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例6篇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1

马拉松定于月日举办,为确保赛事等各项活动安全、圆满、顺利举行,做好应对比赛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明确职责、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反应机制。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和赛事工作实际需要,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处置举办半程马拉松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的威胁和危害。完善各项工作机制,防患于未然。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部门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落实各自应急处置工作的各项事项。

3.系统联动,资源整合。按照条块结合的要求,充分依靠和利用各相关部门应急指挥机构、人员、设备、物资、信息等资源的协助作用。

4.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科学应对。

三、分类分级

本方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在马拉松赛过程中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给赛事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紧急事件。

根据比赛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特点,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事件:主要包括因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原因以及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因素引发的比赛不能正常举行、赛场骚乱等突发事件;

2.事故事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公共设施遭到破坏以及赛事组织不严密、安全保障不到位等引发的突发事件;

3.社会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社会不法分子破坏、集体上访、聚众闹事冲击赛场,“法轮功”等不法分子干扰以及涉外突发事件;

4.个体事件:主要包括参赛运动员比赛出现猝死或意外伤亡等紧急事件,以及运动员或观众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交通、安全等突发事件。

四、应急处置工作机构

1.成立突发事件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指挥部设在菱溪路主舞台后侧指挥中心。

2.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十个工作组,分别为(1)综合办公室;(2)综合协调组;(3)竞赛组;(4)安全保卫组;(5)群体事件工作组;(6)医疗卫生保障组;(7)新闻宣传组;(8)志愿者保障组;(9)后勤保障组;(10)善后处理组;(11)配套活动组。

3.赛道每2公里设置应急处置工作点,由所在赛段的裁判、公安、医疗、志愿者共同组成,协同配合。

五、响应级别

1.Ⅰ级响应主要是应对马拉松赛比赛过程中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后果已经导致人员伤亡或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大损失以及出现了社会事件预兆等,导致比赛无法继续进行,需要由市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指挥部组织、协调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确认属Ⅰ级响应的:事发地负责人立即向指挥部报告,指挥部按照总指挥的意见,下令停赛并及时向市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指挥部报告。同时,指挥部要协调指挥,采取果断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优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和阻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的发生。

2.Ⅱ级响应主要是应对比赛过程中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后果已经或可能导致人员或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事件,需要由指挥部处理的事件。

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确认属Ⅱ级响应的:事发地负责人应当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并立即采取先期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救援工作直至停赛。

3.Ⅲ级响应主要是应对马拉松赛事过程中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后果已经或可能导致人员较大损伤,或可能影响赛事的顺利进行,需要由指挥处置的事件。

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确认属Ⅲ级响应的:事发地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并立即采取先期处置措施,然后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救援工作直至停赛。

4.Ⅳ级响应主要是应对马拉松赛事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一般个体事件,对赛事造成一定的影响,赛事组织部门可以处置的事件。

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确认属级Ⅳ响应的:事发地相关部门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六、各部门职责

1.综合办公室

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委宣传部、公安局、区卫计委等部门领导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协助总指挥、副总指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有关指示,协调各工作组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方案,及时掌握各组工作动态,负责信息收集、反馈与。

2. 综合协调组

由街道牵头,区政府办公室、公安局、区委宣传部、区卫计委等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事发地点突发事件现场协调与组织实施。

3. 竞赛组

由运营公司牵头,团市委等单位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处置竞赛中出现的所有技术性问题和事件;处理运动员犯规舞弊等技术问题。当事件性质发生转化时,公安、卫生等部门要主动介入,协同处置。

4. 安全保障组

由区公安局牵头、交通运输局、建设局、消防支队、公交集团等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处置各类安全突发事件;负责维护赛场公共秩序和赛场公共设施的安全;负责赛场以及运动员、领导、嘉宾下榻宾馆的治安和消防安全;注重社情民意调查,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和信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负责道路交通管制、维护交通安全秩序。

5. 群体事件工作组

由区委办公室牵头,公安局、区委宣传部、信访局等部门领导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负责对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信访重点单位和个人、其他组织、团体及其不法分子进行排查、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动态,严密布控。

6. 医疗卫生保障组

由区卫计委牵头、红十字协会、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广体育等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医疗救治和卫生应急处理,保障活动期间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出现参赛选手猝死和其他意外伤亡事件迅速反应、果断处置;负责对参加赛事领导、嘉宾、运动员下榻宾馆、酒店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7. 新闻宣传组

由区委宣传部牵头,体育局、交通运输局、交警支队等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把握正确新闻宣传舆论导向;保障赛事直播信号畅通;预防有害标语、口号以及赛场骚乱场景进入电视直播画面。

8. 志愿者保障组

由团市委牵头,天宁区、教育局、区卫计委等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协助处置意外突发事件;负责配合公安、交通民警管理赛场警戒线、警戒标识;协助医护人员做好对参赛运动员的救助工作;劝导和阻止观众行人、车辆横穿赛道,协助维护赛场竞赛秩序;

9.后勤保障组

由公司牵头、体育局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各级领导、嘉宾食宿保障,活动安排;负责资金、物资、器材、车辆、食品、饮料保障以及赛道安全、用水、用电安全保障;

10. 善后处理组

由体育局牵头,卫计委、财政局、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由体育局牵头专门处理各种运动员发生突发事件的善后问题;运营公司牵头协助办理保险理赔等工作事项。

11. 配套活动

(1)领操、开跑仪式、舞台活动

(2)鸣枪仪式、颁奖仪式

七、应急报告及响应

1.各工作机构、配套活动主办单位必须制定各自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分队,明确任务、岗位、职责及其通信联络方式。

2.赛场各工作机构所有裁判人员、保障人员、服务人员都有协助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义务,当现场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做出反应并向站、点负责人报告。

3.遇有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各工作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应按照“就地就近、边处置边报告”原则,在向本机构领导报告的同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4.遇有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视情况可直接向“110”指挥中心、“120”急救中心、“119”指挥中心报告,但必须及时向指挥组领导补报。

5.各工作机构要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一切过程进行详尽登记,以备检查;对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要随时报告。

八、监督管理

1.加强预案演练。各工作机构要根据本工作机构制定的马拉松赛突发情况处置预案,并在赛前自行组织演练。

2.加强宣传与培训。各工作机构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参加马拉松运动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传。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处置突发事件程序、原则、方法和医疗救护知识的培训。

3.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迟报、谎报、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九、保障措施

1.基础保障

财政、气象、通信、电力、供电等保障部门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备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2. 救援保障

财政、公安、交通运输、消防、气象、卫生防疫等部门提前准备所需的人员、设备、物品、交通运输工具,落实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处置保障措施。

应急物资、器材、装备以及资金保障,原则上由各工作机构负责落实解决,必要时由市财政局或厦门马拉松赛组委会统一协调解决。

3.信息公布与培训演练

(1)公众信息公布:公布参赛须知、交通管制、公交路线调整等有关信息,包括应急指挥部电话、接警电话、长跑健康常识等。

(2)培训、演练

各部门要根据常见和可能突发的事件性质特点确定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地演练,提高协调配合、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技能和整体作战水平。

十、善后处理

1.评估。各工作机构要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本系统、行业的有关规定,对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发生的经过、原因、结论;事件的处理经过、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针对事件发生原因、防控工作中存在问题等,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2.补偿。在认定责任的前提下,因突发事件给当事人造成的已经证实的损失,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协助当事人向保险机构理赔等善后工作。

3.解释。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及时消除突发事件赛事的影响。

十一、其他事项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2

4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傍晚6点左右,FBI了两名嫌疑人的视频资料。在这段视频中,两人若无其事地通过某段人行道,其中嫌疑人1带着深色鸭舌帽,嫌疑人2带着一顶白色鸭舌帽。根据一些情报官员,两人在爆炸后并没有离开现场,而是观察了一阵之后才离开。不少美国民众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对三名遇难者致哀,并表示: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在17日晚间,得克萨斯州一化肥工厂又发生严重爆炸,虽然事故原因尚未确定,但再次刺激了人们原本已经紧绷的神经,让整个美国陷入“9·11”事件后最严重的心理危机。

到目前为止,没有组织宣布为袭击负责;反恐情报部门表示他们并没有在全球监控网络中发现有人谈论与波士顿马拉松、4月15日等关键词相关的内容,事前也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威胁。因此,大多数分析人士趋向于认为袭击属个人行为。

结合袭击者的手法和现场已知的细节,国家情报委员会前特别助理、乔治敦大学安全研究中心教授丹尼尔(Donald Daniel)对《财经》记者说,他大胆猜测袭击者很可能是极右翼或者对社会不满的人。

从猜测到被证实尚待时日。马萨诸塞州参众两院公共安全和国土安全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Public Safety and Homeland Security)主席诺顿(Harold Naughton Jr)在4月16日给《财经》的邮件中证实,还无法确定袭击是国内还是国际势力所为。 高压锅炸弹

15日的两次爆炸发生在波士顿市中心波尔斯顿大街距离比赛终点大约50英尺-100英尺(约15米-30米)的人行道上。举办方称注册参赛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3326名选手,当时已有17584人完成了比赛。

FBI的一条线索是在一栋楼的屋顶找到一个可能用于制作炸弹、扭曲的高压锅盖,调查机构还提供了更多线索图片,显示着可能是爆炸装置组成部分的电池和电线等。

警方在现场找到了深色的尼龙背包以及一个标有“6升”字样的高压锅残片。在救治过程中,医生发现大多数伤员的伤口出现在下肢,并多为弹片、钉子、轴承滚珠刺穿皮肤和肌肉所致。他们从一名伤者的身上移除了多达17枚铁钉。

这些细节让案情有了一些模糊的指向。反恐专家推断,袭击者可能将黑火药、钉子、刀片、轴承滚珠等金属放在高压锅里,通过计时器或者手机引爆了两枚自制的金属炸弹。

“9·11”事件后,在美国本土成功实施的恐怖袭击并不多见。上一次发生在2009年,一名与也门恐怖主义者有联系的美国军官在得克萨斯州空军基地射杀了13人。碰巧的是,这名军官也曾在恐怖组织的指导下制作高压锅炸弹。

在近年一些被挫败的袭击中,也闪现出这种炸弹的影子。例如,2010年被截获的纽约时代广场爆炸案中,罪犯的车上就带了一个装满火药的高压锅。

美国国土安全部称,以常见炊具改造成简易爆炸装置的技术,是阿富汗恐怖主义训练营通常培训的一个技能,它也开始出现在一些白人极端主义者的网站上,并被强力推荐。

丹尼尔认为,这种炸弹的材料容易获得且制造简单,且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厨房用具,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因而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大型集会防不胜防?

对于马拉松这样的公路赛事来说,都会有一套安全防范措施。南密西西比大学国家观赛性运动安全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pectator Sports Safety and Security)副主任霍尔(Stacey A. Hall)对《财经》记者介绍说,在比赛之前,安保人员会对相关街道实行“扫街”式排查,工作人员也会接受反恐培训,以具备基本的识别可疑人士和包裹的能力。

举办城市还会设立由主要责任方(包括执法、消防、危机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指挥中心,不过,其中并不包括侦获威胁情报的机构。

即使如此,类似大型集会上的爆炸很难完全避免,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比赛,难以留意到谁安置了炸弹;尤其是马拉松这样的开放式公路赛事,现场来来往往的人数众多,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包裹一一进行安检,这自然给袭击者制造了一个好机会。

甚至在安保级别最为严格的奥运会期间,此类事件还是防不胜防。1994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也经历过类似的一幕:当时袭击者将一个包裹放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露天音乐会场地中,然后引爆,造成一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类似袭击下一次还可能发生在剧院、教堂、体育馆等人口集中的地方。”丹尼尔黯然预测。

霍尔估计,本次袭击后,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有可能对观众携带的包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甚至禁止他们携带包裹;或许还会设定观赛者的区域,控制人流,并增强安检力度;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将进行背景审查。

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比赛之一,从诞生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一,人们效仿古希腊奔跑42公里将战争捷报送回雅典的士兵费迪皮迪兹。历史的沉淀让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不少运动爱好者的生活方式之一,除了在波士顿,全球很多大城市也有举行马拉松比赛的传统。

不少选手并没有被爆炸所威胁到,他们通过Facebook和Twitter表示,以后还要参加比赛,“让袭击者见鬼去吧”! 根源初探

美国大部分州把9月11日作为法定的“爱国者日”,在拥有悠久历史的马萨诸塞州,这个节日曾一度被设在每年的4月19日,以纪念1774年4月19日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的“莱克星顿枪声”。此后,因为考虑到它跨度在每周不同的日子上不便于公共假期,便把它固定在四月第三个星期一。波士顿马拉松的举行时间也随之调整。

袭击者选择在富有历史内涵的“爱国者日”引爆炸弹,可能是以此宣泄对美国社会的不满。1995年4月19日,右翼极端分子制造了造成168人死亡的俄克拉何马爆炸案,将氤氲在美国社会中的极端主义拉入公众眼帘。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土安全部门主要将精力集中在打击国际伊斯兰极端主义网络上,而对本土生长的极端主义稍有忽略。而近几年,FBI的调查发现,1980年至2001年间,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恐怖主义活动来自本土的非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在2002年至2005年间,这一比重甚至高达95%。

美国本土极端主义大致有四类:左翼、右翼、单一话题组织和本土生长的伊斯兰主义。

此外,被FBI称为“独狼”的极端主义行为近年来也呈活跃之势。《外交关系》杂志副主编马斯特斯(Jonathan Masters)2011年的研究发现,“独狼”在1995年之后的活动比1995年之前增加了5倍。根据FBI的定义,所谓“独狼”是指“脱离于有组织的恐怖主义机构之外、或不在事先通知组织领导或获得许可而行动的个人”。

国土安全部门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单独行动的袭击在所有极端主义行为中的占比,从1995年之前的6.5%,迅速提高至33%。FBI也承认,“独狼”行为存在于所有的四类极端主义行为中,大大增加了国内安全工作的难度。

根据FBI的定义,左翼极端主义者是“奉行革命性社会主义信条、并认为自己是保卫人民而抵抗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人”。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反越战的情绪激化下,一些左翼极端主义行为伴随着民权运动颇为广泛。然而随着前苏联的和FBI在80年代中期开展的过滤运动,左翼极端主义在美国的势力迅速萎缩。

上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因数起校园枪击案件对枪支管控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刺激起右翼团体迅速发展。特别是当时联邦政府对得克萨斯州和爱达荷州的政治异见者进行了暴力镇压,让右翼认为他们担负着捍卫美国精神的责任,抵抗政府违背宪法精神的统治。

在那个弥漫仇恨与极端主义的年代,美国境内也充斥着大量“爱国者与民兵团体”,其中不乏一些组织在政治诉求无法达到时,做出激烈行为。“爱国主义运动”在美国发展壮大,其中一些更秉承着在美国社会更有历史的“白人至上主义”,俄克拉何马州爆炸案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根据美国南方贫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下称SPLC)的调查,俄克拉何马州爆炸事件后,美国的爱国主义与民兵团体在1996年达到858个。随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时降至194个,并在之后的八年间维持在200个团体以下。

这一趋势在美国遭受的袭击数量上亦有所体现。在俄克拉何马州爆炸事件之前的25年里,美国平均每年遭受48起袭击,而在此之后,每年平均值降到19起。

但下降趋势从2009年开始突然逆转,2009年爱国主义与民兵团体的数量从2008年的149个,飙升至512个,此后至2011年每年都几乎成倍增长,至2012年涨至1360个,远超过俄克拉何马州爆炸那年的809个。

2009年,正是奥巴马首次上台后的第一年,也是金融危机不断发酵的一年。 调查人员在波士顿爆炸现场发现钉子、电池、电线等爆炸装置的组成部分。

在奥巴马第一次当选总统后不久,国土安全部的情报与分析中心的一份报告中重点提及右翼极端主义正在发展壮大,“经济衰退和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的当选,正推动右翼激进化与右翼的招募。”随后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也发表声明,“我们发现暴力极端主义正在美国生根。”

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美国人口的变化,在2011年,非白人出生率第一次高于白人出生率,人口模型显示,到2043年白人将成为美国的少数族裔。而不同人种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投票倾向的明显差异,再度挑起了美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种族矛盾。

2012年12月14日在康涅狄格州西部纽镇的桑迪霍克小学发生枪击案件,促使奥巴马政府正式展开了对枪支管控的立法,控枪法案首次得以送交参议院全院审议和表决,这迅速激化了右翼政治势力的反扑。其中,右翼茶党的网站上也“准备好,现在,政府收缴枪械的行动已经正式开始组织起来了”。

经济低迷,在“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影响下,美国社会的分裂和政治的极化已经日趋严重。奥巴马在2012年再次当选,更大程度地推动了右翼势力抬头。他们把控枪、种族主义、经济问题等捆绑在一起,宣泄在政府下无法被表达的政治诉求。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3

>> 美国极端主义:未来的宿命 浅析美国的右翼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的国际土壤 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巴基斯坦的宗教\政治与极端主义 浅析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及遏制策略ひ孕陆伊斯兰极端主义为例 欧洲现代主义与美国本土绘画的交织 进步时代的美国本土印象 极端主义的兴起与西方世界的挑战 刑事犯罪型极端主义的趋势、挑战与对策 宗教极端主义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势力 中亚:极端主义爆发的下一个触点 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的蔓延、危害及治理对策 犹太极端主义:以色列的旧疮新伤 反击暴力极端主义:美国反恐支柱 克鲁斯:美国本土的政府关系等 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 中国本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 节制和极端主义 美国本土主义运动评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待拆除的炸弹――美国本土极端主义 待拆除的炸弹――美国本土极端主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3年4月17日,美国波士顿,民众在悼念爆炸案遇难者。

两颗在12秒内相继被引爆的炸弹,瞬间打破了波士顿马拉松赛的热烈气氛。在马拉松赛的终点线附近,血肉模糊、浓烟滚滚的景象让许多亲历者直呼“感觉9・11又一次发生了”。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18日凌晨,这次爆炸事件已经造成3人死亡,180余人受伤,是9・11以来美国本土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事件发生3天后,嫌犯终于被警方锁定:现年26岁的塔梅兰・察尔纳耶夫(Tamerlan Tsarnaev),以及他的弟弟、19岁的焦哈尔・察尔纳耶夫(Dzhokhar A. Tsarnaev)。令人震惊的是,这对来自车臣、长期居住在美国的兄弟不但实施了波士顿爆炸案,还在当地时间18日晚在位于波士顿的卫星城沃特敦与警方交火。哥哥最终被击毙,而被警方称作“穷凶极恶、全副武装”的弟弟仍然在逃。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警方发现察尔纳耶夫兄弟在马拉松比赛现场引爆的炸弹的制作手法“令人吃惊的简易”。这种自制的简易炸弹被装在高压锅内,整个制作成本甚至可能不超过100美元―换言之,这起恶性事件的触发门槛非常低。如果不是嫌犯再度在波士顿露面,恐怕警方难以如此迅速地锁定目标。

“高压锅炸弹”在最近几年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并不罕见。2010年5月发生的纽约时代广场汽车炸弹未遂爆炸事件中,犯罪嫌疑人就是将炸弹放置在车内的高压锅中。再往前追溯,造成200多人死亡的孟买系列铁路爆炸案,同样也是利用高压锅作案的。显然,对于这种“制作成本极低”的爆炸装置,政府是难以管控的。波士顿爆炸案的发生,无疑说明了美国国内的安全环境正变得“防不胜防”。 本土的威胁

9・11以来,美国朝野上下对国土安全空前重视,但美国本土仍然屡遭恐怖袭击威胁。除了2010年的时代广场爆炸未遂案外,美国警方还连续破获过纽约地铁爆炸案、底特律航班内衣炸弹案、理查德・雷德鞋弹案等多起未遂的、可能造成巨大伤亡的恐怖袭击案件。客观而言,这次波士顿爆炸案并非“10年平静期”后的突然爆发,而是一系列恐怖袭击未遂后的“终于得逞”。 “爱国者日”象征着反对暴政、自发抵抗,捍卫民众武装自卫的权利。选择这个日子作案,和“爱国者”组织一贯标榜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考虑到克林顿政府推动控枪立法后不久就发生了俄城爆炸,这次波士顿爆炸案难免被和奥巴马今年年初推动的控枪法案联系起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近年来发生的公共安全恶性事件中,来自本土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高。尤其是奥巴马当选总统以来,随着政府采取支持控枪、宽松的移民政策等取向,加上经济迟迟未能复苏,美国国内的极端主义势力明显抬头。

根据美国著名的民权团体“南方贫困法律中心(SPLC)”的最新报告,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内持反政府立场的“爱国者”组织的数量正大幅增加。这类自称“爱国者”的组织在2012年达到1360个,为历史新高,相比5年前增长了9倍。在它们之中,有多达321个“爱国者”组织是“准军事化”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强烈反对联邦控枪的立法进程,或激烈抵制堕胎、同性恋等“挑战传统价值底线”的社会现象。从全国视角看,“爱国者”组织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密歇根州分布最多。

实际上,来自美国本土的威胁从未消失过。早在1990年代初,美国就迎来了一波强劲的极端主义逆流。1993年,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布瑞迪法案 (Brady Handgun Violence Prevention Act),强化枪支管控,要求对枪支购买者进行背景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布瑞迪法案的颁布直接导致了90年代中期美国极端主义势力的反弹。1995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城的联邦大楼被炸弹摧毁,168人死亡。这是美国在9・11之前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而实施这起惊天爆炸的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正是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老兵,强烈反对克林顿政府的控枪政策。

另外,德克萨斯州的韦科惨案(Waco Siege)也是这波极端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1993年3月,一批美国“大卫教”教徒在德州的韦科镇对执行搜查任务的美国司法当局进行武装对抗。4月19日,警方发起强攻,教徒集体自焚。韦科惨案和俄克拉荷马事件的发生,均被看作美国极端保守力量对克林顿“自由派”政府的强力示威。 “爱国者日”的巧合

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和韦科惨案均发生在当年的4月19日,跟这次波士顿爆炸案的时间非常接近。如果再算上1999年4月20日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这些案发日期的接近真的仅仅是巧合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波士顿马拉松赛,是在每年的“爱国者日”举行的。“爱国者日”是为了纪念1775年4月19日,美国人民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后来,马萨诸塞州政府将该纪念日改作“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导致美国有了两个“爱国者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俄城爆炸、韦科惨案、弗吉尼亚枪击,以及这次的波士顿爆炸案,都是在“爱国者日”当天发生的。

“爱国者日”象征着反对暴政、自发抵抗,捍卫民众武装自卫的权利。选择这个日子作案,和“爱国者”组织一贯标榜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考虑到克林顿政府推动控枪立法后不久就发生了俄城爆炸,这次波士顿爆炸案难免被和奥巴马今年年初推动的控枪法案联系起来。

近年来美国国内时常发生的恶性枪击案,让奥巴马政府加快了控枪议程。然而,来自民间的阻力仍然巨大。理查德・麦克(Richard Mack),这位20年前因麦克诉美国案(Mack v. United States)而声名大噪的前亚利桑那州警长,近日就表示在他认识的200多名警长中,都认为“宁愿自己先死掉,也不愿看到联邦政府更多的枪支管控”。20年前的麦克诉美国案中,联邦法院最终以5比4判处布瑞迪法案中的部分条款违宪,所以,麦克警长的这番表态具有特别的标志意义。

尽管警方没有指明有伊斯兰背景的察尔纳耶夫兄弟是否与美国本土的“反控枪组织”有关,但值得玩味的是,在4・15马拉松赛场爆炸两天后,奥巴马自己政党所控制的参议院就否定了旨在扩大购枪背景调查的控枪提案,显示了对民间“极右翼”组织的让步。更令媒体奔忙的是,白宫4月16日刚刚截获一个寄给总统、初检含有蓖麻毒素的邮件,次日在20年前发生韦科惨案的地点附近,夜里突发造成重大伤亡的化肥厂爆炸事件。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美国社会的“反恐”神经更为紧绷,而根据西点军校打击恐怖主义中心的一份报告,“美国目前发生的暴力袭击和预谋袭击主谋者中,‘极右翼’的组织和个人数量正在飞速增加”。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43年,美国人口中的白人将不再占据多数。而如今的移民立法又有“大开方便之门”的倾向,美国人口的多元化仍在加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未来本土安全的最大威胁很有可能来自有关“移民身份”的“仇恨犯罪”。 “仇恨犯罪”

除了“反控枪”组织,来自美国本土的威胁还体现在日益增多的“仇恨犯罪”。

美国1990年联邦《仇恨犯罪统计法》将仇恨犯罪定义为“全部或部分由于行为人在种族、宗教、国籍、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见引起的对人身或财产的犯罪”。有时,“仇恨犯罪”也被称为歧视与敌意犯罪(discrimination & hostility)或偏见犯罪(bias crime)。

根据联邦调查局(FBI)的统计,美国在2011年共发生“仇恨犯罪”6222起。其中有60%由受害人的种族或国籍身份引发。其它的重要诱因还包括性取向偏见或宗教偏见。在因种族或国籍而遭遇不幸的受害者中,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另外,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犹太人也是频繁遭受“仇恨犯罪”的群体。

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仇恨犯罪”的法律在美国内战后制定,即1871年《民权法案》。当时的立法主要是为了打击美国内战后南方3K党的猖獗横行。由于针对黑人的暴力袭击、私刑非常普遍,联邦不得不专门为此立法。而到了1968年,随着约翰逊总统签署新《民权法案》,“仇恨犯罪”成了国家政治中的核心议题之一。至今,美国已有45个州为“仇恨犯罪”立法。

但是,立法层面的努力并没有显著减少“仇恨犯罪”的数量。在社会价值趋向撕裂的地区,“仇恨犯罪”往往会使某一特定群体遭受灭顶之灾。据统计,美国在2012年仍有1007个活跃的“仇恨组织”。这些组织以俱乐部、帮会甚至民兵团体的形式存在。其仇恨对象通常是同性恋、少数族裔等群体。除了恐吓、跟踪、勒索外,受害者遭遇谋杀、等恶性犯罪的比例一直非常高。2012年在威斯康辛州发生的锡克庙屠杀案,以及今年年初发生的阿拉巴马州预谋袭击案,犯罪嫌疑人都自称“新纳粹主义者”或明确将袭击对象指向黑人、同性恋者。 爆炸案的伤者。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43年,美国人口中的白人将不再占据多数。而如今的移民立法又有“大开方便之门”的倾向,美国人口的多元化仍在加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未来本土安全的最大威胁很有可能来自有关“移民身份”的“仇恨犯罪”。 极化的未来

目前在美国新一波的极端势力崛起,主要源于“反堕胎、反控枪、反同性恋”的右翼保守势力。而事实上,美国保守派的极化特征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初现端倪。1964年,极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标志着美国右翼政治力量开始加速右倾。戈德华特那句著名的“捍卫自由的极端主义不是罪过”成了后来众多美国本土极端势力的座右铭。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4

关键词:一元训练理论;训练大方法;训练方法;田径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01-08

Abstract:Facing the pend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 it should be necessary for China athletics to get the training system renovated, so that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China athletic team (more than 4 gold medals possibly winned) could be expected in that Olympics.

Key words: the unitary training theory;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ethod; athletics

2007年9月2日,第11届田径世锦赛在大阪落幕。中国代表团排名:奖牌榜并列第11位,总分榜第7位。成绩超上届是可喜的,然而情况非常不平衡。

刘翔顶住空前压力,摆脱赛前感冒发烧、决赛被安排在最外侧道次等不利客观因素,击败全球豪强,夺得冠军!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选手,也是亚洲史上第一位直道项目的男子世锦赛冠军,非常值得自豪。可是,中国田径大面积情况不佳。

北京奥运会迫在眉睫。以田径来说,对于47块金牌、相应奖牌、以及总分的争夺,十分激烈。如何面对,这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2007年9月9日在意大利,牙买加运动员鲍威尔以9″74创百米新世界纪录。比他本人的原纪录9″77提高了3‰ ;若同8月26日他在大阪百米决赛中的9″96相比,则两周间提高了22‰ 。从这个确凿的例子可以发现,止步不前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是没有根据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可开发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机不可失,事在人为!

1 在运动员既定条件下,训练方法决定运动水平

在短跨项目上,美国队一路领先,牙买加紧傍之。这个事实,反映出训练方法的重大意义――训练方法的先进程度决定运动水平的高低。

刘翔夺冠,对此更作出了最鲜丽的确切证明:

(1)自雅典奥运会胜利夺金起,在重大比赛需要时,均可稳定地把世界级水平摆出来;

(2)发挥出辐射效应:带动史冬鹏、邢衍安等显著提高水平――说明只要肯咨询、肯学习、肯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研讨,同行们就可以提高水平;

(3)刘翔不信邪。他多次说:“我就不相信亚洲人不行。”

刘翔虽然具备较好身体条件,但他不是超人、神人、特异功能人,而是凡人、普通人。(例如,上海体院邬爱迪教授说,刘翔身高1.89米,阿兰.约翰逊身高1.78米,而两人的腿长一样,在这里,刘翔就稍微显出弱点了。[1]事实说明,夺金并不需要绝对的身体条件,只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

中国人并非注定不能在田径项目上夺取世界顶级水平。只要具备奋斗精神,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刻苦钻研训练方法并勇夺进化运动中的创新“制高点”,就有可能成功。在这里,训练方法就是关键。

在中国田径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刘翔的事迹十分醒目。这是孙海平训练方法的胜利!(孙海平教练根据自身和陈雁浩等几代人的训练经验,响应党的号召,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刻苦钻研,不断进行创新、革新,使110米栏训练方法发展到新的“制高点”,所以取得超越世界的杰出成绩。[2]我国田径各项目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别,相当程度地反映着训练方法先进程度的差别。对于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民族来说,运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人种,而是训练方法。从大阪望北京,不应该让人种论做落后训练方法的保护伞,继续羁縻士气。

训练方法反映了体育运动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说明,运动成绩与训练方法相平衡。若想提高成绩,就必须研究、改进、改革训练方法。围绕着进军北京奥运会田径赛的每一张“入场券”,相关人员应该把“能动地、仔细地、反复地评估和改进训练方法”,作为中心任务。作为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中随身必带的思考课题。

2 从“一元训练理论”看田径训练大方法

调查研究,可以发挥基础的竞争力;钻研训练理论,可以争取超越的竞争力。训练大方法,取决于训练理论。从“二元训练理论”到“一元训练理论”,是一大改革,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一元训练理论”内涵的“一元观”、“体力波”、“整体设置”、“力争技术优势”、“到位”、“进步原则”……等等内容,其实,是从不同方面,论述着同一个本质问题:训练与运动员生命有序状态的关系。建立这个认识,非常重要。认知人体――这个“生命有序状态”,需要具备从“一元”出发的辩证思维。这样,才能在训练实践中掌控好“复杂性和针对性的动态统一”, 争取恰到好处。

为搞好田径各项目的训练大方法,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目标、任务;

(2)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达到既运动进步、又身体健康的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落)。这样的时间段,是进行“评估与改进”思考的、关键的范围与环节;

(3)主训练手段及其重要配套条件(由比赛规则和训练规律决定,这也是“评估与改进”思考的关键环节之一);

(4)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由赛程安排方式和训练规律决定);

(5)配合和补充主训练安排的辅助训练;

(6)与训练进程相平行地、同时进行着的“评估与改进”思考。

田径运动实际上不是一个单项,而是许多个单项在同一场地上的聚合。每一单项的训练大方法,均需要“独立”研究。在下面,谨呈管见供参考:

3 110米高栏训练

孙海平教练在刘翔的配合下、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110米高栏的训练方法。要爱护它、发扬它、继续发展它,以接受全世界110米高栏训练进化运动在未来、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对它的激烈竞争。

孙海平训练方法的核心,就在于实事求是,能动发展。祝以孙海平教练为核心的训练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们,发挥和发展成功的学术路线,针对发展着的主客观情况,继续精心掌控,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新胜利。祝刘翔夺得金牌;并在天气等条件具备时,再破世界纪录。祝史冬鹏、邢衍安等运动员取得新的进步。围绕着刘翔训练组这个成功的核心,祝田管中心促使我国跨栏训练,形成横向上切磋激励的、纵向上自幼至长树大根深的、合理的有机体系,使之富有活力地健康成长。

由于人体是有思想的有机整体。这个主体,特别精密和复杂,使训练工作只能大体上、而不可能绝对地把客观规律掌握彻底;同时,客观情况也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成绩不可能绝对地稳定;甚至某些失误,也是有可能产生的。(像今年上海比赛的13″21,这个水平就略嫌偏低了。)这就需要时时清醒和警惕,不断积极地重新进行“评估和改进”,以夺取新的胜利。

4 关于马拉松等类项目的训练,以周春秀为例

4.1 目标、任务:夺取北京奥运会金牌

从大阪赛情看此任务:前五名中,亚洲占三位,可说亚洲是具有优势的。非洲的经验值得调查研究,但不应背上非洲不可超越的精神枷锁。周春秀脚有伤,妨碍了最后两千米的更好发挥,从而只得银牌。[3] 恩德雷巴当时多次地回头张望,反映出她也境况困难,心中发虚,并非不可战胜。从今年11月4日纽约马拉松赛的赛绩来看,拉德克里夫也并非处在上升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中,周春秀的金牌,是必争的。

4.2 关键

第一,治伤、防伤,是周春秀当前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2003年以来,周春秀虽多次取得比赛胜利,但成绩水平并没有新的提高。这同她的年龄状况是不相称的,也使北京奥运会夺金牌缺少了更可靠的保障。因此,非常需要拿起“进步原则”,在稳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新的进步。

第三,周春秀的最好水平在2°20′左右,而大阪成绩与之差了约10分钟。这主要由于湿热天气。(在大阪比赛的其他长距离运动员也普遍地存在这种反应。)这是需要认真应对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周春秀与冠军的成绩差距是8秒,只占2°30′45″的约千分之一。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在战略上要藐视它。朱晓琳等的差距也很有限,因此,同样具备争冠军的可能性。(肯尼亚夺冠的是恩德雷巴而非马萨伊,这也说明历史成绩只反映可能性而非确定性。)

4.3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是运动员当时生命有序状态运行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它需要:既完成人体运动能力运动的爆发和在新基础上的重建;又使人体基本生命运动在承担冲击后更好地完成恢复。从中,可以认知许多因果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掌握好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就可以大体解决这个运动项目训练中的基本问题了。

它在早期的苏联体育理论中被定义为“全年周期”,后来发展为“半年周期”、“季度周期”。它实际所需时间要短得多。因而,相对于“全年周期”只进步次把次的期望值来说,进步速度就可大大加快。同时,对应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它的时间长短是各不相同的。

以马拉松项目而言,大约在一个月或稍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任龙云今年10月底在10天里,完成了从北京马拉松赛夺亚军(接近世界级水平)、到武汉六届城运会夺五千米亚军、万米冠军(破全国纪录)的4次比赛。这反映出他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所需时间很短、很短。]

从现在至北京奥运会,大约来得及组织十来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如能开启进取性的滚动式训练进程,进步将很可观。(这是争取持续进步的十来“步”机会。即使仅其中的“5步”争取到进步,“5步”作为维护性处理,也能争取到相当幅度的进步果实。)

每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都需要用“马拉松全程”,来切实地进行检验。(如果能够参加正式比赛,那就更好。需要把北京奥运会前准备参加的比赛机会,逐一开列出来,作为“标志点”,再大体配以“个把月”的“时间长度”,就可以能动地、实际地,划分出各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需要依据“马拉松全程检验”的实际结果,来评定每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训练效果;来研究制定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计划,尤其是“预期指标”,以及与各种“训练手段”相应的“跑速指标”。

在大阪比赛中周春秀出现了伤情。赛后需要先安排一个以治伤为中心的“调整阶段”。等伤治好以后,才可以开启进取性的滚动式训练进程。

4.4 “主训练手段”及其重要配套条件

马拉松训练工作所针对的核心对象,在于“整体设置”[请参阅茅鹏:《论整体设置》,载《体育与科学》(南京)2007第4期],而不是什么“耐力素质基础”。(这就是说,训练为的是,促使“整体设置”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地、不断地提高。)这个问题,一定要首先搞清楚。

马拉松跑内在的“整体设置”,由“跑速”结合“跑距”铸成之。因此,“主训练手段”应该由“跑速”结合“跑距”构成。

为了保证“整体设置”的针对性,“跑速”,必须是马拉松全程的跑速。(以“全程2°20′”来说,其各种相应段落系列的“跑速”,分别就是:半程1°10′;万米33′10″;千米3′19″;四百米1′19″6……等等。否则,就不属于“马拉松整体设置”的性质了。当全程的“预期目标”发展、改变时,其系列的各种相应段落的“跑速”,均需跟着改变。)

防伤是周春秀的关键,也是长跑运动员训练中共同的关键之一(孙英杰、邢慧娜等都曾因伤遭折磨)。为了防伤,作为“主训练手段”,需要尽量珍贵地(节约地)使用“跑距”,而不能大手大脚,更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运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① “主训练手段”的“跑距”可以探讨:

据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4次创造马拉松最好成绩、6次夺得纽约马拉松赛冠军的韦茨,其训练“跑距”,从来没有超越过半程马拉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经验。

周春秀当前起步的“主训练手段”,可不可设想为:“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以1°10′跑速”?能否以此作为基本设想,结合具体的天气等条件,灵活细致地操作之。

如果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在全程测试中“2°20′” 的“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同时,健康状况良好;那么,在开始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时,就需要研究调高“预期目标”。于是,一系列的相应数值,均需要跟着作相应调高。这样,就能启动:“进取性滚动式操作”。

当“2°20′”的“预期目标”实现时,要不要立即开始进入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这需要根据运动员当时的身体情况来具体地确定之。如果“全程测试”非常成功,成绩很出色,而当时又不急于面临比赛任务,则不妨暂先连接一个不太长的“调整性训练阶段”(譬如说一、两个星期),然后才开始进入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这样,可能会使进步过程发展得更稳妥些。(这种做法,也可以看作是,在“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全程测试”后,安排以个把星期的“过渡期”。)

② “主训练手段”中的最后阶段(一千米、八百米、四百米、二百米、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三米……等等)应该如何跑?

⑴ 这是奥运会比赛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对于周春秀来说,尤其如此。必须认真探讨、研究,得出具体的“训练要求”。

⑵ 这个“训练要求”,必须纳入“主训练手段”中,成为“主训练手段”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每一次训练实践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不应该游离在“主训练手段”之外,另行孤立安排。

⑶ 需要认真研究大阪比赛中的“土佐礼子现象”。

日本的土佐礼子(8号),在比赛后程张着大口,非常明显。(这种表现与其他运动员显著不同。)这说明,她当时的疲劳程度已经很深。在最后的两三千米中,她多次试图冲出、超越第一集团,屡试屡败。这反映出意志力与疲劳状况的激烈斗争。

在最后一千米中,不仅被周春秀、而且被朱晓琳甩开一、二十米。土佐礼子面部表情非常难看(反映出当时体内生理状况已极为艰难)。

然而,最后她竟奋力冲刺,成功超越朱晓琳一、二十米。最后,为日本夺得了大阪世锦赛中唯一的一块铜牌。(可以把比赛录像放给运动员们看,以便使他们对当时的场景取得完整的感性认识。)

这个“土佐礼子现象”,作为运动员的体内感觉,具体的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研究“翻译”出来。对身体影响的后续结果究竟如何?需要认真地追踪调查(这种调查并非太难)。

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这种精神,运动员可以参照运用。(在比赛中遭遇这种艰难感觉时,不要与“快垮了”联系起来,而要与“胜利就在眼前”联系起来,转化成为鼓舞拼搏的力量。)

在训练中,是否需要运用这种土佐礼子精神?这需要慎重研究:对土佐礼子赛毕当时的身体情况;后续一周、半月、一个月时,她的身体情况;需要进行追踪了解。要了解到可靠的材料,以判断“土佐礼子现象”对她的身体是否有损害?如有损害、损害的程度如何?然后,考虑我们在训练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一定程度地运用。(必须防止对运动员身体产生伤害;防止对训练进程正常的、科学的持续运行,产生妨碍。若这个前提得到保证,便可以一定程度地予以运用。这个“程度”如何给予掌握?要研究、尝试,并结合实践不断调整改进之。)

③ 怎样安排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的“战术”(“用时”的分段分配)?

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中,运动员们会习惯地采取:一开始慢慢跑(“跟着跑”),到最后“比冲刺速度”,这样的战术。但是,比赛战术的运用,是为了制胜,而不能框死在一种程式中。不应该把胜利,宿命地让给冲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还是应该根据主客观各方面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具体运动员的具体战术。

假如周春秀在北京奥运会中,最后仍然是同恩德雷巴决胜负,应该:“一开始怎样跑、然后怎样跑、然后再怎样跑、……最后怎样跑”?如果主要对手有变化,应该怎么办?估计,可能会是怎样的变化,应该怎样应对?(北京奥运会的马拉松路线,以及其中的重要标志点,应该及早调研清楚,用作比赛战术中的标志点,并需要让运动员“熟悉”它。)

在思考中需要注意几点:

⑴ 相对而言,采取始终一致的速度(统一于一种单一的“整体设置”),对于出成绩,是比较有利的。(一开始采取超出“马拉松整体设置”的高速度,在任何情况下,这样做肯定都是不利的。)最好的成绩,能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也是明摆着的。所以,不能把“跟着跑”作为必选的战术。应该把:“出成绩、取胜”,作为战术选择的最主要目标。

⑵ 采取“以我为主”,提高自信的思想方法,比较有利。这就是刘翔说的,不考虑对手,只是自己同自己比。首先要采取这样的思想方法,然后考虑对手情况调节之。

那么,具体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可以研究。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检验之。

④在湿热天气中怎样跑?这是迎北京奥运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可能比大阪乾一些,具体情况怎样(可以向气象部门咨询)?怎样应对?需要研究 ]:

⑴ 冠军成绩的预期数值怎样制订?(这关系到:各段跑程中的“预期数值”的确定;训练中各种“跑距”的“跑速目标值”的确定。)

⑵ 利用我国国土广大的有利条件,选择近似的天气条件进行训练。

同时,不止一次地争取参加在湿热(或乾热)天气中进行马拉松比赛,用作检验赛或热身赛。(例如,参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雅加达、或中东地区举行的马拉松赛等等。)

⑶ 在湿热(或干热)天气中比赛,需要积极研究能相对地改善身体状况的办法:

据报道,为美军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疲劳与身体的升温,关系极大。于是,发明了一种能快速致冷的“手套式仪器装置”,可以有效地减轻疲劳和帮助恢复,提高士兵体力。[4]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怎样在马拉松比赛条件下,采取能相对有效的帮助身体降温的措施呢?

例如:积极利用补水站的瓶装水、水杯、浸水海绵等等,从头至脚地淋水、浇水。怎样能够顺利地进行?做得既好、又不致影响跑动,导致得不偿失?需要思考,需要实践,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训练试验。

能不能设法降低水的温度?例如把海绵浸泡在冰水中?怎样使本队队员能方便地识别并拿到手?(这个办法也许不可行。)

帽子、服装、袜子和鞋子,怎样做到既相对地比较“吸水”,又不伤害身体?(帽子等需要采用白色,以利反射掉阳光。)可不可再加戴上一副能“吸水”的“长手套”?

特别是鞋子,既要“吸水”,又不可“积水”,以防鞋子增重、增加负担,以及防积水泡坏脚皮。

可以派人与有关科研单位及厂家联系,协作研究试制,并反复地在实践中试验改进之。

在这里顺便提出鞋子的重量和功能问题:刘易斯和刘翔都有厂家为之研制了特轻、特强的鞋子。其实,对于“轻”和“强”,马拉松比之于短跑,更为需要和重要。要商请科研单位和厂家,协作研制之。

⑤ 改进相关的条件配备:

如,是否可以同科研单位和厂家商量研制专用的计时表?比如说,走完为3个小时。从起跑开始,按表启动,运动员可以直观地、方便地、准确地了解到,所经过各该距离段时的“用时”,便于为自我掌握跑速服务。

又如,据研究,较好的普通胸罩能保护、支撑的上下运动,不能保护、支撑的左右运动。这对运动员是不利的。[5] 如可能,需要商请科研单位与厂家协作,为运动员研制,并量身定做个人专用的胸罩。并且,必须经过试用,才能放心地确定选择之。

4.5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

① 围绕上述“主训练手段”的“训练波”(训练小周期):

上述“主训练手段”(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全程马拉松跑速)运行后,约间隔一天或两天,身体健康即可得到恢复。因此,两天或三天,就可以组织成功一个“训练波”。一个星期时间,可以组织两到三个“训练波”。这样的一个星期,可称为一个“训练周”(实际就是一个“加重”了的“进取性训练小周期”)。

这样运行两个“训练周”以后,(约经过4到6次“主训练手段”的反复训练。这时,马拉松的“整体设置”,估计会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可以在第三周,安排马拉松全程测试,予以检验、验收。(该周的训练,需要像正式比赛的成套准备工作一样,进行精心安排。)在“验收测试”以后,需认真进行“评估与改进”研究。

这以后,进行必要的恢复性过渡。(大约个把星期。时间的长短,随“全程测试”的情况而转移。如果“全程测试”很好,成绩很突出,“恢复性过渡”的时间不妨稍为长一些。)

约经过这样四个星期,马拉松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就完成了。新的、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就可以开始了。

② 在“进取性训练小周期”内,除“主训练手段”以外的其余训练内容:

首先,目的在于合理地活跃体内的生理运动,以支持“主训练”。(例如,一些慢跑等等,争取有助于活跃生理运动,并防止体重增加。)

其次,如果不妨碍“主训练”,也可以进行一些补充的、辅助的内容。(例如,散在的、少量的“四百米1′19″6”等等,也是可供考虑的选择。)不要贪婪,需防止疲劳加深。

必须破除“以耐力素质为基础进行训练”的思想,以免“主训练”的跑速太慢,使马拉松的“整体设置”受到干扰、损害、破坏。

4.6 配合和补充主训练的辅助训练

例如,背着成串气球跑[或背着张开着的布(好比微型的拖在飞机后面帮助飞机降落的“降落伞”)来跑]。这是一种可取的“力量训练”手段。可在实践中试验、改进之。

又如,轻负荷的“踝关节力量训练”。用以提高踝关节抗伤能力。负荷要轻,量要小,防止把踝关节练僵。

再如,轻度的、少量的“跳深”式练习,以求改善关节之肌肉和肌腱的弹性能。

4.7 思考

上述这个成套训练设计,是否能取得基本成功?在“马拉松全程检验”后,即可得到明确的判断。接下去的训练,需要的是基本坚持、调节性修改、还是从原则上进行修改?都可以经由“评估和改进”这个环节,给予及时的处置。

这样,马拉松训练状况,就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得到确切的“回馈检验”和评价。以便较清醒地进行及时掌控,避免长时间地处于迷茫状态,以至于误入歧途而不自觉。

前面指出,马拉松训练的关键在于“整体设置”、而非“耐力素质”。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中,一年间,虽然训练跑数量巨大,但速度很慢,使马拉松的“整体设置”训练,变得很稀有(除了正式比赛时必有一次)。因此,马拉松水平,很难进步。现在这样,以“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马拉松跑速”作为“主训练手段”,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中,就会有5-7次对于“马拉松整体设置”的训练促进。“整体设置”训练大大增加,其效果估计会好得多。同时,周训练量可以从三百多公里减少到百多公里;总训练量的大幅度下降,非常有利于对运动员身体的保护,有利于防病、防伤。

是不是这样?需要结合实践,在“评估与改进”中,认真研究。要对该“训练设计”的整体及其各环节,详予深入分析。

竞走、万米、五千米、三千米障碍等类项目,都可以参照周春秀马拉松训练的精神,进行各自的训练创新和改革。

中国竞走有着宝贵的、高超的潜力。若能进行训练改革,在“整体设置”训练和技术训练方面取得突破,是非常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争夺金牌的。对此,同样地特别需要破除“耐力素质为基础”的训练思想,改成以“整体设置为关键”的训练思想。同时,特别需要严格技术训练,取消技术投机的侥幸心理(技术投机的不良习惯,还很容易导致比赛失误)。

周春秀、朱晓琳、陈荣等等,都有可能争夺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金牌。阮龙云、韩刚等优秀运动员,可以争夺男子马拉松金牌。连同男女竞走、五千、万米……等项,就有好几块金牌可供争夺了!(任龙云是专攻马拉松、还是同时兼攻万米?需要慎重研究决定之。考虑到北京奥运会田径金牌的无比宝贵,似乎以专攻马拉松比较有利,力求“一拿一个准”。)

5 关于投掷项目训练,以张文秀链球为例

5.1 目标、任务:夺取北京奥运会金牌

从大阪赛情看此任务:张文秀以74.39米获铜牌。仅差金牌37公分,约占5‰,可视为已迫近世界顶级水平。战略上藐视困难,奥运金牌乃属必夺。战术上重视困难,关键在于如何把所有的努力,有效地“集中聚焦”于提高半米至一米成绩,而不是把“努力”散抛和虚掷。关键在于抛弃“力量素质为基础”的传统训练观点,而把目光注视于“整体设置”上。

思考:链球可以与举重类比。两者同样依赖肌肉力量的有效发展和发挥;比赛中同样限定动作数量为6次。

2007年9月中下旬在泰国举行的举重世锦赛,不断地、多次地传来中国夺金的喜讯。为什么举重能够抵达世界高峰?适龄举重运动员为什么能够随着时间不断地、稳定地有所进步,而链球运动员的进步却比较困难而且不稳定?举重训练的历史较长久、普遍性较广,由此,训练进化运动的经历和内容,也会比较丰富。举重训练的经验,值得研究、参考。

5.2 链球的技术识别和技术训练方法,值得研究

① 技术识别:

举重技术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容易“看出来”(识别、判断);而链球技术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较难“看出来”(识别、判断)。如何提高链球技术的识别、判断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苏联在几十年间垄断了世界链球的先进地位。这与他们的技术研究和造诣,是分不开的。要努力引进国际技术研究的成就,要在这个基础上花力气进行我们自己的研究。

例如,需要研究链球投掷全过程的合理技术以及全部细节。(可以由体育部门自力更生、也可与“物理研究所”等有关科研单位挂钩协作。)要和运动员反复进行理论教学和探讨(包括反复运用录像材料进行分析),提高运动员对于链球技术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曾记得一位投掷专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告诉我,链球投掷技术已经从“运动员牵动链球”,发展改变为“链球牵动运动员”。这是对进化发展过程的形象化的描述语言。怎样理解?是否意味着“法向力”与“切向力”内在深刻转化关系的某种外在形象表现?而且,这是多年前的话了,现在是否有新的发展?我不是专家,也没有研究,附录在这里,供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在这个基础上,商请有关科研单位协作,研制出便于对“链球摄像”进行技术分析的“软件”。如果能得到这样的“软件”(如果其性能是正确的),结合摄像和电脑,就可以对每次重要训练和比赛,进行比较准确和深入的技术分析。并可记录在案,便于进行历史的对比分析。这对于运动员的技术评定和技术进步,显然很有帮助。

② 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技术训练方法。例如:

探索通过不同的分解手段以有效改进局部技术环节的训练方法。

探索通过不同的整体技术手段以有效改进技术完整性的训练方法。

在比赛中可以看到:有的运动员在不同试投中,效果差别很大;而有的运动员比较稳定。有时,运动员极想竭尽全力投掷,动作反而牵强、僵硬,技术发挥不佳。这固然与技术基础和技术素养有关,也与主观的用力状态和方法有关。在训练中,不妨引导运动员尝试进行“全力”、“轻松投掷”等等、主观上不同的用力状态和方法的试投,以进行比较和体会,逐步地、积极地提高技术基础和技术素养水平。

5.3 主训练课、主训练手段、以及重要配套条件

① 主训练课:从规则看,链球比赛共投掷6次。这就规范了链球训练课的“整体设置”。一堂规范的链球“主训练课”,除准备活动外,链球投掷只宜进行“6次”。

如果一堂课上投掷十几次、几十次,就会改变“整体设置”,在潜意识上促使“降低”每次投掷中的力量的动员程度和集中程度。这对于成绩进步,是很不利的。(“力量集中”:包括注意力、各种大小技术环节、从躯体大肌肉一直到脚趾手指等有关肌群,都得到最充分的动员,得到最有利的、顺序的、连续集积的发挥。)

在历史经验的发展中,举重训练课变得非常短促。同时,在一天中,实行“多课次”。举重训练中的这个历史经验,很值得链球训练参考。

② 主训练手段:应该就是链球投掷本身。这既是链球技术训练的主要手段,也是链球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③ 辅助训练手段:110米高栏的正常栏间距是9.14米,为了训练刘翔的步频,有时把它缩减到8.5-9米之间,把全程10架栏变成12架。[6] 孙海平教练的这个高栏训练经验,是否也可以折射到链球训练中来?[例如,采用略轻、略重的链球,作为辅助训练手段(可与科研单位及工厂或作坊协作研制)等等。]

④ 力量训练的辅助手段:

前苏联链球训练史中,存在着曲折的经验:“力量素质”水平越高,链球成绩就越低;“力量素质”水平降下来,链球成绩反而跃上去了。(见表1)

以表中的“卧推”与“链球成绩”的关系为例:三代奥运会冠军,卧推递降30公斤或更多,而链球成绩递升近10米。

在上述历史经验中,“力量素质训练”恰恰成为链球水平提高的障碍。我们的链球训练,需要克服“力量素质为基础”的错误思想,转变到“整体设置为关键” 的训练思想上来。

举重训练手段简明而方便。辅助训练手段与比赛动作的关系很紧密,非常有效地为之服务。参照举重经验,应该设想,能否研制出更合适和有效的“链球力量训练器”?

需要改变以多种举重及其辅助姿式(卧推……等等)作为链球的主要力量训练手段的传统办法。因为这样的肌肉工作方式与链球运动的差距太大。这样大幅度发展起来的肌肉状况,在链球运动中,其动力作用很有限,而干扰、阻滞作用却不小。

可与科研单位及有关工厂协作研制特定的“链球力量训练器”。例如:

将适当粗细的钢管弯曲焊接成约四米直径(?)的圆环,两外侧焊上短柄,短柄安置在竖立于地面的两根平行的钢柱上(高度适宜)。短柄与立柱的连接方式,应该使“钢管环”既便于高低升降,又便于使“环面”在空间中转动(“环面”与水平面的角度可随意调节以适合需要)。钢管内装置许多钢球,藉以构成力量负荷。其中的某一个,焊有钢丝绳(或钢柄),并连接到“链球握手环”上。“钢管环”的内侧“割开”一条“缝”,以便于运动员手握“链球握手环”,进行以下动作:近似于完整的链球运动的“力量训练”。(该设置还应考虑:是否可以对力量负荷的大小进行调整。)

这样的“链球力量训练器”,不能指望一开始就很完善;应考虑,会经过一个从“欠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例如,一开始,“环面”可以是与地面平行的(不考虑倾斜面、以及其调整问题),用4个柱子(而非两个柱子)固定住。这样,制作起来会容易许多,使用起来也非常坚固耐用。在“环”的“上面”和“下面”的“适当部位”,各开一个 “活门”,便于添加或减少钢球,藉以调节“力量负荷”的大小。这样的“链球力量训练器”,虽不完善(运动员通过它训练力量,与真正的“链球投掷”仍有一定差异),但是,与“卧推”等等手段比较起来,就已经是进步得多了。(是否可以体会到“法向力带动切向力”?有待于实践中的检验和改进。)

5.4与主“训练课”和“主训练手段”相适应的“训练波”(训练小周期)

由于“主训练课”的规范形式为“6次投掷”,其能量消耗虽比较集中,但是,总消耗量并不大。疲劳的一定程度的恢复,不需要太长时间。(也就是说,它的“训练波”会在以小时计的“时间长度”内完成。)

因此,在一天内,可以进行“多次”训练课。一天,就可以建构成由多个“训练波”综合成的一个“训练小周期”。

在“一天”(这个“训练小周期”)内,既可以安排“主训练课”,也可以安排不同内容的“辅助训练课”。

5.5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依上述设想,对于链球来说,一个星期,就可以组织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就可以对这个训练整体及其各环节,进行认真的“评估与改进”思考了。

由于链球运动的运动方式非常集中,可能会使特定的肌群容易产生过度疲劳或伤损。在“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之间,需要时,不妨适当地穿插安排“放松”、“调整”等环节。(例如,在“成功”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之间,也可考虑适当安排“调整性训练阶段”,进行衔接,予以调处。)

铁饼、铅球、标枪等项目的特点,与链球近似。其训练方法,可以相互参照。在参照中,又应高度重视各项目具体的特殊性。

它们都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分析和技术训练。(例如,大阪世锦赛标枪冠军皮特卡玛基的“鱼跃”投掷技术,就值得研究。)

它们也都需要开发“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铁饼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可参照“链球力量训练器”,进行研发。

标枪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可以考虑将钢管弯成长长的U形(侧置之,U形的平面与地面垂直)。U形近地面的“一臂”,内弯(头部与尾部略低,中间略呈弧形向上弯),或者保持平直、并不内弯(“内弯”或“不内弯”,或者仅在头部下弯,需要在试用中比较之)。远离地面的“一臂”,伸向稍稍斜上方(例如15°角)。

U形钢管架设在适当高度的空中。(高度可以调节,以便于不同身高的运动员使用。)两端各用由1米长的横梁和两立柱连接成的一个“支撑架”进行支撑;“两立柱”间,形成1米距离,便于运动员通过。

U形近地面“一臂”的下侧,割开一条槽线;管内放置许多钢球形成负荷;最末端的钢球焊有一个“柄”,连接“抓手”。

运动员可以从“标枪专用力量训练器”的延长线上开始,迈步进入“其下”,斜向后举手、握住“抓手”,进行近似于投掷标枪的:交叉步迈步、蹬腿、拧腰、挥臂、甩手结合一气的,完整的“似标枪投掷动作”。

这个动作,将管内放置的许多钢球,通过U形管的“弯头”,“挤”向“远离地面的一臂”;待动作过后,又由于钢球自身的重力,自行返回到原态。放置钢球的多少,可以为力量大小,提供调整。

像“链球力量训练器”一样,“标枪力量训练器”也会经历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上述设计,由U形管和钢球构成力量负荷。也可以选取其它方式,用作力量负荷。总之,为了达到:通过“似标枪投掷动作”以进行“力量训练”的目的。)

铅球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这比较复杂、难办。可否考虑这样的设计:底部为可以对地面“作旋转运动”的钢板。以便于运动员处身其上,在屈体、单足深蹲状态下,屈单臂、手握悬于空中的“荷重”;然后,“立腰、蹬足、伸直臂手”等环节一气呵成地“爆发”起来,“向上”进行“推铅球的模拟动作”。(近似地保留了“推铅球”动作的复杂性;然而,使“复杂的方向变化”,转变成较简单的“对抗重力”的“向上”运动;以“便于”进行“相应力量”的训练。)

“荷重”的“悬挂结构”设计,要既便于反映投掷力量,又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人身安全:“荷重”的“头部”似铅球。“荷重”的“身体”为“圆筒体”,伸入更粗的、便于“荷重身体”在其中上下滑行的、刚性的、倒挂装置着的“外圆筒”中(这个“外圆筒”在必要高度的上端,焊接于牢固的钢架上)。荷重通过滑车和钢索,以及必要的结构,进行连接安装:使“荷重”只能被推动上升;除非通过重新操作,不能回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安全。)上述设计中,还应考虑“荷重”重量的“可调性”。(这样一套设计,行不行得通?可否引申出更好的设计来?)

此外,还可考虑:研究、设计、建造各该投掷项目专用的:“室内训练房”。对于“多课次”训练、以及投掷训练的安全性来说,这是很需要的。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制作水平来看,这并不是很困难的。

6黄潇潇的400米栏

黄潇潇400米栏在大阪决赛中以54″15获第五。第三名简西恩53″92,相差0.23秒,为4‰;冠军劳林森53″31,相差0.84秒,为16‰ 。

黄潇潇历史最好成绩为54秒,大阪最好成绩仍为54秒,原地踏步。如果能争取到“滚动式进步”,到北京奥运会还有近一年时间,夺牌甚至夺冠,并非没有希望。

正处于合适的年龄段而缺少进步,这就是关键。说明训练方法与成绩水平已达成平衡。必须对原有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争取有所突破。突破了训练方法,才能够突破成绩。

除了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加强调查研究,参考吸取刘翔等运动员的经验,改善专项的技术和体能训练以外,是否可以考虑下述建议:根据“全程单一一套设置”优于“多套设置”的规律,在专项训练中加强“整体设置”的训练。调低前程速度,以改变“后程能力下降”的状况,使比赛中的前后程速度水平“趋同”。

6.1 主训练手段

以“全程54秒”作为训练的起始依据。按照400米栏特点,来设置“半程手段”;订定相应的速度指标。(使前半程速度保持在全程平均速度上,不超越全程平均速度。)然后,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不断相应地调整提高之。

6.2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课

以半程作“主训练手段”时,在一堂训练课中,可重复进行两次。(不宜多,多了就不利于“到位”。)

两次“半程手段”,连同准备活动等等,就构成一堂完整的训练课了。(这同时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波”。)这样的训练课,占用的时间,是不长的。

6.3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

在一天中,这样的“主训练课”,最多可组织两次(多了也不利于“到位”)。

由于所占用的时间不多,或可另加一堂以专项技术或专项体能训练为内容的辅助课。

在这样的一个“训练日”中,就具有了多堂训练课;同时,这就成为一个“训练小周期”。

6.4 一个“训练周”

上述这样的“训练日”,在接连安排两天后,接着可去安排具有调整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可安排辅的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可以这样再重复安排一个轮次(用时两天或三天)。

这样,就构成一个“训练周”。(这样的“训练周”安排,大体可以和正式比赛中的“预、复、决”赛的赛程安排状况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可以适当调整之。)

这样的“训练周”,是否有效、是否可取得进步?通过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外表观察”,以及“主训练手段”完结时的心律测试等等环节,可以一定程度地得到及时感知。

6.5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经过上述这样的一、两个“训练周”之后,就可以接着进行400米栏“全程测试”。这样,就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这个“全程测试”的跑法:应当按照预期目标,对前后程跑速关系,订定明确要求。尤其是前半程跑速决不能过快,应当与平时“主训练手段”中的要求相一致,符合于所一再训练的明确要求。在后半程,尤其在冲刺阶段,应该鼓励运动员大力发挥出新的水平。

经过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应该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

如果“全程测试”成绩符合甚至超出预期目标,便属于“基本成功的”、“成功的”或“非常成功的”。如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便是“失败的”。

如果是“失败的”,后续的训练就需要调整、甚至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变。

如果是“成功的”、尤其是“非常成功的”,可以针对运动员身体的具体情况,考虑接着一个新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还是首先去进行一个调整性的“训练周期阶段”?可以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之。

当她400米栏的后程能力得到改善以后,可以将最后的两个“栏间步”,由大阪的十六、七步,改变为“15步”。(这样,全程所有的“栏间步”,全部统一为“15步”。)用这样的技战术安排,来促进全程成绩的积极提高。

7 400米训练和接力训练

美国队在大阪以14块金牌遥遥领先。其中与400米有关的项目加两个百米接力项目,共占6块,可见“400米”和“接力”项目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改进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加强400米的“整体设置”训练,改善短跑技术训练,发挥东道国的人力优势,我国在这些项目上,挤进前八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在技术理论上,以途中跑为例:“后蹬是唯一动力”、“前蹬是制动性阻力”、“摆动脚落地点要尽量靠近身体重心的投影”、“步幅越大越好”……等等理论观点,都是不对的。应该予以革新。

2、在身体训练理论上,例如美国的所谓“上下肢要平衡”,把上肢和胸背训练得像举重、拳击运动员那样发达,这种观点和做法,也是不对的,也应革新。

3、400米的“整体设置”训练:

可参照上述之黄潇潇训练,适当革新安排之。

4、接力技术:

要认真练习,争取在技巧性和熟练掌握程度上,超越对手。这是争取接力胜利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如百米、200米、1500米等项目,也可以在训练创新和革新中,积极地争取提高。

8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全能等项目的训练

从男子跳高冠军巴哈马的托马斯的技术,以及他只有不足两年的专项训练史来看:“创造性”,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训练进化运动是活跃的。对训练方法要避免任何僵化的看法。

一些项目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出色的成绩。要认真调查分析我国当前的情况,发挥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内外新经验,改进训练方法,争夺一切可以争取的成绩。

9 在行政管理环节上为成绩进步创造条件

1、以刘翔训练为例:刘翔训练组实际上已经构成为一个“自生长的有机体”。如果能增加配备一位任劳任怨的负责行政工作的“公仆”[负责办理行政事务的人员,如“领队”(或由孙海平兼领队,加配专职副领队)、或称“管理”、或称“经纪人”……等等],可能对这个“自生长有机体”的功能发挥,有很大帮助,有利于为北京奥运会的紧急需要服务。

上面说到的周春秀的训练、张文秀的训练、黄潇潇的训练……以及其它确实担负着攻关任务的训练实体,都可以考虑配备一位肯苦干实干的“公仆”,以便更好组织成为具有一定独立办事能力的“战斗单位”。这样,可能有利于为北京奥运会的紧急需要服务。

2、可以考虑,对有关成就,预悬出荣誉奖赏规格和奖金规格,以加强荣誉动力和经济动力。

例如对于:实现北京奥运会比赛目标;实现一定的成绩指标(如打破世界纪录、亚洲纪录、全国纪录);在训练理论、训练方法上有重大创造并为实践所证明者;在训练分析软件、训练器材和保护器材研制上有重要贡献者……等等;预悬出明确的荣誉奖励规格(证书、可予永久保存的奖品、体育总局的历史档案记录等等)和奖金规格。这样,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力量。

像大家一样争取为奥运会服务,写成本文。囿于管见,又涉及许多操作细节,本文可能存在诸多不妥、错误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点评. 体坛周报, 2007-9-3-A11.

[2] 见《孙海平的“秘密”》,载《报刊文摘》2007.9.7第3版;该文据《文汇报》2007.9.3王彦的文章摘载。

[3] 江苏周春秀堪称为女刘翔. 扬子晚报, 2007-9-3-A22.

[4] 美军增强体能项目揭秘. 参考消息, 2007-3-31(5).

[5]参阅:《女性不爱运动,胸罩惹的祸?》,载《参考消息》2007-9-13(7);《三联生活周刊》2007.(36),P18:声音.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5

在失重的太空中,宇航员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同时肌肉也缺乏力量。如果在太空中的时间长了,回到地球上,甚至软弱得不能站起身。而太空体育运动能克服这种太空症,提高骨骼和肌肉的力量,预防骨质疏松。

弧线球变成了直线球

美国航天局的宇航员加勒特・赖斯曼,是国际空间站第17长期考察团的随机工程师。他告诉人们:“我们偶然发明了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往袋子里灌水这样平凡的工作,现在有了全新的意义。我们像扔实心球一样,把水袋扔来扔去,我们发现,接住这个大东西之后,它会带着你飞行一段距离。”

不久前,赖斯曼曾为自己钟爱的纽约扬基队与波士顿红袜队的比赛开球。多年来,在有重力的情况下,他一直抛的是弧线球。但是在太空里,他却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抛直线球了。

有助保持士气

2008年4月19日,第16长期考察团的团长佩姬・惠特森与两名队员抵达空间站,与第17长期考察团的3名成员进行了一场在空中飞行的接力比赛。

惠特森从一个工作舱起跑,把接力棒传给等在3个工作舱之外的队友,然后他以最快速度回来换第三个人。可以想象,这种太空跑步接力赛,真是有趣极了。

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从事太空长期飞行辅导工作的美国航天局心理学家沃尔特・赛普斯说:“宇航员们很有创造力。虽然这些体育运动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有助于他们保持旺盛的士气。”

技巧与规则有变化

虽然空间站没有专门存放体育服装的衣柜,但宇航员还是拥有一些运动设备。

除了太空跑步机和固定自行车之外,他们还在零重力的条件下,玩过篮球、飞盘和回旋镖。但在失重的情况下,比赛规则有所变化。惠特森说,在太空投掷物体,绝对需要技巧,就像在太空里行走一样,这种技巧也需要培养。她还说:“战胜对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想他们还会发明很多新的体育运动。”

太空体育丰富多彩

最近两年里,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的太空体育运动。2008年3月,日本宇航员土井隆雄,在国际空间站上试扔了回旋镖,他想看看回旋镖在零重力条件下,是否还会像在地球上一样,飞回到自己的手边。结果,回旋镖真的飞回来了。

马拉松比赛安全预案范文6

日本首都东京的GDP占到了日本整体的二成。从规模上看等于韩国或者是澳大利亚一个国家。这里有充裕的法人事业税和其他税收,财政状况良好。说是东京的财政收入出现了剧烈的下降,但在2009年这里的财政预算还是做出了收入超过支出1万亿日元(约100亿美元)的计划。日本共有47个县市级地方政府,东京是唯一的一个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政府。国会早就决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全部集中在东京的现象进行改革了,提出过迁都的口号,但现在人口、经济却越发地向东京集结。在今天的日本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东京比拼的城市。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世界,“世界三大城市”中,纽约、伦敦已经危在旦夕。而在亚洲,在金融及软件开发产业盛行的北京、上海,其发展速度飞快,它们以极为猛烈的速度追赶着东京。

城市间的竞争其实是一种产业聚集度的赛跑,即便一时跑在了第一方阵,这样的城市同样不能有半分安闲。伦敦那些半官半民的投资促进机构正在为招商引资而东奔西走,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移民来到这里,让劳动力市场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北京已经接通了与背靠大海的天津之间的高速铁路,让物流变得非常便利,这里在逐步向巨型城市转变。新加坡是个都市国家,这里的经济开发厅为了让那些具有在全球进行管理职能的总公司、为了让企业的研发部门能搬迁过来,他们根据各种条件设置了详尽的奖励政策,同时积极地开放了移民条件,让智能劳动者能够很容易地移民到这个国家。为了强化观光产业,新加坡还开放了两家。

自从去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各个城市间的招商引资竞争就更加激烈起来,东京是提升自己的国际都市魅力,还是江河日下?现在这个城市正在通过申奥来再度进行城市开发,不管申奥结果如何,这些开发将极大地关系着10年后日本整体的竞争能力。

31万人报名的东京马拉松

2010年2月28日,第四届东京马拉松将正式鸣枪。今年8月底,已经有311441人报名参赛,比上一年多出了两成,而最后真正能获得比赛资格的只有35000人,倍率为8.9倍。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看过美国纽约马拉松后,觉得在城里街道上比赛很有意思,决定在东京也搞一场类似的比赛。但是,大城市里交通量大,长时间控制交通则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市民马拉松都是在郊区或者是河道附近进行,但东京马拉松要打破常规,“普通市民在城中心赛跑”,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比赛,而这样的比赛在东京实现了。

这样的比赛并不是只有长跑运动员参加。今年东京为了组办这场比赛,动员了5000名保安,另外还有13000名志愿者维持秩序,沿途共有200万市民观战。这样一场比赛,其经济效果大概有230亿日元。

对此,东京都地方政府的官员,同时兼任东京马拉松比赛秘书处总务部长的海老原勉带着自嘲的口吻说:“如此大规模的比赛,能产生出如此强烈的震撼效果,除了在策划的时候就要非常细致以外,光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好的。”

在该秘书处,除了有5名来自东京地方政府的官员外,还有日本田径比赛联盟及电通集团公司的相关人员,加上民间团体、企业派出工作人员,全部加起来有20人。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东京马拉松赛后,为了让这种史无前例的都市型市民马拉松取得成功,各方面的人员出谋划策,积极努力。

马拉松的参赛时间最长7个小时,尽可能地让愿意参赛的人参加比赛,这是东京马拉松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在媒体参与方面,秘书处功不可没。开始时是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对这场比赛非常关心,做了大量的报道,其中不乏冷嘲热讽的内容,但正是因为这些媒体的报道,让日本市民对比赛开始产生出很大的兴趣。第二届马拉松开赛时,几乎所有媒体都积极地报道了这次比赛,结果让更多的人关心比赛、参加了比赛。

东京马拉松在费用方面并没有依赖政府。今年的大赛共需要17亿日元,东京只出了其中的1亿日元,而且主要用在了向东京市民传播信息方面。参加比赛的人共缴纳了3.5亿日元的报名费,其他费用主要来自赞助。

一旦成功地举办了一场活动后,这个成功经验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在东京湾上有一座大桥――“虹桥”(首都高速公路11号线)。该大桥自1993年开通后,从未出过停驶现象,但是今年3月,东京都与日本徒步协会共同举办了“东京虹桥徒步大会”,有5000人徒步从桥上走过东京湾,愉快地进行了一次海上散步。

去年10月,在东京丸内办公大街上举办了“东京丸内街道比赛”,这也是一场少有的赛事。东京火车站丸内方面的街道被封锁了起来,参赛者在这里进行了相关的比赛,一些刚刚参加完北京奥运会的日本国家运动员也赶了过来。街道两旁聚集了15000人,这也是东京都主办的一场活动。

这些活动最后都对东京申奥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策划非常独特。“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城市,这里举办的活动,如果没有一点特点的话,是很难被媒体报道的,但只要一报道就会成为全国新闻,这点也不同于其他城市。”东京都生活文化体育局体育事业科长早崎道晴如是说。

东京的狂欢超过了法国

在文化活动方面,东京也有几个超出常规的成功案例。在5月黄金周期间,东京国际论坛举办了“狂欢日”音乐节。

这次音乐节集中作了几个题目的演奏,其间大多数音乐会的门票价格低廉。2005年第一次音乐会的门票销售率为86.8%,今年5月3日到5日的门票销售率达到了94.2%。2005年的票房收入为41亿日元,到了2008年一下子上升到了157亿日元。过去一到黄金周,东京都的市中心门可罗雀,但现在则是车水马龙。

狂欢日的总指挥是法国人鲁内・马尔丹。马尔丹过去一直从事摇滚,有一天突发奇想,“希望了解古典音乐,让古典走进大众社会”,于1995年在法国举办了一次“狂欢日”活动。以后每年1月都要举办一次音乐节,他的策划打动了众多艺术家的心,“在音乐会上以很低的价格听一流艺术家的演奏”成为了该活动的一大特点,很快在欧洲古典音乐节刮起了一阵旋风。

2001年,马尔丹与日本结下情缘。这年在巴黎开设了事务所的本真秀,去拜会了马尔丹。

本音乐事务所是日本国内最大的专门从事古典音乐演出的经纪人公司。其创始人是本尚靖,他曾经从欧洲邀请了众多的演奏家来日本演奏,还推出过小泽征尔等日本艺术家,是“二战”以后在日本普及古典音乐的功臣。继承尚靖职位的是尚秀,他提出过“古典音乐民主化”概念,“让古典音乐从一小部分爱好者那里走到大众中去。如果不改变古典音乐行内的旧习,音乐就没有前途。我希望在日本也搞一次狂欢日。”本总裁说。

马尔丹感受到了本总裁的热诚,决定在东京国际论坛上也举办一次狂欢日。1997年东京政府的办事处搬迁,旧址成为东京国际论坛。2003年,东京都出资51%,JR东日本公司、三菱地所公司、三得利公司各出资10.2%,加上其他企业,组成了一家股份公司。过去政府总是等着大企业来赞助文化事业,有了股份公司后,企业更强调策划能力,狂欢日活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提上日程的。

“狂欢日活动本身也是我们为社会作贡献的一个方面,我们拿出了8000万日元。做事业是有风险的,我们自己在推进这个策划的时候,让企业本身得到了锻炼,强化了体质。”东京国际论坛董事末松建树说。

门票很便宜,但要不出赤字,原因在于很多艺术家只收取比常规演奏要少很多的出场费。而且还有110家企业参与了赞助,拿出了2亿日元。用末松董事的话来说,“艺术家、赞助企业、我们公司加上媒体,四个方面结为一体,让活动取得了成功。其实还有一个主体,那就是来听演奏的听众。”

在狂欢日期间,从小孩到老人,一共有100万人次来到了音乐会场。这个规模超出了法国,让丸内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中心,也证明这里有能力举办大型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