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例6篇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1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2、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清)袁牧

3、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清)黄宗羲

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华罗庚

6、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7、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0、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1、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12、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华兹华斯

13、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清)郑燮

14、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5、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战国)荀况

16、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17、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谚语

18、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伯洛

19、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元)陶宗义

20、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21、非静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

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3、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24、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25、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26、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27、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28、没有一本书可以疏忽地阅读而得到益处。——(意大利)谚语

29、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

30、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3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32、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33、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谚语

34、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3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36、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

37、不读诗书形体陋。——(清)吴嘉纪

38、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唐)吴兢

39、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清)申涵光

4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41、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42、记诵之法,学问之舟。——(清)章学诚

4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宋)朱熹

44、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5、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46、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高尔基

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48、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对联集锦》

49、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50、闲有余日,正可学问。——(明)陈继儒

51、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报摘

52、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53、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萧楚女

54、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达尔文

55、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5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5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58、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

5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春秋)孔丘

60、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61、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62、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布尔韦尔·利顿

63、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明)唐寅

64、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65、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新格言

66、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6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68、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69、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欧洲)谚语

7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7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72、为学大病在好名。——(明)王守仁

7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74、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汉)王符

75、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彼特拉克

76、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77、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吕氏春秋》

78、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79、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8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8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华罗庚

82、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

83、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84、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85、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8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87、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宋)司马光

88、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89、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90、读书贵精不贵多。

9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2、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谚语

93、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薛瑄

94、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95、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96、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英国)谚语

97、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

98、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99、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谚语

100、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马克·吐温

101、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102、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2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4、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9、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0、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2、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13、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4、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1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8、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9、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0、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4、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0、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4、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0、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41、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42、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4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6、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4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8、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4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5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2、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53、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5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6、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5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5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6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6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6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6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67、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68、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69、开卷有益。——赵光义

7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7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7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7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5、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76、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77、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7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9、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80、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8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2、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8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8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8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8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87、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8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8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90、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91、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9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9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9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9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7、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3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5、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6、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7、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8、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9、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10、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11、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12、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13、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14、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5、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16、“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17、“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1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4

关键词:畅销书名 模因 策略 选择

一、引言

读者选购图书时,在没有特定目的的前提下,书名是图书最直观的识别标志。有吸引力的书名可以是出色的图书推介广告,因此面对新书层出不穷的图书市场,作者和出版商无不绞尽脑汁为图书取个醒目的书名,以求在营销中占得先机。我们发现,很多畅销书书名都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策略,例如书名《半路出嫁》谐音模仿“半路出家”,书名《少数派报告》则直接引用好莱坞大片片名。以上书名都利用了模因的传播来吸引读者,这在畅销书书名中并不鲜见,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当当网青春文学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图书书名为语料,考察畅销书名中模因的生成与选择,揭示畅销书命名的语用规律和操作机制。

二、畅销书名模因的生成与选择

模因(meme)概念最早由牛津大学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Richard Dawkins认为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研究者大多认为模因的选择是以大脑和整个模因库的其他模因为背景进行的。模因是从一个人的大脑传到了另一个人的大脑,这样大脑就变成了各种模因生存竞争的场所。Verschuren指出,进入交际语境里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类: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据此,我们认为心理世界中影响模因生存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也离不开这两类因素。由于模因被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中的其他模因则是指文化复合体的总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归结出模因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和复制的三大因素:认知、情感和文化。

(一)顺应认知因素的模因——认知型模因

认知,是模因生成与复制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Blackmore指出,“有效的模因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真实而又长期保存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而不是因为它们重要或有用……模因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利用记忆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结果来理解模因的选择过程。”(Blackmore,1999:65~67)很多畅销书名都能顺应读者的感知、记忆、推理等规律,因而容易吸引目标读者并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1.经济型模因

在信息量激增的今天,读者的关注度和记忆力有限,简约整齐的书名最容易在记忆里停留,可以高效地发挥书名的识别功能和传播功能。畅销书名大多简短明快。例如《离歌》《时光机》。句式整齐也是很多畅销书名的特点,使用短语、成语、五言、七言句式等形式模因作为书名,符合中国人讲究平衡和谐的语言审美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交流,例如《怦然心动》《人生若只如初见》。

2.口语型模因

书名策划人如果关注目标读者群的话语方式,恰当地选取一些日常用语为书取名,会增加书名的吸引力。从《百家讲坛》开风气之先采用平民化的语言传播学术知识以来,语言大众化、通俗化成为时尚,一些书名策划人选取主题与日常口语的契合点,赋予书名口语化风格,以最直接的手法,表达书名对读者的亲和力,从而取悦读者、赢得读者,如《老师,太给力》《别拿班花不当干部》等书名轻松随意,简单好记,有利于书名的传播。

3.依附型模因

依附型模因指畅销书名借助或依附于已知的强势模因来传播,以增强书名生命力。依附型模因主要有“重复、类推”两种依附方式。重复表现为语言形式的直接套用。类推包括同音类推和同构类推,同音类推就是模仿词语发音而形成新的模因变体,例如《冤家衣解布一截》;同构类推主要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同构类推在畅销书名中运用广泛,因为书名要想在短时间内为人注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书名中以“复制、镶嵌、移植、嫁接”等方式引用强势模因,把它们捆绑在其它语言形式上,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通过激活读者对强势模因的记忆来吸引读者。例如流行句式“左手××,右手××”,就出现在《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左手孔子,右手老子》《左手如来,右手基督》等书名中,这类书名得到了读者的认可,销量可观。

4.修辞型模因

修辞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变异,这种变异导致的认知失谐往往会使人产生新鲜感、美感和幽默感,增强读者对语言的感知力,因此使用了修辞手段的书名更容易记忆。以常见的四字书名为例,《杉杉来吃》和《草样年华》分别运用了谐音和换字手法对成语进行模仿,读者通过类推和意合,会将书名与原语两相对照,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顺应情感因素的模因——情感型模因

从对畅销书名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很多畅销书名采用了情感驱动策略来吸引读者。青春文学的核心读者群是“80后”“90后”。现实生活中来自升学、就业、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加剧了他们的生存焦虑,而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与父辈的隔膜感,使他们的焦虑无处诉说,寂寞成了这个群体普遍的心态,于是在文学的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快慰和情感的宣泄。一些青春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畅销书,是因为作者通常与读者有着相同的成长背景,他们从与读者共有的情感模因库中抽取一定的“元素”,以自己独有的语言,组合拼接成能够传达读者心声的作品,极易获得读者的共鸣。书名的设计当然也别具匠心,总会有某一点拨动读者的心弦。例如情感模因之一的“怀旧情绪”是同时代人的共同心理诉求,引发怀旧情绪的书名在青春文学畅销书名中占有相当的数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时年少》这样的书名,极易触发读者的回忆和联想,引起心灵的共振。

(三)顺应文化因素的模因——文化亲近型模因

“书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既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特色、文化思潮,乃至大众心理,是集体意识的一种体现。”(吕建军,2009)理解和把握影响读者的认知心理的文化因素并尽力顺应这些因素,是书名策划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青春文学畅销书的作者都会以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知识体系和心理特点为参照,在书名策划中顺应他们的文化趣味。

1.古典文化型模因

畅销书名中的古典文化型模因主要表现为在书名中引用和仿拟古代诗词名句,古代小说人物名以及古代作品常用标题用词,如“传”“赋”“录”“谣”“记”“行”“引”等。例如“悲情天后”匪我思存的畅销小说《寂寞空庭春欲晚》《碧甃沉》《佳期如梦》《千山暮雪》等很受女性读者群的欢迎。古典文化模因的解读需要与读者的阅读知识体系相契合,而以学生为主体的青春文学读者都具备一些经典阅读的积淀,作者也会选择读者耳熟能详的模因形式,使这些古典书名的传达和理解没有障碍。

2.网络语言文化型模因

畅销书作者如果能在构思书名时顺应目标读者的认知特征和语言方式,制作出来的书名就比较容易激起读者的购买欲望。青春文学的读者是网民人数最多的学生群体,他们中间流行的语言方式,比如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群体的一员,在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采用某种语言方式的情况下,畅销书作者个体受到趋同心理的暗示,会作出同样的语言选择,在设计书名时倾向使用流行语、戏仿修辞和语码混用等网络语言模因。

浏览一下青春文学畅销书书名,就会发现流行语的影子随处可见。流行语来源广泛,有政治口号、俗语、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名和台词、流行歌曲名、畅销书名,一些行业的行话词语、短语、固定格式和语句。从模因论的角度看, 流行语凭借流行文化的渗透力进入人们的记忆,被迅速复制,广泛传播,甚至挤占传统表达方式的领地,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语言模因。

畅销书名《三年K班》《腹黑Boss你别逃》出现汉语与英语混用的语码混用现象。语码混用就是利用语言的可变性,为表达一种意思而创造出多种表达方式,供人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选择,前提是交际双方有共知的语言背景。语码混用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反映出开放的社会生活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具有体现文化差别、群体色彩、个性风格等修辞效果和价值。语码混用的书名,既标新立异,又显得时髦洋气。书名中运用语码混用的前提是策划者通常必须确定读者与自己共享语码,才能使意义的传达没有障碍。

3.时尚文化型模因

畅销书一般具有很强的群体针对性,就青春文学读者的年龄层次来说,这一群体对时尚文化有着敏锐的触觉,一种风尚的流行常常会引起跟风效应。例如“文艺范儿”这种文艺风格在最近十年的流行,见证了一个弱势模因向强势模因的演变。“文艺范儿”最初是指一种穿衣风格,后来迅速蔓延到文学、音乐、电影、装饰等各方面,成为时尚生活的标志。在青春文学领域,代表着不同时期文艺范儿腔调的安妮宝贝、村上春树,特别是郭敬明的青春小说先后走红,华美阴郁的作品风格强烈地感染着读者并左右着一时的文化风尚,其语言风格也不断被其他作者复制模仿,成为目前青春文学图书命名的常用方法。例如在畅销书名中,“年华”“时光”“光年”等词语模因出现频率很高,书名因而有了散发忧郁气息的文艺范儿,吸引少男少女读者翻开一读。

综上所述,认知、情感和文化等因素对畅销书名模因的生成和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畅销书名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种类型的书名模因往往兼具其他类型模因的特征。例如畅销书名《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七言句式,属于经济型模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修辞模因;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复制了唐诗《长恨歌》中的名句,又是古典文化型模因。

三、结语

本文以模因论视角探讨了畅销书名模因的生成与选择。畅销书的本质属性是传播性,模因学说提供了一个解释畅销书名这一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模因学说可以用来指导书名策划的实践工作,书名设计者可以借助模因的联想功能,努力使输出的模因符合读者的认知状态和意向性,或明或暗地对读者的心理空间进行建构解构和再建构,影响读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读者购书的欲望。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UP, 1999.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 2008,(1).

[5]杨文全,张红霞.略论仿拟辞格的流行及其原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1).

[6]吕建军.点睛之笔:书名在营销中的价值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09,(2).

[7][9]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 2008 ,(1).

[8]曹乃玲.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J].修辞学习, 2005,(5).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5

关键词: 理工院校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一、引言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种人人称道却没有人读的书。”每每提到经典名著无人不赞同它是各个时期各大家的思想精粹与智慧精华,是提升个人文化涵养的必由之路,然而又有多少大学生会真正静下心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名著,将阅读经典名著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不禁使人反思现代社会中各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否正与经典名著渐行渐远,是否正渐渐淡忘那些名家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与智慧的财富。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德国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歌德曾如是说道。事实上,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与文化内涵,更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前进与衰退不仅可以由文学名著如实反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典名著的盛衰与发展,至此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在校大W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其又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着力探寻以上两个问题。

二、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名著的阅读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全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书是良药――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曾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益友――我国爱国作家臧克家曾道:“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营养品――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面包――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言:“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源泉――高尔基言:“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还是顾问――瑞士德语作家凯勒曾道:“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由此可见,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经典名著,他们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高度浓缩人生道理、名人所思所想、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名著,对大学生形成自我人格意志、情感情操、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阅读经典名著通过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微小影响,宏观来看使一代代人以史为鉴,不断进步,从而对整个现代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且看古训,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曾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灯塔――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书是阶梯――高尔基曾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精华――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言:“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由此可见,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是过去社会的缩影,亦是现代社会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的预测,特别是书中的经典之名著更会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一个好的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将形成好的阅读风气,一个好的阅读风气将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见一斑。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鉴于阅读经典名著对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笔者对江苏省内理工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目的、阅读倾向、阅读结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渠道、阅读类型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深刻探究了经典名著阅读对现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剖析为研究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而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阅读情况的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共有十五道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共十四道,开放型问题一道。

首先,先对各个高等院校大学生的阅读目的进行剖析。意料之中的是,有28%的大学生阅读仅是为了学习之用,为了精通专业、通过考试阅读的必然是一些教辅用书、参考资料,事实上这类强迫阅读不仅内容局限,而且形式死板,在出于必要甚至无奈的情况下的阅读直接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多少违背了阅读的本意。可喜的是仍有27%的大学生阅读是出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目的,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这样的阅读是我们应当认可并鼓励的。亦有21%的大学生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正如波罗果夫所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一本好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将提升个人的内在涵养,增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修养;而“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的话完美地诠释了阅读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功效。我们能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黄金屋,而是无数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新世界,与书中主人公人生的新体验将会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自我提升的新境界。

其次,调查将视线聚焦到阅读本身,关注大学生阅读的结构、类型、时间、数量与质量。正如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浩瀚书海中,面临的选择千千万,读什么样的书成了阅读者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自然社科,以此更好地了解其所在的自然与社会世界,亦有2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学艺术,这表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被人文世界所吸引,而仅有18%的大学生更喜爱看休闲娱乐方面的书,为自己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几乎同样比例的大学生多为阅读生活励志,从身边小事中重获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调查所显示的有关经典阅读的数据不免令人生忧,近半数的大学生每周经典阅读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不到,仅有9%的大学生一周的经典阅读时间能达到6个小时以上。不仅时间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和质量也差强人意。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一年经典阅读量在5本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阅读量在每年15本以上的只有寥寥4%。并且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3%的坦言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不高,仅有14%的大学生表明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质量还可以。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小、阅读质量低,大学生如此阅读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再者,调查扩展到了阅读外部环境上,从阅读渠道和阅读环境两方面着手。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在图书馆中借阅图书,对于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节约了钱财,而且节约了资源。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中的大学生,随着网络与信息的不断发展,有29%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浏览或下载书籍阅读,这种随时随地的阅读很便捷,但是阅读的书籍类型不免打一个问号。与此同时,仍有18%的大学生更偏爱购买书籍阅读,购买的书籍不但可以自由地在书上做一些笔记,而且对于有藏书癖的大学生而言即使节衣缩食也定要买书。据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是在图书馆进行的阅读,那里良好的氛围及随时可以选阅自己感兴趣书籍的便利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当然,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教室或宿舍阅读,比例分别为18%和11%。对于图书馆这个主要的阅读阵地,该调查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满足,但也有17%的称并不能满足,还有待改善。

最后,该调查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问题和态度进一步探究。近40%的大学生在读书困惑的调查中表示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28%的大学生觉得读完了以后没有什么际用处,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在影响每天阅读的因素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推脱是因为学业繁忙而没有足够时间阅读,近乎同等比例的大学生声称找不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亦有18%的人表示不阅读是因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22%的人坦言是因为不喜欢才不阅读的。然而想做喜欢的事总会挤出时间和精力,而为不做不喜欢的事总能找出理由和借口,学习繁忙并不是借口,茫茫书海找不到适合阅读的书籍算得上是可笑的理由。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将一点点逐步改善你的性格修养,功利性地想要立竿见影地看到现实效果是不现实的。可喜的是,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还是端正的,半数大学生认为应当多读经典名著,多读经典名著将对大学生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坦言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应当挤出时间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四、应对措施及启示

英国著名演说家布鲁厄姆勋爵曾言:“教育能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但难于驱策;易于统治,但难于奴役。”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近6成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对个人素质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有3成人认为阅读经典名著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觉得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该调查结果反映出,仍有四成人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经典名著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生对待阅读经典名著的态度,对经典名著阅读对社会影响的看法,要想改变这令人担忧的现状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以下就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其一,随着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数量与质量的不断下滑,各大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强制或半强制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学历来被称为自由翱翔的天堂,然而面对如此令人忧虑的经典名著阅读状况学校理应及时应对,改变现状。首先,应锻炼出一支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师资力量,在这些教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必将受到感染,间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各类讲座,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等形式,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可以对各年级各专业热爱阅读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全校表彰,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形成全校将经典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的良好风气。

其二,鉴于70%的大学生都在图书馆进行阅读,而只有20%的人表示图书馆能够满足其需求,笔者认为应着重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和环境,使之更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一方面,图书馆应丰富馆藏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不但包含普通大学生借阅的哲学类、语言类、文学类、经济类、军事类、物理类、化学类等,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范围,适当增添一些较为偏冷的图书门类,如宗教类、心理类、考古类、冶金类、养殖类等,使大学生得以扩大兴趣范围,根据自己的兴趣择书而阅。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期间笔者发现虽然图书馆普遍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会小声交头接耳及电话铃声不断等现象,对此图书馆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设派图书馆协管员提醒说话同学保持安静,贴设标语提醒同学进入图书馆先将手机静音等。

其三,对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找不到合适的书,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读,甚至读完后没什么收获等,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找到原因及解决方案。第一,大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名著筛选标准,在对各类经典名著筛选后阅读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第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读书交流会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了解值得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目及切实有效的各类阅读方法。

五、结语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历久弥新,其中的思想精粹对大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笔者对江苏省内各大理工院校的大学生经典名著现状的调查数据却发人深省,这老生常谈的回归经典名著问题已足以引起大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经典名著阅读不仅是大学生的培养液,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24).

[2]张硕.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95).

[3]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54).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范文6

关键词:顺应论 书名 翻译

一、引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传播知识、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带来精神与艺术上的享受。好的书名能揭示书的内容和主题,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对于一本好的外文著作来说,好的书名译名能使其红遍全球,成功沟通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

书名的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重要性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尽管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书的译名仍旧是良莠不齐,甚至闹出不少笑话,如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译为WaterMargin;把《红楼梦》译成The Cowherd and theWeaving Girl,等等。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外著作的书名为具体研究语料,提出书名翻译中的顺应策略,试图在顺应性与书名翻译方面作一些试探性的研究。

二、顺应论

1 顺应论概观

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于2000年在其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新观点。他以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和看待语言学。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他把顺应性定义为“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际需要的行为过程”。

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原因必须归结于语言的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及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选择,这两个特征自然地导致语言具备另一特征――顺应性”。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描述和解释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顺应论与翻译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即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指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书名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向读者提供书的核心信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使读者掌握作者所表述的内容的目的。在书名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名不能实现这样的功能和目的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译者必须把书名的特性与翻译理论及顺应论有机地结合,从可选择的项目中有策略、灵活地进行选择,达到顺应交际的目的。

三、书名翻译中的顺应

1 顺应原作意境与内容

Eugene A.Nida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确切而且最自然的话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书名翻译也是这样,无论是忠实的翻译还是创造性的翻译,都要求能如实地反映原作意境与内容,力求保持原作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换而言之,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要顺应原作的意境与内容,使目的语读者能领略原作的意境。

以澳大利亚名作家Frank Dolby Davison的成名作Man-shy为例。它原先的译名为《怕见男人》。郭著章教授在《也谈书名和标题的翻译》一文中指出,这个译名是不恰当的。[引因为Man-shy通篇写的都是一头小牛及其伙伴们害怕人类,而隐匿于大山,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故事。由此可见书名中的man显然是它的另一种常见的意义mankind。如果把书名译为《怕见男人》则违背了原文的意境与内容,就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误解,认为原作讲的是动物和男人的故事。因此,翻译时应以顺应论为框架,将其译为《怕见人类》或《怕人》。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顺应了原文内容与意境的译名才是好译名。因为它不仅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原题意境,而且点明著作内容,收到开宗明义的效应。

2 顺应目的语语言体系

顺应论指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各个层次的结构要作出顺应。简而言之,无论是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还是语法、句法结构都应作出顺应。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归属象形文字,英语归属抽象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的句法结构侧重意合,英语的句法结构侧重形合。因此。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计算机研究发现汉语是世界上电脑输入速度最快的语言,同时它也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西方人很长的一段话译为汉语。通常会被汉语的一两个字所替代。例如在进行口译时。译者经常会碰到“拨冗光临”一词,通常被译为“take time from youbusy schedule”。当然相反的例子也会偶尔存在,但总的来说,大多数情况下英语较之汉语所占篇幅更大。笔者曾对10篇译文作过精确的计算,结果表明汉语所占篇幅与英语所占篇幅的比例为2:3,因此,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译者应该顺应这一现象。如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Gong with the Wind译为汉语仅仅一个“飘”字;再如“现代翻译之父”严复将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the wealth of Nations译为《原富》,将Evolution and Ethicsand other Essay译为《天演论》。人们常说,英语以精确闻名,而汉语则以简洁著称。正是因为英文的精确性,所以有时不免略显嗦;而汉语则注重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这些差异都反映在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中国现代诗人兼翻译家卞之琳先生曾经指出,翻译书名时“应顾及目的语的习惯”。卞先生所提及的“应顾及目的语的习惯”,笔者认为它与顺应目的语语言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补充一点,在书名翻译时,不仅要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而且要注意语法的变通,以使顺应的目的语语言体系达到最佳状态。中西语法规则有很大 的差异,如果只是字字死扣则收不到传神达意的效果。如Herman wouk的畅销作品The Caine Muting,曾经被译为《凯恩号的叛变》,这易给中国读者造成误解,认为是整个舰艇的叛变。而整个故事事实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美军舰艇上军官夺权的故事,因此译为《凯恩号上的叛变》更为确切。由此可见,语法上的变通顺应了目的语语言体系,得到了更为精准的译名。

3 顺应目的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书籍是传播文化的媒介,因此,书名作为一种极具功能性的语言,总是浸润在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因为属于不同文化圈。所以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原作书名的含义。但如果译者在翻译书名时改换文化象征法,顺应目的语文化,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老子《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规律、本原、理、太极、气等含义,也是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的核心范畴。如此内涵丰富的“道”字,西方学者只是用way来译。虽然简单,但该词起到了以管窥豹的作用。原本西方读者对于“道”这一极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没有很好地理解,而用“way”来译则不一样了。姚小平在其文章中提到“way”在《圣经》中有崇高神圣的含义。《圣经》中的“way”是通向彼岸世界的光明道路,而老子所谓的“道”是世俗的人间之道,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劝人为善。所以笔者认为将“道”译为“way”顺应了西方的文化,让西方读者对“道”有了很直观的理解。

由上面例子可见,因为目的语读者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外国作品又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顺应目的语文化。

4 顺应读者心理――审美与猎奇

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交际,译者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在顺应自己与读者的心理世界。Verschueren认为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个人、情感、信仰、愿望、动机和意图在内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同时VerschuerentE认为说话者作出的语言选择总是尝试性地或者成功地顺应他对听话者心理活动的评价。在书名翻译中,译者充当了说话者的角色,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读者作为听者的心理状态。如英国女作家艾末莉・勃朗特的Wutherin~:Height曾被译为《咆哮山庄》,笔者觉得这样的翻译不太符合读者的心理审美需求,“咆哮”一词让人无法联想到悲怆的爱情,相反《呼啸山庄》则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另外猎奇是人类的天性,它能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可以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因此,好的书名译名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Ghost for Tea译为《“鬼”诱茶客》渲染了怪诞和传奇色彩,使读者挡不住诱惑往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