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实训总结范例6篇

造价实训总结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造价 实训基地建设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相关理论

姜大源指强调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复制企业,而是集真实、仿真与虚拟一体的生产与教育元素的整合。于是,环境建设就会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孙伟宏(2006)重点研究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指出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定单式”培养培训、校企互动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产学研式、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等。而王雪生(2005)认为有必要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研究制定校内重大事项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机制等。

根据简小刚博士后的研究,结合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简要概述如下表1和表2。

国外典型的模式主要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而国内模拟实训型、试验基地型、工学结合型、综合一体型等模式。

归纳起来,国内外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无非是“合作制”和“实体制”,但各有特点。但是将外国高职实训基地模式在中国套用,没有环境基础,因为中国还容易忽视校、企、政府联合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动态性思考,缺乏系统的研究新时期高职类专业校内模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将大力增强建筑业发展优势,加快培养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承揽大型工程的建筑企业集团,使建筑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强化外派劳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据统计资料,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非常低,尤其是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经理级人才更为紧缺。另外,海外建筑市场也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

“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会大幅度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内工程造价专业从业人员会有一定缺口。工程造价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可以说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当然培养具有技术和理论功底丰富的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具有了很大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造价是目前建设行业非常急需的人才。但是根据学生在毕业实践环节的感受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来看,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尚不能令人满意,高职层次院校教学目标的核心应该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操作能力则必须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践环节加以锻炼。

因此,进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基地建设,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技能和理论功底的学生,让其走入社会就能够充分胜任岗位。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1)总体要求。实习基地的设置,要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结合市场对造价人员的技能需求和学校的培养能力,确定了工程造价人员的技能目标和能力要素。以针对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基本思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系统性强、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要求以及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实训基地。

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根据工程造价实训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合作制”实训基地模式有较大的可借鉴性,便于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体制”模式是学校自办企业,或者学校以企业的模式运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具有较大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措施。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通过“三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力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推进以“工学交替”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二是推进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逐步开放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方式进行;建设完善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建设具备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实训为主的数字化施工成本控制实验室等,强调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形成职业能力。

另外,还需根据校内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要求进行布局和建设。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校企合作省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挖掘内涵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投入师资到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将原有松散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深度合作、具有教学功能,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3)设立专门的工程造价学生工作室。建设工程造价学生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从事实际工程造价文件编审的工作场所。工作室内购置必要的专业图书资料、电脑、专业软件、图纸、图集、工具书等。工作室为开放式,教师以团队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真实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造价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结语

工程造价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学生必须依靠科学的实训锻炼才能获得造价专业的技能素质。同时,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又是动态发展变化的,仅仅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即使对应着真实工程的图纸,实训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实训的氛围是课堂,实训的过程是静态,没有融入工程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设备价格变化等调价因素,没有真实的工程合同作为计价背景,也没有联系造价管理部门最新实施的工程计价新的规章制度。因此,缺乏动态、缺乏对一个真实工程的持续追踪实训,学生的实际技能素质还是与企业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改进和建设系统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毕业生在毕业实习一段时间后,通常其专业技能比在学校课堂的学习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因此,在设计实训环节的时候,必须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工程的进展设计动态的追踪实训,建设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白翠兰. 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1): 71-73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产业依托 订单模式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研究常用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多门相关学科(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知识结构交叉,联系密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现代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工科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工程实践训练,也是大学阶段唯一的一次较系统的工程训练。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积极探索和建立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1. 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另外,长期以来,学生的课程实习、实验一直存在着诸如实习(实验)设备单一落后、内容僵化陈旧、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实践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机械的依赖于固定的百分

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的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特色教材的开发与编制。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格式化、套路化,

不能适应当今对专业型、技术型、特色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本地产业特色进行产业特色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将为特色、优势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高专工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

根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整合,尤其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将实习、实训化整为零,溶入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结构。结合我院及周边机械产业实际情况,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金工实习,项目实验,校外实习实训。

经过组织课程组教师与实验实训指导人员共同研究、探讨,调整金工实习在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其定位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先期实践课程。金工实习共四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在教学进程中,处于《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前期感性认识,让学生初步建立“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并行,让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实践保障。

重新定位金工实习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方针。由金工实习基地担负金工实践环节的提高性实验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由实验指导人员针对学生在实习现场的具体表现完成对学生现场实习任务布置、实习过程指导、实习表现的总结和实习效果评价等工作。

依托本院周边支柱产业, 采用厂家实际产品为金工实习任务对象,引导学生进入“真实职业情景”,增强实训实效性的同时,变消耗性实训为效益性实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同时,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实验项目在各阶段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安排各实验项目开展时间。做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实验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程序准备、实验过程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充分与周边支柱产业企业实现对接,扩充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挥“订单式培养”的优势,定期让学生走进对接企业生产一线,由企业导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并对其在指定情境任务中的具体表现给予评价。

2.2 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

针对当前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重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及份额。通过“阶段项目考核期中考核阶段项目考核期终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实验项目单项评价+实验课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企业导师情境任务效果评价相结合,通过量化综合评价过程,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2.3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

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并结合本地企业实训基地产品特点,配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要求,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完成产业特色教材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在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将“情境、任务教学”落到实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知识视野,又加强了学生对高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创新意识。总之,加强教材的实用型,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的技术手册”。

3. 结束语:一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这些不是表面功夫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仅仅一门课程的改革能够实现的。只有学校、院系、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中多方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但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共相应的工程实际按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英波. 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电技术,2006,(1).

【2】付洪.对高校理科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3

国外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就业与及技能培训相关研究、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研究等方面。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有以下以几种:无限剩余劳动力发展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配第法则”、垂直流动理论。[3]从培训与就业关系视角出发,国外学者提出,培训对于就业有着深刻影响,高质量的工作往往与较高的技能是相关的。国外在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方面取得成效的主要有:以法律法规形式出发,日本政府建立特有的农村职业训练制度;法国制定相关社会政策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4];加拿大坚持的“培训与市场接轨、培训与全社会相关、培训与就业衔接”三项原则[5]。目前,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从职业培训的必要性[6]、参与决策、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许多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关于职业培训参与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模式、内容和形式的探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结构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的探讨、从职业培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供给主体的探讨、关于管理机制、政策等影响因素的探讨等七个方面[8][9][10]。关于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研究、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机制的研究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回顾,依据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拟研究设计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单指标定量测度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模型及方法,最终确定筛选出指标体系,在整合归纳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

2构建评价体系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的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国家整体劳动力质量的优化,所以研究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后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指标体系,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检验和评价,二是改善。国内外学者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没有达成共识,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充分反映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设计的每项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2.1.2全面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该注重全面性,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综合水平以及各方面发展的因素指标,主要涵盖农民工自身的要求、对教学者的要求、就业单位的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收益性。

2.1.3适应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选取,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城镇化的要求等基本国情与国家政策,把握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走势。

2.1.4可行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必须适应于不同的地区,各项指标的内涵、统计口径和适应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定量指标要能够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定性指标要有统一的分析评判标准。

2.1.5公平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取要结合帕累托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约翰罗尔斯的再分配标准等对各项指标进行择优选取。

2.1.6发展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必须依照动态发展性原则,为评价指标的调整、充实留下一定的空间,广泛吸收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经验,通过不断地修正评价指标,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2.2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设计评价体系框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培训制度、培训投入、培训发展和培训成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建立对这些方面进行衡量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可概述为:分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总目标构造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能否全面、真实、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能,关键在于所选取的指标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发展过程及成效评价等方方面面。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这一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逐步细分,再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属性进行分析,分解成具体构成指标来描述,构造出梯形层次结构:A目标层B准则层X指标层。A目标层是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总目标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本研究以评价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目标层;B准则层也可称为子系统层,在构造这一层次结构时,我们从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特征的科学分析入手,避免只注重成效产出情况,而把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成效产出相关的制度建设、发展过程和培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引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构建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管理支撑系统,管理运行系统和管理目标系统三大子系统[11]。C指标层是而每一个准则层又由几部分组成,比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由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监督机制构成,每一个指标层都由几个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反映。

2.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筛选,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准则层、26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和内在逻辑性较强,数量繁简适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较客观和准确的描述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与结构。因此,可以用此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和分析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3小结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员工培训;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7日

一、理论综述及研究目的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

(二)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作用。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使企业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培训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培训目标,而且能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见培训效果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培训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三)本文研究目的。对于培训效果评价的研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在进行培训评价时,要对组成培训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由于培训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使得培训效果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为了反映真实的培训效果,必须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地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但同时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的矛盾,再决定培训质量的主导因素。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培训效果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参入个人情感。因为培训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培训过程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而导致决策的错误。

基于以上原因,许多培训评价方法采取制定培训评价指标,然后对评价对象的每个指标分别打分的方法。该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培训评价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没有划分清楚;二是对各个指标的权重不能科学的制定,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影响培训评价的各种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指标构造结构模型,最后研究各指标在培训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使得培训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合理化。

二、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影响培训效果评价的各项指标。根据现有的研究,影响培训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讲师的教学行为和学员的学习行为。

1、讲师的教学行为指标。(1)基本素质,即讲师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具有良好的教学和培训素养,课堂用语规范、科学;(2)知识储备,即讲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3)教学能力,即合理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切合学员实际,让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活动。

2、学员的学习行为指标。(1)学员的学习效果,即学员能够切实掌握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2)学员的学习状态,即学员主动交流学习信息,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员的学习兴趣,即学员对培训活动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造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该问题的模型分为三层。其中,培训效果(A)为目标层;讲师教学行为(B1)和学员学习行为(B2)为准则层;讲师的基本素质(C1)、知识储备(C2)、教学能力(C3)、学员的学习效果(C4)、学习状态(C5)、学习兴趣(C6)为子准则层。

三、判断矩阵的构建和分析

(一)判断矩阵的概念。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复杂的多因素综合比较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两因素相对比较问题。首先找出所有两两比较的结果,并且把它们定量化;其次再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从所有两两相对比较的结果之中求出多因素综合比较的结果。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记为该两个因素的重要性之比,一般采取9等级的方式。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由定义知判断矩阵应为正互反矩阵。笔者所在单位曾组织过多次培训,与受训单位领导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其对所有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并给出赋值,因此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准则层矩阵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判断,依据层次分析法,需要分别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层次单排序。在准则层,有2个因素指标分别为B1(讲师教学行为)和B2(学员学习行为),相关的上一层因素为A(培训效果),则可针对因素A,因素B1、B2进行两两比较,用bij表示Bi与Bj对A的影响之比,bij为比较结果(i、j分别为1、2)。根据笔者访谈的结果,得到A-B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

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max=2,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得到?棕1*=(0.3333,0.6667)。

由于判断矩阵会存在误差,为了判断误差的大小以及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还需要进行一致性的检验。CI=0,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B1-C子准则层矩阵分析。在B1-C准则层,有3个因素子指标分别为C1(基本素质)、C2(知识储备)、C3(教学能力),相关的上一层因素指标为B1(讲师教学行为),则可针对因素B1,因素C1、C2和C3进行两两比较,用cij表示Ci与Cj对B1的影响之比,Cij为比较结果(i、j为1、2、3)。根据笔者与受训单位访谈的结果,得到B1-C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表2)

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max=3.0536,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得到,?棕21*=(0.4126,0.2599,0.3275)。CI=0.0268,CR=0.052

(四)B2-C子准则层矩阵分析。在B2-C准则层,有3个因素子指标分别为C4(学习效果)、C5(学习状态)、C6(学习兴趣),相关上一层因素指标为B2(学员学习行为),则可针对因素B2,因素C4、C5和C6进行两两比较,用cij表示Ci与Cj对B1的影响之比,Cij为比较结果(i、j为4、5、6)。根据笔者访谈的结果,得到B2-C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表3)

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max=3.0183,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得到,?棕22*=(0.6144,0.2684,0.1172)。CI=0.00915,CR=0.0158

(五)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根据前述计算结果,需要对两个子准则层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CR=0.048

四、各子因素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

根据前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到讲师的基本素质(C1)、知识储备(C2)、教学能力(C3)、学员的学习效果(C4)、学习状态(C5)、学习兴趣(C6)对目标层的影响权重。

C1:0.4126×0.3333=0.1375;C2:0.2599×0.3333=0.0867;C3:0.3275×0.3333=0.1092;C4:0.6144×0.6667=0.4096;C5:0.2684×0.6667=0.1789;C6:0.1172×0.6667=0.0781

因此,对于培训效果评价来说,学员的学习效果(C4)所占权重最大,而讲师的知识储备(C2)和学员的学习兴趣(C6)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组织培训,更注重于实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尽快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在提高员工培训兴趣方面仍存在不足。

五、实例研究

笔者在单位组织的某次培训过程中,对三位讲师做了一次培训效果评估,以验证本研究的可信性。

评估方法采取了定量打分制。其中,讲师的基本素质(C1)、知识储备(C2)、教学能力(C3)采取学员评教的方式,由学员按照百分制打分;学员的学习效果(C4)采用了学员经过培训后工作业绩的提升情况,由所在单位主管领导评价(百分制),学习状态(C5)根据听课时学员的活跃互动程度按照百分制打分,学习兴趣(C6)采取学员访谈的形式按照百分制打分。三位讲师的得分如表4所示。(表4)

在调研对象中,A讲师为高校教师,即所谓的“学院派”,该讲师在理论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讲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引用案例颇为精彩,因此在C1~C3得分较高。但是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实战经验,对于企业现存的问题很难拿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和方案;受训学员感觉气氛不活跃,学习积极性较差,有时很难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工作中,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在C4~C6得分较低,培训效果整体评价的分数较低。

B讲师为专业的培训师,就职于专业的培训机构,即所谓的“实战派”。该讲师在课堂气氛调动及互动环节的设计上都很用心,现场气氛设计得活跃,能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让学员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更符合成年人学习的特点;在实际案例的准备上,该讲师有实践的经验和很多切实的体会,选择案例也多来自于实践,更贴近现状,能让学员在案例中直接得到启发,并同时拿到有效方法,运用于实践,因此C4~C6得分较高。但在课堂内容或一些基本理论方面,只是一种拼凑,缺乏内线及系统的逻辑性,C1~C3得分较低。培训效果整体评价的分数中等。

C讲师为“双师型”的讲师,即本身在高等院校就职,但同时与企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在企业做兼职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实战能力,也精通培训技巧,综合素质较高,该讲师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较高,培训效果整体评价的分数最高,也是企业选择培训讲师的首选。

六、结束语

本论文对层次分析法和培训效果评价的理论作了介绍,根据该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企业培训效果的各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因素构造了结构模型,研究出了各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权重,使得培训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建娥,蒋太立.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1.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工程造价 教学体系改革 创新

我院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重新修订了我院的工程造价教学体系,对原有教学经验总结、分析、修订、更新,使新课程体系在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体现高职特色,使开设的各门核心课程与支持课程与整个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相适应。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我院对本专业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理论课讲解阶段。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该阶段又分为院内教学实训阶段及集中顶岗实习阶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本着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该阶段就逐步地将专业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在学院内部建设的实训基地内参与某项建筑工程从招投标、综合施工管理、工程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到预决算计算机软件上机编制工程量清单及综合单价的全过程,并到建筑工程工地现场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建筑工地兼职,承担职责,初试身手,经受锻炼。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新一轮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中, 我们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在对执业范围、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知识分析的基础上, 将原有课程进行解构重构整合, 设计了新的工程造价专业学习领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学习情境设计, 尽可能保持项目的连贯性, 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选择相同的项目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学习内容。例如,以框架结构办公楼的建设项目贯穿建筑识图、测量、施工、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等课程。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以项目为主, 但又不局限于项目, 要求适当拓展有关知识, 以弥补项目内容的不足。

(三)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将整个建筑工程的初始到其建筑功能的投入使用的全过程都相应设立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例如:在项目设计阶段设立核心课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工程经济、辅助课程为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经济法与法规三门课程,在项目招投标及施工阶段设立核心课程为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计量与计价(含土建、安装、装饰),施工组织设计,辅助课程为合同管理、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四门课程,在项目竣工及后评估阶段,设立项目管理课程为核心课程,会计学为辅助课程,并且在整个学习计划的安排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贯穿始终,便于学生理解。

二、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

在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中实训实习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层次的关键因素。我院先后为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了建筑CAD制图实训室、广联达、神机妙算实训基地、招投标模拟实训室使,我们的实训培养模式可以分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使专业教学按照 “全过程连续进行”的思路开展,使学生通过实习来获得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具体实训课程安排如下:

(一)建筑制图与识读实训

在这一环节中包含四大块内容:①制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图纸以及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图的测绘,将测量实训与建筑制图实训相结合。②建筑施工图读图:该阶段目的是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读图的工作,为后续的土建预算工作奠定知识基础。③建筑结构图识图: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结构施工图的读图任务,使学生学会钢筋图的读图知识,尤其是将平法制图消化理解。④设备施工图识图:完成相应项目水施、暖施、电施、通风空调施工图的读图任务,让学生读懂安装施工图纸。

(二)工程预算的编制实训

在工程预算的编制实训这一环节中包括五方面内容:①建筑工程在定额计价方式下土建预算造价编制,锻炼学生土建、结构、安装工程的手工算量、套定额、取费的基本能力。②清单工程量表编制,使学生掌握工程量计价方法与计价原则;③清单组价工程(包括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作,在这一环节将招投标模拟实训安排其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项目的招投标全过程中,了解掌握清单组价的内容;④工程中间结算和竣工决算文件的编制,掌握预算、结算与决算的差别;⑤预算软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将以前的手工计算的工程量转化为电算成果,利用神机妙算、广联达软件进行电算、套价,目的是锻炼学生电算水平,为工作上岗做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施工组织设计实训

造价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造价员;知识结构;考试趋势;备考方法;建筑结构;建筑构造

Abstract: cost engineer certificate is one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students compulsory certificat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Zhejiang Jinhua city cost of examination questions. The key before the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cost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student knowledge structur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qualification training in the cost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cost; knowledge structure; examination of trends; preparation method; structur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l 引言

造价员在员级证当中,属于含金量较高的一种,浙江省造价员是指通过全省统一考试,取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从事工程造价业务的人员。目前浙江省造价员资格考试的科目有:一、工程造价基础知识(闭卷);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分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专业) (开卷)。大部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学习完三年课程之后,会选择以造价员证书作为自己就业能力的证明。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是工程造价课程针对造价行业准入制度开展的岗位职业培训工作。同时,造价员资格的取得也是获得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基础。浙江省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严格实行准人控制,全国建立了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根据从业和执业的需要,国家要求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按层次、结构分别进行管理,而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2工程造价专业社会就业现状及造价员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笔者多年班主任工作及造价员培训结果数据统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造价员考试通过率低于10%。主要由于该考试题目难度大,要求考生造价理论知识扎实,计价实务计算与计量技能娴熟。能正确使用清单和定额。而资料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考题全是选择题,理论题多,故通过率高。根据作者多年对学院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5%的毕业生从事造价员工作,工作状况较为乐观。原因是他们在校时学习刻苦,通过造价员考试取得职业资格,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工作锻炼,工作得心应手,能够独立地完成造价员的工作任务。20%的学生由于对工程的造价与控制流程不熟悉,只能从事造价员的辅助工作,如工程量计算、钢筋的抽料计算等,他们的工作状况不是很乐观。约25%左右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行业内的相关职业。如毕业后到建筑工地从事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工作。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根据建筑市场需求,哪个工地有空岗,他们就去应聘,工作稳定性差,工作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随着《浙江省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10版的出台,对全省造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造价员在实际工作中常与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类相关机构打交道,部分造价员的知识结构尚难以适应专业工作与社会需求。一个合格的造价员应既懂工程技术又能熟练的进行概预算操作,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刚取得资格的造价员缺乏建筑结构识图知识和建筑施工技术,其主要原因是造价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目前浙江省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中,主要是培训计价的相关规范、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方法,而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识图知识的培训内容很少或者没有。考试通过人员容易出现“考过不会干”的现象,对于高校的执业资格培训工作,由于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及学习主动性较差,往往考试培训质量不高。

3构建造价员专业培训课程模式

造价员专业培训课程模式是指按照造价员专业培训的知识体系及要求去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参照浙江省造价员考试大纲以及从事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模块如下:

造价员培训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如下:

造价员培训基础知识构建如下

4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中知识结构内容的调整

如何通过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岗位职业能力,上岗即能拿得起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提高培训的教学质量,是目前造价员执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在造价员执业资格培训中更应该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分配和调整,主要应对建筑结构和建筑构造两方面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工作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实际岗位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造价员专业化。具体培训能力如下:

5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通过浙江省造价员考试的对策

考生往往希望学习的章节越小越好,甚至个别学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培训老师考前的押题上,但经验表明要想顺利通过考试,不能放松对浙江省造价员培训讲义和定额的全面研读。教学要达到考证通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三位一体”即将课堂、造价模拟实训室、企业顶岗实习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造价模拟实训室中解决“应会”技能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熟练问题。教学上应根据计价课程相关内容设置理论教学、认识实践、模拟实践、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5.1造价员资格考试试题特点分析

第一,浙江省造价员最后一道计算题的综合性很强,具体题型有:算土方人工开挖工程量、计算框架粱混凝土综合单价算建筑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及外墙脚手架工程量、屋面防水工程计算、楼地面工程计算等。要求考生具备计算工程量技能、正确使用10浙江省定额和08清单规范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价和计算总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