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例6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红色文化 推广

常州工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秋白社”)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一群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学生倡议发起建立。3年来,秋白社始终秉承“学习科学理论,传播正能量;投身实践创新,共筑中国梦,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造新平台,促进全体成员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的宗旨,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2016年暑期开展的《映山红―常州红色文化寻访》实践活动,为推广常州红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助于“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社员和民众深入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推广了常州地方红色文化,展示常州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

2助于摸清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

在《映山红―常州红色文化寻访》实践活动中,秋白社全体成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在武进区、新北区等区域,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籍贯的民众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的常州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只有粗浅的了解,而且年龄段在30岁以上。

以“常州三杰”为例,调查发现:有90.1%的常州民众是知道的;9.9%的外地民众不知道、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而在90.1%的常州民众中,有38%的民众只是有所耳闻,不太了解;58%的民众比较了解、知道关于“三杰”的一些事迹;而只有4%的民众是非常了解、知道其深刻内涵和意义的。

不同年龄段的常州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的了解,同样以“常州三杰”为例,经过调研,发现:18岁以下的人群只占10%,19~30岁占17%,31~51岁占24%,51岁以上占49%。

当前,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很多城市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然而,对常州红色文化的调查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常州三杰”等名人故居、纪念馆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常州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并不明显。

3助于精准常州(地方)红色文化推广的施策

基于上述的调查结果和现状,不难知道,常州红色文化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必须在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中加大推广进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发扬光大,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

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t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优良的元素,比如民族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这些是值得后人去纪念和继承的。

(1)多媒介并用,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讲座、志愿讲解、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尤其要利用如网络阵地、影视作品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熏陶。

(2)顶层布局,开放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系列红色文化主阵地,打造宽广的红色文化宣传平台。

(3)发挥学校职能,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的人认为传承红色文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系统的教育。而高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消化、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期待并不是十分强烈,红色文化对他们所起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渗透收效甚微,更多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保持着理性距离:54.55%的大学生不愿意了解红色文化;62.18%的大学生并不清楚红色文化的内涵;4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主动了解一些英雄事件。

学校作为宣扬红色文化最重要的阵地,就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激发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

(4)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在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可以通过筹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开展大学生红色运动会,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时期艰苦的革命生活,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2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学院;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培养

2011年初,湖南省人民政府了《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实施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湘教发200955号)明确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地方性高职学院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文化建设的动力源,理应积极探索依托地方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建院15年来,紧紧依托永州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充分开发、整合、提炼的基础上,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对于构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永州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地方文化又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有不同的阐述。我们认为,地方文化既是地理人文概念,又是人类文化学概念;既有物质的存在,还有非物质的传承。它是一个地方多民族、多时代、全方位的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永州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既是地理位置上潇湘的起始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永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借用原永州市人大主任李良铁的总结,就是“永州三色”,即永州有厚重的文化古色、辉煌的革命红色和优美的生态绿色。

(1)厚重的“古色”。永州是一座文物众多的“历史古城”。永州自公元前124年建城迄今已有2138年的历史,全市现有部级文保单位27处,省级文保单位76处,市级文保单位223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考古发现表明,永州是中国最早进入稻作农业的地区和最早烧制陶器的地区,并成为世界水稻的原产地。永州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永州为“虞舜过化之乡”,舜帝的道德文化在此发扬光大,理学文化、柳子文化、碑刻文化、瑶文化、女书等在此竞相绽放,构成潇湘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永州名人荟萃。永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三国时期的蒋琬、黄盖,唐代狂草大师怀素、文学家柳宗元,宋代史学家路振、理学家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等,对永州文化的形成影响重大。

(2)辉煌的“红色”。永州现代革命名人有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李达,党和国家领导人陶铸、江华,黄埔三杰之蒋先云,爱国将领唐生智等;红色胜地、革命遗址有红军长征经过的著名“老山界”、湘江战役旧址、红军墙等;现建有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等,其中省级国防教育基地1处、市级国防教育基地7处,构成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3)优美的“绿色”。永州地处湘江源头,有着尚未污染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境内有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等8处部级森林公园、4处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遍布永州各地、为数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有祁阳浯溪、零陵柳子庙、宁远文庙、九嶷山舜帝陵、道县玉蟾岩、江华阳华岩、江永上甘棠村、东安树德山庄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零陵朝阳岩、道县月岩、东安广利桥、新田古堡群等27处市级重点文物宝华单位。这些古、绿融合的人文景观,如钻石般镶嵌在潇湘大地。

二、地方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地方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地方性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学者都认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文化内生和文化外注两条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外文化的参与。相对建校历史较长的普通高校而言,地方性高职学院大多由原来的中专、中职合并组建或升格而成,师生往往缺乏统一的历史文化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内生动力相对欠缺。因此,更需要借鉴、吸收外部文化的精髓,挖掘、整理、提炼地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内化、积累为一种文化自觉,必将推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2)有利于提高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很有现实意义。地方性高职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不受固有的德育学科传统约束,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又珍贵的德育资源,容易找到一条行之有效、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地方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构筑了坚实的人文根基。以永州文化为例,永州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及故事,以其地域性、典范性和熟悉感,便于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欲,从而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观、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宽厚谦让的品性。同时,通过现场考察、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身处实实在在的地方文化环境,更能感同身受,便于接受、内化道德文化资源,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三、依托永州本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路径选择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充分开发、整合、提炼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挖掘地方古色文化中,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学院以永州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总纲,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之路,营造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以永职文化大讲坛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修养。学院积极倡导和组织永职文化大讲坛活动,以文化大讲坛建设为平台,力邀永州知名学者、专家进校园对学生开展如“孝行天下、德播华夏”的舜德讲座、“心忧百姓、志笃行坚”的柳学讲座等地方文化讲座,同时开展永州文化游览、永州文化精神征文、永州文化人物采访等多项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二是以永州文化之旅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实践。学院积极开展永州文化之旅活动,通过建立宁远舜帝陵、双牌阳明山、零陵柳子庙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创新层次化、系列化、体系化的文化教育机制,逐步构建了以大一新生的文化旅游、大二学生的文化探讨、大三学生的文化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教育体系。三是以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年师生的文化认同。借助学院老年艺术团的文化力量,通过开展戏曲义演、组织戏曲讲座、组建戏曲爱好社团等活动,逐步将地方戏曲文化引进校园,从而增强青年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的认可和喜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在传承地方红色文化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永州山水、人文孕育的李达、陶铸、江华、何宝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长征时留下的老山界、红军墙等红色文化经典,无不彰显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远大的理想,生动体现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因此,以本土革命人物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作为生动教材,是搞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保证青年大学生永葆接班人本色的首要前提。近年来,我院先后建立了陶铸纪念馆、李达故居、舜皇山长征路等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系部组织为主体、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以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爱国主义影片展演等为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同时,以纪念日庆祝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院团委继续深化党史教育活动和建党、建团纪念庆祝活动,积极强化以每周一次团日活动和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建设,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学党史、知党情、记党恩的理论学习活动,推进“我与信仰对话”党史教育活动和“飘扬的团旗、闪光的青春”团史教育活动,系统开展了党史、团史学习、研讨、实践等活动,切实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感情,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

(3)在创新地方绿色文化中,打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色。“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为舜帝归化之所的永州是道德之乡,舜文化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源头,人称“德圣孝祖”的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在永州得到了充分彰显,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大兴道德文明风尚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说,这种“古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看成是“绿色”文化资源。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于1980年的“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三十多年来,学生们一届紧接一届,坚持为城区孤寡老人送温暖,从未间断,已成为了该院的一个特色品牌,屡次受到、共青团湖南省委、永州市委的表彰。近年来,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将此项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活动空间和内容,开展学雷锋广场服务月活动、“种植绿色希望、孕育仓翠未来”绿色校园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到敬老院和特殊学校开展送温暖活动、参加永州创建部级文明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意识,已成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有力阵地。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艳明.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途径的创新――以湖南科技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3

一、乡土资源是文化生活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

赣州是客家人当今最大的聚居地。目前,赣州市3.94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以外,其余17个县(市)均为纯客家县(市),占国内纯客家县市总数的37%;赣州现有总人口818万人,其中90%为客家人。赣州的客家文化非常丰富,客家建筑文化、赣南采茶戏、客家山歌、赣州风水文化、民风、民俗、民谚、饮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些学生身边的乡土气息浓烈的文化资源都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但平时他们只是有所接触而缺乏对乡土资源的全面系统地了解,更没有上升到探究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文化生活》教材第一课第一框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的含义,即“文化”是相当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我们认为如果同学们没有看到并感受到身边的文化现象是很难真正理解文化这一内涵的。一方面学生对身边丰富的文化现象缺乏理性地认识,另一方面对教材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又需要借助身边形象的事例加以理解。为了上好文化的含义这一内容,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把赣南采茶戏引入了课堂。赣南采茶戏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先后荣获两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赣南采茶戏音乐丰富多彩、旋律优美抒情,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独具风格。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了赣南采茶戏的代表曲目《妹子》,并指出该曲目2010年8月8日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唱响时,其动听的旋律、趣味的故事情节、堪称一绝的“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声情并茂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这节课使同学们在被家乡文化深深震撼的同时,也很自然真切地理解了文化的含义!

二、用乡土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空间

探究活动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缺陷,发挥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政治学科情感价值观的功能。赣州丰富的自然、人文乡土资源为文化生活课程的整合与运用拓展了空间。

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之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中央苏区,所辖县(市、区)红色景点众多,可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校充分利用红色乡土资源,发动同学们建立了“红色故土”专题探究学习网站。借助这个学习网站,同学们开展了收集素材、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整理素材、分析研究、总结提炼等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各小组还精心策划实践活动方案,以参观、专访的形式分阶段进行红色故土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分组参观了兴国将军馆、瑞金红井、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等,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同学们延伸了课堂,开阔了视野,得到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中,赣南革命老区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当地干部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它是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高度统一。在学习网站上他们纷纷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在文化生活中进行乡土教育有利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赣南是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把乡土资源客家文化的教育渗透进去,这样既继承和弘扬了客家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文化生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乡土教育弘扬客家文化,我们在学生中组织了“客家文化知识大赛”,通过大赛,同学们知道了客家文化有四个特点:(1)除暴抗恶,宁折不弯,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2)热爱乡土,建设家园,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3)纯朴务实,事求专攻,刻苦勤奋,矢志不移的山民性格。(4)忠于职守,勤政为民,竭忠尽志,兼济天下的儒士品质。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依靠其特殊的优势,要想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就必须发掘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同学们通过文化生活的学习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赣南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如何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促进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呢?在了解了客家文化有哪些的基础上,同学们又以年级为单位在校内组织了“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发展赣南经济”的论坛。在论坛上同学们踊跃为发展家乡经济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如有些同学认为应该利用客家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建立客家民俗村,重温赣南民俗风情,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4

“在平凡中学雷锋,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小红帽学雷锋志愿者协会”的原则。课堂里,社团指导老师经常为“小红帽”们介绍雷锋事迹,让大家了解到:雷锋精神不仅仅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且也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老师的教导给志愿者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小红帽”长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的实践活动。读雷锋日记、学雷锋事迹,写成长日记,内化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报告座谈、诗歌朗诵、手抄报展示,激发学雷锋热情;运用所学技能进社区、进街道奉献爱心,关爱聋哑儿童冷暖,帮助空巢老人做事。日久天长,“小红帽”已成扬州商校活雷锋品牌。潜移默化中,不仅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而且明白了作为一名小红帽志愿者,理所当然要做一名弘扬雷锋精神的现代青年!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小红帽”学雷锋宗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小红帽”同伴们来自学校不同的专业,有的学习烹饪,有的学习美发,有的学习美容,有的学习足保,有的学习计算机……戴着光荣的小红帽,依托专业技能,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尽力所为,尽心尽责,各展神通:“小红帽”时常活跃在在扬州城街道的十字路口,帮助警察协管交通,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烹饪专业的“小红帽”经常为社区、福利院老人们送去自己制作的点心,烹调的可口佳肴;美容美发专业的“小红帽”长期为老人们修理发鬓、修剪指甲;工艺美术专业的“小红帽”不间断为孤儿院、特殊学校孩子们带去亲手制作的剪纸和泥塑,带着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红帽”还定期为社区搞清洁卫生,绿化家园;还在街道进行普法宣传、营养咨询活动……

一年又是春风绿,文明新风满校园。2012年的三月格外寒冷,但雷锋的精神温暖着每一位商校学子,在微风细雨中,商校的“小红帽们”活跃于校园内外,开始了他们传承雷锋精神的使命。

2012年3月3日,商务文教系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汊河社区敬老院,给敬老院中的老人们献上爱心。学生们为老人们带去了鲜花,表演了朝气蓬勃的舞台剧,帮助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梳头、敲背、拖地等。看到有些老人为了生计忙于糊纸盒,小志愿者们纷纷上前学习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切平常而简单的动作温暖了老人的心,展现了新时代的敬老精神!

3月3日上午,工艺系在教学楼广场举行了“学雷锋、树新风”签字活动,弘扬“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勇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3月5日,旅游系、烹饪系联合组织青年志愿者扬州市文昌苑邻里老人福利中心,以志愿服务为主旋律开展了“将商校雷锋带进社区”的主题活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社区管理人员的安排下为社区居民理发;中医理疗专业的同学们为老人们进行足部保健;烹饪专业的同学们为社区居民劈干丝、切肉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5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江苏 扬州225002)

摘要: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关键词 :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品牌升级;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男,硕士,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从多维度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破解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概念和体系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

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不少中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部分中职生甚至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公民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没有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深度发掘中职生的潜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企业等诸多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潜能德育的概念

中职生的潜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中职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人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在某种环境下,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潜能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即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文化、劳动、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项目、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品德水平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

(三)潜能德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

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围绕德育潜能,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

二、潜能德育的校本实践

(一)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我校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效的德育体系,开发特色校园文化潜能,为学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文化

历经百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我校校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校训和青年军校“责任、荣誉、信念”校训(我校为全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博学、善导、立德、树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修身、强技”的学风。校徽、校报、校广播站等精神文化载体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学校制定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其中的《弟子规》、《军规》等文化精髓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环境文化

我校将环境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绿地、每一幢楼房、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积极营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文化、个性彰显的班级文化、激情灵动的社团文化、振奋人心的军旅文化、坚决服从的执行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元素。为了彰显执行文化,学校重新设计了具有军校元素的校徽,将前后教学楼、实训楼及行政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慎行楼”。在教学楼门厅张贴“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巨幅宣传牌。在校园道路两侧,西点军校名人名言的宣传牌对过往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制度文化

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与育人理念,创新“4A”、“5S”、“6W”的管理模式,我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出台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青年军校一日常规条列》、《青年军校学生仪容仪表条列》、《青年军校“一人一责”条例》、《青年军校跑操条例》、《“西点军校”模式育人手册》和《学生N个不能》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行为、抑恶扬善。

4.舆论文化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学校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页、校报、校园贴吧、校园QQ群、班级QQ群、校园宣传橱窗、班级主题黑板报等,包括《校园新闻》、《技能之星》、《团徽闪闪》、《校友讲坛》、《法制之窗》、《每周一歌》、《梦想舞台》、《文明风采》等栏目,强烈地释放文化德育正能量,成为我校“潜能德育”文化导向的助推器。

(二)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我校以企业规范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德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极少数拒不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遵章守纪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我校深层次地剖析了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并落实到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例如,我校对“阳光跑操”的要求是,整队从教室门口跑步进场并跑步原路退场,遇阻碍时应原地跑步不能停步(培养行为控制能力);队列要求纵横对齐,横队间保持半臂距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纠错觉悟);跑操要求步伐整齐(听口令,培养守纪意识),班级口号响亮(培养团队荣誉感)。在实施行为铸德的过程中,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首先明确行为训练与品德养成的意义,明确具体项目与品德素养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形成合力,推进各项规范训练,做到明理力行、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凯洛夫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人的一生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难以形成完善的品德。我校深度发掘劳动德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图书助理、餐厅勤工俭学、社会志愿者、学生创业、实习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劳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打扫卫生的“一人一责”卫生劳动制度是我校德育的一项创举。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每天都要参与。我校把卫生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细化到每个学生和班主任。每天做到师生同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外,每学期举行一次擦地工具制作及擦地比赛,抹布的制作面积为25×36CM,布料为家中破旧衣服,要求亲手缝制(不可用机缝),做到了低碳、经济、节水。更重要的是,让我校学生逐渐摆脱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培养出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良好精神品质。

(四)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深度挖掘德育潜能,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活动制度化

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大力挖掘德育活动潜能,使激发活动潜能做到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定期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每班有德育课堂,每日有广播站、电视台时政播报、激情早读、阳光跑操和社团活动;每周有德育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梦想秀”大舞台,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友讲坛,每学期有一次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一次军训会操比赛和一次跑操比赛,每年还有一届秋季运动会、师生“双杯赛”、“梅苑”缤纷艺术节及魅力“女生节”,每年暑假举行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摆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2.活动特色化

(1)激发艺术潜能。“梅苑”缤纷艺术节在每年的12月举行,活动都是班级大比赛,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竞争性。每班参赛选手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宿舍美化比赛等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班级积分,积分排名作为学期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内容。艺术节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提升女生自信。每年3月8日为我校魅力“女生节”活动日,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节日活动包括很多小游戏和小竞赛。其中,快乐呼啦圈、两人三足、盲切土豆丝、钉纽扣我最行、鲜花送老师等是每年“女生节”常规的活动项目。此外,“女生节”还会增添一些新节目。

(3)增强成才信念。我校开辟校友讲坛,每月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给学弟们做报告。谈创业经历和感受,谈成功经验和体验,谈创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等。校友讲坛能激发学生斗志,增强学生信心,坚定“出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信念。

(4)品味中外经典。我校编写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课本吸纳了《弟子规》、《西点军规》等中的经典,每天早读课上学生激情诵读,这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构筑社团堡垒。我校重视发掘学生社团的德育潜能。目前,已经成立了文学社、跆拳道、柔道、太极、吉他、小记者协会等十多个社团。社团完全由学生干部组织并进行自我管理。社团每日定时对成员开放,许多社团活动在晚上对住校生开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在校团委及学生会的引导下,社团成了一个个德育战斗堡垒。

(6)放飞青春梦想。校园“梦想秀”活动是为学生搭建的青春舞台,活动由校团委牵头,各系部轮流主办,每周三下午对全校学生开放。该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今,“校园梦想秀”已成为我校涵盖层面广、学生受益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坚持特色跑操。师生跑操是我校德育的又一项创举。根据《跑操条例》,每天下午体育大课间时,师生列队在运动场上进行“阳光跑操”。每天学生会对班级跑操从着装统一、入场速度、班级口号、跑操队形到出勤人数等方面打分并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于第二天广播操前宣布并列入学期先进集体考核。跑操分高一和高二、高三年级两场进行,以班级为一方阵,每班有班旗,每场有令旗,各班有口号(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教师方阵打令旗。另外,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全校班级跑操大比赛,校级及中层领导作评委,评比重点突出班级学生的“精、气、神”。跑操增强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提升了自信心、集体认同感及归宿感。

(8)打造成长动力。我校自2012年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暑期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学员为各系部推选的优秀学生干部。主题是“改善,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形式大胆创新,以游戏作为团队成长的载体,包括培养团队意识的“寻找家人”,培养意志力的“永不放弃”,培养集体意识的“消防员”等。

(9)注重技能培养。我校每年6月举行主题为“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的“双杯赛”大比武,其目的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高一学生通过参加“能手杯”检查自己一年所学的技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高二学生通过参加“成才杯”检验自己在校学到的技能和谋生本领。

(10)融合地方特色。扬州木偶戏是扬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扬州,激发热爱扬州、建设扬州的热情,我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扬州木偶剧团进校。木偶戏具有电视、电影不能替代的观赏新视觉,更具有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剧情《葫芦娃》、《琼花仙子》和《新白雪公主》等深受学生喜爱。

三、潜能德育的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学风和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德育”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优雅,用膳文明友好,跑操天天励志,卫生劳动有序,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教师新观念牢固树立

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如今,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健康、充实、快乐、和谐”,教师感受到工作“充实、成功、幸福、满意”,从而使育人有道,成才有方。

(三)省市各部门肯定认可

“潜能德育”破解了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的许多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校在2010年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潜能德育”形象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探索,我校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西点”品牌职校,到提升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实施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的“潜能德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德育特色品牌升级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潜能德育”是摆脱目前中职德育困境的有效德育新模式。“潜能德育”不仅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2]汪金友.劳动最光荣[N].解放军报,2005-05-01.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6

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用红色文化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观念渗透,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发展正能量,激励和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因此,研究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广义上讲,红色文化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三个层面。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物、文献、图片、雕塑、音像、文学艺术作品、革命战争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是红色文化的实体形式和物质载体;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作风纪律等;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红色风情等,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载体。

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包括理论内容的大众化和理论受众的大众化两个层面。理论内容的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具体化、通俗化,采取一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则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党内普及走向社会认同,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的关系而言,有学者提出:一、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二、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内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三、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受众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现实路径;四、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有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红色文化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道德示范、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历史镜鉴六大功能[3]。这些功能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教化和传承功能,正因为红色文化具有这种功能,它才能起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承载和传播作用。

二、毕节市红色文化宣传现状分析

贵州是红色文化之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省88个县(市)中,有68个县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

毕节市是贵州红色文化富集区。主要表现在。(一)有重要的历史资源。贵州红军长征文化遗址众多,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其中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市拥有的数量较多。毕节市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第二方面军)在毕节的活动,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委由任弼时任书记,革命委员会由任主席),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活动、贵州抗日救国军的活动等。(二)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刘少奇、邓小平以及、任弼时、王震、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经过毕节;红军高级将领夏曦、钱壮飞烈士牺牲在毕节;红军长征时期爱国知名人士周素园先生被、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任命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支部――毕节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林青是毕节人。(三)有众多的红色文化景点。仅毕节市七星关区就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夏曦烈士纪念碑、毕节烈士陵园、邻里小学旧址等革命遗址。(四)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毕节是第一次确立同志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地方,在毕节林口召开的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补充,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圆满落实,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毕节有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支部;毕节还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

总的来说,毕节市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全,价值高,然而目前在建设、保护、利用、宣传等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在挖掘、整理、出版等红色文化收集方面较好,而在红色文化立体展示基地建设方面不够;宣传形式、宣传力度不强,点状开发多,立体开发少;景区景点建设不够等。可以说,毕节市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尚属于“原生态状”的保护之中。因此,毕节红色文化开发、保护与宣传的空间还很大。

三、大力开发毕节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毕节红色文化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必须大力开发、保护、宣传毕节红色文化资源。具体思路是: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战略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实施产业化渗透战略,提高红色文化的市场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是增强区域文化竞争的重要路径。红色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商业运作机制包装成大众文化形态,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消费产品,就是一种将“务虚”与“务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不错选择。毕节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厚重,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毕节作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先导区。毕节要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把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红色文化的产业化。这将有助于加快毕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产品供给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从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促进毕节文化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二)实施网络化渗透战略,拓宽红色文化的受众空间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据中国广播网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电邮、网聊、微博、视频、彩信以及其他各种丰富的信息传播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这是一个流量大得十分惊人的大众传媒空间。如果红色文化宣传能够占领这一阵地,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建设,使红色资源成为大众教育、大众普及的资源,就可以极大地拓展红色文化的受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议由毕节市委的宣传部门牵头,由当地高校、党史研究室、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毕节试验区网建立各县的“红色试验区网站”、打造远程自我教育平台。各红色网站除了及时与当地红色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革命老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三)实施生活化渗透战略,增强红色文化鲜活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只有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才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通俗化能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亲近感。”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历史实践也一再证明,这种与群众道德要求相契合的道德认同力量甚至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并使理论实质内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

艺术化是红色文化通俗化生活化的重要形式。要通过艺术化方式,大力推出红色文化精品。例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丰富,“红色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开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一些拥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积极组织“红色旅游节”、“红色文化演出”,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实现了“政治、文化、富民、民心”四个方面的综合收益,不仅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市场,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素养和理论认同,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资源实现其文化价值,还可以运用艺术形式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延安、井冈山等地通过策划多台艺术节、电影节,用艺术化渗透的方式,把艺术与旅游融合嫁接,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宣传效果。还有许多地方利用文艺活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传唱革命歌曲,唱响“红色文化”的主旋律;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呈现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红观众爆满,红色歌曲争相传唱,红色经典再谱新篇的态势。

(四)实施理论化渗透战略,加快红色文化的普及程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红色文化资源在毕节分布非常广泛,传播影响范围也没有严格的地域、阶层、职业限制,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为从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一条蹊径。比如,井冈山干部学院通过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穿红军服、走红军路、读红军史、在革命旧址聆听革命的传奇,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贵州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通过多种形式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运用多种载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精神特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反映革命历史和传统的报纸杂志、普及读物和电子出版物,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广播、影视节目,举办各种红色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等,合力营造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时代化渗透战略,加强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通过把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精神,如当代贵州精神,毕节试验区精神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如过于物质化,拜金主义严重,甚至出现所谓精神沙漠、理想信念淡化现象等,需要利用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重塑人们已经趋于失落的理想信念,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引导人们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红色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影响,最大作用就是把人们的精气神提升起来。一旦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精神动力,就会最大限度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转化为加速发展,加快改革,推动跨越,后发赶超的实际行动。在贵州尤其是毕节经济发展与全国差距拉大,正急起直追,奋发赶超,准备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今天,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红色文化的精神理念与试验区精神结合起来,构筑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意义非常重大。而这种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会反过来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研究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动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