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范例6篇

乌鸦喝水教学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1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2

但是,现在有人做了科学试验,证明这故事可能是假的!因为乌鸦口衔石子填到瓶子里未必就会让水涨起来。用科学实验来还伪求真,这种做法当然值得肯定,因为这体现的是怀疑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质疑乌鸦喝水有更值得思考的一些深层内涵,至少表明几个问题。一是真理或真相的发现是一个过程;二是实践的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这话有点说腻了;三是真理也分两种,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

乌鸦衔石喝水当然不完全是真的,但也并非完全是假的,因为要有一定的条件。试验证明,当瓶子中的水位高于瓶子的一半,瓶子是瓶身大和瓶口小的细口瓶,以及乌鸦所投入瓶子的石子是小石子时,就有可能让水涨到瓶口,乌鸦喝到水;反之,水就不可能涨到瓶口,乌鸦也就喝不到水。简言之,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体积和水量体积的比例有关,如果石头缝隙体积大于水量,即便乌鸦投石头到瓶子里并堆满瓶子,也无法让水涨起来喝到水。

对乌鸦喝水的质疑直指一个要害,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把事情绝对化,即便是在教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也把相对真理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即便世间存在着绝对真理,也并非是指一种认识或结论是对客观世界及其无穷本质完全的、无条件的、绝对正确的反映,而应当是对客观真理有条件的、最贴近的和最相似的认识。

不过,真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客观世界及其本质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或理论,即相对真理。乌鸦喝水所反映的道理或规律也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有理或完全正确。问题的要害是,不能把相对真理当成绝对真理。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3

乌鸦想了很多办法,云云,此处再删去若干字符。

乌鸦终于喝到水啦,此处不再删去一个字符。

总之,乌鸦一举成名,声名鹊起,名动四方,几乎就成为智慧的化身、谋略的代名词:像乌鸦一样动脑,什么困难都如“喝水”般迎刃而解。

想成功么?到乌鸦那儿去挖掘智慧的宝藏吧。这成为动物界年度十大热门之首。

狐狸终于有些生气,什么玩意?想当初,我只轻轻巧巧几句“莺啭燕啼”,它就吧嗒吧嗒直往下掉肉。这样的傻东西,也配与智慧搭边,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聪明的狐狸想出了为“乌鸦喝水”泼冷水的“三杀”方案,现模拟情景如下:

方案一:捧杀

“啊哈哈,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乌兄,你好,你好!”隔着很远,狐狸就连蹿带跳地与乌鸦打招呼套近乎。

站在枝桠上畅阅无尽绿色的乌鸦冷冷地看了狐狸一眼,俨然一副名鸟风范。

热脸贴了冷屁股的狐狸毫不在意,继续发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关于肉的林林总总、是是非非,就让它翻过去,再翻过去,永远都不要提起。”

“当然,我们一是一衣带水,可也总算同气连枝。”狐狸非常动情,甚至红了眼圈,“关键要立足长远,一切向前看,风物长宜放眼量。何况,您现在已经非常尊贵,怎么可能对我过去的些微冒犯耿耿于怀呢。”

鸦的脸色终于慢慢放晴。

“您喝水的经验,您喝水的勇气,都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价值。应该搭建一个平台,让乌鸦喝水走出鸟界,冲出动物界。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可以为您的腾飞做垫脚石。”

狐狸和乌鸦成功达成协议:狐狸策划出主意,乌鸦实践花力气,以开展巡回演说的形式,为做大做强“乌鸦喝水”品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森”处,满目翠色,溪水潺潺。面对群鸟,乌鸦讲演的题目为“别把喝水当喝水――我喝水的心路历程”。

“林”处,绿意盎然,细流涓涓。面对群兽,乌鸦讲演的题目为“别拿喝水不当喝水――我喝水的奋斗经历”。

“木”处,一枝独绿,地无径流。面对蚂蚁蚊子,乌鸦讲演的题目为“眼中无水心中有水――试论喝水的心理要素培育”。

“零”处,戈壁沙漠,莽苍荒凉,除了呼啸的厉风,空无一生物。被狐狸空运到此的乌鸦,不禁呜咽道:“我要喝水,在这儿;我不要喝水,在家里。”可惜,工于策划的狐狸是听不到这句话了。又或者,这本身就是策划的关键一环。

结果,乌鸦为它的梦想而变成了一只“苦行鸟”;而狐狸,则凭借谋略书籍《大败大败再大败――乌鸦喝水衰亡启示录》和纪实文学《我是怎样让乌鸦变成乌鸦的》一下蹿红。

方案二:遏杀

“你要喝瓶中的水,可以。这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权利。”水官温和地说。

“但是,乌鸦,有些话应该有言在先。”水官话锋一转,“水在瓶子里,也仍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该体现出公共特性。我认为,公共性的东西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要有前提钳制。也就是说,水是公共资源,理应大家共享,而你想把它转化成个人使用,那就必须有偿,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有偿使用,这是为乌鸦喝水设置的第一道壁垒。

“你要用石头来达到喝水的目的,原也无可非议。”陆官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可是,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石头在其生成过程中,还是经历了很多的风霜雪雨,你在享有成果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任何不应忽略的细节。”

陆官的建议很是合情合理:“你在决定借助于石头达到目的的同时,必须对其无害性作出明确的界定。”

“生成石头很不容易,决不允许其遭受莫须有之委屈。”陆官的宽厚仁慈近乎完美。

无害鉴定,这是为乌鸦喝水设置的第二道壁垒。

“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器皿官紧随而上。

“瓶子无主不等于真正没有归属,它必定属于某一种不可忽略的缺失。当没有问题的时候,你尽可以作为自己喝水的跳板,不会有任何阻碍。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主人一旦出现,你就属于典型的侵权行为。而我,也犯了非典型的渎职错误。

“为此,你要喝水,必须保证得到瓶子主人的许可。”器皿官分析问题十分缜密。

有效转让,这是为乌鸦喝水设置的第三道壁垒。

……

“啊,太麻烦了,我宁可不喝这水。这次第,怎一个烦字了得?”乌鸦饶有诗情画意地叹息。

“我要的就是这种结果!”狐狸做成竹在胸状。

方案三:吓杀

“有没有搞错,在我的地盘上喝水,还敢如此张扬?”当地的虎大王十分恼火。

“是啊,这瓶子摆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什么问题,怎么竟然成就了这一只猪头鸟呢?”狐狸不失时机地添油加醋。

“可恼,可恨,可叹!”虎大王怒气愈发炽烈。

“更加糟糕的是,您统帅下的枭雄何止千万,为什么就没有一位能够突破重围呢?这不是对您能力和素质的极大侮辱么?”

“然也。咋办?”

“按侵犯名誉权处理吧,给四处张扬的乌鸦门事件主角一点教训,不要怕麻烦!”

于是,虎大王发出追杀令,派得力干将对乌鸦进行事后追究。

结果如何不得而知,总之乌鸦吓得不轻,再也不敢到处显摆。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引导教学 寓言故事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一、重视新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可利用趣味性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乌鸦喝水》一课前,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种鸟?喜欢哪种鸟,其特点是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喜欢啄木鸟,是因为它有一个长长的嘴,可以啄出害虫,为树木治病;有的学生喜欢百灵鸟,是因为它的叫声特别好听;有的喜欢鹦鹉,是因为它们会模仿人类说话,等等。我问:“有没有喜欢乌鸦的?乌鸦有什么特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喜欢乌鸦,但大都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语。我顺势引入新课:“乌鸦是一种又黑又丑的鸟,但实际上,乌鸦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如乌鸦反哺的故事就是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的体现。而在《乌鸦喝水》这节寓言课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聪明、智慧的乌鸦形象。”

这样,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同时,顺势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带着好奇心继续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个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并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引导学生逐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如:小乌鸦非常口渴,千辛万苦地终于找到半瓶水后的他,心情如何呢?学生阅读课文会知道:小乌鸦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这时,问题又来了――水只有半瓶,小乌鸦没有手,嘴伸到瓶子里又够不到水,怎么办呢?提问:如果你是小乌鸦,你有什么好办法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最后看一看小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这样,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会让他们在文章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不断拓宽视野,锻炼动手能力,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能够坚持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兴趣的激发和热情的保持。因此,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兴趣与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我事先准备一些小道具: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些玻璃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乌鸦,如何用已有的经验化解这个未知的困难;引导其体验投入“一颗一颗”的“小石块”和放入水中后水位“渐渐升高”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困难的克服需要智慧、意志和耐心等认识,从而深化本节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进行反思

知识来源于生活,终将为生活服务。当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高端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反思,最终从寓言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或者得到一些生活感悟。《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讲完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结束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抽象的概括凝练成寓意,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点,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引导其从文章中获取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应让学生感受到小乌鸦不辞辛劳地寻找水源的形象,体会小乌鸦求之而不得、受挫而不馁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不怕辛苦、不轻易放弃。

总而言之,应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在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并从中获取人生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5

继上次老乌鸦成功通过放石子,来喝到瓶子里的水后,许多动物都来称赞他,这样老乌鸦不禁飘飘然起来,之后他每次遇到相同的问题,都是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这一次老乌鸦和他的儿子小乌鸦外出,还是口干舌燥的,他们又遇到了半瓶水,老乌鸦发现后又想和以前一样,他又赶忙去找石子,他的儿子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再选择最好的方法。

当老乌鸦来来回回,辛苦的叼来半瓶石子时,他发现小乌鸦,找来了一根吸管,正喝着呢。小乌鸦看到了乌鸦说:“爸爸,我找到了吸管,你别叼石子了,快来和我一起喝吧!”老乌鸦惊呆了,他想不到自己用了这么久的办法,会败给一根吸管。他惊讶的问儿子:“你……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儿子回答说:“学校的老师教过我们,遇到事情先不要着急去解决,要先去思考,多多观察,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样做事会事半功倍。”<

老乌鸦听了这些话,明白了:做事不要一直用着老办法,现在时代在进步,要有创新精神,才会有所成就。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6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以下的状况:

1.1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

1.2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1.3 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2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如何真正贯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对改变阅读教学现状至关重要,对此我认为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

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我采用如下设计思路:课前先准备一个瓶子和水,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将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乌鸦飞到森林里,口渴了,森林里只有一口井,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智慧火花因此迸发。第一课时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乌鸦喝水的过程,思考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并且也较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师生达到了真正的互动。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创设情境不再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2 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儿童对外界的注意就要进行提问,引起儿童新旧知识的冲撞。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低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

到了中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教师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有些问题不好,有些问题却提得很好,可以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高年级则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了。教师的提问应该更加重引导性,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