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红色体育;特色资源;教育经验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力量,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汲取红色体育文化的精髓,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成长成才创造健康的环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担强国使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西安体育学院地处陕西省,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专业高等学府,在红色体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现藏有图片文物资料1200余张,未公开的珍贵图片200余张;红色文物180余件;影像资料17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代提供的文献资料150余份;题词110余幅等。对进行红色体育研究,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立足课堂,充分发挥红色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主渠道作用

把了解和认识红色体育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本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是实现红色体育文化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红色体育文化能够“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本科教学中,着力开发“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将“红色体育文化赏析”、“红色体育史”两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中国红色体育与当代体育”课程,深化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成果运用,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学科和理论品位。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保证每学期开设2至3个红色体育文化专题,尤其在新生中重点安排红色体育文化教育专题,将红色体育文化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使红色体育文化教育扩大了范围、深化了内容、丰富了形式,而且提升了红色体育文化教育的理念。同时学院坚持内外结合,定期聘请专注于红色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让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红色体育文化及其深刻底蕴带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永葆先进,占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主阵地

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党员培养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表现。为了切实做好培养学生党员这项工作,2011年学院党委要求将红色体育精神的学习纳入到党课培训的内容当中,党课结业时,每位积极分子需要提交一份学习心得体会。围绕这一要求,学院各系部组织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中国红色体育系列纪录片”和“中国红色体育图片展”,召开“观后感”座谈会,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培养了一批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学生党员骨干。

2011年10月,学院党委以“红色体育文化进校园”为切入口,确定了党建带团建的工作目标与思路,精心设计了“弘扬红色体育精神 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的“三结对一创争”活动。即围绕红色体育校园文化,在全院开展以“党团组织结对、党团组织负责人结对、党团员结对,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团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系列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进一步推动党建带团建创先争优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先后成功举办了“红色体育知识讲座”、“党团知识竞赛”、“长征图片展”、“革命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红色体育精神的热潮,让高尚的红色品质感染每一位在校大学生。

三、颂扬“红色主旋律”,搭建传播校园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平台

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为了引导大学生自觉地了解红色文化,使优秀的革命传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向外拓展红色文化外延,搭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

2012年暑期,为了全面实践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三点希望,学院启动了以“走进革命老区 学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全民健身”服务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调研团、“民间体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队、“追寻红色足迹”服务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革命老区延安,感受延安精神,学习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各服务队以指导当地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考察当地农村全民健身的开展情况、调查当地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情况为活动主要内容,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到实践队的每位大学生心中。

类似“三下乡”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开辟了一个实践和检验真理的“战场”,同时也打开了向校外传播校园红色文化的窗口。在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本院组织的世园会“动感之旅”大学生演出季艺术团在园区共完成演出任务14场,为世园游客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由院选拔的200名学生志愿者在世园会志愿服务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成为世园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广大游客的一致赞誉。

四、整合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探索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新模式

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生活,主要目的是让红色体育所蕴含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乐观积极、坚毅品质等体现红色体育文化内核的精神元素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011年正值本院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期间,学院党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党(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功能,大力提倡让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红色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生活,力求把推动“德育上台阶工程”同建立省级“文明校园”长效机制相结合,不断推进学院的德育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系部通过筹划和组织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活动,让学生以更加自然、更加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文明。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系等多个党总支先后组织学生党员300余人次,利用周末赴照金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踏寻革命先烈足迹。体育系、经管系组织本系师生参观“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实地探访革命遗迹。人体健康科学系、社体系组织全体学生参观“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了解伟人成长历程。

五、继承红色体育精神,担负西体健儿的历史使命

作为西北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为陕西省和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是学院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学院接受训练的优秀运动员达到两百多名。训练之余,为了进一步巩固训练成绩,改善训练队伍的精神面貌。学院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专门开设了“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专题讲座,通过聆听专家授课,观看红色体育图片展、红色体育纪录片,浏览“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网站”,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和鼓舞他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训练当中。本院培养的广州亚运会女子撑杆跳冠军李彩霞在参加完专题讲座后备受鼓舞,表示一定会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团结拼搏、蓬勃向上的体育精神,用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到伦敦奥运会的备战。2011年本院男子铅球运动员冯杰受到伤病等问题困扰,状态一度低迷。在观看了“红色体育纪录片”后,赛场上铁骨铮铮的汉子竟动情的告诉教练,自己的困惑比起革命前辈在战火中仍不忘开展体育活动的乐观主义精神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一年后,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走出了低谷。2012年3月10日,在全国田径室内锦标赛(成都站)中,以18.33米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一个月后,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站)的比赛中,又以18.48米的成绩力压群雄,登顶摘冠。谈到最近接连收获的两枚冠军,他再一次用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来鼓励自己,认为今后的运动生涯必将在红色体育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有所突破。

六、依托红色体育资源,丰富、创新科研成果

学院利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不断创新科研成果。2011年,为了深度挖掘红色体育文化,创新红色体育资源开发模式,学院专门成立了“中国红色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红色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2011年6月作为唯一受邀单位参加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党委主办的“国家体育总局迎接建党90周年体育收藏品展示交流会”,参展期间,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肯定。2011年7月,主持、完成的《创建“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网站”颂扬红色体育文化精神》项目被陕西省教工委评为“2011年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8月,编辑出版了《辉煌的记忆―中国红色体育大型纪念画册》,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2011年底,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哲学重点课题”一项,“西安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一项。截止目前,已搜集整理相关史料40余万字,计划出版发行图书6种。

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筹建“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的计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目前筹建工作已得到国家体育总局、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文物局等单位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得到了中央、省、市老领导、革命老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李铁映、伍绍祖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祝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子女,之孙毛新宇、刘少奇之子刘源、任弼时之女任远志等给予热情支持。陕西省电视台、西安晚报等多家媒体对网站创建不断跟进报道,并做了专题报导。更令人振奋的是,2012年2月,西安市长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西安将新建各类博物馆10个,“红色体育博物馆”位列其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在持之以恒、不断推进,重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准确把握当前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充分利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亮点,必将再次掀起师生继承优良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高潮,从而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6)111-116.

[2] 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3] 温博.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4] 李丁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5] 陈文昌.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0.05.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精神的力量很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充分说明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就是民族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精神就是国魂;对于军队来说,精神就是军魂。

同志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传统。正是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才有了强权环伺下,依旧腾空而起的虎门硝烟;正是有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正是有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正是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贵州大关人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劈千年石,抠万年土,造米粮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精神,在许多时候,确实是物质不可取代的。为什么美国的西点军校要挂雷锋画像来教育部队官兵?也说明了精神的重要。

每一个地方,都应当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精神。地域精神是一个地方的人们长期生存繁衍顽强奋斗而形成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地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从国内来看,不少地方立足历史和现实的需要,提炼各具特色的地域性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常需要一种精神

当前,欠发达、欠开发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加快发展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要在“两欠”的省情下实现历史性跨越,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支撑外,还特别需要一种精神来凝聚人心,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斗志,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

石宗源书记多次强调,“在贵州目前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保持和发扬红军在长征中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深化“两欠”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贵州精神进行了精辟概括:即“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四句话十六个字。省委之所以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贵州精神,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准确判断省情,正确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

可以说,新时期贵州精神的提出,是我省发展迈向新阶段的丰硕精神成果,犹如“点睛”之笔,明确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内聚民心,外树形象,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领导干部要做表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中国的红色历史是在浙江开启的,浙江的红色历史是在温州开启的,温州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是我省党组织创建、发展的先行区之一。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领导广大民众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足迹遍及浙南20多个县,广泛播撒了革命火种。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后,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浙南成为我们党在南方革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1939年7月,浙江党组织在平阳县凤卧乡冠尖和马头岗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由此掀开了浙江党史新的一页,引领着浙江包括温州的革命斗争奋勇向前、取得伟大胜利。面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严峻形势,中共浙江省一大能够在浙南基本地区顺利召开,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引,靠的是广大党员和游击队指战员忠诚坚贞、不畏艰险和英勇奋战,也植根于各级党组织与浙南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深情。

自中共浙江省一大召开以来的70年间,温州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温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取得了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书写了一部浓墨重彩的创业富民史、创新发展史。温州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切,归根结底靠的是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当前,温州正处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省委会专题研究温州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稳定意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科学发展的体制新优势,努力开创温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全面落实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致力强服务、拓市场、扩投资、促消费,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周期性调整形成的倒逼机制,以1645平方公里的沿海产业带、占地11.6平方公里投资2000多亿元的滨江商务区、占地40平方公里的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空间布局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实施温州大都市区推进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努力使温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大市、平安大市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任务、推进温州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使我市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这次省委在这里举行中共浙江省一大召开70周年纪念活动,对于我们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许多老领导、老同志,包括亲临今天座谈会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一生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工作兢兢业业,作风踏踏实实,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教育。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一、红色资源遍黔境。养在深闺无人识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旅游即是围绕这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开展的传承活动。红色旅游犹如红色文化的风向标,是检验和衡量一个地区红色文化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准。

黔中大地,红色沃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在贵州历经4个多月的行程,途径68个县(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贵州偏西南一隅,是退守进攻的战略大后方;人民政权建立后,在历时一年半的剿匪斗争中,大小战斗4246次,战斗遗址遍布全省。在国家划定的革命老区中,贵州有35个县(市),占全省行政区域的39.8%,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在全国仅有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就有“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一。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贵州有“贵阳――凯里――镇远――黎平――百道――桂林线和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两条线”。在全国20个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中贵州遵义也是榜上有名。据贵州省2010年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省现有革命遗址2078处,在全国排名第10位,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源大省。

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却不是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兴盛的强省。纵向比,发展速度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贵州与其它省市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贵州的红色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少、研究少。最典型的当属晴隆“24拐”的发掘。二战期间,美军GMC车队往重庆运送物资时,走过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美国人拍下这难见的奇观,人称“24拐”。很多人一直认为“24拐”在云南,有人认为在印度或缅甸。2002年,一个叫戈叔亚的人经过大量考证,证实“24拐”在贵州晴隆县境内。让人遗憾的是,证明“24拐”事实真相的戈叔亚并不是贵州人,而是云南人。贵州人手里握着宝贵的红色资源,却要等他人发掘和证明,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二是反映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少,红色文化基本上处于“原生态”,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如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井冈山、遵义和延安三地,江西有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陕西有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影视、剧目以及红色歌曲、出版物等文化精品。另外,除了遵义以外,井冈山和延安都有比较明确的、形成广泛共识的革命精神,并在若干年前就建立了传承红色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干部培训机构。但在贵州,宣传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和影视剧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屈指可数,遵义会议精神的确立和建立干部培训学院的构想还处于紧锣密鼓的研究和摸索阶段。三是红色旅游起步晚、发展慢,游客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学生、军人和机关干部中。如在遵义,“红色旅游所依赖的景点中除个别景点的旅游发展进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外,其他景点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探查阶段,因此大多数景点只有零散的游客”。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6年时间内,全国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同一时期,贵州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80.71万人次,仅相当于全国红色旅游总数的3.24%。而陕西省,仅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就达4630万人次,相当于贵州2005年至2010年6年的接待游客数量的总和。2006至2010年,即“十一五”时期,江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7亿人次,是贵州2005年至2010年6年总和的3.88倍。四是对于贵州红色文化宣传少,红色文化辐射小,外省人对贵州的整体印象淡泊。据了解,2010年一项针对贵州印象的调查表明,省外消费者对贵州的印象,排列第一的居然是“没有印象”,占到25.8%;排列第二、第三的是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分别达20.2%和11.8%。此外,有17%的被访者提到了茅台酒,有6.4%的被访者认为贵州贫穷落后。贵州人自以为荣的遵义会议、长征文化被提及的少之又少。五是贵州滞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制约。王阳明在贵州时,曾用“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来形容贵州的交通落后虽言过其实,但横向比较,贵州的交通建设的确令人感叹万千。2011年11月,据贵州省重点公路项目建设调度会上透露:到年底,预计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023公里,全省通高速公路的县从上年的37个增加到47个,全省88个市(县、区、特区)将有53.4%的市(县、区、特区)通高速公路。而同一时期,重庆提出了在2012年40个县区100%通高速公路,打造“4小时重庆”交通蓝图,在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通县高速公路已达到60%以上。贵州滞后的交通建设,阻碍红色旅游的发展和兴盛,如在铜仁市沿河县有被称之为“乡村里的省政府”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会址,在印江有“木黄会师”纪念馆,两地离省城贵阳只有400公里左右。但是,坐普通客车的时间却需要10小时左右。崎岖的山路,既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扼杀了旅游者的激情。一言概之,贵州红色资源虽然丰富,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亟待挖掘、传承和发展。

二、科学谋划“红色路”,后来居上有条件

毋庸置疑,贵州当前的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旅游不仅与江西、陕西红色资源大省有巨大差距,而且与湖南、重庆等省市相比仍处于弱势。在全国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今天,贵州凭什么和其他省份竞相发展,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旅游能够后来居上吗?综合分析来看,本文的判断是肯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指日可待。

从中央的决策部署层面来看,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红色文化热和红色旅游热在全国开展起来,红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0年的4.3亿人次,年均增长20.4%,已占到国内旅游人数的五分之一。2010年,中共中央和贵州省委印发了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两个10号文件,对学习党史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红色旅游就是学习党史、宣传党史,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201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安排和部署,而红色文化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得到

进一步的重视,这些都为贵州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政策支撑,迎来了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来看,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每年由省领导率队到国外做旅游宣传推介,精心打造和推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等旅游形象,连续六年举办旅游发展大会,等等,使贵州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热线热点,人黔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增加值对全省GDP的贡献越来越明显。见下图:

2010年,按旅游收入分段排名,排在第一梯队(1000亿元以上)的有16个省(市),西部只有四川和贵州,贵州列第15位。这些现象说明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贵州的旅游呈蒸蒸日上之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是“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与日俱增的旅游人数为助推红色旅游创造了条件,至少是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贵州、认识了贵州,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围绕红色旅游谋划,就能搭上“多彩贵州”的顺风车,让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又一增长点。

从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社会实际效果来看,与红色文化相伴相生的红色旅游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2005年至2010年,贵州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23.13亿元,平均增长28.02%。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员总数7.6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7.13万人。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的文化工程,更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发展规律来看,通常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历史上汉赋的风华绝代,唐诗的独领都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但文化领域上的繁荣却不一定要完全建立在牢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如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经济凋敝,却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特殊的地理地貌,使得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滞后。但先秦、魏晋时期的历史证明,经济上的洼地不一定是文化上的洼地,甚至有可能是文化领域异军突起的高地。只要我们围绕“十二五”的主基调“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实现。

从贵州红色资源的独特性来看,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更有不可多得的“先进性”。如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红十八师52团在石阡县困牛山完成掩护军团转移的任务后,伤亡惨重,为避免当俘虏,红军将士集体纵身跳下70多米的悬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展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比狼牙山五壮士还早17年!1950年11月,在贵州省长顺县的剿匪斗争中,贵州军区原140团1营2连还涌现出了苏联“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人物肖国宝,他敢于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壮举比还早23个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革命历程中展现出来的红色精神,都是贵州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后来居上的“秘密武器”。

三、“五个着力”齐发力,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在贵州,自“多彩贵州”为形象的旅游活动开展以来,红色旅游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与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成正比,提升和发展空间仍然广大。建议围绕《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奏响红色文化乐章“最强音”,吹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冲锋号”,为贵州的“两加一推”的主基调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着力在征编整理红色史料。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旅游和文化历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为旅游注入品质和内涵,旅游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一是要结合2010年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征编和整理力度,进一步摸清家底。二是要适时成立专门研究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的工作机构或部门,整合红色文化研究力量。三是做好红色资源成果转化工作。在红色书作方面,《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都是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并带动红色旅游发展的很好体现;在影视方面,《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成功的先例,应广为借鉴。四是要勤于资政,主动担当。针对红色景区在布置、展览和解说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歪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稗官野史”,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促帮导游学习党史,纠正宣传上存在的虚假和谬误。

第二,着力在弘扬文化、彰显特色上下功夫。纵观贵州红色旅游景区,除了遵义川剧团创作的《红军魂》和《娄山关月》剧目彰显特色外,其他红色景点基本上是纪念馆、会址、故居或革命遗址,“可玩”“可视”“可参与”的寥寥无几,形式单一,陈展枯燥。而在邓小平故里、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都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在江西,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则运用600多人的演出阵容,史诗般地再现真实惨烈、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事实上,“旅游者花费了时间、经历,想要得到的就是体验。有了深度的体验,旅游者才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旅游产品才会有深度的认识,而不是只是拍拍照片、走马观花式的经历。”

第三,着力在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模式方面下功夫。“多彩贵州”作为贵州的旅游形象已经传遍了五湖四海,但是对红色文化宣传和红色旅游的宣传还有待提升。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和战争时期的历史作为资源背景,单靠几个纪念日而宣传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一些红色文化发达的省份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如重庆市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江西省每年举办一届“红色旅游博览会”和“红歌会”,湖南省每年举办一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山东省临沂市举办了全国首届红色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既宣传了自己,同时也带来了客源,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着力在改善红色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上下功夫。“贵州省不便的交通条件,使得贵州省保留了原生态的文化与自然风光,这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但是不便的交通条件也阻碍了游客的进入,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大打折扣”。因此,交通也是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全省大交通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旅游交通建设也十分重要。建议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第五,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业区域合作上下功夫。“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取决于内部要素优化组合水平的提高。就旅游产业而言,其合作能力提高,表现为资源协同开发、旅游企业联合发展和产品的组合优化等诸多方面,这是提升旅游业区域合作能力的关键”。当前,贵州省各个红色景区单兵作战的现象较为突出,应结合实际加强省内外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使红色旅游视野更宽广、力度更空前。同时,红色旅游因为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不应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鼓励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培育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加快完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红色旅游加速发展。

在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省委书记说:“实践证明,发展靠干,跨越靠干,想富起来还是靠干。不干就没有美好未来。”开创红色文化发达、红色旅游兴盛的局面,更需要全省人民从容审视过去,科学谋划未来,坚持“干”字当头,“敢”字落脚,“拼”字求胜,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①《贵州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11版。

②黄明亮等编著:《红色旅游小百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页。

③黄明亮等编著:《红色旅游小百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页。

④彭敏:《贵州省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42页。

⑤数据主要来源《贵州六十年(1949――2009)》,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61页、406页。

⑥《旅游调研》,2007年第1期。

⑦时准:《贵州省旅游业深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3月,第18页。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摘要: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来开展研究,旨在介绍外国语学院针对党史学习情况开展的各类工作,特别是支部在创先争优中的各种实践,结合黔西南州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从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黔西南生动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黔西南;外国语学院;实践

0 绪论

根据黔西南州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州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安排>的通知》(州学组发【2021】1号)要求,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自全州开展党史学习争先创优以来,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学院党支部努力在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上开展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和党支部晋升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党员受教育、学生受启发、学院谋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如到红军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党史教育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同心•彩虹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培训。通过这一些列活动来有效提升基层组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着力彰显党的职责担当和先锋模范作用[1]。

1、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

近几年来,在省、州、市、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学院坚持组织机构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水平为主线,狠抓学院思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基础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把党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学院各项党务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政治学习,在全院周二例会上,印发资料、共同学习,形成了学院良好的党史理论学习氛围,在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党史理论特色教育活动,凸显“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4]。要求大家要从筚路蓝缕奋斗牺牲中感受信念意志,从奠基建立国家中感悟奋斗豪情,从顺应潮流改革中感悟开拓创新,践行初心使命,明大德、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深入学习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好全校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认真履行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责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迅速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在学习教育中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基层调研、“办实事解难题”、警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细化深化、落到实处,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新热潮。刘文新同志在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座谈会上从政治、历史、人民、发展、治党的高度,准确把握在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2、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

我院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师生开展活动,让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力争做到党史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史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作用,让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学院党史理论学习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体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召开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选办法。要求学生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

学院支部结合学校工作实践,深入开展各项党员活动,浸润心灵。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总体到局部、从组织到个人全方位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活动,开展党史党建工作,让党史春风吹遍校园每个角落、让党的力量摧毁腐朽顽石、让党的理想信念熏陶每位师生。面对党旗、面对师生、用党的精神引领学院发展、用党的行动打动师生、用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党员激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力争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效着力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切实增强学院师生爱国、敬业、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4月13日,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组织教职工、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及全院教师到威舍红军村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参观了红军长征文化长廊、革命历史文物展厅、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红军洞遗址,瞻仰了红军长征纪念碑,认真地了解红军长征在我州兴义境内的历史。从黔西南的光荣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不怕艰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4月2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表达对革命先烈无比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号召同学们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做有理想、有行动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活动中,师生党员、共青团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参观红色印迹—兴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感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大家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通过支部集中学习交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四史”党课、举办系列活动、抓好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党员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课讲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大家要通过“四史”学习,从中汲取信仰之力、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党性之力、不忘初心;汲取发展之力,勇担使命[2]。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

加强全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何安坤院长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题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九讲“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带领大家重温了对教育的部分重要论述,帮助大家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并从好老师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展开,引经据典,通过很多好老师的感人范例,带领大家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要求我院师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理性的爱国品格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师范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早日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黔西南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四史”相关知识,他从“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习四史”、“怎么样学习四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历史真实资料、真实图片向全院师生展示了新中国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历史,并展示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院师生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5、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每位教职员工,完善教代会制度、院务公开、推行依法治院、民主治院、阳光治院。在学校第二届第五次教代会召开前,认真广泛听取广大教工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订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关爱每位学生,搭建党员结对子送温暖工程,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6]。为深刻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院于4月20日下午在市内校区大礼堂举办了《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院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院长何安坤,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进行主讲,全院教师、学生600余人聆听了讲座。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一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并与大家一起学习了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6、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学习有助于全院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理想信念,达到了预期成效。老师在师德师风中践行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党史学习吸取党的力量和责任担当精神,全院党风学风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5]。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在黔西南大地深耕和传承的结果,是“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的成果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本刊编辑部.中国民政. 2021(04)

[2].民政部党组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政. 2021(04)

[3].民政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部署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J].中国民政. 2021(04)

[4].黔南州委老干部局传达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J].曹红利.晚晴.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