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例6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1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2

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 教学过程:

(一)、关注真实,感知意义

师:同学们看我们班后面的板报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再看每朵小花上面有5片花瓣,有9朵小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9朵小花一共有几片花瓣?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出式子。

生2:5+5+5+5+5+5+5+5+5=45(板书)

师:你能根据“每朵小花上有2片叶子。”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3:一共有多少片叶子?

生列式:2+2+2+2+2+2+2+2+2=18(板书)

师:我们班一共有5个组,每组10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听汇报,板书:10+10+10+10+10=50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4;我发现这三个算式都是连加。

生5:我发现这三个算式加数都相同。

(板书:   相同加数   相加)

[反思:课本中游乐场的图画虽然美丽无比,但比起真实情景来说,距离又远了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实际经历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体验。于是,教师努力挖掘儿童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具体事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导入新课,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二)、引导类推,体验意义

师:像这样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师:(指着第一个式子)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1:9个5连加的和是45。(板书:9  5)

师:求9个5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板书:9×5)

师;“×”叫乘号,先写“/”,再写“”。

师:9×5=45读作“9乘5等于45”。也可以先写加数5,写作:5×9=45。这个算式怎样读?

生2:5乘9等于45。

师:下面请你尝试把黑板上的其他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听汇报,板书:9×2=18 或2×9=18

10×5=50 或5×10=50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2+2+2+2+2+2+2+2+2=18就是9个2相加的和是18。所以可以写成9×2=18或2×9=18。

生4:10+10+10+10+10=50就是5个10相加,所以可以写成5×10=50或10×5=50。

[反思:新课程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忽略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概念的提出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出,如上述案例中乘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再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试着把其他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这样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动手操作,建构意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几个形状相同的图形。

生动手摆,组内交流摆出的图形

师:你能根据所摆出的图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摆的是小伞,每把小伞用5根小棒,4把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5+5+5+5=20  4×5=20

师:说说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生2:4表示4个5,5表示相同加数是5,4×5表示4个5相加的和。

其余算式小组交流。

[反思:在学生初步体验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动手摆图形,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创想,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更深刻地感悟、建构乘法地意义。学生先独立尝试、再交流共享,进一步充实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激活联系,应用意义

师:学了知识,肯定有用,想一想,我们学了乘法有什么用?

生1: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同数连加的算式。

生2:可以写起来方便些。

师:下面做一个练习,打开书46页完成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遇到同数连加的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

[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应由教师全盘托出,而应由学生亲身体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并让学生动手做题,亲自体验乘法的意义和用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记反思]

  纵观课例,固有的课堂模式得到了适度的重构。下面结合本课教学谈三点启示:

  1、加深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事实上,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要想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就必须注意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直接取决于外界事物对大脑皮层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因此,教师选择了以学生的真实背景为教学资源,更紧密地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体验。

  2、多维互动,体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活动。教师不是使用命令的语言,而是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运用引导性、鼓励性地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再加上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学情 乘法 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

现在有些孩子的学前教育很丰富,我觉得课堂理应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对教材里的内容有所感知。如果教师上课还是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和故弄玄虚,学生就会缺乏兴趣。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当然,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也就是说,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被动记忆的状态。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认识乘法》时,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几个几”连加,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4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从字面上理解:异构――一种包含不同成分的特性。通常被用于信息技术和化学科研。与异构相对存在的就是同构,同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超越或突变。把“构”放在教学中是指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表内乘法(二)》为例,教师可以怎样实施异构呢?

教学设计(一)

参考教师用书,把7、8、9的乘法口诀分3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第一课时是教学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和表格,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让学生自己将表格里的数据填写完整,再通过计算乘法算式的积,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记忆和练习。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的设计思路与7的大体相同。

教学设计(二)

在教学7、8、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2~6的乘法口诀,并且知道编制的方法。因此,教师把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有效整合,以一句7的口诀“三七二十一”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编制7的口诀;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个竞赛组,分别编制8、9的乘法口诀,再进行记忆和练习。

对比以上两种教学,第二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生本特点,值得教师们尝试。

二、同课异构的特征

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因此,这种教研活动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都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又可以分成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最经常用到的是两人同课异构模式,两人同课异构又俗称为“一课两上”。

以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各个单元知识后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例。一种教学设计思路是:根据教材中的练习题安排,逐一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和概括,然后做练习题加以巩固提高。另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是将一节“整理与复习”的课分成三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知识整理环节,由学生自主回忆起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序的整理和板书;第二部分是学生质疑环节,由于学生已经了解本单元的所有内容,那么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困惑或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请求他人的帮助;第三部分是针对性练习环节,可以由学生和教师收集一些易错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当堂进行解答。

对比而言,第二种教学思路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将孩子们的思想和问题暴露了出来,而且可以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整理与复习就能达到既查漏补缺又提升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同课异构的用途

同课异构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①针对性强。它是基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而采取的一种具有实效的教研方式。②适用性强。它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各教师,它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③参与性高。它是集体智慧的展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同伴互助十分重要。④提升力度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一般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们采用以下两种设计。

教学设计(一)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选择等形式的练习,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母的含义。

教学设计(二)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的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在众多的分数单位中,设计一个几分之几的分数,让学生学习几分之几。

当教师通过思考、探究、集体研讨之后,又有了第三种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三)

以认识几分之几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再通过判断题练习,在众多的几分之几数中,设计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例题 意义

1. 抓住课堂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精选例题,做到备课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积极的心态、愉悦的情绪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关键所在. 因此,课堂上选择能激发学生奋进的数学例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扬弃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说教,而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激情呢?

备课是教学的准备,精心选择例题就成了数学备课的关键,怎样将数学例题同课本知识融为一体,是否课本上的例题就能恰如其分体现数学知识,能否选择更好的题目来替代课本例题,这就是初中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案例1 计算:(15 + 16 - 13) × 30.

方法1:可以采用先将( )中的分数进行求和计算,然后乘以12:

(15 + 16 - 13) × 30 = (630 + 530 - 1030) × 30= 130 × 30 = 1.

方法2:还可以先将12分别乘以( )中的各个分数,再求和:

(15 + 16 - 13) × 30 = 15 × 30 + 16 × 30 - 13 × 30= 6 + 5 - 10 = 1.

这是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所选取的一道例题. 通过以上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导他们认识解法在运算顺序上的区别;同时方法2的解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原理.

这一例题紧扣课本知识内容,将乘法运算规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特别是由小学学过的非负数拓展到初中的有理数,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规律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的运算,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分配律的运用使得分数的求和再乘积的运算更加简便.

2. 抓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讲例题,做到教学具有高效性

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性质、定律和思想,例题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学科能力. 有效的数学例题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清晰数学基本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数学基本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更好地掌握解题技能,提升数学素养.

2.1 例题必须是有利于本堂课突破知识重点、分解知识难点

同样的,在讲解案例1时,如果过于注重方法2技巧,那么就会导致强调正负数的符号,再转化为小学学过的数的运算. 课堂这样做的话,则成为习题课教学,不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解题的方法在讲解例题时应是“蜻蜓点水式”的点拨,万万不可不厌其烦的强调它,避免教学失去中心. 本堂课的难点在分配律的运用上,计算(15 + 16 - 13) × 30,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以渔”的方法.

2.2 例题必须迎合学生口味,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讲解

平行线的判定应用的知识晦涩难懂,课堂实践表明,将第一天课堂例题让学生第二天课堂演板展示,70%的同学仍然会做错. 一个小小的课堂试验发现一个大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理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没有理解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律,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不会运用;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高估了学生的几何知识的认知水平. 所以,在数学例题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学情,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认知例题,点拨例题,释疑解疑.

3. 拓展课堂教学例题的针对性,变式练习,有效巩固课标知识

数学变式练习,众所周知,它是课堂的拓展,是对数学概念和数学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作出有效的变化. 尽管同课堂的例题相比,变式练习外延条件或形式发生改变,而其本质内涵却不变. 利用变式练习,可以把课堂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并形成相应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在释疑、解疑过程中去寻找解触类旁通的数学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之后,可以设置以下变式练习:

3.1 乘法交换律两个小题

3.2 乘法结合律两个小题

3.3 乘法的分配律四个小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6

关键词:科学方法 力学 显化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是近年来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取向。但就目前来看,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科学方法显化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且不多,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鲜有见到。本文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指引下,结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内容,开展了教学实践,得到一些研究结论,以期为科学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将同一物理概念或规律编写成两套不同的教案并在两个平行班分别实施教学。对照班按照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实验班则将对应的科学方法显化并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该科学方法逻辑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邀请了5位初二年级物理教师和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选出的5位同学全程听课,课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2 研究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随机分配的两个普通平行班作为合作对象:初二(1)班作为实验班,初二(11)班作为对照班。这两个班都由笔者进行教学。

3 研究素材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力学重点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等,在此不一一叙述。所用的主要科学方法,如比值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教学中,尽量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来进行教学。

4 研究思路

由于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从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第二个特点是以定向思维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这个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活动特点是从经验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笔者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调整了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教学顺序,先讲《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对比值定义法进行教学,为《密度》这节课做了铺垫。

二、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实施过程

为了使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特制订如下计划,计划分为3个环节:编写“案例”、实施“案例”和访谈分析。

1 编写“案例”

在编写教案时,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与生活经验。科学方法要体现在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依照学生的认知模式推进教学,将科学方法显化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或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实验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密度、速度、压强、功率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应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是由物体本身所决定,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没有关系;另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速度、压强、功率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它的大小受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比值定义法的本质都是选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密度》教学设计是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再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以及对恒量的解释最终引入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的乘积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乘积定义法的本质是一种数学累积的思想。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功、杠杆平衡条件、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乘积定义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它受这几个物理量的影响,会随这几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功为例,功是力的作用效果对空间的积累,所以它的大小由力和距离共同决定。

(3)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归纳法

所谓实验归纳法是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将教材所提供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只用一个步骤就可以定量的演示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这样既使演示实验的结果更加一目了然又符合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

(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推出个别的过程。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教学设计是采取先通过例题进行压强计算而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的方法,再将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具体化,用金属丝制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面贴上带色的薄塑料片,使框架上底与水面相平,借助长方体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理想液柱的物理模型。最后再指导学生从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然后可以按照教材,引导学生一步步讨论如何计算出液柱的体积、质量、液柱重、对底面的压力、底面受到的压强,每步的计算结果同时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这样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后面的实施“案例”部分只选取了实验班《密度》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案例中应用的主要科学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摘要,来重点讲解“比值定义法”。

2 实施“案例”

《密度》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木头一定比铝轻吗?”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爸爸买了两斤苹果花了5元钱;妈妈在买了3斤相同的苹果花了6元钱,谁买的苹果更便宜?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比较每斤的售价更公平合理!教师引导思考这样的做法是用总价与质量做比后再比较,其合理的原因是选取了相同的标准。由这个例子思考刚才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就说出比较时需要选择相同的质量或相同的体积木头和铝进行

比较。接着教师再追问:“如果木头和铝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谁更轻”,学生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用质量与体积做比后再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论是质量与体积做比还是体积与质量做比,只要比较时选取了相同的标准,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讨论出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相同的――是个恒量;教师解释“恒量”的意思是说这个比值是个定值。不论组成这种物质不同物体形状与体积如何不同,但是最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样的,它能够反映这种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3 访谈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科学方法教育得到了教师们的共识,并且很渴望对科学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被访谈老师都认为在初中阶段将科学方法显化是有必要的。掌握科学方法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更快捷地获取物理知识。虽然科学方法很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学上会有一定难度,但是把那些意义明确、应用广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方法,作为典型的、主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的重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加以渗透、显化,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针对我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显肤浅。可见,科学方法对他们来说,还是太抽象。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把科学方法讲出来更便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分析并掌握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更适合初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那些典型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这样才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结论

基于科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和学生的访谈,通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加以确定

在物理学的范畴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是相互平行的。与科学知识不同的是,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隐藏在知识背后。因此,初中物理的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应该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相对应的角度,将科学方法的内容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也应把“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挖掘出来,向学生揭示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借助科学方法获取知识。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应该采取显性的教育方式

科学方法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显化科学方法的话,学生就更难感受到科学方法的妙处,更体会不到学习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实际用途。

3 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要把握住科学方法的本质

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显化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就是比较的思想,即选取相同标准的思想;显化乘积定义法的本质就是积累的思想等等。在教学中都应该应用各种教育手段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把它讲透。

四、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中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应把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牢牢把握住科学方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红军,物理学习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