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自我总结范例6篇

贷款自我总结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1

根据你局《关于召开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部门经理联席会议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我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至20*年*月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大部分是自建房贷款,其次是住房二手楼贷款,住房一手楼贷款很少。自截止20*年*月末我行个人住房贷款(含个人商用房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减少*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一手楼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减少*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住房二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二手楼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减少*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自建房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减少*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

年初至8月末个人贷款发放收回情况:年初至8月末全行只发放*笔个人住房贷款(住房二手楼贷款)共*万元。今年以来全行个人住房贷款共结清销户*户*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结清销户*户*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结清销户*户*万元,自建房贷款结清销户*户*万元。

二、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20*年8月末我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不良占比为*,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个百分点,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万元,不良占比为*,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住房二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万元,不良占比为*%,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个百分点;自建房贷款不良余额为*万元,不良占比为*%,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下降*个百分点。

我行前8月新发生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共有*户*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户*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户*万元,自建房贷款*户*万元。

由此可见,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一手楼贷款虽然贷款余额占比小,但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较大,不良占比较高,风险较大。相较而言,我行自建房贷款不良占比较小,且比年初有所下降,而住房一手楼贷款和住房二手楼贷款的不良占比均比年初有所上升。

总体而言,我行20*年前8月在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万元,个人住房贷款累计收回*万元以及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只有*万元的情况下,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贷款品种来看,全行现有三类个人住房贷款品种的不良占比均在*以上,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占比甚至高达*,均高于省农行规定的单个贷款品种不良占比不能超过*的比例。

三、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风险分析

1、收入证明存在虚假现象,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一还款来源风险明显。为取得住房贷款,借款人千方百计取得所在单位的虚假收入证明,很多单位也应借款人的要求出具不实证明,导致银行无法真正把握借款人的风险状况,第一还款来缺失,形成信贷风险。

2、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不尽人意,执行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往往遇到清收难,抵押物处置损失大,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现显。对贷款抵押物清收要经过受理、审理、判决、申请执行、执行、拍卖抵押物归还贷款本息等一系列过程,持续时间长,难度大。同时,由于执法环境不佳,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由于部分房产评估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不实房产价值评估书,个人住房贷款在发放时抵押物评估价就过高,导致抵押物拍卖价款不足以全额收回不良贷款本息,形成贷款损失。

3、信贷人员对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形成操作风险,甚至涉嫌假按揭现象。业务操作风险,直接导致我行住房贷款风险,教训十分深刻。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去年末,省行对所有个贷品种进行整合,编印了《个人信贷产品操作手册》,该手册不仅是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规范性文件,更是个贷从业人员学习信贷规章制度的教科书。我行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认真学习,熟悉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和房地产业务知识,了解相关行业信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2、强化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存贷款期限错配 测度 Johansen协整检验

一、引言

如果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甚至增加,存款的平均期限比贷款的平均期限短时,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占比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征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部分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超过了监管指标。央行在《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指出:“银行整体风险状况改善,不过存贷款期限错配较严重。银行期限错配使银行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当银根收紧,或者居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或者贷款风险加大产生不良贷款时,期限错配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亏损、破产等严重后果。

关于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研究文献不多。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测度

虽然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但银行必须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风险。对于银行而言,存贷比高意味着银行信贷资金运用占比多,但是流动性风险随之变大。银行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是银行监管指标之一,我国规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过70%。从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内涵及演化方式出发,可以构建如下两个测度指标。

1、总额测度指标

根据存贷比的设定方法,银行存贷款的总额测度指标为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以总额的变化衡量期限错配状况。

2、加权测度指标

我国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占资金来源的90%以上。存款主要由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企业存款的变动较小,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演示着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动。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是存贷比监管的补充指标,也是业界非常关注的存贷款期限匹配指标之一。按照居民储蓄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比例及中长期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对储蓄存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赋权,构建加权测度指标,以体现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及中长期贷款额的变化对资金运用的影响。

3、国内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变化状况分析

本文选自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月度数据,分析国内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状态,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根据测度指标计算结果,从总体上看,国内银行的期限错配状况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加权测度指标值高于总额测度指标值,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总额测度指标值的变化区间为70.2%-77.5%。自2004年5月错配程度开始下降,至2006年9月,存贷款期限错配总额测度指标值变化区间为67.9%-76.8%。在2006年10月期限错配状况开始上升,变化区间为68.4%-71.2%。

与国内银行存贷款比例监管指标(75%)相比,加权指标反映的银行存贷款比例都远远超出监管值,指标值在78%-84%之间。总额指标值较小,但是,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存贷款总额错配指标接近监管值,分别为70.7%和71.3%,存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风险显性化。

2006年10月,储蓄存款余额首次出现少增。2007年3月与4月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为负。因此,从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来看,银行资金来源减少的趋势加强。自2003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没有负增长情形,2005年的中长期贷款增长率最低,年内增长1.15%,当前中长期贷款额呈上升趋势,截至2007年7月,贷款增长率上升至1.86%,比2005年增加62%。从2006年10月份开始至今,大部分时间内二者的差额为负值,银行依靠原有的存款继续支持中长期贷款,而后续资金来源乏力,总体上银行面临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问题加剧。这一情况在总额测度指标中表现不十分明显,在加权指标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三、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银行出现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原因主要是存款额的减少和贷款额的增加。股市的繁荣及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使得居民资金运用渠道增多,流向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减少,银行存款增速减缓。然而银行的资产运用方式仍然不多,我国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信贷发放及债券投资等,其中信贷发放占资金运用65%以上,居主导地位。经济的繁荣,企业间接融资比率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高,银行的中长期贷款额不断增加。从制度上,央行、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等实行审批制,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须报其批准才能实施,否则视同违规,银行创新实施难。

1、变量选取

本文以存贷款期限错配总额测度指标为因变量,经过筛选,最后选择国民生长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为解释变量,研究影响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

2、实证分析

如果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平稳的性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通常要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如果有,则进一步确认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无约束的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研究非平稳多变量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平稳性检验研究变量的时间序列特性,接下来建立VAR模型,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依据这样的过程,运用ADF检验法,根据变量的t检验值与99%置信区间上的临界值相比较,判断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原序列平稳序列,通货膨胀率等变量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建立无约束VAR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等多个零假设开始,检验多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变量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国内生长总值增长率等变量存在且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令协整关系式等于vecm,根据标准化的协整系数,写出协整关系式如下:

vecm=llmamis-0.435757?鄢lgdp-0.021612?鄢lcpi-0.0187975?鄢linvestment-0.085780?鄢ldepositrate+0.345151?鄢lloanrate

对vecm进行平稳性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进一步确定了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从协整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的正负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及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呈现正相关关系,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其呈负相关关系。

对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存贷款期限错配程度加重0.43%;其次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增加1%,对存贷款期限错配程度减轻0.34%;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以及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对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影响较小,依次为0.022%、0.018%和0.085%。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文中构建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测度指标,测定结果符合存贷款的变化状况,因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国内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从指标数据特征看,测度指标时间序列具有一阶差分平稳特征,能够用来研究其与各个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从影响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因素看,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相对影响比率为0.43%。经济增长速度越快,银行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状态越严重。其次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相对影响比率为0.34%,利率越高,资金的成本越高,因此有助于降低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状况。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为满足资金需求,银行要拓宽资金来源,如果资金来源与经济增长同步,那么期限错配状况将得到改善。我国目前利率并为完全实现市场化,如果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则贷款利率对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解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引导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期限结构。从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银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负债策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中长期负债的比重。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规避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主动负债的能力。从减少贷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号召,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二是严格贯彻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压力。三是积极推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解决期限错配问题的可行之路――关于拓宽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探讨[J].华北金融,2005(7).

[2] 邓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位与债务业务创新[J].海南金融,2005(9).

[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袁得磊、赵定淘: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实证研究(1985-2005)[J].金融论坛,2007(3).

[5] Demirgiic-kunt and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tes of Banking Crisi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R].IMF Staff Paper,1999.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3

1 问题的提出

住房公积金为城镇职工提供了大量的购房资金,提高了城镇职工的购房能力,改善了城镇职工的住房条件,为建立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加大的同时,其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加剧。虽然当前我国并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由于公积金的非普遍性,国外研究很少涉及政策性住房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是从商业贷款角度研究。国外研究者应用期权理论研究住房贷款违约风险,得出结论是住宅的资产净值若低于抵押贷款价值,那么违约就发生,但不一定立即违约。还应考虑如下因素:①与违约相关的交易成本;②借款人偿还能力;③贷款人通过决定是否取消抵押物赎回权的作用影响借款人违约。此外,重大突发事件如失业、离婚等因素影响着提前还款和违约行为。

外国学者把造成逾期的决定性因素分为三大类:结构性因素(法律、收入贷款比、利率水平、政府补贴的资格或程度、其他社会保障的支持等)、家庭收入和支出因素(家庭类型、失业、工作时数、疾病、意外的修缮和其他家庭支出)、个人因素(个人理财能力、家庭关系的破裂、个人主观认为应该优先考虑的事件等)。证实了逾期的几个关键因素是借款人年龄、家庭类型和贷款价值比等。

国内学者可以直接针对公积金研究。于晶(2013)从借款人对还款方式的不了解以及借款人有意赖账,恶意不还款角度阐述了贷款逾期的原因,此外,她认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时间长,额度大,借款人、抵押人、担保人及担保物在还款有效期内可能发生变化,也是造成贷款逾期的重要因素。于伟(2012)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可能导致逾期的原因:贷款条件过于粗糙,贷款对象资格审核简单流于形式: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过于单一;贷款利息的贴息申请条件过于模糊,申请贴息人员条件和贴息比例规定不合理。肖文(2010)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国家相关政策给公积金贷款带来的风险;交易合同得不到法律保护而导致的法律风险;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固定收益波及使投资者所获固定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风险;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使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通过贷款转移到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处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操作失误或决策不当而造成贷款损失的风险;借款人例如收入减少失业等原因造成的贷款人信用风险。

国外对商贷住房贷款的违约和逾期研究视角是贷款人角度,并用实证的方式分析。国内对公积金贷款违约和逾期倾向于定性研究,实证比较少见。他们同时缺乏对非贷款人的逾期因素的考虑并实证,比如,个贷类型、房屋类型、划扣方式、还款方式、委托银行这五个单一因素对逾期期数的影响。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从影响公积金贷款的非个人因素出发,借助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每个单一因素对贷款逾期期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然后实证分析。数据来源武汉市某银行2012.1.1-2012.12.31的90条贷款逾期记录。

3.1 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分布情况不明时,用来检验数据资料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假设的一类检验方法,由于这类方法一般不涉及总体参数,因此称为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的前提比参数检验少的多,也容易满足,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论文主要涉及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检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5%。

3.2 贷款逾期因素的检验

3.2.1 个贷类型 公积金贷款的个贷类型包括纯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两大类。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用住房公积金,委托商业银行向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住住房、集资合作建房的住房公积金存款人发放的优惠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是指,当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足以支付房款时,借款人在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时又向受托银行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两部分贷款一起构成组合贷款。组合贷款中住房公积金贷款由管理中心审批,商业性贷款由受托银行审批。在随机抽取的90条逾期记录中纯公积金贷款共有65条记录,组合贷款共25条记录,65条纯公积金贷款记录的平均逾期为1.48,组合贷款的平均逾期期数为1.8,判断这两种贷款类型对逾期期数是否有显著影响进行非参数的检验,用SPSS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如表1。

表1中可以看出,纯公积金贷款的秩均值为46.66,组合贷款秩均值为42.28。表中渐近显著性值为0.37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拒绝原假设,纯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来自的两个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两种贷款方式对逾期期数没有构成显著的影响。

纯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都包含了公积金贷款的部分,但组合贷款资金只有公积金部分来源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其余部分资金来自委托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处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时只是简单的资金操作,并不涉及业务的操作和管理。因此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的资金,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其逾期和违约只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产生影响,与委托的商业银行无关,银行不负有任何责任。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得的逾期数据只是针对组合贷款中从公积金管理中心贷出的那部分资金的逾期,而商业银行贷出的那部分资金的逾期则作为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因此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角度,纯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与逾期期数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

3.2.2 房屋类型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其提取主要包括离职退休、丧失劳动能力、到国外和港澳台定居、被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支付房租、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等几大类。在偿还公积金贷款本息方面,公积金管理中心主要针对的是二手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三类住房。在90条逾期样本中,商品房是最主要的房屋类型,占总体的65.56%。这三种房屋类型对逾期期数影响用SPSS非参数检验多独立样本K-W检验结果如表2。

表2中三种房屋类型的秩均值分别为41.18、43.83、46.87,卡方为0.933,渐近显著性为0.672。由于其渐近显著性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这三个独立样本来自的三个总体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房屋类型对于逾期期数没有显著性影响。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要根据借款人的申请要求和条件决定发放何种类型的住房贷款,而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已经确定了所购买的房屋类型。一般来说,借款人在选择房屋类型时除了考虑房屋本身的实际状况外,还会涉及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和经济状况。资金相对充足的购买人在选择房屋时优先考虑的是商品房,因为商品房的购买不像经济适用房需要排队等候和一系列严格的审核,而购买二手房或经济适用房的购房者往往在短时间内资金来源有限,尤其是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购房者,他们往往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因此,排除房屋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房型等因素,仅针对三种房屋贷款类型,其借款人在经济状况上是存在差别的。然而这种差别并没有对逾期期数构成显著影响,经济状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借款人的购房类型,但并没有影响借款人的按期还款和违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状况只是影响购房类型的一部分因素,并不完全决定购房者的选择,且这种影响往往只发生在购房过程,而在后期还款过程中,借款人的经济因素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经济因素对贷款逾期期数的影响不显著只在某一程度上。

3.2.3 划扣方式 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的划扣方式有两种,逐月划扣和逐年划扣,划扣方式由借款人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做规定。逐月扣划还贷就是在每月20日自动扣划借款人的住房公积金存款,归还当月应还公积金贷款本息额。逐年扣划还贷每年1次按指定时间自动扣划借款人的住房公积金存款,用于提前部分归还或提前结清公积金贷款。选择逐年扣划还贷的借款人必须选择降低月还款额或缩短贷款期限,每月仍需用自有资金归还公积金贷款应还本息额。在90条逾期记录中只有58条划扣方式的有效记录,其中包括48条逐月划扣记录和10条逐年划扣记录。这两种划扣方式对逾期期数的影响用SPSS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分析结果表3。

由表3,两种划扣方式的秩均值均为29.50,渐近显著性为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拒绝原假设,逐月划扣和逐年划扣这两个独立的样本来自的两个总体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别。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最初确定以逐月划扣和逐年划扣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便于委托银行办理资金业务,另一方面能够方便借款人还贷,同时降低借款人违约的风险,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选择逐年扣划还贷方式,可使用公积金存款账户中的资金提前归还部分贷款本金,希望提前还贷减少贷款利息负担的借款人多选择逐年划扣。选择逐月扣划还贷方式,借款人自贷款发放后的第2个还款月即可减少现金还款,在还款期间能充分使用每月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为减轻每月还款压力的借款人大多选择此类还款方式。

3.2.4 还款方式 公积金贷款的还款方式主要有两种,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指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该还款方式每月还款金额相同,月还款额中的本金比重逐月增加,利息比重逐月减少,便于借款人安排家庭收入的支出。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指借款人每月等额偿还本金,贷款利息逐月递减,该还款方式每月归还本金相同,利息随贷款本金余额的逐月减少而相应减少,每月还款金额逐月递减,但贷款前期的还款压力较大。在90条随机抽样样本中只有10条记录还款方式为等额本金,80条记录为等额本息,约占全部的记录的90%,两种还款方式的平均逾期都在1-2之间。研究还款方式的选择对逾期期数的影响,SPSS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如表4。

表4中渐近显著性为0.73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拒绝原假设,两个独立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无显著的差异性,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还款方式对逾期期数没有构成显著性的影响。

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这两种还款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等额本息方式偿还初期利息支出最大,本金还得较少,适用于收入稳定,还款前期资金紧张的人群。等额本金方式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每月还款额亦逐月递减,较适用于还款资金充裕,未来收入上升空间有限的群体。借款人选择公积金贷款还款方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考虑目前的经济状况外还与今后的期望收入有关。

3.2.5 委托银行 住房公积金采用的是一种委托运作模式,《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能办理金融业务,不能从事资金有关的业务操作,应当委托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金融业务。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只负责相应的审核和考察,所有的资金业务均由指定的银行办理,不同委托银行的借款人在逾期的期数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别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抽取到的武汉市某银行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数据中包含武汉市的9家某银行,由于有几家银行的数据较少,论文只用其余5家贷款逾期较多的记录进行分析,这5家银行分别为桥口支行、武昌支行、青山支行、黄陂支行、营业部,SPSS非参数检验多独立样本K-W检验结果如表5。

表5中,检验的渐近显著性为0.228,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拒绝原假设,5个独立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委托银行与逾期期数没有显著性的联系。

在住房公积金贷款过程中,银行只负责对相关的资金业务进行处理,而所有的审批程序都是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没有权利和义务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批和核准,因此委托银行对逾期期数的影响不显著。银行作为和借款人直接接触的第一方,可以很方便地获知借款人相关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变动,可以获得关于借款人各方面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可以迅速针对这些变化制定相应的措施,应对借款人的变化产生的贷款拖欠和逾期。然而,公积金贷款中所有的风险都归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银行不负有任何责任,所以银行在处理公积金贷款业务中,只是简单的操作者,而没有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出发来完善住房公积金的贷款,这使得借款人的逾期变得不可控,违约情况和逾期期数也相应增加。

4 结论

论文通过随机抽取武汉市某银行2010年的90条公积金贷款逾期记录,利用SPSS软件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了个贷类型、房屋类型、划扣方式、还款方式、委托银行五类因素对贷款逾期期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证明这五类因素与借款人的逾期期数之间都没有显著性的联系,不是影响贷款逾期期数的主要因素。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可能因为,仅从某银行的抽取数据做研究,样本数据太少。另外,若上述结论可靠,那么主要的逾期因素应该回归到个人因素上来考虑,这就需要在更多的数据支持下做统计研究,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Vassitis lekkas, John M Quigley, robert Van Oeder.Loan Loss Severity and Optimal Mortgage Defaul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1993, 21(4):353-371.

[2]Haibin Zhu.The structure of housing finance markets and house prices in Asia[J].BIS Quarterly Review, December 2006:55-59.

[3]Richard J Buttimer Jr, Anthony Yanxiang Gu, Tyler T Yang.The Chinese Housing Provident Fund[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 2004, 7 :1-30.

[4]于晶.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1).

[5]于伟.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234-235.

[6]胡晓平.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逾期的成因分析[J].金融与财会,2005,8:13-115.

[7]崔虹.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知识经济,2009,4:38-39.

[8]肖文.论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与规避办法[J].商场现代化,2010,33:192.

[9]周雅洁.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逾期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管理观察,2013,15:142-143.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净利差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 引言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其总营业收入中占比较大。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强调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利差收入仍是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一直被作为一个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适度的银行利差水平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存贷利差水平是商业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李成(1996)认为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决定和影响银行利差,并且社会资金的供求对利差有直接影响,同时,多数商业银行的平均经营成本与利差水平正相关。郭妍,张立光,郭森林(2007)对银行利差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通过计量检验得出资金供求状况基本上与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贷利差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合理性较差。赵国栋(2010)研究得出,银行利差与不良贷款率、银行运营成本成正比,与中间业务收入比例成反比,与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成正比,与银行持有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等非生息资产与利差成正比,但该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Anthony Saunders和Liliana Schumacher(1997)指出,法定准备金及其所产生的相关机会成本与净利差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二、利差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1.利差的概念及分类

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负债利率与资产利率之间的净差值, 即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的数值。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利差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概念也有狭义与广义的分别。狭义的利差是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而广义的利差则包括再贷款利差、债券利差、拆借利差等。但在利差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中,存贷利差仍是核心利差,因此以下分析中所涉及利差均指存贷利差。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可划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毛利差为平均贷款利率减去平均存款利率。但毛利差是事前利差,还存在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存贷款金额不同等问题。净利差为净利息收入除以银行平均贷款余额,其中净利息收入等于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净利差还可写成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减去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其中,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利息收入除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利息支出除以付息负债平均余额。

由于银行贷款中存在一部分的不良贷款,该类贷款的贷款人不能按原贷款协议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的部分资产不能为其带来收益。由于在净利差的计算过程中排除了不良贷款的影响,从而净利差低于毛利差,且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二者的差额越大。因此,相对于毛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2.我国利差的变化过程

我国基准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基准利率水平及利差时,是需要考虑不同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的。而各家银行可根据自身情经营况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

1996年以前,我国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人民银行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一方面增加了资金供给,逐步将存款利率提高至最大值10.98%;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则把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小于1%的水平。1996年之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逐渐累积,已威胁到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人民银行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渐提高了存贷利差。2002年,人民银行开始的逐渐加息,这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加大。到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状况开始好转,不良贷款率已降至7.1%,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已达到监管要求。但此时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而阻碍了中间业务的拓展,这既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转型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宏观调控。2007年,我国逐渐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为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先后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逐渐缩小了存贷款利差。2008年上半年,市场资金趋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中国人民银行继续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高位。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低迷,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开始增加,使得存贷利差开始收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又重新转为“适度宽松”状态。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1年到2008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利差的变化趋势。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稳。2007年,虽然人民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提高存贷款利率,但存贷利差却在逐渐缩小。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在1993年达到最小值零,在1999年达到最大值3.60%,并在之后总体趋于平稳。

三、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的变化受宏观经济因素和各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的双重影响。虽然宏观经济因素使得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生息资产结构、计息负债结构以及存贷比率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1.银行生息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主要包括客户贷款及垫款、证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各项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生息资产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客户贷款及垫款是银行生息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其平均收益率也最高。若该类生息资产占比较高时,银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也就会相对较高,从而净利差较高。证券投资也是银行生息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但其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客户贷款及垫款。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2009年和2008年的生息资产结构为例,来说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生息资产结构上的差异对净利差的影响。

由表可以看出,生息资产结构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其净利差也会相对较低。

2.银行计息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应计次级债券。各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计息负债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虽然应计次级债券的平均成本率是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结构中最高的项目,但其由于其在该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所有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影响并不大。在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结构中,存款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平均成本率。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占比较高,导致其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而其净利差相对较小。

3.存贷比率

银行的存贷比率是指银行的贷款总额比上存款总额。人民银行为了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规定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为75%。银行存贷比越高,则其盈利越多,但其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商业银行应根据管理要求和其自身状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存贷比率。

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一方面,相对于各自的存款规模而言,大型商业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较低。另一方面,相对于计息负债的规模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较小。因此,其带来的利息收入也相对较少,从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低,使其净利差相对较小。此外,自2008年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再相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放贷能力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存贷比率。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其可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其存贷比率和净利差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

四、结论

从2006年开始,虽然我国基准存贷利率经历了大幅度波动,银行业存贷利差却持续收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差表现出相似的总体走势,但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计息负债的结构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具有影响,从而也对二者的净利差水平产生影响。此外,银行的存贷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净利差间的差异进行解释。由此可见,我国宏观因素决定各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不同类型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却决定它们之间的净利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 成:论利差变化规律及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1996,(1)

[2] 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3] 郭 妍 张立光 郭森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实务研究,2007,(3)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5

一、开拓新思路,发掘增长点,全力推进企业存款上升

企业存款是存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竞争实力。天津市支行深深地意识到这点,并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存款管理:

一是优化客户结构,努力争揽新户和大户。通过努力优化客户群体结构出发,积极争取新的客户和大客户来该行办理业务,增加绩优客户和大客户的比重。支行在企业存款方面,既注重努力吸收客户,又注意考察业绩;既注重客户数量,又注意客户质量。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使该行的客户结构一改过去的不合理结构,出现“绩优客户多、新客户多、大客户多”的“三多”新特点。在揽取新客户和大客户方面,胶州支行充分发扬“肯钻、苦干”的精神,实施大客户战略,争揽大客户,并在招揽到的客户延伸,不断扩展其上下游客户,成功稳定住老存款大户,又开发了新客户。

二是以中间业务作为突破口带动企业存款。支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要揽取企业存款,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对客户的说服工作上,而是“欲想取之,必先与之”,积极想办法为客户提供业务上的方便和解决其他实际问题。该行通过国际结算、非贸易结算、系列卡等中间业务,争取众多客户来该行办理业务,从而带动了企业存款的迅速增长。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带动企业存款,较为突出的部门是,支行的“优质服务”和“优惠服务”双管齐下,成功吸引了大批客户,他们“以中间业务带动企业存款”的办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重点争取行业性存款户。支行在将市的企事业单位、部队机关、行业性大户等重新进行排队分析的基础上,多次召开行长办公会和行务会,研究和落实对行业性存款进行攻关的问题,采取分户到行长,具体到部门、到人的办法,努力做好几个行业大户和一般无贷款户的工作,先后争取到了、等行业客户与该行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对行业性存款户的争取工作,原来为空白的行业性存款在较短时间内占到了支行企业存款的较大部分,进一步优化了支行的客户群体,从而促进了企业存款的快速增长。

二、拓展与管理,双向并重,企业贷款快速飞跃

支行根据银监会加强对企业信贷支持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拓展企业信贷市场,规范企业贷款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信贷支持和管理:

一是制订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内容。加强授信管理,支行企业侥款坚持先授信后用信的原则,简化授信报告,贷款方式灵活采取抵押、质押、保证、联保等多种形式。贷款期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律、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贷款利率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利率。对于优良企业,其授信与贷款发放可同时进行,同时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授信及审批。同时,对原来部分企业以私人名义借的贷款,全部实行清理,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全部转入企业贷款,以加强和规范贷款的管理。加强责任管理和考核,支行企业贷款的责任部分别为信贷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审计部,并由总行明确各自的职责。根据支行企业贷款的发放户数和金额、贷款运行质量、辖区内企业贷款需求满足度等情况,评定年度企业贷款工作的先进支行和先进信贷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企业贷款工作的质量还作为评定信贷工作等级支行、等级信贷员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是采取可行措施,予以切实支持。认真制订企业贷款发展计划。根据银监会《银行开展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精神,支行一方面对现有贷款客户进行梳理归类,掌握辖内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情况,另一方面认真制订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计划,新增贷款计划优先安排企业贷款,要求新增企业贷款必须占全年新增贷款总量的%以上,扩大企业贷款面。他们还根据各地实际,分别下达了企业贷款的增长任务。支行还对企业开办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真正把企业贷款工作提升到实质性的战略定位高度,使之成为同业错位竞争、抢占贷款商机的突破口。

三是调整贷款结构,优先保证企业合理贷款需要。围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根本要求,支行立足存量结构调整,对贷款余额万元以上的企业(含关联企业),制订压降计划,并按计划狠抓落实到位。同时对万元以内企业贷款,明确支行可以先发放贷款,再报总行审批,以及时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同时对辖内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实行银企签约,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良企业参加银企签约仪式,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合作。

三、把握风险点,加大有效投入,实现信贷管理新突破

信贷是银行业务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业务,是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信贷诈骗事件的不断发生,支行着重加强信贷管理工作中的防范信贷风险功能,重点分析信贷资金走向,贷款流向及风险关口易出现的风险点,切实强化信贷管理,预防信贷风险。

一是加大信贷有效投入为抓手,谋求市场份额的新突破。支行充分认清宏观调控形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总行的总体要求,把握信贷投放节奏,既用足规模、又不突破总量。一方面,抢抓市场热点业务,积极对开发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通过信贷结构的优化带动信贷总量的有效、快速增长;同时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培养进程,尤其把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环保产业、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作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快重点业务发展,把经营性业务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积极针对个人贷款业务创造新亮点,提高个人贷款业务的份额。

二是强化信贷流程管理,谋求规范运作的新跨越。加强尽职调查,确保基础资料真实,并保证信贷调查做到“三个一”:到一次企业现场;看一次企业账务;与企业负责人或财务主管谈一次话。新客户首笔贷款、小企业贷款、存量客户增量贷款,除坚持双人实地调查外,按金额大小由行长现场实地调查核准。加强用信管理,确保资金规范流转。支行始终严格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实贷实付管理,从形式和内容上加大审核力度,确保各项放款条件落实到位,杜绝放款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信贷风险可控。明确客户部门是贷后管理的组织与实施部门,对贷后管理负主责;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客户部门贷后管理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定期组织召开贷后管理例会。(1)到了年底,开始储备明年的大客户的大业务,为明年年初的业务发展做好准备工作;(2)按周党委会:每周星期一早上支行行长主持召开党委会,总结前一星期或前段时间工作,通报取得的成绩或不足或已安排未完成的工作,安排本周需要做的工作。各分管行长也汇报各自分管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任务。起到及时总结、发现问题、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3)按季分析会:每个季度结束后,通过PPT及时召开季度经营分析会,让所有业务有关的行长和部门参加,总结成绩、分析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4)年初工作会:总行工作会一结束,及时召开省行和支行工作会议,及时贯彻落实上级行精神,总结前一年工作,分析不足,安排年内工作。

三是夯实信贷基础管理为手段,谋求精细化水平的新提高。支行真正理解了新体制、新机制下“信贷管理职能”的深刻内涵,准确定位,主动作为。重抓授信执行检查、重点客户监管、各类问题整改、信贷从业人员培训、信贷基础管理,夯实信贷业务发展的根基。继续加大在线风险监控的力度。在充分发挥全行在线风险监控职能、做好每日凭证预警的基础上,明确在线监控重点,落实“关口”前移措施。继续加大授信执行检查的力度。配齐配足专职风险监管经理,承担管辖机构的授信执行情况检查和大额授信客户的风险监管。

贷款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截止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到495亿美元。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还设立了209家代表处。同时,许多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发展很快,并且资产质量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尽快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可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央行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贷款损失严重,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尽管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4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然偏高。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其中许多企业亏损,项目风险大。

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70%以上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1999年高达9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1999年的66%,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从赢利性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尽管我国自1996年以来为刺激内需,减轻企业负担,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由1995年的1.08扩大到2001年3.60,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银行账面利润增加,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粗放,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己经开始出现。

二、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差异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外资银行十分注重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的差异。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分行的直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组合。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则是与行政体制高度结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与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

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

2、精确的量化计算,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

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资产合理搭配。通过动态评估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

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

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等等。总部往往设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营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

(三)人员制约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有效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以控制。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法。一方面,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单调,激励效果不佳。

(四)财务管理制度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金的自主性。

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政、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水平过低、方式单一、范围过窄。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及核销缺乏自。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尽量帮助企业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回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三、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认为,要想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有所进展,要在借鉴西方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国情,从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和提高识别风险能力两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实行科学的风险分类管理,建立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二)建立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第一,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实行贷款分散管理。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第二,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二级法人体制,建立公司化组织结构,实现专业化管理。即将现在的每家国有银行重组为一个控股公司或多个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二级法人结构。

第三,在内控操作上,按照贷款的“三查”制度,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再造信贷审批的管理流程。贷款的“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模式对我国银行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建立“贷前调查权”、“贷款发放审批权”和“贷后稽核监督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从而在组织机制上实现信贷业务的风险决策,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风险传导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宏观来看,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保证信贷资金的宏观投向符合银行资金的活动规律。

从微观来说,以企业微观经营为基础,建立风险预警传导信息系统。信贷风险实质上是由客户财务风险转嫁而引起的。财务风险具有先兆特征,因此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就是研究如何把企业财务指标转化成能够反映银行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首先要建立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及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其次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向信贷资产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模型。

(四)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可以考虑成立不良资产专营机构,对所辖的不良资产进行内部剥离,集中经营,专业化处置;在剥离时分别按照五级分类、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列出表格,区别对待,多法并行,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充分利用减免息政策处置不良资产;加速核销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等。

参考文献:

1、李健,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伏安,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赵耀.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西安金融,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