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例6篇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1

我们知道,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陕西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2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 运用 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思多德曾说:“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地学习,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史实的兴趣。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凄怆的乐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这让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九一八”那段让国人痛心的屈辱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部分背景资料,这时我提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内其他各方的态度如何,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使学生学习热情升温,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了兴趣。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一片死寂,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首先播放了四段视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既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又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侵略与反抗。

再如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特点、又为学生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一展现在屏幕上,同时在下方打上字幕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边看边听边随声附和,如痴如醉。之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具有趣味性、可视性的片断,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学习历史知识,自然进入探究角色,教学效果很好。

三、以问题巧设学习情境,点燃探究火化。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先引导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战争背景、主战派有哪些理由、利弊关系等等。先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内容,然后总结如下:主战派理由是,第一,曹操本人能谋善断,胸怀大志,又善于用人,身边有很多谋士。第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显示了实力。第三,如果天下不统一,那战争就不会断。所以曹操有愿望统一天下是好事,因为这顺应历史潮流。第四,曹操兵多,而且最近又攻克了荆州等地,士气正旺。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这些优势,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第一,刘备有诸葛亮等谋士,而曹操的谋士中没有一个能抵得上诸葛亮。第二,孙权手下有许多有勇有谋的猛将。第三,孙权、刘备联合,力量更大。第四,孙刘一方拥有长江天险,这对曹军也是不利因素。第五,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水性。第六,曹操军队长途跋涉,且水土不服。第七,曹操本人也开始骄傲轻敌,有时疑心病很重。学生的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组织活动课,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探究。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样的,对学生来讲积极参与历史活动课,进行探究,学生可拓宽知识面,扩大历史视野,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兴趣小组,主要是组织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可行的历史小制作,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完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幅图,图上标出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分为几段、全长等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很感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历史课堂,如观看历史影片,游览历史文化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小短剧。这些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兴趣,且学生乐于参加,在快乐中学会探究。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独立的学习者,教师是咨询的答疑者,是讨论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既密切配合又严谨的学习气氛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提问、总结、辩证、归纳等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3

(一)本课立意

本课内容上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下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十分重要,过去的讲法主要是讲解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这样的设计略显枯燥、乏味,历史课的味道不足,更像是政治课中矛盾论中主次矛盾的分析讲解。其次,深入挖掘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化运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和我们今天90后的孩子们距离过于遥远、晦涩,听课如同陷入泥潭之中,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特点,我对本课整体设计思路首先是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这20年,放入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培养学生用宏观的视野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从微观的历史事实中印证这一时代的特色,用模范人物的精神境界重新展现、认识我们的过往,从而铭记历史教训,借鉴经验,重获新生,再次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具体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学习内容:“良好的开端”“严重的失误”“探索中调整”“劫难”四部分,从而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构架本课线索。并根据本校今年招收的实际生源情况略好于前几届的基础班,加上中考历史成绩记入中考分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好,这对于本课的学习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教材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我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掌握曲折发展过程出现的原因,在困难面前,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史实。了解“”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的内容,掌握“”中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视频、资料等组织历史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铁人”―王进喜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脊梁,通过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来反思我们的历史,使学生们看到在曲折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优秀的品质,终于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感受榜样人物的伟大人格力量,争做一代代优秀的“铁钉”迷,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表现;“”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到的损失及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目知识点所展现的经济建设历程及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凤凰卫视策划的大型史诗片《走进60年―人生书写时代:王进喜》中“开发大庆油田”的片段。提出问题:在那个干劲冲天的时代,“铁人”的梦想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梦想是尽快进入共产主义,然后点出: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的学习。

(说明:首先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氛围感染,让学生回到哪个火红的时代。以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性认识,感悟时代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作用,再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这样以来,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也有利于本课各项目标的完成和实施,主要是体现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了爱国主义热情。)

授课过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

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回答课件上的问题,适当的补充知识点,完成本环节知识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1.背景:国内背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补充的知识点为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美苏争霸,加剧了中国建设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

2.内容:①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分析主要矛盾包含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因素,归纳实质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提问学生回答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11题的资料作为补充的知识点,具体归纳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 意义:提问回答,我总结概括为富有创造性,一次成功的探索。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总路线、““和会化运动

通过视频材料及历史资料和图片的观看,要求同学们从课本上总结概括出总路线的内容、“”和化运动的特点,以完备本课知识体系,之后通过提问及本课学思之窗的分析,探究失误的原因和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1.总路线

①背景:补充知识点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轻视经济建设工作(通过讲解访苏回国后,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的敢英超美目标及历史资料印证),完成此目的学习。

②内容:1958年中共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课本内容,强调在课本上加注笔记)

③评价:通过点拨,学生回答,我总结为: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略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和化运动

创设情境,互动讨论本课教材52页“学思之窗”的土高炉炼钢的材料,思考问题,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特点:观看视频和图片后,学生总结为:大办工业和农业。之后讲解失误出现的原因及

启示:尊重科学及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3.结果:1959-1961年经济困难

创设问题情境:““和化运动的结果和原因如何?互动讨论,思考回顾这段历史,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参考答案:①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清;③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⑤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第三环节:探索中调整:八字方针

通过背景的介绍,自然过渡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解释调整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八字方针的结果并回答。

1.背景:“”和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详细讲解:调整为中心环节,主要调整严重失调的经济比例关系,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充实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事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和劳动生产率。)

3.结果:1965年任务完成。

通过图片导入,合作探究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从中探讨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来完成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再现。

第四环节:劫难

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本,概括1966-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主要强调“”使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其次,通过数据材料分析“”十年中两次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

1. 原因:劫难

2. 复苏回升

① 恢复调整 1971

② 全面整顿 邓小平 1975

课堂小结

思考:为什么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重难解读二的讲解,分析“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那些成就?那些教训?能得出什么启示?

(说明:在开放性的问题和思考中,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铺垫。)

细节部分

1.总结和过渡部分,本课主要讲述了4目知识点3个总结和3个过渡,在讲解的时候应注意自然过渡和总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目标的完成。

2.板书部分,以提纲为主要形式,要求同学们把具体知识点在课本上找着,标出重点,提纲记在重点旁边,笔记为本课知识点线索,以完成本课内容整体性和框架性的要求。

3.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主要是完成知识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依据本校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

①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困难,可以视实际情况临时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讲授为主。如对“中共”意义: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的理解。要用讲述法,从背景,内容,实质的层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

②如果情况较好,要在每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可再作延伸性思考。如:讲到“中共”的国际背景及总路线提出的背景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扩展内容,讲解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及提出要赶超美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对我国的影响,尽管教材没有这方面的表述也要给学生补充,以加深对当时历史的整体性认识,理解历史,从而感悟历史。

(二)教学手段

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自制课件及下载的视频短片为教学资料,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具体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以播放视频、通过课件显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归纳体悟。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和第四环节“劫难”,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和史料等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

第三环节“探索中的调整:八字方针”,这一部分以我提问、提示和补充资料为主,争取学生自己总结出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结果,内容部分由我进行详细的讲解。

四、教学反思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历史课;兴趣;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1-01

一、注重历史教学的故事性、趣味性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注意到了中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大小字结合编写历史的方法,穿插了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但由于受教材文字总量的限制,一些社会上流传甚广,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本应写进历史教材,却未写进教材,有些虽然写进了教材,但仅仅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写得不深不透,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备课时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这堂课加进哪些诗歌、名言、典故,以增强故事性、趣味性、感染力。如讲岳飞,我要板书、朗诵岳飞著名的词作《满江红》、爱国者岳飞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热血沸腾,对岳飞油然而生敬意。当我讲到岳飞遇害后,人们怀念岳飞,痛恨秦桧,后人在杭州西子湖畔修了岳王庙,铸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后来有一位姓秦的书生瞻仰岳王庙后奋笔写下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槐姓秦”,强烈地表达了书生对岳飞无比的敬仰和对秦桧的无比仇恨之情,许多学生听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学生产生了共鸣: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要做流芳百世的爱国者,不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

二、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还要不乏幽默感,使学生为你滔滔不绝地讲授,非同凡响的口才倾倒,所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马卡连轲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语言的生动性,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你所教的内容相当熟悉,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不熟,就可能边讲边想,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其次要求教师语言丰富多彩,形象幽默。例如讲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我加进这样一段描述:“1771年1月5日,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

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渥巴锡汗骑大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着八万部众、分三部离开居住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祖国前进。到六月,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他们献出了永乐八年明朝政府敕封给他们祖先的汉篆玉印,表示回归祖国的诚意,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招待。”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并深刻认识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各族人民心向祖国,热爱祖国,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收复香港、澳门是顺乎民心的,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

在讲“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满怀激情地说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1927年,、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一人漏网’。”一时间,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但敌人的白色恐怖并没有把共产党人所吓倒、所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高举红旗,又继续战斗了。八月一日深夜,他们在江西南昌,打响了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下面请看‘八・一’南昌起义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局如何。这

种开头,生动形象地渲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那种紧张肃穆的气氛,共产党人那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能紧扣同学们的心弦,迫使他们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八・一”南昌起义的情况,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新颖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往往与声音、形象、色彩、感觉等连在一起,历史包罗万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要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适应青少年思维的特点、历史教学在教法上应灵活新颖,教学手段应先进科学,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史后论,或先论后史;或先原因后结果,或先结果后原因。也可目标教学,也可图示教学,也可电化教学,也可多媒体教学,总而言之,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好是多种方法和手段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效地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6

【关键词】“引桥工程”;学习与复习;答题技巧;九年级历史学习准备工作

“引桥工程”是今年焦作市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她的提出与研究,将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小升初、初升高学段,以及初中、高中学段不同学期,引导学生做好学段(学期)的顺利过渡,使之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得到有效地改善与调节,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做好学生级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也非常重视此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教育方法。以下是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教学第一课时所做的级历史教学衔接的点滴做法,如有错误,敬请同仁指正批评。

对于级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一般借用评讲八年级期末试卷来进行的。现以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下)期末调研测验试卷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为例。86班共有33参加考试,仅有3人分数在60分以上,最高分仅为72分;及格率为9%,优秀率为0!我告诉学生:这样差的成绩,我们必须进行反思!通过对试卷的评析来反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答题技巧的能力。不反思,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低水平,甚至还会倒退!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也就谈不上今后历史学习的进步了。

通过对试卷的评析,师生总结出产生失误的原因与表现:在学习与复习方面,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熟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选择题第4题:1954年,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颁布了《共同纲领》 B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宪法》 C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刑法》。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了,这道题是很容易得分的。又如,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中的第一小题:根据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经济特区的设置” 是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图文结合”,解答此题就没有问题。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认识模糊,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照不清位置”,影响了学生判断。如选择题第10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将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外交成就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进行归类复习,就一定会选出正确选项的。

第三,对跨越时间较长的某一知识演变缺乏归纳与总结,如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及演变等知识;第四,对于某些类似的知识缺乏归纳与对比,如建国以后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知识。

在答题技巧方面,首先,粗心大意或凭感觉答题是学生成绩出现失误的一个“通病”;其次,审题不严谨,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导致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如选择题第11题:如果能抓住题目中的“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物一定和农业(水稻)研究有关,再看四个人物选项,就不难确定是选项D袁隆平;再次,缺乏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排除法等。选择题第1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①农业合作社②③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只要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清楚,知道“” 新中国实施的第一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就可以排除A、B、C三个选项,直接确定D项是正确的答案。

以上是我认真对八年级试卷分析,得出来的在学习与答疑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即将开始的九年级历史学习,学生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首先,做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每节新课学习前尽可能地查找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背景资料,甚至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这样既扩大了知识视野,又了解了人物的喜弄哀乐,增强了学习世界历史的主动性,为九年级历史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学习习惯基础。

其次,与中国历史学习一样,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没有坚实的地基是建造不出高楼的”。除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如图表法对类似知识进行归纳与对比、注重阶段性的复习和专题复习、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等等。

第三,在世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大环境里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联系;又如在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可以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这个大环境里去学习,就会更加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断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