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风采作文范例6篇

少年风采作文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1

知道吗?少年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摸得那洁白的云朵,

香花一簇簇,散在凌乱的杂草中,像星星的眼睛,还眨啊眨的,蝶儿献上那优美的舞姿,鸟儿也不时赶过来献上几曲优美的乐章,好一个梦的世外挑源,那醉人的风景即使使使出浑身解术,也不能博得少年的一丁点留恋,他坚定的向前走着,连头也不回。

狂风怒吼着,发出刺耳的声音,树越来越密,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在这死气沉沉的丛林,就连那仁爱的阳光也不愿光顾这里,偶尔一两声鸟鸣才划破了这铁一般的黑暗。呵,好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少年绝不回头,苦难算什么?又怎么敌得过他那颗誓死不变的心呢?

路越来越陡,荆棘干脆取代了路段一多半,听不到任何声音,连水落滴石的声音都没有,少年累极了,渴极了,这时候,只要他稍微回头,或许还可以重生,可是前路漫漫,谁料行程会那般?可是,少年没有回头,苦难算什么?灭不了少年心中的那份决心。是的,既然原选择的远方,背影,只能留给时光。

雨啪啪的下着,算是可怜了绝境中的少年,他重获了生的希望,拍拍身上的尘埃,背起重重的行囊,里面装满了铁一般的信念,少年继续上路,任他那重重的险阻都来吧,他们压不倒这必胜的信念。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2

作家 陆天明

真正的文艺批评不应该是即兴的似曾相识的和不负责任的捧场或凑趣,更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为手握着真理宝剑言辞刻毒的话语欺凌,应该是站得高看得远贴得近体会深切怀有真诚和善意并且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心的智性文明坦荡的声音。今天的《上海采风》,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理论批评风貌,它是上海文艺家真正的朋友。

剧作家 罗怀臻

我注意到《上海采风》过去的一年正在经历着自身裂变,其内容越来越有广度和深度,但又不失时尚,这是件十分难以驾驭的事情。在此衷心祝福同仁采风之余能够享受其中的愉悦!

剧协 杨绍林

我对《采风》的观感觉得很不错,目前这本杂志的形态,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兼顾了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一本有品味,有可读性的艺文杂志。刊物中有不少对文艺名家的介绍,但完全不同于时尚八卦杂志的风格,而是选取了独特视角,有思索,有深度。一些专栏,文字也都清新可读,对很多文艺思潮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不乏睿智见解和犀利之辞。如对雅俗的讨论,就很值得一读。作家 赵丽宏

8期杂志整齐地堆放在案头,说心里话,我认为《采风》这次的改版,是成功的,它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这一标示是相称的。它视野开阔,谈文又论艺,它活泼但不低俗,它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但又不死板,而且越来越吸引了名家的关注与支持,说明了刊物在国内已越来越有影响。我一直认为,办好一个刊物,一靠编辑有点子,能出好题目,二靠刊物有吸引力,能请到不同的适路对位的作者。

视协 张炳元

《采风》办得确实不错。这不是因为刊物写了我才说好,从今年初收到杂志后,我每期都看,我不仅从中获得许多信息,而且通过杂志还常与一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会面”,从中受到很大启发。不少媒体写过我,但确有一些人从未见过我,就写出洋洋大篇,这不免以讹传讹,所以我说,这不是我。《采风》记者是认真的,采访记写得实事求是,写出了我的思想,我的希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的学生看了,向我索取,苦于外面没买到,后来编辑部帮我解决了,在此深表谢意。祝《采风》办得更好。音协 周小燕

2010年1月5日,信使传来一册上海文联赠我的《上海采风》,其刊名设计突出“海风”二字,甚为醒目;而“上”、“采”则以淡色镶嵌其中,刊旨鲜明。刊中多名家大作,如徐中玉、钱谷融、余秋雨、钱文忠、陆天明、陈丹青等。新年获此厚礼,欣喜之余,即以两本拙作《余晖集》《三喜集》回赠,略表谢忱,并成诗一首以为志――绿衣信使播海风,满纸锦文润心胸。拙作两册不成敬,投桃报李世所奉。

影协 邹浩泉(82岁)

《采风》自今年以来实现了优雅的转身,在海派文化的大旗下,重点展现了海派艺术家的风范,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艺界的创新成绩,并且通过谈话类专栏,个性化地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文艺界的最新认识与前瞻。“采风”何止是采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更是领受时代之风尚,引领时代之风气。

作家 沈嘉禄

年初偶然机会看到一本《上海采风》,一读竟爱不释手。于是厚着脸皮向上海文联朋友索要另外几期。杂志的封面设计使我在初见其面时误以为是《海风》,为了纪念这次“一见钟情”,就一直喜欢称其《海风》。我是个不太爱看杂志的人,很久没有抱着一本杂志篇篇细读了。可是《海风》总让我欲罢不能,每期一到,便迫不及待地在下班路上狂读,因此还曾几次坐过了站。喜欢《海风》,因为作为喜欢文化的读者,我从中了解到海派文化最新的发展趋势,看到海派文化人对全国文化的思考与反省;喜欢《海风》,因为作为文化记者,我惊讶于她每期都能精准地找到业内的敏感神经,找到独特的剖析角度,更羡慕中心话题的被采访对象总是那么到位;喜欢《海风》,更因为她说的都是“人话”。长久以来,文艺评论的文字生涩已成一害,我称之为“神话”或“鬼话”,总之不是读者愿意看、看得懂的“人话”。

《光明日报》主任记者 李韵

每次收到《上海采风》,我总是在忙完一天的各种事务后,在床头的灯光下阅读,这时我的心情总是平静的。真正的阅读是平静而触及心灵的,心灵才与文学、艺术有关联,真正的阅读可能冲撞心灵,但与浮躁无关。每期《上海采风》上的不少文章都是那么真实地呈现文学、艺术作品的诞生故事以及带给我们的思索、讨论和回忆。这里没有做假、做作的东西……所以在我家里床边的书桌上整齐叠放着改刊后的每一期《上海采风》;而单位里的同事经常会看见我将一些印刷精美的杂志略翻几页就基本无损地放到垃圾桶边。细想也是对的,匆忙之间浏览浮躁,宁静时刻阅读心灵。什么东西都会有归类,捞不起来的东西从一开始就要放掉它,更何况,当下有不少传媒披着“文艺”的外衣,却呈现有太多的感官浮躁。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上海采风》的价值才凸显出来。作为一名读者,我最大的愿望是《上海采风》在自己的道路上毫不犹豫地风雨远行,让读者感受文学、艺术背后的心灵阳光。

青年报副总编 时永刚

《上海采风》的改版是成功的。内容有质量,特别是一些专题文章。实际上,文联在推新人方面,以及文联如何更多地得到社会认可方面,比较多的还是要用好媒体。视协 穆端正

今年的《上海采风》给了我面目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四平八稳,显示了锐意革新的锐气。每期都有热点议题,就某一广受关注的问题提供深入的评论解读,希望这个特色在新的一年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感谢全体采编人员辛勤的努力!

民俗学家 仲富兰

读了几期《采风》,才知这是一本以艺术理论为主的阳春白雪,采的是纯粹的“艺术之风”。在当今的商品社会里,能保持这类“纯粹”是难能可贵的,可见贵刊同仁的品位和努力。

作家 竹林

《采风》月刊今年改版后面貌一新,关注现实,敢讲真话,支持创新,成为凝聚上海文化界、联络并展示于全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当下声誉日隆。上海本来就缺少这样一本高档次的杂志。祝《采风》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

影评学会 谈大正

《采风》我每期都看,已与先前大不相同,真正是雅俗共赏的。

作家 王小鹰

《采风》杂志的美编肖像画得真好,我一直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上。呵呵。作家 蔡天新

2010年,《上海采风》的封面从众多期刊美女的森林中走了出来,让人感到一种视觉的轻松。色彩和结构的奇妙平衡比起修饰过的面孔要多一些清新,少一些脂粉气,也更接近内涵的真实。因为多维空间的上海绝不是一张张女人的脸就能概括的。

作家 张旗

《上海采风》外表平淡,内容焕发。它足以证明一本杂志的存在对于这座城市所具有的价值,在我看来,这价值甚至是唯一性的。音乐剧演员 影子

难得有这么一本愿意随身携带的杂志:举重若轻,文质彬彬。

美协 胡建君

《海风》,有海派的风格,包容各家意见,发扬批评精神。

评论家 杨扬

《采风》视野开阔,目光敏锐,文风活泼,内涵丰富。传播了人间社会的大量信息,开辟了文化创新的广阔天地。民协 蔡丰明

惠赠的贵刊,期期拜读。真的很好,有生气,仿佛海风在吹拂。

书协 江鸟

《采风》杂志可看性很强,特别是一些介绍老艺术家的回忆性的文章,我更喜欢读,很有质量。这类文章能够使我们看到艺术家成长的历程,也可以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大家的社会原因以及个人的天赋。

民协 徐华龙

我几乎每一期都仔细阅读,因为其中有不少篇幅,令人难忘并思考。如第4期上《影视与文学:拯救还是伤害》的讨论文章,尤为印象深刻。讨论者身份显赫,观点鲜明,话语尖锐;编辑者触觉敏锐,立场公允,引导有力;而我们阅读者则是浮想万千,得失对比,受益匪浅。影协 武珍年

看了《采风》,让我重温了昔日老艺术家在舞台上叱诧风云的风采,使我这个老戏剧会员感触良多。我在半个多世纪里,亲身经历了淮剧在上海的辉煌年代,又联想到我们淮剧与京剧多年密切合作演出,本人又置身其中。回顾这段历史,印象深刻,难以磨灭。因而看了《采风》,也勾起了脑海里不少陈年往事,真是无限感慨。承蒙文联对我这个老戏剧会员的关爱,由衷的感谢!

剧协 何小山

我是1929年出生的人,1950-1985年都在美影工作,虽也经历了动画、剪纸等艺术创作,却平淡一生。幸有《上海采风》这本读物陪伴,它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减少了寂寞,几乎快忘了自己的年龄了!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读物,我非常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影协 唐令渊

《上海采风》的全新震撼改版,是2010年吹向上海文坛的一股清风,它以真实的批评、强劲的活力、闪光的风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在,这本刊物已成为上海文艺批评的重要阵地、普通读者的老师和文艺工作者的知音,它以成功的开拓、色彩斑烂的内容,为重塑上海文化重镇的形象而不断增色。愿《上海采风》伴随学者、艺术家的著述和创作成果充满信心、和谐地向前迈进。愿一批又一批原先不知名的艺术家从《上海采风》走向社会大众、走向海内外、走向艺术的巅峰。愿每一位学者和批评家都来爱护这块美丽的园地。当艺术家和批评家登上《上海采风》这块圣洁高地时,不要老是想着在漂亮词藻或批评火药味上下功夫,而应拿出真诚和勇气,从而向广大读者宣告自己所讲的都是真话。剧协 陈云发

每期的“文化热点”能抓住当前文艺界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剖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启发与思考。“艺星”栏目亦不错,介绍了一些知名艺术家,稍感遗憾的是偏重于传记性的概述,缺乏艺术上的评价与鉴赏(例如介绍某位艺术家,可以挑选一些其代表性艺术作品进行艺术上的分析,这样读者就不仅是对艺术家的生平有一个泛泛的了解,而是真正了解一位“艺术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影评学会 龚金平

《采风》改刊以来更具可看性的原因,是它的敏锐与包容。焦点话题的迅速捕捉,不同观点的并立争锋,海上艺人的现身说法,让这本杂志变得有血有肉有性格。希望以后更多些国际化元素,毕竟在全球文化舞台上,上海的戏份越来越重了。译协 袁莉

中国有全球视野的杂志不多,但《海风》正在成长为这么一个杂志。希望全球视野的文化部分进一步扩大深化,在细节上全面体现出来。文化学者 戴舫(美国)

开启一个“海派文化”的窗口,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踪迹寻觅一段即将被历史的尘烟湮没的传奇;以史为镜,重振旗鼓,再铸海派文化的辉煌。《上海采风》任重道远。作家 张重光

《上海采风》明确定位,树立品牌,包容多样,加强评论,群策群力,再接再厉,瞻望未来,任重道远。视协 王功立

文化之风正劲,采风期望正殷,尤其需要在中华崇德文化当下表现方面有更多的新发现,使采风成果为建设和谐社会话语提供新鲜营养。作家 沈善增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采风》改版成功,成为上海此前欠缺、现在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评论绿地。可以改进的是,个别版面编排不够大气,尤其那些比指甲盖大一点儿、较火花小一点儿的图片,看着令人别扭。影协 李亦中

优点我就不说了。说点儿意见,《采风》杂志感觉上还不够“扎眼”,其实一本杂志只能做一个主题,面对一种人群,或者说刺痛一种神经。单纯的文化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创造性价值的,我觉得可以少做。学者 葛红兵

看了第10期“怀念表哥冯”一文,作者是冯至亲。文中说到冯的爱人张光茹“自尊而自卑,狭隘而猜疑,任性而暴戾”,似不妥。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接触过张光茹,她给我的印象还是较为开朗直爽的,和新文艺界也能打成一片。冯的被迫害致死,应归咎于那些罪恶的造反派,他们两个都是的受害者,只是两人所受迫害的酷烈程度不同而已。曲协 吴宗锡

文艺理论家徐中玉教授通过本刊转致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

仁康先生:

很可能您还真是与我“省锡中”同年级,您在普通科,我在师范科,同年毕业的老同学。普通科有名的老同学记得有储玉坤,多年前见过一次。师范科有位华宏德,多未再见过,但愿他们都仍健在。其他连姓名也记不起了,而对您却从未忘记,似乎您当时就有名,擅长音乐,才记住。后来每从报纸上知道你已去深造音乐,却从未见到过。这次前天才从《采风》上读到对您的各种可贵介绍。您是值得大家永远记读、敬重的“乐坛耆宿”。

师范科毕业后,我回家乡江阴城里一所小学教了两年,凭证明考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抗战初转入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以后又去云南、广东的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两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五年,共七年。后转回上海沪江大学及同济、复旦中文系任教。1952年起,分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至今。退休后现在仍颇忙。身体也已96岁了。还能尽点绵薄之力,幸而还可以做点工作。在沪也已将满七十年。

《国民革命军歌》等歌一直还记得,还有些别的经你订定的也还记得。当时却并不知道就是你的填笔。那时每年游行,都高唱自勉的,想到了这些事,这些经过,至今非常深思、有味。七八十年不知不觉就已如此年老了,好在一般生活尚能,尚喜自己动手。内人原也在师大教英语,比我略小两岁,数年前已逝世,现有专用照料同志,儿女、孙辈、重孙(多已在美留学入籍,但常来省视。部分则在沪有工作,常回欢聚)都有了,就比较轻松不少。我是1915年2月生的,比你还小一岁。我们真是有幸年老还能做事尽点余力。我有病也是在华东医院,比较方便。很少去住过。想到我至今还有老同学如您在,真是高兴。不知您近来还去医院否?祝你及全家一切安好。前些年记得曾应邀回母校去过两次,校名似已换过,记不清楚了。

当年不少老师虽都仙逝了,有些还是有印象,如陈校长,施、向、董等等老师。

匆匆写此信,可能有些能对得上当时情况吧?那时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在自修室里,读两小时书,有些普通科的同学和我们同一班地方。夜里似乎楼上关锁,不许先上去睡,对不对?

您“众望所归”我也有荣,您一定还能贡献许多,当向您学习,再祝全家康乐。

徐中玉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3

本次采风团汇聚了书画界的知名人士,基本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院院长或美协主席。中国国画院副院长贾慧生、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叶向阳、文艺创作室副主任蒋彦、中国名人书画院创作室主任石丹、宁夏银川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赵勇等均在其中。

采风团成员在瞻仰了“八一南昌起义”旧址之后,就奔赴到“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投入到紧张的采风生活之中。连日来,他们先后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及许多革命遗址纪念地,观看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并项烈日、迎风雨在黄洋界、五指峰、龙潭、彩虹瀑布、笔架山、会师广场以及“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革命圣地、胜景处采风写生。所到之地,画家们无不为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所激励:无不为井冈山奇绝的风光所吸引。江苏省盐城市美协副主席骆旭放深有感触地说:“踏上井冈山这片热土,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画家们对井冈山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细心观察,体味并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把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和奇秀风光,用饱蘸激情的画笔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图,献给老区人民,献给建国六十周年,这,已成为每一个画家的共识与心愿。

在井冈山采风期间,采风团来到江西省团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中间,画家和孩子们亲切交流和温馨联谊,画家赵勇与当地学习优秀的孩子吕娅同学结对帮扶,并作出了承诺资助她由高中到大学全部学习费用的爱心义举。画家们的无私爱心与夏令营的孩子们无瑕的童心成了互相辉映、彼此温暖的风景线。

一起参加采风活动的江苏省淮安楚州实验小学校长王其明慷慨解囊,为井冈山市捐赠全年《辅导员》杂志一百套,并和井冈山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与好评。

八月一日这天,采风团的画家们来到南昌某驻军部队进行慰问,为他们挥毫泼墨,奉献了书画作品,增进了军民友谊。

江西省委常委、军分区政委王清葆出席了欢迎宴会,对远道而来的众多书画家表示欢迎,感谢他们为“种子工程”所做的无私奉献。江西省少工委副主任、团省委少年部部长刘雅琴多次到采风团慰问并协调主持活动启动仪式。军分区宣传部同志全程陪同画家写生,当地媒体也全程报道,令采风团每一位成员深受鼓舞。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4

采风团名誉团长邓友梅说,56年前,我曾到过湘西。当时根据的指示,要一支不拿枪的部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我随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访问团来过这里,那时的人民群众多数还居住在茅草屋内,如今水泥马路两旁楼房林立,这使我感受到50多年来,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湘西这块古老土地是一座文学宝库,你怎么挖都挖掘不尽,怎么表现都表现不完。采风团团长王巨才表示,参加采风的作家评论家会把在湘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在湘西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做湘西人民的啦啦队,为湘西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发展加油,叫好!

雷抒雁说,湘西采风活动不仅使我感受到锦山绣水的自然之美,更使我感受到民情的淳朴,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给了我们文学的思考和创作的灵感,文学的根源在生活之中。

周明说,从沈从文、黄永玉先生的笔下、从宋祖英的歌声中我认识了湘西,由于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湘西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广大湘西作家在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发奋创作,为民族放歌,创作出了许多好的作品,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维护民族团结、讴歌湘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次采风中,湘西的自然风光给作家、评论家带来了更多的感悟。李炳银说,最早知道和了解湘西是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开始的,但真正感受“神秘湘西”,开始于1994年的初访和这次的再访,湘西是个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地方,来一次就会有一次新的感受。人到了这样的地方似乎与大自然有一种亲和感,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有一种交流,和先贤有一次对谈,心是放松的,感觉到了民族文化的深沉、鲜活。作家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风貌的作品。何西来认为此次湘西之行是寻美之行。湘西之美,美在神秘、奇崛、诡异、变幻莫测;自古以来,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歌咏、所弘扬,是南国荆楚、湘楚艺术重要的灵感的源泉。苗家风情,土家清歌,汉家器度,相撞相激,成为中华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一脉。就文学而言,文学是有特色的,这种特色有诸多的表现形式,写出特色就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特色。阎纲说,青山座座抱古镇,沱水沅江绕名城,这是诗意的语言,也是画家的职责。作为文学,要写出人性人情的新深度。这是因为艺术思辨构成心灵哲学,把人性、人情推到两难境地才能写出令人震撼之作。只写出湘西的自然之美还不够,还要写出人性美才是文学旨归。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 认知风格 发展 民族心理

1 引言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是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认知风格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54)提出了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穷。近二十年,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认知风格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张厚粲等人对大中小学生团体施测镶嵌图形测验,其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性特征随着年龄而增加,青春期前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趋向于具有更强的场独立性。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含了多种心理品质:如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等等,其中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1]。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青少年开展认知风格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特点,并针对不同认知风格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疆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素质,同时为丰富和发展民族心理、新疆青少年心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具有很好信效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认知风格分量表》[2]进行心理健康素质实施测查并对所得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考察新疆地区青少年认知风格在年级、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新疆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和水平,以及发展变化的特点。

2 方法

2.1 调查对象

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克州、喀什、塔城、伊犁7个地区,对26所学校112个教学班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层整体取样,并选取3255名学生为调台对象。回收并筛选有效问卷2149。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被试的人口统计资料表。

2.2 测评工具

本研究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m认知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t、认知行为、认知倾向等5个维度。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数即认知风格总均分。认知决策主要考察青少年是倾向于场景决策还是倾向于自我决策,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场景决策,得分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决策;认知方法考察倾向于灵活还是单一,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灵活,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单一:认知加工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加工还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认知行为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独立还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独立,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合作;认知倾向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冒险还是稳重,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冒险,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重。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3],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范围[4]。

2.3 数据处理

回收有效问卷2148份。问卷收集的数据由spssl2.0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结果

首先,对新疆不同民族、年级、性别青少年被试总体的认知风格及五个维度,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年级、性别的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在年级、性别、民族因素上,都存存显著的主效应;在年级因素上,认知策略、认知方法、利认知倾向均存在主效应;而在性别因素上,只有认知行为存在主效应。在年级与性别之间在认知策略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在民族和年级之间在认知策略和认知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民族和性别之间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3.2 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差异分析

从表3可见,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因素上,认知方法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lsd检验发现,汉族与哈萨克族的认知方法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认知行为维度上,汉族显著高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之间没有差异。

3.3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

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年级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差异检验。

对新疆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各维度上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年级上的单冈素方差分析,表4结果表明:①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总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最高、初一年级呈下降到最低点,初二、初二年级回升,高中阶段适应发展比较平稳。经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适应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差异不显著。②新疆青少年认知策略维度上初二年级得分最高,小五年级最低,旱现先升后降得发展趋势。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初一二得分显著高于小五、高二、高二,初一、初三、高一得分差异不显著。③新疆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上呈现波浪发展趋势。经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得分做lsd检验,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人际素质显著高于其他6个年级;初一、初:最低;初三和高中二个年级得分差异不显著。④新疆青少年认知加工、认知行为维度上发展半稳,年级差异不显著。⑤新疆青少年认知倾向得分小学五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初一显著高于初三,高中阶段呈上升趋势。

3.4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5结果显示,对新疆青少年心理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将男、女生在认知风格各个维度的得分上进行了比较。从表中数据可见,认知风格总体得分上,男女生差异显著;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了解青少年的认知风格,从而采用适合于不同个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根据数据结果显示:认知风格整体均值在2.53,标准差为0.18,与全国的数据常模对照来看⑨,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因素上,认知方法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与哈萨克族的认知方法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说明汉族与哈萨克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偏向于采用灵活的认知方法,会考虑多种假设及更多的可能性,而维吾尔族较之有些逊色。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呈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汉族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这些结果与傅金芝等人的云南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比较研究⑨是一致的。说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青少年的认知风格。

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小五年级最高、初一年级呈下降到最低点,初二、初二年级回升,高中阶段适应发展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与全国数据所表现出来阶段性和变化特点基本一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越来越显示山合作的、稳重的和自我等特点的认知风格。

通过对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探讨,进一步证实了在认知风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男生倾向于独立的行为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比女性更喜欢独立工作,即倾向于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

5 结论

(1)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

(2)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年级发展表现为高.低.平稳的变化趋势;

(3)认知风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认知行为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2]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健康.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3] 江光荣,柳??,黎少游等.国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6-591.

[4] 李虹.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与教育.行为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5] 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体系.心堙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6] 郑希付.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访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2-576.

[7] 梁宗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莲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81.

[8]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41—245.

[9] 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29—132.

[10]康廷虎,阴国恩.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 f4):266-271.

少年风采作文范文6

关键词:民族艺术;服饰;考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是我院办学的努力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收集及运用设计的课时;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为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出实际贡献。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形式,从其服饰形态上看,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变更后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颇为壮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各个节日里,如:苗族的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姐妹节、鼓臧节,侗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均能看到节日盛装中的华丽服饰,精美的蜡染、精致的刺绣工艺及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族服饰采风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更和劳动生活中,根据民族自身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所产生的服饰形式。一般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却为日常生活劳作中穿着,盛装即是在民族重大节日盛会、婚礼庆典等场合穿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多为盛装,由于其穿着的时间性,这就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必须要考虑其节日的时间安排。因为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较少穿着,其原因是现代时尚流行服饰对新时代青年的着装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对于已渐渐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们在电视信息、外出务工、上学等的方面,逐渐接受了新的时尚着装理念,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许多的苗寨、侗寨、瑶寨里平时很少看到青年人穿着其民族服装的,只有在他们的节日里才能看到载歌载舞的身着盛装的人们,展示其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些华丽的服饰里有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工艺和华美的配饰艺术,均蕴含着宝贵的现代服饰创新运用的艺术元素。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以3—5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同时,组织一个由2—3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船)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套)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

第一组(5人):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二组5人:负责衣服类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上衣、裙、裤等),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

第三组(5人):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四组(4人):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五组(4人):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图案)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三、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四、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

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1)衣服类:有上衣、裙(裤)、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2)银饰类: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有蜡染、刺绣、织造等。(4)装饰图案类: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PS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民族史料: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1)服饰的发展变化。(2)服饰现状。(3)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