指标,如安全性、增值性、好评度等,虽然提得不多,但在其适用领域内也有应用合理性。

同时,也应注意IQ维度之间的冲突问题,比如准确性和及时性之间,完整性和及时性之间等。故在确定研究对象后常常在选取相互冲突的IQ指标时需均衡考虑IQ维度的从属关系。

4 基于调查分析的农业科技信息IQ维度选择

在众多IQ维度中到底哪些才是真正影响农业科技信息质量因素?这是深入分析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IQ的关键。

Ge Mouzhi 总结了三种方法来选择确定IQ维度:直觉方法(即:从研究人员的经验和特殊情况的需求确定IQ维度)、理论方法(即:从学术角度探求IQ维度)和经验判断(即:从实践角度探讨信息是否适合于信息消费者的使用来确定IQ维度)。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IQ维度的把握本文则通过专

家调查分析方法初步确认。由于专家对农业科技信息研究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熟悉农业科技信息的基本特点、规范和发展现状。对农业科技信息共享进行过深入、透彻的理解和研究,较易区分IQ各项指标之间的细微差别,能就各个种类的农业科技信息内在质量指标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霍佳震教授的研究,拟选专家人数在7人以上得出的评价准确性就趋于稳定,评价误差也很小,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在国家及地方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从事农业科技信息研究工作的专业研究人员。

专家调查分析法采用定性描述方法,细化指标打分排序。首先基于文献统计选择使用频次较多的IQ维度进行统一定义,以便清楚界定各维度的含义;其次,从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对IQ的实际感知程度和理论认为重要程度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打分采用使用最广泛的1~9等比标度法。

统计结果处理:根据14位专家的反馈(有效问卷),将各专家的打分按各维度分类汇总,分别去除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进行加总平均,得出表2统计结果:

注:s代表“这一指标您认为在网络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的重要程度”,L代表“您了解的目前在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实际使用中的表现”,w代表“各个专家就IQ的实际感知程度和理论认为重要程度之间差值(s-L=w)”。

之后根据各个专家就IQ维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表现感知程度之间差值进行统计,图1为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IQ维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表现的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理论认识上,专家普遍倾向IQ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获得性、可信性、可靠性、有效性、正确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这说明理论上认为在信息的可达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运行中,专家们认为从高到低依次在可理解性、可靠性、一致性、可信性、客观性和正确性等IQ维度相对做得较好。集中在信息的真实性、连贯性和易理解性方面,这也与专家自身的信息素质高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专家们认为可获得性、背景性解释、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表现较差,这集中在信息的可达性、实用性和背景性解释方面。

理论和实际运行表现的差值w反映了专家对实际运行情况的相对满意程度,从差值依次看出专家普遍对可获得性、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可信性等IQ维度较不满意,集中在信息的可达性、实用性和相关性等方面,说明目前网络提供的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获取困难、实用指导性不强、有用信息不多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一致对信息的适量性、可理解性等方面较满意,这除了专家具有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外,也说明目前信息共享中信息量的积累已达到一定共享要求,目前的IQ问题主要在质量方面。

调查结果启示:

从理论认识上看,专家们较看重信息的可达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IQ维度,这和对相关文献统计归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两者都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可达性的重要性。

从实际运行中,专家们认为信息的可达性、实用性和背景性解释方面较差,说明农业科技信息目前还不能和农业生产、科研活动得到很好融合,信息指导、引导、决策参考的作用还没很好发挥。

从专家相对满意程度统计分析看,不满意因素集中在信息的可达性、实用性和相关性等方面说明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获取较困难、实用指导性不强。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4

摘要:阐述了科技评价的起源、概念与特点,提出当前农业科技评价存在定位不够明确、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主要包括:落实科技评价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加强对符合农业科研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价;起源;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The origination,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ositioning was not clear enough,the evaluating ability needed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etc..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committing the standard rat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ormalized process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duc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reinforc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Key words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gination;conception;problem;suggestion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产出量巨大,农业科研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重要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农产品开发包含市场潜力,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农业科技评价是现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还对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的科研学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提高农业科技评价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科技评价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针对国会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价便是科技评价的雏形。40~60年代,科技评价传入欧洲,80~9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随后亚洲国家也开始重视科技评议领域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评价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原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在原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2001年4月,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活动开始正式步入专业化阶段。多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提高中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03年5月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决定》针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意见和决定,给科技评价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导向。《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依据什么评等重要问题。

2农业科技评价概念与特点

农业科技评价是指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评价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发展领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进行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农业科技评价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从科技评价的原则、程序、标准及目的来判断,农业科技评价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回避性的原则[1-3]。

3农业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定位不明确

农业科技评价的定位是由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决定的。农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有它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研究,并有其共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学科交叉现象普遍,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研究或开发的周期较长,从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具有非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社会效益显著,而自身经济效益偏低;科技成果的地域性强,成果应用转化的地区适应性差。上述特点使农业科技评价更为复杂,并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考虑评价对象本身,还应考虑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4-5]。

农业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但不同研究的直接价值体现不同,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上各有侧重。这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了评价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还应重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评价规范或细则,在操作上还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要的评价规范和指标。现行农业科技评价的某些方面多参照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把科学价值作为评价的重点,未能准确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有失偏颇,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进步。

3.2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科技评价的对象广泛,其评价指向往往是多维的,即使是单一指向,其评价指标也需要包括环境特征、价值特征等多种指标;科技评价涉及到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一种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方法的选择有赖于评价者的能力和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评价者自身的评价能力及素质直接影响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现在农业科技评价多是由各级农业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经验性操作进行的,还缺乏专门的独立的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队伍。

专家是农业科技评价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同行评议的结果是科技评价定性的主要依据。但农业研究领域广泛,学科专业间差别大;加之现阶段我国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反评价机制,使得符合要求的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评议专家十分有限,现有评议专家的评价甄别能力和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都有碍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3.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

指标选择:现行农业科技评价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其评价标准主要依据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引用数量及专著数量。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给科技定量评价带来了方便,但量化评价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带来科技研究中的以质代量问题,还倾向于重刊物级别、轻论文档次,重表面文章、轻深度思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功效。并且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只适合农业科技研究的某些领域,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如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其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推广报告主要阐述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技术指导和科学普及的特点,有别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就不适合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价。

指标赋值: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彼此间存在不可公度性,且赋值大小无充分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等都容易受到主观化影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际评价中,还存在过分倚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评价标准的过度量化将导致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制造农业科研短视浮躁的氛围,为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进行制造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4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对策

4.1加大科技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和细化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对《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2项法规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与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决策者和评价组织者的监督;健全专家评价制度,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建立科技评价有关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科技评价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科技评价相关的申诉制度,建立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和被评对象的信用档案制度。二是明确政府在科技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尽量减少政府对科技评价的微观干预,减少从政府层面上开展的各种各级评价活动,减少政府对市场竞争性产品和技术的科技评价,引入市场评价机制。三是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对科技评价要适当,减少频繁评价和各类奖项的评审。防止反复报奖现象蔓延;对科研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规范的晋升和分配制度。四是在《决定》和《办法》2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

4.2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和专家评价系统的建设,提高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专家支持系统和信息系统即农业科技评价专家库和信息库。专家评价系统即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每一项具体的评价任务,筛选和评价参加该项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评价任务完成后,对参加评价的专家的评估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存档,由此可通过专家评价系统实现动态的专家支持系统[6-7]。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才的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员,提高科技评价人员的素质。对科技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对其评价资质进行认证,对科技评价报告质量、科技评价人员实施监督,要求科技评价人员除了熟悉农业科技领域外,还要非常熟悉我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成为掌握农业科技评价规范和方法的专业人士。藉此来提升行业评价水平,使科技评价成为农业科技活动健康、顺利进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满足迅速发展的农业科技评价工作的需要。

4.3加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实际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科技评价中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都会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一般使用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即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等方法,避免同行评议产生的主观臆断,减少数据统计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提高评价的量化程度,可将定性指标按等级赋值转化为定量指标,但是因为划分等级和赋值也是人为的,含有定性成分,所以必须加强研究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和赋值方法,尽量剔除评价中的不客观因素,加上公正严格的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8-9]。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价。在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之前,应将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相区别,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相区别。对理论研究的评价可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主要对研究的科学价值、学术影响进行评价。对技术研究而言,专利、发明和实用技术应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技术推广研究的评价,应把科技推广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是评价的最终标准,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发展。

5参考文献

[1] 张薇,程骏.科技评估专家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规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31-33,37.

[2] 吴其叶.科技评估的功能、特点及方法[J].今日科技,2004(12):8-10.

[3] 佟屏亚.泛议农业科研评价体系[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2):16-19.

[4] 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84-286.

[5] 刘敏.论科技评估的内涵、问题及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1(2):50-53.

[6] 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63-68.

[7] 赵俊晔.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4):57-59.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5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范文6

    中农所是民国时期国家建设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具有悠久厚重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传统。自秦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沿着君权专制化的轨道向前运行,在此期间虽有君主大权旁落之时,但随之而来的是权力更进一步的集中。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和浸染,权力专制成了中国华夏政治文明的定势,无论是江山易主还是王朝更姓,均难以摆脱这一定势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但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作为历史基因一直遗传下来,渗透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缺乏民主基础和科学传统的集权国家,科学很难靠自身的力量获得自主发展,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很难支撑,而官办集中型的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则成为科学研究和政府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这正符合中国社会集权专制的传统结构模式,宜于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在上述背景下,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与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官办集权的色彩,与国家权力之间保持彼此依赖和同构互融的关系,这成为其摆脱不了的命运。中农所的建立,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创建了这一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农业研究中心,召集了中国一批优秀的农学家,提供了主要的经费来源和组织保障。国家赋予中农所部级农业研究机构和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的农业最高机关的身份,其职责为研究和改进全国农业并推广其有成效之结果,使之成为我国农事试验研究之总枢纽。中农所正副所长由国民政府任命,其它人员由所长依据政府给定指标聘任并报请政府核准,人员工资由政府依据官俸标准拨付。中农所经费,筹建时报定年度经常费为52.8万元,开办费112.5万元,1933年6月核定经常费为每月5万元,开办费照筹报数额。1934年到1938年,中农所每年的经常费约在50-60万元左右,以后数额逐年增加,这些经费由中农所做出预算,经实业部核准后由政府财政支出。([2],pp.2-5)中农所因其国立机构性质,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威性。它负责制定全国农业科学研究计划,指导督促或协助部属农业试验机关、各省立农业改进机关或其他公私立农业改良场所之技术工作,协调各省农业组织、研究机构促进良种推广和发展农业生产,划拨经费支持各省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农所运用其精专化的知识权威,领导全国农业研究、推广农业技术。国家的农业政策、改良方向及其目的,亦通过中农所等中央机构对地方农业改进机关的技术指导和指明用途的经费而得以实现。

    中农所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需要的影响。抗战之前,作为一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一开始就承担着挽救当时农业危机、全面振兴中国农业的重任。在这个时期,中农所研究范围比较宽广,涉及农业科学的各个方面,从作物良种培育到土壤肥料研究,从蚕桑及畜种之改良到病虫害及兽疫之防治,从全国性的农业调查到新式农具研制,无不囊括,其研究方向和成果具有基础应用性等特征,工作重点是研究重要农业生产技术之改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各方面研究在战前已有重要进展。抗战时期,中农所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亦随着中日战争的迫近而日益深化。鉴于华北及沿海诸省被日军占领,农业资源损失甚多,而后方各省农业远不及沿海。根据国家抗战要求,中农所工作重点是根据后方各省农业区城在非常时期之需要,拟订倡导各省农业改进计划并协助各省尽力实施,以提高粮棉产量供战时需要。中农所人员被直接被分配到后方各省,在川、黔、桂、滇、湘五省设立工作站,指导协助各省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倡导各省战时农业。中农所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技术,为解决战时粮棉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抗战结束后,中农所迁回南京,随政府接受日伪留下的农业科研机构,并增设系场,准备全面开展农业研究工作,多方位改进全国农业生产技术,后因内战硝烟起,中农所工作在开始之后便面临困顿局面,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中农所的生命也因此终结。中农所亦在国家之外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自主性。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农所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不干涉和尊重的,所内技术人员的聘定、研究方向的确立、工作任务的安排、内部事务的处理等等,均由中农所自主决定,中农所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样,作为研究与行政合而为一的机构,中农所可以较少地受到国家政治生态的影响、外部行政官僚的牵制和干涉以及官僚作风的侵蚀,在中农所,技术专家在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对于中农所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国家力量的干预,往往会妨碍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打破学术界所崇尚的自由,虽然干预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国家政治态度极大地影响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研机构及科学研究人员的命运。特别处于科学民主不发达的环境下,在科学研究上因为外力的干预而导致科学的灾难是更为常见的现象,中农所科学研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尊重,这种制度的宽容在民国时期是稀少的,它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二、中央农业实验所对中国近代农学研究体制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