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文化论文范例6篇

日本茶文化论文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1

本届禅茶大会所倡导的“心茶之路”让人们更加了解茶与禅所共有的宁静欢乐。此次大会以“传灯茗心”茶会、108位高僧共同为大红袍母树祭茶、天心永乐禅寺茶祖殿落成开光、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等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更以禅茶论坛上的众嘉宾品茗论道,使闽茶文化得到弘扬。

适逢禅茶大会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专项活动,使得世界各地的茶界嘉宾更加关注并亲自参与此次在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所召开的禅茶大会。

活动之一:禅茶文化节开幕式暨授牌仪式

在11月16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各种精彩的表演为盛会增添了亮点。

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的祖庭,也是禅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当天,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的授牌仪式。随后,国家茶叶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亲自将一捆已经珍藏30年的湖南“千两茶”赠给天心永乐禅寺。最后,“武夷文化研究院禅茶文化研究所”在这里授牌成立。

禅茶文化发源于汉代,2000多年来凝结了古圣先贤的哲思智慧,饱含“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倡导人们感恩自然,和实生物;包容他人,和平共处;分享成果,和衷共济;广结善缘。和气生财。禅茶文化早在宋代就被尊为日本、韩国茶道的源头,更是中国茶道、茶文化的一渠活水。

此次,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海峡两岸的佛教界、茶学界、文化界嘉宾云集武夷山,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的和谐理念,为人们谱写了一曲新歌。

禅茶文化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的重任。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

活动之二:国际茶席交流暨“传灯茗心”茶会

开幕式结束之后,于九曲溪畔、柳永纪念馆草坪前,开始了一场美不胜收、精彩迭出的茶席设计交流大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与现场的游客,都得到了一个漂亮的白瓷杯,并与分布在草坪各处的茶席的设计者与泡茶师们进行现场的品茗交流。

现场上演了抹茶道、禅茶道、文士茶、仙茶道等多种形式的国际茶道表演,令人目不暇接。精致的18个茶席,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把第一道茶汤聚集在大茶钵里,再把这道茶汤普分给大众,体现了和谐与分享的精神。

此次茶席设计交流,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茶席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充分表达。一段枯枝,一垅石墙,几瓣落花,几束芦苇,都可以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人们各自取景,利用洞箫、国画、美丽的插花以及各式传统盛装,利用武夷山水天然秀气之美,演出了一场美丽的大剧。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在现场挥毫作画,于天然山水中书写心中山水画轴。

活动之重,是极蕴意义的“传灯茗心”活动,美丽的莲花灯,更加表达了一种祥和安宁与祝福的色彩。

活动之三:“佛佑中华・茶和天下”大红袍祭茶祈福大典

11月17日上午,祈福法会在大红袍母树下举行。此次10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相聚共同为大红袍母树举行祭茶活动,为几十年来的首次。

“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6株历史悠久的母树,头顶是湛蓝无垠的天空,背后延伸到崖顶的泉罅,山腰中一抹血霞若隐若现,留给世人的,是无形无色却又无穷无尽的馥郁与芬芳。

来自茶学界、文化界、企业界的众多宾客和高僧于仙境氤氩中为神圣的大红袍母树祭祀祈福、开光加持,最后,一位身材魁梧的印度高僧做狮子吼,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据介绍,此后,禅茶祭茶祈福法会将每年举办一次,并沿袭这些禅茶仪轨,为禅茶开光洒净、诵经加持。

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之产物。“疏狂素洁只争霞,固守深山待风雅。”儒、释、道“三教”与文化产业、茶业、旅游业“三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疑将很好地弘扬禅茶文化,构建和谐世界。

活动之四:大红袍祖庭茶祖殿开光仪式

11月17日上午,在天心寺,一场纪念乌龙茶祖释超全的活动在这里举行。

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祖庭,也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乌龙茶的发源地、工夫茶的发祥地,自古有茶鼓、茶寮的设置,配备制茶、施茶的茶僧,还有普茶、施茶的仪轨,有祭茶祈福、以茶浴佛的法会。

此次,在祭祖的盛大仪式中,主持人大声宣布茶祖殿落成暨乌龙茶祖(释超全)像开光法会开始,在祥和肃穆的气氛中,红布缓缓拉开,樟木雕制的乌龙茶祖像出现在人们眼前。此时人们共同分享大红袍祖庭普茶的吉祥与欢悦。

天心寺住持释泽道法师在《祭乌龙茶祖辞》中唱颂道: “世事人为本,人性尚自然,万众崇乌龙茶祖,八方礼茶王。年年献歌舞,岁岁香火燃,活水润灵根,生机万年长。祈国泰民安,求百业兴旺,朝吉祥如意,望福禄安康。”活动之五:品茗论道――国际禅茶文化论坛

由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发起,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国内10余家茶文化组织积极响应而共同成立“国际禅茶文化论坛”,作为禅茶文化国际交流的平台。

11月17日下午,国际禅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祥学苑举行。距离第一届国际禅茶论坛已经一年,再次在武夷山举办这样的盛会,让人们感觉在秋日茶香之中,更透着浓浓的禅机。

在略显严肃而不乏精彩的论坛现场,与会前来的发言嘉宾有“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顾问、韩国中华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寇丹先生,台湾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华茶文化学会”的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日本著名的茶师山口纪子女士等10人,他们对禅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简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把最直接的禅茶体悟以及与武夷茶结缘的心路与人们分享。他们分别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讲演。认为茶更多在生活之中,而对于茶禅的认识,也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去体验。

活动之六:茶文化陆羽奖

11月17日下午,在武夷山华夏民族城开始了一场令人关注的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盛会。颁奖及闭幕式的晚会在精彩的武夷文化歌舞、飞天舞蹈、少儿禅茶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歌舞声中举行,令人置身于茶文化美丽的大海之中。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2

茶文化最初来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将茶文化赋予了自己本国的特色,茶道也由此产生。总的说来,中日茶文化在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将对中茶文化进行总体的概述,以此对茶道、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中国的茶文化总说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当属陈香白老先生最为精通,他在对中国茶道进行定义时,将中国茶文化分为七种义理,即茶世、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和茶学说。这七种义理的总结,是从饮茶过程出发的七种品格修养,使得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品茶者完成自身品格的修养,从而实现民族的安乐和谐这道。在陈香白先生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研究,有人认为,饮茶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人们在悠闲的饮茶过程中,进行人格、道德与内心情感的训练,从而得到一种内心平和的结果。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最早源于道家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要求的“和谐之美”。“静”是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的体现,静是每一个品茶者“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的追求。“怡”是指品茶者精神上的愉快之意,是指品茶者在品茶时的独特精神享受。“真”则是真理、真性情的意思,它是中国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处。

(二)日本的茶文化总说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3

茶道最早兴于中国。清代《幽梦续影》中朱锡绶先生首篇便评:“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瞿,真嗜菜根者志远。”道出古代文人对中国茶道之体会。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部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要开展好对茶文化的宣传工作,多举办茶文化的活动,让民众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杭州是我国首次倡导“全民饮茶日”的城市,现在它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杭州还准备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汉日语境;茶语言;茶文化;对比分析

语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比如,“真是多谢你了”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可以表示“感谢”、“讽刺”、“埋怨”等含义。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对茶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语言,从而促进交际双方最终达成跨文化交际。

1汉日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1.1语境的定义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19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Malinowski首次提出“语境”(context)的概念,并认为“语言与环境密切关联”以及“语言环境关系到语言的理解”。语境概念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之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中外语言学家和相关学者对语境展开了研究,语境理论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和系统。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语境理论也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比如言语语境与情景语境、言语语境与非言语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等。具体来说,语境表示交际双方在谈话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状态。根据环境和场景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语境划分为自然语境、局部语境和人工语境三种。其中,自然语境就是我们的母语环境,可以说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语境。局部语境是交际者在部分时间内接触的语境,比如日语学习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语境就属于该类语境。人工语境表示人为营造出来的语境,比如高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计算机中的人机对话等都属于该范畴。

1.2汉日语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汉日语境表示汉语和日语的双语言环境,通常来说,汉日语境在中日两国居民跨文化交际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带吸引了很多日资企业,这些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等都处于汉日语境之中。当然汉日双语语境还涉及到中日学者交流活动、中日经贸往来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从汉日语境的角度对两国茶文化和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茶学研究者更好地发现两种茶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透过茶文化把握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跨文化交际场合,我们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进行交流,就可以时时刻刻留意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触碰对方的文化底线,这对于双方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大有裨益的。

2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比较

随着茶叶种植的普及、饮茶活动的推广,饮茶逐渐从文人雅士的喜好演变成千家万户的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有着深刻内涵和厚重底蕴的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似,茶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层面(茶史、茶思想、茶俗等)和物质层面(茶叶、茶具等)。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不难发现,茶早已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缘。后来,茶叶传往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并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饮茶文化。以下主要从三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2.1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相传,茶是炎帝神农氏所发现的,当时茶被当做一种解毒药草。后来,人们发现茶水还可以提神醒脑,有着多种神奇功效,于是人们开始饮茶。但是,先唐时期饮茶人群都是小范围的,比如从王公贵族到后来的人文雅士是当时的主要饮茶群体。茶从最开始的奢侈品转变成一种可以愉悦人心的“雅事”。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生产力水平的增强,茶叶种植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茶叶流入市面。一直到唐代,饮茶活动开始成为社会潮流,茶叶得以进入千家万户,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文化范式。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日本经常派遣使者来我国学习。比如说,日本僧人最澄在归国时将我国的茶树以及茶籽带回日本本土栽培;荣西禅师则从中国茶叶加工方式中汲取经验,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吃茶养生记》。起初,茶在日本是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的人可以享用茶。后来,随着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开始在日本民间社会普及。之后,千利休提出了日本茶道思想,而这也标志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2.2茶文化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茶起初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其作为贵重物品看待,并将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即使后来茶叶得以普及这种习惯也保留下来。同时,民间社会至今还有着“以茶待客”、“倒茶七分满”等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饮茶活动事实上十分讲究“礼”,这多多少少受到古代儒家“尚礼”思想的影响。在少数名族地区,饮茶习俗又有所不同。比如就民族来区分,饮茶习俗主要有三道茶(白族)、盐茶(纳西族)、凉拌茶(基诺族)、竹筒茶(傣族)、香茶(维吾尔族)、锅帽茶(布朗族)、酥油茶(藏族)等。就地域来区分,饮茶习俗包括擂茶(粤东)、功夫茶(粤西)、九道茶(云南)等。相比之下,日本饮茶习俗也较为丰富,比如日本人在平时待客以及宴请宾客(包括婚宴)时会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当然,日本现代社会还流传着玉露茶和番茶的饮茶习俗。

2.3茶具及饮茶方式

从茶具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茶具的形状和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饮茶习俗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现代茶具主要泛指制茶以及饮茶时使用的器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碗、茶杯等。从材料来看,我国茶具主要包括陶瓷茶具、金银漆器茶具、紫砂茶具、竹木类茶具以及玻璃茶具等。我国的饮茶方式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唐代煮茶法发展至宋代点茶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冲泡法。冲泡法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因而也是现代社会主要的饮茶方式。与我国相比,日本的茶具除了表示饮茶器具之外,还可以指代储存茶叶的罐子。从日本当地的博物馆中可以发现,经典的日本茶具主要包括吕宋壶(茶叶储存罐)、蚂蝗绊(茶碗)、曜变稻叶天目(茶碗)、千鸟香炉(名贵茶器)、朝仓文琳(茶叶储存罐)、不二山(茶碗)、黑乐茶碗、北野茄子(储茶罐)等。同我国相似,日本人饮茶也追求茶叶本身的原滋原味,不喜欢在茶叶中加入其它成分。“抹茶道”(用茶筅烹茶)和“煎茶道”(煮茶)是日本现代社会的主要饮茶方式。

3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比较

汉日语境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也是该语境下茶文化的反映。对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日两种语言的异同。下面从两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3.1茶的基本含义在汉语中,茶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茶叶”、“茶树”、“茶水”、“茶饮料”等。茶可以表示茶叶,比如龙井茶表示产自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的茶叶,而铁观音表示产自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的茶叶。同时,茶还可以表示茶树,比如山茶就是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品种。茶还有着“茶水”的释义,比如“我要喝一杯乌龙茶”里面的“乌龙茶”就是表示用乌龙茶茶叶泡制的茶水。日语中“茶”的发音受到我国茶读音的影响,主要有“ちゃ”[chai]和“さ”[saa]这两种发音。在日语中,茶的基本释义与汉语相差无几。同样地,日语中的茶可以指代茶树、茶叶(茶の葉)以及茶水等。比如,“花入り茶”、“ウーロン茶”中的“茶”就用来表示茶叶或者茶水。3.2茶的引申含义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与我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其内涵也在该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茶”最开始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后来茶成为普通人家的日常饮品,人们开始赋予茶越来越多生活化的含义。茶有着诸多的引申含义,这些含义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茶的延伸含义主要包括“休闲”、“生活”、“心情”等。比如“粗茶淡饭”、“茶饭不思”、“茶余饭后”、“清茶淡饭”、“不茶不饭”等成语将“茶”和“饭”放在一起,增加了茶的生活意味,这也反映出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当然,人们也会用茶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情感,比如“茶饭无心”(忧愁)、“茶余饭后”(惬意,休闲)等。相比之下,日语中茶的引申含义包括“捣乱”、“讨好”、“溺爱”、“耍花招”、“玩笑话”、“幸运物”等。比如,“祖母育ちで甘茶々な”就经常用来表示“娇宠”之义。再比如,日语动词“茶化す”在不同语境下有三种含义,即“开玩笑”、“嘲弄”、“蒙骗”。举例来讲,“オレを茶化すつもりか”的汉语翻译就是“你想蒙骗我吗”。再比如,“茶坊主”除了表示司茶者之外,还用来表示“奴颜婢膝,狗仗人势的人”。起初,日本的茶坊主指那些地位低下的茶室侍者,后来逐渐演变出“奴颜婢膝”的含义。比如说,“李さんは茶坊主です。信用すべきではありません”的对应翻译就是“小李狗仗人势,不值得信任”。

参考文献

[1]张竹莉.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2-83.

[2]肖潇.浅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现象[J].科研,2015(21):64-64.

[3]刘堃.语境保障下的话语含意化过程———浅析交际言语中的“牛头不对马嘴”现象[J].当代继续教育,1998(5):10-14.

[4]苏辛欣.浅析日语表达中传出的日本茶文化历史[J].福建茶叶,2016,38(11):373-374.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圆相”在禅宗中又是指作为悟道的对象而表现出来的“圆”,而且以“圆”来表示人与生俱来的心灵的平等,也就产生了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

    生花是在装饰于壁龛处的投入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论核心认为草木的自然生长蕴含着自己的尊严,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户后期产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称三财,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种基本资财———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观。它将引导部分视为天(高的部分),将顺从部分视为地(低的部分),将这两者调和的部分视为人(居于中间保持高低调和的部分),并确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体地位,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无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们理解善良的心,因为插花是表现人的心灵的东西,要用心去体会花道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樱花一样表现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间也要把它的美丽展示给别人,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执着的信念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词沿用汉字,这词最早见于《封式闻见纪》,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间(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称作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

    茶道通常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学习来净化心灵,磨练意志,提高品行,增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达到思想境界升华的最终目的。茶道的深刻内涵是:“和、静、清、寂”。“和”是和睦、和谐、和平之意,让人们永远保持和睦相处。“敬”是心灵的诚实,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清”是洁净、清幽,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寂”是静寂,倡导无论世俗如何的不稳定,也要求人们如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会。茶道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通过茶的集会———茶会,让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茶道展现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从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与人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苏)佛·普罗宁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与中国古代三才阴阳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蔡毅.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日本茶文化论文范文6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