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理念范例6篇

人本化理念范文1

一、人本理念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定义、体现及特点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本理念的应用不仅可以发扬企业文化,更能促进企业发展。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其主要表现在于重视并衬托人的重要性,将其首要地位突显出来,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细节:现代化企业管理要将人的地位放在首位,将组织投入方式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本理念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必须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为其提供一个展现能力的平台,将人视为重中之中,在企业管理时,不以硬性条约和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控制方式,而是以人性化的柔性控制来管理企业。基于人本理念的企业管理在思想上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将人的本质最大化体现出来,通过一系列协调手段,挖掘人的价值。第二,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在明确企业需求的同时,了解员工的需求,集双放为一体,共同满足。第三,将管理权限从管理人员延展至企业员工,提高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同步协调率,保障价值观的一致性,这对创建优秀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人本理念在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应用中的现状

(一)我国现代化企业贯彻人本理念管理的成果

国际接轨,全球经济开始向一体化靠拢,这对我国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企业发展,以便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我国开始学习国外一些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其中基于人本理念的企业管理模式就是我国从国外企业借鉴而来。通过人本管理及人本理念的运用,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已自成一体,使得人本理念企业管理模式的增益效果大力展现,很多企业都纷纷效仿,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本理念管理成为了我国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备受重视,因此,随着企业管理对人本理念应用的实践经验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拥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应用人本理念所存在的问题

1、对人本管理认知不够在国外,企业对于人本管理的重视度与认识远高于我国,两者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国外企业,他们是通过发展人本管理来带动企业发展,这样不仅企业能够得到发展,人本管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我国企业是用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人本管理,可是如果人本管理机制没有迎合时展而发展的话,企业管理要想取得进展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企业似乎忘记了当初借鉴人本管理贯彻人本理念的意义,对此问题,上述已经给予了足够的介绍,我国之所以借鉴国外企业的人本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以此来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度,换个角度分析,如果我国企业管理水平那么完善的话,是不需要借鉴人本管理的。然而现在,我国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人本管理百年如一日定格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的人本管理在发展的道路上相差甚远,已无法为企业管理模式带来新的突破,这主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本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现在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与人事管理相互覆盖,无法将人本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2、缺乏长效机制人本管理与人力资源间是光影相生的关系,两者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对方的效果。现在我国在人力资源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缺乏长效机制,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从事的项目种类繁多,为了在短时间内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会接手一些企业主线项目之外的支线项目,如果人力资源采用长效机制,那么一旦这些支线项目完成后,企业也无法保障何时才能再接能够让他们发挥出价值的项目,而在支线项目的空窗期,,如果继续留在企业,这些负责支线项目的员工无处安置,企业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注重短期效益,选择规避长效机制,而对于这些短期员工,人本管理的作用则完全被遏制,企业人本理念管理也无用武之地,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很难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缺失人性化很多企业对人才都很重视,但也因此让很多企业将对人才的重视与人性化管理相混淆,人性化管理指的是企业能够发挥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本身就是一种付出,可是只注重对人才的重视是谈不上付出的,企业重视人才是因为人才可以用自身的才能与价值实现企业目标,可以说这是一场公平的交易,而付出则是在公平之外的,这就构不成人性化。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栋梁,很多企业为了争夺人才不惜高薪聘请,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没有哪个企业可以保证企业下的所有员工都是人才,而只对人才进行关怀,对普通员工就差一等,这是目前企业人性化缺失的通病。4、员工的需求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与企业文化的构建。但就目前企业而言,很多企业的员工都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主要源于企业没有重视员工的内心需求,企业管理人员一心只想着如何促进企业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即便一些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了一些奖励制度,但是大多数奖励制度都是企业管理人员自己定夺,很少有企业管理人员去刻意走进企业员工群体中,问一问企业所给予的奖励是否是这些员工所需求的,如果这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不是员工的需求所在,那么,企业这种硬性的给予就是形式化的,完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是企业管理落实人本理念的基础,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企业与员工是很难实现共同发展的。

三、现代化企业管理贯彻人本理念的策略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氛围

应将人本理念与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一个能够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出来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怀与重视,不以企业利益来剥夺员工利益,要为员工个人利益谋取福利,让员工在企业文化氛围中都够感受到温暖,以此来激励员工的潜能,使其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所奋斗,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更能为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四点着手:1、通过人本理念建立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内化机制,为企业持续性发展做铺垫。2、让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组织建设中,使员工成为组织主体,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3、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比招贤纳士,更注重对现有员工能力的培养,最大化开发人力资源。4、员工自进入企业,不仅是企业的内部人员,更是企业的家人,而企业在管理时应迎合人本理念,将家的概念体现出来,做到“三不”,即不放弃、不冷落、不忽视,另外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不仅要杜绝员工与企业的隔膜,更要协调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为了使企业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竞争需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在用人方式上进行创新,开发人力资源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当然员工的资质是参差不齐的,为了将其效果体现又不伤害到资质差的员工,在培养员工时,可进行分组培养,根据员工岗位的不同,选取几位才能较好的员工,重点对其培养,然后让他们将自己所受到的培养内容有组织的交给其它员工,这样不仅不伤害资质差一些的员工,又能让企业整体员工能力及素养得到提升。其次建立沟通机制,让企业员工有与企业沟通的渠道,该渠道主要用于员工提交想法与建议,对于好的建议企业应采纳,这样不仅能完善企业管理,更能让员工体会到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有发言权和责任。

四、结束语

人本化理念范文2

关键词:人性化执法;尺度;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归宿,它体现在法律实践上就是一切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都要重视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权利为出发点和目的,反对给予被执法人非人性化的待遇,主张人性化执法。

一、提出人性化执法的原因和背景

人性化执法主要是针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漠视人权的暴力执法提出的。它的提出具有其原因和背景:

(一)执法程序不当而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轻程序重实体惯性思维的影响,执法人员往往过于强调执法的效率而忽视了执法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而导致各种暴力冲突的不断发生。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经常不说明身份、执法依据和原因,使被执法人对他们是否具有执法资格,是否是合法执法无从得知,也使一些违法分子冒充执法人员非法执法,谋取个人利益成为可能;再如忽视相对人的申辩权和陈述权,草率作出处理决定或缺乏依据的加重处罚等。执法人员的这些做法都不可避免的损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此时,人性化执法的施行乃众望所归。

(二)执法方式不当而损害执法机关的形象。有些执法人员仍习惯采取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错误执法方式来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须知法外施恩违法,法外施威也不行。像游街示众、粗暴执法等执法现象不仅严重侵犯了相对人的人格尊严,亵渎了法的基本价值和精神,而且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执法人员的形象。在这种背景下,人性化执法成为改善政府形象、协调干群关系的必然选择。

(三)执法态度不当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大量存在。比如: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等等。但长期以来,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冷漠,对群众报案求助互相推诿扯皮,特别是对一些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案件不能耐心解释、接待,造成一些群众心理上难于接受;一些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造成一些问题久拖不决,群众来信来访频繁,给社会稳定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各种诱因之下,一些地区多发。强调人性化执法,多体谅一些违法者的困境与无奈,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准确掌握人性化执法的尺度

(一)人性化执法不等同于降低执法标准甚至不执法。人性化执法体现为对人的法定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尊重,体现为对公民的正当权益给予保护,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但这些尊重和保护都不能违背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规定的执法标准为执法的底线。因此,人性化执法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通过执法人员的具体行为来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和执法的灵活性,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为迎合人性化执法而故意降低执法标准甚至不执法,则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人文关怀,是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人性化,只会使执法失去严肃性和公正性,损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最终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违背人性化执法的初衷。

(二)人性化执法绝不是人情化执法。不能将人性化曲解为法外施恩、人情执法,如果利用人性化执法的借口减轻对亲戚、朋友、熟人等的执法力度,那么法律的执行将失去其公平的价值和威慑力,其必然结果就是消弱和亵渎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因此,人性化执法有其必要的限度,不能随意扩大,对人文关怀的考量必须限制在行政合理性的范围,防止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人情化执法,从而走向法治的对立面。将人性化执法泛滥成人情化执法,势必使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进而影响其对犯罪和违章者的威慑力,也会给公众造成“人情大于法”的错觉。

(三)人性化执法不能沦为不平等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执法不得因执法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执法人员不能对一部分人实行人性化,而对另一部分人不实行人性化,从而亵渎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现实中常常出现的因违章者身份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行政处罚的事,不禁让人对人性化执法在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方面产生了怀疑。如果同一部法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行标准,这无疑是亵渎法律精神、牺牲法律尊严。因此,为不平等执法欢呼雀跃其实是与法治之路南辕北辙,也是对人性化执法合理尺度的偏离。

(四)人性化执法不是严格执法的反义词。人性化执法不仅应受行政法上的合法性原则约束,更应受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则约束,因此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互动的。严格执法属于刚性执法,这种刚性执法蕴涵和保障着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人性化执法属于柔性执法,强调尊重与保护相对人和违法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强调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角度出发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通过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的完美统一。

三、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的思路

人本化理念范文3

关键词: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

一、相关的理论基础

重视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满足不同的需求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刻树立重视人的精神理念。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要重视个体的人格、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彰显人本主义的精神本质,因此在古代的管理哲学中早就有了体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付出和群策群力,企业更应该充分尊重并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将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深入企业发展之中,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注入生命力。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必将促进并且加快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革新的步伐,而从分重视员工的人本主义理念是企业蓬勃发展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拓展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使企业管理更加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虽然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多种,但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实际上是切实从尊重个体的独立地位,而不是完全的专制和独裁式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前提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人性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该原则去进行企业的管理,进行扬弃而为企业的发展前景服务。

三、践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构建并创造多元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方面是企业的外在宣传,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它是全体员工必须遵从和为之服务的重要载体,它同时也是对员工的行为规范的一种约束。有着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康的精神文明体系、良好的行为规范等这都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利用企业的文化来进行企业管理会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更多的前呢过发挥出来进而为企业服务,这同时也有利于员工自身的提高。因此,良好的健全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纽带,。相反的是,一个企业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很难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企业的发展也就无前景可言。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更新,与时俱进切合本企业的实际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企业精神,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企业文化。

(二)定位好员工的切实需求,实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的潜能才能会更好地激发出来,同样的企业的员工更是如此。企业只有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在管理和奖励的过程中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充分尊重并高度重视员工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之所在,他们才会更加卖力地位企业奉献智慧和力量。激励手段比如根据员工的成绩进行奖励,或者通过休假或聚会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奖励,切实表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切实构建一种和谐、融洽、彼此尊重的文化氛围,进而把企业的管理效应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三)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认知水平和阅历是员工素养的重要体现,企业重视对员工自身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企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信息化的速度,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在很多的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不长他们受到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为广大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四)促进交流,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体制。重视人员工的发展是体现人本理论的有力方式,管理者要善于采用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建立跟员工之间的交流,及时的了解员工的心声。这就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沟通的机制,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进而采取措施。另一个,要切实把员工的需求落到实处,比如采取给员工过生日的方式体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管理者善于聆听员工的想法等。

结语:企业的命运跟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视员工的利益和发展必然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关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企业进行高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定会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人本化理念范文4

摘 要 传统行政文化为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研究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以人为本的和谐行政文化观,立足当代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执政为民为价值追求,以反腐倡廉为内在要求,以责任行政为根本途径来构建和谐行政文化,对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

关键词 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社会化所形成的持久影响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倾向的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的总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构思为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入手,寻求和谐行政文化的构建路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民

即民贵君轻。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中重民最为丰富和鲜明,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先秦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唐太宗时期也能认识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wwW.133229.Com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二)富民

只有民富了,国家才能富强。富民就在于要使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孔子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仁政,重民爱民富民,反对统治者对人们过分剥削。荀子认为要想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富民强国。

(三)爱民

传统民本思想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爱民。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明白民心可畏,看到民众的力量,要爱民如子,这样人民才会爱戴和拥护统治者。

传统民本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民本思想核心是在“使民”、“驭民”,它是以“君主本位”为主导的,而不是由民做主,它的“本”是指统治者的利益。而“以人为本”则强调的是“人”,“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和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有着根本区别。传统民本思想的“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无法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

三、和谐行政文化理念的构建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行政文化理念的构建路径可以围绕下述方法来进行:

(一)以执政为民为价值追求,塑造服务型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途径,建设和谐行政文化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体现。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反腐倡廉为内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行政人员手中的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手中的权力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期,都必须重视反腐倡廉,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更主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级行政人员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以责任行政为根本途径,规范行政问责制度

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树立行政责任理念,构建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指政府应该对人民负责,对社会和民意进行回应的一种行政文化选择,它必须积极履行其义务和职责,并为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譬如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为使政府依法行政,责任行政,就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中国

参考文献:

[1]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2.

[2]庄会利.浅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理论学习.2007(8).

[3]王华巍,王玉华.从“民惟邦本”到“以人为本”.科学社会主义.2007(6).

人本化理念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本理念;三个要素

所谓人本理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注人的多层次与多样化需求并努力满足这种需求,从而达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哲学层面上讲,这里的“人”是个人、人民以及人类的统一体。而“本”则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事物“根本”之意,也即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的利益”从内容上则包括了人在物质、精神以及自由发展层面上的全面需求。因此,人本理念的本质核心在于尊重人自身的发展动力与主体地位,并以达到终极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理想目标[1]。作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基础的生命个体,人必须首先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而人作为“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又被特定社会关系以及历史条件赋予了另一个维度的内涵,即人民。人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情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作为一个政治性概念,“人民”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性与阶级性。就中国社会而言,人本理念强调的正是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也应公平地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每个中国人提供优质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虽然不同个体由于教育、信仰等的差异性会开出极不相同的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路径,但每个人都会努力挖掘自身潜力,追求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在道德、素养等方面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将人的创意转化为经济收益与社会文化效益,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从人本理念的角度来看,其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对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与尽力满足。正如佛罗里达所指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两种转变路径,一种是从‘传统’价值观(譬如以对民间和宗教权威的尊崇为标志)转向更加‘世俗理性’(自由思考)的价值观;一种是从‘生存’价值观(注重财务和社会稳定)转向‘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即看重个体自我表达的权利”[3]。依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经济能力足够维持自身生存且多有富余的时候,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出现,比如对自由生活方式及自我表达的追求,而这些新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就成为新经济模式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在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生产者为设计、生产出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需要良好的激发创意以及将创意付诸文化产品的创意环境,在这里,创意设计者既获取经济利益以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求,也在创意工作中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完成。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本理念的落实表现在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努力为生产者提供健康的创意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促进每个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毫无疑问,对人本理念的践行既是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方面不断得到发展的精神动因也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本文从消费者、生产者及国家政府三个要素层面具体探讨人本理念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存与发展:

以消费者为本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消费者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需求,但人的社会特性却决定了每个人的爱好与追求不同,从而产生了精神、文化方面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特征。马斯洛及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4]。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基于人均GDP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已经开始转向教育、文化及科技等方面,但“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使得当代中国已将前工业、工业、后工业三个历史阶段压缩到共时社会环境之中”[5]。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事实: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较高层次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得以在这里生发;而中西部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及农村地区则还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们更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文化需求乃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则是他们尚无力顾及的问题。这种由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上的层次性差异也是当前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国家将社会发展总目标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其本质则在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体中国人的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价值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关注不同生活条件下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首先,基本的物质保障与健康的生存环境是基本的生存需求,这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着力于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并努力保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其次,不同文化背景培育着拥有独特审美品位的消费群体,文化产业便极其注重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产品,而关注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是其获得最终经济文化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在这里,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以及对传统优质文化的传承传播力而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全新模式,在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以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并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可知,经济的发展唯有与人的发展保持价值维度上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并找到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当前要改变城乡之间以及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公平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关键在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就必须真正关注农民阶层的切实需求,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应是当前解决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要加强整合、利用各地农村的农业资源,“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6]。而探索手工艺村社等特色产业模式都是将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城市新兴文化产业进行有效对接以形成经济文化效益的有益尝试[7]。农民经济收益的提高将持续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水平并有效提升自身精神文化素养,因为当文化传统与人们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时,承载着人们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传统文化精髓便得以留存并持续滋养着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丰富的农业创意产品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模式又满足了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独特文化需求,进而带动并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可以认为,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从物质经济与精神文化方面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兼顾并尊重不同生活背景下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也将促成特色文化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与自我实现:

以生产者为本文中所指当代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的文化生产者包括具有创意思维的设计人才与文化企业管理者。前者要设计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后者则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并通过市场化途径将创意作品与消费者连接起来以形成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当今时代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艺术素养与产业管理能力,以在创意人才与文化市场之间搭构联通的桥梁,首先是一定的艺术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准确理解创意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产品的市场价值;其次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消费者的真正文化需求,并通过相应的市场化手段将创意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文化企业管理者凭借自身才能创造经济与社会文化财富,也是对其自我实现这一较高层次发展需求的满足。《乔布斯传》记载乔布斯“在他那自负和个人动力的驱使下,他要通过创造足以令世人敬畏的传奇来获得满足。这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制造不断革新不断变化的伟大产品,以及建立一家有持久生命力的公司”[8]。史蒂夫•乔布斯以其对消费者需求的真切关注,以及对苹果公司团队创新能力的极致发挥,最终将苹果产品打造成一种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象征”,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的文化产品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值,必须保证产品本身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创意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与灵感自然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与动力。从人本理念的角度来看,创意设计者要想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创新才能以设计研发出符合市场上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并获得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文化效益,需要一定内在与外在条件的满足与支撑:第一,经济资本的支撑。创意思维要通过科技手段付诸文化产品与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作基础。第二,技术上的创新。因为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的技术程度有很大区别,唯有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创意思维的转化能力以及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才能满足人们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而“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装饰艺术就随之发展。艺术品的生产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人们精通了某种技术以后即可成为艺术家”[9]。第三,要有“能够激发创意的环境”,关注对创意人才作为“人”的真正需求的满足。创意设计人才更趋向于去往那些“不仅能够提供机遇和舒适性,而且具有多样化的开放性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感到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实现身份”[10]。可知物质需求已非其主要追求目的,他们更关注自身“身份或自我价值感”的确立,重视“自我实现、确定属于自己的时间表、做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在能够反映(自身)价值观的社区”[11]。唯有开放、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创意人才的思维活力。而“拥有了这种人才生态体系的地区和国家就非常容易成功地开发大多数人的各种创意才能,进而赢得竞争优势”[12]。于此亦可见,对人的关注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创意设计产品必须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当创意设计者依据自身人文素养、审美理念并针对消费者审美需求所产生的灵感诉诸文化产品的材质、色彩与形态而表达出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认可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这也是创意人才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的一种方式。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手工业者……在稀有的难制的材料之上创造复杂的、完美的形式,是审美的满足的另一种根源。因为,这种造成的新形式,是贡献给社会中所有的人士,可以借此以提高艺术家的地位,增高物品的经济价值。”[13]在这里,创意人才自身的艺术审美理念通过外显的形式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也是对其自我实现之需求的满足。最后,创意产品的设计理念必须符合政府的经济文化政策导向,以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来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源自于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在价值维度上的辩证统一。

三、国家政府的引导与调控:

以每个中国人为本现阶段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旨在为全体中国人民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其指标之一便是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有效路径之一。基于此,国家政府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积极的政策支持与高度的战略地位,着力于加快促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事实上,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本质与目的皆在于人,在于为每个中国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条件与空间环境,而无论其民族、社会阶层以及工作性质为何。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以及科技人才、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以引导、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时刻以人本理念作为思想与行为实践的规范准则,决不可“唯经济发展论”却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与目的。关于这点,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完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在创意经济时代,创意思维成为新经济模式运行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因为“创意研发环节是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关键”[14]。而创意产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将归结到具有原创精神的创意设计人才之间的竞争。从人本理念的角度来看,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多培育与自我提升的机会,促进创意人才自身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及技术能力的提高,将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良性运转,从而对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确保创意人才的创作积极性。因为优秀的创意作品都是创作者智慧与灵感的结晶,若一经问世便遭受无节制模仿,不仅影响原创作品的经济与文化艺术价值,扰乱艺术市场交易规则,更严重的是会挫伤创意人才的创作积极性,最终影响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它是一个知识因素,可以帮助创作者获得自己作品的回报,这样创作者就有了动力,有了激励机制,创作了就可以得到回报。第二功能,它体现了一个市场运营的框架,你需要有一定的规则,能够建立起创意产业如何运作。版权也可以被看作是这样一个框架,或者说是建立一个游戏规则。第三,版权的界定清楚,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衡量创意产业的标准,来了解它对于国际经济产生的影响”[15]。第三,有效调控资源利用,建设和谐的自然与文化生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优质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关切的重要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转变发展理念,由经济价值导向逐步向人的发展价值导向转变,关注那些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们生存和发展质量的生态环境等因素”[16]。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当人们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经济价值时,其实是从生活以及文化层面上毁灭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只能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当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转变,开始更多地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导向,这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事实上,人本理念所关注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在价值维度上是辩证统一的。正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17]。可以理解为,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摆脱贫困的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并自然产生强烈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厚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自然意义重大,而国家的强盛无疑更是促进每个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坚实保障。

四、结语

人本理念的核心与本质在于对人的关注,注重对人的多层次与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尊重与满足。就中国社会而言,无论是政府相关政策还是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与发展实践中的人本理念,都“确立了对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和塑造,保证人的合法权利,满足人的正当需求,承认人的个体差异与个性,从而确保实现人成为这个世界的前进动力和发展目标”[18]。这里的“人”没有民族、社会阶层以及职业性质之分,而是“每个中国人”,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目的,他们的优秀创意与智慧灵感则是新经济模式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因。可知,唯有以人本理念为最高指导原则,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的双赢,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与空间环境。也是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人本理念是促进当代文化产业不断取得更新成就的内在精神动力,而其自身内涵也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得到持续地丰富与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崇富、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33、9-12、12、10、28页。

[4]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5]陈炎:《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史哲》2004年第3期。

[6]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设计产业发展———关于‘设计新六艺计划’的构想》,《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7]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1期。

[8]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管延圻等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9]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10]董承华、刘汉峰:《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2]金元浦:《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内容与路径———文化创意产业伦理研究之一》,《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3]张晖:《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4]节选自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内容。转引自周忠高:《实现中国梦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人本化理念范文6

1 高校人本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人本管理理念的缺乏,没有人本思想的指导高校的人本化管理只会流于表面,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管理模式上缺乏变革,沿用传统的压制式的管理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情绪,对管理效果有害无益。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政策,不能满足学生对肯定与表扬的渴求,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关注。

2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本化理念的意义

2.1 满足高校管理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手段的选择上要更加用心。大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状态也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特殊要求,高校要摒弃过于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投入更多人情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人本化理念的提出恰恰满足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

2.2 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始终与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相契合。现代化的管理主旨就是以人文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管理中渗透人本化的理念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管理结果正好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使人本化理念在高校管理中更加不可或缺。

2.3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 经济社会的推进对人的能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人才的渴求也比较迫切,在高校中推行人本化管理能够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大势。将人的发展与所处环境的进步联系起来,使人才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能够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人才。

3 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本化理念的方法

3.1 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首先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所有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始终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也应该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实现自我管理。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目标的制定和管理方法的选择当中,使管理工作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学校的管理者要在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加深对人的理解,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

3.2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 进行情感管理是体现人本化理念的重要管理方式,通过情感沟通来促进管理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进行推广。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情感的渴求,管理者可以通过顺畅的情感交流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将学生真正关心的宿舍环境、图书馆座位数量等问题当作管理工作的重点,对学生的情感状态随时关注,通过合理引导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另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作为管理者应该严格自律,加强自身的品格自建,用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在师生关系的建筑方面,要本着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原则来开展。通过高效的情感教育来促使人本化理念更好地落实。

3.3 构建服务学生的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双方的互动来达成共同目标。管理者在服务学生的理念指导下自然会呈现出服务者的姿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很容易被拉近。例如,管理者需要通过对学生成长需求的研究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改变师生相处方式、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提升食堂饭菜质量等,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能得以优化。同时要注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造自我服务的平台,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向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服务学生的管理模式来充分落实人本化理念,提升管理效率。

3.4 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肯定与激励的渴望,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来满足学生的渴求。例如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来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在一些校园活动中授予学生荣誉称号,颁发奖杯奖状,坚定学生继续追求理想的信念。激励手段的运用要力求科学、灵活、有效,使激励机制发挥正面效应,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菜市场管理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