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例6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1

     多次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一:两种课堂结构的反差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字识记能力非常强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朗读水平。(出示幻灯片一)谁会读这句话?

    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出示乌鸦头饰)谁来表演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

    生:(戴头饰,做小鸟飞动作。)

    师:同学们,这只乌鸦为了找水喝到处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平原,最后才找到水。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这就叫“到处”。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能读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读句子)

    (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是按“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朗读表演”的程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朗读,一问一答,按部就班,整个课堂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是个童话故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有意思? 

    生:(积极、兴奋)我最喜欢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这句话很长,读好它不容易。你们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呢?

    生1:“一个—个”要读慢,一点,读轻—点,要读出感情。如果读得太重,那么小石子就会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点读。

    师:你说得太有道理了,看来你是我的小老师。来,你给大家示范渎一读。(生渎)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读得有重有轻,有快有慢,这就叫有感情地读。

    生2:我觉得“渐渐”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水升得不快。

    师:看来你渎懂了“渐渐”—词的意思,你能结合动作表演朗读吗?

    生3:我觉得“乌鸦就喝着水了”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是啊,读课文时,还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看来,同学们对朗读还真有研究。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找朋友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表演读等。)

    师:有哪位学生自告奋勇到台前来读一读? (生比赛朗读)

    师:(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实验,另一学生配合解说。)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教师过多地阐述我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下,学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于迎合教师串讲串问表现过多,课文内容分析过细,明显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学,教师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片段一采用的是线型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指向,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片段二采用的是板状结构设计。每一环节教师均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板状结构的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一问多答,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热烈;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问题二:“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片段一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乌鸦?

    生:我觉得乌鸦很聪明,很会想办法。

    师:你也很聪明,概括得很好  (板书:聪明)

    生:乌鸦碰到困难不放弃,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乌鸦知难而上,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生:我觉得乌鸦很了起,很有智慧。

    师: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

    生:用嘴啄破瓶子,再喝水。

    生:小翅膀抱起瓶子来喝。

    生:把瓶子踢倒再喝。

    生:用吸管插进去再喝。

    生:请大象和小动物来帮忙。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回家后,请大家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父母听,好不好?(下课)

    片段二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休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

    生:乌鸦,你是—只聪明的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生:乌鸦,你很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喝水。

    生:乌鸦,我要给你发一朵小红花,然后给你打上一百分。

    师:看来同学们是喜欢上这只乌鸦了。老师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

    (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个—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生拍手朗读儿歌)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儿歌。当然,你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儿歌编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编自唱)

    师:今天,江老师有两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谁想当科学家? (部分学生先举手)谁想当文学家? (另—部分学生举手)我把“题一”和“题二”作为礼物送给想当文学家的同学,把“题二”送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

    [附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象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附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附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放石办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文本虽然作了适当的拓展,学生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深度和广度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得比较平淡和苍白,有草草收场之感。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2

趣味,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心理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快乐――兴趣最佳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花大力气关注课堂趣味性的提高。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有效、比较直接的方法来自于老师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行方法之一为:用老师的“评”激发学生的“趣”,构建一个趣味课堂。这些感受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时尤为深刻。

《乌鸦喝水》一文虽然短小,但一方面里面含有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文章所要传达的“遇到困难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并不容易被一年级的小学生体会到。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遇到困难时他们一般不主动去克服,往往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要想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确立了一个大的评价体系。一小组为单位,用广口瓶盛水加小石子的方法展开小组比赛。只要这个小组的成员表现良好、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小石子作为奖励,这样他们小组的瓶子里的水就会逐渐升高,最后“帮小乌鸦喝到水”。

这样的评价体系跟课文紧密相关,是对课文内容的课外延伸,把乌鸦喝水的方法形象而又巧妙地展现在课堂上,利于孩子们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兴趣,从而激发思考、探索的欲望,真正理解到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瓶子里的水吸引了孩子们所有的关注,他们每时每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以便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使自己小组瓶子里的水尽快上升。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调动。

从下面的部分课堂实录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

生:我想知道乌鸦都去哪些地方了?怎么到处都找不到水啊?

生:乌鸦在喝不到水时首先是没有放弃,而是仔细的观察,在积极地动脑筋,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3

2006年4月20日,第一次进行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场景一:我举着乌鸦指偶,告诉幼儿要讲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说:“我知道,我听过的。”我示意她安静,继续说:“我们可以再听一遍,看看和你知道的故事是不是一样?”当故事讲到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正发愁时,又有个孩子插嘴道:“放点小石头进去。水会升上来的,乌鸦就能喝着水了。”我对他的发言不置可否,转身指着桌上的几组材料说:“这里有小石头、纸片、玻璃珠、木棍……请每人选一种。放进水瓶里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说完。就让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操作活动。

分析:乌鸦指偶的呈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听到熟悉的故事名字后,幼儿的记忆被唤醒。不少幼儿的眼神中流露出想要表达的愿望。一个大胆的女孩忍不住发话了,但我阻止了她的叙述,一切都沿着我预定的计划进行。可见,我的心中只有计划。没有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哪怕是已经会的也要再学一遍。

场景二:我为每组准备了六个小碗(分别放着数量相同的玻璃珠、木棒、纸片、雪花片、小棋子、石头)、六个装着水的瓶子、六只有着长嘴巴的乌鸦指偶。我让每组的六个孩子各选一种材料全部放入水瓶中,去检测乌鸦能否喝到水。孩子们来到桌边。一人拿了一个碗,逐一将材料投入水中,最后把能使乌鸦喝到水的材料挑了出来。

分析:从表面看,活动提供的材料种类比较丰富,每位孩子都有动手操作材料的机会。但孩子与材料的互动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思考和分析操作的目的与意义。况且,每个孩子只允许和一种材料接触,他们只能了解一种材料在水中的状态。显然,我精心准备的其他材料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另外。六只乌鸦指偶的出现既剥夺了孩子们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误差的可能。

场景三:在探究物体的大小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玻璃珠,让两组幼儿投到水瓶中。在操作前我反复提了要求。让幼儿精确记录当乌鸦嘴能碰到水面时,刚好是投到第几颗珠子了。一会儿工夫。实验结果出来了,一般大珠子用7~8颗。小珠子用10~14颗。我正要组织幼儿来交流这个现象时。妮妮小心翼翼地捧着水瓶上来了,我一看,大珠子满满当当装了一瓶,水已经快溢出瓶口,而她的记录牌上赫然写着16。我问妮妮:“你是不是等乌鸦喝着水了还继续放珠子?”妮妮点点头。我继续说:“你没有按照要求做,所以这个瓶子只好作废。”我把她的水瓶放到一旁。

分析: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常会十分强调操作要求,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操作行为和探究结果。在上面这个场景中。妮妮虽然违反了操作要求,但我不应该对她的操作结果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结果对错固然重要,但孩子在操作中的体验也是十分要紧的。我完全可以引导全体幼儿观察妮妮的瓶子中水面高度与别人的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让幼儿猜测继续放珠子会发生什么现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有时错误也有可能成为教育的良机。

2006年6月16日,第二次进行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场景一:我举着乌鸦指偶,询问幼儿有没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中有大部分表示听过。“会讲吗?”“会!”不少孩子自信地回答。于是,我让一个孩子上来讲这个故事。然后出示小石头和水瓶,让他试试是否小石头真能让乌鸦喝到水。这个孩子很高兴地做了。其他小朋友大睁着眼睛看得很认真。

分析: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当幼儿表示听过这个故事时。我尊重幼儿的意愿,做出了积极的应答,提供了材料让幼儿验证故事的结局,满足了幼儿当前的需要。

场景二:验证了小石头能让乌鸦喝到水后,我又出示了小纸片、小玻璃珠、雪花片等五种材料。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为每组提供多个水瓶,一只乌鸦指偶,要求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每种材料的质地、轻重、大小等,猜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然后再进行实验,用乌鸦嘴试探能不能碰到水面。根据结果,每组把瓶子分成两部分,随后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材料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

分析: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与人合作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材料、共用材料进行探究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使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更加高效紧凑。活动中的猜测与实验验证能够调动幼儿的思维,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

场景三:在探究物体的大小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玻璃珠。幼儿虽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珠子。但结果却有好几个类似。面对显然错误的结果,我耐心地帮他们查找错误原因。发现有的孩子往瓶里放珠子时另一只手使劲地捏着瓶子,瓶子的水位被升高了不少:有的孩子让乌鸦喝水时,将瓶子倾斜了一点……这些都影响了实验的结果。面对这些现象,我故意提出疑问,让幼儿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请发现这些现象的孩子向大家展示,分析原因。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还有许多因素可控制瓶子水位的高低。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次实验,把结果更正了过来。

分析:在幼儿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关心幼儿的操作结果还是更关注他们的操作过程。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每个教师都明白。可很多教师仍不放心,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每个细节要求,不容孩子有丝毫出差错的机会,致使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只好按部就班,对操作结果也产生不了成就感。有时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引导他们关注问题,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两次活动的设计对比,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 科学活动中要兼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在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反应与表现,把握幼儿探索的动向。及时捕捉支持点,调整指导策略,准确地接住并回应幼儿抛过来的球。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4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故事化情景的教学,不仅能大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抽象的科学内容变得具体,易于接受,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主动高效地完成科学学科的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初步形成。

关键词:选择 巧用 巧编

要将精彩的故事演绎为生动的科学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故事。如故事《驴子过河》,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故事中隐含了一些科学的元素,那就是“盐遇水会溶解”和“棉花放在水里会吸水”。但是如果把这个故事单单上成一个语言活动课,最后告诉小朋友这一科学道理,孩子们的兴趣也不得很浓厚,因此,我将这一故事与科学小实验结合起来,用实验来验证故事中的科学现象。

首先,我将这一故事制作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FLASH课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初步感受其中的科学现象,听完故事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驮的盐,在河里摔了一跤以后会变得轻了呢?而第二次驮的棉花摔在河里以后反而变得重了呢?”请幼儿进行猜测,接着我请幼儿通过实验,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我请幼儿分别将盐和棉花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一搅,看看到底会出现什么结果?

通过操作,孩子们知道了盐放在水里会溶解,棉花放在水里会吸水的道理。接下来我请小朋友再次操作,区分生活中一些能溶解和能吸水的东西,并用一张总的记录表进行统计和总结,帮助幼儿构建科学经验,最后我还进行了情感教育,又回到了故事中,前后呼应。整个活动,故事教学与科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孩子们既了解了故事内容,又从动手实验中感知了科学现象。

二、巧用科学故事,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操作探索活动是孩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可选些既有科学趣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故事,利用这类科学故事引发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

如《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但很少有人想到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

为了让幼儿感知水位升高与瓶中水量的多少以及瓶中所放置物体的大小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由故事导入:“有一天,天气真好,三只乌鸦出去旅行了,他们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越飞越累,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看见草地上有三瓶水,他们高兴极了,赶紧飞过去。”接着请小朋友仔细看图片,动动小脑筋,说说这三只乌鸦能喝到水吗?为什么?并分析三瓶水水位的不同,最后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在小朋友说出用放石头的方法后我请小朋友来进行实验当瓶中都放入石子以后,这三只乌鸦都能喝到水吗?请小朋友一边放一边仔细地看一看瓶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然后把发现的秘密记录在记录纸上。

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原来水量多的瓶子中放入石子后,乌鸦能很快喝到水,当瓶子中水很少的时候,放再多的石子,水也升不上来。原来水位的升高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接下来我继续讲述故事:瞧!这两只乌鸦喝到了水多高兴呀!这只乌鸦没有喝到水急得都哭了,我们快来帮帮他吧!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由此顺利过渡到了第二次实验,请小朋友用沙子进行实验,实验前,我向幼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边做一边仔细地看瓶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水最少的瓶子里加入沙子后水也升高了。

接下来我向孩子们又抛出了问题我们分别在水最少的瓶中加入了石头和沙子,加入石头后,水不能升到瓶口来,而加入沙子后,水就升到瓶口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小朋友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我边点击课件边总结石头的个子大,他们挤在一起,可还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这个空隙里而沙子的个头小,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水就流不进去了,就被挤到了上面,所以加入了沙子乌鸦就能喝到水了。通过我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课件,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一道理。最后,我又回到故事中:“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用石头和沙子帮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三只乌鸦可高兴了,谢谢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也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回家后我们还可以去找一找,试一试,好吗?”顺利地结束了本次活动。

三、巧编科学故事,引领幼儿的科学活动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幼儿对故事有天生的兴趣,他们能记住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将科学知识溶于幼儿喜欢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领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5

一、在课堂学习时,给学生平等交流和自由分享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聋校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提升了聋校语文教学的设计理念――大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永远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和个性成长,把课堂交给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的讨论平台。给每一个孩子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让聋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他们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高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我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既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这节课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开展课外活动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用教师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展开活动。不允许学生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及活动的形式、方法等。这样限制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及自身潜能的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地展开。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解放课堂上的聋生,在开展活动时,给予聋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充分发挥潜能的余地。如教学中年级的《 春天来了》一课时,适逢春天的美好时光,我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郊外踏青,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自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感觉……当学生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中时,我适时地鼓励学生把自己印象中最美好的春景图记录下来,注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可以让学生做一位小诗人,把它写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名摄影师,把这春景、春趣、春情拍摄下来。这样,在宽松自由的课外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在极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春天,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

三、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设计理念。根据语文学科及聋生的身心特点,从趣味性出发,注重实践性,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聋生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如学习了高年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如今我们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组想制作一档集画面和宣传语为一体的公益广告。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创意写下来或画下来。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策划起来,一个个都成了才华横溢的“广告策划人”看着学生们的一张张作业,图文并茂,发人深思。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学生或写或画,或摘或录,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完全做到了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实践活动时,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条根本思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教完《乌鸦喝水》一课后,我让聋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进一步弄懂乌鸦是怎样喝水的,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课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实验。第二天,我让学生以表演、介绍等形式展示。学生们展露出的表演天赋及独特办法,让我吃惊和感动。以下就是学生们实践活动时的精彩片段:

镜头一:一生表演了乌鸦的两次喝水,第一次他走到水瓶旁,左看右看,然后才决定找石子往瓶里放,来回十余次,最终“乌鸦”喝到了水,开心地飞走了;第二次同样走到水瓶旁,他很快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吸管,瓶子里,“咕噜咕噜” 一下子就把水喝光了。

镜头二:某生说:“我最喜欢喝汤了,每次喝汤的时候,我都会用勺子,乌鸦喝水也可以用勺子去舀着喝……他讲得绘声绘色。

镜头三:一生迫不及待地说:“叼一个半圆形的器皿,乌鸦小心地把瓶子踢翻,让水流到容器内也能喝到水。”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6

此情此景,孩子们显然已把“书本”当成了一种游戏材料,自发地玩起了创造性游戏。要是我“斥责”他们,命令他们立即停止游戏,继续随我的教案流程,或许会适得其反。于是我“顺水推舟”肯定了他们的玩法,如:“抛书”的唐子航等小朋友手眼协调能力真棒。“找页码”的陈能旭等小朋友,反应真快。玩“望远镜”的小朋友们真有创意,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演示。

当孩子们的玩法得到老师肯定后,乐此不彼时,我趁热打铁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虽然你们的这些创意游戏很好玩,但是用我们的书本玩合适吗?书本是用来做什么的?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书本玩刚才的游戏?幼儿想到了用废旧挂历纸,报纸等。我想幼儿显然已明白“玩”的书和“看”的书的区别。

虽然在活动中我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阅读这一活动环节设计上还是存在着问题。幼儿之所以不看书,把书本拿来玩,我想在设计之前是由于我没有精细的思考。《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都较熟悉,而且也会讲。要是我能在阅读之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边观察图画边想象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当它发现有许多石子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虽然有石子但是没有喝到水,他想的什么办法?喝到水以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情?重点引导幼儿想象乌鸦的表情、语气等。时间规定在五分钟左右,可请幼儿先在小组内讲述,讲述完了以后把书合好放在桌子中间,再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集体面前讲述,而不是一味地为了阅读而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