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培训总结范例6篇

器乐培训总结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1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杭州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2.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各区、县(市)大力举行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此来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发展。

3.加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活动,6月份举行展示和颁奖活动。以此落实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促进器乐教学的实施。

4.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10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评比,12月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以高质量、高水平来体现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做好三项评比的初评工作,选拔优秀者参加杭州市评比。

5.做好课改本学科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工作。协同做好课改领导小组在教师中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对第三批实验区音乐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一个抽样调研。以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基础发现总结推广经验,以点促面,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

7.继续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8.开展学能考试研究。结合新课程的精神,开展学能考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制定学能考试审美与艺术测试方案和标准。

(二)积极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

1.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实验和培训活动。深入学习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领会思想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探讨新教材教法,为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直属高中6月份举行《音乐课程标准》检测活动,并举行有关辅导讲座,以此来加强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音乐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能力。

2.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直属高中2月份举行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讲座,5月份参加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6月底举行音乐课堂教学录像评比,12月举行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

3.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小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5月份在直属高中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4.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各项专业培训。3—4月份举行《课标》和舞蹈培训,以此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战略,强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的教学调研与指导,同时调研与总结优质示范高中的教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中教学。5月份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6.积极协助上级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高中音乐新课改实验工作。

(三)深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

2.各区、县(市)在总结前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推广教改成果,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3.切实开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组活动,以此培养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音乐教改研究小组教学研究活动,举行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音乐教改的发展。

4.继续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研究本学科学校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征,探索更有实效性的音乐教研工作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支持各县区开展教研组长的培训。

5.继续推进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继续加强学生“个性化、合作化与活动化”的研究。

6.继续大力推广省级一等奖课题《小学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的成果。

7.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学生音乐学业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促进音乐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8.协助做好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工作。积极制定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方案。

(四)完善地方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地方性综合课程《我与杭州》。完成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编写任务。加强《我与杭州》教材的培训工作,加强该课程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

2. 加强“杭州教研网”的建设,继续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做好网上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库建设。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学科主要工作(直属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学期音乐教研工作

大组成员会议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辅导讲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舞蹈培训

5月份 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比

6月份 音乐录像课评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检测

大组成员研究学科教研工作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区、县[市]部分)

2—4月份 区、县(市)举行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5月份 新课程音乐案例评比

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

6月份 义务教育新课程第7轮骨干教师培训及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

颁奖活动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教研员工作会议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届教学论文评选、课改优秀教师评选

第三批实验区新课程教学状况调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组长培训

举行《我与杭州》、《人与自然》、《廉洁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地方课程《我与杭州》教学案例评比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打击乐;训练

一、打击乐进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根据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单一课型和占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音乐课主要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部分时候会穿插一些乐理课,由于教具、学校以及学生的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但没有打击乐的训练,甚至乐器的训练课都很不少出现,就算教材上有打击乐以及其他乐器的教学训练指导,由于没有教具,导致许多音乐教师根本就忽略不讲。这就使得打击乐在学生和老师的面前觉得“不重要”。然而,打击乐训练真的在小学音乐中就不重要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打击乐的训练对小学音乐的学习有很多作用:

(一)打击乐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难在一节课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因此,音乐课中引入打击乐器能让学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打击乐有助于创建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打击乐的巧妙运用,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了新的色彩,使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我们的打击乐为孩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音乐氛围。

(三)打击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演奏方法简单易学,当学生对节奏感兴趣时,就可以有意识地用各类新学的打击乐器,如碰铃、小鼓、串铃等,敲敲打打,边唱边打,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创造,好参与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打击乐器,创设自由、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打击乐活动,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氛围里,培养培养学生节奏感。

(四)打击乐更简单易学,给予学生成就感:打击乐的学习主要靠膀臂的力量,较之其他弦乐和吹奏乐的学习难度相对不高。另外,打击乐依靠节奏来表现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对单一,因而学习的时间也相对要少。从学习难度和花费的时间来看,打击乐非常适合大多数学生练习。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乐器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打击乐训练

通过上文的所述,我们发现打击乐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学生学习打击乐呢?

(一)培养聆听习惯

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丰富,在学生仔细聆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乐器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又能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但是,枯燥的聆听是会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有兴趣,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教学设计。例如,听音色猜乐器。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有效。可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

(二)观察乐器特点

通过对乐器直观的观察,找出其特点。观察的形状和材质,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可以加深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老师有步骤地引导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自己发现乐器的特点,加深对乐器的认识,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体验参与乐趣

只有在参与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好玩,好动是天性,只让他们安静的聆听,仔细的观察是不够的,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将乐器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亲自尝试找出演奏方法,并将自己找到的演奏方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总结之后互相学习。

(四)培养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学生体验试着演奏乐器的时候,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演奏方法,并将结果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演奏方法,只靠学生独立去思考总结和选择是不够的,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要对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结语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教授说;“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尝试不断更新打击乐活动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探究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为他们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器乐学习;内心听觉;培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凭借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又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并欣赏音乐。

器乐的演奏是为了他人的欣赏,而器乐的学习训练则是为了更好的演奏。一名演奏者演奏的好与坏,水平高与低,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因此要想学好器乐,就要对器乐的声音有着敏锐的听觉,使内心有着明确的追求。所以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学好器乐的基础。

一、内心听觉的含义及其特征

内心听觉是指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借助音乐记忆,能内在地想象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音乐的形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它并不是只有专业的音乐家所独有的能力,而是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

内心听觉分为旋律性与和声性两种。旋律性内心听觉是一种旋律想象认识能力;和声性内心听觉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能力,是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内心听觉不同于一般音乐听觉,人们常说的音乐听觉多强调外部听觉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是依赖于某种实际音响而产生的听觉意象。而内心听觉则是以此为基础,更加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它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内心听觉是凭借记忆力和思维直接在意识里的想象,近似于某种实在的音乐声音的音乐现象,它可以不借助实在的声音,不受外在声音的影响,而产生的音乐音像。

二、你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在器乐的演奏过程中,训练音乐的活动中的内心听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中的内心听觉能够引导我们正确的诠释音乐,当我们看到音符时,不借助器乐的声音也不鸣唱,在内心想象旋律的走向与音符的高低,长度,这就是内心听觉。如果说外部听觉能够使得器乐曲演奏的更为准确、严谨,那么内心听觉便能够使得乐曲更富美感,更注重音色。而在我们的器乐训练中,常常遇到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这是大多数人就会“单纯地”训练手指指法技能,一遍一遍的增加手指记忆,像这样机械性的练习并没有让大脑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想象活动。而演奏者内心听觉中的形象是一种重新塑造的新形象,而不是对某一种声音现象进行简单的复制,内心听觉强调在训练中对音的表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依靠音乐听觉感知来把握判断演奏声音的效果。所以说,要在器乐演奏的训练过程中,加入内心听觉的想象,从心里知道自己练习的旋律是怎样的并感受作品的艺术构思。因而内心听觉对器乐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指法、气息是器乐训练中的躯体,那么内心听觉便是器乐训练中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但是,如何把内心听觉融入到器乐训练当中,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心听觉水平便成了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呢?我觉得应该分为以下个阶段:

第一阶段:默唱

我认为,能够准确地、内在地想象出乐曲(默唱)并能默默地读谱,才是内心听觉高度发达表现。对早已听过的旋律进行内心默唱,应与音乐理解和记忆的培养训练,同时进行。在确信学生已正确地理解之后,就应凭记忆来唱旋律。开始是大声唱,然后是低声唱,最后完全是小声唱,再以后就是闭上口唱,然后是内心默唱,可有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在培养内心默唱时,出声地打着拍子是活跃音乐记忆,集中学生听觉注意力的一种因素。在内心默唱熟悉的乐曲技能时,首先选择节奏慢的,而后再选择节奏快的易于上口的旋律。

第二阶段:记忆力

记忆力的内容是已有的外部音乐现象的综合反映,取决于已有的音乐经验的多寡和性质,也取决于某人对该乐曲所采取的态度。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乐谱开始记忆。同时要注重音的长短、节奏型、强弱层次等。然后使用乐器演奏曲目,并且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加以改正。或是几名同学一组相互演奏相同的曲目然后互相纠正,来强化自身对于乐谱的记忆力。

第三阶段:听觉预感

听觉预感就是在唱(奏)前一个音符时,在不借助乐器,而凭借乐谱就能预先在内心提出下面不熟悉的旋律中的每个音的音高和音值的一种听觉能力。迈卡帕罗在其《音乐听觉》一书中说过,这种“听觉预感”能力是培养内心听觉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以加入这样的练习,教师奏出一段不完整的旋律,将其停留在节奏和调式方面均不稳定的一个瞬间,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适于曲调结束的音,并逐渐距离结尾远些,以便让学生选择结尾和完成旋律的发展。

第四阶段:内心听觉

此阶段为最终阶段,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此项练习,可让学生眼睛读着乐谱,内心想象其音响及音乐作品的内容,在记熟之后不看乐谱,使用器乐演奏。按乐谱纠正别人的演奏,注视着乐谱倾听,以便发现其中的错误:调式和音高方面、节奏方面、强弱方面以及各种记号方面的错误。当然,内心听觉的练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和器乐训练之中,而要延伸到课堂训练之外、生活之中。

总之,一个好的器乐演奏者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内心听觉的培养,他们在注意实际音响和内心听觉的同时,应使内心的听觉形象达到精确的程度,即从这些内心的形象上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整个深度。内心听觉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其中主要的还是记忆和想象,两者的结合也是上述听觉活动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作想象的能力。

⒖嘉南祝

[1]普凯元.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0(2):9-11.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器乐重奏 协作能力 培养 训练

自高等音乐院校开设器乐专业以来,器乐重奏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一个分支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高师音乐院校开设器乐重奏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集技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不仅是提高学生乐器演奏水平的技能课,更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修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师音乐院校自身的特点,在提升学生乐器演奏能力的同时,对其协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协作

在辞海里“协作”的定义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一个乐队里,无论演奏者弹奏的是何种乐器,他都是这个乐队里的一员,他所释放的音乐元素是渲染整个乐队所要呈现的完整画面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色彩。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器乐重奏中协作能力的训练比单纯的技能训练更重要,在实用价值上也更突出一些。它既不同于乐器技能课,又区别于音乐基础课,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1.器乐重奏课中的协作能力是实现器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因素之一

我们制定的器乐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不仅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和不同类型乐曲的演奏风格,更要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质,提高综合音乐思维能力,增强音乐修养,具备一定的独奏、重奏和伴奏能力。

器乐重奏课的开设,就是充分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的是技巧积累,更是学会与他人合作与配合,用心体会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在旋律层次、音色对比、不同节奏、不同句逗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完美融合,提高审美素养。

2.器乐重奏课中的协作能力是器乐重奏中独立性与相对性的结合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特定的声音要在特定的时间出现才能产生美感。在器乐重奏中,每一个声部的演奏都是相对独立的,要获得完满的音乐,需要每一位参与演奏的演奏者相互配合来完成,这既需要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整体感的感性把握,也需要演奏者对音乐作品不同声部在音乐中不同层次的理性认识,才会有音乐的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所以,器乐重奏不仅是艺术作品演绎中的协作与配合,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3.器乐重奏课中的协作能力是器乐重奏同一性的表现。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了音波,音波通过空气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器官并传送至大脑,产生音的感觉。①在器乐重奏中,众多的乐器演奏的声音频率要在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上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在器乐重奏中音高、节奏、音色、力度、音乐表达上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增强器乐重奏的融合性,塑造丰满的音乐形象。

二、如何提高学生在器乐重奏中的协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在器乐重奏中的协作能力,这是我们当前在组织学生进行器乐重奏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笔者的初步尝试。

1.重视音乐基础知识训练

学生进行器乐重奏的基础除了学习器乐本身的技能外,还包括乐理、视唱、和声以及音乐的审美等。在两个学年的器乐重奏课中,我们用两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

首先,器乐技能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一般都有一定的器乐演奏基础,但缺乏科学合理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因此掌握科学合理的演奏方法,熟悉乐器常用调的弹奏是提高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首要练习。

其次,器乐系应重视和声学课程。和声学是继基本乐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牢固掌握和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弹奏能力,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在和声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器乐重奏作品中的和声部分进行提炼训练,其目的就是把和声基础理论与器乐重奏基础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应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美学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在学生器乐重奏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而且还要让学生能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演奏。

2.培养协作意识的训练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德奈特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概括为:脑子即脑部,意即脑部的物质性流程决定了人类意识的各种特征,包括思维、认识、感觉、想象、专注力、记忆和意识②。在器乐重奏课的协作能力训练中,协作意识的培养有两大基础——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人的意识状态中,注意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在一件事物上所投入的注意力与意识活动的不同状态有直接关系。在学生进行器乐重奏的练习时注意力的集中,直接指向演奏的实际效果,此时的意识处于最清晰的状态。“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注意的强度和持久,注意越集中,当前的心理意识或活动的强度越大,从而对所指向的刺激的反应必然越加清晰。”③器乐重奏的训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利用间接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训练之中,以保证学生在一定时间里保持活动的顺利进行。

记忆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器乐重奏中协作信息的记忆能保持多长时间呢?还得从当前公认的记忆三存储模式说起。

三存储模式是解释记忆储存在持久性上的差别,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学生器乐重奏的协作能力训练中,先用声像记忆和视像记忆信息增大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通过选择性注意控制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会使个体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及正在做些什么,能使之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工整合成完整的图像。在平日训练中,精心的复习巩固训练能使学生将课堂上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从而长久记忆保存。

3.发展音乐思维的训练

器乐重奏曲不仅经过了把参与的演奏者推向同一极的过程,也发生了音乐形式上相对应性的扩大。重奏曲的音乐思维训练中强调对位思维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对位思维训练尤其应该避免以曲式分析为单一训练的刻板教学材料,曲式分析只是音乐认识的一个方面,不能将此定为核心。同时,器乐重奏的训练过程应向学生指明重奏曲中各种音乐因素的影响、发展、融合的规律,培养其音乐统一性思维以外的对位性思维,培养“对位的耳朵”,理解重奏曲作品中对位、对峙因素的产生是充实音乐作品张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作曲者内心二元对立原则的体现。

结语

协作能力的训练在器乐重奏课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注重音乐基础、器乐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器乐重奏课的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器乐重奏课自开设以来,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增强了自身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在器乐重奏曲的演奏中能把自己的乐器与其他乐器融合于共性之中,更完美地诠释出重奏曲的音乐主题及音乐内涵。

注释:

①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学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学音乐 声乐教学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6

一、克服自卑,培养信心。

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认无能而轻易放弃。

在学校器乐队里,有一个学生在班是成绩不够理想,几个任教的老师都认为他无心学习,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没出息、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在音乐课中,我发觉他很认真听课,喜欢唱歌,但当我鼓励他树立一个学习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时,他总不忘加上一句:“我是不行的。”自卑感使他对什么事情都漠然处之。于是,在音乐课上我经常给他机会去表现自己,表扬他的长处,并决定吸收他为器乐队成员。由于他对音乐的爱好,他的长号吹得很好,我让他担任了长号组组长职务。在学习中,他有点滴的进步,我都通过班主任在班里表扬他,也在乐队队员面前加于肯定。一段时间后,他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来。课堂上,他积极举手发言,大胆提出问题;课余,他积极参加器乐队队的训练,并在每次的活动中主动出谋划策,整个人变得开朗、自信。现在,再也没有同学说他不行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勇敢地去尝试,也敢向老师说出:“我想……”“我会……”

“特长教育”就是让学生用其优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继而用“我敢”来代替“我怕”,用“我尽力试一试”来取代“放弃算了”。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抛开自卑,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每一次的挑战。

二、培育坚强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

我们多数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打退堂鼓,轻易放弃计划,半途而废。为此,我在器乐训练的过程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在冬季早上吹奏时学生怕铜器乐器冻,不喜欢练习。于是我让学生提前10分钟回校进行跑步训练,使吹奏起来不觉得冻了。在训练长音时,经常进行长音比赛,看哪组同学更有耐力,也考验了他们的意志。有的学生坚持不下去,而有的同学挺过来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它的竞赛活动也经常开展,如“看谁先把乐曲完整吹奏出来”等。比赛后,让胜利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而还没完成的也谈谈他们的想法。老师再提醒,使学生学会坚持,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进取。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即使暂时落后,或者前进的速度慢一点,只要能够坚持不断进取,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自我教育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便要靠各学科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一个自觉的行为。在器乐的训练中,我常常把这样的教育有意识地结合在学习中,使学生在自我教育方面有所提高。如在器理方面,把有器理特长的同学组织起来,安排他们担任队长、组长。让他们负责乐队的考勤、出外演出时的集队等工作。培养他们自我器理的能力。在学习中,每次训练乐曲,都是先发谱,规定在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吹奏,遇到不明白的先在同组中互相学习、讨论,最后综合本小组的问题再向老师提出。这样,便使学生在自学中,心理上出现“是我自己学会的”的成功感,又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担形成,在其它方面也会表现得非常自觉。

四、培养合群品质、热爱集体的精神。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帮助。合群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了解,获得更多的友谊和发展机会。合群和热爱集体,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体现。器乐队作为一个特长教育,在学校里只能把各班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而不能在一个班里实现。所以乐队里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年级,有的在五年级,而有的在六年级。年龄、知识的差异使他们一时难以融洽,但共同的爱好又使他们不自觉地走在一起。很多时候各小组也是独立训练,只有合奏时才一起练习,所以组与组之间又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训练中,首先是解决各小组的队员配合问题。有的个别教育:有一个五年级的同学是乐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且他的班只有他一个人参加器乐队。开始他时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在他所在的打击乐小组里经常过问他的情况,鼓励他主动与高年级的同学交流,同时让高年级的同学多关心他、帮助他。如在演出时叫六年级的同学帮他抬木琴,他就帮六年级的同学拿小号,使他们在互相帮助中增加友谊,逐渐在小组中提高了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