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例6篇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5-02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对策,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计划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认识不足,将这项工作只当成一时一地的行为,工作消极懈怠,不作长远考虑,不为持续发展谋划,忽视了对辅导员的管理目标计划、过程计划以及评价和监控计划等要素。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和管理是一回事,将彼此混为一谈,因而很少去认真思考如何规划和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但各高校之间却不太平衡。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聘用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聘者已有的专业能力,而不重视辅导员的实际业务能力,重其人脉关系而不重其学科背景,致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等问题[1]。

2.组织不严谨

很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管理的组织工作,只是片面地抓教学工作常规。如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与管理等工作环节重视不够,使常规管理工作不严谨,辅导员队伍发展后继乏力。此外,有人认为辅导员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做,抓管理是“老生常谈”,抓与不抓没有太大区别,得过且过,因此,管理行为松懈,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当然,也可能有的学校因办学条件所限,如辅导员师资相对薄弱,致使常规管理难度加大。还有的学校因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

3.领导不得力

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重叠,领导意图难以全面贯彻。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由校、系和部门共同领导,辅导员同时接受不同级别的领导,工作经常发生冲突和重叠,致使其有时显得分身无术,难以应付。另外,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规定,我国高校本科院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急剧增长,而辅导员队伍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辅导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比较复杂,这些都无形中给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只能超额带班、超负荷运转,不分昼夜地工作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由于辅导员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对他们的领导力下降,最终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制度不完善

主要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和选拔培养的制度。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从选拔培养机制看,许多高校并未像对业务骨干教师那样关心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因学校保障支持机制的缺失而受到削弱。在评职评优等方面,辅导员很难与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评价机制看,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尚未健全,奖优罚劣等制度欠缺,辅导员管理监控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必然会阻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精心设计辅导员管理计划

辅导员管理计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对高校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需要制订辅导员科学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实施辅导员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因而,在开展辅导员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高校领导者提高认识,制订辅导员管理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入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将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入本校师资队伍发展方案中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管理计划,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协同进行,努力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严密组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既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更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执行计划并努力达成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精细化。

要做好辅导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一是辅导员管理工作要符合工作特点,其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途径等要契合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辅导员管理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换,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诚、礼、信,而且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沟通、支持与互动,尊重、理解和关心全体辅导员;三是管理目标的达成不仅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满意度和具体事务的圆满完成,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认同、积极性调动、潜力发挥等因素,特别是在辅导员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注入人文主义色彩,在制度化框架中人性化地化解各种矛盾。

辅导员管理应尊重客观实际,科学管理。高校要把辅导员工作中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常规制度。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也应包括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管理,使学校对辅导员的外在管理,转变成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将管理的意志体现在集体的力量中,成为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素质逐步提高的工作基准,使辅导员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2]。

辅导员管理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认真制定辅导员管理工作规程。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才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等任务。精细化就是要注重那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和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如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视听观摩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吸取他人思想教育中的优点,同时也能从彼此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3.理顺高校辅导员领导机制

理顺辅导员领导机制就是要将当前对辅导员实行的“三级”领导尽可能变成一级领导,使领导的影响力更加集中和有效。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的做法是将辅导员的领导中心建立在系(部)一级,学校一级仅作为宏观监督,学工部则承担辅导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职能。将系(部)作为对辅导员领导的中心,有利于教学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配置辅导员师资力量,合理进行工作优化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3]。所以,高校应加强并理顺对辅导员的领导,既要将辅导员管理计划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又要在全程中加强领导和引导,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辅导员工作和自我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领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建立督查制度,完善督查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不是靠几次考核评估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督查机构,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一是高校主管领导要亲自督查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二是高校学工部门要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保障辅导员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监控与激励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在工作方法、教育经验上都存在缺陷,如果辅导员上岗前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事务时,将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的鼓舞和激励,做到宽严并济、奖惩适度。例如,高校可以将年终考核与学习培训挂钩,实行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以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实现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鼓励辅导员参加校际交流、考察和进修等等,千方百计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各高校应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研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宁.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2

员工辅导计划在

“新常态、新转型”下的定位

员工辅导计划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电网公司的员工辅导计划,是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工作后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员工辅导理论和运用模式,是南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种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从侧面将现代化的知识理论和管理思想引入党员培训和教育管理之中,不但帮助党员提升专业素养,同时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增强党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为党员与基层员工提供了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使党的理论体系、思想和觉悟能够得以向基层员工进行有效传递,党员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员工,充分发挥党员的思想导向和先锋模范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是促进幸福南网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以“幸福南网蓝图”为指引,高度重视幸福南网建设,员工辅导计划正是坚实幸福南网“四大支柱”的重要手段,不仅通过多种形式宣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心,同时在企业刚性管理的主旋律上添加了柔性的色彩,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帮助员工构建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增强抗压能力,引导员工在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进行幸福感知,了解幸福内涵。

员工辅导计划是维持组织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7月,南网新任董事长李庆奎提出,在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奋力推进公司向集约化、精益化转型,公司将长期处于变革转型期。企业变革转型对于员工而言是一个特殊而强大的刺激源,不同员工将会产生不同应激反,若员工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将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进而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组织绩效,继而影响组织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员工辅导计划来帮助调整员工心理,帮助员工了解自我,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投身到变化的工作状态中,促进组织在变革中平稳发展。

在当前“两精两优,国际一流”的推进过程中,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国际通用的管理工具来分析,员工辅导计划工作与学习成长直接相关,是员工学习成长的“底层”保障。因此,从工作定位上看,员工辅导计划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作为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公司在学习成长中的工作,为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创国际一流”工作提供了能力保证。在明确价值定位的基础上,以深入分析现状、研究最佳实践为基础,根据《南网总纲》及李庆奎董事长在“十三五”改革发展推进会的工作部署,结合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对员工辅导计划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调研及评估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现状,深圳公司分别针对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关键人员,即督导员、辅导员和辅导对象精心编制“员工辅导你我知”调查问卷表。借助幸福南网微信平台,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面向全公司发放,其中,辅导员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7份,员工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 088份。

通过对个体员工和辅导员、督导员两个层面的调查,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大致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员工对辅导计划的认知了解不足,超过70%的员工不清楚辅导计划的开展,甚至没有听说过辅导计划,也不清楚所在部门的辅导员。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仅有9.29%的员工接受过辅导员个人辅导,员工辅导计划的宣贯力度和普及度还远远不够。

员工减压需求较高,但寻求辅导主动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员工在工作期间感受到较大压力,有舒缓排压的需求,但因为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和对辅导过程的隐私顾虑等原因,不愿主动寻求辅导帮助。调查还显示,若辅导员主动沟通交流,60%以上的员工愿意主动配合辅导员接受个人辅导,并有64.89%的员工认为个人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心理压力。

辅导员能按规定完成辅导,但仍感辅导效果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约90%辅导员认为,在发现员工辅导需求时,能够按照员工辅导计划的相应规定及流程为员工提供辅导及帮助,但由于工作及时间压力等原因,辅导员开展辅导的主动性较低,员工对辅导工作的抗拒为辅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另外,由于辅导需求的多样化,辅导员深感专业素养不足,对辅导效果缺乏信心。

辅导员辅导能力提升需求较高,但相应配套计划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认为需要定期持续提升个人心理学专业素养,希望能够通过获得更高级的心理学教育等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员工辅导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培训计划以“短平快”为主,缺乏持续性的体系化配套培养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辅导员队伍构建需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71%的员工有兴趣加入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需要扩大队伍选择面,并以更加精益的选拔方式择优构建辅导员队伍,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另外,目前辅导员主要由党群系统人员具有相应工作经验和工作背景的人员担任,而45%的员工认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上级中非党群系统人员也具有辅导资格与潜质,也需在今后对此类人员给予关注与机会,帮助构建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员工辅导形式需求多样化,亟待充实辅导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以辅导为主题的辅导活动显示出较大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辅导形式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减压常识等,但工作压力与学习意愿存在矛盾,需要在今后的辅导工作通过一定方式解决。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员工辅导计划自2009年开展至今,虽已有7年历史,但在深圳公司内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辅导惠及程度有待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阻力,远没有达到员工辅导计划最初的预想目标,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亟需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问题剖析

根据现状调研的结果,深圳公司对当前员工辅导计划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原因剖析,认为限制员工辅导计划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的工作内容存在认识误区――

员工辅导计划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鉴于国内心理学的普及度和认识度较低,导致员工对辅导计划存在认识误区。员工辅导计划本是公司引进的一个综合型健康服务系统工程,性质庞杂,它由企业启动,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计划推广、人员设置及培训、效果评估、企业文化构建于一体,是针对个体、但聚焦于企业的员工服务计划,不仅关注员工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十分注重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使企业和员工关系更为亲密融洽、共同创造财富、共同谋求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而当前一方面是对员工辅导计划在宣传和定位方面存在不足与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的固有偏见,员工对辅导计划工作普遍理解为心理咨询式“问题辅导”,将正常的心理问题和显著偏离正常的心理障碍混为一谈,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被辅导,害怕因为寻求辅导而被同事误解和排斥,继而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甚至抗拒辅导员辅导,限制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中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初衷是增强员工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以企业内部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的党群系统人员担任辅导员的方式,要求辅导员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战略传递、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以为民服务、竭力帮助员工应对工作、生活上y题的低姿态开展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更应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开展辅导工作,这样不仅能增强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共情,提升员工辅导工作成效,同时也践行了员工辅导计划“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被辅导者都会因为个人职位与职级的差异而产生角色混乱,导致双方将辅导工作认定为“上级式关爱”“领导式关爱”,甚至是“例行公事”,无法有效参与辅导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辅导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与素养,企业为辅导员安排了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辅导员对个人定位为专业辅导员,在个人专业素养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不免感受到过大的负担,存在担心无法进行良好辅导而不敢轻易进行辅导的情况,继而影响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重心和对象有所偏移――

员工辅导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基层员工,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的优质员工队伍,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应该有重点、有层级,以大多数基层员工的诉求为主,针对性地解决少数员工的特殊诉求,即以团体辅导为主、个案辅导为辅的形式开展,不断扩大辅导工作的惠及面。而目前员工辅导工作的重心与对象过度集中于“个案辅导”,导致辅导员的辅导负担较大,同时个案辅导的工作和时间压力也影响了团体辅导的开展,忽视了普通员工的辅导需求,致使员工辅导计划的内容普适性不足,形式单一,辅导工作惠及面过窄。

员工辅导计划中培训体系不尽完善――

在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中,辅导员感叹工作负担较重之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想通过自己的辅导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但无从下手。一方面原因在于深圳公司内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负担较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培训机制未能满足辅导能力素质需求。虽然在员工辅导计划中,无法要求辅导员像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一样对员工进行专业辅导,但至少需要辅导员了解基础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辅导方式,使员工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才能使辅导计划有效开展。而目前辅导员所接受的辅导培训还较为初级与浅显,培训的频次和内容也没有与实际辅导工作紧密结合,培训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培训模式还有待改进,导致普遍性的辅导员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辅导信心,同时使得员工存在信任危机,阻碍了辅导计划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有益探索

虽然目前深圳公司的员工辅导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在工作过程中,深圳公司仍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充分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引导员工辅导工作有效开展――

领导作为组织管理者,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深圳公司充分意识到了领导引领和带头的重要性,要求领导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各项活动,从组织协调、资源配给、沟通宣传等方面给予辅导计划相关工作者工作支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员工的意见及反馈,带领各级辅导员探索优化完善辅导工作的方向,推动员工辅导计划更好地开展,并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优秀实践案例:深圳公司某供电局领导对局内辅导员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积极参与员工辅导工作全过程,在员工辅导工作开展准备阶段积极提出创新想法,并且为辅导工作主动提供场地协调、资源供给等支持;在实施阶段还要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共同引导,全程参与辅导计划的每项活动,并通过带头示范,带领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各项团队辅导活动。在领导高度重视和带领下,这个供电局员工辅导形式丰富多样,辅导工作辐射面很广,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基层员工表示真正体验到了员工辅导计划对自我工作、生活带来的转变和帮助,也感受到了企业及领导对基层员工的关注与关爱,真正达到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目的。

完善辅导培训体系,满足辅导员能力提升需求――

一是建系统性、进阶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在开展员工辅导工作中,常感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员工在接受辅导工作中也存在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的现象。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对辅导培训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可见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化、持续化的培训是长期有效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结合已有的辅导培训计划,以前瞻性的思维,构建“持续性、阶梯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辅导工作方向等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按照“基础、进阶、先进”的阶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使辅导员的能力适应辅导需求。

二是形成互、发展式的辅导员学习交流平台。员工辅导工作并非“格式化”的工作,辅导个体和内容的多样性导致辅导工作有较强的差异性,对于辅导员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学习与沉淀的平台,如:开设学习俱乐部,定期交流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将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学习,不仅能弥补单纯的理论性知识学习所带来的缺陷,还能使辅导员更深地理解和熟悉员工辅导工作。同时,学习交流平台更能使辅导员感受到团体归属感,加深对辅导员身份及工作的认同度。

丰富激励手段,增强辅导工作主动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辅导员报酬满意度。工作上的高投入与收入的低回报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制订合理的奖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如:物质层面,可以考虑为辅导员补贴电话通讯费、构建辅导阵地、改善办公环境等;在精神层面,可提供专业的学习成长机会,定期推荐优秀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表彰等,弥补辅导员对报酬满意度不高的心理落差,以此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使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由于辅导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兼任两个角色,普遍存在着工辅矛盾,导致在投入上精力较少,因此在评聘时有“吃亏”的现象出现。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是解决辅导员后顾之忧的关键。在职称评定上,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订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辅导员可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我们要建立对辅导员相对立体的评聘机制,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主要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从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实战家。

三是营造和谐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辅导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压力加强,工作烦琐,对情感的激励要求较强烈。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辅导员的感情沟通,尊重他们,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让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让组织及时体察辅导员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满足情感关怀需要,从而体现团队精神,激发工作热情。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辅导站(以下简称函授站)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或批准,并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本、专科函授教育所属函授站。

第三条函授站是举办函授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主办学校或学校)对函授生进行教学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机构。

函授站业务上接受主办学校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函授站的工作进行指的领导,行政上接受设站单位的领导。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导和监督。

第四条函授站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政府法令,贯彻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规章,执行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签订的建站协议,执行主办学校的有关制度,配合主办学校认真、严格地组织教学。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根据本规程协商建立函授站。

第六条主办学校设站应遵循的原则。

(一)拟设站的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学校不得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和个人签订建站协议;

(二)根据系统,行业或地方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本校函授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教委批准的招生区域内,合理设置函授站;

(三)设置函授站的数目和函授站距离主办学校的远近,应同学校的办学力量和管理能力相适应;

(四)函授站一般应建在函授生较集中、交通较方便的地方。

第七条设置函授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连续或隔年报考的生源;

(二)能配备专职或以专职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管理人员队伍;

(三)能就地就近聘请合格的辅导教师;

(四)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场所和其他教学条件;

(五)能提供或筹集函授站经费。

第八条提倡在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普通或成人中专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函授站。

若干所普通高等学校若同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举办函授教育,经过协商可以联合建立函授站。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所属学校的函授站及招生的范围,一般不得超出学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包括受部委委托办学的其他学校)的函授站应根据部委对系统、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函授布局的规划安排。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也可根据地方需要和有关规定建立面向社会招生的函授站。

第十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协商后,应签订建立函授站的协议。建站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主办学校(建站方)与设站单位(设站方)各自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二)开设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层次(本、专科)、学制、招生对象、招生人数、覆盖地区(或招生范围)、发展规模;

(三)函授站地点及办学条件;

(四)函授站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

(五)函授站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

(六)履行协议的期限;

(七)变更协议及违反协议的处理办法;

(八)经双方同意的其它有关函授站的内容。

第十一条建立函授站必须到函授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在履行备案手续时,主办学校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教委颁其举办函授教育的文号及专业备案情况。建站协议在履行上述手续后方能生效。

第十二条函授站的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由设站单位提名,与主办学校协商确定。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及时报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职责

(一)及时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

(二)对教育质量及在函授站所进行的教学环节负责,指导函授站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制定函授站协助学校进行学籍管理和招生等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四)派遣主讲教师,聘任或派遣辅导教师;

(五)每学期或每学年对所属函授站工作进行检查或评估,表彰工作成绩优异的函授站和工作人员;对办学条件不能保证,管理混乱的函授站,应会同设站单位进行整顿;对不能保证辅导教学质量的函授站,应予撤消;对工作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应与设站单位协商予以批评教育或调整;

(六)每学期或每学年召开函授站工作会议,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七)组织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和函授教育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函授站的职责是:

(一)协助主办学校做好在本站所在区域的招生工作;

(二)协助主办学校做好本站函授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三)承担主办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交给的教学辅导任务,执行主办学校交给的有关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负责及时、准确地向函授生分发教材和辅导材料;

(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教师和函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六)向主办学校推荐辅导教师,并协助主办学校做好辅导教师的管理工作;

(七)做好函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与函授生所在单位联系,争取单位对函授生学习的关心和支持,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

(八)及时向主办学校反映函授生、辅导教师对教学及管理工作和意见、建议;

(九)健全行政、教学辅导、后勤、财务等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十)定期对本站所承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自我检查,积极配合主办学校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受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十一)每学期或每学年向主办学校、设站单位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十二)建站协议规定的其它有关职责。

第十五条不承担第十四条第(三)或(六)项职责的,应称为函授点。

第十六条设站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动配合主办学校落实函授站的建置,提供为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条件;

(二)解决函授站正副站长、专职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

(三)做好函授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定期研究和检查函授站工作;

(五)及时传达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第四章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

第十七条函授站设站长人(一般可由设站单位负责人兼任),副站长—人。管理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配备,可按函授生人配备管理人员人的比例安排。

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教学管理业务,工作负责,品德好,作风正派,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八条函授站负责人的工作人员应按受必要的培训。

第十九条辅导教师既可由主办学校从本校教师中选派,也可由函授站将本站或本地能胜任函授辅导工作的人员向主办学校推荐。函授站推荐的辅导教师应由主办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作为辅导教师担任教学辅导工作。辅导教师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十条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教师职务,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

辅导教师应认真按照主办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辅导,教书育人,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十一条主办学校应当指导和考核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应组织辅导教师到校短期进修、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以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第二十二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函授站专职辅导教师,经过一定时期教学工作实践的考察,可由设站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委托主办学校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评定助教或讲师的教师职务资格。设站单位为其办理任职手续并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不能套改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

第二十三条兼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由其所在单位解决。

第二十四条对于不符合条件或工作不负责的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主办学校或函授站应及时更换。对于作出优异成绩的辅导教师,应予以奖励。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五条函授站所需经费,由设站单位提供或筹集。

第二十六条函授站的经费,必须用于函授站的教学、管理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得挪作它用。

第六章管理监督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函授站的主要管理职责如下:

(一)向函授站和设站单位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有关法令、法规;

(二)根据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和设站单位的条件,统筹规划面向本地区招生的函授站布局,择优设站。注意利用和发挥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其他部委所属学校的优势和作用;

(三)向函授站有主办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计划;

(四)监督建站协议的执行;

(五)定期检查、评估函授站的工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函授站,应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函授站的招生,进行整顿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六)帮助解决函授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在有条件的地、市、区、县设立综合函授站或函授教育中心;

(七)组织函授站交流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培训函授站工作人员;

(八)执行国家教委赋予的有关任务。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可将上述部分职责委托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执行。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部委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所属学校建在直属部门、单位及行业系统的函授站,形成函授网络。为函授站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监督、检查教育质量。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函授站。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条主办学校及其函授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视其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顿、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站招生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一)未按本规程规定设置函授站的;

(二)不履行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的;

(三)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四)以函授站名义独立办学等超出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进行活动的;

(五)违法或违反国家教委有关规定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规程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所属函授站。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专业化水平 双重身份 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 ),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内江 641112)陈广旭(1963- ),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5

该课题主要任务旨在通过理论梳理、概念界定、实践总结和典型提炼,就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相关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以及自身素质提高途径等,进行细致的专题研究,以形成具有指南性的成果,帮助广大科技辅导员据此在“十二五”期间科学地指导自身工作。

本文所论述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正是上述课题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界定

1. 何谓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是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所总结的为达到工作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

2.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界定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是指科技辅导员在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中,为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工作总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对科学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调查表明,科技辅导员对工作方法的需求非常迫切。他们急需通过相关指导及培训,理解什么是工作方法,并掌握有益于自身实现工作目标,提升工作效率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说,提供全面有效的工作方法指南迫在眉睫,它有益于广大科技辅导员了解如何科学地开展工作,从而少走弯路。

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内涵

就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内涵而言,可分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两类。

(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是指科技辅导员以青少年为对象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辅助与指导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青少年的自主参与和学习方法。考虑到科技辅导员在上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我们主要分析前者。

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可分为组织协调的方法、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的方法三种。

1. 组织协调的方法

所谓组织协调的方法,包括组织的方法和协调的方法两部分。

(1)组织的方法

组织的方法,系指科技辅导员组织青少年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工作方法,是上述活动过程中科技辅导员与青少年发生直接行为联系的方法。它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形式,能够调控上述活动的有序进行,是科技辅导员实现自身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组织的方法而言,是与青少年活动的个体数量、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密切相关的。如从青少年活动的个体数量考虑,可分为个体活动的组织方法、小组活动的组织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方法、学校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区域活动的组织方法等。科技辅导员要根据参与活动青少年人数的多寡,选择必要的组织形式,为其搭建相互学习、沟通及与科技辅导员或其他科技传播者双向交流的行为联系方式。

如从青少年活动的内容考虑,可分为物理活动的组织方法、化学活动的组织方法、生物活动的组织方法、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方法、技术发明活动的组织方法、模型活动的组织方法、低碳和环保活动的组织方法等。科技辅导员要根据活动内容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工程、环境等领域或学科的不同,依托所需资源的特点和差异,建立适宜的活动组织形式,使上述活动能够在自身有序的调控中圆满完成。

如从青少年活动的方式考虑,可分为课堂活动、课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校外科普场馆活动、各级青少年竞赛活动等。科技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活动方式的要求,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构建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工作总目标。

(2)协调的方法

所谓协调,就是正确处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关系,为工作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这里所说的协调的方法,系指科技辅导员在自身所组织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中,为实现工作目标而与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资源部门人员、相关教师和家长,以及青少年等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方法。实际上,科技辅导员就是要通过这种沟通方法,增加上述人员与自己在心理上的相容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上述活动的开展。

针对协调方法所涉及的不同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如对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包括教育、科技、科协、环保等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学校、各级学(协)会、校外科教机构等主管部门领导,可通过语言或书面文字等方式进行请示、汇报,以争取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对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支持。

如对资源部门人员,包括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工农业企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业务主管人员,可通过公函联系、面谈或是邀请其参加活动筹备会等方式进行沟通,以取得其支持。而对参与活动青少年的家长,可通过电话、家访、家长会或让家长观摩上述活动等形式,争取其对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支持。

应用协调方法时,特别要注意尊重对方,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看法与要求。另外,亦要掌握与人沟通的语言技巧,通过相互介绍、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最终能够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达到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2. 活动设计的方法

所谓设计,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或活动。科技辅导员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之前,关键就是依据活动要实现的目标,做好活动的计划――而在其中要涉及有效的实施策略,这一过程规划中所遵循的程式,即可称为活动设计的方法。

(1)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科技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活动设计的方法,首先要注意把握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因为这是要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等。也就是说,一项优秀的活动设计,以上面六项原则进行评估,应该是每个层面都有相关策略予以体现,没有遗漏。

(2)活动设计要注重过程

其次,科技辅导员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过程规划,因为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本质上看,活动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它始于问题,通常从调查需求、分析信息、发现与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期策划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活动主题,明确设计要求,然后经过对活动过程的设计,最终形成活动的方案。

活动设计方案一般包括活动的背景、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地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方法、活动的步骤、活动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体现过程的相关设计。活动过程既要有阶段性,亦要保持连续性。只有细化过程设计,才能在完成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同时,最终实现整体目标。

3. 指导青少年的方法

科技辅导员在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过程中,自然要对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往往因活动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如根据青少年数量的多寡,可采用集体指导法或个别指导法;根据青少年自身对专业或心理的不同需求,可采用专业指导法或心理指导法;根据青少年对理论或实践活动的选择,可分别采用理论指导法或实践指导法。当然这只是从宏观层面阐述指导方法,涉及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法,可见下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具体的操作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的指导,与青少年在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辅导员在上述活动中的任务是就尊重、爱护和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当然,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适当的释疑、解惑和方法指引,以及心理辅导等还是必要的,但切忌在活动中过度指导,甚至包办代替,这会扼杀青少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中具体的操作方法

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根据其应用范围,我们将其分为四类,即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方法,以传承科学方法和过程为主的方法,以传递科学思想和精神为主的方法。当然,上述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除下文所介绍的应用范围外,亦可以同时在上述另外一类或二类应用范围中发挥作用,这里特此说明。

1. 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科技辅导员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青少年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提供科学信息的方法。它是以单向传播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法之一。讲授法在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授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科学知识的学习。如:对科学史的介绍、科学概念的阐述、科学知识应用的描述等方面运用讲授法,会有较好的效果。

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科技辅导员或其他科学传播者能够非常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与信息。在同等的时间里,青少年从中能获得远远大于自己阅读所得到的知识量。除此之外,通过讲授者风采的展示,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相关心理品质的发展。

虽然讲授法具有快速、经济地获取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弊端,如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我们在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信息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讲授法的活力。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围绕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从而集思广益,得以全面理解科学的方法。它是一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交流、辩论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需要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科技辅导员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青少年在这样的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讨论法相互启迪、集思广益的功效。

在讨论法应用的过程中,青少年处于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补充,集思广益,达到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协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同时,讨论中还有可能会提出一些科技辅导员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可起到教学相长和活动互促的作用。

(3)检索法

检索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根据学习与活动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程式性方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查寻。检索法的特点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最想得到的信息。

检索法按信息查询手段划分,可分为手工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信息检索两种。手工检索主要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信息资源中获取信息,它主要分布在相关图书、专业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中。计算机信息检索,主要形式是利用光盘、互联网检索,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相比,计算机检索有检索速度快、检索范围大、检索途径多等优点。

当然检索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根据已有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追踪查找的追溯法等。总之,根据所要检索信息资料目的要求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不一样。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将会给我们的学习与相关活动带来巨大的方便。

2. 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方法

(1)工序法

工序法的英文为process method,意指与过程或程序相关的方法。在这里是指青少年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技术设计、产品加工或模型制作时,为保证最终成果的质量,而将整个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为一个工序。青少年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工序的技术或技能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这道工序的质量,而所有工序都符合检测标准,才能使最终成果合格诞生。

因此,科技辅导员应用工序法指导青少年开展活动,实际上是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或工程活动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让他们尝试在每一个阶段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以及学会熟练运用相关技术或技能去保证标准的实现――促成科技成果最终获得成功。将上述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按照规定方法行事的原则传授给青少年,无疑会影响和有益于他们形成科学的行为方式。

(2)制作法

制作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按一定的科学构思与设想,利用工具将相关材料做成各种不同作品的方法。这是科技辅导员引领青少年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常用的方法之一。

上述通过制作而成的作品,主要是指具有启迪制作者理解科学内涵的学具、教具、模型、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这些科教作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们可以作为非常出色的“载体”,使青少年通过其所携带的信息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长进,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科教作品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进行制作的。就科技辅导员而言,不仅要使青少年学会制作,更可贵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制作,因为这对于他们手和脑的协调,对于其技能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熟能生巧,而巧就是技术。所以,掌握制作科教作品的方法,可以视为是青少年技术教育的启蒙。

(3)实验法

科学实验是人类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开展探索自然界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性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实验法则是特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尝试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科学现象及其变化,进而探索科学规律的方法。此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被誉为最严谨、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应用实验法,有利于青少年从对科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科学的大无畏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都能得到培养。

实验法根据实验的功能不同,还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方法、应用性实验方法和创新性实验方法。通常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模式”,细化“实验步骤”。而当实验结束后,则要经过分析、研究,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3. 以传承科学方法和过程为主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尝试像科学家发现自然界变化规律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获得原理的一种方法。发现法的核心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独立完成认识过程,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形成的过程,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考虑到在现代科学“发现”过程中,常常依赖集体的“发现”,而不仅是个体的“发现”。因此,科技辅导员在应用发现法时,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即学会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促进思维的互动、想象的驰骋和灵感的萌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各尽所长,共同探索和发现。

(2)探究法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明确地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科学的模式正式引入了教育领域。

我们这里所说的探究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方法与过程,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方法。

当然,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学探究与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表现在英语词汇上,前者多用“research”,体现为研究工作中的探索,寻找某种事实和规律;后者多用“explore”,意为学习中的探索、钻研。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还对后者给出了详细的界定:“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材料,通过对实际状况和对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来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是科技辅导员引领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法的基本流程如下:①选择调查对象;②设计调查内容;③选择调查方法;④准备调查资料;⑤进行实际调查;⑥整理调查材料;⑦分析调查结果;⑧撰写调查报告。一般常用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4. 以传递科学思想和精神为主的方法

(1)阅读法

阅读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而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并从中汲取科学思想和提升科学精神的方法。阅读的载体主要是报纸、期刊、书籍等出版物。随着电脑、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电子图书、科普录像、科学动画等电子类阅读产品以其直观、形象、便捷的优势逐步取代传统图书成为青少年阅读的主要载体。

一部人类历史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由于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科学精神的汲取亦需要多角度感悟。阅读法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去获得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体验和感悟人类科学发展的求真求善求美精神。这些都有利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但如果缺乏科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阅读内容过于抽象繁杂,就很难引起兴趣,易流于形式。

(2)参观法

这里所说的参观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青少年参与和观看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展览、设施,从而使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兴趣,获得科学思想洗礼的一种方法。

如带领青少年参观航空航天展,从早期的航天器、各式各样的现代战机和民用飞机、宇宙飞船和登月舱等,都会令青少年兴趣盎然,流连忘返。而当青少年们来到艾滋病防治展览现场,黑色的警示、科学的防治,以及红丝带的关爱,则会使他们铭记、反思和行动。

当青少年参观科研院所,看到科学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甘愿寂寞,埋头奉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时,他们会油然而生敬意。而当青少年们来到工农业科技园区,看到新技术对人类健康、生活、从业和文化的冲击和完善,又会令他们感到惊叹、启迪和跃跃欲试――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3)宣传法

宣传法是指科技辅导员利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通过科普画廊(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社区)广播电视、学校(社区)网站、大型科普活动、科教宣传手册等各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递的一种方法。宣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青少年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鉴于此,南宁市高新小学创建伊始,校长就提出要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下狠抓科技活动,并抓住契机多次与中国少科院的领导专家沟通、协商。制订计划方案等。经过与中国少科院近半年的沟通和中国少科院对我校的实地考察,终于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2011年8月29日,南宁市高新小学开学典礼暨“走进科学世界——我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举行。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少年科学院张典慧秘书长出席了开学典礼,并授予南宁高新小学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全区第二个、南宁市首个经中国少年科学院批准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学校。开学典礼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还给高新小学的同学们做了精彩的科普报告。

“高新小学少年科学院”成立后,由该校学生罗旭聪同学担任第一届院长。并在“高新小学少年科学院”,下设立了若干个研究所,如植物研究所、车模研究所、航模研究所、心理健康研究所等,由院长聘请各所所长,再由所长聘用、组织各所成员进行研究活动,随后将由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还评选出了各所的辅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我校的科技活动逐渐由点发展到面,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校的主要做法:

加强科普教育管理促使科普教育规范化

健全机构、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落实。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科研处主任为副组长,5名教师为辅导员的科技活动小组。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对科普教育的领导工作。组织其他学科组老师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来,充实了科技辅导员队伍,对科技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加强组织和辅导,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学校制定翔实的科普教育计划,班主任老师兼任班级科普辅导员,认真组织日常科普活动,同时依托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普实践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后我校将在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科技竞赛,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使学校科普竞赛水平再创新高。

鼓励学习,支持研训。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理论水平与辅导技能,学校聘请了中国少科院专家作专题培训。对于南宁市级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我校将一如既往地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普教研活动和培训。

创设环境 片造浓厚科普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学校把建设校园环境、营造科普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手段摆在了重要位置。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提高科学素养。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植被、文化景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各种花卉草木及其科目属性,以增长自然知识。

二是重视校园科普文化建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讲授创造思维和方法,用科学知识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渗透。与校外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考察、科技竞赛、创造发明、作品展示,进行小制作、小窍门、小论文、小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科普、科技活动。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宣传板报等的作用,为学生科普活动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信息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五是科研先导,抓好课程开发与实施,大力推进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积累学生科技活动方案或典型案例、论文,带动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科研工作有新起色。

六是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办的2011年广西“快乐科普校园行”活动。

七是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少年科学院举办的一系列科学思维训练活动。

加大宣传背造良好风气争取上级部门和家长的支持

我们充分利用每个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向家长传达我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我们开展的科技活动,并解释活动开展的意义,第一时间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是大赛还是小赛,只要学生获得名次。我们都会利用横幅进行宣传。并通过家校通平台将喜讯通报给全校学生的家长,增强家长对学校开展活动的热情和信任。

设立科技活动专项经费 组织与开展科技项目活动

我校每个学期的科技活动一般都分为校本活动和赛前培训两部分。像这个学期的校本活动就是我校航模研究所计划开展的“纸折飞机的研究”。赛前培训是针对南宁市中小学生航模大赛开展的培训活动。学校设立科技活动专项经费,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活动计划的制订:一是无长篇大论的教育和指导思想。简洁扼要介绍基本情况:二是计划重点突出目标和活动措施,细化到每周每天的活动内容,而这些活动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学龄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比赛项目制定的;三是为诱发学生积极因素,创设竞赛情境,在计划中安排比赛、检测和展示。

活动的组织:一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等特点,科技研究所的成员主要是3--6年级的学生。学校研究所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成立校航模研究所,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然后把学生的申请反馈于家长,并让家长签署意见;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校研究生成员名单。校车模、航模研究所分别为25人左右,每个班大约2人,并根据年级把这些同学分成4个小组,这样便于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辅导:其次建立班级研究小组。校研究所成立后,我们还要求校研究所的成员在班级组建一个研究小组,组员5--6人,研究的内容可与学校一样,也可另作安排,同时也要求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我们航模校本活动成员仅限于是校研究所的成员,赛前培训由校研究所成员和各班研究小组组员组成。

训练分组: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参赛项目,辅导教师注意协调平衡各参赛项目的人数。

制订训练计划及开展活动。

以上是我校少科院成立以来所做的一些工作。通过活动,我校师生收获了快乐,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并且在各式各类比赛中荣获了优异的成绩。在团体奖中,我校2010年11月荣获南宁市中小学生科技大赛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11年6月荣获南宁市中小学生航模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个人奖中,我校全国赛:2010年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2011年一、二、三等奖各1入;南宁赛区:2010年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8、16、23人,2011年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16、19、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