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例6篇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1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一在地球的日子里

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

如蝗虫掠过庄稼

我们的梦,把自己惊醒

同一天,同一个梦里,没有星星

夜漫长,梦无多,披衣立

锿灯下

将灵魂订集成册

在装祯的缝合中睡去

宇宙的早晨

千百万个太阳升起

星际花 凄艳、端庄、秀丽

摘一朵幽蓝的花

走进星系墓地

走近银河系

回忆起,我们在时间时代的一些人、情、事、物

在太阳系

在地球的日子里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二山紧连着海,海紧连着山,

五大洲各国山水相连。

同踩一个地球,同顶一片天,

六十亿人口命运相关。

塘里的青蛙,堂前的紫燕,

决定亿万亩良田的丰欠。

南极的臭氧,北极的冰川,

关乎千万种生命的危安。

看宇宙茫茫,数繁星点点,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你保护环境,我节约资源,

把完好的地球留给明天。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三给地球母亲的安慰,

应该是明澈的蓝天白云;

应该是翠绿的山岗草原;

应该是鲜活的清流碧海;

应该是丰硕的资源物产。

给地球母亲良好的祝愿吧,

生态平衡,景象丰润;

环境优美,健康发展;

活力充溢,青春常在;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四今天,4月22日,

是全人类的反思日;

是全人类的忏悔日;

是全人类的觉醒日;

是全人类的行动日!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母亲。

地球母亲养育了万物,

万物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生长。

我们,岂能让母亲遭难;

我们,岂能让母亲哭泣!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

救救地球母亲吧!

多节约一份珍贵的资源;

多保护一个人类的动物朋友;

多开展一次绿色环保行动;

多打造一片和谐生态环境!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五4月22日,

是地球母亲的生日。

每逢这一天,

地球儿女应该献上鲜花,

应该添上祝福。

然而,儿女们却看见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个个城市的烟雾滚滚升腾,

那是地球母亲的额角愁云密布;

一片片森林慢慢消失,

那是地球母亲的鬓发伤心脱落;

一顷顷田地渐渐干旱,

那是地球母亲的肌肤在忍受龟裂;

一座座冰山悄悄融化,

那是地球母亲的泪珠在痛苦地下滴!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六若仙人掌也能一望无际

沙漠就能成为绿洲

若人类不以文明自居

野蛮的我们

就不会让河流浓妆艳抹

廉价香水熏死了房客

不会让北极熊离家出走

踩着冰块去浪迹天涯

不会去想着掰大象的牙

因为野蛮的我们

懂得敬畏

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

便忘记了代代相传的训言

野蛮比文明更高贵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七地球 母亲

宇宙中 你

是我们生存的唯一

我们所有的所有

都来源于你

而你的青发

已寥寥无几

你河流的脉搏

已频繁 间息

地球 母亲

我们 我们无休止地增长 庞大

而你显得

越发的瘦小

你面对肆虐的榨取和污染

而精神无常

你面对劣势的延伸和枯黄

即将匮竭无力

地球 母亲

你已严重缺血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2

福君是我的朋友,他为人的真诚与朴实,一直为我所欣赏。当读到诗集《母亲》中的朴素诗行,想像着他诗中生动描绘的母亲形象,便不难理解在诗人刘福君身上,正是传承了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基因:敬老爱幼,诚信善良。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刘福君的为人与为文。因此,读刘福君的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真善美品质。

品味福君的的诗,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真”。所谓“真”,就是诗人的情感真实、朴素,不掺杂一丁点儿的虚假和杂质。在诗人笔下,母亲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纯朴:“母亲/无论手头的活儿多忙/不看新闻联播/也要把天气预报/盯着看完/她只关心儿女们身边的天气。”这是一位多么普通而又慈祥的母亲啊,就像天下所有儿女们的母亲一样的可亲可敬,而诗人也有了发自肺腑的赞叹:“母亲啊/我们活在你的天气里/有太阳是好天气/有风有雨也是好天气”,诗人的赞叹同样表达了天下儿女们共有的心声,这就是“真”。对于诗人而言,一个“真”字好比内功,只有真情才能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

读福君的诗,印象之二,即是“善”。所谓“善”,就是诗人对于世界所呈现出来的良心。在福君的诗中,母亲对于生命的尊重,传达着诗人的良心。诗人这样写到母亲,“一条青虫爬在豆角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她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母亲的上午》)。是的,在母亲的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母亲对于一条青虫的生命都如此敬畏,那么对于活着的人便可想而知了。诗人还写到,母亲曾说“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尽管刘肝儿早已不在人世”(《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善良还表现在众多方面,她一生做着好事,她让王保庆生前吃了五顿饺子,甚至将母鸡“豹”入土为安……诗人对于母亲的描写,如道德教化之传承,不仅仅是生活中母亲的善,也是诗之善,是诗人捧给世界的一颗温暖的良心。

读诗集《母亲》,同样感受到诗意之美。“对面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这样纯净的语言与意境,带给读者的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山桃花淡去/留下种子/妈妈老了/留下我们”,这样的诗句自然天成,而且引起读者沉甸甸的诗思。还有许多诗句,如“是谁在母亲的t望之中/如同灯火t望群星”(《t望的母亲》),如“母亲的目光在梦之外/是来自大地的永远的仰望”(《母亲的目光》),又如“母亲的思念写在脸上/走一个儿女多一条皱纹”(《秋天母亲》),都是具有诗意的描写与发现,应当说,福君的诗篇篇好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本真。对于刘福君而言,他的真情是美的,他的善良是美的,他诗中的母亲形象是美的,他诗意的语言是美的,他的诗意发现与创造更是美中之美。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教学 实践探索

审美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学素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少初中语文老师借助审美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审美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笔者从“阅散文、读小说、赏诗歌”三个层面入手,让学生亲自体悟文本作品的美妙,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阅散文,寻美之踪迹

初中语文教材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语文教材中囊括了众多美文,蕴涵美的文章大多是散文,其形散神不散的体裁特征给散文添加了一份神秘之感,所以称散文为开展审美教学的最好体裁。在语文审美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选定散文篇目,事先挖掘出散文文本中存留的深层美,带领学生寻找美的踪迹,使得学生充分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比如,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一状物抒情散文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先仔细品阅文章,找出描写紫藤萝外在形态的句子“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找出描绘紫藤萝花朵的句子“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找出描写花朵神韵的句子“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等。仔细解读这些句子,我们便会发现作者将紫藤萝的形状、神韵、姿态写得十分和婉,描写得细致却不繁琐,处处溢出美的踪迹,无须学生细细详读,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美已令人心神向往。

2.读小说,育美之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更贴近生活,要是将小说作为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自然是极为有益的。现实情况是,不少初中语文老师在讲授小说体裁的文章时,只停留在划分部分、提炼思想、捋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层面,丝毫没有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美”,也就是没有发挥小说的审美功能。初中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这一教学惯式,积极带领学生深入故事、读懂故事,在小说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短篇小说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先仔细阅读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挑选出文章中母亲的两句话:一是“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二是“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随后让学生根据母亲的话语,结合整篇小说内容分析“我”和母亲的人物性格特征。单从母亲的这两句话便可看出,母亲得知叔叔于勒窘迫生活状况后对叔叔于勒的评价,简短的两句话便暴露出母亲自私、冷酷、虚伪、拜金、可怜又可鄙的性格特征,我却只是一个单纯、简单、具有同情心的善良孩子形象。之所以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主要起到“以此及彼”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审美能力的目的。

3.赏诗歌,晓美之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多具有节奏美、情景美、语言美和意蕴美,其基本囊括了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所要实现的所有关于美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要重点讲授教材中的诗歌,借助诗歌挖掘出美的真正内涵,鉴赏诗歌中蕴藏的种种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诗歌,体验诗歌中的节奏美、语言美,其次跟随老师步伐读懂诗歌语言美、情景美,最后在自我理解、自我体悟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情感美,继而真正了解诗歌美的内涵。

比如,学习《沁园春・雪》这一首诗歌时,首先,老师应鼓励学生大声朗诵诗歌内容,用心体会北国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冰雪世界,感受诗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其次,老师可适当扩展一些关于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的整体写作背景,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可从诗歌的上下片进行细致分析,掌握文中所用的写作手法、鲜明意象,进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直至知晓诗歌的完整内涵。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必须继续改进、完善,老师更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散文、小说、诗歌中的别样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爱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4

重阳节是思念的季节,重阳节是纪念先人的纪念日。我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怀念着先人。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九九重阳节现代诗歌,欢迎参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一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有幸登高红山上。

心旷神怡,

天阔地广,

一身清风一身爽。

天上人间,

各在一方,

蓝天白云尽遥望。

款款眷恋,

柔柔寸肠,

亲情依旧日月长!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二

一日夜凉一日深。

悠悠思绪扰离人。

阵阵秋风催叶落;

场场秋霜断花魂!

岁岁重阳今又至,

苒物华休待冬临。

寒蝉自知终归去;

声声哀叫透烟深!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三

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四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写这词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属于老人的节日

带失智的父亲母亲回家

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责任沉重

老人们最想的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亲情的醇酒温暖晚秋的寂寥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他乡异客

也在寻找温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连亲生儿子也不认识的浑浊老眼

我不禁感叹

岁月啊

你太残酷了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五

九九重阳志未铭,

邀友结伴向山行。

峻峭山岭踩脚下,

登高眺望众山群。

云海茫茫足下过,

古木幽幽树成林。

满山遍野红烂漫,

彤霞映水水自清。

山间小路弯曲径,

曲桥入水见倩影。

巨石醉卧于山涧,

俯望天地鬼神惊。

芳草绵绵绿茵茵,

重阳秋游登山顶。

上到山顶是好汉,

暮色夕阳不老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六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今儿又重阳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那滴 醉人的桂花酒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那滴 醉人的桂花酒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今儿又重阳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七

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八

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九

九九重阳,

岁岁安康。

衣食住行,

美好憧憬。

养老保障,

医卡闪光。

长寿福享。

儿女孝敬,

共祝吉祥。

佳节喜庆,

万民欢腾。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父在天堂,

母亲独过重阳,

天上人间,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5

摘要如何成功再造原诗整体意象成为诗歌翻译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孟郊《游子吟》四个译文格式塔意象再造上得失的分析,指出诗歌翻译须从原作的整体意象出发,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字、词、句的对等,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过程。

关键词:格式塔 格式塔意象再造 诗歌翻译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 theorie)是西方现代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由法兰克福大学的马科斯・韦特墨(1880-1943)、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而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而完形则是它的意译,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文Gestal Psychology,又名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和形状。完形心理学派主张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不等于观念的简单联接。他们认为整体质大于部分之和,整体质决定部分性质。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代表思想家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审美体验即是一种对力的体验,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知到的力,它具有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进和后退等基本性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它自觉地将有机整体的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为美学研究注入一种新鲜血液。

二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在中国古代,意象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学研究中。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来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的艺术形象。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意象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意象的生成过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抒发了主人公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是将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对应的客体,夕阳、古原成为了意象。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抒情作品的一种艺术境界。文学意境既是文学形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三 格式塔理论与诗歌翻译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本质。整体并非各部分简单相加或随意组合,而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结构体,它具有局部意义之外的整体信息。”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它是文字、内涵及结构的高度整合,因此,格式塔理论可应用于翻译研究。格式塔理论在译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译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文学翻译领域,众多学者运用格式塔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灵魂。诗境以其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诗境乃虚实结合,是个体意象的综合,源于意象又高于意象,古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格式塔意象将意象看作是一个整体,诗歌的丰富意蕴就是一种格式塔质,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成功再现原诗中丰富的意象与含蓄的意境是成功翻译的标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歌翻译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理解原诗,即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第二步是再造诗境,即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意象再造模式对诗歌翻译中的整体意象再造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游子吟》的格式塔意象诠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首乐府诗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孟郊时已50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此诗当是诗人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诗的前两句通过“线”、“衣”、“母”、“子”等意象展示了慈祥的母亲与远游的孩子之间的真情。3、4句通过“密密缝”、“恐”等意象刻画了生活细节,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慈母的伟大形象。最后两句以责问语气结束,用“寸草心”和“三春晖”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一片赤子炽烈的真情。全诗淳朴素淡中再现人间至情的浓郁醇美,“线”、“衣”、“寸草心”、“三春晖”等意象相互交融,渗透在作品中“完形”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格式塔意象。

五 《游子吟》英译本的格式塔意象再造分析

下面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游子吟》四个英译本中的意象再造上的得失。

译文1: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In tender mother’s hands the thread

Made clothes to grab her parting son.

Before he left,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in dread

Ere 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

Such life-long mother’s love how may

One simple little heart repay?

(W.J.B.Fletcher 译)

译文2:Sung to the Air:“the Wanderer”

Thread from the hands of a doting mother,

Worked into the clothes of a far-off journeying son.

Before his departure,were the close,fine stitches set,

Lest haply his return be long delayed.

The heart-the inch-long grass-

Who will contend that either can repay

The gentle brightness of 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

(Amy Lowell 译)

译文3: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Witter Bynner 译)

译文4:A Roamer’s Song

My benevolent mother-

With thread and needle in hand,

Mends the garment I have on.

Ere I leave my native land.

More stitches,ere I take leave,

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

As itinerant worker,

To come home I’d be the last.

With what can I repay Ma?

Whatever others may say,

For what she has done for me,

Her,I can never repay.

(徐忠杰译)

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不是孤立的,译诗过程中,不传达原诗的“音美”,也就很难充分传达原诗的“意美”。Fletcher的译诗是扬抑四音步,属韵律格律诗;Lowell的译诗是扬抑抑四音部,属无韵体格律诗;Bynner是扬抑抑四音部,属自由体。徐的译诗以抑扬格为基础,采用格律诗的形式,把原诗三诗句译为三诗节,每节四行。其中,Fletcher在“音美”上最佳,诗体结构最工整,脚韵鲜明如:thread与dread;son、spun与run;may与repay,既遵循了英诗格律的形式,又与原诗的节奏、音韵和格律相适应。

中国古代诗歌重名词意象所产生的意境,原诗1、2句均无动词,只出现了“母”、“线”、“子”和“衣”四个个体意象,展示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慈母手中的缝衣线,另一个是游子身上的征衣。“线”与“衣”的关系是制作与被制作的关系,四种译本都运用了动词,Fletcher和Bynner用make,徐用mend,Lowell用work将thread和clothes连接起来,展示了慈祥的母亲与远游的孩子之间的真情,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从平凡的针线中感悟母亲普通而伟大的亲情。

原诗3、4句构成因果关系,“密密缝”和“恐”两个意象分别从动作和心态两方面刻画了慈母的伟大形象。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Fletcher和Bynner对“密密缝”这一典型的动作进行了直白翻译,译出母亲缝衣的物质过程,使诗的意象具体化。徐用more一词表密缝,用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进一步强调和说明。而Lowell则形象再现了“密密的针脚”(the close,fine stitches),这一名词词组的运用更贴切地表达了原诗中“密密”两字所体现的意象性,生动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细密的针针线线凝聚了母亲真挚的情感。“恐”更是意境的升华,凸现了慈母忧虑而关爱的伟大情怀。Fletcher以名词形式通过概念隐喻来译出,Lowell通过虚拟语气连接词“lest”来表现,Bynner通过非限定小句的形式引出,都将母爱的博大和精细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徐的译诗采用第一人称“I”,这在突出母亲伟大形象方面显得稍稍逊色。

最后两句是诗人内心激动的表白,也是诗歌情感的概括和升华。“寸草心”和“三春晖”反映了诗人的情思和艺术风格,这两个意象用来比喻儿女和母亲。Fletcher和徐均采用了意译的手法直接传达了“寸草心”和“三春晖”的喻义,但在表现形式上省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Lowell和Bynner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诗的喻义,还保留了比喻修辞的本体:“寸草心”、“三春晖”,体现了原诗的文化底蕴,生动再现了原诗意境:诗人用“小草”的微小来反衬“春晖”的伟大,也表达了游子对慈母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

六 结语

通过以上对《游子吟》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再现和重组上得失的分析,可见诗歌英译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的简单对应,而应该领会并且再现原作的意境,如何再现原诗整体意象不失为诗歌翻译的主要问题,而格式塔心理学对于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在此希望,古代诗学与现代翻译美学的结合为诗歌翻译开辟更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4] 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5] 李莹莹、陈方方:《格式塔理论与我国翻译研究述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故乡雨》;歌词;演唱风格;情感表现

一首《故乡雨》,一颗游子心,一片思乡情。《故乡雨》这首歌曲创作于1981年,经赵越作词和禹永一作曲,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几天过后,赵越先生意犹未尽,于文学杂志《十月》上发表在歌词《故乡雨》的基础上写出了相同主题的长诗《故乡雨》,并摘得了山西省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的桂冠,同时也出版了同名的诗集。故乡雨不变,故园情依旧,赏析《故乡雨》这首艺术歌曲,符合千百年来人性中“家”的理念,进一步通过对歌曲的词曲作者、歌词、演唱和情感等的分析,挖掘出歌曲中对故乡的“情”在当代社会上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对其作出的赏析都不会失去研究意义。

一、《故乡雨》的词曲作者

赵越,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一级编剧,在众多的民族系列歌舞作品的作词中久负盛名,他的民族歌舞作品“黄河三部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曾将“中国民歌十大金曲奖”、文化部的词作奖“文华奖”和“五个一”的“工程奖”收入囊中,更是问鼎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他的作品极富灵性,所写的每一首词作,都如同诗一样雅致,充满了黄河气息和韵味。正因如此,他奠定了山西“黄河派”的独特风格与歌舞地位,为山西省乃至是中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作抒情上口、凝练厚重,语言如诗歌一般淡雅恬美。“严谨深沉、和谐自由、感情细腻、炽热奔放”便是他作品的符号。他的代表词作《故乡雨》质朴中不失雅丽、韵律如流水般绵长流畅,点滴之间尽显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如此的深情款款,也使得《故乡雨》这首歌也因此在众多乡情作品中熠熠生辉。禹永一,中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朝鲜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席。现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研究以及歌曲创作。他的作品涉及面广泛,在电视剧主题曲、民族艺术歌曲、美声、电子音乐以及交响音乐等方面颇有建树。在他的创作路上,曾多次担负起了为央视或地方的文艺晚会创作主题音乐的主要责任。他创作的歌曲获奖甚多,曾在“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上摘得桂冠。1999年他的作品《故乡雨》荣获亚洲音乐节“世纪风”中国原创歌曲大赛金奖首奖并收入全国音乐高等院校音乐教材。他曾在港台出版CD、为韩国国立交响乐团创作交响乐作品并受邀携原创音乐作品赴韩国演出并参加国际音乐交流会等。种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不断让他的作品与国际接轨,更让他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二、《故乡雨》的创作特征

(一)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的创作实质上是进行文学的创作过程,因此,歌词毋庸置疑也带上了文学的特性。而歌词的文学性体现最为明显之处在于与古体诗或者现代诗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古体诗与现代诗相比较,歌词与现代诗的结合更为贴切,给音乐歌词(特别是艺术歌曲)提供的谱曲空间更大,意象和情感表现更丰富。当然,艺术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的突出表现还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国的白话新诗的提出息息相关。在浪漫主义与中国新诗的领域范围内,诗人的情感和个性得到尽情释放,对自然充满着想像和向往。由此,艺术歌曲的歌词创作在浪漫主义和中国白话新诗的背景下有了艺术的沃土,更具有了活力。正所谓,创作一首好的歌词,就是在写一首好诗;写得一首好诗,谱了曲,就成了一首好的艺术歌曲。《故乡雨》的歌词清新雅致,情感浓厚,如诗一样的语言让人读后倍感亲切。字里行间描述了游子在外,想像着变成雨滴去寻找和拥抱故乡的情景,对故土流露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歌词的意象、意境美

作为音乐的文学承载体,歌词往往有一定的意象作为音乐乐章的画面支撑,进一步将歌词中的意象串联起来形成歌词的意境,从而为音乐提供情感寄托的土壤。在《故乡雨》这首艺术歌曲中,“雨”是歌词中最重要的意象。“雨”是亲切、温存的,像慈母心一样纯洁,温润着游子心灵甚至是自然万物,也牵引着在外游子思念故乡的深情。“我的眼,像田野一样湿润;我的心,像绿叶一样清新”,在雨中,故乡的万物都是干净的,连人的心灵也是如此的洁净无瑕。故乡的雨落在田野,落在绿叶,纯净的画面在吸引着“我”去找寻昔时的美好回忆。在歌词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雨”如慈母般为“我”洗去风尘,同时也向“我”倾诉情感。这样一来,故乡的雨就被赋予了拟人化,从故乡雨的滋润上升到了对故乡的一切都饱含深情,整首歌曲的意境便显得亲切自然,如丝丝细雨润化心头。在歌词的第二部分中,有“溪流”、“游子心”、“雨滴”、“土地”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有着美好和希望的共同主题,与歌曲的第一部分不谋而合。“田野”是故乡的明显代表,是游子思乡之情放飞的心灵寄托之处,也是故乡丰收的象征;“绿叶”是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我”对故乡怀有的殷勤的期盼;雨如“溪流”缠绵,一幅和谐朴素的故乡之画展现眼前。另外,歌词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进一步营造了深邃的意境美。歌曲两部分都有“去寻找”、“去拥抱”的关键词语,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一咏三叹体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浓烈情感。比喻、拟人以及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让歌唱者在吟唱时思绪与情感得以充分表达,“情感”与“画面”更加吻合。

(三)歌词的韵律美

好的歌词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韵律上。歌词的韵律是音乐“美”的基础之一,作为谱曲歌唱的文本,除了语言需要凝练之外,也要考虑节奏的表现和效果。《故乡雨》的歌词采用“句句韵”的押韵方式,押的是“汉字十三韵辙中的人辰韵,其独特的声韵结构令《故乡雨》的词曲、字音结合更为十分自然、节奏鲜明而确定。歌词中情感如同连绵起伏的山川一样有着明确的起伏走势。这样显得了歌曲的韵律和谐和明快,琅琅上口。

三、《故乡雨》的演唱风格

(一)《故乡雨》的音色与力度掌握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往需要凭借连音的技法将歌曲的某些特征完美地表现出来,给听者传递有效的蕴含在歌曲里的信息。而《故乡雨》中应用的三连音也是整首歌曲的重要技法。其中的三连音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所谓三连音,就是由三个时值相等的音符组成的一种独特的节奏形式。音符的紧缩加之演唱歌曲时气息的控制使得歌曲作品的节奏产生起伏和跃动,情感得到集中体现,演唱更加具有层次感,音乐作品内容表现得更加和谐自由和开阔。例如歌曲中的“多么亲切”、“多么温存”,等都是典型的三连音应用。作曲家在每一节都运用了三连音,不断使歌曲的情感递深,从根本上表现出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由故乡的雨联想到故乡的人,土地和乡情,表达了对故乡深沉的爱意。因此,在演唱时则就需要有婉转的音色,而不能带着唱磅礴气势的歌曲音色来演唱。歌曲力度,是音乐表现的基础,能表现音乐的旋律美和情感美。例如“我的眼啊”、“故乡的雨啊”、“我的心啊,像绿叶一样清新。我真想光着双脚走进我故乡的雨中,啊!”,“去寻找,寻找我儿时的天真和梦境。”等需要将力度提上唱出歌曲的高音区,从而展现歌曲的美感。

(二)《故乡雨》的咬字与吐字的把握

要想将一首艺术歌曲完美地演唱出来,演唱者对歌词的咬字与吐字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咬字,即是正确地把握歌词的声母发音或字头发音,通过人体的发音器官将歌词清晰正确地发音出来。“欲正五音,而不在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吐字则是针对韵母发音或字尾发音。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无论是咬字还是吐字,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字的发音都要正确与清晰。艺术歌曲之所以要规范咬字与吐字,正因为通过把握好歌曲的咬字与吐字,可以把歌曲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外界,体现出歌曲的精神与含义,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因此,正确掌握咬字与吐字是必要的。掌握《故乡雨》中的咬字,需要特别注意传统唱法中的“四呼”演唱,同时也是母音的发声方法。“四呼”包括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例如开口呼,“轻轻为我洗风尘”的“尘”字发的就是“en”的韵母音,再如“绵”发的是“an”的韵母音等。对于这类发音,要打开口腔,将下巴,舌头等提起,正确地把音发出。而齐齿呼的运用则更多,如“情”、“境”发的是“ing”的韵母音、“尽”发的是“in”的韵母音等。这类字的发音要将嘴巴向两侧拉开,牙齿作为着力点,从而把字音发出。撮口呼的则有“温”、“存”等,且发的是“un”的韵母音,通常要将嘴巴缩小,着力点在于唇,嘴成圆形发出字音。最后一个是合口音,如“中”发的是“ong”的韵母音,此时嘴巴往往要成圆形,舌头抬起,着力点在于口而将字音发出。

(三)《故乡雨》的情感表现

《故乡雨》全曲表达了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雨,借着故乡的雨来寄托自身对故土的深切眷恋。故乡的一草一木在雨中都是那么地尽显柔情,在游子眼中就是一幅脉脉含情的画面。“故乡雨,雨纷纷,轻轻为我洗风尘。”歌词开头就将故乡的雨拟人化,为游子洗去风尘,洗去游子在外的辛酸和劳累。开篇即把主要意象拟人化,加深了人的情感因素,使得歌曲情感感染力更加深入。“多么亲切,多么温存,好像一片慈母心。”动人的情感往往依托于好的歌词,这里,用“亲切”、“温存”“慈母心”来形容故乡的雨,这样的雨,像母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之时,要亲切深情如春风般解人情怀,演唱者能够通过演唱把听众带入到雨落在故乡每一处土地上,滋润万物的情景。紧接着,故乡的雨向我倾诉衷情,歌曲的情感在此处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出来,而连“我”都想变成雨滴,融入故乡的雨中,去感受故乡的一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样的形式,情感上却是一步步上升,两部分的重复手法的运用,“去寻找,去寻找”、“去拥抱,去拥抱。”情感不断加深,宛若远在他乡的游子在对故乡的深情呐喊。《故乡雨》带有如此动人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经演唱者的演绎,得到了广泛流传,是一朵开在游子心头,永不枯萎的花。

四、结语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大众所欣赏,除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和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倾注的情感也密不可分。“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没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欣赏者,正因为有了情感的注入。世界上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特殊的情感,艺术歌曲也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情感,细品味《故乡雨》所带来的游子对故乡那种想念之情以及乡情冲击,由纷纷细雨联想到儿时、母亲、故土的一切,都是游子的情感在歌曲中的最佳依托;另外一方面,也表现着炽热的乡土情感源源不断地流传。社会不能丢失这样的乡情,因为这是让我们身处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情感因素。

作者:李毅艺 单位:吴川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罗永常.从沅水到黄河[J].湖南:湖南党史,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