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例6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1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 教育“五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既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又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其目的是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活动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合格的中国人。

基于此,我在所教班级选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验。这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实验项目。通过几年的实验,总结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做到“五性”。

一、教育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就是传统教育各方面的总和。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对什么都想学,小学老师必须把好这一关,让学生写好传统美德教育这一笔。根据人们接受事物先入为主这一特点,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应当只停留在某一方面,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孩子们进行“传美”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只是在遵守纪律或者立志勤学等单方面进行教育或实验,那么小学生“传美”的基础就显得太单一。对学生的“传美”教育是一项系列工程,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如果教育者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讲故事这种形式进行立志勤学的启蒙教育;用开展主题队会的形式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用辩论的形式进行谦虚礼貌的教育;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用校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教育形式要多样化,教育内容要全面,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教育的灵活性

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我们必须有计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但是一味循规蹈矩也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计划不盲目,又要灵活不死板,教育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计划十月是学校规定的爱国月,原计划用学校的电话教育设施开展一系列爱国爱民教育,我和班委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有行为,经研究决定,周三班会中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片段的内容改为“童心悄悄话”,后临时改为“实话实说”主题班会。

活动时由我担任“知心姐姐”这一角色,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骰子,写了“打麻将”三个字。我问:“你们是怎么学会打麻将的?”孩子们常常因为晚上打麻将太闹,睡不着,只好跟着大人们熬夜,有的父母还叫孩子打一圈换换手气。这样的例子,学生讲了许多。我们还讨论了打麻将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赌风带到了教室。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的危害,学生一致表示要远离“”。这以后通过明察暗访,班里的孩子再没有发生参赌的事,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好处。

三、教育的针对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加强针对性教育极其重要。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我采用笔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一是和学生交朋友,个别谈心。方法二是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动向。方法三是用填下面这个表的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略)

学生的信息很快反馈回来,针对班上的情况,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请老红军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爱国爱民故事大王赛”;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评选敬老明星等,都收到了预期效果。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美”教育,在“传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育的趣味性

在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时,最忌简单说教。同样是教育,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教育,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天的课外准备,开展了“自立、自强、自信”主题队会。队会的内容是利用中队活动课时间开展小队炒菜比赛,要求是每小队做一个菜,必须当场理菜、洗菜、切菜、炒菜,而且要给自己的菜取一个得体的名字,至于炒菜用的所有工具都自己想办法。这次活动,我们是对外开放的,许多中队的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都到场观摩,活动比我预想的要成功得多,孩子们无论是从自己的装扮还是炒的菜、取的名字都令人叫绝。活动后通过讨论,学生收获不小,明白了必须独立、自强的道理,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就采取让学生自己说的办法。每周三朝会课规定该课是班上“新闻联播”时间,要求他们自己收集素材,谈谈祖国近期的新闻大事,学生情绪很高,最喜欢“新闻联播”课,学生主动看报刊、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短短的十分钟,学生可以讲出几十条新闻。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种形式学生十分喜爱,学生成了教育的主体,从“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受到的教育更深刻。

五、教育的连续性

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所担负的责任非一朝一夕,如果我们寄希望于一次讲演、一个活动、一场对话则是不行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连续性是关键。在对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进行训练时,我十分注重连续性。如教育他们敬老爱老时,我就用表格的形式跟踪调查。

学生第二次去敬老院后,我班形成了一个决议:每月第一周星期二为班级敬老日。由此可见,教育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明素养 中华美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5-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今天,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提升文明素养、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道德资源,通过对不同时代人们广泛接受和奉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显示了强烈的对国家、对民族矢志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种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使得中华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2.谦和有礼的人际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为人自谦、以礼待人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所谓“不学礼,无以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仲,更是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把“礼”提升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3.仁爱孝悌、尊老爱幼的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中一直崇尚仁爱,强调以和为贵。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与人为善,中华民族相互交融、和睦共济,极大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准则

“诚”即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信”是守信用、讲信义,“诚”和“信”是统一的。中国古人一直视“诚信”为道德的根本,孔子就提出“民无信不立”,只有以诚为本,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则进一步指出以信选贤治国,唐代的名相魏征也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5.修身养性、慎独自律的追求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必须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论语·里仁》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在道德品质形成中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仍然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缺失

中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文明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文明素养,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无心向学、上课违纪、考试作弊;没有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破坏公物、浪费资源;缺乏文明礼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同学之间斤斤计较,缺乏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校园环境,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也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学生是高考中录取分数最低的一批学生,文化底蕴不足,对我国传统美德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先前的道德教化不足,进入高职院校后,部分学校过多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面对这种现状,更应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中华美德的玉露琼浆来滋润高职学生干涸的心田,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为提高其文明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1.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高职学生要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就必须培养对祖国深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人生目标才明确,人生价值才能实现。但由于受现代社会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志向,对国运兴衰、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只关注个人的利益。要改变这一现状,社会和学校应当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知晓我国历史上感人肺腑的爱国志士的事迹,让爱国之情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对高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培养结合起来

文明礼仪一直是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砝码,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标尺。大学生作为社会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体现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并影响社会。但当前某些高职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陋习,与文明礼仪背道而驰,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我们曾在我校做过调查,了解在学生眼中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古代思想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如何,65%的学生认为仍占重要地位,并保留其巨大的影响力,25%的学生认为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10%的学生认为几乎没什么作用了,而对于中华传统中讲文明讲礼貌的典故,60%的学生表示渴望了解、感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良好的影响,但在长期应试升学中由于缺乏传统美德包括文明礼仪的教育,不懂得哪些是符合文明规范的言行,哪些是不符合文明规范的言行,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下降。通过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明礼懂爱,知荣识耻,能够潜移默化为个人价值判断的准则,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文明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把社会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最微小的行为细节与内在的良好道德修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3.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培养结合起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诚实守信更成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品质,不仅影响到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但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心态浮躁、责任意识淡薄等原因,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通过弘扬中华历史上诚信的美事和美德,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学会见利思义,明白只有重诺言守信用之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增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才能逐步学会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给予高职学生深厚的的传统文化底蕴来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1)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广播站、校园网、报刊、宣传栏为媒介,向学生渗透中华美德的内涵、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有针对性地开设文明修养的必修和选修课,如文明礼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入脑入心;(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讲座、文艺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文明寝室”、“礼仪之星”评比、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美德,在实践中增加社会公德意识,真正升华个人的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5~98

[2]庄严.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13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重大价值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在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孝道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就是孝悌。儒家的孝悌就是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道并不仅仅是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还要对父母怀着诚心诚意的敬爱的感情,虽然现在的时代较之前有所不同,但提倡孝道,重视对父母物质的赡养及情感的慰藉,这一点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

2.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国忧”的陆游等这些人都在用实践践行着爱国的传统美德。他们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显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荀子也指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重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华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造就了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伟大品格。在历史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总是以大局为重,舍弃私利,才得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4.诚信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诚实守信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甚至把诚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认识,他说:“诚者天知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也指出:“养心莫善于诚。”而今天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还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高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项重要要求。

5.礼义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在阐述其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时,把“仁、义、礼、智”视为“四德”,认为礼的“端”即根源是“辞让之心”,就是对上级的尊重,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追求的是一种“谦”的态度,一种“和”的文化,同时讲“礼”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质。

6.勤俭

勤劳的品性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发愤忘食”“头悬梁,锥刺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无一不是对中国人民勤劳品德的反映。中华民族崇尚勤劳,也提倡节俭,孔子指出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虽然如今的社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勤俭仍然需要提倡,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需要倡导。

7.勇敢

中国传统文化别强调勇敢这一美德。孔子把勇敢作为三大德之一,孟子把勇敢分为血气之勇、意气之勇和恪守道德信念的“大勇”三种。而这所谓的“大勇”就是属于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推崇的智勇和义勇,勇敢不同于怯懦,也不同于鲁莽,它是为了高尚的目的而坚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勇敢就是临危不惧,勇敢就是大义凛然。

8.律己

律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另一美德。孔子曾说:“多责己而少责人,则远怨恨。”凡事要多求诸己,要从思想品德上及行为举止方面从严要求自己,要经常自省、自察。传统伦理特别强调对人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这一美德造就了中国人民包容,忍让的性格。中华民族民风笃实宽厚,这也是一种“和”的文化,“和”的美德。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个体的价值

①可以引导政治方向。爱国的美德,为公的美德等这些美德可以启发和引导人们走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

②可以塑造个体人格。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为人处事的美德对个体人格塑造,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③可以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这些传统美德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起到推动的作用。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的价值

①有经济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传统美德的劳动者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道德可以影响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经济。

②有政治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等美德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价值。

③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随着历史的积淀、岁月的检验散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于丹现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自信相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在现代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④有生态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状态,强调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强调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古于自然中,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道德教育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大公无私、勤劳简朴、诚实守信等都有内在的联系,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可以找到根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实践的结晶。现在仍然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组成、价值实现、任务完成以及未来发展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3.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上、下[M].中华书局,2004.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4

今天早上,我站在12路车上,人不算少,座位都做满了人。在车管所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连表示一下都没有。那位爷爷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我注视着他们,并不是可怜他们,而是为我们威海叹息。满车的人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座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这爷孙俩却不加理睬。

在小学时,做车最挤了,三班车挤不上都是正常的。有时,我挤上了第一班车。人很多,声音嘈杂。这时,车遇到了一个红绿灯,立即刹车,车身也随之猛晃。每当这时,那些大人就会说:“有病呀?挤什么挤?就你们小孩能挤!”我们听了,当然生气,可是拿这些大人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是大人。在这个时候,大人不应该去责怪我们,根本不是我们的错,再骂也没有用。这种情况,大人应该找个地方让我们把着,省得车一刹“呼啦”倒一大片,再踩着你的脚了,破口大骂。我们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咽。这样,我们心理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想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靠我们大家维持、发扬,如果每个人都对它置之不理,那么还有什么美德呢?还有什么传统呢?省下的只是中华民族,却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它的条例,那么怎么对子孙后代教养呢?这还只是乘车,如果走到社会里去,会发现更多的违规行为,会发现更多的不良行为。

醒醒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等着我们继承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5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文6

【关键词】求真 崇善 尚美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价值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研究课题“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转化途径研究”(YAJS15024)、陕西普通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高校统战工作助推‘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研究”(SNGJTZ14-006)、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德育效益研究”(15JK1322)、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4-201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视域下的交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交教研1402-26)、2015年度西安工程大学哲社项目“三秦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研究”(2015ZXSK03)和2015基层党建工作课题“高校党外人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度学理研究”(2015DJKT11)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达到主客体高度统一的三种境界,也是《基础课》教学要坚持和追求的三个维度。

求真的维度

在课堂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选取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儒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天地之间人为贵――主体道德修养地位;仁者人也――主体道德修养核心;人皆可为尧舜――主体道德修养目标;任(责任)、清(清正)、和(和谐)――主体处世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主体道德修养方法;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世界。道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万物与我为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生辩证理解――主体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从真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就是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道德传统的背景、内涵、作用等,理解和掌握传统道德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做到真知、真信、真行。

真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信赖感和心理充实感,即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知需要――获得知识。《基础课》教材主要概括了六个方面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⑴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⑵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⑶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克矜;⑷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⑸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⑹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1]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四个层次分析,首先,第一条反映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系,并强调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态度;其次,第二条到第四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秉持的准则;再次,第五条反映了道德理想对人自身的作用,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最后,第六条反映了实践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还是对他人,以及人自身,都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通过人的言行反映其道德修养水平。

真信,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知识的理性认识,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逻辑起点。真信是以真知为基础的,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涵等理解越透彻,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国家、民族、社会、人际关系、人自身等多层面的生命活动之中展开,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达到真信。

真行,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实践这些道德传统,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也是《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学体系向生活实践转变的必然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真行,就不是真知和真信。一个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言行不符的人,即使自称有“学问”,却称不上道德修养水平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并非仅是外铄性的行为规范,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因此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使真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条现实之途。

崇善的维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如果剔除其封建历史内容,并对其基本精神加以翻新改造,对于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善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授课,要达到两个目标:

其一,充分发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学生在对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自豪、骄傲之余,还会产生与传统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一方面,它将充实学生的头脑,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它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2],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求善,还要维护和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教育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作为受教育者,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结构、秩序及现实性,作为整体的学生也有其利益、追求和需要,而善的维度不仅要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要求,更要通过“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濡化师生关系,构建平等、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用善的维度来衡量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明白这种关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之所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尚美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下的美是在真和善基础上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主体的一种超越了功利需要的满足和自由,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4]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实践中,尚美是一种状态,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统一与和谐。尚美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和《基础课》教学实践之美两个方面。

1.“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道德传统本身的魅力所在。从美学角度看,美的事物既要满足人的鉴赏价值,还要满足人的实用价值,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可鉴赏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理想人格,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实生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学生在感受先贤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得到洗礼;实用的道德传统,主要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经验、道德习惯和道德习俗,如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要让学生真正践履。“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鉴赏和实用之美,真正彰显了道德传统的魅力,展现了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美展现给学生。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之美。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呈现。

首先,“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之美。教学的源动力在学生的“学”,学生有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机,进而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兴趣,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理解的不断加深,就会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稳定的情感,当学生达到真知、真信的阶段,学生就已经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外化出来。因此,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形成一种交互式的交往关系。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教材体系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了解,而要深入探索“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涵和要求,尤其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样,学生有求知,教师有解答,教师有讲授,学生有反馈……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教学过程之美。

其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方法之美。

其一,对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内容进行比较。两者都重视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天地之间人为贵”、“三才者,天地人”等论述,将人置于与天地相同的地位;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通过“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对尘世的态度。儒家强调“入世”,要求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俗世的活动中,学而优则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道家强调“避世”,所追求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因而两学派对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就不同。

其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推陈出新。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点,要结合学生实际,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解读,并赋予其时代特征。“仁”,要求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同学关系融洽,人际关系和谐;“义”,要求学生面对坏人坏事要见义勇为,并摆正“义”和“利”的关系,重义轻利;“礼”,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说话办事礼让为先;“智”,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为追求真理而奉献一生;“信”,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建立个人良好信用。这种方法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97-100页。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4]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46页。

作者单位:王艳景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