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总结范例6篇

八下历史总结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首先,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学生在以为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如组织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教学时,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湖南、湖北)、松江、江南地区及安徽和山西。要求学生根据史实,展开想象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通过学生进入角色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多样的工作中了解了明清时期不同地区丰富的社会经济种类(农业、手工业、商业),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由易到难,梯度探究。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中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应有知识层次,有难度梯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中要让学生对中国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我设置了“我眼中的盛世”历史情境探究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课已经学习的中国明清盛世繁荣的具体表现,再由学生分析所给资料总结这一时期西方各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东西方各方面的对比,得出中国盛世背后隐藏危机,面临西方的严峻挑战。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在历史情境中探究历史问题。

最后,竞争合作,相互促进。在运用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现学习历史的主人地位。在八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教学中,我将清朝前期疆域划分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四个区域,以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解决清朝各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记录、有帮助、有竞争,使得本堂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的措施的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而且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回到学生自主反思的“历史现场”

对于历史情境的评价与总结是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提高学为中心课堂实效的重要措施。由学生课后对历史情境学习进行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与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八年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图表形式对本节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归纳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在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归纳与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奎文.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学周刊,2011(31).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2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改革的“三维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4003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课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在《纲要》课教学中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大学生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 《纲要》课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引导学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并贯彻“四个坚持”,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党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上,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航船,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又一次扬帆起航。这就说明,《纲要》课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内容有着内在逻辑,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2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从教学内容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35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贯彻这“四个坚持”,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真正进入课堂,使“四个坚持”的思想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将来能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近代大量历史史料正面阐述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而且通过反面对比印证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历史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不能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和光明,中国人民正是在历史的艰难选择中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念、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地位、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在给学生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纲要》课老师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2.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这第一个坚持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路线和方向,回答了在谁的领导下、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纲要》课老师要使学生明白把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也是历史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述,从1840年以来,无数个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悲惨命运的政治力量,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把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挽救回来、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不仅领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经验的总结。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表现。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明确和坚定。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阐述了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在什么思想指导下、怎么做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提出的历史脉络讲清,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提出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存在“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据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甚至陷入了“”的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进一步丰富了思想路线的内涵,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求真务实”。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这一思想路线。

2.3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第三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和价值取向,回答了谁来改和为谁改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革命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即建立最广泛的群众联盟,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制定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坚持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秉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竞相迸发,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3

历史上真实的芈月,又名“芈八子”。她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八子”是她进秦国后宫的封号。那个时期,诸侯间流行“媵妾婚”。秦惠文王娶一个正夫人,楚国附送八个陪嫁,然后按照地位高低编进后宫。芈月就是在秦、汉皇帝的侍妾中地位较低的“八子”。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芈八子的命运便急转直下,儿子嬴稷被送到燕国当人质。那么,芈月是如何成为太后的?这得从即位的秦武王说起。秦国尚武,而秦武王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跟人比力气。一次,秦武王与人玩举鼎游戏,一失手,大鼎落下,压断了自己的腿,他很快就因此而死去。

身在燕国的芈八子听闻秦武王举鼎而死,而武王无子,她便联合各国,并借助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回到秦国,后立自己的儿子嬴稷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王。芈八子则被尊为太后,史称宣太后。自此,她开启了在秦国呼风唤雨的下半生。

秦宣太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她成为太后之后把持朝政近40年,中国历史上太后专权自她而始,“太后”称谓亦始见于她。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伊丽莎白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虽然伊丽莎白出生时就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由于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所以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

伊丽莎白好学,受教于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等多名教师,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可以说写六种语言。伊丽莎白还在教师们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新教徒。

亨利八世去世后,亨利八世和第三个王后简・西摩生的男孩爱德华继位,即爱德华六世。由于爱德华年纪尚幼,政权落在了以新教徒为多的摄政议会中。爱德华在生命末期与议会拟定了“继承案”,任命他的表亲简・格雷为王位继承人,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和伊丽莎白排除在外。

1553年7月,玛丽在爱德华六世死后废黜了继任的简・格雷,成为英格兰的女王,即玛丽一世。玛丽一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皈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玛丽一世对此非常不满。玛丽一世婚后长期无子,所以不得不接受伊丽莎白为自己的合法继承人。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伊丽莎白继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的压力,女王采取了对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了政治基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诸如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正因如此,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在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

叶卡捷琳娜二世 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是德国安哈尔特・查尔布斯特亲王之女,同时也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特维尔大公后裔。1744年,她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与彼得结婚后,索菲娅・奥古斯特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

婚后的日子对叶卡捷琳娜来说,是一段灰色的时光。因彼得三世另有新欢,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岌岌可危。她整日幽处深宫,靠读书排遣寂寞。有一次,她无意中读到了伏尔泰的作品,自此开始对政治哲学类书籍感兴趣。叶卡捷琳娜找来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国史,坚持每八天读完一卷,又通读了四卷本哲学史,还有大量的俄文书籍。后来,叶卡捷琳娜逐渐取得了一些军队的支持。

1762年,叶卡捷琳娜率领禁卫军发动而继位。她接手的俄罗斯虽不是千疮百孔,但也危机四伏。鉴于这种情况,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目标,旨在恢复国家行政秩序,强化国家机器,促进商贸繁荣,增加国库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施政目标中,叶卡捷琳娜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如果俄罗斯想要获得自身民众和周围邻国的尊重,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权国家。

叶卡捷琳娜在位时期治国有方、功绩显赫,俄罗斯因为她的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国家。叶卡捷琳娜的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因此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女皇”,也被尊称为“大帝”。

希拉里・克林顿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公职的“第一夫人”

希拉里・克林顿,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最大城市芝加哥的一个富商家庭。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对家庭、工作要忠诚的信念和服务大众的信念。希拉里从小对各种各样的领导职位表现出极大兴趣,是学校和社团中的活跃分子。

希拉里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1993年,随着克林顿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的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

2000年,希拉里在纽约州联邦参议员选举中胜出,成为该州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联邦参议员,更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公职的第一夫人。6年任期满后,希拉里更是以大幅度的领先优势获得连任。

希拉里参加了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曾在总统候选人初选中大幅度领先。但最终,她败给了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提名希拉里出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并不是第一位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女性,但她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确有可能当选的女性候选人。就连奥巴马也评价:“当我角逐总统,她是我的有力支持者,后来又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务卿。希拉里会是一位好总统。”

就职期间,希拉里成为了美国史上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务卿。她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外交官,她对工作的投入,有着再清楚不过的数字作证明:任职国务卿期间,她用401天走访了1 12个国家,行程近100万英里。

安吉拉・默克尔 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

1989年11月9日,象征着德国分裂的柏林墙倒了,这一重要事件改变了安吉拉・默克尔的人生。她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而后又进入了东德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成为德・梅齐埃总理的副发言人。

1990年,默克尔成为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党员。同年年底,她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成为联邦议员。不久后,她又被时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纳入内阁,在德国政坛中崭露头角。

初入仕途的默克尔有些拘谨和腼腆。不过,在赫尔穆特・科尔的关照下,她很快地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在2000年4月的埃森党代会上,默克尔当选基民盟主席,登上了基民盟的权力顶峰。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4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

廿八都现存的公共建筑约有20余处,以文昌宫和水安桥最富特色。文昌宫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寝殿,共三进四天井五开间,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三层共18个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文昌宫内牛腿、雀替、窗扇、户格、栏板等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构图精美,雕工精湛;其梁、枋、脊檩、藻井上有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400多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腻。

水安桥位于古镇南端,为条石浆砌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一米,宽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桥廊,原有九间(今存七间),中间为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堪称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浙西风雨桥之典范。

2.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完整,且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挖掘古镇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如下:

(1)古代的军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曾驻有重兵。四周关隘拱列,地势险要,仙霞关为东南入闽之咽喉要道,枫岭关为浙江五大古名关之一。雄关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爱国将领郑成功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足迹。

(2)仙霞古道上的驿站

清康熙以后,仙霞古道地位更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来,络绎不绝”,廿八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镇上设有驿站或驿铺,过往官员、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脚换马。

(3)边界的商贸重镇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枢纽,如今沿老街两侧还遗留着大量19世纪以来作为店铺商号的建筑,10多个老字号。廿八都曾经是货通南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4)“文化飞地”

廿八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化飞地”,或称“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廿八都镇的地方聚落居民与历代驻兵后裔以及各地商人后裔组成了一个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结、沉淀。小小的一个古镇,流行13种方言,有142种姓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蚌、玩木偶、剪纸等异彩纷呈。这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有着本质的区别。

(5)丰富独特的古建筑

廿八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以来的民居、宫庙建筑,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32个。这些建筑融浙、闽、赣、皖、客家建筑文化于一炉,有的甚至掺杂西洋建筑元素,不显鄙俗却另具神韵。

3.古镇街道和巷弄空间

古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二三百米,南北约一千米,主街一条,纵贯南北。东西横巷沿纵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网。主街道为青条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铺面,古朴典雅。水沟沿建筑环转流淌,其水汇入下游的枫溪。南北大街依枫溪自然曲直构筑,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造作之势。北段以民宅为主,南段以商铺为主。高墙、窄路、狭天,绵延曲折,步移景异,令人神往。东有大王庙,南有万寿宫,北有文昌阁。出水口在古镇的南端,夹山而出。上有水安桥,两侧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古道经水安桥折向南,跨溪过桥,豁然开朗,得见另一番锦绣福地。

三、廿八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首先,古镇保护的关键是科学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镇的全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通过规划,重点保护古镇的历史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第三是确定古镇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法;第四是确定合理的保护范围;第五是确定保护的内容与层次,并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第六是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整饬和开发利用意见。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古镇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保护的原则在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留下的信息,同时古镇的保护也应随着时展的需要,对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功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保护与利用和谐融合,在保护中发展,从而激发古镇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镇根据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近期主要以抢救濒危历史建筑,解决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远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镇区的环境品质的目标。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以整体保护为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镇原有的历史空间环境肌理,尽量避免损伤其具有鲜明特征的步行空间。从土地利用、设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在保持古镇传统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镇环境质量,突出保护对象的特点,体现古镇的传统特色。

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1.抢救濒危建筑,保护整治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古镇保护规划实施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第一是保护,对古镇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院落及历史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建筑外观除适当修复外,不做任何改造;对古镇内格局完整、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一般,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建筑,整治立面,保持传统形态,修缮改造内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对个体价值一般的,但对保持整个古镇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筑,由专业人员实施修复,保持原有风貌。对于现状质量尚好、但风貌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又难以立即拆除的建筑,对外观进行整治,降低对历史环境的破坏程度。廿八都古镇保护一期工程共实施项目21个,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宫、忠义祠等项目修复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2.更新和改善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镇街道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空间尺度宜人。但老街两侧的建筑老化严重,街区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老街在时代进程中的继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

首先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电源干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取消架空线路;在道路一侧设污水管与原石砌暗沟形成完整的雨污分流及排水防洪系统。街面采用青条石铺砌,恢复古镇质朴自然的街巷空间。

其次是改善基础设施:古镇传统老街设施落后,居住质量差。要维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就必须改善原有的生活设施,使古镇居民能够舒适地生活。在对民居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对一般性建筑内部功能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充分考虑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区域,并按规定设置消火栓。在市政设施方面,结合保护工作更新改造排水、排污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接入周边城镇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增加绿化,改善古镇的整体环境。

3.修复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质量

古镇民居的修复,立足于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允许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更新生活设施。使古镇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从而实现保护与再利用协调下的可持续发展。廿八都古镇核心保护区内民居的修复历时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镇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

4.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廿八都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离不开旅游开发。否则古镇的保护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倘若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最终将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树一帜的传统建筑是古镇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通过发展旅游,可使古镇与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廿八都古镇在做保护规划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以千年古道(仙霞古道)为主线,将清湖古码头、石门清漾古村落、江郎山、仙霞关、廿八都以及浮盖山等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古镇旅游融入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成为廿八都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间品质,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和体现;另一方面,使古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这一手段得以有效宣传和提升,并逐步树立古镇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而促进旅游发展,并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虽然不乏成功的古镇保护开发案例,如周庄,南浔,木渎等,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廿八都的开发保护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摸索、总结,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1.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开辟了财路,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古镇居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

的。

2.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镇居民是古镇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必须让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的行动中来。居民作为古镇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保护规划实施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最终受益者。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教学;教学现状

一、前言

众所周知,历史是中学教育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学习人类灿烂而辉煌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历史学习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抵御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由于现代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具体到八年级历史教学,涉及的是近现代史的内容,现存有许多文字、图片甚至是影像史料。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

二、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内容与难点

八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部分,因此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段历史,我国备受屈辱与灾难,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奋斗史。在此期间,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且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国家尊严沦丧。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阶层仁人志士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所做的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放弃了完全吞并中国的野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在短短28年的时间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解放战争,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我国现代史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步入社会主义阶段,进行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右倾、、等弯路,但最终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段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相互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历史人物与年代时间比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例如,我国近代史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里面多涉及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由于内容的相似性与特异性,学生记忆起来常常混淆不清,从而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加大历史学习的难度。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家与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应用最为广泛。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历史课件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代替了教师“读课本写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影像资料综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解读课本中文字所浓缩的深刻含义。其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还可以将重点非重点的部分用箭头、图表等形式加以区分,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四、多媒体设备在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应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基本理念:“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国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类教学形式与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具体到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方面,课件所包含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通过一系列图片来佐证讲授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的形式将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总结,展现给学生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讲授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我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这部分时,联系之前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渐加深。把这些条约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于是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有了总体的把握,为日后考试过程中有关方面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通过放映反映相关历史事件的影片,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认识。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内容时,放映《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可以详细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著名人物的表现,使学生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直观感受与兴趣。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能够及时调整课件内容,补充相关的文字、实物以及影像史料,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达到阐明基本史实,讲清基本概念与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目的。将培养兴趣与提高成绩的目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相臻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

参考文献:

[1]林庆明“.五动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9):108-111,120.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6

"七一"重要讲话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八十年业绩概括为九个方面: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高度团结;铸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我们看出,1921年以后的中国历史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复兴道路的斗争史;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创造辉煌业绩的建设史;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深受人民拥护的光荣史。"七一"重要讲话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个八十年"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的重大突破。

在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八十年"的重要理论。他说:"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八十年。"①

在前一个八十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艰苦的求索与抗争。那时的中国,封建王朝丧权辱国,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为了摆脱贫穷与落后,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奋起斗争。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

在后一个八十年中,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扬眉吐气的巨变。

"两个八十年"理论的提出,使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产生了重大突破。与原来中国近现代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段式分期相比,"两个八十年"理论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和内涵,能够更好地更完整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能够更深刻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

"七一"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线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突破了俄国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的道路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模式,创立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从未有过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牢牢把握新的时代主题,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时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富有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他们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总结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史,借鉴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新的历史飞跃。

八十年实践的三大启示给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启示。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论述了八十年实践的三大启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是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十年实践的三大启示给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是:一定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一定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一定要加强文化史的教育教学。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把握这一理论。

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近现代史也证明了如果脱离了实际,不实事求是,我们就会犯错误。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新,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列宁的创新,就没有列宁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没有毛泽东的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及起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没有邓小平的创新,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所以,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实际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也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所以,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并要花大力气去培养受教育对象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