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例6篇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1

二战虽已离我们远去多年!但世界上的各种战争还是接连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以色列空袭加沙等现代化战争无一不说明战争的硝烟还没有离我们远去,和平的花朵还没有盛开!更说明一点!人类的野心、欲望、及私心正在不断地膨胀!

各位,朋友!如果将来的某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你们是认为战争好!还是和平好呢?我想不少人定会答道:“废话!当然是和平好啦!因为战争一发生,不知又要死多少人!多少财产、宝物化为灰烬!想想!是多么可怕啊!”

是啊!在如今的社会上!在如今的岁月里!有多少人还会去想战争好呢?谁不想自己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但是有人可曾想过战争的好处呢?听到这里!你们定会大吃一惊!甚至会怀疑我是个疯子!不然,怎会说战争有好处呢?!好吧,就让我给你们说说吧!

战争从个人利益上出发,当然是残酷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对战争与和平有较深的理解的人就不会这样想!还有对整个人类的利益,以及后代的利益着想的你就不会那么怨恨战争!你们别看我们的政府说:“我们不要战争,只要和平……等等”。其实这只是为了迎合那些反战情绪的人们包括你们!

我们的世界有一个规律,就是竞争!有人用劣根性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这种本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人如果没有这个“劣根性”。

那么我们的世界也许还停留在那远古时期里。设想,如果没有秦朝用那残酷的“战争”统一中国。那么我们的中国的统一大业也许就不存在了,我们祖国的多元文化也许就不同于现在了!也许我们还生活在原始分封制的时代里!更别说是离我们现代了!

那现在呢,你觉得现在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的局面会一直保存下去吗?!哼!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想我们人类可能会稍微耐心地维持着这个稍微和平的局面!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战争”定会给这一局面做一个最终的了解!如果说人类永远都没有战争,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历史,先从我们的祖先举个列子:当年我们的祖先还不是靠“战争”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的!

就算世界不会沿着历史的规律得到统一!但你们能保证世界就将是永远“天下太平”了吗? 那我们地球外呢?我们必须承认在宇宙的肥沃的土壤上不会只有地球一个是具有生命的星球!更别说宇宙是一个接近无限的空间,也就是存在生命的概率也会很大! 这样说来将来的星际战争也是可能爆发的!当然,到那时!也许我们人类已经成为了星际文明中的一员了!

请不要记恨“战争”这“可爱”既又“讨厌”的家伙!因为你我都是地球这个“家”中的一个成员。各位,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祝福“它”将来必定会得到统一吧!一统万岁!战争与和平万岁!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2

[论文摘要]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美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许多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战争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战争,尤其是反战,成了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优秀的美国战争小说被世人广泛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克莱思的《红色荣誉勋章》;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等。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从人性的角度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他看来,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先进的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时,它才是可耻的,应当尽力避免的。如果是正义的战争,人们值得为之捐躯。在正义的战争中,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建功立业、渴求功名是人的本性和内心的需求,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烈殉国、英勇就义、慷慨捐躯的英雄,我们呼唤那些英雄的存在,歌颂他们的功绩美德。如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作家对笔下的主人公乔丹的死描写得非常辉煌。大段的叙述铺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详尽完整的背景烘托,无不让读者感到一种壮烈的情怀,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非正义的战争中,参战者的生命意识危机、求生的本能以及悲剧情怀都无比悲怆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小说可以是虚构的,但战争生活的特别性往往使虚构的技巧变得相形见绌。战争小说的写实性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源远流长的战争小说领域里显得特别稳固和流行。许多的美国战争小说都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写照。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克莱恩的《敞船》、惠特曼《草叶集》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以及霍尔姆斯的《士兵的信念》。<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实际上是作家本人的自画像。海明威是以个人对战争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来理解人类世界的这场悲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战地记者自愿亲赴欧洲战场,饱受了各种各样的战争磨难。1896年,克莱恩在去古巴考察报道古巴的爱国者反对西班牙政权的途中,他乘坐的cammodore号轮船沉没,克莱思以他和受伤的船长以及另外三个人在一艘救生筏上的痛苦而又顽强的经历为题材写成了他的名作<敞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惠特曼年纪因太大不能应征入伍,但他去到战地医院护理在战争中受伤的弟弟约翰。他以自己所见所闻的那些战争受害者所受的身体的伤残和精神的折磨为素材的诗出现在他的名作<草叶集》中,带给人们深深的心灵震撼。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霍尔姆斯二十岁。他曾三次在战争中受伤,但每次又重新回到战场。正是因为作家们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后果,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也如作家们一样目睹战争场面的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也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而不衰。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许多年轻人正是由于受宣传媒体的影响,认为他们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所以他们才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满腔热诚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来到战场亲身经历了战争后,内心感到的却是与当初入伍时的热望、激动截然不同的感触与反应。如《红色荣誉勋章》这部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旅生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在战场上,在士兵们的眼里,无论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愚蠢的人。他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在亨利看来,那些当官的都是。他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给出卖了,欺骗了。《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永别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为在那里能带给他梦想的幸福,能和自己相爱的女孩永远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装,从越南战场上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然而,除亨利几经艰险逃跑成功外,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战争是无法逃避的。也正是因为在亲身经历了战争后的失望,士兵们才表现出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意识地装病、装疯躲进医院,消极怠工以消磨时光,逃避战争;即便是在战场上,不少人也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躲避危险,甚至放空炮。他们对敌军士兵的仇恨渐渐地转变成了怜悯与同情,认识到他们也只不过是像自己一样。在战场上,他们对爱情表现出比以往更热烈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命表现出极度的渴望。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才干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当初不顾一切、满怀热情奔赴的战场。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说中都有着详尽的描写。《红色荣誉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为小说主人公,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战争场面的鲜明刻画,作者创造出了战争的混乱、单调状态以及战争的血腥残忍。《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鲜活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恐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战为背景的战争小说。作家用大量简洁的对话描绘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小说中作家对战争给士兵们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的描写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医院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 生态意识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24-02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屠格涅夫提出:“这部小说具有非凡的美,它生动、真实、新颖。”高尔基也赞言:“《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作为背景,生动描述了四大俄国贵族家庭成员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展现了战争和女性两元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体现了浓厚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批评领域,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视角,被广泛用来探讨文学作品中自然、男性及女性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文学界掀起了一股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文学作品的热潮,重审文学经典成为其重要议题之一。时代呼唤人们借助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蕴和价值因素。生态女性主义也为我们研究《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有意义的视角。

1 揭示战争的危害

《战争与和平》是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战争是小说的中心话题,但托尔斯泰并没有突出战争的庄严和神圣,也没有过多地描绘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表现较多的却是对战争损害人类幸福的非生态方向因素的批评。托尔斯泰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正是欧洲帝国主义逐渐形成时期,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冲撞不断激化,侵略战争连绵不绝,到处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战争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可怕的灾祸。托尔斯泰作为一位高度关注人类命运的伟大作家,自然要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列为自己最关注的对象。他认识到战争是男权政治的延续,是对人类本性的最严重扭曲和践踏。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指出战争是“一个违反人类理性和人类天性的事件”,“几百万互相对立的人们,犯下了世界所有法庭用几个世纪都记录不完的无数的残暴、欺骗、背叛、盗窃、作伪、发行伪币、抢劫、放火、杀人,而那些这样干的人们,当时并不认为这些是罪行。”[1]677战场上的人们像是一个个控的杀人机器,“浑身沾满了火药和血,累得走起路来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他们仍然送火药,装炮弹,瞄准,安上引火线;炮弹仍然从双方迅速而残酷地飞来飞去,把人的身体打成肉泥……”[1]910,突出表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残酷蹂躏。

托尔斯泰认识到,战争摧毁了美丽的自然生态家园,战争使生灵涂炭。他认为中止和避免战争、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就是人类自然本性的回归。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注重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太阳、雾、云、雨等景色伴随着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及思想的变化多次出现。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俄军战士尼古拉厌战心理的描写:“尼古拉・罗斯托夫转过身去,好像要寻找什么东西似的向远方眺望,向多瑙河的流水、天空、太阳眺望,多么好的天空,多么蔚蓝而深远的天空!那沉沉西坠的太阳多么明朗!那远方多瑙河河的水光多么柔和可爱!而尤其美好的是那多瑙河对岸青翠的远山、修道院、神秘的峡谷、雾霭笼罩树梢的松林……那儿安静,幸福……‘我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能到那儿,’罗斯托夫想道。“在我一个人的心里,在那阳光里,有那么多的幸福,可是这儿……是一片、痛苦、恐怖,以及这混沌、忙乱……又有人喊叫什么,大家又往后跑,我也跟着他们跑,这就是它、就是它,就是那个死神,它在我上面,在我周围……转瞬之间――我就永远看不见这太阳,这河水,这峡谷了……’[1]165通过这个片段描写,表达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战士对自然生态和谐之美的渴望,也谴责了战争对人类的本性严重扭曲和践踏。小说还有一段描写也形象地表达了对回归人类自然本性的的渴望:“乌云上来了,开始落雨点了,雨点落在被打死的人身上,落在受伤的人身上,落在惊慌的人身上,落在精疲力尽的人身上,落在疲乏的人身上,落在迷惘的人身上。雨点仿佛在说:‘行啦,行啦,人们。住手吧……清醒清醒吧。你们在干什么呀?’疲备不堪、没有吃食和得不到休息的双方敌对的人们,都同样怀疑起来,是不是他们还要互相残杀,所有的脸上都露出迟疑的神情,每个人心中都产生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为了谁,非得杀人和被杀?您爱杀就杀吧,爱干就干吧,而我却不愿再干了!’到傍晚的时候,这个思想在每个人心中都成熟了。”[1]909在这段描写中,托尔斯泰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雨点”这个来自生态世界的精灵与陷入战争泥沼的人类的对话,引导人们改恶扬善,回归和重建生态文明。

2 关注女性的生态发展

小说《战争与和平》不仅再现了社会历史生活的恢宏画面,也展现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关注女性发展也是小说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鲁枢元提出:“生态学研究应当意识到,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因而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

系。”[2]托尔斯泰试图从女性生态发展的视角去扫描男权社会和战争灾难对人类和沙俄贵族女性在生活和爱情追求方面的压抑和伤害,展现出纯真、善良、博爱等女性生态美同男权社会抗衡的生命力,显示出作家在生态女性主义方向追求上的坚毅和努力。[3]托尔斯泰注重对女性内在的自然美的着力渲染,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娜塔莎、玛丽亚为代表的纯洁、善良的女性形象。同时,托尔斯泰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反面女性形象海伦,与娜塔莎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对女主人公娜塔莎的塑造是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的,她一出场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这个小姑娘黑眼睛,大嘴,不漂亮,但很活泼,因为跑得太快,披肩滑脱了,露出孩子的小肩膀,乌黑的鬃发向后摆着,光着纤细的胳膊,穿一条镶花边的裤子,两只小脚穿着没有系带的浅口皮鞋,她正当说少女还不是少女、说孩子已经不是孩子的美好年华。她从父亲怀里挣脱出来,跑到母亲跟前,不理会母亲的严厉数落,把脸藏到她的花边披肩里,笑起来。”[1]42娜塔莎形象的动人之处主要在于她的性格中那盎然的生机。对于娜塔莎这一形象的塑造,英国小说家毛姆评述说:“娜塔莎是完全自然的。她温柔,敏感,富于同情心;她孩子气,可又己经具有女性气质;她有理想,急性子;热心肠,倔强任性,不管哪方面都很迷人。”[4]261在娜塔莎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女性美的理想一一婚前为爱的天使,婚后为贤妻良母。当然,娜塔莎的形象也并非完美无缺,她也曾被虚幻的幸福所蒙蔽,为了与浪荡公子阿纳托利私奔而断送了与安德烈纯洁的爱情。但她最终通过真诚的反省得到了安德烈临终前的宽恕,并收获了与皮埃尔的幸福婚姻。

小说中同样天生丽质的海伦却和娜塔莎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品行和生活道路。作者突出了海伦的美貌,多次用“美丽的海伦”来称呼她,但在整部作品中,海伦都在扮演着勾引男人的角色,她贪图享乐、追求自己“”的满足。当然,海伦的堕落行为是由沙俄男权社会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她的父亲瓦西里公爵为了得到皮埃尔的财产,不惜让她牺牲色相去达到目的。在父权的压制下,她必须听从父亲指使去勾引皮埃尔,因为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不可能反抗父亲的权威。男权社会的生活规则严重毒害了海伦,她内心虚伪,工于心计,“她不断勾引男人,和男人调情,是因为她认为只有靠女人的美貌才能征服男人。”[5]美丽的容貌成了她用来迎合贵族男性需要同时又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她一方面极力展现她的美貌,另一方面又伪装成举止稳重、言行得体的淑女。在男权社会腐朽的生活规则的推动下,海伦虽然用美丽的容貌博取了众多的追求者,达到了满足种种私欲的目的,但她始终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美丽的生态自然赋予了娜塔莎、玛丽亚等女性的内在美质和自由的生活,在她们身上,体现了美与爱、美与生命的觉醒的结合。而沉迷于虚伪腐朽的沙俄上流社会的海伦,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最终堕落成了一个内心空虚、追求、寡廉鲜耻的女人。作者突出赞美了娜塔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蓬勃的活力,在谴责上流社会中的人们的极端利己主义时,肯定了娜塔莎追求幸福生活和使自己健康的感情得到合理发展的愿望。

3 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主题:人―自然―社会―精神之间,只有彼此之间相互和谐,才能促进彼此间的协调发展。”[6]通过初步研究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我们可以看出,《战争与和平》中所蕴涵的对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对当下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启发我们要关注目前日益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反对男权战争政治扭曲人性,关注女性的生存境况和成长环境,促使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尊重女性,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对于世界和平发展及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刚刚开启,借助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托尔斯泰的作品内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刘辽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绍梅.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陈.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杨四美.从女性视角解读《战争与和平》中的海伦与娜塔莎的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6):1-3.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4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以万马奔腾之势,将人类带到信息时代、微电子时代、生物工程时代和太空时代。随着新一代武器,如智能武器、激光武器、失能武器、次声波武器、隐形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大批出现并装备部队,军事学说和作战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的编制体制亦相应地做出重大调整,从而导致世界军事形势和未来战争样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国家间博弈方式的变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大,以文化军事为代表的新的作战方式已经产生。文化军事战略所告知人们的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的地球有限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遏制暴力伤害性战争的希望。

《文化军事战略》是推动人类适应宇宙全息观、科学发展观、东方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为基础的军事战略理论创新,283万字的军事理论巨著《文化军事战略》是北京资深战略思想家乐后圣先生著作,由新华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次出版并于2010年12月第四次印刷出版的献给人类伟大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建设事业的礼物。

《文化军事战略》共8章,上下两卷。全书从文化战略的哲学原理、全球化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军事战略与世界新格局、文化军事战略协调人类共同利益、文化国防战略与伤害性战争的终结等8个方面对研究世界文化战争、世界新军事革命,以及世界防务的新发展、新趋势、新格局都具有全新的视角。《文化军事战略》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人类军事文明历史上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建立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科学基础及哲学原理。有评论家称赞《文化军事战略》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21世纪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5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以万马奔腾之势,将人类带到信息时代、微电子时代、生物工程时代和太空时代。随着新一代武器,如智能武器、激光武器、失能武器、次声波武器、隐形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大批出现并装备部队,军事学说和作战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的编制体制亦相应地做出重大调整,从而导致世界军事形势和未来战争样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国家间博弈方式的变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大,以文化军事为代表的新的作战方式已经产生。文化军事战略所告知人们的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的地球有限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遏制暴力伤害性战争的希望。

《文化军事战略》是推动人类适应宇宙全息观、科学发展观、东方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为基础的军事战略理论创新,283万字的军事理论巨著《文化军事战略》是北京资深战略思想家乐后圣先生著作,由新华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次出版并于2010年12月第四次印刷出版的献给人类伟大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建设事业的礼物。

《文化军事战略》共8章,上下两卷。全书从文化战略的哲学原理、全球化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军事战略与世界新格局、文化军事战略协调人类共同利益、文化国防战略与伤害性战争的终结等8个方面对研究世界文化战争、世界新军事革命,以及世界防务的新发展、新趋势、新格局都具有全新的视角。《文化军事战略》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人类军事文明历史上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建立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科学基础及哲学原理。有评论家称赞《文化军事战略》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21世纪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6

战争,一方面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为艺术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包括一战二战都是如此。

每一次战争,无论出师多么名正言顺,都无非是为了抢占其他人的财富,或者土地,或者牛羊,或者资源。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是为了抢夺别人的“艺术品”,尽管在历史上,很多战争中都发生了抢夺艺术品的事件,比如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罪行,二战期间希特勒的副手戈林以发密令的方式抢夺巴黎卢浮宫的艺术品,还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政府甚至派文物专家来中国收集文物,等等。但是,这些抢夺艺术品的兽性都不是发动战争的原因,更不是对被侵略国家最大的伤害。

但是,在战争肇始后,首先萌动的必定就是艺术家和艺术品。艺术是宣传机,不光在表达艺术家对侵略者的愤怒,更需要唤醒被侵略的人民。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我们国家的艺术家在抗日战争包括随后的解放战争期间,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品。早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鲁迅先生就将西方版画引入中国,并开始了版画的创作。他的版画与小说作品一样,唤醒人民的意志。徐悲鸿在1939年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作品,意亦在此。

揭露侵略者或者对方的丑恶行径,让自己得到国际怜悯,亦让自己成为正义之师,也是艺术家们的努力方向。在一战期间,意大利籍艺术家萨金特创作了《毒气的殉难者》等作品,旨在揭露德军违反国际法使用毒气战的卑劣行径。该作品在落日余晖的暖色调中弥漫着一种悲怆的气氛,掀起了国际社会对法国的同情以及对德军的谴责。

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旨在表现我军的顽强,掀起全民斗志,加强必胜的信心。这种作品在战争中俯拾皆是。

每当战争结束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就会更多。我们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在战争结束后的胜败两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我国大陆及台湾为例来说,溃败台湾后,兴起的恰恰是邓丽君似的“靡靡之音”,也最终一度领导了全中国的流行音乐;而在大陆,却以表现我军如何英勇应战的影视及小说作品为主。美术作品也是这样,每当战争结束后,战胜方就会用艺术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英勇事迹,或者也是为了名正言顺。清军入关后,更是急于全面接受汉族的文化,这并不仅仅代表汉族文化的优秀,更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族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如火如荼地出现了一批表达八路军、英勇顽强、艰苦作战的美术作品。艾中信在1957年创作了油画作品《红军过雪山》,表达了红军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的;詹建俊在1959年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更是表现了我军的英勇顽强......

而在西方,由于美国的介入,交战双方的民间似乎并没有那么仇视,他们开始反省历史,创作了一批反映战争残酷的作品。例如,毕加索在1951年创作的《战争》,采用了他一贯的变形手法,画面左侧的勇士拿着和平鸽的盾牌,抵御着右侧手握鲜血利剑的入侵者,整幅画面显现出一种焦虑不安与义愤填膺,隐含着反侵略、反暴力的主题;我们应该还记得一张很有名的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讲的是日本宣布投降当天,纽约人民上街庆祝,一位水兵很兴奋,拉过身边的一个护士亲吻,这一幕被时任《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成为传世的经典,也成为人们感受和平美好的承载。

整个欧美的文艺创作基本集中于反战。很少看艺术品的朋友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有所体会。看完《钢琴师》等电影,我们大多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对战争本身予以谴责;而看完《南京!南京!》或《金陵十三钗》等作品,我们除了感受我们人民的伟大之外,还常常重新感受了一遍当年的屈辱,掀起我们对当年敌人的仇恨。这也是我国的艺术作品依然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