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例6篇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1

    一、已有经验是基础

    1. 对已有经验的认识

    首先,在学习绘画平面图形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线条绘画基础。我们的孩子从小班升入中班,在线条的学习和绘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仅是在手部肌肉的发展上,在线条绘画的控制上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从手指点画到直线、曲线的绘画再到线变平面几何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我们的幼儿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在进入具体平面几何图形组合学习上就顺利的多了。

    2. 对已有经验的发展

    有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绘画经验,我们的幼儿就能进行类似几个图形事物的绘画。如太阳、气球、叶子等,能力强的幼儿也能绘画简单的圆形组合。如毛毛虫,糖葫芦。而毛毛虫和糖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进行复杂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是一个初步经验铺垫。也是单个平面几何图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升级。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幼儿便能进入到复杂几何图形组合的绘画中去了。

    二、平面几何图形组合的学习

    1. 两个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组合——两种图形的组合。可以是相同的两个,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

    圆与圆的组合:这是我们在绘画学习中经常会进行的绘画组合之一,其能形成的图形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事物。如植物,特别是花朵的绘画;动物,一般是绘画动物头与身体;人物,运用于头像的绘画。而前两种事物是学习绘画人物之前幼儿特别喜欢绘画的。也是教师进行绘画教学的起初绘画素材。对于人物头像的绘画则有一定的难度。而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是《长大的我》这个主题,因此,在绘画人物头像上就必须进行学习。

    案例:《我的自画像》

    人物头像的绘画简化下了无非是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头上圆圆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幼儿绘画自己头像时主要是将头部五官画齐,一旦都画上,那么头像就基本形成了。整个头我们可以当做一个大圆,眼睛是两个小圆,耳朵是两个半圆,而眉毛、鼻子、嘴巴和头发则可以用线条来表现。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的幼儿在表现头像上就简单的多了。只要在适当的地方添画上这些圆、半圆和线条便可。

    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这也是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的组合之一。如建筑物、景物等。在一开始我们的幼儿对于方形的绘画主要是在控制上的问题,有时候画的方形和三角形是歪的,偏向圆形,而有时候则是没有相连。经过多次的锻炼后基本上已经克服了这一问题。一旦这个问题克服,那么在这两种图形的组合上就比较容易了。

    案例:《房子》

    房子的绘画只要是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而这样的组合唯一的问题在于公用线的处理上。要让幼儿了解公用线我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指导的。房子与房子相连,房子与屋顶相接,这些都是公用线。在这里我让幼儿先自由绘画,有的幼儿会出现双线条,也就是很相邻而没有公用,有的幼儿则是重线,就是再原线上再画一次。通过让幼儿亲身感受、对比来发现公用线应如何处理。撇去相邻,我们既可以在同一根线上画两次,也可以跳过只画一次。能力强的幼儿则会选择跳过,而能力稍差点的则会选择画两次,这些随幼儿自主选择,满足幼儿自主性,也符合《纲要》精神。

    2. 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

    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就比较复杂了,但是它所呈现出的事物也是数不尽的。对幼儿来说是丰富画面的主要方式之一。只要有了以上组合经验,幼儿在绘画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组合上就更顺手了。

    案例:《各种各样的汽车》

    汽车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不外乎就这么几种简单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如半圆、方形和圆的组合;梯形、圆、方形和半圆的组合等。幼儿一开始绘画比较多的是半圆形的小轿车,用半圆做车身、车灯,圆做车轮,方形做车窗、车门。对汽车的基本部件有了认识后就能自主变化了。开始绘画公交车、大客车、大货车、消防车等。最后在绘画《怪怪汽车》上幼儿就能随意运用这些平面几何图形进行组合,创造出不一样的汽车,如蘑菇车、苹果车、毛毛虫车等。可见幼儿对于这些图形绘画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了,再也不会跟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了。

    案例:《马路上的车》添画

    在经过汽车的绘画后,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就绘画几辆汽车了。于是辅助以汽车的马路出现了,根据主题《马路上》我们有认识红绿灯、斑马线。幼儿也能将之添画上去。以往绘画花草树木、房屋的经验幼儿也用到了。他们在画纸上将这些画过的东西都添画了上去,使得整幅画变得更为丰富和饱满。不用老是示范,不用老是手把手教,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孩子们立马就能绘画出来,这对于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可想而知,平面几何图形的学习是多么的必须,平面几个图形组合的学习是多么重要。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2

摘 要 立足教学工作经验,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总结出市场滥用电脑效果图给高校教学带来主客体的艺术内涵削弱、设计思维僵化、教学评价失衡、学习动力不足四大负面影响,提出高校教员力所能及的改善方案,希望对市场、高校起到提示作用。

关键词 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2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的效果图表现方式早已由人工手绘转变为电脑制图。由于电脑制图速度高效和绘图精确的特点,俨然成为当今甲方乙方在沟通洽谈中最重要的桥梁。因此,掌握3DMAX、Sketch-up等设计绘图软件成为当下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传统徒手绘制图的方式似乎成为迂腐的过时行为。

这种市场背景驱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设计软件课程,在长沙的高校中,设计专业无一例外将绘图软件培训列进教学大纲。然而结合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发现电脑效果图的盛行给设计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亦给高校教学衍生不少值得深思的负面影响,着重体现在学生越来越侧重于学习应用性强的绘图软件课程,而对于素质养成的理论学习、绘画训练课程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下面从四方面展开来谈。

1 艺术内涵削弱

在没有电脑效果图的年代,老一辈设计师均具备绘制出优美且严谨的手绘效果图纸的能力。如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的手绘设计图,无论尺度比例还是画面构图,均能让大众感受到其深厚的美学内涵及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素养的形成有赖于能够提高审美、造型能力的传统绘画练习。

以室内设计为例,室内手绘效果图的表达依托于长期辛苦卓绝的训练,除了具备基础绘画能力外,还要掌握“应用透视”“色彩构成”等专业知识,才能够在白纸上呈现一幅真实合理的手绘效果图纸。学生通过对设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对设计思维的感受力、新鲜领域的探知力,从而达到“通过绘画,认识物象,发现设计”的目的。

而利用电脑软件绘制效果图,则提供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它在带给人们高效快速体验的同时,也否定了这种基础的长期手绘训练,无形之间削弱了对在校学生提升个人艺术美感的要求。

2 设计思维僵化

电脑效果图的制作之所以高效快速,需要认识到是因为软件内含有许多模块化的便捷操作,最典型的例子如3DMAX

软件中的模型模块,大到庭院、小到陈设,甚至成套出现的室内电视背景墙,都可以找到成品。这些模型的传播和共享形式如同操作Windows系统的复制、粘贴一样简易,导致这些固定元素反复肆意地出现在各种电脑效果图画面中。

在利用这种模块化元素进行电脑效果图创作的同时,固定造型限制了学生创意的发挥,学生时代许多天马行空的模拟方案因绘图软件模型的限制而囿于平庸。长此以往,学生因为缺少对室内空间细节的思量而拓展不到自我的设计思维,最后产生对电脑绘图软件的依赖心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上交的电脑效果图作业中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学生作品中含有相同的模块造型。

室内设计包含了从大脑构思到现场搭建的全部过程:二维空间中虚拟设计图纸最终要通过三维空间的搭建完成最后成果,并在建造中不断地完善原有的设计方案。由于高校课堂无法实施室内设计项目建设的局限性,许多在校学生将绘制出电脑效果图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终结,不去了解后续的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创作出来的图纸往往缺乏可行性,可谓当今的纸上谈兵。

3 教学评价失衡

由于上述原因,原本只属于设计过程一个部分的效果图,却变成决定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据调查,除了少数如中央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举办的“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要求参赛的设计方案提供含有构思过程的评审图册之外,其余各大赛事的评价体系大多构建于参赛人员所提供的电脑效果图画面。与此同时,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中的主流课程也常以学生提交电脑效果图作为教学成果的验收,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同样以学生上交的电脑效果图作为最后基准。这种简单直观的评价模式是导致学生过于注重电脑效果图的呈现而忽视对设计过程做深究的直接原因。

完整的室内设计含有“调研取材构思展示施工”等步骤,做完设计效果图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后续工作的可行性,还要对设计对象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许多学生以及教师没有认识到设计效果图的展示仅仅是设计的一个中间环节,单从学生所提供的电脑效果图画面来评价整个劳动过程以及课程学习情况,是片面且不合理的。

4 准入门槛降低致使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电脑效果图的绘制无需过多的理论准备和绘画基础,表现出简易快餐化的制作模式,让设计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富余的劳动生产力给设计行业在就业上带来难度增加、薪资降低两大实际问题。如学优网公布的新闻数据显示,根据截至2015年3月31日各高校公开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艺术类的就业指数已经达到“低就业率”的标准范围。恶劣的就业环境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热情不高。调查表明,在C学院室内设计专业121名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3的人表示以后会从事设计相关专业。正是群体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心理,在校表现出虚度光阴的状态,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建设。

5 结语

综上,市场过于重视电脑效果图给高校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理应引起社会的注意。

首先,重塑传统手绘的市场地位,让市场认识到随性的手绘是构思的源泉,是思维的流露,程式化的计算机不可能完全取代充满艺术的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比,手绘效果图约束性小、表现力强,在草图构思过程有的方便和灵巧是电脑软件所不能代替的,是设计人员不能丢弃的职业技能。

其次,高校教员需要反思部分课程出现的偏颇,适当开展主题班会、手绘讲座、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内涵养成、理论积累,发现传统手绘及理论研究课程的重要性;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创新传统手绘和理论研究课程的上课模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动机,培养有内涵、有思想、懂手绘、能制图的全面人才。

一个好的设计市场行情,应该处理好电脑效果图和手绘效果图之间的关系,要在电脑效果图合理运用的同时,使得手绘技法也得以继续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李晓.浅谈环境艺术徒手表现画的设计性特征[M]//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美术研究论文集,2012:

287-288.

[3]丛龙强,王雁燕.浅议手绘效果图与电脑效果图的比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8):45-47.

[4]肖锟.浅谈当代手绘效果图的价值及应用[J].美术界,

2009(2):66.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3

蔡琳,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美术教师,校骨干教师工作站主任,南京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工作以来,求真务实,乐学善思,勇于创新。师从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傅幼康,个人主持省级课题《回归与超越――小学“故事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探索“故事美术”课堂教学新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个人教学风格。在学校,她与学生为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绘画比赛,培养了一大批绘画特长生。曾获得江苏省中小学美术、书法说课比赛一等奖,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录像课例评比二等奖等。

每当手执画笔坐在画架前时,周围的一切就似乎随之沉寂了下来,那簌簌的铅笔摩擦声会把我带进无比美好的人生体验中去。这种感觉伴随着我从儿时到成年,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美术教师这份职业,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天真可爱的绘画小伙伴。“老师,请问这怎么画?”这句话转眼间便从我对老师的问话变成了学生们问我最多的话。望着那一张张粉嫩脸庞上渴求的眼神,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美术教师需要探究的教育主题是什么。

“老师,我能画得和你不一样吗?”

记得二十年前,初为人师的我坚定地认为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技法上的勤学苦练,只有不断地练习,绘画技能才能提高。于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业余时间我跑公园画速写,在家练水墨、画油画。教学时,我沉迷于美术教材中的植物、圆柱体、手电筒等内容,为学生们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范画,让他们参照临摹。为了让学生理解事物前后的遮挡关系,我制作了直观的互动教具,为了让学生画好起风时的场景,我制作了能够牵引转动的活动教具……同时,我积极参加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先后获得了区、市一等奖,这增强了我作为美术教师的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在美术课堂上巡视辅导时,一位学生壮着胆子向我轻声询问:“老师,我能和你画得不一样吗?”看着他那怯怯的样子,我很诧异,问:“现成的样子,你不照着画,你想画什么?你会自己画吗?”一连串的疑问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我觉得画范画不好玩,我想试试画我喜欢的东西,可以吗?”为了不抹杀他绘画的兴趣,也为了不让其他同学发现老师给予了他特权,我勉强轻轻地点了点头算作回答。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他的作业本,一幅生动的校园生活场景展现在我眼前:稚嫩的线条勾勒出自己在篮球架前飞身投篮的场景。我不禁感叹:童心世界是多么丰厚的艺术沃土啊!毕加索曾经在自传中说:学习像一个儿童那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此刻我才领会大师的肺腑之言。这位学生的画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让我从带领学生钻研单调的绘画技巧的迷途中走了出来,真正踏上了钻研美术教学艺术的道路。

我贪婪地翻阅各类美术教育杂志,课堂教学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了创作画、想象画等发散性绘画创作课题上。此外,我还成了一名听课爱好者,走进各个学科的名师课堂,语文课中教师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音乐课中学生优美、活泼的节奏体验,科学课中学生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实验等都给了我很多的教学启发。如饥似渴地学习使我发现了各科教学其实都有着共通的研究主题和教学方法。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谜语、游戏、表演、小组讨论等等,并钻研这些手段对各年段学生的适切性,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教学探索。我还参加了市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班,聆听美术教育专家前沿的教学思想,代表培训班教师上的汇报课是我个人自编的教学内容《小小泥人》,小组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好评,我也实现了自身教学水平阶段性的突破。一次区教研员李欢老师听了我的课,说:你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想法还不够深入,要做一位有思想的美术教师。反思自己当时的课堂教学,改变的是表面上丰富的教学活动,而真正每个活动是否必要,化解了多少教学难点,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习得了多少?不得而知。由此,我又确定了新的教学研究方向――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今我都感谢李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我从不敢懈怠自己的美术教学研究,渐渐地,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多次在市里或区里上美术教研课,参与省、市级美术教师说课竞赛并获一等奖。

“老师,能再给我讲个画画的故事吗?”

当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时,我清醒地知道,学生们对美术的喜爱才是对我教学真正的认可。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美术?我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那一天,我在上三年级的一节美术课《鸟和家禽》,我遴选了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给学生欣赏。有一个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问我:“老师,毕加索为什么画这么多和平鸽啊?”看着他一副十分不解的表情,我乘机打开了话匣子:“那要从二战时,一个法国养鸽子的小男孩说起……”我简要地给他们讲述了毕加索创作和平鸽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那节课他也画得特别认真。下课后,那位学生冲上讲台,急不可耐地问我:“老师,能再给我讲个画画的故事吗?”

小小的故事点燃了学生的绘画兴趣,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启示:能不能用故事嵌入的方式来进行我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呢?我先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美术教师大多因为专业特点,常常善于绘画而拙于表达,我也不例外。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了我努力的方向。我常常问自己:作为美术教师怎样把自己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色”是指课堂上呈现的视觉素材,例如精美的图片、视频等。“声”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了。美术知识具有专业性,但教师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会让美术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很快淡忘。通过课堂教学积累,我发现了故事教学的奇妙力量,当我多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绘画流派中的小故事、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背景中的小故事等,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们听时,发现他们的小眼睛一下就被擦亮了。由此引发我进一步思考,我开始深挖促进美术教学的小故事,并形成了美术欣赏故事、美术创作故事等系列教学小故事。学生在故事中学习美术,用美术创造故事,让我的美术课堂变得鲜活了起来。

“老师,我画的故事你没看出来呀?”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将故事元素嵌入美术课堂,教学语言就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趣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故事美术”的教学研究当中。

2007年我设计了一堂故事美术创作课《树上树下》,教学环节包括多个分层体验板块:

1.经典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

2.审美拓展牵引:树的四季欣赏;

3.小练笔:我心中的树;

4.森林探险:寓教于乐;

5.故事创编:七嘴八舌说故事;

6.教师故事画示范:我与大树捉迷藏;

7.教学评价展示:我的大树故事;

8.绘本故事推荐《两棵树》。

这节课我精心绘制了FLASH动画《狐狸和乌鸦》,用白板软件制作了用放大镜观察的“森林探险活动”,并可以随机拼贴组合故事场景。在多次磨课中,学生都积极参与,玩得不亦乐乎!但作业的效果却不理想。教研员李老师在他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中总结了一句话送给我:一节课不能处处靓,要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这句话掷地有声,直击要害!

反思自己的课堂:过分精心的课前准备让我对课堂框架的把握失去了重心;过多的故事元素让学生的兴趣高涨,却缺失了教学的重点;过度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玩过了火,却忘记了静心创作!我又重新拿起了教材,问自己:这节课故事画的创编难点到底在哪里?要突破什么绘画难点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绘画的灵感,帮助学生创作呢?我一张张翻看着学生的作业,想去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忽然,一张黑乎乎的画映入了我的眼帘:画面上大树的主干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色线条,期间还有或大或小的黑团,实在不知道这位学生想表现什么?于是我拿着这张画,求教那位学生:“不好意思,你这幅画老师没有看懂,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能给我讲讲吗?”这个学生一下来了劲:“老师,我画的是一大群虫子在树上进行跑步比赛,现在春天到了,树上有好多虫子呢!但是这个树干我一开始画得太细,我好不容易才在上面分了这么多跑道,嘿嘿,我画的故事你没看出来呀?”

这位学生画完树之后才有了创编“昆虫赛跑”的故事灵感,但是细细的树干限制了他的发挥。他的话让我的教学设计一下子明确了方向,创编大树故事对学生们来说并不难,但是能否提前构图并预设好故事的背景环境,往往是学生们思考的盲点,而不同故事的背景构图将直接关系到故事的内容与画面效果。于是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整,删去了语言故事欣赏等无关紧要的环节,在故事创编环节中我请学生畅谈故事,并在课上现场组合,利用白板软件中的拍照功能展示树干上、树冠中、树根下等不同的故事场景,并进行直观地比较,有效解决了构图难点。同时我又给予学生故事场景的启发,这样学生创作的故事画构图就更加自由多样、题材更加丰富,富有童趣了!

这一课的教学在市级课堂教学的展示中获得了好评。不久之后,我又带着这节课参加了在常州举办的省级赛课,获一等奖。正当我有些沾沾自喜时,我的师傅特级教师傅幼康老师找我谈课,说:南京的课和常州的课,我都听了。一样的内容和教学设计,在常州上的效果为什么没有在南京效果好呢?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师傅的话虽然平和,却让我感到羞愧。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学情是千差万别的,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又怎么能应万变呢?不同地区美术的学情也会有所不同,重视美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备课的前提,观察与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反复的磨课与赛课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之路是曲折的,这曲折的深处正是教学的唯美所在。蒙德里安说,我们在静观中忘我,并走向纯美。而我就是在这蹒跚学步中忘我,寻找教学的纯美体验。

“老师,我能画自己死后的故事吗?”

儿童既有喜爱听故事、说故事的特点,同时又有喜爱绘画的天性,故事美术就是顺应孩子的这两种天性,教师用故事美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在故事和美术之间为学生们架起一座故事美术之“桥”,通过这座“桥”激活美术课堂。

近年来,我逐步清晰了自己故事美术教学的研究方向,故事式的美术教学为我营造了更加亲切的师生关系和文化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我教学水平和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我想:普及美术教育,其目的不是要培养多少个小画家,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用美来指导、表达自己的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我将故事美术教学细分为感受故事、欣赏故事、故事探索、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等不同层次的体验环节。教师从审美体验的过程入手,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在各种类型的美术课中灵活运用不同的体验环节,变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直觉、知觉及创作灵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将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时,学生们最易于摆脱依葫芦画瓢的依赖心理,画出童真的一面。于是,我分年段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故事画教学内容。学生小学毕业时的最后一次作业,我总喜欢让他们创作《画画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连环画。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主题,它既可以画记忆中的美好往事,也可想象自己未来的形象,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还记得那是夏日的一天,天气特别闷热,六年级的学生也即将毕业,我给六(1)班的学生上《画画自己的成长故事》一课。一位思维独特的学生苏?菖?菖向我发难:“老师,我可以画我死后的故事吗?”这时全班哄堂大笑。他是位内向但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学生。虽然对他我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这个问题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凭借以往的经验,我觉得他不是故意搞怪,而是确有想法的。我想宽容与理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微笑着给他一个更大的绘画范围:“当然可以,只要是表现与你自己有关的内容就行。”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认可与宽容,再附加上小小的限制要求。浑身是刺的他得到肯定之后开始挑战自己的绘画极限。只见他一个人顶着酷暑想想、画画,又想想、再画画。那股认真劲儿让我看了觉得有些感动。当下课铃响起时,一张连环画递到了我手上。我欣喜地看着他的作品:

第一幅画的是一个圆形的细胞,注释:一个受精卵;

第二幅画的是一个小人坐在书山的夹缝中,注释:目前我发奋学习;

第三幅画的是人坐在桌前伏案做实验,注释:青年时我进行科研;

第四幅画的是人坐在火箭上,注释:中年的我探索宇宙;

第五幅画的是一个行星,注释:晚年我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

第六幅画的是人的骨骼,注释:死后我成为化石。

他作品中的绘画技法虽不是很成熟,但思维活跃,饱含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敢于大胆地去表现,这些往往是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之源。这不正是当下很多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吗?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也在变。教师的教学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美术活动,并能在美术活动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永远待续的童本化故事

和学生们一起讲故事、画故事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内容。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学生涯没有磨掉我的教学热情,而是让我学会了和学生沟通,学生们绘画思维的灵动让我的每一天都那么新鲜。

我喜欢和学生们聊大自然的季节故事、夜晚的梦境、身边的生活故事……

我和老人的故事

――《老人与儿童》课堂实录片段

师:你们家里年纪最大的人是谁?

生:爷爷、奶奶。

师:还有吗?

生:外公和外婆。

师:哦!那么,据你的了解,你知道他们都有些什么特长呢?

生:我爷爷擅长钓鱼。

生:我奶奶烧菜最拿手!

师: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家中的老人,还可以说说他们的爱好!

师: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夸夸自己家中的老人,说说他们开心和生气时的样子。

生:我奶奶最爱打扮,很时髦!(众笑)就是她的牙齿不好,所以照相的时候总是抿着嘴笑!

生:我爷爷喜欢和我算24点。我赢的时候他笑得比我还开心!

生:我爷爷就喜欢发火!(众笑)他发火的时候皱纹像打了结一样!

师:看来你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知音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画画自己和老人的故事。

这一课的夸老人是让学生们能更加尊敬自己的长辈,描述老人的样子是为了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可以灵活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一个课题的内容,我常常在一个年级的平行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从中寻找最佳教学方案,这也成了我的教学乐趣!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4

一、实验与研究

1.研究方法

笔者在本校所教的两个六年级教学班,六(1),六(2)班.用空间想象测试卷(一)进行统一前期测试.六(1)班平均分比六(2)班低7.6分,标准差均为14.2.于是确定了六(1)班为实验班(学生42人),在课上和课下均作一些画图练习,六(2)班为对比班(学生40人),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实验班施加教学影响,在讲完“认识后”,让学生自己画长方体、正方体和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可以想象着画,也可以照书画,教师个别予以指导.在学生自己掌握基本画法后,让学生画字典、牙膏盒的实物图、透视图,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的透视图,及由1立方厘米组成的2立方厘米和3立方厘米的不同摆法(即组合图有品形、L形、一型三种).组合图只要求画直观图,透视也可以,并予以表扬.画过长方体展开图和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画得好予以全班表扬并且展览.像正方体展开图这样多种画法的开展比赛,看谁画得多.画得不对要求其将错误图剪下围围看,自己改正,教师不予细致指导.对于对比班不施加上述任何一种实验影响,再用空间想象测试卷(二)统一后测.两次测试两班成绩如表1.

表1前测班级平均分标准差实验吧33.714.2对比班41.314.2表2后测班级平均分标准差实验吧44.513.9对比班48.8510.32.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从成绩来看,前测两班差异大,为7.6分,后测两班差异缩小为4.35分,说明实验班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就真正增强了吗?还要进行进一步分析.

(1)前测对后测的影响.前测两班成绩均偏低,这与试巷难度有关.学生以前从未见过类似问题,在审题、解题上都出现障碍.如第八题,两班共有20.2%的学生误解为将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分四份,还有7.5%认为是从中分出四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如图1),不仅审题有困难,在解题时也缺少策略,遇到难题就凭空想象,如第三题9.8%的学生认为6层,还有35.4%的学生答案为0.15厘米.教师在进行试卷分析时,提倡想象不出来时就动手或画图,进行了解题策略的渗透.人们每在经历一次活动后,都会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应用于下次类似情境中.加之教师的试卷分析产生的作用,因而后测必然受到前测的影响,后测成绩有所提高有其自然因素.

(2)试卷难度与区分度的影响.后测试卷虽属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测试,但题目不难.学生普遍反映第二张试卷容易.难度大的试卷,区分度也相应较大,因而前测的标准差大,有由于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平均分也低,而后测试卷难度小,导致标准差小,平均分也相应高.因而我们也应考虑到难度降低,区分度减小,有可能导致两班差异减小.

(3)典型现象的分析.后测试卷中第一题的第3题可以说是最好检验空间想象力的一道题目.

3.至少由()个这样的长方体

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实验班错误率为42.8%,而对比班仅为17.5%,低于实验班25.3%,说明实验班学生虽然接受了与对比班同一教师的解题策略的指导,也拥有了画组合体的经验,但空间想象力仍弱于对比班.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我们要进行等组教育实验,一切实验影响都应在等组前提下进行.但我所选取的两个教学班在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差异较大.因而对实验结果的推论也应受到一些局限.

二、讨论

基于以上四点,我认为仅从上述实验结果就推论“培养绘图兴趣与发展空间观念成正相关”有些武断.图画得最好的孩子,解题不一定好,如同美术好的学生,不一定数学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开展评比、比赛的活动,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段,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绘图兴趣,而测试成绩不尽相同.学生乐于画图、喜欢画图,还有的学生画了美术课上学习的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看到的俯瞰图,畸变图等,但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将不能从这样的图中找到相等关系.数学课绝不是美术课,让学生画一个美观的直观图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数学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图形建立起数学模型,将其作为思维的平台,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从中寻找解题思路.

虽然不能说:“培养绘图兴趣与发展空间观念成正相关”,但我们仍然不可忽视绘图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辅助作用.

1.学会绘图是学生解题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这时,线段图、直观图等数学图形就成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动手画图,这是他思维的“需要”.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是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2.在正确引导下,绘图可以成为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可以分为结构上几乎相同的左右两个半球,两半球在功能上各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和形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半球在完成心理活动时有互补、整合性,能协同统一作用.数学是数与形的结合.绘制数学图形可以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个体左右脑协调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单纯的劳力,不能算作,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那么,单纯的画图,不能算能力,只有将绘图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绘图的目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绘图成为有效的解题策略.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5

零起点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环境舒适,教学服务周到,坚持以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绘画兴趣,提高少儿的艺术素养,培养美术新苗为宗旨。画室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画室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现有的水平设计内容,采取小班教学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易主管给我安排的是第一、二周听课当助教,我经常是在她班上听课的,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开朗、干练。年纪轻轻就当上主管,并且在教学上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听课阶段,我认真听课,作记录,学习老师引入问题的技巧,讲解分析的方法上课的停顿,学习根据学生程度、接受能力调整讲课速度和难度,易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安排紧凑,衔接自然,听她的课,时间过的很快。经过两周的学习,终于有机会走上我向往已久的讲台。毕竟是在这里第一次面对学生,第一次单独站在讲台上,有些紧张,不过更多的是兴奋。我是接替欧阳老师的课,我提早五分钟到教室门口。在走廊站了两分钟,这两分钟太漫长了,时间一秒一秒地挪动着,我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点一点的增加着。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也为了不使学生觉得太突兀,我提早3分钟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小朋友们果然议论纷纷,这是谁啊,不过,等到上课铃响,他们已经安静下来。随着“1、2、3”的喊出,我紧张已去了一半。我精心准备的第一节课,反复试讲的第一节课,也是易老师耐心指导的第一节课,让我越讲越从容,越上越镇定。面对一双双的眼睛,我明白了他们的困惑,接着的绘画练习让我更明确,学生吸收了什么,还存在的问题。第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学生也比较熟了,画面效果也不错,让我觉得信心百倍。这节课让我明白,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自然发挥自如。

现在的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新生,心里的底气也比之前更足了。因为我可以充分的了解他们,教案就是讲课的书面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深度、难度、速度。我同时上两个班级的课,启蒙班和国画班,启蒙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三、四岁,在之前都没有过绘画基础,所以第一节课主要是教他们认识颜色及画最简单的线条。后面就慢慢增加了难度,不过我是以手工跟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也相互穿插。国画也是一样,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认识材料工具开始,再然后是基本笔法及墨法。教案虽然是规定好的,但是人的思维是灵活的,所以我一般都要在不改变课题的基础上自己再调整,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基础上,补充进一步的思考题,引发思考,探索求解,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能“吃的饱”。

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我都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和学到更多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一般都会提问,尤其是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以此来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

有主动发言,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完之后,多用“非常好”,“很好”,“不错”“很棒”等激励的字眼。也可请其他同学补充,这样,课堂就变的更活跃了。

大班绘画教案反思范文6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中离不开范画的运用,只要充分合理地运用范画,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语言和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当前很多幼儿老师对"范画"持有很多困惑,比如:是否需要范画作为教学支持,范画的呈现是否会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如何选取合适的范画,范画在一节课中什么时候呈现比较好,教师该如何利用范画对孩子进行审美引导等等。这些问题之前可能在灌输式的美术教育时被掩藏起来了,随着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以儿童为中心观念的深化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在美术教育上,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尊重儿童的感觉与经验,发展儿童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范画在中班美术水粉课堂中该如何正确的运用呢?

1.借助名画欣赏丰富幼儿的独特表现和审美体验

中外名画是欣赏性范画的主要来源,也是让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名画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能够让幼儿充分感受不同媒介、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情感表现,而且部分作品也明显地传达着某些绘画的技能和技巧。如我们欣赏过的姜永清的《百鸟图》,活动以音乐(百鸟朝凤)为切入点,听着音乐来感受鸟鸣的欢乐气氛。接着从姜永清有代表的百鸟图来导入观察鸟的动态。欣赏从局部到整体。首先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那这些小鸟们在这里会做些什么事情呢?会说些什么话呢?小鸟们很开心,会做些什么动作呢?我们听着音乐来表现这群快乐的小鸟吧?这些小鸟有什么不同?(从大小、颜色、动态及不会飞等方面进行讲述。幼儿讲述后教师利用活动的鸟模型演示,让幼儿感知鸟的不同形态。)然后整体欣赏整个画面,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最后,老师请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全班合作来创作一幅你的《百鸟图》。

2.步骤范画在技法传授中的运用

在如今强调美术课程人文性的同时,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仍不能忽略。在技法教学中,范画利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范画利用得好,可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这就离不开步骤范画。现行美术课本中,"步骤图"限于篇幅安排,印得很少,加之部分版本教材中画面太小,不够清晰。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讲授,幼儿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是教师讲了一大套,孩子不会画。例如我在教学《鹅鹅鹅》一课中,我提前用卡纸画了几张鹅的画。特别是要把色彩与图案表现出来,让孩子欣赏整体的画面效果。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幼儿欣赏作品的色彩,感受作品中鹅的造型美。难点是区分自然界中的鹅与美术作品中的鹅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鹅画大。在课堂中我通过幻灯投影一步步地给孩子们演示怎样画鹅,怎样把鹅画大,如何添加花纹图案,怎样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大。怎样把画面画饱满。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直接示范的讲解与演示,孩子们很快掌握了画大鹅的方法和要领。所以这次孩子们的作品很精彩,各式各样的鹅,形状各异,色彩鲜艳,并且突出了大。效果很好,达到了本次教学的要求。

3.利用想像性范画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想像力

从影响幼儿绘画的心理因素来看,幼儿的绘画受到对物体的感知、情绪情感、表现力、运动系统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情感是动力因素。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有趣的手段和方法,在满足幼儿探究发现欲的同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参与的快乐、创造的乐趣,引导幼儿愉快地进行有意义的、有意识的创作。想像性范画通过教师和幼儿一起创作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兴趣和想像力。另外,对幼儿的大胆想像和创造,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肯定,不断激发其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4.多幅范画为幼儿提供多种绘画语汇和组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