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范例6篇

扬州古运河范文1

关键词:运河; 文化; 发展; 环境

1.引言

运河既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起源于水。古人云“人水也,男精气合,而水流形”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不能没有水,运河作为城市中残留下的宝贵空间既城市的自然遗产,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它鉴证了城市发展的印迹。城市中不仅要有水,还要能看见水,摸到水,要能与水相融,产生一种人与水、与河流共融和谐的局面因“运”而生,因“运”而兴的扬州老城。古老的大运河给扬州带来了发达的经济、多样的文明及无数的传世佳话。

2.运河起源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吴王夫差之凿邗沟,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宋进入繁盛时期,元代变弯取直,形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从明朝到清前、中期,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通道,屡加疏通[1]。大运河连缀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如扬州这样的繁华城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

3.实例分析

3.1.扬州古运生态评估

整治运河两岸树种主要为垂柳、梧桐、水杉、泡桐等,生态景观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对“绿”色的需求以及城市的发展。运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无效整治,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淤泥沉积,航运能力下降,荒废的滨水区域与潜在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因“运”兴的扬州同时也因“运”而困。

3.2.古运河水系的整治

建国以来,沿岸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无控制排放,政府管理制度的松懈对古运河的污染程度大大增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边线的外延种种压力下使扬州古运生态价值大幅度下降,有些已成为了污水泛滥的“臭水沟”古运的污染使扬州人认识到:水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扬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水环境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推进;加强城市水环境建设和整治,是“把扬州建设成古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关键。

建国以来,沿岸的工业从1998年开始,扬州市政府先后投入20亿元,实施古运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几年里,先后清淤128万立方米,搬迁居民3200多户,沿河100多家工厂退城进园。拆迁房屋近5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80%。同时进行了疏浚河道、驳岸整治、沿河截污、景观改造及“运河文化公园”的建设。

3.3运河沿岸棚户区整治

综合整治恢复,提高了河道送水和沿线挡洪能力,提升了沿河两岸景观的文化内涵。现在的古运河集防洪、排涝、灌溉、通航、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生活在现在的扬州人是最幸运的。贯穿扬州城区的古运河两岸曾经居住着几千户居民,是扬州最大的棚户区之一,雨季经常受淹。2001年开始,扬州开始实施古运河棚户区整治改造工程。拆除棚户区后,古运河两岸现已建成公共绿地带、高档住宅区和商贸休闲区。一条人文之河、生态之河、繁华之河、欢乐之河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因为环境的变化,扬州人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徜徉河边,扬州人情感愉悦,心灵陶冶,充分享受着“富裕、文明、精致,秀美、和谐、法治”的新扬州建设的成果。落日的余晖倒影在河水中;天上的风筝,与放飞的人闲适的心情一起在清风中飞翔。这边,我们从运河水中看到的是江南徽派风格的现代化楼房;河对面,他们从运河水里看到古朴雄壮的大王庙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安宁与和谐。两岸的景致被这条古老的运河一一包容。

3.4古运河水上交通职能调整与发展

随之古运的保护与发展,其水上交通职能有选择的将其功能转变,对原有的废旧码头进行清理整治,对阻碍城市发展的企业破坏运河生态环境的小码头进行强制清除,恢复运河生态功能,转变原有水运的服务性观念,转向娱乐、文化休闲型,城市通过古运得以彰显其魅力,古运通过城市的保护性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

4.延续和发展运河文明

4.1古运河沿岸传统文化继承

悠悠运河,千年血脉。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百姓在深厚的文化氛围里,也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老城区的建筑严格控制高度,而对于运河沿线的老街区,政府集中整治后,主要发挥门面房的作用,经营一些具有传统特色文化的老字号,比如说剪纸、古玩、漆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等。也许正由于把握了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如今,古城扬州,贯通东西的宁启铁路、跨越长江的润扬大桥、环绕城市的高速公路在建的高铁和苏中飞机场与通达南北的大运河构建了开放开发的通途,古城复兴与新城崛起相得益彰,“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不断彰显,历史文化在新扬州的现代文明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4.2 古运河延安历史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

扬州古运河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进一步丰富运河风光带的文化内涵,实现运河古迹、自然风光和非物质遗产三位一体,打造扬州独特的运河文化精品,为中国大运河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因为河流的温暖,人类惯于逐水而居。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牵起红海和地中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则让中国五大水系南北贯通、相连相守。在每一段文明的起源处,你总能听到水声喧哗。运河是扬州兴盛的一个重要基础,除了文化底蕴,我们没有更多的自然资源。文化,特别是运河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觉得这个资源曾经给我们直接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现在,从文化层面上给我们更多的遗传,所谓文化积淀。通过运河这样一个脉络,让扬州这样一座城市得到文化层面上的大幅度提升。

扬州古运河范文2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与水相邻的城市。城中纵横交错的水路,映照着岸边的桃红柳绿,牵引着城郭中的诗情画意。

扬州之水至柔,洗净了一位位远道而来文人白色衣衫上的尘土,还有他们即兴挥毫后,留在徽砚上的残墨;扬州之水至刚,塑起了史可法不屈的傲骨,冲刷着城破之后,地面上的血迹斑斑;扬州之水至善,用千里烟波远送着鉴真大师坚毅远去的背影,使他用庄严佛号,启蒙了一个东瀛国度;扬州之水至情,润泽了诗人们的嗓子,让他们用纯银般的声音,吟诵起这座城市的风月无边。

因运而生:同生共长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是这个地球上,最早的人工运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在沿岸灿若珠玉的城市中,扬州却是毫无争议的牵头城市。因为,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像扬州这样,和运河同生共长。

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考察扬州的时候,“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先生说过,扬州古运河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整个中国大运河的发端,作为古运河变迁史上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枢纽,扬州对古运河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古运河也是扬州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城市徽号,是集扬州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在史书中,这段沧海一粟的简短文字,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段传奇。一条古运河,延绵千年,开启了人工开挖运河的起点;一座扬州城,风雅连天,书写了落花逐流水的浪漫。

如今,这条河,还是串联起这座城的种种传奇。

就从北向南说起吧,运河扬州段,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邗沟、大王庙。安徽、山西、广东、浙江等地,都有叫做大王庙的庙宇,偏偏在这处,供奉着两位大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史称“吴王”,更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春秋夫差早在吴越争霸中灰飞烟灭,甚至因为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让夫差的名声并不算太好,却只有扬州还记得他开邗沟筑邗城,奠下扬州百代基业;汉代刘濞反叛兵败,落下不忠罪名,只有扬州还记得他煮海铸钱,开启扬州万世繁华。

说来也是奇怪,扬州似乎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城市。有些在史书中,不遭人待见的王侯,在扬州却有另一番作为,夫差、刘濞皆是如此。但最为出名的,当属隋炀帝。说起这位皇帝,正史中的名声,常和“暴虐、奢侈”联系在一起,开挖运河的功绩,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这位帝王,不仅将头颅留在了这里,还留下一段凄美的传说:他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只为一睹扬州城内,洁白如玉的琼花。任他江山飘摇,只为绝世一瞥,这样的暴君,倒真是让人恨不起来。而他留下的运河,也是扬州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这条河,激起的名人故事,早已不胜枚举,比如康熙、乾隆、普哈丁等等,千古传奇,早已随风飘逝,唯有运河之水,依然清澈如故。

因湖而兴:她比西子瘦三分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扬州其实是略有遗憾的。因为扬州无山,缺少那种登高远望的极阔视野。好在,一个瘦西湖,就可弥补了一切先天的不足。

妙就妙在这个“瘦”字,不是小,也不是巧,偏偏这一弯瘦瘦的湖水,就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遐想。

先说说这一首吧,“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作者汪沆,是杭州人,照理说,是看惯了江南那片圆润湖水的。到了扬州,眼见着这片清澈,却不得不提笔写来了。

中国的景点,大多沾有文人气息。好的山水,也总引得诸多文人纷至沓来,引笔泼墨。文人的这种集会,有个很文雅的名字:修禊。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流觞曲水,留下名垂青史的《兰亭序》。而红桥修禊能与兰亭修禊齐名,那是因为次数较多,共有三次,主持者皆为当时的名士,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之所以提到修禊,那是因为红桥,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仅仅是其中之一,就有如此大的人文风景。再说点别的吧,比如宛如莲花,盛开在水面之上的五亭桥,相传月明之夜,水中竟能摇曳着十五个月亮;再如二十四桥,当你踏上白石台阶时,耳畔是否会飘过,那若有若无的玉人吹箫之声?至于那桥畔的红芍,若你不来,年年为谁盛开?

因江而名:千古瓜洲成“诗渡”

运河往南,就到了长江边上。隔着江过去,就是江南了。那里,有烟雨,有桃花,有小桥和人家。还好,扬州还有一个瓜洲,还有一个叫做“瓜洲古渡”的渡口。曾有人说,光是“瓜洲古渡”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首韵味极深的诗。这里的古渡,也可称为“诗渡”。天下的诗人,都应该到这里来,沾一沾诗意。如今,在古渡公园中,有一道长长的诗墙,上面写满了历代诗人咏颂瓜洲的诗词,诗句优美,就连书写者,也都是名家。别处有这么一两首,就足以笑傲文史了,而在这里,竟有数百首之多。

唐朝有名气的诗人,大概有一半到过扬州,杜甫虽然只留下一句“商胡离别下扬州”,但刨根问底,似乎也能寻觅出他当年来过扬州的影子。咀嚼大家的诗句,你可以想见,那时候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唐代诗人眼里的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

作为历史见证的瓜洲古渡,那是白居易绵长悠扬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那是王安石思乡情切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是张若虚冠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扬州古运河范文3

如今,在漫长的运河沿岸,呈现出不同的生态。有的已经干涸淤塞,有的遭受严重的人为损坏,有的还在承担着各种重要的功能,有的依然孕育和丰满着周围的生命。一路走来。一幅人世间的众生绘,慢慢在我们眼前展示出她的厚重和丰美。通州:运河之起始,漕运之滥觞

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漂来的北京城”。这不是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而是说建城用的材料是通过运河的水漕运来的。无论是元大都城的修建,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都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料,而这些砖石木料来自四面八方。如砖石多来自山东的临清,那里不仅靠近大运河,便于水运,而且土质细腻。烧出的砖石坚固结实;上好的木料多来自江南的深山老林。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大的木料运输也只能依靠水运。由此,在运河的运粮船上,加载京城宫府用的砖石木料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通州城的缘起与运河也有密切关系。据说,通州的命名就是依据“通漕天下”和“漕运通济”的思想而来。元代通惠河开通后。通州开始“编篱为城”。到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委派部将孙兴祖督军开始用砖石筑通州城。这时的通州城周九里三十步,开四门。其中东门日“通运”,西门日“朝天”。从命名上看,通州城与运河漕运有关系,与天子所在地――北京城也有联系。

在今天的通州张家湾,就有存放木料的皇木厂村和砖厂村。为此,明朝政府还在张家湾修建了一座古城堡,现在城堡与张家湾古镇相互连接的古桥――通运桥依然存在,仍保持着明代桥梁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古朴的风格。遥想当年,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舟船穿行,古镇、古桥与古城相连,恐怕是通州最热闹的地方。济宁:东方圣城,运河之中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

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当年,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

济宁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达600多年,她“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但到了近代。济宁以北的运河却因各种原因淤塞,变得无水可行。

近年来,当地重新疏浚运河,提出了“东方圣城。运河之中”这个响亮的口号,还恢复了运河上的许多风情与民俗文化。如今来到这里,能看到慈灯寺门前热闹的庙会,春天的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的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到了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

扬州:开挖运河的第一锹土

扬州城址的变迁与运河开发密切相关。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

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唐代,南北大运河的航运开始兴盛,扬州成为四方商贾云集的宝地。一时间,

“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愈数百”。鉴真东渡日本是从扬州出发的。日本数百名求法的僧人也都在扬州登陆,波斯、大食等来中国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在扬州随处可见。

两宋时期。为了使扬州城更加靠近运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运河边的蜀冈下修筑“宋大城”。明清两代。京杭运河达到鼎盛时期,其经济功能发挥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684年到1784年的100年间,康熙、乾隆曾六下江南,都经过扬州并多次在扬州驻跸。

直到今天,大运河仍然在扬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了让古运河重现繁华胜景,1998年开始,扬州市对从黄金坝开始到古运河口七公里的古运河段进行整治,拆除了两岸居民自建的房子和十三个码头、在运河左右岸建绿化带、开通古运河水上游览线。

苏州:运河也多了“庭园味”

伴着清雅的评弹书曲,在大运河上欣赏那些小桥、流水、园林、丝绸、刺绣,也许只是苏州段运河独有的享受。

大运河苏州段,从苏州与无锡交界的五七桥至江苏和浙江交界的鸭子坝。全长82.35公里,占苏南运河江苏段总里程的39%。苏州段运河也是货物流量强度最大的航段,全市2500万吨煤炭和15亿吨建筑材料,以及大米、油料和各种农用等物资的运输有50%以上是通过大运河运输的,成为苏州境内和长三角地区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如今,苏州城区的运河已由过去的穿城而过,改为环城而走,在保留运河文化味的同时,不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开发。除了货物运输之外,苏州也是大运河全线中客运最发达的河段。苏州与杭州运输公司共同斥资500万元建造的四星级豪华游轮。是当今京杭大运河上第一艘豪华客轮。

淮安:“南船北马”重现繁华

大运河流淌着的盐和大米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也砺造出当地亦柔亦刚融会南北的独特民风。明清时代的清江浦两岸帆、店繁立,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全国的名商巨贾。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的途经和巡视,更使得准安声名远扬,繁华一时。

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的一段终于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即如今的“里运河”。随着里运河疏浚、开发力度没能跟上城市发展,逐渐成为接纳淮安城区污水的排污河,破船、杂物拥塞河道,违章搭建林立河岸。一度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成为沉重的市容负担。

近几年,淮安打起“运河”牌,让运河两岸到处可见的古迹、古遗址串联,挖掘独特的运河文化和漕运历史,“水上立交”、“通衢古驿”、“夫差陈兵”,一幅幅浮雕仿佛运河载着厚重的淮安缓缓驶来。中洲岛复建了清江浦楼,河下镇御码头得到重修。漕运总督署遗址也渐露原貌,里运河60里风光带景色着实迷人。

“康熙运河水上游”也是当地今天独特的游览项目。沿着皇帝下马登船江南行的方向,游客们透过一座座仿古建筑和晨练薯舞的人群,感受当年“南船北马”的繁华。

绍兴:也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旧毡帽朋友

绍兴古运河即山阴古水道。杭甬运河(浙东吉运河)的重要部分,是我国有史记载的先秦古运河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继续往南的重要延伸段。

扬州古运河范文4

古运河,一条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的河,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是那么闪耀动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在美丽的古城里,听着这清脆的扬州小调,看着这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长大。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拉着我的手,在运河边上散步,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春天一到,岸边纤细的柳枝随风飘荡,仿佛是春姑娘在跳起动人的舞蹈,偶尔还可以看到三五棵盛开的桃树,那朵朵开放的桃花开得那么灿烂,就像娃娃的脸,我想她应该也是被这如诗如画的运河美景陶醉了。

此时此刻,我又怎能相信爸妈所描绘的这条古运河曾经的过去,不过,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还是看到了她的变化,经过了几年的精心整治,古运河确实越变越美了。从渡江桥或是徐凝门桥上望过去,依旧是翠绿的杨柳,粉红的桃花,吹到脸上依旧还是那徐徐的春风,可这次,我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了,古运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边栽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粉的,把古运河装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杨柳树,仿佛是少女乌黑秀丽的长发。我不由得赞叹:“啊!多美的古运河,多美的运河景色”。

扬州古运河范文5

【关键词】园林艺术;结构特征;历史名城;建设

在运河历史名城建设中,如何在城市环境创新中传承古代留下的经典,如何使经典的园林艺术从深宅大院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是运河沿岸名城新城市环境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本文通过对古典园林结构的研究,提出园林艺术的三重结构特征,以期对运河历史名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园林艺术的结构特征

(一)文化结构园林艺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自然生态观。我国园林艺术营造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典园林设计倡导回归本色根源,实现万物和谐,这一审美形式反映出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美学观。

(二)诗性结构1.无尽从空间角度来看,园林可以划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其内部空间是借助廊、窗、门之间相互贯通,以虚、实、明、暗做出对比;在外部空间上,则采用山、石、池、树来进行划分,组织各类空间,在廊、亭的穿插组合下,相互融会贯通,形成各异的意境,使园林景色多彩丰富。这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空间感营造手法,与古典诗歌的描述方式如出一辙。同时,古典园林常常借助溪水,度柳荫、穿小桥,看似到达尽头却又没有尽头,创设出活泼、自然、生动的意境。2.以小见大在古代山水画景物意境的塑造上,强调“小中见大,咫尺千里”,这种审美趣味不仅在绘画中有所表现,在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有体现。古代哲学强调“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国”,古代诗歌则推崇“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以小见大”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法与理论。在园林空间中,大与小是相对的关系,园林空间越是变化多端,就越能够体现出大小之间的对比。古典园林艺术的以小见大,不仅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也拓展了古典园林的空间。3.先抑后扬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曲线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是园林中的曲廊、曲桥、水岸,还是园中的植物、蜿蜒的小路,都蕴含着曲线规律;曲线让园林若隐若现,欲显而先隐,与诗歌中“先抑后扬”的手法一致,打造出曲径通幽的魅力。在视角的变化与时空的转换下,园林层层曲折、先抑后扬、回环往复,充满诗意魅力。4.春夏秋冬中国文化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古典诗歌中与季节有关的内容也十分多元。古典园林艺术也深受季节元素的影响,尽管各地园林风格多变、气象万千,但随处可见季节的影子。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的设计与“春夏秋冬”几个元素对应;沧浪亭、狮子园、拙政园、留园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颇具艺术性。5.虚实相生“虚”为空灵,“实”为充实,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虚是一种艺术留白,庄子提出了“唯道集虚”的空管观念,将虚白、虚空作为道的展现。虚实相生对园林艺术也有深刻影响,古典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洞门、门窗、山石等,都具有虚实相生的特征。通过这种艺术方法,再现了“唯道集虚”的空间意识。

(三)审美结构中国古典园林,既有居住功能也包含多种艺术类型。园林中居住的人,往往都极具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这也赋予了园林技术极高的审美品位。从空间来看,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空间中构造出适宜的建筑风格,将山水、花木、房屋等融于一体,合理安排其中的花木、建筑、山水建构,以精密的空间布局来构建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构造出千岩万壑、声色光影的景色,再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从时间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与西方不同。在古人眼中,时间是“一维”的,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任何艺术意象的塑造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中进行,传统“诗”“画”“书”都将时空的统一作为最高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也是如此,在设计时利用四季变化,在空间、时间的融合下使人感到意境无穷。

二、园林艺术结构对扬州名城建设的启示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南邻长江,东连盐城、泰州,北接盐城与淮安,西与淮安、南京交接,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扬州处于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典型的运河历史名城,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经历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扬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新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中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的可识性,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始终是提升城市品位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在扬州城市建设中应借鉴园林艺术的三重结构,并关注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新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新城市景观设计,要处理好城市景观营造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1.城市性质的定位基于江苏省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强省”目标,扬州市在城市建设上迎来新的机遇。扬州的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要充分发挥出历史名城的优势,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扬州属于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名人、名史、名河、名花、名木、名诗、名肴等诸多名城元素,在唐诗、宋词中都可以寻觅到扬州的历史。在新城市景观建设上,要高度重视“宜居性”,这对于具备丰富文化、历史、生态、自然资源的扬州具有突出优势。根据扬州的城市定位,要构建出“自然”“生态”“区位”于一体的生态城市,在遵循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文明内容,倡导以人为本。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扬州市以主城区为中心,借鉴丰富的水系,结合沿河绿化带、风景区、道路防护林等构建了团块状结构。扬州以老城区、周边区域作为城市中心,河东、西部、瓜州分区中心作为城市副中心。扬州新城市建设要基于悠久的人文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质的生态资源特征,朝着互补共生经济、开放循环经济方向发展,探索跨越式城市发展新模式。2.景观设计的启示第一,塑造中心城区特色。在中心城区建设上,要保护好运河历史名城的特色,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循可读性、整体性、用续性、原真性原则,构建和谐家园,大力推动新城区的建设。同时,保护好传统城市文化,创新观念意识,正确分析扬州“古运河”“古城”“瘦西湖”文化遗产保护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如在古城维护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针对古城重点街道、居民、文物古迹予以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塑造中心城区特色。同时,采用新技术来完善消防、排水设施,通过新媒体彰显扬州古城文化,让城市建设能够集休闲、文化、教育、休闲等内容于一体。第二,界内文化空间的创新。在界内文化空间的构建上,要充分应用城市中的“借山”“用水”“透绿”,尤其是城市中的山水,不仅是宝贵的景观财富也是特色景观元素。可以借鉴古典园林艺术的建设方式,凸显城市原有地貌,营造宜居环境,围绕城市中的湖泊、森林来建设新城市,而不是简单依靠“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来建设城市。要让城市建设为森林、山水、湖泊让路。第三,诗性文化空间的建设。在运河历史名城建设上要注重挖掘城市特有的人文风采,建设诗性文化空间。扬州文化内涵丰富,在新城市的建设上可以定期举行形式多元、内涵丰富、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体现扬州独有的地域风情,不让古城街巷沦为与许多城市一样的“美食一条街”。第四,审美文化空间的建设。要从全局着手,做到点、线、面、块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将原本零散的生态资源、文化遗产整合起来,连接为整体。如依托运河两岸的水利工程、人文古迹、城市风貌、绿色廊道将盐商文化历史街区、明清古城、宋城、唐城街区相连,让沿途的古寺、古城、古镇、水乡融为一体,并赋予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功能,开辟出新的审美文化空间。

(二)城市公园建设的启示1.对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古典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精神力量,是在扬弃、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着运河历史名城的综合实力,这种传统文化涵盖城市变迁、城市政策、地域文化、区域文化等,具有无形化的特征,依靠民俗风情、传统活动以及建筑遗留等形式来表现。城市公园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建设上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充分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元素,在公园规划设计调查上要明确城市传统文化内容,以此为背景开展下一阶段的设计,体现城市文脉,让居民能够产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在植被的设置上,要多选择保健植物、芳香植物,如“银杏”“松柏”等,这些植物美观,也具有净化空气、杀灭病菌的功能。在植物色系搭配上,要选择对比强烈、明度偏高的园林植物,如季相分明的植物、色彩鲜艳的花卉,搭配色叶木、花乔木、花卉,并搭配常绿树种,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建筑是公园建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常见的建筑有榭、亭、轩、阁、厅堂、台、楼等,还有墙、园门、塔、桥等。建筑的设计,要满足造景功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休憩空间。在建筑设计上,也要融入运河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确保建筑风格与公园风格一致,从色彩、外形、肌理等方面来烘托公园的建设风格。对景观小品的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景观小品的内容有座椅、雕塑、垃圾箱、路灯、标识牌等,虽然占比不高,但是恰当的点缀可以烘托公园氛围,美化环境。可以直接用遗址中的石板、条石来堆砌书桌、座椅等,体现出公园的历史感。以扬州唐城遗迹公园为例,在园内随处可见旧石板堆砌而成的桌椅,旁边点缀了乔木、花卉,既与公园风格相得益彰,也可节约成本。水体是创设宜人空间的载体,是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公园水体有湖泊、河道、水池等,与其他景观一起组成公园基本景观,扬州公园周边一般有湖泊、护城河道环绕。在水体建设上要充分借助现有的水体,将其转化为公园景观元素,根据公园结构布局和文化主题来选择,避免过多人工雕琢。水体不仅要有静态的面还要有动态变化,设置小型水闸并形成高差,提升公园的审美欣赏效果。

三、结语

扬州古运河范文6

1、大运河淮安至扬州又称淮扬运河。

2、淮扬运河,古称邗沟、里运河、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等,指的是从江苏省淮安市(中国大运河与古淮河交点)到扬州市(中国大运河与长江交点)的这段河道,全长一百七十余公里。

3、淮扬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运河,于公元前486年开凿。淮扬运河淮安段、淮扬运河扬州段均为列入遗产名录的河道,沿岸遍布遗产点15处。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借条

下一篇祝福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