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例6篇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总量减排;环境统计;二氧化硫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一、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605÷10000

=12(本文来自免费http://,转载请保留。).87×5605÷10000=72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000×2=257000kg=257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529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485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388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900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388×3900÷10000=9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900=26774kg=27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644m3/t——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kg/t——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000×2644=34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000×0.234=34028=30116kg=30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二、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t、327t、377t、257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t。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74-03

一、绪论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新型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新型装备(回转窑)的集约化生产不断取代落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水泥工业产业技术发展举世瞩目,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中国进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动内需,水泥工业迎来了十年多的黄金发展期,截止2014年底中国水泥行业产量达到24.144亿吨,同比增长10.55%,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已经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高速发展辉煌的背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水泥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相对缓慢,目前仍然是以数量规模为主发展模式;水泥产业同质化竞争不断恶化;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成为影响水泥行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环境和现状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如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以及环保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政策的作用,经过汇总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淘汰水泥工业落后产能,通过明确界定的落后水泥产能的量化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引导落后产能主动早日推出水泥工业,例如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落后水泥产能比较多的省份,要加大对企业联合重组的支持力度,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2013年11月30日,工信部《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应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

第二是促进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政策层面政府给予一系列鼓励、支持的优惠条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2014年3月份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从改革审批制度、改善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土地管理和职工安置政策、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和健全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改善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为中国水泥企业深入的兼并重组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是水泥工业的污染防治,通过规范和完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和治理政策,以防治水泥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水泥技术进步。如2013年12月27日环保部《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2013),明确指出水泥行业现有与新建生产线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为400毫克/立方米;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十条措施,要求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水泥等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促使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这客观上为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机会。

近年来,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不断提速,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内地水泥市场处于低谷期,许多中小型企业受资金链等因素制约,出让意向比较强烈,大型企业集团果断出手,使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在这一年达到一个高峰。其并购重组现状呈现如下特点:处于市场成长阶段的地区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战场,中国内地的西部地区最为活跃;国企上市公司成为并购的主体,国企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国内领先的技术以及完善科学的管理,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全国市场资源,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对区域市场的控制力;并购重组趋于理性,水泥企业的并购重组从刚开始的抢占市场转向注重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三、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模式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是中国大型建筑材料央企――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目前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水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工程服务。公司在上市8年以来,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公司主营业务规模急剧扩大,同时盈利能力持续增长。截止2013年底,中国建材水泥年产能由2006年初的1100万吨增至3.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产能达到3亿立方,位居世界第一;轻质建材业务板块的主要产品石膏板年产能从3.6亿平方米增加到16.5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玻纤及复合材料业务板块的主要产品风电叶片年总产能达到1.5万片,位居中国第一;玻璃纤维年总产能由刚起步的21万吨增至1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现如今中国建材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玻璃生产线和水泥生产线设计及工程总承包服务供应商。

(一)中国建材并购重组模式――区域整合

中国建材面对行业、企业的诉求和国家加快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把水泥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确定了迅速做大水泥业务规模,走大水泥区域化发展的战略。以市场化方式,通过资本运作、联合重组等新型发展路径,展开跨所有制、跨区域和跨行业的联合并购重组,构建了淮海经济区、东南经济区、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四大水泥战略核心区域,先后成立了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至此中国建材水泥板块在全国的区域整合构架已经成型,水泥产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中国建材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四大业务平台中重要的水泥制造业平台。目前拥有全资及控股大型水泥制造企业70余家,遍布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内蒙古、北京等省市自治区,其水泥年产能达到1亿吨,是中国淮海经济区域最重要的水泥企业。

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5日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其运营总总部设在杭州,是中国建材水泥业务板块的核心企业之一。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区域性联合重组,大力推进管理整合,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整合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及广西等区域内的水泥企业,截止2013年,南方水泥拥有水泥企业123家,水泥产能达到1.67亿吨,位居全国第一。

北方水泥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23日挂牌成立,是由中国建材、辽源金刚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弘毅投资产业一期基金(天津)(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自从公司成立以来,北方水泥按照中国建材北方区域的发展战略,加快布局,稳步推进区域联合重组,重组了辽源金刚水泥集团、佳木斯鸿基水泥、凌源富源矿业水泥、德全水泥等区域龙头企业,截止2013年底,已拥有20多家企业,年产能达2500万吨,所属企业遍布东北三省。

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于2011年12月15日在成都挂牌成立,西南水泥是中国建材联合深圳京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圳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北京华辰普金资产管理中心共同设立的。注册地在成都,注册资本为10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建材出资50亿,占注册资本的50%。西南公司未来计划水泥年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打造中国西南地区大型水泥集团,成为中国建材大水泥区域化战略的又一大杰作,西南水泥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建材在全国水泥市场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二)中国建材并购重组模式――产业链延伸整合

中国建材在完成全国水泥市场的战略布局后,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水泥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鼓励水泥企业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基础上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优化物流配送,整合发展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预制构件产业。通过旗下中国联合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等四大水泥公司大举收购其战略区域内的商品混凝土公司,积极扩展商品混凝土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整合,截止2013年底,中国建材实现商品混凝土从零起步到总产能达到4亿立方米,跻身全球第一,水泥产业和商品混凝土业务形成良好的市场联动。

在区域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整合过程中,中国建材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坚持行业价值高于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孕于行业价值之中的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企业核心效益区和协同效益区,引领区域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区域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价格合理回归,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转变了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两个行业观念,实现了企业间从过度竞争到适度竞争,从纵向价值比较到横向价值比较,从技术结构调整到组织结构调整,从增量发展到减量发展的转变,推动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竞争,倡导水泥和商品混凝土行业走“高标号化、特种化、制品化、精品化”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四、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

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发生的并购重组行为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又选取了2008―2011年的并购重组事件中冀东水泥、金隅股份、海螺水泥以及甘肃祁连山水泥等一并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变化。通过访问以上5家企业的官网,获取了各个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为了充分满足并购重组绩效的时间效应和反应滞后性,选取了企业并购重组前一年(T-1期)、并购重组当年(T期)、并购重组后一年(T+1期)、并购重组后两年(T+2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企业并购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反映中国水泥行业企业的并购重组绩效,进而对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的绩效作出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水泥企业并购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评价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依据并购重组绩效理论,结合财务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价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从而构建了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步骤

1.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中具体的财务指标收集原始数据,从而得到原始数据矩阵。本文选取2008年―2011年发生重大并购活动的5家水泥企业作为样本,以并购行为当年作为T期,分别分析并购企业T-1,T,T+1,T+2前后4期的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8个指标构成原始数据矩阵。

2.将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由于选取的各个指标量纲存在不一致,数量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要将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即将各个指标转化为同量度的指标,使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消除不同量纲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在分析过程中,系统将自动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3.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求出原始数据矩阵8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

4.估计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是:X=AF+ε,其中X为原始变量,F为公共因子,A表示X在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系数,ε是与公共因子F不相关的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

5.因子旋转

因子旋转是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变换,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因子的意义,对实际问题做出科学分析。

6.建立模型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函数,从而估计原始变量在提取的主因子上的因子得分。然后将因子得分作为变量,构建综合得分模型,从而得出样本公司各期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中国水泥企业的并购重组绩效。综合得分函数模型如下:

Fj=(bj1 f1+bj2 f2+…+bjp fp)/Bj

其中Fj是第j个样本的综合得分,bjp是第j个样本对第p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fjp是第j个样本第p个因子的得分,Bj是第j个样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

(三)实证检验

通过实证检验,可以估计出样本变量在各期公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将得到的因子得分数据作为变量,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从而构建并购重组协同效应得分函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前面建立的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出样本企业在并购重组前后4年内的综合绩效得分。根据统计结果可知,T期综合绩效得分均值小于并购重组前一年即T-1期,T+1期综合绩效得分均值有明显的提高,并购重组后第二年即T+2期的综合绩效得分均值也大于并购重组前综合绩效得分均值。

中国水泥企业并购重组当年绩效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水泥企业在并购重组后经营战略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短时间内整合管理有一定难度,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需要时间去磨合,新并购重组的目标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其尽快步入正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并购重组当年的绩效出现了下滑。并购重组后一年绩效明显提高,说明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并购重组后第二年绩效相比第一年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企业并购重组前的绩效,说明并购重组行为持续影响着企业的绩效,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绩效的变动情况,发现并购重组后两年绩效出现大幅度下滑,远远低于并购重组当年的绩效。这是由于中国建材在2011年后并未停下并购重组的脚步,2012年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耗费巨资并购重组了福建省水泥传统龙头企业福建水泥;2013年中国建材旗下的西南水泥继续推进其在西南地区的并购重组步伐,以11.1亿元的交易额整合了四川雅安、贵州遵义和毕节等地区的水泥企业;2013年末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联合水泥以3.03亿的交易额获取了中原地区水泥老大同力水泥10.11%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建材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行为,巨大的资金投入影响了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导致本文研究中中国建材并购重组后两年绩效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结合各个样本企业并购重组的模式和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综合来看,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的模式以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为主,其它企业主要是以横向并购为主,中国建材的并购重组绩效前后变动幅度比较大,而且并购重组绩效也明显低于其它企业,说明目前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模式比较传统,还是产业内生产或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公司间的收购,其主要目的依然是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购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五、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建材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建材并购重组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归类;在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构建了并购重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变动情况。

1.中国建材区域整合并购重组模式是传统横向并购模式的深入发展,通过区域整合,中国建材在全中国范围内形成了淮海、东南、北方和西南等四大水泥战略核心区域,便于企业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专业分工,采用集团公司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集约化经营,产生区域规模效益;中国建材在纵向并购的基础上推进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业链延伸整合并购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水泥需求商商品混凝土企业,将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企业内部行为,实现了多元化发展,降低了成本和经营风险,同时设置了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建材通过水泥区域整合和商品混凝土产业链延伸整合,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公司水泥年产能和商品混凝土年产能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建材这两种并购重组模式对今后中国水泥行业其它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本文对中国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并购重组绩效评价的综合得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包括中国建材在内的研究样本在并购重组前后的绩效变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并购重组行为发生的当年,企业综合绩效有小幅度下降,但并购重组后一年企业绩效明显提高,并购重组后第二年有些回落,但仍然比并购重组前的绩效高。综合来看,并购重组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并购重组后的绩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对策建议

由于中国水泥行业是受国家重点调控的产业之一,水泥行业集中度不高,未来并购重组的机会仍然很多。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水泥行业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通过实行强强联合、兼并改造困难企业及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合理空间布局。中国水泥企业应该总结以前水泥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以后并购重组活动中的战略选择和经营管理水平。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水泥行业;信贷收缩;风险

铜川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且矿石品位高、质量稳定,发展建材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泥逐步成为铜川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受多方面的影响,铜川市水泥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也发生了一些退缩,制约了水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提升水泥企业的竞争能力是铜川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金融支持水泥行业发展的方向。最近,我们对铜川市水泥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对其信贷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铜川水泥工业现状

铜川现有水泥生产企业21户,其中省属企业2户,市属企业6户,区县属及以下企业13户。除秦岭水泥(集团)公司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的生产线均为民营或租赁经营。现有旋窑18台、立窑12台。2007年生产水泥69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3.67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9.38%。

二、铜川水泥企业贷款情况

作为铜川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了积极支持,投放了大量贷款。根据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说明:由于其统计只能细分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归属于其中,而铜川市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贷款基本投放到水泥制造业上,所以之后的水泥企业贷款数据完全取自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贷款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水泥企业贷款余额为5.78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4%;水泥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55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33.26%。各国有商业银行具体情况见表1。

三、铜川市水泥企业风险分析

铜川市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具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河北等新兴水泥生产基地的兴起,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受到严重挑战,其发展和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政策风险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我国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水泥生产企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自2003年以来,中央多次出台对水泥的调控政策,对铜川市水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各商业银行对水泥生产企业的贷款审批更为严格,授信额度逐步缩小。如工商银行铜川分行对水泥采取只出不进,贷款只减不增的策略。2006年度对全市最大水泥企业――秦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贷款净收回3000余万元,使企业流动资金愈发紧张,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也是秦岭公司亏损的原因之一。第二,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关闭全市小型水泥企业落后的生产工艺。近年来,市水泥厂、水泥厂、新川水泥厂等年产30万吨以下立窑、中空窑全部关闭。在改善铜川市生态环境的同时,铜川水泥产能有所降低。第三,国家对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压缩,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和水泥生产将产生在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铜川周边地区的基建投资状况,对铜川市的水泥生产、销售影响较大。因此政策性不确定因素是决定对铜川水泥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市场风险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耀县水泥厂曾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产值、利润在亚洲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所取代。铜川市原有的众多水泥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其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逐渐萎缩。日前,除秦岭、声威外,其他中小企业已无立足之地。同时,在铜川水泥的市场半径内,国内各大水泥生产企业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分公司,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如冀东水泥海得堡公司在扶风和泾阳分别投资建设年产350万吨熟料生产线和450万吨水泥生产线,声威水泥在泾阳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水泥生产线,这些企业对铜川市水泥生产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使铜川水泥在关中地区的市场份额呈下降状态,水泥生产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

(三)经营风险

铜川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生产生本的上升。第一,全国性的油、电、煤等价格不断上涨,铜川也不能幸免,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铜川矿务局统配煤价格2006-2007年间由220元/吨上涨到295元/吨,水泥企业用煤价格基本在400元/吨左右。同时,运输费用,电力费用也大幅增加,随着企业职工工资的逐步提高,企业管理费用也随之增加,使水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加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油、运及人工费用的上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常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第二,资金供应方面的风险,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既面临银行对水泥企业贷款增速的放缓甚至贷款额的减少,还面临央行利率调整所带来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的不断增大。自2006年进入加息通道后,央行已连续8次提高基准利率。企业经营中,今后仍将面临因利率提高而增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可能。第三,控股股东的变动,将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更,企业重组过程中,难免对原有的经营产生影响,如秦岭水泥重组过程中,华伦公司成功入主成为控股股东,其对秦岭公司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影响尚待观察,能否使秦岭水泥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以上3方面的风险必然会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数据也显示铜川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水泥企业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而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比也非同寻常。随着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铜川市各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对水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对铜川市水泥企业发展的建议

铜川水泥制造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主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是铜川市的支柱产业。在拥有资源丰富、运输方便、生产基础坚实优势的条件下,如何改善铜川市水泥企业现状,提高银行对其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将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组建水泥集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重组、整合,我国水泥行业已经正在逐步告别“全国一盘散沙、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大的水泥区域市场格局初露端倪。以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区来看,形成了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联水泥等几家大企业共同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而北京地区金隅并购太行水泥,直接影响到环渤海地区的水泥产业格局。陕西目前仍处于市场相对分散的状态,而铜川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水泥工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工艺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污染较严重,各水泥企业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各自为战,各跑市场,一旦出现市场滞销就盲目竞争。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统筹安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水泥企业集团,建设水泥工业园区,运用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铜川水泥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搞好调整和管理,统一核算,杜绝能耗,降低成本,形成合力,构筑牢固的水泥航母,增强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水泥产品档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3]103号)精神,遵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尽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生产线,严禁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水泥产品档次,进一步开发多用途的水泥品种,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大坝水泥等特种水泥的比重,努力扩大市场销路和占有率,重树铜川作为陕西水泥生产基地的新形象。

(三)实施人才战略,为铜川水泥工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铜川水泥工业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随着政策、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步伐,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3个环节,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通过建立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水泥工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四)突出支持重点,加大投资导向力度

一方面,政府在给予相应政策倾斜的同时,也应引导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控制产能过剩和环保治理的同时,确保铜川市水泥行业优势企业技术改造、行业整合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时相关信息,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水泥企业做大规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水泥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各金融机构在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审核的同时,对铜川的水泥企业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既要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突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其次,各金融机构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属淘汰的工艺落后的生产线停止发放新贷款,逐步收回原有的旧贷款。再次,各金融机构授信在总量上控制授信额度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水泥企业调整授信结构,加大对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重点水泥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授信规模并延长授信期限。如对秦岭水泥股份公司、声威建材有限公司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突出其行业龙头的地位,以此带动整个铜川水泥产业的发展。在抑制水泥行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同时,用增量盘活存量,运用信贷杠杆推动项目带动、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邓翔,李建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2、张东日.企业规模经济及界定[J].技术经济,2005(4).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五力分析模型;水泥行业;竞争环境

随着水泥行业“熟料基地+粉磨站模式”的广泛实施,水泥行业逐渐产生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规模化企业集团。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对水泥市场五种竞争力量进行分析,对于中国水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各种竞争力量的来源因素,了解水泥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潜在的行业进入者

进入与退出的难易程度,构成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水泥行业进入的障碍较大,退出的障碍也很大。

(一)进入障碍

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时,将会受到各种障碍的抵制,我们称之为进入障碍。水泥行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在倡导和谐发展的时代,对于新的加入者提出了诸多障碍。

通过对水泥行业的特点,以及国家对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划分析,可以得知,水泥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水泥厂的前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目前国内新建一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资约4-6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对于新建水泥企业的资金要求是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达到3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泥行业的新进入者。第二,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资源消费的行业。石灰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基础性材料,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替代品,水泥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石灰石矿产资源做支撑。国家对新建水泥企业要求: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30年以上。第三,新建的水泥企业必须拥有便利的运输条件,以保证原燃材料的进货以及水泥的运出。水泥属于短腿产品,公路运输的合理运输半径为200公里,铁路运输的合理运输半径为500公里,水路运输的合理运输半径为1000公里,水泥生产厂家只有在此范围内才具有竞争力,若超过此范围,运输的成本将大大上升,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因此,石灰石储量以及建厂的位置要求是新建水泥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壁垒。

另外,影响水泥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环保问题。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废水废弃和噪音,因此制约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出台后,国家对水泥企业的建设条件及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退出障碍

水泥行业作为固定资产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它的固定资产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窑、预热器、篦冷机、立磨或水泥磨等,而这些建筑物及机器设备是由专门的水泥建材机械企业生产,具有专业化强、转换机会小的特点。另外,水泥行业在建设时,土建部分所占的投资比例较大,接近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之多,由于建设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及设备的荷载能力,基本上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如果要进行清理,难度非常大,且清理成本也比较高。因此,一旦进入水泥行业后,退出障碍和成本较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水泥行业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跨国水泥集团的进入,以及行业外投资资本的介入。目前世界前十大水泥集团均已在中国投资建厂或者通过购买中国大型水泥企业的股份进入中国的水泥市场,因此可以断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水泥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不大。

二、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主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的产品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决定替代品的因素有三个: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转换成本、买方对替代品的购买倾向。水泥作为建筑胶凝材料,自1824年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了,在制造和使用方面都已经十分成熟,技术普及率很高,在成本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水泥产品来说,替代品主要是指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而就目前而言,直接的替代品是使用大面积的钢结构和铝合金来替代混凝土结构,不过由于其转换成本极高,绝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承受。消费者为了降低成本,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大多数采取新的设计方式,改变房屋等建筑物的结构,或采用新技术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因此,在替代水泥的新型材料方面,国内外至今均未有大的突破,水泥行业替代品的威胁目前来说并不突出。

三、卖方的威胁

对水泥行业来说,供应商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泥生产设备的维护、修理及备品备件的供应商,如耐火材料、油等,这些材料在水泥生产总成本中的比重不大,一般在6%-8%之间,这类材料的市场一般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中,因此,这一类的供应商对水泥企业的威胁不大。

第二类供应商是石灰石、石膏等原材料的供应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所有的水泥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石灰石储备,因此现在大部分的水泥企业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石灰石矿场;而石膏等其他原材料的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且该类供应商的集中度比较低,因此这类供应商的讨价能力还价能力有限。

第三类是煤炭、电力供应商。在水泥的生产成本中,煤电的成本占了水泥生产成本的65%左右。考虑到我国的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电价是由国家确定,所以电力供应商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是由于我国电力严重短缺,国家对水泥这类高能耗企业的用电限制越来越严格,并准备对水泥企业的错峰用电进行限制,这从另一方面加大了许多水泥企业的运行成本。煤炭能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上近几年国家出台关闭小煤窑的政策并采取强硬措施来兑现,使煤炭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一涨再涨,而水泥产品的市场价格则稳中有降,造成不少水泥企业面临亏损,不过,由于水泥行业是能源需求大户,对于煤炭供应商来说,水泥企业是比较稳定的客户,因此煤炭供应商对水泥行业来说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比较弱。

四、买方的威胁

购买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购买者通常通过要求压低价格等办法,降低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买方的威胁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买方的集中程度、买方的产业增长率、买方的数量、买方购买的总量及其价格、买方对产品差异性的要求、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买方后向一体化的能力、买方的利润空间、买方决策者的积极性等。

从水泥行业的特点分析,买方的威胁主要表现在:水泥用户的集中程度、水泥质量和价格的要求、付款条件的要求、水泥交货期的要求、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售后服务的要求等。

水泥的特性,决定了水泥的买方主要是道路、桥梁、房屋等一些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水泥的供应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工程的业主单位自己购买水泥用于工程施工,或在工程合同中指定水泥的品牌或生产厂家,由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决定水泥的供应商,行业内称之为“甲供水泥”,即由工程甲方供应水泥,一般的大型建筑工程都乐意采取该方式,这样就便于业主对水泥质量的把握;另一种方式是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所要求的水泥等级自行购买水泥,用于工程施工,即水泥的买方是施工单位。采用“甲供水泥”方式的业主一般会对水泥的质量、品牌比较注重,但购买方是施工单位的话,更多关注的则是水泥的价格,只要水泥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即可。在现代水泥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水泥产品大部分的销量还是集中在少数大客户手中,企业为了保证销售量,通常会采取与客户“联合招投标”的方式,争取更多的大型建筑工程。

水泥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商品,在同一强度等级下,各生产商的水泥往往差异不大,若工程对水泥性能无特殊要求,水泥买方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这对水泥企业是一个压力,因此各水泥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价格战也越演越烈,导致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综上分析可知,水泥行业买方威胁比较大。

五、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由于水泥产业的高退出壁垒,以及依赖能源、运输成本高和销售半径小的产品特点,决定了水泥产业具有高度分散,各自为政的产业特点。目前,我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大水泥集团在企业规模、市场边界方面均没有充分发展。2006年国内水泥企业平均规模23.7万吨,前10大水泥集团产量占全国水泥产量的14.80%;2007年,我国水泥产业产量集中度为16.20%,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但是与相对国外而言,仍存在相当差距。

水泥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之一,是国家要求加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提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鼓励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主要政策有:出口退税政策;鼓励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政策加强了整个水泥产业的监管,这将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逐渐的被淘汰或被优势企业所兼并,提高集中度,合理规划行业布局。总之,在新政策背景下,技术、质量、成本、规模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优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劣势企业将会淘汰。

另外,由于行业的产品同质性较强,水泥用户很注意选择价格和服务,这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而近年来水泥行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新的生产规模不断增加,水泥产品在某一区域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了,因此,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份额,不断降价销售,使得价格战越演越烈,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通过以上对水泥行业的五力分析,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表示如图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Z].2009-9-26.

[2]关于征求《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Z].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09-9-27.

[3]广东省水泥市场研究报告[S].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2008(12).

[4]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国家发改委,2008(12).

[5]广东、广西水泥发展情况汇报及建议[S].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2009.

[6]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Z].国家发改委第50号令,2006(10).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S].建城[2009]23号,2009(3).

[8]关于加快广东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S].粤经贸工业[2008]700号.

[9]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10]乐艳芬.战略成本与企业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丁宇,栾庆伟.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制造型企业管理方法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12]于富生,邸丛枝.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13]张路平.水泥生产企业价值链分析与应用[J].中国水泥,2004(7).

[14]周军.中国水泥企业市场竞争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5.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水泥 ;节能减排

引言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水泥因其数量大、用途广、使用方便、性能优良,以及具有许多其它材料不可取代的性能而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三大基础材料之一,并且至今仍无可以取代水泥的更合适的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

一、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立窑生产线逐步被淘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成为大家公认的节能环保技术。随着水泥工作者自主研发创新,取得了一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成果,使目前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水泥工业作为资源消耗型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能源消耗大

作为传统的工业部门,水泥工业有着显著的“两高一资”生产工艺特性,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煤炭、电能等资源能源,通过资源能源的替代、技术创新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的主要任务。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每年要消耗11 亿t 石灰石,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200a,我国已探明的石灰石资源将耗尽。水泥熟料煅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目前使用的煅烧工艺基本为预分解窑炉,燃煤由喷煤管分别送入分解炉和回转窑进行燃烧。水泥熟料形成反应的理论热耗约为1700kJ /kg。由于窑炉筒体表面散热、燃烧烟气带出热量及出窑熟料带出热量,实际的水泥熟料烧成热耗约为3200kJ /kg,即吨熟料综合煤耗约为110kg 标准煤。水泥生产从原料开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到水泥粉磨等多个工艺环节,需要使用多种输送、破碎、粉磨、煅烧工艺设备及电机、风机等,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电力,通过统计计算,每生产1t 水泥,需要消耗电力约110kWh。

(2) 污染物排放量大

水泥工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烟(粉) 尘、SO2、NOX、HF 等。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2009 年全国环境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2009 年因水泥生产向大气排放的各类粉尘约1330 万t,粉尘污染排放高于国外15 倍; SO2排放量约100 万t,NOX排放量1. 3 ~ 1. 6 × 106m3,排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6 ~ 10 倍,尤其是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地区形成了酸雨区,而且污染呈加重趋势。

除以上污染物的排放外,水泥生产过程中电力、煤炭等的消耗会直接或间接产生CO2的排放。根据IPCC 数据库的数据计算,燃煤的排放因子为2. 46kg CO2 /kgce,电力消耗CO2排放因子平均约为0. 86t CO2 /MWh。此外,石灰质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也会产生大量的CO2排放。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09 年12 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庄严提出了“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至45%”的目标。水泥行业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走出一条低碳环保之路,是每个水泥工业企业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的战略任务

二、水泥企业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

(1)水泥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水泥企业的调查分析可以验证这一观点。10 家较大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实践, 节能绩效、减排绩效分别提高13.5%、8.9%。58 家中型水泥企业也采取节能减排实践,节能、减排平均绩效分别为9.4%、8.1%。然而,水泥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平均绩效略低, 分别为7.1%、7.3%。不同规模的企业承受着的不同外界驱动力是导致企业绩效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2)水泥企业所有制

按照企业投资来源将调查的水泥企业分为国有、私营、外资和合资企业四类。国有企业拥有系统的企业绩效体制保障。在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建设规则明晰的规范董事会,完善了集团公司的投资融资安排、战略选择等机制, 避免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 从而为国有企业保持良好经营绩效提供体制保障。因此,相比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水泥企业在节能、减排绩效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三、水泥工业主要节能减排措施

( 1) 石灰石破碎

石灰石破碎系统大多采用新型单段锤式破碎机。石灰石破碎采用一段破碎,与传统的二段破碎相比,减少了物料的中转、倒运、吸尘、排风环节,不仅节约了投资,减少了粉尘排放,而且降低了系统电耗。

( 2) 原料粉磨

原料粉磨系统采用立式辊磨,并采用窑尾废气作为烘干热源,与传统的闭路球磨系统相比,可节约大量的电耗。

( 3) 熟料烧成系统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经历了从立窑―――干法回转窑―――湿法回转窑―――新型干法回转窑的发展历程,不同的窑型热耗差别较大。湿法窑约比窑外分解窑多耗能近1 倍,中空窑能耗是新型干法窑的2~ 3 倍,机立窑约比窑外分解窑多耗近4 成,普立窑约比窑外分解窑多耗7 成。

( 4) 水泥粉磨

水泥粉磨设备主要应用于水泥粉磨环节,是水泥生产中耗电最多的设备,约占水泥总电耗的60% ~ 70%,国内应用最多的水泥粉磨装备主要有三种: 常规球( 管) 磨粉磨系统、立磨粉磨系统以及挤压联合粉磨系统。

四、节能效果分析

( 1) 经测算,破碎系统采用新型单段锤式破碎机,与传统的二段破碎相比,能够降低电耗约15%。

( 2) 原料粉磨系统采用立式辊磨,立式辊磨具有能耗低、烘干能力强、系统简单、控制方便等特点,磨制生料系统电耗能够降低10% ~ 25%。

( 3) 熟料烧成系统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是公认的低能耗生产技术,比传统回转窑和立窑能耗平均约低30 ~ 35kg 标煤/t水泥。

( 4) 水泥粉磨。水泥粉粉磨系统设计挤压联合粉磨系统,与传统的闭路球磨系统相比,每吨水泥可降低电耗约10kWh。

结束语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的水泥产量占有全世界一半的产能,却存在着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浪费等行业问题。近年来政府在环保及节能降耗方面的政策力度让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政策压力,中国水泥行业的无序发展及无序竞争也让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总之,水泥行业要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积极推进发展战略的转变,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企业扩展要保持理性,始终坚持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坚持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为主导,通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全面提升水泥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使中国水泥生产装备大型化、生产集约化,逐步走出一条结构合理、低碳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水泥企业工作总结范文6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泥产业究竟如何发展,水泥产业政策该怎样适应行业的需求?

行业赢利水平提高

据介绍,2002年水泥生产能力约8.5万吨,其中旋窑水泥生产能力约2.5亿吨,占总能力的29%。700吨以上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接近1.5亿吨,约占总能力的15%。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水泥产量达到7.25亿吨,达到人均564公斤。2002年旋窑水泥产量超过两亿吨,占总产量的27%。立窑水泥产量仍占主导地位,产量5.25亿吨,约占总产量的73%。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预分解窑开始生产到1999年的30年间,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的产量才逐步发展到6000万吨左右,而2001~2002年两年间,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增长了约5600多万吨。

统计显示,2002年私企和“三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为6.2亿元和6.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9%和183%。其他内资及国有控股企业赢利27.9亿元和15.2亿元。国企总体亏损0.6亿元,比上年减亏1.3亿元。

有关专家称,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水泥装备的大型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安徽海螺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从1999年的800万吨一跃增长到2690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大水泥制造企业,居世界第7位,近期扩张的势头仍十分强劲,产业遍布东部、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

渤海水泥集团、中国联合水泥股份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水泥集团也都在实施迅速扩大规模的发展战略。

行业发展促使资本涌入

水泥作为基本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增长,为水泥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实践表明,水泥的增长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很高。特别是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对水泥的需求更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水泥行业经过多年实践,使我国预分解窑技术不断成熟,一些大企业的水泥成本已低于或接近立窑企业,加上质量上的优势,预分解窑水泥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据介绍,从1998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水泥工业调整的力度,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出台了一些政策,并采取措施淘汰和关闭落后的小水泥,促使企业纷纷投资建设预分解窑。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开始大量进入,过去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的投资一直高居不下,除国家支持的部分大中型企业外,很少有民间资本投资于此类项目。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大,民间资本实力大大加强,促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预分解窑生产线。

立窑水泥增势仍强劲

就在水泥业发展的同时,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数据显示,虽然旋窑水泥(主要是预分解水泥)的产量在迅速增长的同时,立窑水泥数量的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了解,一些东部地区仍有将小窑拆至西部地区继续生产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建项目中小规模生产线偏多且在有些地区过于集中。在2001~2002年建设的91条预分解窑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级及以下的有54条,占60%。

专家称,在不大的地区相继出现一群规模不大的生产线,也是一种新形势下的重复建设,此类生产线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力不强,势必很快将面临新一轮的淘汰,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企业应避免盲目和浮躁

国家淘汰立窑水泥,积极发展预分解水泥的政策正被行业逐渐认识,但有些小企业急于改变面貌,想上规模,再加上近两年水泥需求持续升温的刺激,一些企业在没有调查资源、研究市场、考虑运输等条件下,提出大干快上,几年内就要把规模搞到几千万吨。

个别企业只考虑短期效益,过于追求低投资和缩短施工期,致使设备制造和工程质量不高,造成生产设备的潜在隐患并影响工厂寿命,这也是对国家各类资源的一种浪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李越说,总结几年来水泥工业调整结构的历程,淘汰落后最起作用的是依靠市场。分析我国现存的几种水泥窑型,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的能耗比立窑高许多,生产成本也高于立窑,这类窑型更缺乏竞争力,势必将较快地退出历史舞台。

从近年来增加的能力均为预分解窑和立窑的能力也反映出这一情况。因此,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在调整结构方面除继续淘汰落后的立窑外,对那些能耗高、缺乏竞争力的窑型也应提出要逐步淘汰。

回顾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我们认为,未来水泥工业还会有相当一段的发展时期,但发展的速度可能将降低,这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高档住房的房地产投资热将降温,房地产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是最直接的。目前,高档住房的开发已呈现出过热苗头,国家已采取措施控制其超速发展。此外,我国房屋建筑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各种框架式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中小城市,这些建筑对水泥的需要量将逐渐减少。

今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会有所下降,对水泥需求增长也将放缓。

预分解窑水泥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替代落后工艺,在我国7亿多吨的水泥产量中,预分解水泥才不到15%,水泥的市场空间绝大部分是由立窑等落后窑型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