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例6篇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1

本届禅茶大会所倡导的“心茶之路”让人们更加了解茶与禅所共有的宁静欢乐。此次大会以“传灯茗心”茶会、108位高僧共同为大红袍母树祭茶、天心永乐禅寺茶祖殿落成开光、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等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更以禅茶论坛上的众嘉宾品茗论道,使闽茶文化得到弘扬。

适逢禅茶大会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专项活动,使得世界各地的茶界嘉宾更加关注并亲自参与此次在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所召开的禅茶大会。

活动之一:禅茶文化节开幕式暨授牌仪式

在11月16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各种精彩的表演为盛会增添了亮点。

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的祖庭,也是禅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当天,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的授牌仪式。随后,国家茶叶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亲自将一捆已经珍藏30年的湖南“千两茶”赠给天心永乐禅寺。最后,“武夷文化研究院禅茶文化研究所”在这里授牌成立。

禅茶文化发源于汉代,2000多年来凝结了古圣先贤的哲思智慧,饱含“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倡导人们感恩自然,和实生物;包容他人,和平共处;分享成果,和衷共济;广结善缘。和气生财。禅茶文化早在宋代就被尊为日本、韩国茶道的源头,更是中国茶道、茶文化的一渠活水。

此次,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海峡两岸的佛教界、茶学界、文化界嘉宾云集武夷山,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的和谐理念,为人们谱写了一曲新歌。

禅茶文化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的重任。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

活动之二:国际茶席交流暨“传灯茗心”茶会

开幕式结束之后,于九曲溪畔、柳永纪念馆草坪前,开始了一场美不胜收、精彩迭出的茶席设计交流大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与现场的游客,都得到了一个漂亮的白瓷杯,并与分布在草坪各处的茶席的设计者与泡茶师们进行现场的品茗交流。

现场上演了抹茶道、禅茶道、文士茶、仙茶道等多种形式的国际茶道表演,令人目不暇接。精致的18个茶席,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把第一道茶汤聚集在大茶钵里,再把这道茶汤普分给大众,体现了和谐与分享的精神。

此次茶席设计交流,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茶席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充分表达。一段枯枝,一垅石墙,几瓣落花,几束芦苇,都可以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人们各自取景,利用洞箫、国画、美丽的插花以及各式传统盛装,利用武夷山水天然秀气之美,演出了一场美丽的大剧。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在现场挥毫作画,于天然山水中书写心中山水画轴。

活动之重,是极蕴意义的“传灯茗心”活动,美丽的莲花灯,更加表达了一种祥和安宁与祝福的色彩。

活动之三:“佛佑中华・茶和天下”大红袍祭茶祈福大典

11月17日上午,祈福法会在大红袍母树下举行。此次10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相聚共同为大红袍母树举行祭茶活动,为几十年来的首次。

“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6株历史悠久的母树,头顶是湛蓝无垠的天空,背后延伸到崖顶的泉罅,山腰中一抹血霞若隐若现,留给世人的,是无形无色却又无穷无尽的馥郁与芬芳。

来自茶学界、文化界、企业界的众多宾客和高僧于仙境氤氩中为神圣的大红袍母树祭祀祈福、开光加持,最后,一位身材魁梧的印度高僧做狮子吼,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据介绍,此后,禅茶祭茶祈福法会将每年举办一次,并沿袭这些禅茶仪轨,为禅茶开光洒净、诵经加持。

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之产物。“疏狂素洁只争霞,固守深山待风雅。”儒、释、道“三教”与文化产业、茶业、旅游业“三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疑将很好地弘扬禅茶文化,构建和谐世界。

活动之四:大红袍祖庭茶祖殿开光仪式

11月17日上午,在天心寺,一场纪念乌龙茶祖释超全的活动在这里举行。

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祖庭,也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乌龙茶的发源地、工夫茶的发祥地,自古有茶鼓、茶寮的设置,配备制茶、施茶的茶僧,还有普茶、施茶的仪轨,有祭茶祈福、以茶浴佛的法会。

此次,在祭祖的盛大仪式中,主持人大声宣布茶祖殿落成暨乌龙茶祖(释超全)像开光法会开始,在祥和肃穆的气氛中,红布缓缓拉开,樟木雕制的乌龙茶祖像出现在人们眼前。此时人们共同分享大红袍祖庭普茶的吉祥与欢悦。

天心寺住持释泽道法师在《祭乌龙茶祖辞》中唱颂道: “世事人为本,人性尚自然,万众崇乌龙茶祖,八方礼茶王。年年献歌舞,岁岁香火燃,活水润灵根,生机万年长。祈国泰民安,求百业兴旺,朝吉祥如意,望福禄安康。”活动之五:品茗论道――国际禅茶文化论坛

由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发起,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国内10余家茶文化组织积极响应而共同成立“国际禅茶文化论坛”,作为禅茶文化国际交流的平台。

11月17日下午,国际禅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祥学苑举行。距离第一届国际禅茶论坛已经一年,再次在武夷山举办这样的盛会,让人们感觉在秋日茶香之中,更透着浓浓的禅机。

在略显严肃而不乏精彩的论坛现场,与会前来的发言嘉宾有“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顾问、韩国中华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寇丹先生,台湾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华茶文化学会”的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日本著名的茶师山口纪子女士等10人,他们对禅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简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把最直接的禅茶体悟以及与武夷茶结缘的心路与人们分享。他们分别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讲演。认为茶更多在生活之中,而对于茶禅的认识,也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去体验。

活动之六:茶文化陆羽奖

11月17日下午,在武夷山华夏民族城开始了一场令人关注的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盛会。颁奖及闭幕式的晚会在精彩的武夷文化歌舞、飞天舞蹈、少儿禅茶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歌舞声中举行,令人置身于茶文化美丽的大海之中。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日本茶道;历史发展;茶文化交流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two neighboring countries separated by a strip of water, conduct frequent exchanges with each other in various fields concerning politics, economics, religion, arts and culture. What's more, the exchange of tea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an be regarded as a bright pearl during these two countries' historical exchanges. To acqui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ulture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Japanese tea ceremony and recognizes the differences of tea cultures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Japanese Tea Ceremon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xchange on Tea

0 引言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中国和日本,这两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国家也不例外。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东亚国家。两国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对彼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茶文化便是代表之一。在此方面,两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点。但也由于日本在地理、历史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日本在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后,经过日本人民的努力和创新,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今天有着独特民族内涵的茶道文化。现在,茶道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活动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项目之一。甚至连日本的各中小学校也把茶道看做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而将其列入学生的必修课中。反观中国,我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是最先发现茶、饮用茶和利用茶的国家。虽然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我们也应该要善于取长补短,即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用来弥补自己文化中的缺失。尤其是日本在战后迅速地、成功地崛起于亚洲和世界,相信这个邻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研究的广阔空间。其实我们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国家并不熟悉。相信只有在有了对历史的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在吸取了别国文化的精华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本国茶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中国和日本两国间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也就才能更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友谊。

1 日本茶道的历史发展过程

1.1 奈良、平安时代――日本茶道的萌芽期

在历史上,日本和我国可以说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日本在大化革新(645)时期,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体制,而茶和茶文化就此东渡到了日本。虽然和中国的茶文化相比,日本的茶道历史不长,但也有上千年之久。据史料记载,日本在我国唐朝前后265年期间(630―894),不断派遣使节来我国,先后有十八次之多,其中跟随而来的还有大批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教等各个领域全面吸收唐朝文化。正是他们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各方面的唐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被日本人认为最早携带茶种入境的是茶祖最澄(767―822),归国后他将茶种种植于比睿山的坂本地区。今天在京阪石阪线坂本车站旁有个立有“日吉茶园之碑”的地方,相传就是日本最早的茶园遗址。同时最澄还在比睿山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将饮茶之风吹到了日本的佛教寺庙乃至宫廷贵族等上流阶层。而在此期间与最澄禅师一起为日本的茶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还有空海大师和僧人都永忠。他们广播茶籽,还从唐朝带回了制茶的石碾、石臼和制茶工艺。《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四月二十日”条记载:“天皇行幸近江滋贺韩崎,诣崇福寺之后,过梵释寺,大僧都永忠亲手煎茶奉上。”[1]这是日本最早有关“煎茶”的文字记录。当时在饮茶方法上,日本完全是仿效唐朝的煎茶法。由于对茶的喜爱,嵯峨天皇下令大量种植茶树,当时从近畿的近江至丹波、播磨等国都遍布茶园。这为“弘仁茶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因为与中国茶的缘分,嵯峨天皇甚为憧憬唐朝的文化。为此他很喜欢京都北部的嵯峨山,在山下建别墅并在此终老。嵯峨天皇也热衷于文学,经常与最澄、空海等一起饮茶作赋。他曾在《秋日皇太弟池亭赋天字》中写到“肃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2],据此可窥见他对茶的喜爱。他还留下了许多茶诗,比如答最澄的《答澄公奉献诗》和致空海的《与海公饮茶送归山》等。

在漂洋过海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的初期,无论是在饮茶的形式上还是品茶的思想层次上,都是处于学习和模仿中国茶文化的阶段。万事开头难。永忠等致力推广的饮茶习俗,由于只限于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暂时没能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开来。而遗憾的是,随着嵯峨天皇的离世和受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下令中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交流一时中断,对唐文化的仰慕也趋于淡漠,一度兴盛于日本上层社会的饮茶之风很快就衰退了。

1.2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日本茶道的形成期

镰仓初期,茶祖荣西的出现为日本茶文化的历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他先后两度入宋修禅,学禅之余遍访我国南方各大名山、茶园,努力学习有关茶的知识。带着茶种和苗木返回日本后,荣西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时值71高龄的荣西用一盏茶解了将军源实朝的宿醉之苦,也借此良机将著作公诸于世。于是,以寺院为中心的饮茶活动逐渐向民间蔓延。对日本茶文化的中兴功不可没的荣西,也被当之无愧的尊奉为茶祖。同时代作为荣西入室弟子的道元,在开创了日本曹洞宗的同时也编撰了日本最早的茶规《永平清规》,作为僧侣日常修行的规范制度,也订定了有关饮茶、献茶时的规则。至镰仓末期,日本茶道以寺院为中心,逐渐向各地区普及,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茶产地。

时至室町期间,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大茶人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作为草庵茶茶道的创始者,村田珠光从小进入奈良称名寺跟随能阿弥学习茶道,后经一休禅师的指点,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思想融入茶文化中,提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说法,开创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作为开拓日本茶道文化的先驱者之一,武野绍鸥在村田珠光的基础上,对茶道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他在茶道中融入当时流行的和歌理论,并加入日本独有的素淡、典雅的风格,使茶文化在日本的民族化进一步加深。而他的另一大成就就是培养了日本茶道史上集大成的大师级人物千利休。

室町政权结束后,各武士集团对所辖土地的激烈争夺将日本带入了战国时代。而茶室是唯一可以慰藉这些常年征战四方的将军和武士们心灵的避难所,是清心静魂的圣地。在茶室,他们能暂时忘却战场的厮杀和抛开生死的烦恼。于是茶道成了当时武士的必修课。而融饮食、娱乐、艺术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了空前的瞩目。处于茶风鼎盛时期的千利休先后被任命为武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茶匠出入军旅。他坚决主张省去茶会后的酒宴。还强调茶道必须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表露更简洁的精神世界。他将茶室的书院式的豪华建筑风格改变成简素的草庵式建筑风格后,还对唐式茶具做了大胆的革新,以体现“空寂茶”枯淡的茶道精神,更加强调大自然本身的美态。此时的茶文化被千利休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普通民众都能欣赏和享受的事物了。千利休是日本茶道和日本美学的集大成者。正是这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对稚拙、简素、贫困、含蓄、内敛以及自然之美的追求,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对茶道有着划时代贡献的他,终因与丰臣秀吉不合而被下令切腹自杀。但“空寂茶”并没有因千利休之死而终结。相反,经其嫡传的千家流代代相传,长盛数百年。至今,“空寂”茶道仍是日本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利休美学”也一直被日本人视为美的标准和美的极致。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在吸收和反刍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1.3 江户时代――日本茶道的成熟期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德川家康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并于1603年在江户建立了他的幕府统治。进入江户时代后,利休茶道得到了众多传人的发扬光大,也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时的日本茶道界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以至今为止仍是日本最庞大的三大千家流派――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最为兴盛。同时继承利休衣钵的还有史称“利休七哲”的他的七个大弟子。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古田织部(1544―1615)。他成功地将千利休的市井平民茶风改造为具有武士风格的茶风。小掘远州(1579―1647)是古田织部的众多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多才多艺,一生设计和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最有名的桂离宫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小掘远州的接棒者是片桐石州(1605―1673)。他是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傅。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当时石州流派的茶道非常流行,其中著名的后继者有松平不昧(1751―1818)、井伊直弼(1815―1860)等。

自三千家之后日本茶道中世袭的“家元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家元制度”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要求保持其流派的正统性、规范性和同一性;以“家元”为统领,在流派范围内,采用上意下达的方式;由“家元”掌控资金并进行再分配;由“家元”颁发各种证书,弟子们必须通过其认可才能袭用艺名等等。现在在日本,不仅仅是茶道,花道、舞、能、狂言等诸多领域都依然采用“家元制度”。众多的茶道流派培育出了很多杰出的茶人,他们对日本茶道乃至社会教育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而江户时期也成为了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期。

1.4 日本当代茶道的发展

日本茶道在1868年走进明治维新初期后,因受到诸如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曾经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马上进入稳步发展期。而步入现代社会,残酷的经济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的人们再次步入远离尘嚣的茶室,尽享“六根清净”的美境,重获生命的活力。因此,500年后的今天,茶道在日本依然兴盛不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邦交的恢复和两国关系的升温,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再次频繁起来,其中当然也包括茶文化。而同时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很多的日本茶道流派都到中国来进行过文化交流活动,比如说里千家家元千宗室。他就曾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访问过中国。在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同时他还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得南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也多次访问中国并作茶道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等长期在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茶文化研究学者们也借助两国间文化交流的有利平台,纷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交流。比如滕军老师,她就是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编撰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是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一个窗口。

综上所述可见,在历史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茶文化影响的奈良、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到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到明朝茶文化影响的江户时代。经由跨度千余年的发展,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在吸收、消化了中国茶文化后,渐渐融入了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历史并不长的日本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它谦卑地向其他民族学习优秀文化的精神最终使自己强大起来。

2 中日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比较

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诚如滕军老师所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3]所以两者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

(1)两国的茶文化都有深刻的精神内涵,都把“天人合一”作为品茶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茶文化融合了道家的“清净自在”、佛家的“般若清净”和儒家的“清心寡欲”,强调和谐、清心定神和自信自省。中国人品茶时不但能鉴别出茶的优劣,同时还能领略饮茶的情趣,将自己融于大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敬”即心灵的诚实和单纯。这两者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准则,希望通过饮茶能使人们做到和睦相处,能相互礼让以调节人际关系。“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寂”也是佛教中的用语,意为静寂,这两者指的是饮茶时的环境氛围。日本人品茶时,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为主,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2)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中日茶文化都是在国家政治局面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得到统治阶层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得到持续发展的。茶文化的繁荣同时带动了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品茶的同时喜欢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因此历史上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宗教、烹饪、建筑、书画、工艺、礼法等与茶事相结合,使茶道成为日本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而纵观中日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可以发现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源于药用,后经食用、饮用的漫长发展过程,直至陆羽的《茶经》开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给茶注入了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道却正好经历了完全相反的发展过程。日本茶道在萌芽期是随着禅宗以精神文化的形式传入日本的,可以说在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茶道的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在日本茶道中首先得到确立的是茶文化的精神层面,而后才普及至实用。也可以说,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日本茶道的起点在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哲学高度。

其次,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因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道教思想相关联。同时受到儒家、佛教的传统学说和思想理念的影响,由此升华到了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完全成型后的日本茶道讲究“禅茶一味”,即禅道即是茶道,茶道即是禅道。“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禅者。因此,与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通过饮茶达到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则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他们善于使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来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最后,中日茶文化有源流之别。中国茶道是母体,是源。自唐代陆羽开创茶文化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炉,博大精深。同时地大物博的中国因自然、地理条件导致的南北文化差异,使得中国茶文化的派系、分支繁多,各具特色。而遗憾的是,正因为各地各民族不尽相同的文化特点,在中国很难形成一套严格、复杂、规范的茶道礼仪。至清代末,富含哲学思想的中国茶文化没能得到继续发展,而且还逐步走向衰微。日本茶道是分支,是流。它自宋代始,是在学习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以禅宗茶文化为基础创立的茶文化流派。后又结合日本传统文化而不断发展,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流派,他们依靠“家元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众多的日本茶人致力于将茶道文化推向市井草莽,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日本茶道被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最终成为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以上通过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可见植根于两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中的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它并不是对中国茶文化单纯的吸收,而是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成为了崭新的、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参考文献】

[1]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8:57.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茶碗

中图分类号: 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74-02

2004年,“东亚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日茶文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部分与会者在这次研讨会期间撰写了相关文章,如刘德有的《“和敬清寂”和》、李卓的《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除了学术文章以外,21世纪初,关于中日茶文化的一系列论著也相继涌现,如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刘铭忠的《中华茶道》、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

上述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关注茶道的发展历程及精神内涵,较少深入研究茶器。鉴于此,本文拟对平安时代盛期至室町时代日本茶碗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茶碗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析,补充已有茶文化研究的缺漏。

一、随中式茶碗之大流

从平安时代盛期到镰仓时代,日本大量地引进中国茶碗,并在茶会中直接使用。

日本平安时代的盛期正值中国的北宋年间,藤原氏与中国交往频繁,大量进口中国的唐物,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渗透作用加大。在藤原氏及其家族的僧人与宋商、宋神宗打交道的过程中,茶碗作为中国赠与日本的礼物之一传至日本。“1006年,左大臣藤原道长(966―1027年)在内宫参加了唐物御览式。在此仪典上展出了宋商曾令文带来的唐物。藤原道长当堂接受了曾令文奉献的礼物――苏木、茶碗、书籍。”“1072年,藤原氏家族名僧成寻(1011―1081年)访华。宋神宗在接见成寻时询问他日本需要何种中国物品,成寻回答说:需要香、药、茶碗、锦、苏芳。”茶碗的具体款式、数量和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在这里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的中国茶碗是通过官方的途径和馈赠的方式传到日本的。

镰仓时代约略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元代,建盏茶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会上使用的茶具。“在12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发现了建盏……径山禅法及茶礼经圆尔辨圆(1241年回国),南浦绍明(1267年回国)等人传入日本之后……建盏身价大增。”南宋始于1127年,博多遗址中的建盏是来自北宋末还是南宋初的中国,有待考究。但建盏开始被日本国人所重视,却是13世纪中期以后,即南宋后期。受到重视自然知名度会随之提升,需求量会随之大增。“在径山寺,在禅宗‘继承衣钵’的传教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僧人在回国时都要带回师傅的肖像画及建盏。而且有的僧侣不只带回一个。这些建盏陆续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开来。由于径山寺地处天目山,又称天目山径山寺,所以,这些建盏就被日本人命名为‘天目茶碗’。最早出现天目茶碗一词的日本史料,可举《大日本史料》所载日本建武二年(1335年)九月的《泊寺院打人等交名文书》”到了南宋末至元中后期,建盏已经成为日本僧人归国的必备品。由于建盏与径山寺禅宗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建盏有了其在日本流传的名字――天目茶碗。天目茶碗(建盏)在北宋产于我国福建省的建阳地区。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有提及建盏的纹理、色泽、厚度和器形。“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黑色中呈现兔毫的纹理,谈不上做工精细、引人注目,却也略显神秘、透出丝丝禅意。实际上,建盏在日本并非任何时候都称作天目茶碗。镰仓时代末期僧人玄惠法印在《吃茶往来》一书中描述门茶会状况的时候,就直接使用建盏一词。“会众列坐之后,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坐,献茶次第不杂乱……”中国的建盏东渡后在日本大受欢迎。即便有时被改名换姓,还是同一种茶碗。

平安时代的日本一味模仿中国,全盘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唐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仰慕之情。而北宋的统治者也继续发扬传统的朝贡贸易精神,积极向外夷展示天朝的权威。所以北宋时期,中国馈赠的唐物茶碗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尤其进入了镰仓时代以后,日本改变了单纯模仿中国文化的路线。佛教盛行、教派林立的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思想文化势必会打上本土宗教的烙印。建盏被称之为天目茶碗,正是禅宗文化大兴的反映。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日本茶文化汲取了不少中国茶文化的元素,为其茶道的形成奠定基础。作为饮器的茶碗,当然也不例外。不管名称改变与否,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始终是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

二、创和风茶碗之独到

室町时代末期,中国茶碗传入日本的数量大减。日本开始制造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茶道文化逐渐形成。

以乐窑陶茶碗为代表,日本脱离中国茶碗的形制,自创和风茶碗。“至16世纪末,在唐物茶碗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在唐物茶碗的形状不适合日本点茶法的情形下,千利休创制了碗底宽、碗壁厚的黑釉乐窑陶茶碗。这宣告了日本‘和物’的正式诞生,日本茶道也逐步形成。”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茶碗不足以满足室町时代日本国人的需求,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样式过时。可见当时日本的茶文化已有了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创制的乐窑陶茶碗是什么样子的?除此之外日本茶人还烧制了怎样的茶碗?“乐烧(乐氏陶器)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茶碗。这一陶烧流派没有中国陶瓷制造业中所流行的精湛工艺,相反,日本的工匠们喜欢让烧制的陶器显得质朴古拙……另一流派的古田织部常常有意烧制一些奇形怪状的茶碗。”粗糙、古朴的乐窑陶碗与中国明代陶瓷的精美截然不同。至于古田织部流派的茶碗,就更呈现出颠覆传统的非主流态势了。“在茶室里饮茶的时候,茶碗是个问题。使用的茶碗是圆筒形的,包括中国,无论哪里的茶碗都是圆筒形的……16世纪的日本当然已经有木制的旋转台了,在这几百年前就已经使用了。技术上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制作精致的茶碗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放着那么高的陶艺技术不用,故意不使用旋转台,下意识地任凭自己的感觉去制作自己喜欢的变形茶碗,还说变形才是有趣的,也许只有日本人会这样干吧。”刻意弃用精湛的陶艺技术而根据主观的意愿来决定茶碗的形状,与中国文化注重对称、规整的修饰效果是对立的。明代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对茶碗的审美要求与前代相比更为苛刻。“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以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建窑的茶碗色黑且粗糙,不宜用于饮器。由此可知明代中国人使用的茶碗款式――小巧玲珑、白皙亮丽、光滑精致。明人尚白瓷,屠隆的《考余事》有言:“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白瓷质地厚实,可以保温,白色与茶色相衬,赏心悦目。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的白瓷显然优于建盏。古朴与精细、随意与圆整,无论是千利休的乐窑陶茶碗还是古田织部的变形茶碗,都跟中国明代的白瓷茶碗有着质的区别。

室町时代末期的日本创制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本土茶道文化相适应的茶碗。和风茶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室町时代和明代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朝贡贸易达到顶峰,此后,倭寇的侵扰严重威胁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的安定,明政府遂宣布海禁,中国开始走向封闭。在中国茶碗供不应求的同时,室町时代日本的茶道文化在镰仓时代反对一味模仿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趋向独立,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应运而生。所谓和风,即茶碗的质朴古拙和奇形怪状,与当时极富禅意的著名茶道形式空寂茶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代得以强化,茶碗的精致圆整与规章制度繁多、等级结构分明的政治气候相辅相成。此时,中日两国的茶碗在风格特色上甚少有交集。

三、结论

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以有天目茶碗称谓的建盏为代表,中国茶碗传入日本,被直接作为饮器用于茶道。室町时代末期,乐窑陶茶碗和变形茶碗问世,日本茶碗趋于和风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国茶碗有着天壤之别。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到创和风茶碗之独到的发展历程,与平安时代盛期到室町时代的中日外交关系及两国各自的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4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图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外国语言文学;融合发展

中国是茶的出产地,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考察发现,茶最先出现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种植茶叶,并开始使用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文化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越来越流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融合儒道、道家、佛教三种哲学与本质,茶文化对于人的教育的作用那是通过了历史的考验。我们可以仔细分析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文学作品,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饮茶及茶文化开始走向了世界。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作品。

一、茶文化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进过分析,我们很轻松的发现茶文化就是利用茶为媒介,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经过不断的发展,茶文化吸引着世界诸多的国家争相来学习茶文化。在秦汉时期,茶开始成为饮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用茶。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是我国很多的诗歌都与茶有关。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代茶圣陆羽,其《茶经》的出现代表着我国茶文化逐步的走向成熟。这时茶文化不仅仅是饮品了,而是中国儒学、道教、佛教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宋代,经济非常发达,茶文化逐步开始繁荣,我们翻阅诸多古书可以发现,宋朝出现了一个专门饮用茶的场所,那就是汤俱乐部。在明清时期,茶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流行,饮茶时主要采用的是夹泡法,很多喜欢喝茶的人都留下了诸多的名作,如唐伯虎的《彭夏图》、《惠山茶党》等。查阅我国诸多的古书可以发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二、国内外的茶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理论密不可分。我国的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茶就是其灵魂所在。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的品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君山银尖,产于君山,形状又细又小,君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山土壤肥沃,气候非常湿润。

(二)英国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大量的被引入,主要饮用者是那些贵族,因此我国的茶文化就不断的与英国贵族文化融合。这就使得英国茶文化有很浓重的贵族气息。茶叶最开始进入英国时,被看做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保健品,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起,因此,在英国能够经常饮茶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国人在饮茶时的行为都是非常高雅的,这是各个贵族显露自己的一个场合,比如对自身的服装会进行精心设计,同时会有一些高雅的艺术,比如舞蹈。从中可以看英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三)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距离中国非常近,在唐朝时期,茶就通过遣唐使引入到了日本。在最开始是当做奢侈品来饮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如何种植的技术也带回了日本,经过这多日本人的共同努力,大量种植茶树,使得饮茶逐步的流行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茶文化也被日本人所重视。伴随着茶文化在日本的流行,逐步的与日本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茶道。茶在日本的含义是非常多的,有时候会表达捣乱的意思,还有可能期内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茶还在日本形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那就是谚语。在日本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谚语与茶有关,那就是屋顶上喝茶,其意思就代表着三心二意,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谚语是根据一个传说得来的,以前有一个富人聘请一个清洁工打扫家里的卫生,当这个人打扫到屋顶时,发现在这个位置别人根本看不到自己,他就不打扫卫生,而是喝茶了,其结果就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扫完卫生,最终被雇主批评了。

三、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

外国语言文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我国语言文学之外的所有文化。外国语言文学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解它的内涵。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各国的历史都是通过文字来记录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文字来真正的去了解这个国家,剖析这个国家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的去了解这个国家。外国语言文学与茶文化的融合指的也就是茶文化理念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例如在英国,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描述绿茶的各种情形,借此来表达自身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融合表现。在英国的很多小说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阅读到与茶有关的语句,正因为有了茶,小说的内涵才能变得更深刻。韩国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悠久的,可以将其茶文化氛围插到和茶礼两个部分。而茶文化的重中之重就是茶道,茶礼的出现就是更好的表达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6

一、茶道历史回顾 据研究证明,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更没有喝茶的习惯,与茶相关的一切是自公元7、8世纪左右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至上个世界为止,大陆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对日本茶文化有所影响。从这个方面上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茶道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最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这个时期,喝茶只不过是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一种方式,还没有形成茶道。二是受中国宋朝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此时,寺院茶、门茶、书院茶等使得茶文化内容逐渐丰盈。在镰仓新佛教的刺激下,茶与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加上日本艺道成立的影响,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创期。最后是受中国明朝的液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此时日本茶道迎来了它的成熟期。此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态势。 二、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人物 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如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并非以均衡的速度进行。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史上,几颗耀眼明珠将其光亮铺展在传承与拓变的道路上,对日本茶道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茶文化在日本的展开,在社会结构中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无论在平安、镰仓还是室町时代,日本的饮茶文化总是停留在上层阶级,没有深入民间,扎根于民族文化,仅为上层阶级的吃喝游戏。倘若一旦上层社会被解体,吃喝游戏也将被潦倒的人们所遗忘。不过日本的茶文化是幸运地。在上层阶级解体之时,其根茎已经载着新的精气神深入到了民间的土壤。在室町政权逐渐衰弱,日本的中世社会濒临解体的战国时期,日本的茶文化接受了禅宗思想的刺激和引导,以崭新的姿态崛起,成为融哲学、宗教、艺术、礼仪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休利等。 将茶称为“茶道”的首创之人便是村田珠光。室町末期,村田珠光到著名的临济禅宗寺院大德寺跟随一休参禅。珠光从一休处得一印可证书,即圜悟的墨迹。圜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僧,著有名著《碧严録》。珠光将这一墨迹挂于由其建的草庵的壁龛里,由此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想通,茶与禅是同一的,并同时也是开辟了“禅茶一味”的开山之举。村田珠光的查到思想中反对自以为是、无限制地强调自己的主张,即茶道用语“我执”,而主张“忘我”、“灭我”。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总想着“我、我、我”,就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轻视比自己差的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去主动接近能人,当能人表现出高超之处时,要加以赞美。其次,珠光还顺应当时出现的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本民族的乡土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主张应该合唐物与和物于一体,反对一味地崇拜外国。村田珠光的茶风与艺术特色也是鲜明的。其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提升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总之,村田珠光在茶道上的巨大成功可以总结为“以庶民为主题的乡土文化战胜了以东山殿为代表的贵族文化”。 武野绍鸥是在日本的茶道上继村田珠光之后,利休之前的又一位接触大茶人。其主张的茶道是对村田珠光茶道的继承和发展。珠光将佛教导入茶道,确立了茶道的理念,但对茶道内容的各个细部却并没有作出全盘的改革。而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补充和完善。他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日本文化生活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反过来,经过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的生活文化艺术又还原到了一般生活中去。可以说武野绍鸥对对日本茶道的民族化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千利休跟随武野绍鸥学习了15年茶道,是其继承茶人。室町末年,各个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对于日日征战、生死未卜的武士们来说,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他们的心灵。因此,静下心来品茶成为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室,千利休就曾跟随丰臣秀吉出征九州、山崎、小田原战役。可见武士阶层对千利休的茶道是十分尊崇的。芳贺幸四郎认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内容:(1)其继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思想;(2)珠光将茶道提升为与禅相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赋予了茶道高级的社会地位,而千利休在继承此事业的基础上,又将茶道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3)其茶艺术境界倡导积极面对世界,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至于日后崇尚金色挥霍的丰臣秀吉与执念古朴简约的千利休之间的生死反目,则是人生价值观上的分道扬镳,但对千利休的茶道没有多大程度的否定。千利休主张的茶道文化对日本各方面的文化艺术影响巨大。由于茶道为综合文化体系,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千利休的影响大大地超出了茶道的范围,扩大到了日本建筑、庭园、服饰、烹调、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目前世界上所谓的日式家具、日式设计、日式色彩、日式点心等等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别气质,无疑都是与千利休的艺术风格相关联的。 三、茶道中的禅及其美学 以村田珠光为开山祖师,武野绍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的日本茶道艺术,并非只是一种文人嗜好、闲人雅趣,也并没有停留在生活的规范与礼仪上。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北京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为“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宗教形式。 “禅”与“禅宗”是有区别的。“禅”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各种宗派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忘却现实存在着的“我”的一种境地。而“禅宗”作为一种宗教的存在,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在于倡导“自救”。其重视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对日常生活有严格的各种清规戒律,但同时这些清规戒律反过来提升了生活文化,使得生活具有了一种艺术韵味的美感。历代日本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载,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会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查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于常人的生活,近似于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然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在家禅”有别于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的“寺院禅”。两者都是从“禅”衍生出来的,“禅”是两者的源头。人们称千利休风格的正统茶道为“わび(wabi)茶”。对于わび(wabi)的词源和语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致可以用以下的词汇来呈现和解释:贫困、朴质、谨慎、节制、无泽、不纯、枯萎、老朽、古色、寂寞、歪曲、破旧、静宁、野趣、稚拙、自然等等。它们的对义面大致可以概括为:富有、华美、巧言令色、显眼、艳丽、优美、丰满、复杂、纤细、均称、明澄、典雅、锐利、崇高等等。#p#分页标题#e# 茶道美,尤其是千利休的茶道美是以わび(wabi)为出发点的。而わび(wabi)的内核则是禅,禅的主体的否定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体现便是わび(wabi),主张的是“忘我”。换种说法,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わび(wabi)否定了一切现有的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又使得わび(wabi)获得了创造无数自由自在的艺术形式的可能。马克思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为肯定”在这其中体现的淋淋尽致。例如,わび(wabi)否定了“均称”之后,获得了“不均称”。“不均称”比起“均称”来,其性格是开放的,种类是无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在否定同时获得了肯定。茶道的茶人们以“本来无一物”的纯真肉眼来感觉所有事物,出了自己的眼睛,不去相信任何东西。千利休把这种建立在“无”的基础上的审美观称为“めきき(mekiki)”。めきき(me-kiki)绝不等于原始、乡土气、没休养、粗糙、简陋、腐朽等。要养成めきき(mekiki)的鉴赏力,除经过严格的禅修行之外,还要见识过大量的艺术品。具体来说,必须见识过许多从中国传过去的静美艺术品,然后通过否定才能获得めきき(mekiki)的鉴赏力。在めきき(mekiki)的作用下,茶人们将农民的小茅棚改装成茶室,将竹筒当成花瓶,将鱼篓做成花篮等等。总之,茶人们以“本来无一物”的胸怀把世间的一切当成了审美的对象,以纯正之心发现事物存在的真正价值。わび(wabi)与めきき(mekiki)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否定之上的肯定”。用公式来表示如下:わび(wabi)==美的否定(美==假美)めきき(mekiki)==“美”的发现(“美”==真美)わび(wabi)依照禅的主题否定精神,对传统的、固定的、由金钱装潢着的美做了全盘的否定,认为此种美为伪,是假美。めきき(mekiki)在否定了假美的基础上,以孩童般纯真清澈的眼睛去面对大自然去发现真“美”。换句话说,只要大自然存在,めきき(mekiki)便有无穷的创造源泉,具有与日月同辉的不朽生命力。 四、结语 作为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初略探究,本文回溯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列出了具有巨大贡献的几大茶人,分析了茶道的精髓,即禅及其美学观点。茶道是们富有哲理的艺术,是成长于东方文化沃土的艺术精华。在今日东西方文化逐渐合流的大趋势下,通过对茶道的精髓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