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范例6篇

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日本;歌舞伎文化;艺术

前言

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大力发展,并不断影响着每一个国民,每一个人民都怀有尊敬的情怀,所以日本的各类别文化,都一直保留至今,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歌舞伎这种艺术形式,从开始出现那一天起,歌舞伎表演中,都是针对于普通人的事情,或者是努力之后的喜悦,或者是悲苦的故事,还有一些是通过幽默的方法,表达出普通人的无奈,作为日本传统层面上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文艺艺术性质,在这些方面予以研究,对学习日本的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正面影响,也可以如何继续保留歌舞伎并且推动其发展,予以有价值的资料。

一、日本的歌舞伎的发展

第一,歌舞伎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艺术层面形式,到今天为止,已经发展了四百多年,根据对相应资料的查阅,发现对于歌舞伎是如何产生的,答案不是一致的,那么相应研究人员或者是从业人员,比较认可这是由一个以跳舞为生的江户时期女子发明的,她利用音乐,来当做舞蹈的伴奏曲,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进行演绎,无论是动作还是面部的表情,都给人美的感觉,从而也可以获得比较高加强的劳金,因为这一个方面,其他跳舞、唱歌等工作的人员,开始学习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内容的改变和丰富,歌舞伎成为了日本特有的表演;第二,在歌舞伎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隔,因为日本的古代也是具有级别分类的,条件富余的人们,将歌舞伎表演人员进行了分类,底层的人员在那个时候会被要求从事肉体买卖,所以日本天皇规定女子不能进行唱歌、跳舞相应的演出,所以歌舞伎有了巨大的改变,男性成为了表演人员,但是肉体交易也没有被禁止,因为这些男性人员也都是非常英俊标致的,他们表演的时候,是女子的装扮,所以也容易发现违背道德的事情,之后就开始规定未成年的男性不能进行歌舞工作[1]。但是,歌舞伎一直以相同的方法来进行表演,不久就进入了非常艰难地存活阶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一位作家将其他形式的戏剧与歌舞伎进行了结合,明治维新之后,又加入了国外艺术中一些因素,歌舞伎的内容予以了扩展,因为日本之外,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独特的戏剧,所以日本的首相开始重视自己特有的歌舞伎,不再推出限制其继续发展相应的文件,然后歌舞伎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展[2]。

二、歌舞伎自身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方面性质

(一)演出的样式具有多样性质

明确了歌舞伎发展之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这种表演样式自身,每一个方面都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性质,而最为主要的就是演出样式的内容,多样性艺术性质非常明显。一方面,歌舞伎的演出样式,包括跳舞、背景音乐、独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结合,共同来进行表演,这种艺术的样式进行细化的话,可以分为十二个细目,这就足以表现出来演出样式的多样性质;第二,因为现在的歌舞伎,就是由男性来担当表演人员,即便男性用变声的方式来模拟女子声音,用动作来模仿女子的优美,自身男性的特性是不能全部掩盖的,所以在进行演出的时候,可以进行多种样式的样式,这些人员可以唱歌、杂耍、跳舞、进行武艺展示等,而且因为男性的体力非常好,所以表演的时候,这些样式可以自由地进行转变[3]。

(二)人们看重歌舞伎的表演人员

因为歌舞伎在日本人们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看重歌舞伎的表演人员,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们并不会表达类似“我去看演出”、“去看一场歌舞伎”等语言,也不会说出某一演出的剧目名字,而是会说去看某一位表演人员的名字,或者说是剧目中角色的名字[4]。这是一种非常至极的态度,从而变成日本人们一种至极的习惯,所以这就直接导致表演人员,会为了不让观看人们失望,而且表演人员也会认为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无论是穿着方面,还是自身的形象,甚至是表演场所的舞美,都要以表现出表演人员为主。所以歌舞伎的表演人员,大多数都是自己编辑剧情,然后自己设计怎样表演,剧情中的内容更容易被表现出来,从而观看人员可以会在短时间内,就被带入特定的情节[5]。

(三)魍巢忝娴母栉杓恳帐趺挥懈谋

上一点中已经提到,观看歌舞伎的人们主要看中表演人员,这样的艺术特点,使表演之中,所有的是事项都有表演人员负责,感情、动作等方面,根据内容进行转变,而这些也就是歌舞伎自身的文化艺术层面[6]。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但是总体上没有变化,具体的方法或者是着重点的不同,使歌舞伎也有非常多的派别,像我国京剧有非常多的派别一样。但是与我国的戏曲和国外的歌剧、音乐剧等不同的是,歌舞伎这种艺术层面的事项,或者说是特点,不改变的具体表现是不发生任何的变化,而不是只遵循特定的原则或者是台词等就可以,正是这种不改变,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歌舞伎这种表演,它与以前的表演,除了表演人员变化之外,其余的都没有改变,保留和传承的性质非常强[7]。

(四)表演位置与观看位置的合体性质

歌舞伎最大程度地体现上面三点文化艺术层面的性质,就必须让观看的人,近距离地进行感受,就必须将表演位置与观看的位置进行合体,也就是不区分台上和台下,这种舞台被称为花道舞台和罗汉舞台[8]。前一个表演区域的建造是将表演的区域进行T字型设计,穿插到观看人们的座位中,后一个表演区域的建造是将一个平面分为表演位置和观看位置,中间由布帘遮住,开始表演之后,布帘升起,则表演人员和观看人员就进行了合体[9]。

(五)演出过程讲究节令

在歌舞伎的表演中,节令的分别非常大,编辑剧情的人员,将特定的剧情防放与不同的节令之中,每一个节令,都有固定的装饰,如《假名手本忠臣藏》是由真实的实践改写,主要讲解一个忠义之人的事情,这是一部冬天节令的剧目,表演人员穿着就是日本冬季的和服[10]。

三、歌舞伎表演人员装扮的文化艺术

那么明确了歌舞伎艺术方面的性质,我们对其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其文化艺术的内涵中,装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是日本固有的特色,通过特定的装扮,表演不同的情节,这与我国京剧中脸谱非常的类似,日本的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唐朝女性妆容和服装的特定,那么歌舞伎表演人员的装扮非常有文化艺术的特定和价值[11]。

(一)在穿着方面的文化艺术

在穿着方面,歌舞伎表演人员总体上的就是日本的民族服装,但是从文化艺术层面来看,对其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歌舞伎。因为歌舞伎的表演人员都是男性,所以他们需要打扮成女子的形象,穿着和服,那么不同的剧目、不同的人物地位、不同的剧情,穿着都是不同的,如皇室贵族的穿着材料好,如扬卷,氛围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每一层的花纹非常精细,而如果扮演普通的百姓,就穿着麻布制成的服装,上面基本上都是没有花纹,如《鸣神不动北山@》之中,主要人物是一个诙谐的和尚,所以穿着“抽线变装”,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个人的酒肉形象、生气的特点,而《义经千本樱》之中,其中的主要演员是狐狸的角色,他们装成人的模样,服装比较夸张,其中有一个他们在表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快速地变装,变成了狐狸的形象[12]。那么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表演人员会变换自己的服装,这是歌舞伎最明显的一个文化艺术表现,因为其他的戏曲类别,在表演的时候现场换装,主要就是为了使剧情更能够让人们理解,正因为不同的服装代表的都是不同的信息,善良、邪恶、妖娆等角色,服装都是不同的。

(二)在妆容方面的文化艺术

那么在歌舞伎表演人员的妆容方面,也具有非常好的文化艺术层面价值。一方面,在头发方面,表演人员如果扮演女子,则需要佩戴假发,而根据调查发现,日本供男子佩戴的假发,一共有50余种,它们互相之间有非常大差别,主要的区别就是发髻的数量,分为3、5、7三个类别,一般得体的人物形象,都会用比较整齐的假发,精细梳理,而对于比较邪恶的人物形象来说,或者是鬼神、乞丐等,一般都是比较凌乱的发型,而且每一顶假发做工都是非常精密的,而且如果剧情发生的变化,具体的着装变化之后,发型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在妆容方面,与日本传统的妆容非常得类似,主要运用的色彩就是白色和红色,与京剧非常类似,也是有脸谱区别,表演人员以白色打底,用红色画出不同的线条,以区别任务的性格、身份等,将眼睛吊起变成凤眼形状,狭长、灵动[13]。

四、关于歌舞伎这种文化艺术日后如何继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日本国的歌舞伎,虽然还在进行频繁的演出,但是在新世纪开始,就已经不再那么繁荣,但是这种艺术并不会消失,但是推动其继续发展,需要相应人员进行仔细的思考[14]。一方面,日本的领导人员,要注意到歌舞伎这种自己国家特有的艺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予以保护,而且要举办合适的活动,可以进行比赛,让人们重新认识歌舞伎;另一方面,对于歌舞伎的表演人员来说,要注意保留传统的剧目,适当地予以改变,并且要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编辑新的剧目,使表演更具有时代的特色,这样就可以实现将传统层面的精华和现代的先进进行结合,让他们更加对歌舞伎感兴趣[15]。那么对于日本普通人来说,要有爱国的想法,重视培养自身的品质,学会欣赏歌舞伎,使歌舞伎不会成为”展览品“,而是每天都在演出和创新。

五、结语

总之,日本国的歌舞伎,是国家传统的文化,也被选定为无形的文化艺术资产,日本国人员对其不断地保留,实现了继承的目标,而对于学习日本语言或者教育人员,尤其是对于戏曲专业来说,明确其具体的文化艺术层面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于歌舞伎来说,具体的发展虽然曾经有过困难,经过表演人员的努力,仍然实现了零缺陷地保留。

【参考文献】

[1]成立.In fluenceon Local Enterprise Cul tural Development Caused by Culture Difference so Euro-America and Japanese[J].海外英语,2015(22):215-216.

[2]李莉薇,林晓虹.论新编潮剧《德政碑》对日本歌舞伎旋转舞台的借鉴与再创造[J].晋中学院学报,2016(01):24-31.

[3]李玲.从功法、行当和家系角度考察日本歌舞伎女形表演艺术的传承[J].戏剧艺术,2016(02):74-86.

[4]朱琴.论元禄时代歌舞伎领域的“明星制造”――以初代市川团十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2):86-87.

[5]袁宙飞.艺术教育柔性对外文化传播的魅力与启示――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日本馆艺术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5(02):186-191.

[6]刘岳兵.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种粗线条的学术史漫谈[J].日本学刊,2015(02):128-158.

[7]MingXU.ImplicationsofJapaneseCultureforCulturalConstructionofChineseAgriculturalEnterprises[J].AsianAgriculturalResearch,2015(06):90-93.

[8]R小芸.再现缪斯――浅论日本女性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J].人民音乐,2015(08):72-75.

[9]庄焰.读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兼谈日本文学史叙述传统[J].外国文学,2015(04):40-47+157.

[10]莫文沁.解读歌舞伎《忠臣藏》中“情义”的束缚[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7):6-8.

[11]樊天.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为中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1):154-155.

[12],赵倩.由日本歌舞伎剧“劝进账”探析日本国民道德精神中“忠义”的内涵[J].戏剧文学,2014(05):61-64.

[13]彭琳,赵智聪.“心意传承”与“模型传承”――文化景观中非物质文化要素保护的日本模式借鉴[J].中国园林,2014(04):67-70.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类型化表演 武士道 歌舞伎 能剧 传统思想 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后,日本电影开始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到世界电影的舞台。而随着日本影视登陆中国市场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相当的份额后,关于日本影视发展的模式和特点的思考也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从武士道、能乐、歌舞伎以及日本的其他传统文化中解读日本影视表演的类型化。

“类型化”在影视范围内一般是指“类型化电影”即“类型片”,而在本文的解读中,影视表演的“类型化”更多的指向于模式化、规范化以及程式化。

二、类型化表演的角度分析

日本传统的黑社会电影中大都充斥的是英雄主义的悲壮之举。这种悲壮除了通过汗血淋漓、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等表现外,更是由演员的表演传递出来。通常,这些演员的表演已经趋于类型化。演员要表现出角色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这时的演员则需要冷峻的眼神、霸气的动作以及相对的残忍。早期高仓健的表演不仅代表了崛起于日本黑社会电影时期的绝大多数男演员的表演风格,而且对于后来日本男演员的表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去男演员们的正义凌然之外是一般女演员的类型化表演,表现在夸张的表情和更加夸张的动作。这种现象自日本电影诞生就普遍存在着,比如《青春残酷物语》中久我美子的表演。

三、类型化表演的文化渊源

(一)武士道精神的衍化

“大和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道精神渗透在每个阳刚的日本男人血脉里。”11世纪开始,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封建社会主导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它标志着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黑社会团体合法化的国家。在日本,黑社会团体有着自己的准则,黑社会成员也有着相应的行为规范。青春动作片、任侠片、实录片等一系列黑社会电影的出现在内容上是对武士道精神的宣扬和追捧。于是,银幕上出现的一个个黑社会的成员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即使是日本影视业发展到现在,武士道精神的传输依旧没有间断。

(二)绘画、戏剧等传统技艺的启发

法国著名影评家皮埃尔•比耶尔曾说过:日本电影的优点来源于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日本文化,所以它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和日本的文化实质完全相同的。的确,日本电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首先,日本绘画喜欢以四季为主题,而画面中的人物则成为了陪衬。在潜移默化影响下的日本电影多用远景来表现主题,而其中的人物则变成了景物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要想在相对宏大的空间中突出角色、突出自己,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去绘画,戏剧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存日本最早的电影则是由歌舞伎演员作为主角的《赏红叶》。虽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歌舞伎是看不上电影的,“不过电影却从这个江户时代的大众戏剧那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战前的古装戏演员从艺名到扮相,甚至化妆、肢体动作、发声都受到歌舞伎演员的影响。”如同中国的京剧一般,置身于一个华丽的大舞台上的歌舞伎表演有着自己的程式,“程式是规范的、夸张的,不是简单直接地反映生活。它虽来自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素材的高度提炼、加工、装饰。”受此影响的日本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在其表演上也会有不自觉的夸张,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做作,而是生活的高度真实。

在歌舞伎之外,能剧对日本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剧中的每个主角基本上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面具,而这个面具就是角色的象征和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而在除去了面具的电影中,每个演员都面临着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的问题。此时,“脸谱化“成为标榜角色的一个特征。这里的脸谱化并非指的是京剧中的脸谱,而是指脸谱化的表演,即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同时,“面剧是能剧表演外侧的较直观的属性,将一个角色的内心逼真的刻画在‘脸’上,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既是‘无表情’,又是‘无限表情’”。因此,可以说作为特例的北野武的反戏剧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戏剧化。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在日本,等级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同时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地刻在日本人心中。因此男女不同也是电影演员力图通过表演传达出来的,这也就出现了演员突出自己性别特点的表演,男性更加阳刚凸显封建家长的姿态而女性更加阴柔凸显了母性的一面。

同时,当下的影视剧表演也受日本漫画的影响颇深。许多影视剧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而漫画当中的人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发展。而在日本,漫画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产业覆盖面波及男女老少。因此,影视表演受其影响也不足为怪。

就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影响下,日本影视的表演越来越倾向于类型化,越来越具有日本本国自己的特色。

[1]陆彭.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与日本文化.代传播.2009(1).

[2]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茶道文化 日本社会 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芸大学.茶のを学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京:社学文813,1987.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 日本社会 影响

日本文化融合了中方和西方等外来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导向。日本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挖掘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之处,通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机制,为他们吸取外来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从根源上来说日本文化是博大的中国文化所派生而来的,从近代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衍生,使得最终扎根下来的日本文化有着其独特、精彩的一面。

1日本文化的演变进程

日本初始文化发展经历了古坟文化、弥生文化、绳纹文化三个阶段,进入了5世纪后从政权上的改变而衍生出了日本独特的专制集权。日本国开始不断从大陆等国汲取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文明。到达6世纪后中国文明已经在朝鲜半岛有了大范围的扩散,继而通过朝鲜国进入日本国,这次文明的冲击使得日本发生了文化阶层的巨大变化。以飞鸟、奈良为主的时代来临,日本开始关注隋唐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文化精髓的摄取帮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佛教文化开始扎根日本本土,最终成为日本国的国教,但是此时的日本文化已经开始了自身独立的发展。进入12世纪后天皇地位和权利的改变使得幕藩制应运而生,武士文化开始进入日本本土的文化行列中。到了16世纪朱子学已经开始盛行,甚至达到“官学”的至尊阶段。江户时代长达几百年的统治时代让诸多思想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19世纪的日本受到西方各国的影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活动,开始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化导向也从亚洲开始转移到欧洲,帮助其步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国家的前列。二战的发生使得美国文化开始进入日本,在和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属于日本国的文明方式。

2日本的外来文化

(1)日本的佛教文化

进入6世纪中期的日本就开始大范围的接触从朝鲜传过来的佛教文化,虽然它在日本本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最终还是在平安时代开始确认为国教。日本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巨大的发展,飞鸟、平安、江户等时代都成为其出现重大演变的阶段。二战的爆发使得日本佛教开始受到《神道指令》的限制,政权和宗教开始分离发展,这项措施促进了日本社会宗教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日本本土还有20多所大学都是佛教类的,校内存在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组织和部门,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到全国各地进行佛教文化的宣传,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和壮大。

(2)日本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发生了诸多战乱,这个时期的齐国、越国人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批的从中国逃亡到日本,使得汉字开始在日本盛行。现阶段日本字的发音和形状都保留着汉字的诸多特征,甚至存在很多日语就是直接由汉语引用而来的,高达80%的口语也是汉音的变音。考古研究表明,发生这种现象都是因为吴越地区民众大量涌入日本,这是日本大范围的接收中国文化的有力例证之一。

(3)日本的基督文化

16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日本本土的活动开始增多,加特力修道会作为日本第一座基督教城市代表着日本基督文化的广阔发展。直至1587年丰臣秀吉没收了这座基督教城市。基督教在发展之初通过成立慈善机构和组织慈善活动来巩固根基,到了后期开始从医疗方面来为日本民众服务,由此开始深入日本社会和家庭。根据日本内阁文化厅的相关分析表明,日本本土信仰基督教的民众就高达174.4万,接近信教人数的1%比例。

(4)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是从中国传入并快速发展的,至今已经成为日本独特且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茶道文化融入了文化艺术活动的诸多年精华,不仅涉及哲学、美学等高深的文化知识,还将宗教文化、生活行为等方面纳入其中,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极高享受。日本人通过学习茶道来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日本茶文化从发展之初的模仿中国到后期的挖掘、衍生,现如今已经拥有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在奈良、江户等时代经历了较大的转折和发展,目前单是针对日本茶道文化的流派就高达39个。

3外来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

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二战的发生使得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日本人从价值观、文化观上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正是这一股创新、开拓的思想模式才使得日本人开始了工业化发展之路。他们在经济领域执行了自身独特的“日本模式”,美国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成就了其巨大的经济财富。

(2)文化方面

日本在融合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武士、神道为主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主要印象。茶道、书道、花道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在各个方面均有深入发展。合气道是融合了日本武士和中国功夫的文化之一,因为其格斗风格成为各国争相学习和模式的体育文化。

(3)教育方面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活动后从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使得教育体制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二战发生后的日本在教育体制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科学技术也在教育体制的推动了进行了快速的发展。

4总结

日本本土经济、文化得以广阔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擅长利用外来文化来发展自身的经济、政治,对“拿来主义”的挖掘和应用帮助其成为世界强国。我国在经历漫长而稳固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之处,利用外来文化来获得本土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嘉,罗娜娜.试论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06(05)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多元象征

日本人民将樱花看做是春天降临的象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樱花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念。日本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多次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浸淫,并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民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点。有日本文化研究专家就指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源于日本农耕文化的民族核心性格。另一层次是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性格。樱花文化就是在这两种性格特点的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在当代日本人民的生活中,樱花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甚至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的文学、艺术、风俗、政治等各个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樱花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迁。

一、樱花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的,日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形成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借鉴和模仿的国家,能够很好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日本樱花文化的产生则标志着日本独立文化体系的形成。在平安中期前,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人崇尚赏花,因此日本人也很注重赏花的风俗,但当时主要是赏梅。平安后期,日本人开始由赏梅转变为赏樱花。一开始,这种风俗还仅限于贵族当中,之后就逐渐平民化。发展到后来,樱花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日本的诗歌、短剧中樱花都是重要的主题和内容。

樱花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日本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它既表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还反映出了日本人对社会、国家、道德、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本文对樱花象征意义的研究就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并分析了由此反映出的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变化过程。

二、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日本人对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着极高的敏感性,这得益于他们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日本古代社会中较低的劳动力水平和艰难的自然生活条件也使得日本人对自然形成了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日本民间很盛行用占卜来预测庄稼收成的好坏,并且还要定期祭拜农神。樱花的开放时节是农历三月,这个时间也恰好是插秧的时节。因此,樱花开放时的天气状况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庄稼一年收成的好坏。日本人也就很自然的将樱花与农业耕作联系到了一起。在日本很盛行用樱花来进行占卜,预测农耕时节天气的状况。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樱花是农神喜欢的植物,因此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日本人都会聚集在樱花下祭拜农神,并占卜收成的好坏。

在日本文化中,樱花还象征着春天,因此樱花也体现出了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有很多与樱花和樱花季节有关的专有词汇,例如樱田、樱月、樱汤等。这些词汇都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樱花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本人将人类看成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将自然景物的四季变化与人的生老病死、世事无常联系起来。日语中有一句谚语“花有期,人有时”就是感慨樱花和人生命的短暂。

三、樱花与日本人的对人意识和社会意识

日本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是双方和谐共存,不存在谁征服谁的问题。日本人经常将自己比喻成樱花,用樱花的开败来比喻自己的一生。樱花的凋谢象征着落榜或死亡,樱花的盛开则象征着成功或辉煌。这种自然观念也对日本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放在首位,强调尊重他人,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日本人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是谦虚的表现。日本习语中有一句“沉默如花”就是强调为人处世时,要像樱花那样默默无闻,体恤他人。日本人强调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方式来生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人会对恬淡的樱花有这么深的感情寄托。

日本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等级关系森严。日本社会是一种纵向人际网的社会,十分强调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在樱花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樱花自山下开,秋叶自山顶红”就体现了日本社会中万物有序的这一特点。既然日本人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那么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自然法则当然也是和谐统一的。

日本人还十分推崇集体意识。他们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在集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否定个人的才华。日语中有一句话“无处不生花”就相当于中文中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它充分肯定了个人才华的重要性,但不崇尚急于表现出这种才能。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只有在集体中,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集体的荣誉也应当高于个人的荣誉。樱花又很好的承托了日本人的这一种社会观念,因为樱花总是同一时间开放,同一时间凋谢。

四、樱花与日本人的道德意识

日本谚语中还有一句非常受人推崇的就是“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花当中要数樱花最美,人当中要数武士最值得人们崇尚。众所周知,武士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将樱花与武士类比,足以见得人们对樱花的喜爱。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樱花是稍纵即逝的,它开花时开得绚烂,凋落时决绝凌然,就像高尚、果敢的日本武士一般。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樱花这种性格的推崇。樱花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开放时,它生机勃勃、绚丽多姿,使人感到生命的蓬勃多彩;凋零时,它晦暗虚无,使人感到死亡的绝望。樱花的这种双重性格也是日本人性格的一种投射。日本人自身的性格就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樱花性格的双重性体现在它生时的蓬勃生机和死时的晦暗虚无,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则体现在他们的“耻感文化”上。日本人的耻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社会中由于内心道德约束而产生的“罪感文化”,而是由于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看法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日本不像西方的一些国家是一神论者,他们对自身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判断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够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同,那么这种行为就被认为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日本人的这一思想观念造成了他们在社会内部对自己有着极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但是一旦突破了内部社会的制约,他们就有可能变得暴躁和歇斯底里。

日本近代的一位思想家新渡户稻就在他的书中明确的指出樱花就是武士的象征。武士道事实上是源于中国的儒教。武士精神崇尚对自然的崇拜,而樱花作为自然的象征自然受到武士道的推崇。在近代日本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樱花的这种生而绚烂,死而壮烈的特点曾经被扭曲和滥用,从而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托词和借口。日本的许多军歌就是以樱花为题材的,日本的原陆军和海军都曾使用过樱花作为军徽。这些都是对樱花文化的滥用。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应当承认,武士道精神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日本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快速增长也极大的得益于这种坚韧不屈的武士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日本人民锐意进取、勇敢创新,在科技、文化等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人始终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获得回报的,因此他们从不刻意去追逐名利,或是夸夸其谈,而是默默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日本人民就像在山野中默默开放的樱花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樱花与日本人的审美观

日本属于一个岛国,它特有的岛国风光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促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日本人的审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喜欢小巧精致的东西,崇尚简洁,注重线条与阴影,爱好残缺美。樱花作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也有深刻的影响。樱花的种类繁多,色彩斑斓,还有着淡雅的芳香。因此,赏樱花成为了日本每年的盛事。日本的樱花一共有300多种类型,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花色和花形。每年到了樱花盛开的时节,不仅仅是日本人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樱花,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会纷纷来到樱花之都日本进行一番观赏。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樱花,日本人也在加深着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赏樱花也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和文化的发展,例如茶道、花道、绘画、庆典等。可以说,樱花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就拿花道来说,许多插花艺术都是樱花为主题的,将樱花放在美观的容器中,再在水面上撒上几片花瓣,来模仿自然中的景象。

日本人崇尚简洁、残缺美的审美特点也在樱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樱花的美不仅体现在开放的时候,即使是在含苞待放或是落花满地的时候,也同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而对于日本人而言,凋落的花瓣似乎更有一种残缺的美,更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日本人还喜欢在夜景中赏花,日语中的“夜樱”就是专指夜色下的樱花。日本人会边赏着樱花,边畅谈人生理想或家庭琐事。

六、樱花与日本人的实用主义与实利主义

日本人推崇实用主义和实利主义,在当代的日本,这两种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历史上,日本的这两种观念在宗教上也有过体现。公元6世纪,日本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东渡而来的手工艺者采取了宽容温和的态度,并且包容了他们的。但实用主义和实利主义并不意味着不懂得欣赏美。恰恰相反,日本的商人很善于利用人们的审美情趣。例如,日本的商场就看中了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在每年的樱花季节都制定了有效的销售策略,推出各种樱花主题的商品,如樱花花色的服装、饰品等,食品柜台也会推出一系列由樱花制成的食品,如樱花饼、樱花酒等。这种将美好的食物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做法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创新能力。

七、樱花与日本文学

日本一直以来就有赏樱花的习俗,日语中的“花见”就是专指赏樱花的一种活动。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平安时代。当时的皇宫贵族在宫中举办赏樱花的盛宴。一开始,这种盛宴只在贵族当中流行,但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民间也开始流行这种观赏樱花的活动了。日本有一首民歌就叫《樱花》,讲述的就是日本民间赏樱花的风俗。

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樱花也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尤其是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关于樱花的描写比比皆是。樱花那生而绚烂,死而绝美的生命特征极大的激发了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也影响了日本文学家们的创作风格。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作家们借由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感物到感人,无不借助于樱花这一具有日本标志色彩的景物。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就在他的作品中描绘过赏樱花的景象,更是让人们了解了日本的赏樱胜地,伊豆半岛。

本文要重点探讨一下樱花在日本古典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日本平安时期吟诵樱花的诗歌数量很多。但这些诗歌并不是单纯的描写景物这么简单,诗歌中的樱花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自然景物,很多时候樱花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

日本著名的歌人素性法师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樱花的诗,诗的大致内容是:街道两旁布满了樱花树,红绿相织,交相辉映,都城犹如一幅锦绣画卷。这反映了当时日本京城的景象。当时的日本街道盛行种樱树和柳树,从而就形成了诗中红绿交织的画面。《万叶集》中也有一首关于樱花的和歌。歌的内容是:为了今天,我将樱花留待多日都未曾摘取。如今,山上的樱花早已开放的如此绚丽多彩。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惟独对樱花情有独钟呢?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在中国,诗人们大多喜欢吟咏桃花在作诗。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桃花的,日本的诗人们只能以樱花代替桃花来吟诗作对。《凌云集》中收录了平城天皇的一首樱诗《赋樱花》。这首诗是用来赞美皇女的,诗中将皇女比作了樱花。这一表现手法与中国古代诗人将女子比喻成桃花的手法如出一辙。由此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日本的樱花一开始是中国桃花的替代品。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日本模仿和借鉴的对象,尽管后来日本的法令制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沿袭了中国思路和思想。在文学方面,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尤其深刻,因此日本诗人也会有意无意的仿照中国诗人将桃李樱柳等配对再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脑海中似乎有一种美好的想象,那就是仿照中国的诗人描写出桃红柳绿的画面就能使日本的街头也出现相似的景象。这种景致上的追求从根本上来讲是对古代中国制度的一种向往。在那些看似描写景物的诗歌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繁荣、昌盛社会的追求,因此诗里的樱花不再是自然景物,而是心境之花、想象之花。

八、结语

综上所述,樱花体现了日本人民的自然观、社会观、处世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符号特征,樱花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其内涵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的内涵可能会被新的内涵所替代,也可能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6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