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危害范例6篇

战争的危害

战争的危害范文1

问:用一两个词语描绘视频里面的景象。

教师:“残酷的战争,惨重的代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

环节一

呈现学习目标:

1、认识战争的残酷;

2、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环节二

呈现学习要求:

(阅读教材P128—P130)

1、造成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2、战争给人来带来了哪些危害?

环节三

检查自学情况:

1、造成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①知识梳理:领土、边界纠纷

民族、宗教冲突

②补充:霸权主义

恐怖主义

资源的争夺

核武器扩散

③回忆我国近代经历了哪些战争?思考造成这些战争的原因?

④呈现图片:国外战争,分析其原因。

2、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内容

危害

生命

资源

环境

经济

儿童

环节四 

重难点分析:为什么说少年儿童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

图片呈现并分析原因

归纳小结:家庭环境、身体伤害、心理伤害三方面得出结论。

环节五

拓展延伸:中日钓鱼岛争端

看法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必须遵循和平原则。

看法二:战争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中国现在完全有实力用武力来解决钓鱼岛争端问题。

师小结:中国并不惧怕战争,但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我们更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一争端。

战争的危害范文2

 

从历史上看,军法从重的“军法”都是指军事刑法。其绝大多数内容是规范战时军事主体的犯罪。实行军事刑法从严原则首先是能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再则能够惩罚违反军令的罪犯。然而刑法乃至军事刑法并非总是以侩子手形象示人的,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原理就是赋予刑法冷峻外表下的人文关怀,因为罪行法定的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更好地保障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期待可能性一般被理解为能够期待行为人选择实施合法行为而避免犯罪行为。对此,日本学者大土冢仁教授曾经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作出过以下恰当的评价:“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对在强有力的国家法规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

 

在当前践行强军目标的背景下,提出的“有血性”军人是指勇敢拼搏,不怕牺牲。战争一触即发,军事主体在战场上如果“血性”不够而逃避作战和违反战时军令,从而触犯危害作战利益罪,其能否援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抗辩,即军人主张自己的生命受到了来自战争的现实紧迫的威胁,不得不为犯罪行为,从而损害军事利益。这意味着军人的“血性”与军事刑法的“期待可能性”展开一场博弈。

 

一、 战时军人危害作战利益的期待可能性问题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采用二要件说,即违法构成要件要素和责任构成要件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建立在规范责任论基础上,属于责任构成要件要素。构成犯罪的是行为,承担责任的是行为人。行为人要承担责任,必须是其在犯罪时具有期待可能性。

 

评价触犯战时军事刑法的行为人应当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可绕开的要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综合国内外刑法界理论,主要有三种判断标准。

 

一是行为人标准说。由于期待可能性是责任构成要件要素,属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故以行为人实施值得刑法处罚行为时的行为人的认识为准。即军事主体在战场上是否是基于不可抗力的精神压制而实施了触犯军事刑法的行为,具体是指军事主体在战争中感觉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而作出危害作战利益的行为。

 

二是平均人标准说。任何可预测性是法律的特征,如果采用行为人标准说,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国民对法律的可预测性。按照此学说是指根据行为人以外的军事主体在相同情况下是否会违背法律的号召实施违法行为,若是一般相似主体也为之,则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无需承担责任。

 

三是法规范标准说。因为所谓期待,是指法秩序对行为人的期待,而不是行为人本人的期待,所以,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只能以法秩序的要求为标准。在战时违抗命令罪、战时临阵脱逃罪等违法事实状态下,行为人的实施的行为只有符合法秩序,响应法律号召,符合刑事政策下才具有期待可能性。

 

二、 战时军人危害作战利益具有期待可能性的理由

 

上文已经谈到刑法界对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不同学说,然而这三种判断学说的侧重各有不同,是可以同时适用的。行为人标准说,侧重与判断资料;平均人标准说,侧重于判断基准;法秩序标准说,侧重于期待主体。 笔者认为,战时军人实施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的,不能免于处罚。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军人誓词可以视为是军人对生命权放弃的承诺。军人入伍的宣誓词,“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记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约束着每一名军人。

 

笔者认为,每一名军人在入伍时进行宣誓的誓词可以构成其在战场上牺牲的“被害人承诺”。战时军人畏战,基于精神强迫奔赴战场而牺牲的军人可以视作因履行义务而生命权受到侵害的“被害人”。“被害人承诺”是刑法上的概念。刑法当中的被害人承诺原则上并不能对“重伤和死亡”进行承诺。从文理解释上,个人是无权放弃对生命权的放弃。然而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承担双重义务,即军事主体既要履行非军事主体的一般法律义务,同时又要履行军事法所规定的军事义务。笔者认为,军法从严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在,通过在法律上拟制了军人在履行职务期间对生命权放弃的承诺。这种承诺及于所有的军人,因此,我们可以推定,浴血杀敌是普遍军人血性的体现,畏战违抗命令只是个别现象,按照平均人标准,具有期待可能性。

 

二是军事命令是军事合法行为。军事法是调整特定范围内涉及国家军事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特别法。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强调命令和服从关系。军队中执行命令的军事法原则是绝对执行命令。所谓绝对执行命令,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下属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反映了军队活动的客观规律。要夺取战争胜利,首长或上级下达命令与部属或下级服从命令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形势紧迫的战场容不得军人对上级命令进行打折扣,也不得因为畏战而拒不执行命令。如果允许不符合无条件执行命令这一原则的任何例外情况存在,就必然损害军队法律制度整体的统一,给不服从命令的现象留下余地,导致任何人都可能以一定的理由不愿或拒绝执行命令,给战争的胜利带来危害。 正如在同一罪名中,不同的行为人会有不同的犯罪动机,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除外)不会因为动机不同而不够成犯罪。因此,行为人在战时畏战不管其出于何种考虑,其实施了消极作战等行为都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的。

 

三是军事刑法的目的是通过惩治犯罪来保证战争胜利。刑法的目的不在于惩罚犯罪,而是将惩治犯罪作为手段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这表明对军事刑法而言,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是其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军事主体的生命权法益在战时与作战利益向冲突,生命权法益应当为军事利益而让道。

 

举个例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二十四条规定了战时临阵脱逃罪,即战时临阵脱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除了该条文外,在刑法关于军人违反职责罪有很多处罚法定刑最高可达死刑。这表明一旦作战利益有实害结果或危险结果时,犯罪分子将可能被剥夺生命权。从而进一步得出,战争给军事主体生命法益的威胁与犯罪后的惩治对法益生命权剥夺危险性是等价的,故战时作战利益要恒高于个体生命法益。因此,在法秩序下,可以期待行为人在战时特定情况下选择危害战时作战利益以外的合法行为。

 

三、战时军人危害作战利益期待可能性的程度问题

 

上文已经论证了战时军人危害作战利益具有期待可能性的问题。但正如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期待可能性除了有无问题外,还有程度大小问题。前面两者正是因为期待可能性小,所以值得处罚的程度更轻。期待可能性做为责任构成要件要素,该理论也适用于战时军人危害作战利益罪当中。但是期待可能性属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甚至是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应当持谨慎的态度。

 

军人在战争面前舍我其谁的血性是应该的,然而现实中因主体的差异性导致结果并非如此理想。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军人战时危害作战利益的期待可能性大小问题。

 

首先,期待可能性涉及的主要是社会伦理的评价,将社会伦理规范置于刑法之上,不仅会影响刑法的稳定性,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 社会伦理是一个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判断期待可能性程度大小将会变成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导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滥用。

 

其次,判例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即便我们可以借鉴以往的判例做认定,对于战时危害作战利益罪如何定罪处罚,可行性也不大。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1980年实施,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为止的最后一场战役是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假设当时有行为人实施危害作战利益的行为,根据不溯及既往的原则,难以以刑法的危害作战利益罪定罪处罚。

 

二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检索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刑法学界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只是关注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 实务总是滞后于理论研究,故我们可以参考判断期待可能性程度大小的案例是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既然判断期待可能性大小程度过于主观,并且缺乏判例和实务上的借鉴,因此可以采用公共负担平等的理论。即对于危害作战利益的行为,一是我军是建立在高度自觉性上的军队,对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不大,二是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所以可以不考虑期待可能性大小的问题,而只认定行为具有期待可能性。如果如此判决,从某一次具体情况来看,对特定的行为人而言可能存在不公平。但是从整体过程而言,其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那么这种不公平的机会仍是公平的。

 

四、结语

 

将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运用到战时危害作战利益罪的定罪量刑,不是对军人应有“血性”的否定,而是对军人履行天职的反向肯定。这场军人“血性”与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博弈,是一场新形势下的法理较量,是一场捍卫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攻坚战。部队克服畏战情绪,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我军今后培育的目标。

战争的危害范文3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经济安全危机表现形式

1.战争和恐怖主义。

战争和恐怖主义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它对经济的致命摧残是其他的经济危机和风险无法与之比拟的。战争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原油价格波动传递,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明显,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加大了家庭用于能源方面的开支,相应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战争因素还限制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应的发挥。还以伊拉克战争为例,战争爆发后美国军事开支直线上升,战争筹款压力削弱了美国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力度。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伊拉克战争改变了美国经济的风险平衡状态,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重心从刺激经济增长转向控制战争对经济造成的损害及如何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影响其对整体经济风险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恐怖主义威胁的增加会导致航空、旅游等多个产业持续下滑,并对人们的信心形成打击,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

2.重大自然灾害。

干旱、飓风、洪涝、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危害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愈演愈烈。进入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主要粮食出口国屡屡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的。如全球第二大大米输出国越南爆发虫灾,致使亚洲米价翻了一倍;孟加拉国受到洪水和泥石流袭击,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再加上澳大利亚冰冻灾害造成小麦歉收、恶劣的气候使欧洲小麦主产区遭受灾难性损失,这些自然灾害因素叠加到一起大大削弱了世界粮食的供应能力,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成了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主导因素,将全球经济拖入通货膨胀的泥潭。

3.人为操纵控制。

个别强势国家和国际金融寡头利用其强大的资金力量,或者凭借其所掌控的重要经济资源控制或操纵某个国家或国际的供给,牟取暴利,殃及世界经济发展。最典型的就是1997至1998年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便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在索罗斯的操纵下泰铢币值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铢;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此后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世界经济增速下降。

4.能源危机。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寻找各种机会,制造能源供给短缺,引起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5.金融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2007年3月因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很快,贝尔斯登、巴黎银行、英国银行、花旗银行、美林公司、瑞士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引起全球股市暴跌。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经济安全对策

战争的危害范文4

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滑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是因果关系。下列三种表面现象是导致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一是在时间顺序上,禁止鸦片在前,鸦片战争在后,很容易滑入前是“因”,后是“果”的思维误区;二是在关系物上,禁烟关系物是“鸦片”,接着发生的战争名称就是“鸦片战争”,学生容易由“禁止”与“反禁止”的矛盾中,理解为“因”与“果”的关系;三是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国家上,走私鸦片,主要烟贩是英国人,禁止鸦片受打击最重的是英国奸商,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又是英帝国主义者,这也使学生容易滑到“因果关系”的思维渠道。要使学生明白爆发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中国人禁止鸦片造成的这一正确观点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即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干扰因素和枝蔓细节,看清事情的本质;二是具有较强的“筛选力”,即从若干现象、若干矛盾中,找准最主要的因素,找到代表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现的各种表像时能层层递迸,步步逼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凭着“大概”和“可能”等模糊语言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就向学生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小学生会这么回答:是因为中国“禁烟”。出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因为只具初浅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是不由自主地滑入误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为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不应当过快过早地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认识事件的本质。

第一步,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是,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鸦片的人。鸦片使他们“身体变得很瘦弱”,由于上了瘾,就要花钱去买鸦片,结果弄得家产耗尽,甚至做贼偷盗,败坏社会风气。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能有一定的认识。再讲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装生产”、“体质”、“军队”和“白银”四个词思考鸦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体质,军队战斗力削弱了,大量白银流到了英国殖民者手里,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中国的人民和国家都受到鸦片的严重危害吗?第二步,要求学生弄清楚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白银。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禁止鸦片的必要性。既然鸦片一害人民,二害国家,中国人民禁止鸦片,就是正义的行动,是必然的措施。学生应沿着这一思维渠道发展,形成憎恶鸦片、仇恨帝国主义的强烈激情。第四步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学生明白了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目的之后。

战争的危害范文5

在危机过后,除了危机的解决和修复,还有一件事情会困扰人们很久,那就是危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是的,我说的就是真相。

从哲学思维来讲,人的认识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而不可能对过去发生的全部事实进行还原,而由于“证据”自身的限制,有些事情的真相几乎是永远不可知的。曾经轰动全美的“辛普森案”,最终以辛普森无罪落槌,但这一判决只是案件的表象,至于案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辛普森到底有没有杀害前妻及前妻男友,恐怕已经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了。

别让事实掩盖真相。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费解。但现实的确如此,有时候人们所知道的事实并不是“客观事实”。

震惊全球的美国“911”事件已经过去近10年了,而就在2010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伊朗总统内贾德抛出了伊朗版“911”真相。他认为“‘911’是由美国策划或是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实施的,旨在挽救美国经济以及确保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而在更早的时候,还有人认为“9.11”事件是对美国航空业股票的一次“沽空”。

我个人并不赞成以上两种论调,不管怎样,“9.11”事件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浓烈的血腥味犹在鼻息之间。在这里列举以上观点只是想说明,每一场危机过后,都会有形形的“真相”讨论,哪怕是别有用心的。

蒙牛公司前段时间就陷入了一场令各界哗然的“陷害门”事件。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一手策划出来的。

“陷害门”是一次对“早熟门”事件真相探索的延续。其破坏程度虽无法与“9.11”相提并论,但蒙牛还是被聚焦在镁光灯下,遭受了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惊呼和谩骂。同时,一场有关法律和商业道德的论战也迅速席卷了整个互联网。

对于事实背后真相的求索,“陷害门”并不是第一个例子。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学者郎咸平就认为这背后是美国的福特汽车在捣鬼。他甚至直接撰文说这是一件精心策划好的攻击事件,其结果就是福特合法地伤害了它的对手丰田,成为了本次事件的最大获益者。

从郎咸平所列举的证据看,猜测并非无中生有,福特公司有预谋的进攻或许真的存在。证据提到,“召回门”源于一摞75页之厚的书,这份书是在2009年7月24日提交到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地方法院的。而这位提交诉状的人正是一位在2007年离开丰田的律师,他曾为丰田立下过卓越的功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大官司,当然,他也完全清楚丰田车的致命弱点是什么。郎咸平将这个名叫比勒的律师称为“潜伏者”,因为他最早受雇于福特,2003年加盟到丰田。

有一个“风”与“太阳”的故事,是说“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让路人脱下紧裹在身上的大衣。结果“太阳”赢了。无孔不入的“风”是一位入侵者,它刮得越是猛烈,路人越是把外套裹得严实,而“太阳”只需把温暖持续洒下,路人自然要脱下外套。

经过套用,“风”被比喻成随处可见的“广告”,而“太阳”代表的是“公关关系”,简称“公关”。套用之后,故事的原意被演绎为:在人们常见的营销工具里,公关比广告更为有效。

其实,从当下愈演愈烈的商战实况来看,说公关是太阳可能不太准确。在商战实践中,公关通过不断升级工具,演变成了“刀子”,变成了具有杀伤力的利器。甚而,不再是防身工具,摇身变成了进攻性的武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各中缘由并不难解释。自古商战无义战,有的只是“利益之战”。只要存在竞争,极端手段就不可避免。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传统里,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行业参与者们除了战略性地把行业蛋糕做大之外,最为眼前的利益便是从这块蛋糕中谋取更大的份额。无论是圣元奶粉的“早熟门”,还是丰田汽车的“召回门”,其幕后的黑手都若隐若现地指向了同业竞争者,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最可怕的暗算者还不是这些行业竞争对手,不管怎样,毕竟这些对手就在你的身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最可怕的敌人来自未知,这样的对手令你防不胜防。

如果你的企业是非上市公司,那么你的对手可以从同业者处寻找蛛丝马迹。而如果你的企业是上市公司,并且公司所挂牌的证券市场存在“沽空”或“股票期权”这样的投资工具,那么加害你的敌人就有可能是任何人。

在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并不是非得依靠股票价格的上涨才可以赚钱的。相反,有的投资工具,股票价格跌得越惨,投资者赚钱越多,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沽空”和“股票期权”。“沽空”是最为典型的“买跌性盈利”工具,而“股票期权”既可以“买跌”,也可以“买涨”。所以说,上市公司所遭遇的“危机门”背后就极有可能存在资本掮客、对冲基金的身影,他们只需制造最为猛烈的“利空”消息,把你的股价打到低谷,便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看几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

两年前,百度公司曾遭遇过一场“竞价门”危机。危机中,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在4天内下跌了40%。同样是两年前,赛维LDK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半年之后便遭遇了“库存门”,事发当天股价跳水24.39%。

不妨大胆假设,这两宗“危机门”背后存在“沽空”者的身影。

事实上,圣元“早熟门”的“真相传言”在蒙牛现身之前就有另外一个版本。分析人士称,从7月4日~8月4日,根据交易记录,圣元公司的沽空仓位超过400万手,9日开盘下跌26.94%,以此估算,此次沽空使得投资者赚了超过3亿美元……

现实就是这样。很多大型集团公司每个月在媒体上的新闻就高达五六十万字、几千篇文章。这些庞杂的信息无非就是两点――向公众贩卖“事实”、贩卖“观点”,而其中,多多少少都会隐藏一些合法伤害他人的猛料。

学者吴思在他的《血酬定律》中曾对“合法伤害权”做过这样的定义:造就潜规则的力量,是一种低成本伤害能力,在官吏手里就是合法伤害权。

其实这种叫做“合法伤害权”的武器不仅握在公权力的手中,企业也具备,如果运用得体,它们完全可以在谈笑间,合法地伤害自己的竞争对手,不留痕迹。

这有什么错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不应该仅因为商业世界里的极端利益之战而把高唱了几十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抛诸脑后。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合法。不要把商战演变成黑帮式的江湖厮杀。

“陷害门”的另一个名字叫“诽谤门”。什么叫诽谤,从字面来讲,就是指“以不实之辞毁人”;从法律上说,诽谤则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所以,出于竞争的需要和利益的诉求,你可以在“危机门”的背后伸出一只手来,但不能以“不实之辞”,更不能“捏造”和“虚构”。如果硬要做价值判断,这应该是起码的底线。

战争的危害范文6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通过了解封建的清王朝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政局动荡,危机四伏;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而进行的鸦片贸易是可耻的行径,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鸦片战争前夕,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的办法来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接引发了东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撞击。

地位分析:本单元(第5课——第9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20多年的历史。本节课如果严格从时间上来界定,所述事件均发生在1840年之前,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以既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重点分析:⑴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重点。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从学生来看,认清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可以深刻的揭露英国殖民者的灭绝人性;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离的教育。⑵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重点。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在此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难点分析: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难点。尽管初中教材没有象高中教材那样直接设置这样一个子目标题,但在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两个子目中明显的分别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衰落的中国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世界,是教师上课必须要涉及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在中学还没有学习到世界历史的知识,再加上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作为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我们只有了解国情,并把中国和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对比,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⑵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是难点。需要学生理解一些专用名词,如: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同时还需要学生清楚中国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及掌握一些外贸方面的常识。才能使学生理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开拓中国市场,但它们的工业品很难获得广泛的销路。中国出口的茶、丝,远远超过英国输入的工业品。于是,贸易逆差的英国竭力发展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用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分析19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状况和面临的国际时局,使学生学会认识国情并能养成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通过讲述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使学生认清英国鸦片贸易的卑劣用心并了解对人的危害。(3)通过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建议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常识,谈谈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老师最后将之归纳为四点危害:第一,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二,鸦片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第三,鸦片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第四,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使吸食者意志萎靡消沉。此处可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远离的教育。

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首先要突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凛然正气,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不可辱的气概。提问学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再作归纳。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适当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就其历史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得出未来两国间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

关于“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建议教师结合数据、图表等材料,进行讲解。就中、英、英印的三角贸易可以通过图示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重点: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商品畅销,英国的商品滞销;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流入中国。

在这里要讲清楚“出超”(“贸易顺差”)和“入超”(“贸易逆差”)这两组概念。后来,外国商人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鸦片。

教师通过图示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三角贸易的过程。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画和表格。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向中国大时走私鸦片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得出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的结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

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首先要突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凛然正气,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不可辱的气概。提问学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再作归纳。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适当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就其历史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得出未来两国间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

关于“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建议教师结合数据、图表等材料,进行讲解。就中、英、英印的三角贸易可以通过图示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重点: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商品畅销,英国的商品滞销;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流入中国。

在这里要讲清楚“出超”(“贸易顺差”)和“入超”(“贸易逆差”)这两组概念。后来,外国商人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鸦片。

教师通过图示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三角贸易的过程。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画和表格。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向中国大时走私鸦片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得出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的结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

A.换取中国商品B.掠夺中国白银

C.扭转贸易逆差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