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聚合力,促改革
目前,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市场环境都不容乐观,正处于一个死生之地,存亡之秋。面对困境,改革势在必行。一个企业,处于经营困境下向死而生的改革固然悲壮,但改革要做到警聚人心,增强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改革让公司和广大职工都获得改革的“红利”才是最终目的。炼钢部契约化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改革,此次改革从怎么做大“蛋糕”—创效和怎么分蛋糕—收入分配制度做顶层设计,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一致。
改革,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炼钢部改革,首先就是优化分配制度,打破以前的按时分配,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多劳多得,使得每个员工的个人绩效或班组绩效直接与部门签订的绩效指标挂钩。改革后,薪资中活动部分的大幅度增加,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良性竞争,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择优选人,提高了员工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职工要紧跟改革的步伐,适应公司的发展,完善自我,提升技能能力,尽职尽责,迎接挑战,争做楷模。
炼钢部改革,充分调动基层主管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内在潜力,强化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鼓励员工在每一个岗位中力求降本,鼓励员工将薪资包总额做大,分享炼钢部与公司签订的契约指标降本的红利。在改革前,因为节省的公司成本,个人收入上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员工成本意识淡薄,对浪费成本的行为熟视无睹,对一些能节省成本的措施也缺乏主动推行的积极性。改革后,节省的成本,员工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回报,员工能把降成本变被动为主动,员工的积极性被激发了。
目前,值此炼钢部改革已经逐步施行,全体炼钢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发力、高效履职,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改革目标,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勇立时代的潮头。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一、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先音准节奏,后情感表达,在学生掌握了正确得音准和节奏之后,才在音乐中加入情感表达。在大多数的音乐教学中,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教师都会先引导学生唱简谱,打节奏,再加入歌词演唱,等到学生在熟悉了歌词节奏以后,才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感情。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的魅力,也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对音乐情感的发现与感知。我们在音乐的教学中,不是培养学生成为音乐方面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把传统的音乐教学环节发展为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去感受音乐,教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掌控者,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每个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应当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迸发的灵感,而不是教师所给出的某个标准答案。
二、学生是音乐教学的主体
1.自主感受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引导,比如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还是快速的;这首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激动的还是平和的;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抒情的还是欢快的。教师给学生引导,具体的情感体验要由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学会处理歌曲的情绪,掌握歌曲的情感。在歌曲学唱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教唱,而是让学生跟琴学唱,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唱主题音乐
欣赏音乐前,特别是乐曲,最好能教唱音乐的主题,脑海里如果没有主题音乐的旋律概念,不容易让学生走进音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如果连音乐的主题都不会唱,哪来学习的兴趣呢?当然了,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教唱。
3.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音乐教学的理念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重视音乐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提高与其他学科结合。我们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们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如高一年级的歌曲《走进》,通过聆听录音,结合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启发学生想象歌曲所描绘出的场景。学生们很快就在脑中勾勒出了一幅的美景图,茫茫的草原,高高的雪山,漂浮于蓝天的白云,如天堂一般的画面。这时候可以请学生们画出这幅美景,也可以让学生们用文字去渲染这幅美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音乐的想象力是自由的,但不能脱离作品,在体验歌曲情感中,增强感受、理解和发现音乐作品艺术形象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用手势、身体语言、表情表示旋律的高低、音响的强弱、音乐的情绪等,从而带动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表现音乐的情感、情绪、感染力等。好多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时,一动不动,缺少动作和表情,这样是很难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中的。
4.注重学生实践活动
高中学生是充满激情的,这正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直接的流露。我们无法把学生固定在某个地方让他们静静的去体验音乐,何不让学生们动起来。学生们喜爱游戏与活动,我们就把音乐带到游戏和活动中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的思想沉入音乐的主题中。实践活动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持是一大挑战,但如果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活动中,真正的让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那即便课堂气氛再活泼,也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让实践活动起到最好的效果。
三、教师能力的重要性
1.课堂控制
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应当保证这堂课能够打动自己,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陶醉在音乐当中。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用不同的方法使得这一节课更生动,更形象,更饱满,让学生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2.多媒体与教具的灵活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教具的使用。在此,以多媒体为例,精美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结合图片,影片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音乐。遇到需要板书又较为复杂的内容,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好,在课堂上只需要出示图片板书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快捷的为学生们补充一些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前改革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改革最需要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应该是思想障碍。回望30年前中国的现状,乃是思想偏激、思想不够解放的结果。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思想一步步得到解放,不断与时俱进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敢触”“打破条条框框”的结果。思想的解放在改革进程中最关键,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要解放。因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中国现代化转型走到了历史关口,继续前行唯有解放思想敢于闯出一条新路,使广大领导干部及时用不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实践与改革进程。唯有如此,才能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精神自由氛围,融汇创造中国的伟大思想,也真正才能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闯出一条让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要改革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在哪里?
当前改革开放要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政治领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确切的是说“经济改革开放”而非“政治的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经过30年的探索已经并正在形成一条新的路子,而现在要改革或以后必然要改革的真正障碍是在政治领域。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政治改革?民主真正有那么重要吗?
首先,从表面看,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是建立在器物文明之上,物质文明的发达是其突出特征。而实质上,国家的真正崛起的过程是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突破而起步的,而非表面的物质文明。经济要发达可能不需要民主,甚至集权更有利于经济的发达;但是国家崛起和实力强大的可持续性必然需要民主。这一点可从世界历史上九个大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启示:战争、贸易、掠夺、科技等都可以使国家崛起,但是只有政治改革过关、民主得到发展的国家,崛起才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国家崛起之后又趴下去了,不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改革开放需要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必然会有政治上的民主。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社会精英担心搞民主会引起社会动乱。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因为民主是有利于稳定的。关键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和条件下搞民主,民主才能成功。比如印度,这个从1947年独立后十几届政府都是和平过渡的国家,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人口矛盾等十分尖锐,设想一下没有民主的印度,社会会动乱到什么程度。但是因为民主,不管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印度的政治一直很稳定。这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三、改革开放要改革到哪里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84-0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近几年来,通过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笔者近几年来对我国数学教改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课改便难以走上正轨的出路。下面笔者对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点简单的阐述。
1.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3.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3.1 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多、方法灵活、思维抽象、逻辑性强、教师讲课容量大、速度快,听不懂或不容易理解课堂上讲的内容。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中学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依据生源实际,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新课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内容的本身特征,引导学生深入开发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逐步转变高中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3.2 数学新课改精神落实不到位。目前通过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不少教师也重视新课改的指导定神,尽管也提到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着眼点只在知识。能够落实的也只是知识目标。部分教师也许是因为“惯性”,也许是因为新的课程理念还未形成,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就知识讲知识,不能把知识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注重落实知识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在讲初一年级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生活中列举事例不够,更是对整体的运算律或简化运算注重不够,而把数学引入生活中更能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教材中是作为重点来处理,但(课程标准》上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故全书不出现结论。教材上这样安排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得出大致的正确结论即可。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并不是本节内容所强调的。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恰恰是只注意到概念与法则的教学上,只注重了知识的目标,而忽视了其实践教学。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一、这一模式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指把学生的预备性学习活动置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主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在正确诊断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教师要腾出时间和精力在指导学法、提升学力上下工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致力于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几个敏感性问题:一是“逼着走”。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学习,缺少作为主体所应具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牵着走”。目标由教师圈定,问题由教师给定,方式由教师规定,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无法展现灵性和智慧;三是“押着走”。为了照顾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而设计问题,这样设计的问题延展空间较小,使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无法“吃饱”,课堂对他们而言,索然无味,毫无探究的乐趣可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人的发展本质处思考,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因为只有当学生持有一种积极主动介入的态度,才能使“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学生先学了,教师如何施教?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尝试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要看是否将学生放在了主动学习者的位置;是否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是否将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了实处。对此,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因素影响,我们的探索还很仓促、很肤浅,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下去,摸索出切实可行的、省时高效的具体操作办法。
二、展示交流环节应该与各学科的特点相结合
在展示交流环节,老师究竟讲还是不讲,讲多长时间,讲到什么程度,这要因科目而定,由具体授课内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历史学科,老师更不能在展示课中作壁上观,相反,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记得在甘肃省骨干教师培训中,西北师大教授姬秉新就说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
这是由历史学科高中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初中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突出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即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历史是有血有肉、圆润丰满的历史,可读性强,适于自学。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史体例编写的,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突出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即同一个(类)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表现。这样的历史编排虽然能较好地了解同一历史现象的前后延续,便于总结这一类事件(现象)的经验教训,但极大地割裂了历史事件(现象)间的横向联系;且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生成的依据和过程。这样的历史显得支离破碎,僵硬冷血,缺乏趣味性,学生自学只能了解皮毛,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相关历史事件,无法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历史概念。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老师将通史知识渗透到专题史知识中去,补充大量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事件,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是由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决定的。高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部分的命题通史化的趋向日益明显,而且更加突出对材料信息提炼、解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些正是专题史教材先天不足的地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服务于高考,就必须由教师对现行专题史教材进行通史化整合,强化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同时,要选取大量的相关材料辅助教学,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和运用能力,又可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的生成依据和过程。
三、尝试改变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