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例6篇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模式;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当今“90后”学生群体,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或者说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笔者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的特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小组工作,对授课方式和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小组工作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品质。

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处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体。其基本特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群体的组织动员和群体活动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改善其生活质量。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作为核心课程的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最直接的服务方法之一。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课程品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小组工作专业也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运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不能把修满专业学分当作完成专业课程,而是要在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能够契合“90后”学生有主见、富于个性及创造力的特点,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力,尊重其学习意愿和表达意愿,最终提高小组工作课程授课品质。

第二,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有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教师身份的转换,真正由“教”变“导”。“90后”学生因是独生子女一代,对他人缺乏理解,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90后”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小组工作这种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根据小组工作专业课程的内容,把专业知识点分成若干个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及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引导,师生间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

第三,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社工实际工作过程中,甚至在机构实习时就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这些往往是课本、案例及教学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却需要社工独立面对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法,恰恰具有这个优势。在小组工作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任务,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小组工作课程,既是小组工作课程本身实践性的需要,也是社工实际工作、培养独立处理案件能力的需要。

第四,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有助于真正传达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助人自助。任务驱动法在整个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渗透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精神实质。学生主导完成课程任务,最终独自走上相应的社工岗位。这与社会工作传扬的“助人自助”基本价值理念是一样的。社会工作也是通过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三大工作模式,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和人群,而且通过这种帮助,可以产生一种自强的效果,即他(她)增强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即能体验和领悟“助人自助”这一专业价值理念。

第五,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的成功实践,有助于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推广任务驱动法,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任务驱动法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适合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如果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是成功的,可以推广到社工专业其他课程,如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

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工作课程的

可操作性——以小组工作模式教学为例

(一)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小组工作课程的要素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听或者不听,教师都在台上讲解。任务驱动方法则是:我做或者不做,任务都在那里,必须完成。在小组工作授课中,结合任务驱动法实施授课计划,应具备以下要素: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2

关键词: 魔灯(Moodle)平台 教师培训 角色划分 结构功能

21世纪,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其中,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整个e-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教师的技术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有关研究指出[1]:教师培训方面的不足是实现信息技术整合到学校课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教师通常缺乏把技术整合到标准化课程中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策略。针对信息化时代教师培训发展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依托网络环境,寻求和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一、魔灯(Moodle)平台简介

计算机技术和学习理论的逐渐演变推动了学习管理系统的蓬勃发展。学习管理系统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课件设计、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设与开发等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共享开源学习管理系统[2],经过研究、比较、分析和使用,比较适用于中国广大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也适用于教育培训和校本研修。它在世界各地普及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6月,已有185个国家,27502个网站使用,并支持75种语言。

1.Moodle的交互性。

迈克・穆尔(M.Moore,1983)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中谈到[3],如果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可以缩短远程学习中师生之间的“交互距离”。当然这种距离不是指物理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也就是说在远程学习中,如果师生之间交互频繁,学生的请求和询问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学生就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得到提高。他认为交互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者―内容交互,学习者―教师交互,学习者―学习者交互。

由于魔灯平台自身的低技术门槛[4],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掌握使用该平台。平台可以建构一个人际互动环境,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化指导,或学习者向教师进行咨询,也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讨论交流,同时还支持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这种人际交流互动是一种思维的流动,平台将思想互联,互动中各种想法聚集,产生碰撞,较易产生创新的观点。同时,人际间的充分互动促成情感交流,它对于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加快归属感的形成都很重要,能鼓励学习者维持学习动机,关心每一个学生,可以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一个团体。

2.Moodle的功能性。

可以从Moodle的三大主要用户来论述Moodle所具备的功能[5],这三大类主要用户分别是平台管理员、教师、学生。

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中,同其它任何一个系统一样,管理员负责整个Moodle平台的管理工作,因此拥有最高的编辑、管理权限。管理员可以添加将要开设的课程,添加用户,分配与取消用户权限,备份与恢复站点资源,查看登录Moodle平台的各类用户所参与的活动,进行Moodle站点各类参数的修改,负责Moodle站点的升级等。

教师是Moodle站点中很重要的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Moodle站点为开设课程的教师提供了很多的功能。Moodle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申请、开设课程、组织教学活动、上传学习资源、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开展讨论、在线答疑、拥有自己的博客、WIKI、组织课程考试(Moodle为用户提供了很多种考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Moodle模块的不同搭配,修改所开设课程的各项参数,以适合课程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说,Moodle的使用很简单。学生选课后,可以参与教师组织的课程活动,查看、学习、下载课程资源,浏览最近的活动通知、新闻,参与课程讨论,向教师提问,参加学科考试等。参与Moodle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在站点上修改个人信息。学生登录后,可以看到开设课程的是哪位教师,都有哪些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等信息,学生可以上传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学习资源到学习平台。

二、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角色划分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教师培训系统突破了“培训者―受训教师”的传统培训模式,采取了一套“网络课程创设者―互助教师―受训教师”的在线教师培训模式。所以互助教师环节成为培训系统的关键所在,肩负着拓展网络规模,将掌握的培训知识惠及受训教师的重任,充分挖掘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设方案是,将平台使用者的角色划分为平台管理员、网络课程创设者、互助教师、受训教师4种角色。

1.平台管理员。

IT专业人员,在线教师培训平台的创设者,负责整个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对平台定期更新和升级。

2.网络课程创设者。

主要由中小学课程教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教育技术学专家组成,具备设计、开发、和管理网络课程的能力,是网络课程的搭建者和维护者。

网络课程创设者,其主要的权限是创建、修改和管理网络课程,其所创建的网络课程用于培训互助教师,使其具备为受训教师辅导备课、辅导授课、辅导改进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针对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互助教师。

各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IT应用技能和网络知识,在培训中已经完全掌握了平台的各种功能应用,可以独立完成平台网络课程的学习和学习任务。接受网络课程学习后,可以根据平台指导,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互助教师工作室,在工作室中添加、修改和管理对受训教师的教学辅导,评价受训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

互助教师在整个培训实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以网络课程为载体,通过学习,互助教师掌握为其受训教师提供教学指导的基本能力,包括辅导备课、授课及通过听课与评课辅导教学的改进,以及在指导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动机激发能力等。

4.受训教师。

中小学普通在校教师,具备一定的IT应用能力和网络知识,可以独立浏览和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受训教师根据自己教授课程的年级、学科和自身的兴趣,选择进入由互助教师开设的相应的互助工作室,在互助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受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来积累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受训教师是系统的第三个用户角色,同时也是平台的最庞大的用户群,其基本的权限包括两部分,一是进入互助工作室浏览互助信息,参与主题讨论,上传教案资源和求助信息;二是在平台上创建自己的博客和点评他人的博客。

三、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功能结构

根据以上的教师培训平台角色划分和教师培训需求,可大致建立平台的基本功能结构(如图1)。

1.网络课程创设者新建课程。

(1)网络课程创建者在平台上新建网络课程,包括添加课程资源和添加课程活动。

(2)添加课程资源中的上传、新建和修改资源主要是辅导骨干教师的相关教学案例。

(3)课程活动中的添加主题讨论是按照年级、学科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讨论组。

(4)课程活动中的添加上传作品,是依照网络课程的要求,在骨干教师结束网络课程的学习后,将自己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案例上传。

(5)添加互助工作室是将权限交予互助教师,使其可以建立自己的互助工作室,并对可添加到互助工作室中的活动、资源进行配置。

(6)添加WIKI功能主要是为骨干教师开设共笔平台,由互助教师来合写相关记录或文档。

(7)添加投票功能目的是在线收集骨干教师的在线学习反馈。

2.网络课程创设者修改、管理课程。

网络课程创建者进入课程后,对课程进行修改和管理,修改和管理课程的资源和活动。

3.互助教师参与培训课程。

(1)互助教师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浏览课程内容和平台上的课程资源。

(2)互助教师在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上传自己的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案例,由平台的专家组来给与评价与改进,同时可以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

(3)WIKI共笔模块中,受训教师可以浏览WIKI内容、添加内容和点评内容。

(4)互助工作室是互助教师的主要工作区,互助教师在互助工作室中为普通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互助教师需要创建其互助工作室,包括在互助工作室添加互助资源、修改互助资源和添加互助活动。

(5)添加互助资源是由互助教师在工作室添加培训内容。

(6)修改互助资源涉及添加主题讨论、添加文件共享、添加在线会议、添加离线通知。

(7)添加助教活动是组织受训教师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上传学习后的学习心得,还有由受训教师设计的教学文案。

4.互助教师管理互助工作室。

(1)互助教师需要在互助工作室中添加预加受训教师成为工作室的成员,为工作室的成员提供辅导和帮助。

(2)互助教师还需要对添加的成员进行分组,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组织教研活动。

(3)互助教师为互助工作室配置助教工具。

5.受训教师进入互助工作室。

受训教师进入互助工作室,登陆互助教师的工作室接受指导与培训,可以浏览互助教师上传的助教资源、参与主题讨论、上传自己的教案资源和求助信息。在主题讨论中,互助教师扮演着指挥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受训教师上传的教案资源,互助教师会给予分析与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应受训教师的求助信息,提供帮助。

四、Moodle教师培训平台的发展前景

良好的学习管理系统,是由合适的支持平台与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构成。由于Moodle平台适合于多种教学学习环境,并具有完备的功能性、交互性和易操作性,因此在教师在线培训系统中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件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詹青龙,顾小清.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3]张秀梅,丁新.迈克・穆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4]骆莎,黎加厚.以魔灯(Moodle)为媒连接课内外学习――基于魔灯的学习管理系统交互设计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7.2.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3

一、内涵与模式

教师工作坊这里指一种混合式的教师研修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骨干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本质上是由学科专家、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名称上借鉴了传统手工作坊的意蕴,强调教师缄默性的教育智慧的凝练与分享。操作上它将短期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在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教师工作坊的主体是研修的教师群体,由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组成。对于工作坊的培训者,教育部有关文件中统称为“主持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三人行”核心团队。湖南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主持人”细分为“学科专家”“坊主”和“坊主助手”三种角色。每个教师工作坊“学科专家”“坊主”各一人,“坊主助手”根据研修活动开展的需要可设多人。研修学员几十、上百甚至数千人不等,统称为“坊员”。工作坊成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事先会被分配到预设的研修社区,赋予相应的角色,并自动拥有该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个人空间”。

教师工作坊一般基于单一的学科或领域开展研修,有些综合性的工作坊也是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坊研修模式突破了单一远程培训、集中面授或自主研修的局限性,将几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力争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以分段进行),地方性的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数天不等。集中面授时要求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提升“主持人”工作坊的主持能力。面授过程中,举办方要注意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并确定坊主,组建主持团队。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在线生成、推送分享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坊以后,主要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应配合工作坊主持人,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工作坊主持人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研修项目实施机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研修成果。建立研修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分享研修成果,生成遴选高质量成果。

二、目标与任务

教师工作坊实行坊主负责制,坊主可由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坊主在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具体实现三大研修任务:

1. 培训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教师工作坊

通过集中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种子”教师,担任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建省级教师工作坊。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培养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成为工作坊主持人,并不断提升其培训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打造与引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主题并引领研修的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示范能力、工作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现场诊断与指导能力、资源汇聚与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县级教师工作坊。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利用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等。

2. 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生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坊主持人在本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从优秀迈向卓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主持人持续发挥影响力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各地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服务于乡村教师一线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资源。将教师工作坊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遴选汇聚、智能推送和交流分享。

3. 整合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有机整合全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优质空间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空间”等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程与要求

教师工作坊研修应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对“种子”教师的遴选、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保障湖南省“名师工作坊”和其他“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效,便于相同学科(领域)实时交流分享,有助于研修成果的提炼汇聚,对研修平台、开坊流程以及工作坊主持人提出了相应要求。

1. 统一研修平台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统一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http://

)进行。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具备成员管理、计划、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活动组织、成果汇聚、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2. 规范开坊流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规范了各类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开坊的基本流程:报到确认分班开坊申请提交坊管理成员设置班级管理成员通过开坊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平台上均有公告说明。

3. 明确坊主责任

择优遴选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名优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业绩优异,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②具有丰富培训经验,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③能够为人师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愿望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强;④省级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或“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其他省级名师候选人或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高校专家优先。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坊的研修效果。工作坊主持人肩负着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监督评价、成果提升等四大方面的职责。①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引导学员登录,通知公告,管理学员行为,学情统计反馈等;②专业指导方面,负责制订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活动,提供研修资源,诊断关键问题等;③监督评价方面,点评学员作业,推荐优质资源,推荐优秀日志,监督研修进程等;④成果提升方面,主要是策划特色活动,总结研修经验,汇聚优秀成果,生成培训课程资源等。

在明确教师工作坊坊主(主持人)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分别对学科指导专家、坊主助手的工作条件与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工作坊坊员的研修活动提出合适的、可操作的考评标准。

四、课程与资源

丰富、优质而实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教师长久留在研修平台的关键因素,因此,预设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显得同等重要。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课程设计与资源提供分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师工作坊每次研修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准备,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研修主题涉及六大领域,即师德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坊研修指导等。

研修课程由教师培训机构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根据研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学员实际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应标明必修与选修,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由于工作坊研修倡导混合式研修,不同的研修阶段(或环节),培训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坊主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具体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承担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教师工作坊推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每个成员既是原创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者。主持人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

五、组织与保障

教师工作坊研修虽然已经推行两年,但还是新生事物,要确保常态化、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考评,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管理

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各司其职。“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省级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省教育厅要将工作坊研修纳入全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坊研修活动,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高校学科专家提供研修专题的理论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坊主助手协助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2. 加强考评监督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省教育厅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会同培训机构做好省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和研修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要坚持实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标准,利用大数据做好监测工作,综合评价各工作坊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将相关结果定期反馈项目办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社区显要位置公布优秀名单,优秀成果,并向学员“个人空间”推送。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省教育厅规划指导下,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协同各教师培训院校(机构)组织实施工作坊研修环节;指导县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开展。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安排专人在线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议,以研修简报、周报、月报等形式上报省教育厅。

3. 完善激励机制

(1)减轻工作坊主持人的日常工作量。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或省级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主持人,经县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建议在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另外计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或者按照此标准减轻日常工作量。

(2)为工作坊研修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坊研修经费应按照教师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目前,湖南省是按照3元/人学时的标准用于平台运行费、资源费、辅导费、管理费等。其中辅导费应不低于1元/人学时,用作坊主、专家和坊主助手的劳务费。建议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评估,评为优秀等级的省级名师工作坊、教育部示范性工作坊,由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评为优秀等级的县市级教师工作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酌情奖补。

(3)工作坊研修要为研修教师认定学时(学分)。教师参加工作坊研修,经考核合格,应根据研修方案为研修教师认定研修学时学分。此外,培训机构根据学员提供资源的数量、“种子”教师和学员对资源的认可度,在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规定的学时基础上,可酌情奖励一定学时(学分)。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4

关键词 互动工具;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41-0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互动工具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整合之路,使课堂教学更具交互性、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为学生构建起信息化并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1 互动工具的涵义和特点

互动工具是用一些多媒体软件或编程工具开发的开放性软件,可嵌入网页运行,是由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它与传统的课件不一样,不仅是教的工具,而且是学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对互动工具进行操作,改变软件的各种参数,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软件会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反应。互动工具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具有在线、交互、多媒体的特点,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具开放性、思考性、挑战性。

2 互动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与代数领域,借助互动工具丰富学生的表象和感性经验,使抽象知识化难为易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有些数学概念、定理等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典型的实例,使之能借助具体形象来获取表象,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论知识。互动工具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典型实例,使学生能尽快获取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表象,从而使抽象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互动工具“小熊穿衣”(图1)来设计教学。首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维尼小熊要去参加迪士尼乐园里的时装表演,特意准备了两件上衣和两件裤子,你们知道小熊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吗?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互相说一说。接着,出示互动工具,利用工具进行探究。教师先进行演示,简单介绍下各个按钮的作用及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上衣、裤子一一搭配拖到小熊身上,当所有的搭配结束后,插件会自动关上。完成后,让学生用符号表示上衣和裤子,画出搭配图,引导学生搭配时要按一定顺序,不重复、不遗漏,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然后,变换上衣和裤子的数目,让学生进行多次操作,并做好统计记录。

操作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结果,从中发现规律:搭配总数=上衣件数×裤子条数。最后,验证规律。更改上衣和裤子的数目,利用发现的规律猜想一下结果,按“Make A Guess”按钮输入自己的猜想,并通过搭配操作进行验证。只要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个例子,其他的如路线问题、握手问题等就能迎刃而解了。

该互动工具具体、生动、形象、科学地虚拟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形真意切的典型例证,顺应了学生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路线,帮助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表象材料,使其认识迅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引导学生借助互动工具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经历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形成直观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借助互动工具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引导学生借助互动工具获得更多形象直观体验,经历统计过程 互动工具能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身临其情的体验。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互动工具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形象直观的体验,经历简单的书记统计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互动工具“小统计”(图2)进行练习,该互动工具为学生提供了统计课程表中一周上课情况、苏州市一周天气情况、玩具架上各种玩具的个数、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小女孩家养的小动物的只数以及一定时间内路上的车流量等各种统计情况。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得开心,再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巩固所学的统计方法。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借助互动工具进行应用拓展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综合与实践”这一教学领域中,教师可以借助互动工具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进行一些应用拓展练习,解决一些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动手用七巧板拼图形外,还可以借助互动工具“七巧板”(图3)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可操作的环境中体会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可出示一个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学生观察一下是有几块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出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其次,教师出示互动工具,并简单介绍下这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借助互动工具,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数一数的活动来认识七巧板,对七巧板进行分类,了解七巧板的组成和各图形的特点,从而对七巧板形成初步的感知和表象。

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用七巧板中两块图形、三块图形拼,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感悟拼图形的方法和原理,接着放手让学生用四、五、六块图形拼,可随意选择块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

最后,让学生利用七块图形来拼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图形。由于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拼图创作会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欣赏一下互动工具里提供的拼图,试着动手去拼一拼,最后再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创作出想到的、喜欢的图形。

借助互动工具,有效拓展学习的时空 互动工具是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互动工具进行学习,所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继续开展探索和研究,把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的空间。学生作业,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互动工具让学生回家后进行探索练习,第二天可引导学生介绍操作方法,交流练习经验。这样的作业学生既感兴趣,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5

一、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城乡贫富等差距的日趋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市教育局为更好地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管理·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努力提升全市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为积极响应石家庄市教育局的号召,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安香乡二十余所小学结对子”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学院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文化优势,向行唐县安香乡农村小学传送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安香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安香乡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安香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缩小安香乡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三、活动主要内容(参考教育局下发的通知)

(一)学校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制订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3.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以及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防范等方面工作的交流与学习。

4.城市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帮助农村学校规划校园布局,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并指导组织实施。

(二)教育教学工作

1.帮助农村学校规范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和教研制度。指导和帮助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帮助和指导农村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效率和水平。帮助和指导农村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建设学校网站。帮助农村学校用好各级基础教育网、职业教育网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结对学校教研活动的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指导农村学校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图书室及其他功能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

4.共同开展课外活动。学校举办各类艺术节、科技节、技能节、体育节和读书节等大型活动及相关节庆活动时,适当组织结对学校的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共同开展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手拉手等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三)教师业务素质

1.帮助农村学校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工作措施,重点要进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培训。市教育局对口支教工作要纳入“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统筹安排。

2.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

3.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展同类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实训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报告等交流活动。经常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四、结对方式

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与行唐县安香乡全部小学结成对子,每年举办活动至少四次,活动形式不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即其中第一项活动)。

五、活动安排

助理工程师工作小结范文6

学生毕业实习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为将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习质量,特制订本计划。

一、实习内容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情况;

(2)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3)学会使用基本应用软件及开发环境;

(4)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锻炼独立进行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及编程等项目的相关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6)根据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等有关单位的要求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7)熟悉实习单位的环境,了解实习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和机制;

(8)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实习单位某一具体岗位,了解和参与该岗位的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和管理;

(9)对毕业实习进行总结,完成毕业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总结文稿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核,实习总结报告定稿完成后按学院要求格式打印,将纸质及电子文稿于4月22日前交指导教师);

二、实习的形式与时间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性质、专业特点、实习要求,采用集中定点为主、分散自主、与教育专业学生一起到实习学校参加教育实习或其它相应方式为辅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按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实习活动。

实习的时间:20XX年3月1日—20XX年4月28日(第1周—第7周)共7周。

三、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为搞好学生实习工作,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了以张小东为组长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实习领导小组在学院学生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本系学生的非师范专业的实习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落实学生实习单位,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毕业实习和实习报告的撰写以及日常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根据我系制订的毕业实习大纲和计划,成立专门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职责

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系毕业实习实施工作计划;在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选派指导教师;督促检查毕业实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巡视指导全系的实习活动,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考核本系实习生毕业实习成绩。

2、实习小组组长其职责如下:

实习生实习期间可按照实习单位组成实习小组,实习小组可设组长1名,由指导教师指定。实习小组组长职责是:组织执行本组毕业实习计划;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各项工作(负责毕业实习总结、工程总体设计、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经常同双方实习指导教师联系,争取切实有效的指导;协助本组实习生进行实习总结,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3、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指导教师职责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对实习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生产技术经验和较高专业造诣、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实习能力的教师担任。

(1)本系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实习指导教师在外实习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要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任务,实习期间要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参加评议学员的工作。关心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督促学员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做好实习的总结工作,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实习期间要和实习单位经常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2)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

向实习学员介绍实习单位的生产、产品、项目、技术方向等情况;帮助、指导、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传授技术工作的经验,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协助实习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业务指导;审核批准实习生的设计方案、工作计划;主持评议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写出评语。

四、毕业实习过程的管理

1、做好学生实习动员工作;

2、认真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评阅实习报告,写出实习评语,评定实习等级;

3、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向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4、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材料。20XX年4月22日前收集学生实习鉴定意见(须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

5、进行实习后期复查工作。

6、进行实习总结工作。

五、实习学生要求

1、实习学生应根据专业实习岗位,制订个人实习计划,明确目的和任务;

2、实习学生要严格按实习计划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尊重指导教师,服从安排,虚心请教,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实习单位职工,热爱技术工作。

4、实习期间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主动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5、实习期间,要维护学院荣誉,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6、要“五勤”。嘴勤:要求多请教,腿勤:多跑腿出力;手勤:要多干活;脑勤:要多思考和研究;要谦虚,放下架子,继续做“学生”,要善于学习实习单位好的思想,好的作风。

7、要“保密”。做到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记的不记,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8、不“表态”。实习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实习,熟悉业务,帮助工作,因此一般不要随意主动表态(不排除提出个别建议)。

9、要克服只顾自己学习,不顾实习工作的本末倒置的做法。

10、要填好实习鉴定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计算机专业实习计划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附1: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