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活动总结范例6篇

马拉松活动总结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1

2016年3月25日至27日,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暨科技文化交流日活动将在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拉开序幕。届时,松山湖(生态园)将与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一起奔跑,向外界展示其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以及锲而不舍的马拉松精神。

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据了解,本次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共设四个项目,分别为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8公里迷你马拉松,5公里嘉年华欢乐跑,预计将有运动员、赛事工作人员、新闻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等总共超过2.5万人参与活动。赛事最终选定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松山湖(生态园)作为赛事的起点,并根据不同赛程设置了不同路线,务求让广大运动爱好者有着畅快运动体验的同时,也让大家有着赏心悦目的东莞城市运动之旅。

国际马拉松赛事缘何选择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松山湖(生态园)地处东莞几何中心,除了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旖旎的自然风景外,还在于园区近几年来迸发出的科技创新活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致力于发展模式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松山湖(生态园)因此顺势而生。从诞生之日起,园区就肩负起推动东莞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从成立至今,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创业精神,催生了梦想,诞生了奇迹。这里,从一片农田果地、荒郊野外,发展到如今研发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迄今,园区累计引进华为机器、中集集团、宇龙通信、生益科技、易事特、长盈精密科技、普联电子、正业科技等一大批优质项目。

不久前,松山湖(生态园)公布了2015年的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约1570.54亿元,同比增长24.01 %;预计税收总额79.73亿元,同比增长83.56%。过去的一年,园区的优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了“生力军”作用,生益科技、华贝电子、大学创新城建设有限公司、红珊瑚药业、中集创新产业园获得2015年园区企业投资突出贡献奖;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获得2015年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突出贡献奖;瓦力科技、尚睿电子、一一五科技、博迈医疗、艾斯迪新材料负责人获得2015年园区青年创业典范奖。

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并有51家企业进入广东省高企培育库。2015年,松山湖(生态园)成功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年专利申请总量3662件,授权专利总量2135件,分别同比增长24.98%和35.81%,松山湖(生态园)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东莞全市第一。园区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高科技企业约500家,园区上市和“挂牌”企业总数达18家,上市后备企业总数14家。2015年,园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从之前的52位,跃升到目前的30位,并在前不久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展现“马拉松+科技”的双重魅力

到2016年,园区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这15年间,园区创新驱动发展也走过了“蝶变”之路。纵观园区的创新发展史,靠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是永不懈怠的努力,这与马拉松精神如出一辙,与马拉松精神交相辉映。

值得期待的是,本次国际马拉松赛事也将是松山湖(生态园)展现其魅力和实力的机会。在本次活动中,主办方将致力把科技与运动相结合,在马拉松赛事中融入科技元素。届时将组建科技、体育、文化等名人方阵参加马拉松,充分展现“马拉松+科技”的双重魅力,打造科技、文化、体育三结合的国内知名活动品牌。

本次赛事将在多处体现东莞及松山湖(生态园)的科技元素。比如,赛事博览会及沿线有无人机表演,赛事起点有机器人发令,途中有机器人拉横幅助威,终点有机器人端盘颁奖等。

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近期,除了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事,“莞式反转”同样引发外界关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莞经济增速曾一度面临挑战,最终却转危为机、逆势飘红。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回顾“十二五”,最欣慰的是“东莞稳住了”,并逐渐保持了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5年东莞预计全年GDP达6275亿元,同比增长8%,进出口增幅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展望“十三五”,徐建华表示,未来将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徐建华强调,要加快建设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重大区域创新园区、平台和载体,积极构建“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一场马拉松,一旦站上赛场就不能退缩,必须努力成为胜利者。“十三五”已拉开序幕,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毅然肩负起推动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瞄准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兰州国际马拉松赛 精神 体育软实力 城市品牌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121―04

前言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兰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和兰州电视合直播,国内外几十余家电视台转播。经历了3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较高的竞赛水平为重点、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的格局,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西北部地区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城市之一,并且兰州处于亚高原地段,使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成为亚高原地区的马拉松之一。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从2011年7月3日首次成功举办,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评为“最佳马拉松赛事”和“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金牌赛事”,并升格为全国积分赛。兰州国际马拉赛连续3届成功举办以来,为兰州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赛事活动,影响人们的体育意识,改变人们对体育淡薄的思想观念,加强了兰州城市体育软实力。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马拉松赛和城市体育软实力的文献资料,参阅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官方网站、中国马拉松官方网、兰州报纸等媒体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评述,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马拉松精神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探究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对提升兰州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作用。

1 体育软实力

1.1 体育软实力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Joseph Nye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指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勃兴的现象。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和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道德规范等。而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体育领域蕴涵着大量的软实力因素。

体育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体育领域里产生的,或者通过体育运动的某种具体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促使其他国家受到影响和感染而产生的一种能力。

简单地讲,只要在体育领域或者通过体育运动的某种形式所产生出的思想、政治、文化吸引力和精神力量都应属于体育软实力的范畴。每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显示了兰州市体育硬实力显著增强,而且表现出其体育软实力影响也在不断扩散,同时提升了兰州在国际、国家和地区体育环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并且使兰州在体育领域里有所展望,使兰州的竞技体育有所回升。以兰州竞技体育带动起甘肃以及西北地区的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起来,并与全国发达城市竞技体育相比拼。并加快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的步伐。

1.2 体育软实力的作用

1.2.1 关联作用

体育软实力是由不具有物质形态的事物所构成的,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包括了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体育的关联不仅表现在体育内部,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在城市经济转型和社会人文环境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2.2 共赢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寻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前景不错的体育项目;而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良好机会发展体育事业,这样为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了体育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新增长,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体育软实力的优化,体育软实力是一种能够长期互利共赢的实力。

1.2.3 提升作用

体育软实力包括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管理制度等多种内在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决定了城市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效率等方面。体育作为一项能够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活动,体育软实力建设是城市品牌的灵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体育软实力的认识提升到一定的档次。从而不断丰富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精神需求。

2 兰州国际马拉松精神的理解

马拉松赛作为奥运会以及世界级田径大赛的主要竞赛项目之一,体育精神与马拉松精神的本质内容不谋而合。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马拉松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之一,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吴经国曾将马拉松的精神归结为三点,即“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精神,同舟共济的精神,要人助先自助的精神”。兰州国际马拉松将之进一步提炼总结为“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作为赛事的核心精神。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精神内涵可以归结为“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的友谊精神,马拉松不仅吸引众多参与者,还感染着更多观众,渗透到整个城市,塑造了城市马拉松精神,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诠释。

马拉松赛产生的综合效应,为兰州发展奠定基础,也带来新的活力。兰州是一个极具崛起的城市,必然是一个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城市。以活力与文化相融汇,形成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这与“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异曲同工、互为印证。立足弘扬兰州城市精神和培育城市主题文化,以马拉松赛为彰显的平台和连接的纽带,汇集各方发展之智,凝聚各方发展之力,塑造城市发展之魂,实现城市精神的再升华,快速提升城市发展的体育软实力。

2.1 “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

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还是一种教育方式。它不仅表示在运动中要不畏强手、奋斗到底,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这些本真、朴素、进步、精炼的理念,折射出马拉松运动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这种丰富的哲学理念体现出闽南人“爱拼才会赢”人生格言,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也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永恒的核心价值,2011年7月,由88尊雕塑组成的“永不止步”马拉松雕塑群在滨河路上亮相。雕塑取名“永不止步”,寓意“长长久久,永不停息”,这不仅表明了马拉松赛将年年举办的决心,更凸显着兰州这座城市朝气蓬勃、奋发不止的城市精神。

2.2 “同舟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

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在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之初就主张:“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人的均衡发展,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序言中,也讲到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教育作用,其一就是使参与者具有集体责任感。

毋庸质疑,奥林匹克运动拥有巨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其号召团结的精神内核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的“更团结”,是人类对奥林匹克和平理想的深切呼唤,是希望在新世纪以更加空前的团结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马拉松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灵魂之一,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并不是代表个人主义,而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个运动项目上的集体主义,集体间的团结协作正是马拉松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2.3 “互助互爱”的友谊精神

在现代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历程中,马拉松赛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通过活动达到个体健身强心的目的,其最高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凝聚在一起,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谐、进步的目的。“胜负是暂时的,友谊是长久的”符合马拉松精神的发展宗旨。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是一个运动健儿公平竞争的舞台,也是兰州人民发展友谊的平台,将古老马拉松运动同兰州新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冲破了语言的障碍,忘却了文化的隔阂,倾心交流,和谐相处,共建友谊。无论运动员在赛场上直接对话,还是各国领导人在兰州的友好会晤,使世界人民共同沐浴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和谐友谊的光辉。

3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对提升兰州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价值

兰州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发展中城市之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兰州市体育软实力,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核心价值观。通过连续成功举办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每一届都会把马拉松赛核心精神传递到每一位参赛者和观众心中,以至于传递到西北地区每家每户,使人民感受到马拉松的魅力和体育的奥秘精神。融入兰州市民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者的全过程,满足广大马拉松爱好者提高身体基本素质和丰富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着眼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促进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民的全面发展。这些无疑均有益于充实兰州城市体育的软实力。

3.1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成为推动城市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拉松赛的目的是在全民健身中广泛传播“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的友谊精神。兰州国际马拉松不仅为职业优秀选手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为业余选手提供与职业选手同场竞技的绝佳舞台和比拼机会。在每年的赛事举办以来,不仅仅参赛人数持续上升,报名参加不同赛段的人数也成倍地增长,从2011年创办伊始的1万多人,到2013年比赛报名参赛达到3万多人,充分反映了广大市民对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爱好程度;比赛的种类主要包括5km、10km、半程、全程,到2012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基本格局变为“四项赛事,三个活动”。最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举办马拉松赛,直接推动了兰州市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健全的市民,包括残疾人在内所有爱好马拉松赛的运动员都可参加。该西北地区的人民提供一个展示个人体育竞技能力的大舞台和交流平台。

在马拉松开赛之前,很多本市的企业单位、学校都提前组织职工、学生进行训练、选拔,组成强大阵容参赛,以此展示企业单位、学校的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职工、学生体质。外地的参赛单位也不敢怠慢,纷纷进行着对马拉松赛赛事训练计划。同时举行各种热身活动,如市妇联每年均组织“巾帼健身跑”比赛和一些单位组织的集体或团队的健身操比赛等,每次均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上千名妇女参赛;兰州市商贸协会每年也组织商贸界企业的上千名员工举行热身长跑活动,为马拉松造势,并且,商贸界还组织并赞助各单位每年几次的体育各项比赛,包括马拉松赛;各街道办事处也组织辖区成员定期参加跑步活动。

在马拉松精神的指引下,市民的健身热潮明显增强。在市民的倡议下,有上百名长跑爱好者参加的“兰州长跑俱乐部”得以适时成立,各行各业组织的室内马拉松、登山马拉松、妇女马拉松、自行车赛等活动接连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将近三个月时间,全市组织开展较大型的各种以迎接马拉松赛为主题的体育健身活动几十场次,参加人数千名以上人次。马拉松精神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把兰州市变为运动之城,这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精神魅力,也是市政府给市民打造的运动舞台。

3.2 兰州马拉松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兰州在打造“五新兰州”,就是要大力打造“创新兰州”、“宜居兰州”、“平安兰州”、“文明兰州”、“幸福兰州”,总的归结为和谐兰州。

和谐是兰州城市体育软实力的重要价值体现和文化感召力所在。和谐社会不仅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人体自身的和谐健康。

马拉松运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友爱。体育运动特有的凝聚力,能使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不同社会见解的人们,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同场竞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和世界的长跑爱好者,每年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也积极组团参赛,马拉松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一座和谐桥梁,是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共同拼搏的真实写照,可见,马拉松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和谐健康。

3.3 兰州马拉松赛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精神不仅磨练运动参与者以及整个市民,也渗透整个城市,是马拉松之精神与城市之文化内涵深层的融合,增添了兰州城市文化内涵的新元素,也是兰州城市的一个闪亮点,成为兰州城市品牌建设有利的后盾。凸显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兰州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比不缺少的因素。

城市名牌的打造必须具备3个条件:好的选材、顶尖的创作团队、后期的策划宣传及推广,三者缺一不可。兰州国际马拉松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的办赛模式。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兰州城市品牌影响力,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旅游推介会,体育博览会和其他方式,从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使兰州展现出新的面貌,让世人了解兰州。

在选材方面,以马拉松赛为突破口,积极打造闽商特色的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和运动休闲城市,同时,兰州源远流长的闽商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兰州城市品牌影响力。

在合作伙伴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要与国际马拉松协会、中国马拉松协会结成顶级合作伙伴和其他市场合作进行市场开发,依托各种丰富的市场资源,选择与有影响力和信誉的大赞助商合作。

在推广策划平台方面,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比赛,而是通过创办国际一流的体育比赛,搭建一个宣传兰州、扩大兰州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平台。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在推广策略融合更多的媒体,包括境内外的国家、省和地方电台以及网络媒体,充分发挥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贯穿整个马拉松赛事前后的推广策划,推广展示兰州城市品牌的各种特色,以打造大型赛事为重点的旅游业是推广城市品牌的另一方式。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显示,从第二届比赛开始,由旅游部门招徕、接待的外地(含境外)参赛者,就达到千余人,占外地参赛者的半数以上,他们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埃及、英国、芬兰、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打造城市品牌的策略,不断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完成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3.4 兰州马拉松赛促进与南方发达城市体育交流和合作的最佳平台

兰州马拉松赛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地缘的优势,发挥兰州的“两个历史性”作用,把赛事办成西北地区体育文化、经贸交流的最佳平台。

从比赛方面,南方地区包括俱乐部、协会等积极组团,通过“西北游”途径参赛,开创西北与全国体育交流的先河。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区的马拉松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赛事的行列,以及参与赛事的服务保障。

通过马拉松赛,西北体育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赛事的各项活动都为马拉松爱好者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参与、展示的空间,形成了大西北交融互动和共同参与的良好气氛。

3.5 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赛事格局的规划与建议

在每年的赛事举办以来,不仅仅参赛人数持续上升,报名参加不同赛段的人数也成倍地增长,从2011年创办伊始的1万多人,到2013年比赛报名参赛达到3万多人,充分反映了广大市民对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爱好程度;比赛的种类也在增多,从最初的单一的马拉松赛,包括5km、10km、半程、全程,到2012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基本格局变为“四项赛事,三个活动”。

四项赛事,即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兰州国际半程轮椅马拉松赛、10km轮滑比赛和海峡两岸城市马拉松邀请赛。

三项活动分别为马拉松市长论坛、马拉松圣火点燃仪式、马拉松展览会。比赛当天,现场还将举办马拉松拉拉操大赛、马拉松摄影大赛、马拉松嘉年华等配套活动。最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举办马拉松赛,直接推动了兰州市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健全的市民,包括残疾人在内所有爱好马拉松赛的运动员都可参加。

4 结束语

兰州国际马拉松精神作为兰州社会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内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在推动城市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促进与南方发达城市的体育交流和合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凸显其在提升兰州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20-36.

[12]舒盛芳.中国体育软实力建设成就及其战略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1.

[3]苗治文,李伟,李勇勤等.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75.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3

谈及马拉松,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就两眼放光,打开的话闸倾泻而出。马拉松对于毛大庆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多的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需要”。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中毒问题、是上瘾问题”。

孤独跑者

从2013年的布拉格马拉松,开启毛大庆的人生马拉松历程,如今,他已经跑完了十三个全程马拉松。在这十三场充满艰辛与憧憬的马拉松中,毛大庆难以忘怀的,则是2013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拉松。用毛大庆的话:他近乎是在用苦行僧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人生第二个马拉松。

这场马拉松对于毛大庆而言,完全是个偶然。学建筑出身的毛大庆,同时也酷爱历史,于是对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兴趣,已经由来已久:列宁格勒保卫战、圣彼得堡和东宫的建筑美、安福尔巡洋舰的威武、从彼得大帝到列宁再到二战的硝烟……“伟大的历史、无尽的故事都充满在这奇妙的风景里。”毛大庆说,“所以当教练突然告诉我,要我去那里跑马拉松时,我就想,以跑步的心态去观赏那座城市,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毛大庆回忆,圣彼得堡这是他的第二个马拉松,之所以要再一次挑战自己,是出于一种好奇与向往的心态:好奇着自己主动地去面对这种痛苦是什么样的情形;向往着能够重温着再次跑完全马后的快乐心情。“因为第一次马拉松,是在助跑者、教练,还有很多参赛的中国跑友,以及很多的观众的帮助下,我跑完了全程。”因此毛大庆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再次去征服这样的极限的事情,“我一定要靠我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次真正的马拉松。”

带着对于这座伟大城市的憧憬,对于再次感受快乐与希望的憧憬,对于挑战自己极限以及种种好奇心,毛大庆出发了。

但是毛大庆没有想到,迎接他的不是诗意的憧憬,而是一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

圣彼得堡的这场马拉松,是一场小型马拉松比赛,只有不到一千人参加。此次赛事组织非常简单,观众也非常少。加上当地硬件设施很不完备,补给严重缺乏。比如在正常情况下,马拉松赛程中,除了起点和终点提供水和其他饮料外,在比赛路线上,每隔五公里都会有一个饮料站。但是在圣彼得堡马拉松赛程中,只有几个简单的供水点。

“由于这场马拉松参赛人很少,整个跑的过程中,沿途缺乏补给,没有观众,周边的跑友也很少。整个过程的孤独难以形容。”毛大庆回忆:“到半程后喝上一口水竟变成了一种奢望。”对于当时还没有太多马拉松跑步经验的毛大庆来说,相当于极限挑战。

“现在在开跑之前,我会做充分的赛前准备。我知道要补充哪些营养,做些什么样的准备运动。”但是在参加圣彼得堡这场马拉松的时候,因为刚刚开始跑,毛大庆回忆,当时完全没有赛前准备,“加上当时我的跑步姿势也不对――由于小时候登山的缘故,所以我的脚是呈现‘外八字’的。用这种步态去跑马拉松,会导致浪费很多能量,跑步的效率很差。关键是,不好的跑姿可能会使你受伤和疲劳。”毛大庆笑道,“当然现在已经矫正过来了。”

种种意外让圣彼得堡成为毛大庆记忆中刻骨铭心的一次跑步体验。当时正值仲夏,烈日当空,马拉松沿线的河边没有任何遮挡。因为参赛人数不多,绝大多数时候,路上只有毛大庆一个跑者。毛大庆回忆,跑到半程时,实在口渴难耐,情急之下,他只能从垃圾箱里去刨前面选手丢下的矿泉水来喝。

当他跑到三十多公里时,已经精疲力竭。毛大庆清晰地记得,当他跑进一条无人小巷里,四周一片寂静。突然,他听见一阵叫喊,抬眼望去,在路边住宅楼里,有位俄罗斯老婆婆站在阳台上,正在冲他手舞足蹈地大声喊叫。不懂俄语的毛大庆,起初“以为自己跑错了赛道”。但在第一刹那的惊慌之后,毛大庆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振奋。阳台上老婆婆热烈的神情和高亢激动的语调一直没有停歇,毛大庆相信老婆婆是在给他加油。这个画面变成圣彼得堡马拉松的完美记忆,从此铭记在毛大庆的脑海中,“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孤独的跑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完成了这次极限运动。”

当毛大庆在历经孤独的磨砺跑完了马拉松全程,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圣彼得堡东宫广场时,迎接他的是期待中的成百上千观众的欢呼与喝彩,这应该是一个马拉松跑者最大的成就感。“孤独和磨砺是最好的激励。”毛大庆这样总结对圣彼得堡马拉松历程。

“没有一次马拉松是充满的,往往总是充满痛苦和挑战的。之所以说孤独之美、磨砺之美,就像马拉松,因为只有当你跑过之后,你获得的将是无比的胜利和无比的宽阔。”毛大庆说,“我们人生会经历很多这样的过程,做一些事情没有观众,也没有人喝彩和认可,但是如果你能够奔向目标,那么,孤独与磨砺带给你的力量将会是强大的。”

用心丈量

2014年新加坡日落马拉松,是毛大庆征服的第十一个全程马拉松。整个过程,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但在赛程中的每一个角落――东海岸、滨海南、金融区和大剧院……都触动着毛大庆记忆的神经。因为对于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将近二十多年的毛大庆来说,这座狮城,承载着太多的回忆。而二十年后,他却用脚步来怀念着这座城市,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丈量着二十年的黄金岁月。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新加坡人跑马拉松的安静,讲究秩序。周围的跑友都在安静地跑着,仿佛在听着自己的心语。由于比赛是在夜间进行,所以观众很少。沿途在海滩上休闲度假的人们和海鲜摊位上的老板,很乐意为他们这些跑友递上冷饮和啤酒,同时伴着热情的鼓励。毛大庆记得,沿途的志愿者非常辛苦:从第一天下午准备着各种赛程的出发,如残疾人出发、10公里出发、全程出发、半程出发以及终点区域的服务,他们要持续值守16个小时以上。最使毛大庆感动的是,一路上志愿者都在充当观众,不停滴喊着:Keep going、Go on a way!

“马拉松的另一个意义,是文化层面。每一个马拉松的过程,在某种角度而言,或许是对于一座城市的检阅与巡视。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到一座城市去旅游,但是往往很难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一座城市。”毛大庆说,“所以,虽然我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即使对于如此熟悉的城市,当你用脚步去跑过时,那种感受是很复杂的:二十年前,我抱着年轻的梦想,来到了这里;二十年后,我带着中年人的坚定,用脚步丈量着曾经的记忆。”

同样的感受,也发生在2013年的北京马拉松之行。对于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毛大庆来说,三分之二的赛道――天安门广场、西长安街、三里河……都是毛大庆小学、初中、高中经常自行车来来往往的地方,用他的话讲,“这些感受除了马拉松之外,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给你带来这样的感动。”

企业活力

在毛大庆看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马拉松都有着相通之处,毛大庆概括为“慢节奏”。就像他最初跑马拉松的时候,最难做到的反而是跑慢。学会跑慢,其中跑步节奏的控制、步距的掌握、肌肉的反应都是有着科学的要求。毛大庆说,这就像做企业,“马拉松慢节奏的跑与企业循序渐进的发展,有着相通之处:经营一家企业,甚至干一个行业,确实就像跑一个马拉松,因为这个过程会经历很多问题,经历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多障碍,解决这些并不是发猛力就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还可能用力过猛了,还会带来很多危险。因此,做企业,更重要的是一种均衡与平衡,就像马拉松中有节奏地、适时地调整你的速度一样,企业强调的是有节奏匀速的增长。”

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把运动作为万科的标签并不为过。从爱好登山的王石,到登山和爱长跑、爱骑行的郁亮,再到跑步“上瘾”的毛大庆。但在万科,运动并不止于万科高管。在万科集团,目前有一万八千人在参加着长跑。2014年的9月12日,北京・城市乐跑赛将在北京奥森公园发枪起跑。

当企业员工的年龄跨度不断增加的时候,沟通代沟是管理者最为头疼的事情。“只有一种语言能将这些出生在不同时代的人联系起来,就是健康和活力。”毛大庆说,“现在企业里的员工,已经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这些年轻的员工和中年的领导者,怎样才能够共鸣呢?――唯有运动,是不存在年龄的差距和界限的。”

“在万科内部对于跑步是没有任何福利,因为让员工爱上跑步,这就是最大的福利。”毛大庆笑言。毛大庆跟记者现身说法,前不久,他跟新招聘的300多名大学毕业生交流时,就自信地跟他们说:“我的身材和精神状态不比你们差。”他甚至挑战他们:“你们有敢同我去跑马拉松的吗?”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4

道路两边美丽的风景是长跑运动的绝佳附着物,它有时甚至还会决定你愿不愿意去跑。因此,在哪里跑步也常常成为跑步的人出门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一些漂亮的景观城市找到令人心情愉悦的跑步路线其实不难,海滨城市厦门是其中一个。曾经“渔舟唱晚”的筼筜湖边、挑战体力的东坪山上、临海的厦大上弦操场或者文艺小岛鼓浪屿,都经常被跑步者拿来推荐,但最知名的可能还是环岛路。厦门环岛路从会展中心至白城沙滩的10.5公里路段是这个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主要赛道,道路干净平缓,一边海浪涛涛,一边是棕榈成排的城中绿林,沿线空气清新自然。

美丽风光伴跑成了厦马的一个金字招牌,这与厦门对自己旅游城市的地位非常契合。在深圳从事生物医学干细胞行业的兰子会在1月份抵达厦门,第三次参加厦门马拉松,“这里的赛道非常漂亮,组织很好,沿途的观众也很热情”,她在去年的上海马拉松中获得参赛女选手第17名的成绩,成为了马拉松国家一级运动员,跑厦马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蒋凡来自上海,他没有抢到全程名额,报了半程。新一届厦马的全程名额有2万人,在45天内被抢空。蒋凡前几个月加入了好友David在2009年9月于上海徐汇区创办的乐跑俱乐部,开始训练跑步,目前这个俱乐部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名会员。

为了让菜鸟级的爱好者也能体验跑完全程的成就感,厦门马拉松特意将关门时间延迟成了7小时,这比国内城市马拉松普遍晚了大约一个半小时。也有外地热衷“集邮”的参赛者是为了收集奖牌而来。

厦门马拉松增长速度飞快,其参赛人数在十年前是一万多人,现在已经翻了五倍,福建本地的参赛者一直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主力军。厦门马拉松在2003年圆满完成启动过程,它是一名后起之秀,只有十年的成长时间,比多数国内同类的城市马拉松赛事起步晚,但表现不俗,现在能与拥有31年历史的北京马拉松齐名。

漂亮的跑步环境为厦马的传播添加了助力,但这还不构成其形成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去年11月的杭州马拉松在西湖边开赛,西湖是那么美丽,可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杭马成了一位蹒跚的老者,老年人的锣鼓队、商家卖力吆喝的劲暴音乐与无节操的巨幅商业广告掩盖了西湖的魅力,它吸引不到数量可观的外地参赛者,而本地民众也有很多人对马拉松不甚了解。文章中对杭马老迈的论断是与厦马对比后得出的。

再美的景观都需要落地的调配,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来量身订做一个“马拉松套餐”,让马拉松符合当地文化特色才是长远之计。厦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思杰从2005年开始接手策划厦门马拉松的市场运营,他是广告学出身,是见证厦马发展最主要的推手之一。他今年计划为杭州马拉松打出情感牌,以“情”为主题牵出杭州的城市气质线,因为杭州历来是受江南才子佳人眷顾的浪漫之都,如果和杭州当地赞助商合作成功的话,情侣们将可以在马拉松上共戴红绳跑步。

而厦门马拉松被张思杰看成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公益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他哺育厦马的方式,也是厦马得以拥有今天面貌的重要原因。在接手厦马的第一年,张思杰通过寻找赞助商筹来的费用比前两年少,少的钱实则用来夯实真正的市场化,而后者在他看来是滋养公益的坚实力量。与建发、361度以及特步的合作被他描述为“盘大盘子”的磨合过程,他需要挑选默契的“磨盘者”,因为马拉松必须接收“有实力,又愿意真正为社会做点事,不是特计较营销得失”的企业来参与,相互之间合作得久了,就会对马拉松产生感情,就像一个男人对家庭产生了责任心。

这个孩子长得很壮实。根据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所2011年的统计数据,厦门国际马拉松赞助市场价值为6691.66万元,其中电视转播价值为6476.85万元,现场赞助价值为214.81万元。其总价值相较2005年时增长了接近4倍。

价值的增长通常可以反映赛事知名度的增加以及美誉度的提升。厦马美誉度的衡量指数则来自人们在听到赛名后的情绪表现,它不是直接体现在资金上,但能让投资商的投入更有效,附带更高的商业价值。建发集团对厦门马拉松的总赞助在社会上被称赞为具有长远眼光、且有责任心的企业行为。

现场参与者才能感受到那些统计数据所意味的现实变化。厦大体育教师黄力生连续十年参加厦门马拉松,第一次的经历与现在相比有很多不同。那时的环岛路边风景还不美,全是土方、草莓田,甚为荒凉。路上的饮水站设置也不人性化,5公里设一处,不是现在的1公里设一处,那些来将跑步当野游的凑热闹的人,迫不得已跑了5公里去喝水。黄厝与会展之间的铜像也是2005年才出现。志愿者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总之似乎一切都在变化,变得更贴心更隆重。

对所在城市给予积极的回馈,是一场优秀的马拉松作为公益赛事的社会价值。厦门马拉松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这座旅游城市的一面坚毅性格,让它更开放乐观,也更健康。黄力生举了一个例子,今年下半年湖北与上海的高校都发生了因为学生跑步猝死,而导致校方正常的跑步活动被取消的事情,这引发了对现在学生身体素质的社会担忧。对厦门来说,它的健身状况与这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厦门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增加了体质考试这一项,同时,黄力生在厦大开设的马拉松课程在近十年已经培养出两千多名长跑爱好者,他在社会上通过阿迪酷跑团与特步特跑族招募到的跑友,超过6000人。这些正在跑步运动的身影是厦门这座城市正能量的传递者。

国际一流的马拉松赛事,比如伦敦马、柏林马,都在将体育由视觉运动的激情中抽剥出文化的属性,它们在和商业的合作中承载了公益与人文,而厦马也必将跟随这个潮流。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马拉松赛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822.8;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8-02

目前,马拉松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城市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拉松赛事的本身来看其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价值。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人们讨论更多的是马拉松赛事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但是,由于马拉松赛事自身所具有的公益性,使无论是从城市社会效应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马拉松赛事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马拉松赛事对于促进城市体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马拉松运动开展的时间、运动水平以及普及程度等方面虽然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还有着一定差距,但是,随着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运动的兴起,我国民众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意识不断增强,并且马拉松赛事在很多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3年年间,我国参与马拉松运动的人数从最初的40万人增长到了75万人;而在2015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达到了134场,而参与人数更是达到150万人,这表明我国参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人数实现了快速增长。从我国七大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来看,参赛人数在不断增加,从2011年开始,厦门、香港、甘肃、珠海四地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数快速增长,增幅区域平稳;北京、上海、扬州三地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数相对稳定,特别是参与北京马拉松赛事的人数稳定在3万人左右。这直接反映除了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表明我国推广马拉松赛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马拉松赛事举办中,对参与人数的有效限制,确保赛事的高效、高质量开展,这也是参与各地马拉松赛事人数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激发了举办城市人民群众参与马拉松赛事的热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体育精神传播与发扬,使举办城市展现出了更好的精神面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在马拉松赛事举办当中,大多数马拉松赛事都以城市特色为基础,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厦门马拉松赛事开展的时间比较长,并且给厦门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数据显示,在2013年12月31日至2014年1月3日短短4天内,马拉松赛给厦门市带来的旅游、餐饮、零售等各项经营收入达到2.61亿元,2003―2014年12年g,马拉松给厦门市企业带来的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为15.60亿元。并且这种收益正在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指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对举办城市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

(一)宣扬体育精神

马拉松是一项有趣的体育经济活动,其缘起主要是为了纪念菲迪皮茨将雅典战胜入侵者的消息传回雅典。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专门设立长跑这一项目,并将菲迪皮茨跑完的42.193公里作为长跑的距离,马拉松也由此得名。对于马拉松竞赛,有人指出,马拉松竞赛是孤独的竞赛,是自己与自己的争斗。精神的力量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拥有的。马拉松爱好者在参与马拉松比赛当中,需要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因此,参与者自身的精神的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成为优秀的马拉松选手的基本条件。因此,马拉松并不简单是的跑步,而是在参与的过程当中培养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二)引领时尚的健身方式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我国田径协会的相关赛事的日历,客观的反应了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有马拉松赛事22场,2012年我国托马拉松赛事为33场,2013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为39场,2014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为51场,2015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为134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马拉松赛事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着每一场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办,在我国爱好跑步运动的人群与日剧增,“全民跑步热潮”不断涌现。在新华社与2013年评选的中国体育十大新闻当中,“跑马拉松已成为健身新时尚”,全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受社会大众欢迎的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三)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健康的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其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能够更加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把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科学的生活、良好的社会关系,并在社会发展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会发展中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当马拉松赛事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时,马拉松的价值就超出了赛事、活动本身。在进行城市文化建设当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有品位和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现代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当中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之外,还必须要有朝气和激情;在城市建设中,健康的城市理念也会因为马拉松赛事在广度以及深度上的延伸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三、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效益

(一)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体育旅游是当前社会中的比较热门的旅游业态,它能够将体育建设与旅游愉悦身心进行有机结合,使旅游释放出更大的魅力。在2010年举办马拉松赛事的20座城市当中,其中的19个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充分表明了旅游和体育进行有机结合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动向。在现代社会当中,体育与文化、艺术一起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内容。很多城市在举办马拉松比较赛时,赛道选择围绕着旅游景点展开,这样不仅提高了马拉松赛事的知名度,同样也使城市旅游得到传播。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个动态、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是旅游游客的增加。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城市旅游资源,保持城市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二)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

马拉松赛事发展最明显的变化是对体育产品的消费,这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从马拉松体育产品的技术含量来说,体育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这一行业。马拉松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能够所在城市带来广告、电视直播等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促进城市在科学技术、城市建筑、商业、交通、新媒体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进步。在马拉松赛事期间,大批运动员、记者以及游客的涌入,促进了城市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财政收入。

(三)加强城市间的经济交流

开展马拉松运动能够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马拉松是国内不同区域、国际之间大量人流、物流以及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城市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的纽带,既可以为马拉松举办城市带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能够加大宣传城市文化,且使马拉松举办城市能够通过媒介的宣传进入群众的眼线,甚至能够融入国际市场。这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马拉松正在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名片。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增强人们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笑平,刘嘉津,刘海洋.宁波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6,(6).

[2] 杨淑敏,宋兆铭,祝良.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分析――以201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

[3] 张健.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社会效应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6

――这是2014年的“上马”,资深跑步爱好者kaka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跑进全程3小时后的感慨。无论是“菜鸟”还是“骨灰”,无论起因如何、过程怎样,热爱跑步的人们都觉得:一旦开跑,就有一种力量驱使着自己永不止步。

跑出新生活

对于kaka来说,开始跑步源于5年前自己30岁时的生活状态。那时,他和朋友共同创业的公司进入第二年,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余波未散,为公司事务在上海市区内奔波,每天开车的路程都有200公里。过度疲劳,身体每况愈下,根本没时间参与群体运动;而跑步所需条件特别简单,从家门口的马路就可以开始。

身体的好转、对生活节奏和情绪的控制,是跑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跑步训练计划,每天的生活必须过得有秩序,吃饭、休息都是定时的。当然,跑步对意志的磨练、性格的塑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在长跑的过程中,身体免不了遇到很多个“崩溃点”,而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常有这种时刻,坚持下来的精神收获、激情的燃烧,打磨出人性坚韧的力量,是可以在各个层面互相传递的。跑步,帮助他走出了低谷。他认为:“跑步是中年人战胜危机的一剂‘良药’,我‘服药’的时间较早。”

48岁的卢剑华正处于kaka所指的年龄段,但他的看法与之不同。在卢剑华眼里,跑步是一种调剂工作的休闲方式。担任中信泰富副总经理职务的他,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随身带着跑步装备,上马作为“主场”,他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定要参加;国内的北京、厦门、香港,国外的东京、首尔等地的马拉松,他也常常上阵。在工作和跑步之间的切换,让他觉得充实。虽然作为企业高管,工作常常很忙,但他坚持每一两天就要跑上10-20公里。最近几次马拉松赛,他的成绩保持在3小时45分左右。圈内跑友评价,以他的年龄和职务,这个成绩很不错;同为地产公司高管,同为“65后”,万科公司的“运动总裁”郁亮去年完成北京马拉松的成绩也差不多如此。

和万科一样,在中信泰富,跑步也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30余人组成了长跑兴趣小组,除了平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还会共同交流关于跑步的心得。“虽然我们不像万科那样强制管理团队要跑马拉松,但我们追求的精神是一样的: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开始一直到结束,中途要经历许多年、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个过程就如同马拉松一样,必须有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才能达到目标。”中信泰富投资计划部总经理吴军这样说。

吴军比卢剑华年轻10岁,是中信泰富跑步兴趣小组的组长。他的第一场全程马拉松完成于2002年,那时这项运动在国内还相当冷门。凭着一直以来喜爱运动打下的身体素质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目前已经跨入3小时以内,2014年柏林马拉松的成绩是2小时54分。而他参与的长跑团体“土人登山”,几乎每次组团出战都能拿下国内长跑赛事的前三名。

“我现在一拿到新年的日历,就要以跑步比赛的时间点来规划全年的日程。”吴军说。因为工作的特点,晚上的应酬比较多,工作日他都在清晨跑步;而到了周末,常去参加朋友们组织的各种跑步活动,跑完大家聚聚吃个饭聊个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连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没有;在妻子的“强烈抗议”下,他现在每周末的跑步活动时间压缩到了两个半天,终于能在跑步和家庭上取得平衡了。同事评价他是个“跑步疯子”,一到了跑道上就如鱼得水。跑步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坚持就有奇迹”

“在跑步这件事上,我是个缺乏天赋的人。”kaka这样评价自己。跑步8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全程马拉松在厦门以4小时36分完赛。这次比赛前他做了最周全的准备,结果证明,认真的态度让结果不会太差。他评价自己具有典型的“理工男”气质,喜欢有序的规划、严格的执行、有把握的必然结果。

在开始马拉松的前2年时间内,他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周按时跑步,成绩也缓慢地提升。2010年的上海马拉松,他以4小时18分完赛。

2011年的夏天他下决心要参加第二年在北京的TNF100越野赛。那场比赛是当时全国最顶级的越野赛,100公里组只有200个精英名额,报名要求是必须有3场3小时45分以内的全程马拉松成绩,而在计划参赛时他刚刚能跑进4小时。整个夏天他都在世纪公园苦练,无论高温还是暴雨,他从未懈怠。他回忆,当时没有好的训练方法,只是想去参加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比赛,只想看看在天赋和努力的较量中,老天是否会给努力留个位子。

与训练相配合的就是减重。在“每轻1公斤,马拉松比赛成绩提高3分钟”的“理论诱惑”下,kaka计划把体重从84公斤减到74公斤。整整10公斤的减重,在三个月高强度的训练和饮食控制下,他成功了,而当年的北马他也真的跑出了3小时29分。

2011年的上马,他跑出3小时26分。赛后聚会时,一位跑友当面问他最终究竟能跑多快,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至少跑进3小时。其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跑进3小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去年上马之后有人问我是不是努力就能跑进3小时,我说是的。他说要多努力,我说不知道,只能告诉你我的情况:在过去3年时间内,每年我的跑量都在4000公里左右。包括春节在内的所有假期都没有停止过训练,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训练了。”

有很多人都向kaka提出质疑:一个业余跑者追求更快的成绩到底有什么意义?快10分钟、3分钟、1分钟有什么价值?他的回答是:为了能看一下更好的自己。

2013年,他的成绩到了3小时5分。以跑进3小时为目标,在他眼里这5分钟其实是一个不同的自己。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他对自我又整整打磨了一年。“对我来说,这一年的路、这一年的时光、这一年的汗水让我更有效率,更勇敢也更坚强。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我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在更匆忙中建立工作、生活与训练的平衡。曾经的门槛,变成了现在的正常水平。有什么比在生活面前游刃有余更好的选择么?”

他做到了。“看见更好的自己”,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有些抽象?“当你没有达到目标时,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你坚持,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kaka说。

吴军也在坚持。12年前一次跑全程时,他对马拉松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就是“10公里乘以4”,结果跑了1个多小时之后,从上到下全身抽筋,后面一直是在走,收容车紧紧跟在他后面,随时准备载上他。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赛,最终花了5小时26分,在比赛关门前4分钟完成了比赛。后来他的成绩一路提升到3小时以内。

在一次北京100公里越野跑比赛中,跑到十几公里时他就开始呕吐,一路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当爬上山顶时,他坐下来休息,“思考人生”:究竟为什么不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而要来跑这个比赛、这样自虐?!后来一想,“反正跑不死”,于是继续。下山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超越其他人,也不断地互相鼓励,“那感觉太爽了”。最终他以13小时56分完赛。

“在跑步的过程中,想要放弃,你会有一万个理由;但坚持就只有一个理由。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吴军说。

跑出事业来

对kaka来说,全马成绩从3小时30分到3小时的这3年时间里,“运动和生活都进行了急剧的转向”。运动的转向自然指的是更快更好的成绩、更专业的训练方式;而生活的转向,则是离开原先自己的公司,从2013年开始至今他的又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行业,是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工作的对口;而第二次,则是把自己跑步的兴趣变成了事业:创立了互联网运动社区“爱燃烧”。

有人质疑:把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会毁了你的兴趣!kaka回答:这么说的人,不能算真正热爱你的兴趣。“每一件事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两面,如果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消费者,那当然只会愿意去享受它带来的美好舒适;但如果你愿意更进一步,不只消费,还愿意做一个生产者、建设者、执行者的话,那就你就能同时接受它带来的艰难困苦。”他在做的就是这么一个生产者。

kaka表示,他目前的团队成员都是跑步爱好者,而短期内他招聘的条件也必须有“热爱运动”这一条。实际上,像kaka这样从资深跑者转为投身跑步相关行业的创业人士还有不少。近几年来,马拉松等长跑赛事在国内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热门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卢剑华看来,跑步运动的兴起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进步的标志。参加过柏林、波士顿等世界经典马拉松赛事的吴军告诉记者,相比庞大的运动人群,国内的赛事供给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美国每年的马拉松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而我国去年只有50场不到。因此,组织赛事是跑步创业者的一个方向。他举例说,知名跑友“大宝”就成为UTMF(环富士山越野跑)和UTMB(环勃朗峰越野跑)的协办方,除此之外还主办了国内的一些越野跑赛事,可以从赞助费用中分成。另外,还有资深跑友组织铁人三项赛,不从赛事本身盈利,但可以凭借出售比赛用的自行车打开商业之路。

kaka以他的“理工男”思维认为,要做好一件事,关键在于创造完善的体制。因而,他的创业目标是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例如,平时训练该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装备、从哪里召集伙伴,这是他为用户提供的资讯;想参加比赛了,他也能帮你搞定从报名到注意事项、参赛提醒等一系列环节。

kaka坦言,无论是产业还是赛事本身,欧美的马拉松要普遍优于国内。吴军在亲身体验了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后,认为国内马拉松与之最大的差距在于,成熟的马拉松赛事是以运动员为本的,从整体组织到细节都非常注重运动员的体验;“而在国内的赛事里,运动员更像是背景。”另外,在氛围上,成熟的马拉松赛事也远超国内。他亲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波士顿马拉松,2014年已经是第118届,“比赛那一天,真正是整个城市的节日。全程都有市民自发为运动员呐喊助威,许多乐队想要申请在赛道边演出都排不上。在临近终点时,只要你一挥手,欢呼鼓掌声震耳欲聋,那感觉实在太妙了。”相比之下,以上马为例,吴军发现观众有不少是被组织前来的,而且多数只分布在比赛的开始路段,到了后面就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