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年儿童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年儿童故事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1

暑假期间,各地少年儿童外出游玩、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探望父母等出行人数增加。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暑期少年儿童的出行方式也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存在不少安全风险。

一是暑期短途自驾游增加少年儿童乘车风险。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0-14周岁儿童同时有私家车的家庭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庭的孩子每月乘坐私家车的时间在20小时左右。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自驾车出行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儿童乘车事故伤亡人数在7、8月份出现明显峰值,其中儿童单独留在车内、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头手伸出车外等原因导致的儿童伤害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独自骑自行车增加少年儿童骑出行风险。12周岁以上少年儿童独立意识增强,城市儿童在假期结伴去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农村儿童结伴去集市或县城出游机率增大,但少年儿童行为状态具有随机性和爆发性,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自信,导致危险防范意识缺失,存在出行安全风险。

三是国省道路、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玩耍增加少年儿童交通事故风险。在暑期,少年儿童独自外出行走、活动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农村少年儿童在村边、国省道路附近玩耍打闹现象比较常见,城市儿童在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忽然加速猛跑、中途折返导致的事故风险较高,占步行事故总数的50.4%。

四是监管疏漏增加留守儿童交通出行风险。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看护”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留守儿童暑期搭乘车辆长途出行与父母团聚,城市生活期间,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陌生导致进城儿童面临较大出行风险。另外,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家长监管不严,在外玩耍时间增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规范儿童乘车。提倡就近自驾出游,选择路程较近的公园、景区出行游玩。驾车行进过程中,按照规定规范儿童乘车,落实“一盔一带”保护措施,设置儿童座椅,14岁以下儿童避免乘坐副驾驶位。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2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把从一岁至十八岁的孩子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幼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1]。从年龄划分上可以看出:幼儿期的儿童正处在语言的准备阶段,还不能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主要是通过听和看来感受儿童文学的;儿童期和少年期,他们已经步入学校,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这两个时期则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最佳时期;而到了青年初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他们更喜欢阅读成人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阅读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可循的。从幼儿时期能够阅读浅显的儿童文学开始,直到青年初期能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为止,“儿童文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机能,必须在各个方面契合‘阶段性’读者对象的接受心理与领悟力”[2],建立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儿童文学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梯性。具体表现为思想内容或单纯或复杂,情节发展或单一或曲折,语言表达或深或浅,篇幅结构或长或短,这就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特点。根据儿童阅读适应性与适用性的原则,可以把整个儿童文学阅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并且每一个层次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幼儿的阅读

(一)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岁到六七岁的幼儿,在身心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是他们这时的主要思维方式,凡是具体形象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满脑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在注意力方面,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新奇的、有趣的、活动着的事物很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幼儿的各种感知觉都在迅速地发展完善,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身体上,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这时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在语言发展上,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步掌握了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基于幼儿的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幼儿期是幼儿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时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也就是这一时期。

(二)幼儿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幼儿对于文学的阅读还处于学语状态和被动感知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听成人讲故事而获得,感知语言、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幼儿是靠听觉和视觉来感受儿童文学的。而文学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幼儿文学要十分重视语言问题。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文学的语言应是口语化的,而这种口语应考虑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多用叠音词、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等;就语体来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又应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如多使用动词和象声词,以充分表达动作和声响,并且要很讲究韵律和音乐性。同时语言的句式要短,成分要简单,一般三五个字,孩子一听就明白。语言还应具有音乐性,目的是让孩子易唱易记。幼儿文学还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幼儿文学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熏陶,接受它的教育。

幼儿文学的主要体裁,当首推儿歌。儿歌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的、由成人传授的文学,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鲁兵的儿歌《好乖乖》,就是送给幼儿期孩子们的最好礼物:“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这首儿歌,四行十六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的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幼儿能记能诵。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短小、生动、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了。幼儿故事应该以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作为基础,再以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做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如姚正平的故事《木马摇了》,情节简单,稍有曲折,一听就懂。故事写的是一个叫小金金的孩子在摇动木马,可是现在摇不动了。这个情节对于大人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很有吸引力,他们特别想探究其原因。于是小金金展开了天真的想象:木马饿了吧?木马渴了吗?表现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块石头,才使故事圆满结束。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写出了孩子的心理和动脑筋的画面,是很有启发性和耐人寻味的。还有像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彭文席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等,都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时候,成人如果能够为幼儿制定阅读计划,坚持“为孩子大声朗读,每天15―20分钟,孩子会在语言、智力以及情感上发育得更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3]

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色最鲜明、个性最突出、种类最丰富的文学,它几乎包含了儿童文学的所有文学样式: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等,可以说,幼儿文学是整个儿童文学大家庭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学龄前的儿童,会对图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比较敏感,“打开一本书,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橙子,黑色的夜,和简单的童话故事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书本帮助他们打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他们渐渐学会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身边的人和物。”[4]

二、儿童的阅读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

童年期,是指学龄初期,即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时期。“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5]这个时期的孩子已从幼儿园步入了小学,学习成了他们的基本活动。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心理、生理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识字量的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已知的事物,他们的兴趣会更广泛,具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的思维形式已从幼儿期的形象思维为主,向童年期的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他们的控制力、注意力、记忆力都在逐渐增强。集体意识开始萌芽,个性特点逐渐形成。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由过去的全部让家长挑选,变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交换阅读,直至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阅读一些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富有吸引力的作品,并且由于各自性格特点的不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体裁、表现手法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自主阅读意识大大增强。

(二)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童年文学的样式和婴幼儿文学的样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步入学龄阶段,他们的生活已经由以玩为主变成了以学习为主。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已经能够逐步理解和感受,并希望有些知识能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写作中去。同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已经由以听为主变为以阅读为主了;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也由被动需求变为了主动需求。作品内容的新颖、人物形象的可模仿性、情节的生动有趣、语言的轻松幽默,都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愉悦,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杨庆福的儿童故事《谁勇敢》,写小松和小勇两个孩子,小松说他勇敢,敢捅马蜂窝;小勇说马蜂蛰人很疼,不敢捅,小松说小勇胆小鬼。小松捅完马蜂窝后,只顾自己逃跑;而小勇却返身去救年纪小、跑得慢的钢钢,结果半边脸被马蜂蛰肿了很高,疼得哭了。故事采用对比的结构形式,表达了真的出现险情时却能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才是真的勇敢。那么“勇敢”的理念,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儿童这时比较喜欢并且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样式还有: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寓言、童话、儿童电影等。由于儿童期的孩子特别富于幻想,所以他们会对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爱不释手。如叶永烈的儿童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作品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一种幻想,但是却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也会使当时非凡的幻想成为今天的现实。儿童科学文艺作品能够满足孩子们幻想的需要,而像《小兵张嘎》《刘胡兰》《罗文应的故事》这样的儿童电影、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也能满足孩子们理想的需要。当一个孩子不能去尝试现实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时候,阅读就使他们有了选择,他们可以在阅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说:“儿童是寻求精神信息的时期。人生的儿童期需要契合儿童时代审美特征与视读经验的儿童文学。”[6]

三、少年的阅读

(一)少年的年龄特征

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是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一个时期。儿童升入初中后,学习内容的增加、校园内外集体活动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我意识和自立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崇拜英雄、追逐明星,喜欢学习他们、模仿他们。在生理方面,他们生长发育迅速、精力旺盛,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而在心理上又不够成熟,时常表现出幼稚性和冲动性。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喜欢争辩、质疑、反驳,不愿轻信,充满叛逆和批判。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有了肯定自我的渴望,产生了很强烈的的“成人感”。克鲁普斯卡娅在描述少年期的时候指出:“过渡期的年龄特点在于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还像一个儿童,他热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他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力量和勇气,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的程度。同时,少年已经不是儿童,他已经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他已经不像儿童那样充满幻想地生活着,他已经有另外的兴趣了。”[7]这时,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少年期的孩子顺利地度过这种半儿童、半成人的矛盾状态,平稳进入青年期。

(二)少年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少年在成人看来尽管还有些幼稚,但他们却特别渴望像成人一样探索世界。所以,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不满足于儿童故事、童话那样主题单一、结构简单、幻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了。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尽量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力求作品内容上的多样化,更深刻地描写自然和社会。这时他们比较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英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小说、科普读物等。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判别是非的能力。而在作品的形式上,情节可以曲折一些,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表现手法不必像童年文学那样直接,可以含蓄一些,给儿童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儿童小说以其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如少年儿童在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刘心武的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表现了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宣泄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叛逆和偏激。小说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传记文学也是少年儿童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叶君健的《鞋匠的儿子》,是以散文的笔调写成的传记作品。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兴趣盎然地向小读者介绍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坎坷的一生。安徒生出身贫寒,命运坎坷,但他不懈奋斗,坚忍不拔,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这部传记不仅使喜欢安徒生童话的小读者全面地了解了安徒生的生平,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安徒生奋斗的艰辛,并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像《居里夫人传》《巴尔扎克传》《哥白尼传》中的人物,也都会成为激励少年儿童奋斗不息的榜样。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探索儿童文学多层次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个性魅力,它能够给儿童带来的,不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和图画,还有着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引导和帮助,它像是一位智者大师,在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以及你未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在哪里。”[8]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6.

[2]王泉根,张国龙.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谭旭东.童话:为我的宝贝大声读[M].石家庄:河北少儿出版社,2009:1.

[4][8]梅子涵.儿童文学阅读的意义[EB/OL].省略/68K:2009―6―18.

[5]李梦.儿童文学阅读调研报告[EB/OL].省略2009―6―24.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3

米老鼠系列之后,还有另一个名叫杰瑞的老鼠领衔《猫和老鼠》电影电视系列,再度风靡全球数十年。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中那一只憨态可掬、心地善良的鼹鼠,也同样伴随着好几代儿童的热爱和欢乐,被簇拥进童话电影的明星堂。

老鼠这东西,在世界电影史上,竟然常常作为英雄主角而占有大量篇幅,《料理鼠王》《豚鼠特工队》《精灵鼠小弟》《鼠国漂流记》《老鼠的故事》《河边的故事》《艾尔文与花栗鼠》《美国鼠谭》《丑小鸭和我》《浪漫小鼠德佩罗》……鼠爸鼠妈鼠兄鼠弟乃至老鼠的堂表兄弟,全都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在这些明星中,我们看到美国老鼠、捷克老鼠、英国老鼠、法国老鼠、俄罗斯老鼠、德国老鼠,表现都很出色,以至于世界知名。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也有电影短片《老鼠嫁女》,还有《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电视系列片,填补了童话片创作的空白,但在童话世界的老鼠形象中,中国籍老鼠的表现,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活跃和出色。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思索。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中少有老鼠的活动空间,更没有让老鼠成为儿童电影主角的可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成人向来不喜欢老鼠。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蛇鼠一窝、无名鼠辈;更要命的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一语言文化环境中,老鼠自然很难获得人们的好感,自然更难成为电影中的主角英雄。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斗争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中,《鸡毛信》《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候,中国的儿童需要传承革命事业,儿童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候,童心基本上被成人所忽略,儿童只能在社会性忽略中悄然成长。那时候没什么现代的童年理念。

那时候,我们也有动画片,也有动物故事,有小白兔、黑乌鸦、大灰狼、小绵羊、调皮的猴子、肥胖小猪等动物明星。但我们的动物故事,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绝大多数都是些(成人化的)说教寓言。例如:乌鸦为什么变黑?是因为它骄傲导致失败,不得不躲进烟筒里饱受烟熏。小白兔为什么哭泣或发蔫?要么是因为它懒惰,要么是因为它粗心,以致被同伴冷落或家长批评。

娱乐童话与说教寓言有重要的分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功能方面,前者是娱乐游戏且充满童趣,让儿童在快乐投入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后者是教育儿童,是要儿童在受教育中认识现实,并让自己被塑造成大人所喜欢的形象。

在思想内容方面,前者的主人公总是弱小、天真但积极、勇敢、聪明智慧且乐于利他的,而后者的主人公则大多是骄傲自大或有其他缺陷的、负面的、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在想象方式上,前者是开放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超越现实经验、超越功利逻辑的;而后者则是封闭的、演绎的、功利性的。

在接受方面,前者是儿童喜闻乐见、梦寐以求的,儿童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带入其中,分享其主人公的故事经历的挫折与成就;而后者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且不得不去思索和理解的,儿童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了解一种宏大森严但却严肃异己的人生经验,并接受其道德理想。

我们的童话或儿童电影虽说也是为了儿童,也号称要寓教于乐,但大部分作品的思维模式及其接受情况,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典型例子如《宝葫芦的秘密》,富有想象力的小主人公竟被当做一个问题儿童、帮助对象,宝葫芦梦想也被当做一个问题症结,被认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在那样的说教寓言中,儿童梦想的天性被贬损,梦想的权利被压抑,想象的翅膀被挫伤折断,几乎就是必然。只有那些符合大人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的小大人,才是当年中国儿童成长的典范。

审美童话和教育寓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而后者的创作则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所谓为了儿童,实际是要他早日成人。在那样的说教寓言故事中,自难免沾染成人世界的意谛,甚至把成人社会的简单投影错当成童话世界。《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只是一对想象中的永恒的玩伴,永远会相互捉弄同时也相互友爱,且弱小的老鼠总是赢多负少;《黑猫警长》中的猫警长则是老鼠们永远的天敌,且有道德和法律的威权,永远是正确的化身,道貌岸然,而老鼠永远罪恶、幽暗、鬼祟。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外老鼠电影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们看到,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与当今中国儿童和成人对米老鼠的喜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仍然会讨厌老鼠,但在审美活动中,却可以欣赏来自异国的老鼠故事,一样认同米奇与杰瑞等活泼可爱的欢乐英雄,且会为它们的生动表现而乐不可支。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老鼠比西方老鼠更为卑鄙恶劣。在成人的世界中,老鼠是讨厌的生物,恨不能灭而绝之,相信这在东西方并无区别。区别只在,现代西方的艺术家多了一份童心和童趣。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世界便截然不同。

咱们中国人其实并非天生的仇鼠族。中国人的十二属相,第一位就是老鼠。《西游记》中还有白鼠精,不仅神通广大、纯真多情,而且忠贞不渝、楚楚可怜。在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老鼠笑话和传奇。老鼠嫁女的故事,就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有江南江北、汉族彝族大同小异的版本,且有儿歌、故事、民谣、剪纸、年画等不同的传播媒介。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让老鼠作为主角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银幕,算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小小的空白。只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老鼠嫁女》还只是民俗想象,算不上十足童话。理由是:老鼠虽成了主人公,但却显然不是英雄,而是被讽刺的对象;老鼠形象很是生动,故事也很有趣,但民俗文化色彩过于浓重,以至于幸灾乐祸多,而感同身受少。

上海美影厂1989年后连续出品的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舒克与贝塔》,才算得上是中国童话影视作品的开山之作。而后央视出品的《蓝皮鼠大脸猫》系列,则可谓更上层楼。从此,在中国童话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由此可见,中国老鼠过去未成儿童电影的主角和英雄,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

造性,而在于我们的艺术家缺少这一只童话之眼,及纯真童心,一旦思想解放、童心萌动,偷粮食、咬物品、贼头贼脑的中国老鼠,照样能超越成人功利计量,成为审美对象和艺术明星。

《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中国童话片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最大区别,是不能像后者那样老少咸宜。推而广之,我们的儿童电影,要么是成人可看而儿童不爱看,要么是儿童爱看而成人不愿看,要么干脆是成人和儿童都无法消受,很少有儿童和成人都爱看的作品产生。这是因为,我们的童话/动画电影大多数是为了供应婴幼儿观赏,从而只适合婴幼儿的心智水平,只是地地道道的“儿童(幼童)电影”,而少有能让儿童与成人同时观赏的家庭电影――在我们的电影分类中,“家庭电影”这一分类概念甚至少有人知。很少有中国电影人,将纯净的童真和欢乐的童趣,当做家庭电影的基础平台,建构起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隧道或桥梁。我们的儿童电影,常常是成人自说自话,让儿童演员照本宣科。

老鼠故事的有无及童话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童话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儿童电影的问题,而是儿童文化的问题。童话类型建构,儿童电影的形式创新,都要建基于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中国,老鼠形象及故事之所以长期成为禁忌,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结构中,化的主导权过于强势,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理念、儿童文化始终处于化的惯性影响中。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并非所有成人都具有真正明智的儿童文化理念。

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教授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童年是一个社会制品,而非像婴儿期般,是一个生物上的分类。”而“童年的理念可能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能是最具人性的理念。‘童年’跟‘科学’、‘国家’、‘宗教自由’一样,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初起源于16世纪,并不断演进至今”。早在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鲁迅就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第一是要理解儿童,第二是要尊重儿童并以儿童为本位,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只可惜,这些有关儿童的重要观念,即使在新时期,也仍被一些人忽略。

中国人向来喜欢少年老成,并以为智力开发和道德说教就能够解决儿童成长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儿童心智中,最宝贵的并非知识与理性,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热情、探索活力和冒险勇气,以及在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混沌中展开的自然、自我、自由和自尊,而这些只有在娱乐、游戏、活动及实际生活中习得,并成为人类智慧与道德的源泉。不合时宜的智力开发或不合童心的道德说教,非但不能让儿童少年变得更聪明或更道德,甚至会适得其反。根据波兹曼的研究,若没有正常的童年,就没有顺利的成长及成熟的人格心灵;与过早开发制造出的“小大人”相对应的,是成长停滞而导致无法成熟的“老小孩”,即个性意志与理性智慧的严重残障者,和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仍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而儿童文化观念、环境及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当是这一文化转型中的关键部分。这是因为,儿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而儿童文化转型建构的要点,是要从成人本位,调整为儿童本位。调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理解和尊重儿童。

当代的中国成人有接受儿童文化“再教育”的必要。再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构建儿童观念,了解真实的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向孩子学习,并努力寻回自己的童心。寻回、激活并不断磨洗自己的童心,不仅是为了儿童,同时也是为了成人自己,为了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进步。中国大思想家李贽曾如此辩说童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小小童心,实乃人类生活的基石,是文明历史的动力,是成人智慧与道德的源泉,更是人性的密码芯片。中国文化由生机勃勃转而变得僵化落后,或许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社会中人过于少年老成,失落了活泼的童心。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4

人们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没有了金钱,可以去再赚,没有了工作,可以去拼搏,没有了学业,可以去学习,但是,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

在剥夺人类生命的恶魔中,有的是病毒,有的是灾害,可多数是车祸。病毒无法抗拒,灾害不能避免,但车祸是人祸,不是天灾。所以,我们可以控制,可以防范。2009年2月1日,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通报了春节长假期间全省的交通事故情况。七天长假期间光一个省,就有32人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均有所下降。

在意外事故中,以车祸占首位,占意外死亡总数的50%以上。仅以汽车交通事故为例,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比世界大战所死亡的人数还多。在交通事故中,以青少年的死亡人数最多,其次为老年人。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均表明,自行车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伤亡,儿童青少年是其高危人群。 据估计,当今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约为25万~30万人,受伤者约3000万人,永久性伤残者约300万人。有人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以15~24岁的青少年居多,且仍在继续增加。我国城市每万辆车死亡率为50——108人左右,与国外相比较,为日本的26.5倍;美国的17.8倍。若以万辆车的死亡率作比较,则我国车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皆居世界之首位。车祸主要危害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的儿童致残。交通事故在青少年发生意外伤害死亡中占首位原因。车祸后果轻重不一,多见头部受伤、骨折、内脏出血、休克、死亡。在步行交通事故中,危险人群为5~9岁儿童;在驾车事故中,危险人群是10~14岁儿童和15~24岁青少年。

查阅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档案可以发现,儿童类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受害儿童,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车祸在交通事故中占大多数。例如低龄孩子穿越马路时没有成年人带领,不走人行横道,骑自行车技术不熟练或逆行,在公路旁玩耍,红灯亮时横过马路,骑自行车带人,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12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上马路,骑车下坡不减速、猛拐,在马路追逐,走路是不看前方等等。然而正是这些少年儿童们的疏忽大意,高度麻痹,使交通事故这个大恶魔越来越张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维护交通治安,拒交通事故不再张狂,把事故率压到最小,共建一个美好家园。

汽车就像一潭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使人方便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危险,可是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维护,汽车一定会当“载舟之水”,绝不会作“覆舟之水。

城北中心六街小学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5

【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不符的。

【关键词】“美女蛇”故事;教学探究

“美女蛇”的故事本属迷信的,荒诞不经的妖异故事。从文中看,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于给儿童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个教训是否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作者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怎样理解这个“做人之险”?有同志说,这是“我”受故事的启发,认识到当时社会上处处存在恶势力对好人的迫害。这样显然不合符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实际。我们可以试想在封建时代许多成年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何况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是陌生的,又怎能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呢?这“险”应是少年儿童对妖异之可畏发出的惊叹,是“我”听了故事以后内心的反应。儿童的年幼无知,很容易轻信妖异的存在;应答一句话,都关系生命的安危,这不能不使幼稚的心灵感到人生的险恶。作品还具体描写了故事对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迷信和恐惧,如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儿童的心灵,把天真活泼的儿童吓唬得拘谨、胆怯。这个故事还给百草园投下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明显影响了“我”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和对自然的接触。不仅如此,作者对这个故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直到现在”应指从听故事的童年起直到一九二六年写作品时的这段漫长岁月,这是用事实揭露了故事的虚妄性。作者还用亲身的战斗经历说明这故事不能引申出积极的教诫意义。“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实质上是暗示读者,美女蛇故事是没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际意义的。

其实,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我们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批判了矛头是对着封建教育的,其锋芒则是对着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教育。作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有关百草园的描写,反映了学前期的儿童生活情趣和那个时代儿童接受的一些学前教育;有关三味书屋的描写,则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封建启蒙教育的情景。作品回忆了三位曾经教育过“我”的人: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写了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三件事: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问“怪哉”虫的故事。作者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反映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都是从他们怎样教育儿童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热切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私塾先生不仅回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说明塾师只是强制学生整天死读硬记,容不得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作者借此批判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启蒙教育。闰土的父亲对儿童的教育却不同,雪地如何捕鸟,他是身教,亲自示范,要他说明“得失的缘由”,他指点你,中肯地分析毛病之所在,态度亲切和善,这正好与塾师形成鲜明对比。据此,我认为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也是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鲁迅儿童时代是由长妈妈管带的,她是鲁迅的首任教育者。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得知,长妈妈曾经教导他遵循许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规矩,讲了许多歪曲了的“长毛”的故事,不言而喻,也讲过一些教诫性的怪异故事,而美女蛇故事仅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充斥着封建和迷信的说教,鲁迅当时就颇为反感。他在文章中写道:“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鲁迅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习俗、规矩尚且有所抨击,对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故事必然会予以批判。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确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乐园,其中种种绘形绘色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情趣。百草园快乐的生活情景与三味书屋那种囚笼似的枯燥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插叙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却没有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因为这个故事是无法使“我”“乐”的。因此,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在于反映封建时代一种学前教育,是为了揭露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同时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批判。总之,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应紧紧抓住作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个意图,结合这篇散文的主题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6

关键词:绘本阅读;公共图书馆;意义;方法

绘本是一种特有的图书形式,其主要是由大量的图画和少量的文字组成故事,因此绘本能够有效地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地加强绘本阅读的推广,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大对绘本阅读资源的收集,提高图书馆的绘本阅读服务质量。

一、推广绘本阅读的意义分析

(一)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处理探索的年龄段,使得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儿童是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通过绘本阅读,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由于绘本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画,使得绘本所展示出来的故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家长的引导下,可以大大地提高儿童知识获取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

儿童的语言能力对于儿童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加强儿童的绘本阅读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通过观察和思考绘本所展示出来的画面和故事,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组织语言能力来与家长或者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儿童也能借此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使得儿童能够更加流利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

推广绘本阅读,加强儿童对绘本的阅读,还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首先,绘本可以通过将数学中的分类知识、计算知识、测量知识等等数学知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让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也在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通过加强儿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让儿童主动地寻找中故事中的数学规律,进而对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

绘本除了可以展示相应的故事内容外,还能给儿童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进而为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奠定基础。首先,儿童在阅读故事的时候,其情绪会随着故事主人公的情绪变动而变动,比如主人公开心大笑的时候,儿童就会随之开心大笑,当主人公伤心难过的时候,儿童也会随着主人公而伤心难过,在随着主人公情绪变动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其次,由于大部分的绘本故事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儿童能够在故事阅读的过程学习到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进而为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铺设道路。

二、公共图书馆推广绘本阅读的方法

(一)加强对优质绘本资源的收藏和展示

加强绘本阅读在儿童的推广,公共图书馆首先就要加强对优质绘本资源进行收藏该和展示,因为优质的绘本资源能够带给儿童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进而让儿童更好地体现阅读的乐趣。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曾经说过,“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阅读兴趣”,因此收藏和展示优质的绘本资源对于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故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优质绘本资源的购买,并且借助多种渠道了收集优质的绘本阅读资源,比如图书馆可以通过红泥巴网站来收集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资源。比如,在我国江苏省的江阴图书馆就专门为儿童开辟了“儿童绘本馆”,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更好质量的阅读环境,让儿童尽情地享受绘本阅读的乐趣,让儿童因此爱上阅读。

(二)为儿童的绘本阅读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

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的阅读效果,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家长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相应的阅读指导,从而让儿童就此爱上绘本阅读。首先,给予儿童的阅读指导应该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在儿童还没有发送求助信号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干扰儿童的阅读,一旦儿童向我们发送出求助的信号时,我们就应该避免对儿童进行说教,减少对儿童的提问、说明和解释,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给儿童,这样才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充分地品味故事,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的鼓励,鼓励儿童更多进行想象,鼓励他们自己猜想结局,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编创故事。通过鼓励儿童大胆地编创故事,可以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慢慢地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进而更好地引领儿童快乐地成长。

(三)组织开展各种绘本阅读互动活动

1、开展“亲子读书会”。通过开展“亲子读书会”可以让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交流更加地深刻,也可以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在亲自读书会中,可能在一开始的读书过程中,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孩子对于家长的求助是越来越少,而孩子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越来越深刻。比如,在亲子读书会上,孩子阅读了《吃书的狐狸》,通过阅读,儿童认识到了狐狸的各种行为举止,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模仿狐狸的行为,进而加深自己对于狐狸的认识,比如儿童可能会模仿狐狸的神态。开展“亲子读书会”不仅能够提高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效果,提高儿童对于绘本故事的认识。

2、开展“快乐童年”公益阅读项目。并非所有的儿童都是幸运的,部分儿童在出生的时候或者由于后天的原因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使得自己无法像正常的儿童一样进行阅读,因此针对于这部分的儿童,我们可以开展“快乐童年”的公益阅读项目。通过征集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的志愿者,然后让这些志愿者为儿童提供阅读辅导,比如志愿者可以为儿童阅读绘本故事,提高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兴趣,加强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总而言之,由于绘本阅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得绘本阅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对于阅读的兴趣,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引领儿童快乐地成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对绘本阅读的推广工作,让更多的儿童接触到绘本阅读,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陆晓红.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