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公开课教案范例6篇

大班公开课教案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1

【关键词】选课制 信息化管理 资源优化 信息化描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86-03

选课制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德国学术自由原则并依此发展起来的学习自由思想。选课制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原因是选课制能让学生感觉知识面的拓宽,视野的开阔,治学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兴趣爱好以及特殊才能在教育中受到尊重。

正因为此,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不但倡导选课制,甚至还采取了选专业制。新生入校按照大类统一学完基础课,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这样的举措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为深化软件复用的科学理念,避免重复开发,商业化通用教务管理类软件“选课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喜欢的课程、任课教师,并自动生成选修课班级,将复杂的“选课制”教务管理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

虽然选课信息管理系统能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自动生成选修课班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集中在过多的教师申请开设同一门课程时,系统的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选同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度分散,选修课班级人数达不到最小值,学生被迫放弃喜欢的课程,选课自由得不到最大化满足;班级人数达到了各校规定的最小值,却远小于教室能安排下的最多学生数,学校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

一、“选课制”信息化管理

选课制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的课程,是计划外的课程设置,教务管理事务复杂性尤为突出。学生的选修课与不同系部安排的必修课常有冲突,导致排课管理瓶颈;学生的选课情况无法预计,教学资源分配难度加大。将复杂的人工管理交给计算机完成,可以大大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针对各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商业化通用软件“选课信息系统”受到各校的普遍推崇和青睐。

我国近年来在选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知网查询到的选课系统参考文献提到的信息系统设计主构架,大部分与目前的商业化通用选课信息系统类似。参考文献对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多位教师同选一门课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案鲜有提及。

下面,以我校的商业化通用选课信息系统为例,对其处理过程作具体的分析和描述。

(一)开课和选课的预处理

1.错开式开课。利用教育资源的空档,开设选修课。教师和多媒体教室的空档,通常在双休日、晚上或者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段。利用这些时间段开设选修课可以解决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开课时间与各院系开设的必修课相冲突之矛盾。

2.最大化利用教室资源。开课班级学生数的最大值与教室容量一致,这样的预处理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设备资源,对于资源紧缺的高校很重要。

3.对学生选课时间段的预处理。如果有太多的学生同时间段选课,会造成网络拥挤和堵塞。将不同年级学生的选课时间段错开,避免所有学生同时间段选课造成网络拥挤和堵塞。

4.设置有效性判断。如果学生所选课的上课时间与课表有冲突,显示信息,拒绝学生的选课请求,提示学生重新选择。

(二)信息系统处理流程描述

1.管理制度描述。

(1)不允许学生选择与课表中的必修课时间段相冲突的课程。

(2)第一轮选课结束后,如果教师申请开的选修课班级“人数”

(3)第二轮选课时间段的选课范围:在第一轮选课结束后,“人数”处于[n,m)区域内的选修课班级(设m为开课教室能容纳下的最多学生数)。

(4)第二轮选课时间段过后,保留“人数”处于[n,m]区域内的课程班级,将选课结果加入到学生学习课表和开课教师教学课表中。

2.数据库描述。

(1)设yx为“预选选修课班级”数据库,其属性有:教师名,课程代码,课程名,开课班级,开课时间,上课教室,人数(最小值n,最大值m)。

(2)设zs为“正式选修课班级”数据库,其属性同yx数据库。

3.常规选课信息处理过程描述。

(1)将教师开课申请记录录入yx。

(2)开放合法时间段学生选课入口。

(3)学生选课,如果所选课程的开课时间与学生的课表时间相冲突,要求学生另选。

(4)如果没有冲突,系统对yx中的“人数”属性计数处理。

(5)若yx中的人数=m,系统自动关闭该班级学生选课请求,将yx的相关记录移动到zs数据库中。

(6)选课时间段过后,关闭该时间段学生的选课功能,重复(2)-(5)。

(7)所有学生的选课时间段过后,删除yx中人数

(8)公布不足人数的选课班级号码,通知开课教师。学生进入补选环节。

(9)进入二轮选择,重复(3)―(5)。

(10)二轮选课时间过后,将yx中的“人数”属性值>=n的记录移动到zs数据库中。

(11)清空yx,留下一学期选课使用。

(12)将zs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复制到学生学习课表及教师教学课表中,选课结束。

4.定义“常规选课函数”。将上述过程描述中由计算机完成的步骤,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代码,定义为“常规选课函数”。

(三)存在的问题

选课系统可以方便地生成选修课班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过多教师申请开同一门课。

由于选修课与提前制定计划的必修课不一样,选修某门课程的学生人数通常无法预计,存在着变数。教师开课班级是否过多,在选课前是无法断定的,只能取决于学生完成选课后的结果。所以当多位教师同时申请开设一门课程时,选课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果通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1.多位教师申请开同一门课,生源分散,容易导致每个选修课班级学生人数

2.多位教师申请开同一门课,会导致虽然没被取消课程(班级人数≥n),但是所有开课教师班级人数均

3.由于多位教师申请开同一门课,学生们对上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并不了解,无法断定该选哪个教师的课。

4.外地的学生们想利用星期六的时间到市区购物、玩耍,更愿意选择晚上开课的班级,导致星期六开课的教师公选课报名人数少。开课后,学生经过听课比较,假如喜欢另一个开班教师的授课方式,会导致某些班的公选课出现听课人数远大于班级实际人数的现象,给任课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困惑。

二、改进方案

(一)改进方案概述

1.排序。对yx设置“往届学生评估分”的数值型属性,以“往届学生评估分”为第一关键字,“人数”为第二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列。

2.合并。如果出现班级人数过于分散的情况,将排序在最后的记录,经过学生同意后,合并到前面的记录中。直到各班级人数达到最大化,最后一个班级“人数”在[n,m]之间。

3.移动。将班级“人数”=m的班级移动到zs数据库中。

4.删除。删除yx中班级“人数”=m的记录,以及经过合并后“人数”字段值为0的班级记录。

5.循环。循环操作2-4,直到yx数据库记录只剩下一条。如果这条记录的“人数”≥n,将其加入到zs中,如果人数

(二)改进方案的信息化处理描述

1.信息化预处理。

(1)数据库结构的修改:为yx数据库添加一个“往届学生评价分”的数值属性。

(2)逐条比较yx数据库记录的“课程名”属性值,如果不相同,不处理。

(3)若相同,设计教务管理数据输入对话界面,完善数据库记录,填充yx数据库记录中“往届学生评价分”的属性值。

2.信息化过程描述。

(1)学生按照正常选课程序选课(如前描述,略)。

(2)逐条比较yx数据库的“课程名”属性值,如果“课程名”属性值唯一,转跳执行常规选课函数。

(3)执行常规选课函数第一轮选课的内容。

注意:执行过程中不删除yx中人数

实现:将常规选课函数第一轮选课的程序段复制,删除掉“删除yx中人数

(4)执行常规选课函数中的二轮选课部分的内容。

实现:将常规选课函数第二轮选课的程序段复制,将该程序段定义成一个子函数后,直接调用。

(5)对yx数据库中“课程名”字段值相同的记录,以“往届学生评价分”属性值为第一关键字,“人数”为第二关键字从高到低排序。

(6)将排在最后的记录,经过学生同意后,添加人数到前面人数

(7)如果最后一条记录的人数不为0,循环执行(6)。

(8)直到最后记录的“人数”属性值=0,删除最后一条记录。

(9)将满足“人数”字段值为m的记录,从yx数据库移动到zs数据库中。

(10)判断yx数据库记录是否只有一条记录,若“否”,循环(6)-(9)。

(11)若“是”,判断该记录的“人数”属性值,若0≤“人数”属性值

(12)若n≤“人数”属性值≤m,将该记录移动到zs数据库中。

(13)结束选课。

3.定义“改进方案函数”。将上述描述中的步骤,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代码,定义为“改进方案函数”。

(三)新课选课方案

对于新开课,学生并不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效果,选择教师的选修课存在着盲目性,或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班级,如前面所述,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晚上上课,对星期六开课的任课教师有失公正。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案来解决。

方案1:

1.第1次开课,以选课人数多的班级作为开课班级。

具体做法:在上述信息化预处理过程中,将yx数据库中“往届学生评价分”的属性值填充为0。

说明:在执行“改进方案函数”的排序环节时,由于第一关键字“往届学生评价分”的属性值均为0,导致属性值相同,则以第二关键字“人数”降序排列。

2.第2次开课,换第1次由于“人数”少未能开课的教师开课,依次类推。

说明:保证每个教师都有机会给学生上一次该门课程的选修课。

3.所有开课教师均有“往届学生评价分”数值时,再次执行“改进方案函数”。

说明:这样可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也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方案2:

由申请开课的教师上一次学生试听课,介绍自己的教学方式,由学生比较后选择。

三、结束语

信息化处理使选课制复杂的教务管理工作变得井然有序。面对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多名教师同开一门课出现的问题,在现有的商业化通用选课信息系统基础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的信息化处理方案进行了描述,即通过排序、合并、移动、删除、循环等信息化处理手段,使得选课结束放弃喜欢课程的学生人数

此外,对于新开课,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采取“轮回法”,保证每个开课教师都有获得一次开课机会后,调用改进方案算法函数。第二,由申请开课的教师上一次学生试听课。这两种方案充分重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分依据,符合选课制尊重学生选课自由,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了学生盲目选课带来的系列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对选课制的认同,商业化通用选课制信息系统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如何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对选课制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细化、改进、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中的改进方案和信息化实施过程描述,对采用商业化通用选课系统的学校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校专业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

[2]黄明东,冯惠敏.学术自由制度构建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比较研究――一种制度视角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0(8)

[3]石玉玲,高协平.基于学习自由理念下的地方高校选课制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2(2)

[4]谷辉,徐婧.浙江大学学分制选课方法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5]聂晓霞,肖建平.以选课方式的创新促进个性化培养的探索――以中南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2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专业改革

1 背景

自1998年教育部制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调整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普通高等学校一直都在执行这个专业目录。然而,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与用人市场的差别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改造成为必然。于是,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大专业下分离出更具体化的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积极探索专业改革与改造方案。从2004年起,就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的状况、专业发展战略思路、专业规范、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议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并确定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4个培养方向。即少数高水平大学按照科学研究型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大部分本科院校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为了配合专业改革,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从全国高校中确定了14所高校,作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试点高校,长江大学成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学校之一。

长江大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背景。如果将计算机专业与石油专业充分结合,培养能够在石油信息化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的交叉型复合人才,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能为石油行业输送大批懂得石油专业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2009年起,学校从大二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石油应用软件方向)实验班。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之路,以求办出专业特色。同时,也希望将该班级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辐射到所有班级,让学生全面受益。

2 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按照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满足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公司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商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实验班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公司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现一种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多元培养方案”。

2.2 通过理论实践结合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用人单位看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符合企业发展理念的职业素养、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符合企业最终的用人要求。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不仅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质,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经历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合乎情理的选择。

然而,在目前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中,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其后果是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经历。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是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教育模式。从过去简单的“教”和“准实践”,转变到满足企业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真实的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按照计算机和石油专业复合型人才规格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对教育部98版专业目录中的规定课程进行适当突破,保留计算机软件类的主干课程,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进行压缩和裁减,增加石油类主干课程,开设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技术类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专题培训、实训、参与实际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

3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具体要求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也需要众多专业化的系统软件。上至高端的图像图像处理、数据分析等系统,下至低端的数据信息化服务,都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石油的专业人才。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能从事石油信息化软件和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3.1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石油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石油勘探开发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从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软件开发、信息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石油行业或其他应用领域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研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知识,接受从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计算机应用的专门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开发石油勘探开发方面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专门能力。本专业偏重于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开发、应用领域,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下:

1)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悉石油勘探开发信息应用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专有知识。

3)掌握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

4)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了解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各种文档的书写规范和要求。

5)熟练使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工具软件。

61熟悉IT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工作方法,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7)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课程、石油知识课程、人文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将成为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本专业将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磨合”期,达到现有本科毕业1年以后的实际水平。

3.3 课程体系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公共课和基础课外,我们设置了4大模块课程:

1)计算机课程模块。

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

2)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模块。

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与控制、Web及BS软件开发基础、软件设计、XML解析与应用、.NET架构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软件文档编写、石油业务流程分析、石油数据管理技术。

3)石油专业课程模块。

考虑到石油专业的两大领域:勘探和开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的侧重。2009年,班级设置课程侧重于勘探,包括的课程有地质学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物探、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工程原理;2010年,班级设置的课程侧重于开发,包括的课程有油藏工程基础、地质学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物理、渗流力学、综合物探、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工程原理、完井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

4)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类模块。

现有的教育体制往往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到企业上岗以后,短时间内很难融入企业。为了加强学生对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理解、对企业的认知,缩短将来到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我们专门设置了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类课程,包括企业管理概论、职业发展规划、石油软件技术和石油软件专业知识等,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出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设。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5类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计算机类有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石油类有综合地质实习、油田认识实习;综合应用类有石油数据库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设计;实习与实训类为专业实习,基本覆盖一学期,以公司已完成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来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类为毕业设计,覆盖一学期,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达到培养具有计算机软件工程思想和掌握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基础知识,能够开发通用系统软件和石油领域专用系统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中石油专业的理论课程有7~11门,其他课程基本按照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设置;在实践环节,以软件企业需要的、先进的、流行的开发工具为基本语言,以石油行业软件作为实习和实训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另外,我们还设置了软件文档编写、企业管理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了职业素养,体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

4 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4.1 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专业改革成败与否,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参与制订,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及建议设置课程,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完善课程体系,达到既能满足专业培养规格,又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目的。

4.2 教学组织和管理

实验班单独编班管理。实验班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公司动态、企业理念、技术前沿等。学校和公司不定期邀请油田企业的专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行业动向、勘探开发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等,让实验班学生扩大视野、增强信心,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学年学完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于大二、大三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学年在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为实际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4.3 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有实践部分的课程,要求教师结合石油软件开发案例授课,而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石油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长期或短期的科研合作,学院每年选派3~4位教师到企业,完整跟踪至少一个项目,积累石油软件开发和数据信息服务的经验、案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安排公司有实际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参与部分教学。

4.4 教学效果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优良的教学效果,学院和企业分别为实验班配备了一名班主任,实行双班主任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管理制度、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工作条例、学生管理制度、班级量化考核管理条例等。实验班配备专用实验室,由公司配置软件开发平台,提供部分项目案例,供学生平时学习和训练,便于学生及早地熟悉和适应公司的开发环境。

4.5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验班学生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在创新意识、文字书写、口头表达、业余特长、组织协调等能力的提高上,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班级也定期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得到训练和锻炼。

5 结语

专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学院、公司、学生等多方的合作和积极支持,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也都要打破常规。我校开办的实验班还只有两届,很多工作还只在探索中。但我们相信,实验班培养模式、教学形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将对计算机类专业产生辐射作用,必将推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进展,同时也让计算机类专业的更多学生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3

案例一:莫让优秀成其累

A老师是学校公认的教学好手,精力充沛、成绩突出,在班主任工作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A老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每次新学期学生编班,她的班里总是会比别的班里多出几个学生,有的是领导托的关系,有的是亲朋给的嘱托。学生多几个也就罢了,由于班里很多学生都有“背景”,出了问题也不敢多批评,一有什么参加比赛的事儿电话就响个不停。由于自己成了“抢手货”,其他同事也渐渐对自己疏远了,为此,这位优秀的教师苦不堪言,身心俱疲。

反思与建议:学生编班是很多学校新学年开学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非常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头疼的工作。由于受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教师的班级里去。于是,不少家长找亲朋,托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往所谓的“好班”里钻,给学校正常的编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生受教权利分配失衡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采取了起始年级“阳光分班”的方式。阳光分班的基本程序是:

一是学生报名和资格审查。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的各项要求,对于符合本校入学条件的学生进行审查,对学生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最终确定就读人数。二是制定班主任、学科教师分配方案。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业务水平等诸方面,最大限度地对同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相对均衡的配置,并提前向家长公示。三是多方参与,阳光操作。学校专门召开阳光分班听证会,邀请市(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综合素质测试情况等,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均衡分班。班主任当场抽取所带班级,并公示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分班情况。阳光分班情况还会刻录成光盘,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阳光分班”将分班的整个过程都置于阳光监督之下,既有效避免了像A老师那样由于择班现象带来的无奈,又保证了学生受教权利的公平,在此建议各兄弟单位也不妨一试!

案例二:莫让机会成特权

县里评选三好学生,给了学校9个名额。经过校委会商议,本着均衡的原则,学生管理处将9个名额平均分配给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并要求各年级经过认真评选后上报学生名单。可是各年级推荐的名单上报以后,我们就有些看不过去了。9个学生中,教师子女就占了7人,另外两个孩子据说是镇上某某领导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真的有些为难,换成别人吧,担心影响同事关系;不换吧,确实有悖工作原则。

反思与建议:有人说,教师也是人,同样无法摆脱世俗的思维和行为。这个我不否认,教师也为人父母,他们也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更好。但是,这绝不能成为他们可以享有特权的理由。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用更宽广的胸怀来包容现实,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做好反思与引导的同时,更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避免此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一是不断增加活动面。学校尤其是小学,要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要特别提倡全员参与性的文体活动,如班级文艺演出、班级合唱比赛、班级绘画比赛等,在着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分享乐趣。

二是不断完善管理面。在各种选拔和评优活动中,要不断完善相关规制,尽量避免不公平现象产生。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评优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设定一定的教师子女名额比例,不能没有,但是也不能超限;同时要增加候选学生人数,做到优中选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竞争。

三是不断扩大监督面。不管是评优还是选拔,要多让学生参与,要向社会公示。我们想推荐某某同学参加某项活动,学生同不同意?有没有更优人选?我们选定某位同学是优秀学生候选人,家长们有什么意见?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接受多方监督,避免暗箱操作,积极提倡民主,才是遏制特权,共享机遇的最佳途径。

案例三:莫让教育存盲区

B老师和我同处一个办公室,经常听他说起他们班有个叫杨某的孩子,经常和别人打架,学习成绩也很不好。这样的孩子按说教师应当经常和他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B老师和这个孩子在一起的身影。有一次到他们班里听课,整堂课下来也没有发现教师提问甚至正视这个孩子一次。课堂上的精彩发言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联,这个孩子在角落里自己玩自己的,俨然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盲区。

反思与建议:每个孩子都不是贴着标签来到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有得到关爱和呵护的权利。当我们的课堂出现盲区时,忽视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公平,更多的是对生命成长的漠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教师的职业自觉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管理中予以提示和强化。笔者建议:

一是加强课堂诊断。在听评课活动中,一定要把课堂观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教师的活动区域和提问频率及覆盖率的观测。一节课下来,教师在哪些区域活动少,对哪些学生关注少,要给出明确的分析与说明,并要求教师及时改进。

二是建立跟踪档案。对于各班级的后进学生,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统一的跟踪档案,定期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这样既可以督促教师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时又有利于探索和总结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是完善课程设置。不少学校开设了名目繁多的艺体特长课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拓展课,却很少有人关注后进学生的知识辅导。掌握不了基本的知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设置专门的辅导课,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实际,让他们在教师的细心辅导下,拥有一个可以晚一点掌握知识,可以晚一些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4

为了跟上时展的脚步,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教育部在2006年签署了关于多核教育的五年备忘录,承诺协助一百所中国高校,将最先进的多核技术引入教学,并于当年启动了“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至今,已经有逾220所高校先后加入到该大学计划,并开设了多核相关的课程,超过四万五千余名学生学习了多核相关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对多核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内容更新,迎接众核及云计算时代的挑战,提高各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应广大从事多核教学的教师要求,英特尔携手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两场关于并行计算和云计算技术的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的受邀对象为第一、二批加入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高校,以及2007-2009年获得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项目立项的高校,共有来自42所高校的88名教师参与了两次研修班的学习讨论。

今年多核师资研修班共有三大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两个场次分别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这在英特尔多核大学项目实施的五年来还是首次。老师们需要什么样的多核教学资料?如何帮助高校教师,将业界最新技术融入日常教学?英特尔公司的相关专家在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广泛听取高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清华大学的研修班主要围绕并行程序设计,在复旦大学的研修班主要围绕近期热门的云计算技术,两个研修班授课内容不重复。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相关负责人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精心准备了两套研修班的授课内容。2010年7月28―30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研修班继承往年多核师资研修班内容,力求贴近高校既有的多核教学,以案例为主,从回顾并行编程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相关软件工具入手,对具体应用中的并行编程模型(TBB、OpenMP、MPI等)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介绍了传统算法的并行化及丰富的多核编程案例,内容涉及工程计算及游戏应用领域,来自美国的英特尔资深课程架构师Wrinn Michael与老师们交流了“并行设计模式及代码案例”,研修班安排并行编程实践环节,使得各位教师对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清华大学研修班的日程安排如表1所示。

2010年8月11日―13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研修班旨在普及最前沿的云计算技术,采用全新内容。课程以云计算概述开始,涵括了作为云计算架构重要实现方法之一的系统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介绍及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系统构建,此外还介绍了多核编程模型与运行时环境、(异构) 多核系统软件、并行编程系统模拟器案例等。在研讨班上,来自英特尔公司各相关部门的技术专家就云计算涉及的关键技术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专家和教师们还讨论了将相关技术引入教学及高校科研项目的可行性。最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首席研发官杨诚博士与老师们探讨了创新的话题,表示英特尔将与高校携手共同致力于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知识普及工作。复旦大学研修班的日程安排如表2所示。

今年,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高级师资研修班的第二大特点是引入了许多的实际案例,供老师们教学参考。在清华大学并行计算分场,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互联计算平台架构师何万青博士分享了使用Intel® Parallel Studio进行并行编程的案例,英特尔课程架构师游骅博士介绍了使用OpenMP技术对部分传统经典算法进行并行化的案例以及游戏应用“毁灭城堡”案例,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武生和翟季冬老师分享了清华大学作为多核编程课程作业的分子动力学案例和“电力调度与负载均衡”科研项目。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高校多核课程日常教学,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广泛好评。许多老师表示,这些多核实际案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而且为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他们计划把部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而另一部分则可以作为学生作业。

在复旦大学云计算分场,英特尔技术专家们也分享了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的实际案例,包括与国内企业合作搭建的云计算平台、用于云计算应用性能测试的相关案例等等。广大与会老师对这些案例非常感兴趣,他们表示,这些实际案例清晰地阐述了相关技术要点,对老师们理解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部分院校老师搭建云计算科研平台有非常大的启发。

与高校老师联合授课,将高校的成功教学科研案例引入研讨班,是今年高级师资研讨班的第三大特点。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邀请了作为主办方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老师们,与英特尔技术专家联合授课,从高校老师的角度阐述技术要点,和与会老师们沟通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研修班开幕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年来在并行计算教学和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和自身的体会,来自清华大学的翟季冬、张武生老师分享了清华的多核课程作业案例及相关科研案例,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臧斌宇在云计算研讨班一开始就概要地介绍了云计算的平台、实现及未来,为接下来两天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研讨班最后,复旦大学陈海波老师将与英特尔合作的科研项目―COREMU并行全系统模拟器介绍给老师们。这些来自高校老师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分享与英特尔的最先进技术相结合,为参加研修班的老师们带来了更加亲切的交流体验。同时,英特尔的技术专家也从老师们的授课中更直接地了解了高校的需求与教学模式,为更好地为高校提供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授课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5

一、学校简介

罗堂小学共有8个教学班,学生351人(其中罗西295人,平均班额59人;教学点56人,平均班额19人),教师17人(其中代课教师6人)。

二、促学习方面

1、学校制定有师生年度读书活动方案,对师生学习制度和读书活动考核评比办法进行了修改补偿,将读书活动纳入教师及班主任的期度、年度考核。教师制定了个人读书计划,班级有班级读书计划。(查计划、方案、制度)

2、学校图书室向师生全天开放,抽调王德华老师专门负责图书借阅工作。(查图书借还账)

3、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图书柜,利用向学校图书室借和学生捐的办法,建起班级“图书角”,班级制定有图书管理公约,配有学生图书管理员。(班级图书借还记录)

4、学生周一、周三、周五上午第一节开展4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教师除课外读书外,这三天上午第一节也集中读书。(学校检查记录)

5、学校每周对教师笔记心得、读书进度,学生的读书摘抄和班级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督促、总结评比。(检查记录)

6、学校已经组织了一次教师读书活动交流会,教师们相互了读书的内容以及想法和收获。(学校会议记录,教师读书心得)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

1、召开班子会和教师会,传达上级精神和要求,坚定课改革信心,营造课改风气,把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捆绑到人。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课革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达标验收方案和课改奖惩办法,把课改工作以较大比例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会议记录、制度、方案)

2、安排上广州参加培训的岳中山老师,就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的流程以及自己对生本教育的理解等进行专题培训并上了示范课;校长就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生本课堂教师学生用语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所有培训都下发资料,要求教师写课改笔记和心得。(教师课改笔记)

3、组织学科骨干焦春蕊、岳中山两位老师上示范引领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交流想法寻找办法。(校长、教师听课记录)

4、全校7位教师上生本课常态课,学科教研组不定时地听课、说课、座谈交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上课教师逐个把脉问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的课改课逐步提高完善。目前我校有三位教师能较好地上生本课,四位教师能上生本课。(校长、教师听评课记录、教研组活动记录)

5、全校每个班级都建立有4-6人的学习小组,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班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激励机制正在完善。(班级学习小组统计表、班级学习小组的评价办法)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主要进行了两方面

1、 师德培训   

(1)进行了暑期师德培训  (查专题档案)              

(2)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的通知 精神,并进行了自查互查,给学生及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教师签订了责任书。(查专题档案)  

(3)平时的政治学习(周一下午第三节)。(查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2、业务培训

(1)校本培训:常规教学业务培训;新课改业务培训(工作手册、学习笔记)

(2)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教师培训记录、培训总结汇报)。

五、我校选择的亮点项目是:快乐大课间

大班公开课教案范文6

本文探讨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总体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分析了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化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步骤,阐明了这些教学方法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当中的教学作用与效果。

关键词:

运营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它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通过《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教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步骤,进而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紧密地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不断地吸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十大核心模块。[1]模块一: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主要介绍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特点和航空公司战略制定。模块二: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介绍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特点、流程及方法。模块三: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介绍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模块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要素、过程以及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模块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价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为视角介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块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特点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块七:航空公司主要财务决策,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资本运作中融资、财务战略制定、资本结构、飞机融资和资本运作等问题。模块八: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务产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块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块十: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介绍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再现一些客观场景,把学生带入到案例场景当中,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案例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得出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或与别人的交流探讨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案例教学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进行细致的材料准备,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反复地讨论或者辩论,形成思想观点、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授课当中,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大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案例库的建设,经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胜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南航借力天合联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解析;案例四:国航航班延误事件纪实:航班延误的原因与治理;案例五:资本运作大师:海航集团的资本超优势运作;案例六: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可以对该课程进行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设计和安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运营业务和相关岗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选择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为主要的实习对象,以该单位的运营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单位的性质、任务,运营目标的建立及运营长期、短期计划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该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掌握该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内容;熟悉该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工作;了解该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财务决策;熟悉该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习,基本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习内容撰写综合实习报告。

四、结束语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要充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理解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在民航系统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知识上,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构建学生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能力上,通过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航空公司运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综合能力;在综合素质上,通过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满足航空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文华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吴桂平.航空公司运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