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例6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治安状况尤其会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服饰流行。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青少年的服饰流行风格会比较自然、健康、平和,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而当经济发展状况恶化的时候,反社会的前卫、激进的服装就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大量出现,并且其流行范围相当广泛。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外来语,日本文化,兼容性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

公元四世纪人文历史论文,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龙源期刊。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习经文创制而成的。 [3]日本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人文历史论文,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

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政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政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论语》《礼记》《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人文历史论文,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龙源期刊。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政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象。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

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人文历史论文,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加上作为占领军的美军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バレエ(芭蕾)、ルージュ(口红);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ウイルス(病毒)、イデオルギー(意识形态)、ザイン(存在);来自俄语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ソビエト(苏维埃)。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近现代文化是借助于吸收人文历史论文,融合发达的西方文明才得以取得迅速发展的。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发达的西方文明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二)日本文化中的欧美风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实行欧化政策,全面吸收西洋文化。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首要的就是把西方发达的近代教育制度移植到日本,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即使是在二战失败后,也以“国破教育在”的精神重建教育龙源期刊。福泽谕吉等把天赋人权论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带到了日本。又大批聘请外国教师前来讲授和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政策。跟当时学习汉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衣食住。服装从天皇皇后的礼服到学生的校服全部采用西服的样式。吃的方面,以吃素为主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西方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甚至僧侣也可以吃肉食,并娶妻生子。ワイン、ビール、ウイスキー等也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建筑方面,西式建筑多了起来,著名的国际社交场—鹿鸣馆就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吸收美国文化。这时,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占领军的控制进行了各项改革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在战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展示在了日本人的眼前,对日本人的衣食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衣着方面,战前日本女性穿和服的居多人文历史论文,战后基本上都穿西服,到了现代,和服也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才穿;吃的方面,战前,早饭是传统的米饭和味增汤,而战后面包,奶酪,咖啡,牛奶等西式早餐普及开来;住的方面,被称作“老鼠小屋”狭小的日本人的房屋在战后开始引入美式的住宅建筑方式,布局使用2dk,3dk这样的西式结构。在榻榻米上吃饭的传统的吃住一体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了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美国化是战后日本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是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这种混杂性,兼并性,日本文化也被称作混血文化,杂种文化等。也正是因为日本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才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总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曰和.外来语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8.

[2]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5.

[3]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李光泽,卜庆霞.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25.

[5]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33.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3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一)

尊敬的党组织:

在三个月前我还是个对党不是很了解的一个人,但是,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对党知道的越来越多,对党和一些优秀的老党员更加崇拜,为人民服务的心更加坚入党申请书范文定了。为祖国以后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更加有信心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

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对于政府来说,要狠抓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要打牢民生之基:就学问题。要解决民生之急:就医问题。要筑造民生之盾: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公民来说,要时时体谅政府的困难,不要总是跟发达地区攀比,所提出来的要求不能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太多,否则是空谈。再就是要依法办事,遇事要冷静,不能超越法律的界线。其次要将创建和谐社会与各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习惯。

千万不要搞成形式主义的活动比赛,必须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而且是持久战。比如说xx对和谐社会所作的概述中讲到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按照去做,才能让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有和谐这个整体观念,不能为了部入党申请书范文门利益或地方局部的利益而伤害全国的整体利益,不能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要在和谐这个总观念的指挥下,奏响一部和美的交响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二)

尊敬的党组织:

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组织,每一个组织在它成立的时候都会有其宗旨,即目的和意图,都会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党的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自觉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吃得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这个理念,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弄清楚这些知识后,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处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处处想着人民的利益,用实际行动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我们要践行服务职责。不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而不去行动,那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服务的职责,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提升自己的人身价值。

再次,我们应该提升服务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拥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会,而只有一颗想为他们服务的心,那是完全没有用的,只是会更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要规范服务行为。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规则行事。要时刻维护好中国共产的优秀形象,不能做出有损党的形象的事情。当然,在为人民服务时,我们还得制定高效快捷的工作程序,而不要拖拖拉拉,耽误人民群众的时间。

虽然,要做到以上的这些方面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难度的。但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些困难是不能击退我的。我一定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用最严格的要求来使自己能够践行党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此致

敬礼!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绅士;礼仪书;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225-04

一、绪论

日本进入明治时代以来,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封建锁国时代,日本人的世界意识开始扩大到欧美。著名日本文化学者熊仓功夫谈到:“开国使日本人感到紧张,在全新世界西洋面前,如何做到

举止得体,不被耻笑,成了他们冥思苦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西洋礼仪的理解和学习成为一大课题,礼仪书中对西洋礼仪典型代表人物——绅士的描绘激增。这些描述中既有将绅士视为西洋化礼仪的标准人物像加以赞美,也存在将其讽刺嘲笑的负面评价。本文以礼仪书中关于绅士的描绘为基本内容,分析嘲笑讽刺绅士的修辞逻辑、将评价绅士的论述方式分类。通过考察其论述方式来探明明治日本近化过程中对“西洋文明”的憧憬以及抗拒的感情作用机理。

神岛二郎(1961)、平川佑宏(1976)、圜田英弘(1993)对日本明治时代西洋文明的容受与矛盾展开了成果丰硕的研究。但均未见围绕“绅士”言论为中心展开的内容。而从明治初期开始在日本社会广泛流传的绅士形象,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近代化、西洋化问题时爆发矛盾与不安的重要表象。人们考察明治绅士“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文明化”时,不仅考察其表面上是否实现了西洋化,更要考察行动样式以及内在人格是否具有了绅士的素质。综上所述,围绕着绅士言论做相关分析能够反应后进国家在近代化、西洋化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具体应对措施,可以捕捉一直以来日本近代化研究中忽略的侧面。

二、明治时代绅士概念的登场及演变

绅士一词是明治日本对gentleman的对应译语。但最早在何文献中使用这一对译语,学界评论不一。笔者考察发现《西国立志编》(Smiles,中村翻译,1871),《米欧回览记》(久米,1985)已经开始使用绅士作为gentleman的对译语,可以推测在明治初年已经开始使用。另外从明治中期报纸杂志开始对绅士的概念进行论争,说明诞生于明治初年的绅士概念已经在中期时得到了普及。1880年成立了绅士的社交机构“交询社”,1889年以所得税额为基本条件,广泛记载了人名、职业、住所等信息的《日本绅士录》创刊。绅士社交机构的诞生与《绅士录》的创刊,可以说明绅士作为理想的人物像开始在社会上普及。社交俱乐部和《绅士录》所登载的“绅士”是建设近代国家精英阶层或经济富裕阶层的代名词,另外明治后期出版的礼仪书也大量出现了“交际”、“社交”等时代关键词,成功术、社交术为主题词的礼仪书大量出版。在这些礼仪书中,精通西洋礼仪具有重要意义,绅士作为体现西洋礼仪的理想人物像被塑造。但同时也存在对现实生活中虚假绅士的批判、嘲讽。特别是作为近代化、西洋化象征的人物像,在批判西洋风俗与明治新政府激进的西化政策时频繁登场。其中较常见的是设定“真绅士”与“疑似绅士”两个概念并将其做对比,以“真绅士”的标准来批判“疑似绅士”的批判逻辑。这种批判逻辑实际上没有给绅士设定一个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为其加一些限定条件,适当变换“绅士”的含义来理解和接受这一来自西洋的全新人物形象。明治维新以来,面对目不暇接的全新文明事物,人们的态度不再是接受和排斥的简单对立,而是通过各种折中战略摸索着传统日本与西洋的妥协途径。在上述西洋文明的容受过程中所产生的折中·协调的思维模式在设定“真绅士”与“疑似绅士”这样一种应对西洋式全新人物形象的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此,以下通过“疑似绅士的建构”、“真绅士的改编”两个部分的讨论,重点考察这种理解和接受的战略。本文所关心的重点并不是绅士实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而是关于绅士这种表象的描述,运用了怎样的修辞逻辑和论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而最终实现在社会上被广泛认可的。

三、疑似绅士的建构

疑似绅士的建构是指,通过建构不够格的疑似绅士的否定表象来描述西洋式的绅士。在“绅士”前加接头语,或通过某种方式加以限定来表述“真绅士”是很好的,而“某某绅士”就不能被认可,这样一种批判的逻辑。

评论“当世士风颓废”的(《反省杂志》,1898,7:1-8)当中出现了“当世绅士”、“伪绅士”、“似而非绅士”等多个被批判的“某某绅士”形象。另外在《绅士读本》中将日本绅士分类为“豪杰绅士”、“第二流豪杰绅士”、“铜臭绅士”、“世袭绅士”。(上岛,1903:18-24),将他们都归为“落第”的行列。而与之相对照的“理想的绅士”是应该具有“品格高尚,有德有义”的品质。”、“自立独立的实力”等一些条件,并且是“只有努力就能获得的身份地位”(上,1903:114)。总体来讲在外观(包含行动样式)和精神两方面来批判“疑似绅士”相对于“真绅士”的不足。综上“疑似绅士”在不够格这一点上又可以分化为外观欠缺批判型和内在品质欠缺批判型的两种下位类型。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汉服;日本和服;比较研究

前言:回顾历史发现,日本和服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并发展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一直在不断地对吸收到的中国汉服文化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使汉服文化的理念等元素有机融入在和服设计中,成为符合日本需要的特色服装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作为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其在服装文化领域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样化特点,查阅文献可知,中国汉服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一条漫漫长路,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覆盖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色服装文化即和服文化的民族,甚至可以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具备东方文化的情调。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我国汉服文化的熏陶影响,因此决定了日本的和服文化与中国的汉服文化有着一些相同之处,当然由于两国不同发展轨迹,在汉服与和服上也会呈现出一定不同之处,而这也是历史因素流传至今的最真实的表现。

一、中日文化发展的渊源

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是众所周知,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中国认为日本文化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衣钵,排除先入之见,也确实是这样。从历史的发展过程能够看出,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深入骨髓,并且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而服装文化作为总体文化领域中的一种,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的交融发展也找到了历史根源。比如历史中的唐朝,更对日本和服文化有着异常强烈的影响和冲击[1]。

查阅文献可知,在唐朝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友好往来甚是频繁,因而同期促成了相互之间繁荣的文化交流。在日本的理念中,唐朝的昌盛是伟大的,当时大量的遣唐使者和留学生都曾在中国接受各方面的教育。据相关研究证实,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说是诸多国家当中最高的,所有先进的事物,日本均会想方设法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成为自身的东西,形成特有的文化[2]。所以日本所模仿的文化都会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进行创新,变成“引我之用,用则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始终望尘莫及,比如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花魁”,日本通过元素的不断创新将自身的文化推向了国际,成为了日本的标志性产业,并以此为依靠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3]。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的动漫产业也有着相对辉煌的历史,但严重缺乏创新显然是一大弊病。日本狭小的领土迫使日本不得不通过创新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海上建造的国家,受着领土的限制,只能依靠发展科技来“强国”,比如日本的“围海造田”,排除万难将原有的全国各地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变废为宝”,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所有国家感叹[4]。

二、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的历史渊源历程

(一)中汉服文化传入日本

古代的中国由于具有着“天朝上国”的称号,周边很多小国都会为了自己需要的资源来中国上贡从而换取稀缺的资源[5]。也正是在这种来来往往的交流中,中日两国各有的服装文化也伴随来往人们开始传播和交流起来。而要说中日服装文化正式产生历史渊源的话,则要从公元三世纪说起。那时中国正处于铁器与青铜器时代,日本在受中国的影响下,纷纷引入中国的铁器、青铜器以及多种生产器械,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6]。也正是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日本文化层面的发展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期间,日本已经能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状态,同时伴随中国汉服文化积极传入日本国内,日本人开始竭尽全力的开创属于自己的和服文化,并且也非常推崇中国传来的传统汉服文化。可以说,在这时期中,中国汉服文化深深地在日本扎下了根[7]。

(二)日本在中国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和服文化

发展至隋唐时期,中国处于太平盛世,这时的中国古代汉服文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在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积极引入并积极学习和探索中国的汉服文化,在结合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始对属于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服装文化进行创作和传播[8]。当唐太宗在位期间,中日两国积极互派文化使节,担负着传播与交流自己国家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为两国之间友好、艺术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意义。其中为中日服装文化形成良好沟通纽带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对日本和服文化的形成与体系化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9]。在公元716年,吉备真备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他长达十七年的学习历程,让吉备真备充分体会到中国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在735年, 吉备真备带着的中国的汉服回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大力宣传中国多样化的服装文化,为日本的服装设计注入了灵感[10]。从这时开始,日本在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带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日本和服文化,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中日之间服装文化历史渊源越来越浓厚,同时二者也朝着带有各自特色元素的方向发展[11]。

三、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存在渊源的原因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都有着自身相应的特点,之所以使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产生历史渊源、存在连结关系,本文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原因

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恶劣的环境迫使日本人想法设法求生存和发展。而中国作为地大物博的辽阔大国,丰富的物种与资源,使作为小国的日本向天朝大国进贡从而来换取更加需求的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在与中国内部各个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人员流动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类型的服装文化,来加入和填充到自己民族的服装文化中[12]。可见,具备极强限制性的地理因素,决定了日本吸取外来服装文化的紧迫性,也急需加大力度吸收外来的中国汉服理念,使日本人民通过克服困难来创造自己的和服文化。

(二)政治原因

查阅文献可知,日本的历史在中古武人执政之后,就形成了两大权威,一是天皇万世,一是幕府,随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唯权主义观念。日本人民由此对至尊和至强有了认识,允许两者同时存在。尽管这与中国的君主制度存在不同,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模式演变而来[13]。可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至尊和日本的至强两种思想取得了交融发展与平衡,为日本的和服文化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日本人由此开始倾向于服装文化的平衡发展而避免闭门造车情况出现,这就体现了日本和服文化的混合性,同时也是产生中日服装文化存在渊源的原因[14]。

(三)民族原因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无可讳言,相比之下,传统时期的日本国家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日本人也因此存在一种自卑感。由此可见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态度,实质上是基于文化的自卑而形成的。日本学习过中国的汉服文化之后,并不是按照常理来进行服装文化的再造,而是直接模仿,随后日本人通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使得日本和服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得以保存下来。由此可见,日本的这种自卑心态也促进了日本的良好学态度,更能重视起自身和服文化发展的单一性并不断弥补这种不足[15]。

(四)价值观原因

中国的价值观是以单一的善或恶的行为来规范另一些行为,由此达到人格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创作出来的中国汉服会更加注重对美的表达、对伟大的歌颂等。而日本的价值观也会在善与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的规范性,这样对于人的评价并不会基于某个单一的标准。那么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也使得日本人会在服装设计层面上追求更为突出自我性格。其中,中日服装文化最为相通的便是对“忠、孝、义、理”等中华传统思想的借鉴与发展,而日本和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将原本的思想进行更改,在日本人看来,“忠、孝、义、礼”成为人的全部义务,对于一个人的人格评价也能够明确指出其在哪个方面有所欠缺,而不是通过对其一方面的否定就全面否定了这个人。而追根溯源,这与中国汉服的基本思想存在着紧紧的联系。

四、汉服和和服对比

虽然说和服是以汉服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但历经漫长时间演变,逐渐带有别具一格民族特点。例如女款和服背后大腰带便为和服一大特色,而这也为区分汉服和和服最为主要的标志。而且和服衣料纹饰也通常带有鲜明日本民族的特色。接下来就以汉服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举例说明,同和服具有如下差异:一是和服衿与汉服不同。和服之衿,不同于中国交领,而且也不同于我国的直领,最为典型特点在于衿头露于衣服外。汉服衿与衣服却平齐。而且和服有一层布贴于衿内作为共衿,而且其共衿是不封口的,用来领芯,这样可以使领子变硬,但是汉服却不存在领芯;二是和服袖后没有封口,反倒是袖前端的下面要封,与我国宋朝代表服装是恰好相反的。秦汉时期我国传统服饰袖子前端下方也有部分是封口的,仅存留小口伸手,叫做悬壶袖。该袖形发展至唐朝保存下来,但是再后期就被大袖所取代,之后就没有再封过口。袖后没有封口,直接开到腋下也作为和服主要特征;三是和服袖子大多为方形袖,但汉服袖子大多为圆形袖。和服大多为房型秀,少部分为圆形款式,像圆禄袖,当代和服通常是方形袖。但是汉服,大多为圆形袖,但需要一提的少部分为方形袖,唐朝有些舞衣袖就是方形的。

四是汉服上彩缕、披帛、绶带、环佩、桃符、香囊等装饰,在和服当中是不存在的,而和服也存在自身独特装饰品。而且汉服还存在小佩剑等,和服则普遍使用怀刀;五是和服腰带复杂打法、长度与打出来花样,却是在汉服中不存在的。汉服腰带同腰围基本是一样的,绑上而后下坠些便可以。女式和服腰带要约四米,并用它在背后系出各式花样;六是汉服用系带方法绑着穿,但和服不系带。在和服上有系带一根,完全依赖腰带固定住,假若和服腰带散开的话衣服会彻底散开,因此女式和服的腰带会绑较为夸张。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站在追溯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日关于服装文化历史渊源,能够知道中国的汉服文化对日本和服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可以说,历史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我国能够崛起就是源于民族文化的崛起。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作为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其在服装文化领域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样化特点,因此便也对日本国家的服装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某些领域,我国也要学习日本的文化精神,取他国的服装文化之长、补己国服装文化之短,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并不断进行服装文化领域的创新,才能发扬我国中华民族的服装文化特色,走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上通过对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对比研究,并粗浅总结了中日两国服装文化存在历史渊源的相关原因,以便为今后的深层次研究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星.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94-99.

[2]魏娜,蒋翔云.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J].学理论,2012(21):143-144.

[3]姜丽.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60-161.

[4]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国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5]王晋茶,范云霞.\谈日本的和服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5-46.

[6]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04):38-45.

[7]王蕾.从汉服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1(02):1-3.

[8]邢永凤,周晓飞.和服家纹上的日本文化[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41-45.

[9]周燕佩,李广志.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9):128-131.

[10]王志惠.染的世界――论日本传统“小袖和服”图案艺术风格与色彩特征[J].艺术设计研究,2011(03):40-46.

[11]梁惠娥,崔荣荣,见寺贞子.日本承扬传统服饰文化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1(11):145-147.

[12]汪天梅.浅谈日本和服和日本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61-162.

[13]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14(03):130-144.

[14]韩宁.从服饰看日本女性的审美观――以和服到水手服的变化为中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163.

[15]张虹.花卉植物元素在旗袍与和服装饰图案中的应用比较[J].丝绸,2014(09):56-61.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6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依据。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但由神直接生出的,只有我日本国”,“我国是天照大神的本国”,“其他诸国则皆……卑贱之邦。”据此,日本被说成是“代代天皇适从皇祖之神敕,天壤无穷统治帝国,万事一系而不渝,国民皆忠顺奉戴皇室为宗家,形成一大家族”。(注:荒川几男、生松敬三:《近代日本思想史》,有斐阁1973年版,第264—265页。)他们认为,欧美的国体是民主主义的合议制,而“日本的国体以万事一系的皇统作为基础”,后者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日本国民对天皇的无限景仰和忠诚,也就是以“忠”、“孝”为基础的天皇崇拜。与“大和民族优越”论相伴而生的就是对其他民族的贬低。

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福泽谕吉(1835—1901),在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中说:中国固陋之至,“不知改进之道”,一味“眷恋古风旧习”;学校教育的宗旨只讲“仁义礼智”,“不知真理原则”;等等。并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人种来历的特殊”。(注:《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第239—240页。)福泽谕吉又认为“方今东洋列国之中,作为文明的中心并堪任盟主以阻挡西洋诸国者,舍日本国民又其谁也!”因此,福泽谕吉认为在文明进军中走在前列的日本,有责任对邻国“以武保护之,以文诱导之,速使其仿效日本进入文明之域,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武力胁迫其进步”。

在“大东亚圣战”中,日本人视日本民族高于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认为日本是亚洲唯一的“救世主”。被称为“大东亚论客”的大川周明在其《日本二千六百年史》中说:“我们今日的意识,实在是亚细亚意识的综合,我们的文明,是全亚细亚思想的表现”。还有一些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人是所向无敌的。因此日本人逐渐沉浸于一种适应其国民性的仇外的民族主义精神之中。他们宣传暴力崇拜、绝对服从和坚信只有战争才能摆脱国家面临的困难。这同样是“百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友好条约不如一筐子弹”的翻版。

由上可见,日本人的这种自傲、自负的心理成为日本民族主义的精神起源。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所说的:“日本的民族主义原就坚信日本具有神圣的使命,又由于它新近学到的西方技术而感到理所当然的自豪”。(注: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5页。)正是“大和民族优越”论,成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之一。日本人认为大和民族是优等民族,就像日耳曼民族一样,因而征服亚洲、进而征服世界乃是天经地义的。在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和朝鲜,都是以这种蔑视观为动力的,受其影响,有些日本人至今仍把自己标榜为亚洲的“一等人”,以“优越”民族而自居,蔑视亚洲他国人民。这种“民族优越”感使许多日本人念念不忘本国在战争中死去的几百万人,而将在战争中惨死于日军屠刀下的5000多万亚洲他国受害者弃之一旁。为了维护日本的“优越”地位,一些日本人告诉国民,决不能承认“侵略”,决不“反省和道歉”,否则,日本民族就将“被贴上耻辱的标签”,永远抬不起头来。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论证,日本在“大东亚战争”中不是败给了中国等亚洲国家,而是败给了美国的物质力量,尤其是败给了美国人使用的“野蛮”的核武器。这些人看到如今日本经济实力直逼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心中自然渴望重温昔日“大东亚战争”、“皇军赫赫战果”的梦想。如今,日本要返回亚洲,但只要日本不放弃“种族优越”意识,不对侵略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就不可能与亚洲各国和睦相处。

二、“侵略有理”论和“侵略有功”论的作祟

“侵略有理”论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为否定、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而编造的“理论”。他们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而发动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争是为了捍卫日本的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自卫战争”。其根据就是因日本被英、美、中国和荷兰包围,日本生存所必需的石油、铁矿石、橡胶等战略资源被切断,威胁了日本的生存,为此,日本必须向这些国家开战以突破包围。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主要有“中国压力”说和“中国侵犯日本在满洲的”说。说什么“满洲事变”是“谋求发展的日本民族的生产力在满洲受到抵抗和激烈冲突的产物”,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主要有中国军队“非法射击”说和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称“七七”事变是中国驻军“开枪挑衅引发的,责任不在日军”,日军动用武力是“自卫”。还有一些人除了用“国土狭小”、“人口过剩”作为侵略“理由”外,又制造侵略负有“文化使命”的谬论,如宣扬“在历史的必然性上,在历史的特异性上,更在其文化的使命上,日本民族之大陆发展,为宿命的事实”。(注:河相达夫:《中日提携之原理》,《新民周报》第15期,1938年12月。)其实,他们标榜的“文化革命”就是推行军事封建法西斯主义。

“侵略有理”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久驻不散的表现,是历史上“侵略有理”论的翻版。早在幕府时期出笼的“海外雄飞论”和“攘夷论”,对对外扩张思想作了最初的表述。伊藤信渊和吉田松荫是极力鼓吹侵略大陆、夺占中国“满蒙”的代表人物。二人把多年流行于日本的侵略扩张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在他们分别著的《混同秘策》和《幽囚录》等书中都公开宣扬侵略扩张思想,显示出日本要“以支那为枢轴统一世界”,为后来统治者制定侵略政策提供了最初的理论依据。明治政府建立后,先后有明治天皇的《宸翰》和木户孝允等人的《征韩论》问世,确定日本征韩侵华的基调。声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时任内阁首相的山县有朋,曾提出了“线”和“利益线”的扩张理论。他在向天皇上奏的《外交政略论》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势。何谓‘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同我‘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邻近区域是也。”这里所说的“邻近区域”,无疑包含着中国和朝鲜,而“防护利益线”就是把中国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其实,日本就是以“防护利益线”为由发动甲午战争的。1927年,田中义一首相在《田中奏折》中声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注:刘景富、杜文君:《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它成为以后日本历届军国主义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方针,这难道也是为“自存自卫计”?1934年,日本陆军省炮制了一个题为《国防之本义与强化国防之倡导》的小册子,煽动侵略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它对个人是“考验”,对国家是“生存竞争”。“七七”后日本裸地宣扬“侵略有理”论。声称“七七”事变是受英、美和苏联唆使,采取“容共抗日政策”造成的。说什么“忘失东方精神,提倡完全基于西洋思想的三民主义的,以国家为私物,破坏东方道德,以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的政策,……把东方和平陷于危殆。加之……苟合与数年抗争的共产党,容许苏联赤化中国,遂酿成中日事变。”1941年末,天皇的“宣战诏书”也是如此标榜“为自存自卫计”。

“侵略有功”论是如今日本右翼势力把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战争的“理论”。他们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作战的对象是英、美等西方国家,日本作战的目的是从白人的压迫下“解放亚洲”这些国家。1988年,时任国土厅长官的奥野诚亮说:“什么是侵略,什么是军国主义,这些国家当时已沦为殖民地受白人压迫,我们的目的是去解放他们。”樱井新宣称:“与其说是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结果教育也相当普及,……只不过半个世纪,整个亚洲便出现经济繁荣的气势,也使他们民族强盛起来。”(注:新加坡《联合早报》,1994年8月15日。)“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在其“成立意向书”中写到:“日本今日之和平与繁荣”是“建立在200多万战争殉难者的基础之上。这些殉难者为了期盼日本的自存自卫和亚洲的和平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有甚者,曾在东北统治14年日本殖民地官员们所写的《满洲全史》竟称“创建”“满洲国”政权的“善良动机”,是“立志革新,扫除祸根,为保全东亚,建立近代模范的王道仁政国家”的“壮举”和“忘我无私……在异国土地上努力实现王道乐土,建设近代国家……日本的功绩。”甚至说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和“奇迹”,构成今日中国建设的“楷模”等。

这种把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战争,也有其历史渊源。其直接来源是日本法西斯理论家、东京审判的甲级战犯大川周明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要使所有的民族从不义的压迫下面解放出来”,在日本领导下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主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殖民扩张计划。起初,日本提出要“建设东亚新秩序”,扩张范围仅限于中国,其目的是要排斥英美在华势力,独占中国”“东亚新秩序”的实质,就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利用英美在欧洲战场的不利局势,策划南进夺取英法荷等在东南亚的殖民地。1940年,日本近卫内阁在《基本国策纲要》中正式提出“共存共荣”的主张,称日本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国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后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对外声明中开始称作“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不断扩大,“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即“凡大日本帝国势力所及之处,即是大东亚。”(注:转引自《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中国公论》,第4卷第5期。)

为了制造理论根据,日本以“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为名,称日本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是为了反对英美称霸,“打英美的旧秩序,求得大亚细亚民族解放”,“建设‘亚洲人之亚洲’之新生活圈。”建设“以强国与弱国共存共荣为目的的秩序”,即“道义的秩序(注:《东亚共荣圈之法的性格》,《华文大阪每日》,第9卷第4期,1942年6月15日。)其实,日本所标榜的“道义”根本不是“道义”,而是侵略和奴役,是打算把亚洲国家置于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按照他们的战争史观,日本发动战争对亚洲有功,东南亚各国获得独立日本有份,这样就把“罪行榜”改为“功劳簿”了。

三、武士道和奴化教育的误导

日本武士的“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忍让的封建伦理规范—“武士道”。它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支柱而得到广泛流传,为日本文化传统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武士道”内容中有一条强调主从关系中的“忠节”。武士必须无条件的效忠封建领主。明治维新后,虽在法律上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仍被新的统治阶级沿袭下来。将原来这种主从关系改为“效忠天皇”,将“武士道”看作“日本民族的固有精神”,强加给人民和士兵。以后又将军国主义同“武士道”结合起来,使之“现代化”,不遗余力地向军队灌输。1882年,天皇颁布的《军人敕语》规定:“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帅”。《军人训诫》进一步规定:“必须把天皇当作超人来崇拜”,即把天皇视为“超人”的“神”来崇拜,“这是军纪的唯一的最高根源”。天皇还把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定为国教。从而宣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神裔,是神的化身,是现人神,日本人凡是为天皇而死的,死后即成神。并特别提倡“武士道,”称军人精神的根本就在于“忠诚”(效忠天皇)“勇敢”(勇于为天皇而战死)、“服从(作驯服工具)。将忠诚、勇敢、服从作为军人的主要品德标准。

忠诚、勇敢、服从,具有职业军人的荣誉感,是世界各国对日本军人的普遍看法,但军国主义者用棍棒、皮鞭等训练工具培养士兵的野蛮性格,纵容上级对下级、老兵对新兵、教师对学生的粗暴的惩罚行为,使日本军人在“施虐狂”的熏陶下,极其残忍凶悍、灭绝人性地屠杀他国平民和战俘的做法,是应该否定的。日本战败后,其军国主义制度虽废除了,但其野蛮性、盲目性、愚昧性都被保存着。

日本近代史,实际上是一部以未加明言的“天皇教”为国教、驱使国民响应军国主义对外频繁发动战争的历史,而《教育敕语》在此间起了“天皇教”教典的作用。

1890年,天皇《教育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到广大日本人的灵魂中。《教育敕语》提倡“尊皇爱国”的伦理,倡导“自己的身体应该献给国家”,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一旦有缓急,应义勇奉公”,“为君父牺牲”,贯穿着强烈地向外扩张主义的主导思想,为以后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教育确定了方向;以未加明言的天皇教作为蛊惑人心的“强力磁场”,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外扩张的意志当作神圣不可动摇的“皇祖皇宗之遗训”,让“子孙臣民俱应遵守”。

1936年,文部省的《国体之本义》对《教育敕语》的内容加以引申,指出“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奉皇福之神敕永远统治,是为我万古不易之国体。基于此大义,作为一大家族国家,亿兆一心奉戴圣旨,充分发挥忠孝之美德,是为我国体之精华。此国体为我国永远不变之根本原则,贯通于国史而虎炳生辉”。“皇位属于皇祖之神裔,乃继承皇祖皇宗肇始之国,担负使之成为安定开化国家之大业之‘天皇’之御位,系与皇祖之一体,于当今显彰其雄心,繁荣国家,慈爱百姓之天皇御位。臣民于尊仰作为现人神的天皇之同时,叩拜皇祖皇宗,于其恩惠之下而长外我国之臣民”。将《教育敕语》中的神政的、家长式的国家主义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军国主义就以经《国体之本义》诠释的《教育敕语》作为天皇教的教典“教化”国民,引诱国民投入到侵略战争中去。因此,日本中小学的例行活动都要拜读、背诵《教育敕语》,四大节日(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和元旦节)时,由校长、教务长和数名教师把天皇、皇后的照片从学校设置的奉安殿上恭敬地搬到举行仪式的场所,庄重地朗读《教育敕语》。天皇的照片来到时,发出口令,行90度鞠躬礼,拜读《教育敕语》后,齐唱《君之代》歌。军国主义正是通过这种虔诚地拜读仪式,使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泯灭理性和自我,从而狂热地去应征参战。日本军国主义在这种疯狂的“为天皇而死即成神”和“武士道”精神的驱使下,野心膨胀,野蛮残忍,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